你知道,不可以稱呼英國人為English或Englishman嗎……
倫敦的計程車不止外形老舊,而且引擎也是老式的……
臺灣的郵票五花八門,不時推出新招,然而英國卻只有君主頭像,除非人……
英國人不愛管閒事,雖雞犬相聞,卻彼此不相往來……
倫敦街頭隨處可見彎曲的巷子,卻沒有人想要把它改直……
英國兩千多年的古老歷史,早期就像是侵略者般,進占、同化、戰爭、掠奪等,一種積極開拓、勇於進取的民族精神幫助英國人開創了工業革命,建立雄霸一時的「日不落國」──大英帝國。而擁有霧都之稱的「倫敦」,濃濃的霧氣、灰塵等造就出英國人的堅忍性格,更進一步影響著英國人的外交手法,高深莫測,如煙如霧,如此特殊的民族,引起一般民眾對它的好奇。
想要了解國際態勢,非得了解每個民族的特性不可;想要前往英國旅遊,你非得先對這個民族有一番認識不可;想要了解英國人的特性,那你非得閱讀《英國人入門》不可。
本書特色:
前外交部長錢復、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 專文推薦
本書作者曾為傑出的外交官,他由歷史、地理、王室、國會、文化等角度來探究英國人的民族性格養成之因,也將英國人的性格細膩地、詳細地剖析開來,讓你我能看見這古老民族的可愛之處。
作者簡介:
蕭曦清筆名「海嘯」、「一凡」、「凡夫」、「蕭蕭」、「光照」等
現職:現為自由作家,旅居美國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菲律賓馬尼拉大學英國文學學士、聖托瑪士大學政治研究所政治學碩士、國際關係博士
經歷:早年在國防部新聞局任新聞編譯官暨外事連絡官,公費赴美進修,外交領事人員特種考試及格,外交領事人員訓練所第一期。
歷任外交部北美司二、一科薦任科員,一科科長;中華民國駐菲律賓共和國大使館三、二等秘書、中華民國駐美國波士頓領事,北美事務協調會西雅圖辦事處領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業務組組長,中華民國駐馬拉威共和國大使館副館長參事,中華民國駐利比亞代表處代表,兼任淡江大學經濟系、公共行政系、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系副教授,聖托瑪士大學研究所、馬尼拉大學政治研究所論文指導教授,聖托瑪士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講授國際關係,各國政府政治、亞洲研究等課程,菲律賓中正學院(Chiang Kai-Shek College)教授,講授中菲關係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個案特約研究。曾先後應邀在扶輪社、國際獅子會等社團演講及參加諸如中美關係研討會、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等多項國際與學術研討會。菲華歷史學會會員,菲聖托瑪士大學在華校友聯誼會副會長。
章節試閱
壹、影響英國民族性的因素
一、地理
英國是歐洲大陸西北方處於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北海之間不列顛群島(British Islands)上的一個島國,是北半球的中心點和世界門戶的地位。
不列顛群島包括兩個大島:東為大不列顛島(Great Britain),西為愛爾蘭島(Ireland)。英國本土包括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的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和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及附屬島嶼,全國總面積二十四萬四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約合九萬四千二百五十平方哩),人口六千一百萬(二○○七年)。
不列顛群島位於歐洲西岸各大港口與美洲東岸各大港口之間。這些島嶼表面上雖與歐洲大陸分開,實際上還是附屬於歐洲大陸。因為附近水深不到二百公尺,而最接近大陸的海峽─多佛海峽(Strait of Dover,英法海峽間的狹窄水道,在法國北部及英國西南部之間,寬僅二十哩)。這種隔離而不孤立的地理位置,既便於吸收大陸上的文物政教,又可以避免大陸上的擾嚷與紛爭;況且,這一衣帶水,又是國防上的天塹。
不列顛群島面積雖僅三十一萬四千平方公里,人口亦僅六千多萬,但自新大陸發現後,大西洋上的交通日益繁盛,不列顛群島更一躍而為海洋交通的中樞。這對英國國家的蒸蒸日上大有裨益。
愛爾蘭島與大不列顛島最接近之處的聖佐治海峽(St. George?s Channel)的寬度,三倍於多佛海峽。
大不列顛島可分為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三部分。因面積小,河流短;泰晤士河(Times River)的長度只有中國長江的十三分之一。然而其地利之厚,海岸線之長,為歐洲各地之冠,對航業與造船業,影響深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商船噸數占全世界五分之一。
不列顛群島氣候的海洋性,較歐洲西北海岸任何地區都要顯著。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更使其終年溫和潤溼。因此,英國緯度雖與西伯利亞相當,然而與西伯利亞冬季的酷寒相比,卻有天壤之別。不列顛的氣候,常產生長期的壞和長期的好,氣象學家稱此為「持續型」(persistency),而英國天氣陰霧之多。也是各國所無,對英國人的性格影響最大。法國聞名的民族性哲學家菲維(A. E. Fouillere)就曾指出:
「英國人因生活於天冷而霧多的環境中,謀生不易,便趨於自私自利、把『利』和『善』混為一談。他們認為『幸福』便是『道德』。不過,他們的個人主義也並非絕對和社會不能兩立。他們的島嶼心態,也是使他們的性格偏於孤立和自私自利的原因,而其國內各種族卻很融合。」
再就倫敦而言,它曾是好幾個世紀以來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權勢的首都,也是全英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世界第四大都市,位於英格蘭的東南部,地跨泰晤士河下游西岸,人口一千多萬。
它不像巴黎或雅典那樣具有羅曼蒂克情調,不像紐約和東京那樣令人狂熱,也不像羅馬和馬尼拉那樣充滿溫暖的陽光,更不像曼谷或伊斯坦堡那樣具有異國的情調,它是一個具有特殊魅力而相當吸引人的大都市,但同時也是一個充滿了霧氣、雲煙、灰塵、深晦和潮溼的都市,天無三日晴,霧無三日停,因此有「霧都」之稱。
每年十一月間霧季開始,濃霧分成黑和黃兩種顏色:黑色的霧含有泰晤士河南岸工業區的大量煤煙,黃色的霧含有大量硫黃,對人體健康都有不良影響。由於濃霧裡夾雜著煤煙粉,所以顯現出一種令人見了會很不舒服的顏色。
倫敦的雨幾乎四季常臨,但不兇、不暴,陣雨,大致上膩膩霏霏,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要美化輕描,不妨吟一句「瀟灑傍迴汀,依微過短亭」(李商隱詩句);要稱道它,當然追隨詩聖杜甫詠說「潤物細無聲」了。英國不少詩人對這飄忽隱現的點滴,愛用「溫雅之雨」(the gentle rain)一詞;這可說由來有自。
平時,倫敦的濃霧起自黎明前,到下午三時左右才逐漸稀薄,不論何種車輛,白天都要亮著車燈慢慢地行駛,連路上的行人有時也會發生相撞的事件。有人認為,英國人的堅忍性格是在霧裡養成的,因為他們生活在霧裡,每天都要忍受濃霧的侵襲;也有人認為,英國的外交手法,也是得益自倫敦的大霧,因為英國外交人員在國際論壇上的手法,使別人看起來如煙如霧,莫測高深。
英國雖係島國,但和日本的島國不同。
日本三島,除「石頭」外,所得地利甚少。至於英國出產,那就很多。以礦業論,就煤炭一項,僅次於美國,每年出產占世界約四分之一強。鐵礦也是世界有名的出產。只此兩種,已足使英國工業稱霸世界,農業雖出產不多,但也比日本豐富。英國地利之厚,是歐洲各國首屈一指的。
從根本上說,地理位置使英國的歷史和文化多少具備不同於歐洲大陸的某種獨特性,也影響了群島上居民的思維意識。
十八世紀初,英國著名政治家博林布魯克(Henry Bolingbroke)的一段話反映了英國人的傳統心理:「我們的民族住在一個島嶼上……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不是大陸的一部分;當然,我們也永遠不能忘記,我們是它的鄰居。」然而,英國人作為一個島國民族的固有特性在很長時間被各種因素掩蓋住了。在百年戰爭結束之前,英國人懷著強烈的大陸情結。只是在百年戰爭結束後,英國人才被迫放棄了對大陸的激情。
保持自己的性格且相對獨立於大陸,是島國民族的一大特性,其另一個特性則是海洋發展。雖然在都鐸王朝時期,英國的海外貿易不斷增長,但其在海外拓展勢力的事業並不順利,原因在於兩個領先的海上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占據了勢力範圍。
英國可以對一四九四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為西葡兩國瓜分世界的通諭不加理睬,卻沒有足夠的海上力量來挑戰強大的西班牙艦隊,特別是在一五七一年勒班陀戰役中西班牙艦隊摧毀了盛極一時的土耳其艦隊後,西班牙海軍的龐大實力令任何歐洲國家都望而生畏。但居住在島國的英格蘭民族具有當海盜的天分。英吉利海峽作為當時最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也為英格蘭民族成為海盜這種有前途的職業提供了天時地利。
二、歷史
早期英國的歷史,如同美國,就是一部侵略者的歷史。
在九世紀以前,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上的海盜,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北蠻或諾曼人,或維京(Viking)人,他們是丹麥人和挪威人的祖先,五世紀以後,由於人口的增加,原來的農耕和漁獵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南下侵襲劫掠,範圍包括英格蘭、愛爾蘭、西班牙、法蘭克、義大利等地,尤以法國和英國受害最嚴重。
十一世紀以前,由於自身防禦虛弱,英格蘭經歷了無數次大規模外來侵略。入侵者侵占不列顛群島當作自己的地盤,以此為據點,來對抗新來的侵略者,直至將入侵者同化或被新入侵者征服。經過一千多年的反覆循環,使不列顛群島容納了各種各樣的民族,最終糅合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因此,將不列顛稱作「入侵者的熔爐」是恰如其分的。也正因為如此,英國人很難自稱是完全脫離於大陸的獨特民族。
外族侵略英國始自西元七八九年,也正值七王之亂的時候,渡過英吉利海峽,在一○六六年進占英國,成立諾曼王朝(Norman Conquest),和居住在英國的塞爾特人、羅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同化,再演變成現在包括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斯人和愛爾蘭人在內的英國人。
一三三七年至一四五三年的「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均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英格蘭在百年戰爭結束後「退出了歐洲」,法蘭西則在百年戰爭中走向了統一。戰爭的最後階段使英國國王失去了在大陸的領地,英國人和法國人更深刻地意識到他們之間的民族差異。
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是英國確立民族特性的時期,也是英國走向輝煌,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時期,崛起的關鍵是英國對西班牙的戰爭。
十六世紀八○年代,歐洲的均勢向西班牙傾斜。一五八○年,菲利普二世併吞葡萄牙,將葡萄牙本土及其龐大的殖民地據為己有,西班牙帝國的實力大增,解決英格蘭問題已擺上了菲利普國王的日程,在其他手段用盡後,只剩下戰爭一條路。
一五八八年春,由西多尼亞(Medina Sidonia)公爵指揮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啟航,殺向英格蘭。就軍事力量對比而言,英國女王所能調集的海陸軍非常有限。但在此危急關頭,英格蘭民族最寶貴的特性顯露出來了,就是鎮靜與自信。英國人藉著鎮靜與自信,抵禦了自羅馬時代以來最強大的西班牙帝國進攻,激發了英國人的民族精神,為以後發展大不列顛帝國奠定了基礎。
大英帝國當年的風光是在反道德、反人類尊嚴與殖民暴政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十六世紀初期,英王亨利八世為行其姦淫玩弄美女的獸欲,處死西方聖人湯瑪斯摩爾主教,而脫離羅馬教皇獨立,脫離道德束縛為所欲為;其女伊莉莎白一世藉大西洋海盜之力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稱霸大西洋三百年之久。三百多年來,大英帝國屠殺美洲的印第安人、非洲黑人、亞洲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國人、馬來西亞人,以砲艦外交奪取全球殖民地與海軍戰略要地,而完成其血腥的「日不落帝國」。
在與外國商船,尤其是西班牙金銀運輸艦隊不斷的對抗中,英格蘭海盜民族意識和對伊莉莎白女王的忠誠感持續增長,直至願為女王陛下英勇獻身。正是這段長期的海上劫掠活動,培養出了一批日後英國皇家海軍的精英。
「光榮革命」後,英國國內長期的政治紛爭終於結束,對外殖民擴張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在此後近一個世紀中,英國積極參與了和歐洲各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競爭,至一七六三年英法戰爭結束時,英國已經建立了以北美殖民地為中心的龐大第一帝國,為以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英國歷史上,影響英國人民族性最大的是「立憲運動」、「產業革命」和「殖民地膨脹」。
第一是「立憲運動」。英國的立憲運動,前後共三次。第一次在十二世紀末,當時英國的君主都是些昏庸而暴虐之輩,人民敢怒而不敢言。一一九○年,約翰王即位,常對外用兵,因而苛捐雜稅奇重,卻又屢戰屢敗,民不聊生。一二一三年約翰王三世在位時,全國修道士和諸侯聯合要求,以一一五四年亨利一世的「自由憲章」為藍本,簽頒大憲章(Magna Carta),改革當時弊政,並限於一二一五年前答覆。
迨限期已至仍未覆,諸侯與修道士組「神威軍」,進迫王宮,約翰王三世從後門逃逸。一二一六年,約翰王三世去世,亨利三世繼位,前後於一二一六、一二二五、一二三七、一二六一、一二九七、一二九九年七次開議,定名為「自由大憲章」,是為「第一次立憲運動」,也是英國今日憲政的肇始。
第二次立憲運動,始於一六○三年,女王伊莉莎白逝世後,因她沒有兒子,由她表姐蘇格蘭女王的兒子詹姆士一世(James I)入繼王位。從此英格蘭與蘇格蘭共戴一君,這正是紛亂的開始。在習俗迥異等情況下,兩地議員同聚一堂,衝突頻仍,詹姆士王優柔寡斷,議員態度惡劣已達極點。
一六二五年,詹姆士王逝世,他的兒子查理一世(Charles I)繼位,亦為獨裁專制昏庸暴君,經常違反大憲章。一六二八年,查理士王對法宣戰,要求軍費,橫徵暴斂,議會遂提出「權利請願書」,迫查理王簽署成立,規定國王不得向人民徵收任何捐稅。
自權利請願法案成立後不久,王室與議會衝突又起。議會彈劾政府,或杯葛預算,議會遭解散,議員被捕者眾,並武力相向,查理王竟被亂民擊斃。其弟詹姆士二世即位,詹姆士篤信舊教,不為英國人所容,另迎其女婿荷蘭王威廉第三(William III)入主英國。同時,英國國會議決:國王不得違反國家大法,不得擅自徵稅,不得設常備軍等。威廉王接受,對君權的限制更加明顯,國會掌握全國最高權力,是為第三次立憲運動,從此結束了英國的專制王權。
英國雖然經過這三次立憲運動,卻始終沒有一部完整的憲法;而直到今天,所有英國人恪遵不渝,充分顯示出他們特異的民族性,以致後來世界各國的憲法都受其影響。
在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並非是個統一的國家,不列顛群島上有四個民族,三個政府和兩個獨立國。大不列顛島包括三個民族區域,即蘇格蘭、威爾斯和英格蘭。每一民族都是不同的個體。英格蘭人信奉基督教,愛爾蘭人則信奉天主教。英格蘭人長期干涉愛爾蘭人的內政,引起愛爾蘭天主教徒嚴重反感。
一一七二年,英王亨利二世渡海征服愛爾蘭,置愛爾蘭於英國統治之下,但各有其獨立議會。一八○一年,英國首相小彼得以金錢賄賂及武力威脅,迫使愛爾蘭國會與英國國會合併,國名改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簡稱 U.K.)。二次大戰前,有些政黨利用這個弱點,挑撥離間,極力煽動,造成愛爾蘭人民政治上的分裂。
北愛爾蘭人信奉基督教,與英格蘭人信仰相同,因此,北愛爾蘭人常為英國政府辯護,關於這一點,南愛爾蘭人指責英格蘭人處理不當,反抗不休,拒與英國合併。
英國被迫於一九二一年承認愛爾蘭南部二十六郡為獨立自由邦,嗣於一九四九年獨立,但北部仍屬英國統治,國名從此改為「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聯合王國沿用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國,南愛爾蘭共和國則改為議會式民主國,總統由人民選舉。英國人在這種環境下孕育出愛好民主和崇尚自由的習性。
第二,英國歷史上影響英國人民族性最大的是「產業革命」。英國在十八世紀,由一七三八到一七七九年這四十一年之中,紡織業用的機器,先後發明有五種之多。一七三八年發明「飛梭機」,一七四八年發明「梳掙機」,一七六四年發明「奇尼機」,一七六九年發明「水手紡織機」,一七七九年發明「茂爾機」,從此世界經濟,由家庭經濟轉變為全民經濟,而這一轉變來自不動聲色的英國人。
第三,英國歷史上影響英國人民族性最大的是「殖民地的膨脹」。當時殖民政策在歐美列強中風行,不足為奇,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是由於著手最早;法國的殖民是由於早有統一強大的國力作後盾;美國的殖民地是由於地大物博使然。只有英國,著手殖民既不甚早,遠落他國之後,所持以為後援的不過是孤立的三個島嶼,而且各處殖民地都是從列國手中爭奪而來,乃至卒得勝算,竟成了當時世界第一大國。
英國自十七世紀後期開始,雖王室有興替的變遷,但用武力爭奪政權的情形已不復見。生產方面又有瓦特發明蒸氣機,觸發了產業革命,激起英國人積極向外發展的雄心。因此,從十七世紀後期開始,英國就向北美探求殖民地,逐漸占有北美十三州,又進一步與法國爭奪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谷,在一七五六年爆發了戰爭,結果英國戰勝,在一七六三年的巴黎和約中,法國只好將加拿大的一部分和密西西比河的東岸割讓給英國。
一七七六年,由北美十三州所組成的美國,宣告脫離英國統治而獨立,使英國在對外擴張受到了嚴重的挫折。但從一八三○年起,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手中,又開始慢慢走上全盛時代而達到英國向外發展的顛峰狀態。國內也正值工業革命初期,紡織業機械化為英國掀開序幕,到一八四○年全部機械化。
一八三九年,英國政府統治了紐西蘭和澳洲。一八四一年,從荷蘭人手中奪得了南非的好望角。接著取得了蘇黎士運河的特權,並將塞浦路斯、馬爾他、亞耳丁、可倫坡、緬甸、新加坡和印度置於統治之下。
一八二○年代,英國向中國輸出大量鴉片,毒害中國人民,平均每年銷達八千箱;一八三○年代,平均每年銷達一萬七千多箱;至一八三七年,達三萬五千多箱,總值二億三千多萬美元。清廷厲禁,引發鴉片戰爭,開列強對中國不平等條約之先,迫清廷割讓香港,強租九龍及威海衛,並開上海、寧波、廈門、福州和廣州為商埠。
至此,「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艦堅砲利的強勢擴充政策之下,領土遍及全球,成為「日不落帝國」,以「海上霸王」、「世界盟主」自豪。為了有效統治這一廣大殖民地,「聯合王國」又與二十個「自治領國家」組成「大英國協」,或稱「大英聯邦」(British Commonwealth Nations),亦稱大英帝國,做為英國本土和所有屬地的總稱。大英聯邦擁有的屬地面積占全球陸地四分之一,大於中國或歐洲三倍,大於英國本土一百四十倍,其所統治的七億五千萬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與當時中國或歐洲的人口相當,大於英國本土人口十倍。其領土既散布於全世界各地;而人民又包含各種不同種族,像這樣一個幅員廣大、成分複雜的帝國,其可說是無與倫比的了。
大英帝國領土因過於龐大,不得不採用各種不同辦法來統治,使這些領土與英國本土保持聯繫。因此,大英聯邦的政治組織五花八門,異常複雜,按其性質,可分為「自治領」(Dominion)、「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y)、「保護地」(Prote Torate)、「代管地」(Mandate)等。
其中有些文化較高的地方做為自治領,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聯邦、紐西蘭、印度、錫蘭、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這些自治領僅採用「同伴」的友誼把它們聯繫在一起,例如印度,雖是大英國協中一個會員國,並承認英國女王為大英國協的元首,它卻是一個根據自己的憲法而建立的共和國。這些自治領在大英國協中,均為獨立自主之國,並且,只要他們願意,可以自由地脫離大英國協。
直轄殖民地居民多屬土著,因軍事上或交通上有特殊價值,在政治上由英國殖民部直接管轄,如馬爾他和直布羅陀,均因地扼咽喉,而成為英國地中海重要海軍基地,又如當時的新加坡、亞丁、紐芬蘭等都是。保護地大抵是利用當地原有土酋,在不違反英國利益的範圍內,去統治當地土著,如以前印度的土邦等。代管地則是一次大戰後由國聯委託英國代管的土地,如西南非等。
壹、影響英國民族性的因素
一、地理
英國是歐洲大陸西北方處於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北海之間不列顛群島(British Islands)上的一個島國,是北半球的中心點和世界門戶的地位。
不列顛群島包括兩個大島:東為大不列顛島(Great Britain),西為愛爾蘭島(Ireland)。英國本土包括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的英格蘭(England)、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和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及附屬島嶼,全國總面積二十四萬四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約合九萬四千二百五十平方哩),人口六千一百萬(二○○七年)。
不列顛群島位於...
目錄
推薦序一 前外交部長錢復
推薦序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
自序
前言
壹、影響英國民族性的因素
一、地理
二、歷史
三、王室
四、國會
五、政制
六、文化
七、教育
貳、英國人的獨特性格
一、保守戀舊
二、紳士風度
三、冷漠含蓄
四、倨傲自大
五、橫蠻剽悍
六、裝腔作勢
七、唯利是圖
八、不動聲色
九、不求畫一
十、民主素養
十一、守法精神
十二、城堡心態
十三、特立獨行
十四、幽默風趣
參、愛爾蘭人的獨特性格
肆、蘇格蘭人的獨特性格
伍、英國政客的獨特性格
陸、英國女人的獨特性格
柒、英國「新新人類」的獨特性格
捌、法國人眼中的英國民族
玖、從英阿之戰看兩國的民族性
拾、蘇格蘭人是高水準的民族,值得中國人學習
推薦序一 前外交部長錢復
推薦序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
自序
前言
壹、影響英國民族性的因素
一、地理
二、歷史
三、王室
四、國會
五、政制
六、文化
七、教育
貳、英國人的獨特性格
一、保守戀舊
二、紳士風度
三、冷漠含蓄
四、倨傲自大
五、橫蠻剽悍
六、裝腔作勢
七、唯利是圖
八、不動聲色
九、不求畫一
十、民主素養
十一、守法精神
十二、城堡心態
十三、特立獨行
十四、幽默風趣
參、愛爾蘭人的獨特性格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博雅出版日期:2012-07-25ISBN/ISSN:978986609862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1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