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傑克.凱堔
定價:NT$ 280
本商品已絕版
他們繼續繁衍,繼續狩獵,繼續享用人肉大餐。
傑克‧凱琛的原創經典《淡季》於一九八○年初次出版時,震驚全球書市,這本書殘忍地描繪出現代緬因州境內一個近親繁衍的食人族,故事讓人目不忍睹。有些讀者深受震撼而感到不安,有些讀者則大為震怒,它引發了眾多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人人手不釋卷。《淡季》成為眾所膜拜的經典,它創造了驚人的銷售記錄,使得這位初試啼聲的小說家躋身為恐怖懸疑小說類型的重要作家,也成為後來孕育出「超血腥暴力龐克風 (Splatterpunk)」小說的先河。
然後,正當你以為《淡季》的噩夢在第一次出擊當中已經被殲滅,那個恐怖的家族卻悄悄延續了下來……多年後持續騷擾緬因州的沿岸地區。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如同你我,延續於家族傳統中。《孽種》這本續集之作首度出版於一九九一年,延續《淡季》的角色與主題,以及太多的恐怖情節。這嗜食血肉、在第一集結尾煙消雲散的食人家族,其實還有倖存者,如今重回鎮上,吃出一條血路。
書籍重點
怎麼樣?對你而言__太噁心了嗎?
十年後,他們回來了!
更野蠻、更慘酷、更血腥……更令人難以置信
原創恐怖經典《淡季》續集
作者簡介:
傑克.凱堔 Jack Ketchum
本名為達拉斯.邁爾(Dallas Mayr),曾做過演員、歌手、文學經紀人、木材推銷員,也是位汽水迷;家裡賣花,是戰後嬰兒潮的一員,自認在1956年時,貓王、恐龍和恐怖漫畫救了他。在進入恐怖小說領域之前,凱堔曾寫了一些詩、劇本、兒童故事、短篇小說,也曾在搖滾音樂雜誌及男性雜誌上發表文章。
凱堔的首部長篇小說《淡季》(Off Season,1980年出版),雖引發《村聲週報》(Village Voice)公然撻伐,痛責出版商出版暴力色情小說,卻被許多類型讀者所喜愛,被描述成「終極恐怖小說」,至今仍影響許多文壇新人的寫作風格。《淡季》描寫一群遊客遇到食人族的故事,原先出版的版本曾被出版社刪掉許多辛辣的情節,之後完整版重新推出,讀者紛紛收集,奉為經典。
續篇《孽種》(Offspring,1991年出版)於2009年被搬上大銀幕,在美國的上映時間卻遲遲未定,最後決定直接發行DVD。2009年五月,傑克.凱堔的《鄰家女孩》更在知名八卦網站POPCRUNCH票選中,榮膺史上十大最令人不安小說之首,可見凱堔式的恐怖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仍被視為極端的禁忌。
傑克.凱堔的作品一直以來皆為史蒂芬‧金所推崇,稱他為恐怖懸疑作家的英雄,類型讀者的標竿。凱堔曾說過,他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錢賺到夠用就好,他不會為了想多賺幾個鳥錢去寫;寫作對他而言,就像一種更高階的遊戲,而且除了自慰以外,寫作是一人獨享的最大樂趣。
凱堔寫長篇、也寫短篇小說,作品多次獲得史鐸克獎(Bram Stoker Award),如短篇小說:《盒子》(The Box)、《逝去》(Gone);合集《和平國度》(Peaceable Kingdom);長篇小說《打烊時間》(Closing Time)。被改拍成電影的有:《迷失》(The Lost)、《鄰家女孩》(The Girl Next Door)、《紅》(Red)、《孽種》(Offspring)。作者網站:http://www.jackketchum.net/。
名人推薦:
《孽種》很可能是你一生中讀過最可怕的一本書。
—《驚魂記》作者,勞勃.柏洛克(Robert Bloch)
本書情節懸疑刺激,節奏明快,筆法精鍊,可謂冒險傳奇經典,啟發了後續眾多恐怖小說的創作,熟悉這些小說的讀者可能會疑惑這一切從何而來。
—版權經紀人愛麗斯‧邁特(Alice Martell)
關於傑克.凱堔,以及他的「食人族」系列(文◎劉韋廷)
在發表處女作《淡季》前,傑克.凱堔做過許多工作,包括臨時演員、高中教師、文學經紀人、木材推銷員及飲料店汽水調味員等。這段日子中,他也曾為不同雜誌撰寫文章來賺取足夠的生活費,直到最後,才決定將精力完全集中在小說創作上。
從旁觀者角度看,或許會讓我們覺得當時凱堔似乎十分迷惘,不斷尋覓著志向所在。但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凱堔最後會選擇以小說作為終身職志,卻又像是早已註定,甚至還能讓我們視其為二十世紀美國恐怖小說傳承的一段有趣佳話。
不過關於這件事,還是且容在下從頭說起吧。
事情是這樣的。凱堔高中時的英文教師,鼓勵他們讀完小說後,提筆寫下感想寄給作者。因此喜愛恐怖片的凱堔,就這麼寫了封信寄給《驚魂記》的作者勞柏.柏洛克(Robert Bloch),並得到了一封對方的親筆回函。
這事讓凱堔的母親十分開心,還悄悄寄了封信給柏洛克,希望他能鼓勵凱堔嘗試創作(凱堔一直到了母親過世後,才意外從柏洛克口中得知此事)。於是,柏洛克因此又寫了封信給凱堔,並稱讚他的文筆十分流暢,鼓勵他繼續寫作,朝作家之路邁進。
在柏洛克的鼓勵下,凱堔開始提筆創作,無論是詩、散文、劇本、小說,幾乎每篇作品都會寄給柏洛克過目,而柏洛克也毫不吝惜地給予各種建議,使他們因此成為具有師徒關係意味的忘年之交。
由恐怖小說史的角度來看,這一切簡直就像歷史重演。原來,柏洛克在青少年時代,也曾一度以書迷身分寫信向「克蘇魯神話」系列的創始者霍華.菲力浦.洛夫克萊夫特(H. P. Lovecraft)表達敬意;在他成為作家後,更與洛夫克萊夫特結為好友,並在其影響下,撰寫了不少「克蘇魯神話」的相關作品。
從洛夫克萊夫特到柏洛克,再從柏洛克到凱堔,他們三人的創作風格雖然相去甚遠,但也各自象徵了自己所屬的時代,而他們那如同師徒般的關係,則令我們得以窺見美國二十世紀恐怖小說的潛在發展脈絡,對於恐怖小說的愛好者來說,自然也是件閱讀凱堔作品時值得多加留意的事。
但可惜的是,縱使有柏洛克的一路支持,凱堔早期的寫作生涯依然不算順遂。一九八○年時,凱堔推出了他的長篇處女作《淡季》。然而,由於這本小說被媒體批評為過度暴力,使得首刷雖然銷售一空,出版社卻也因輿論之故而未再加印,導致《淡季》就此一度絕版。也因如此,凱堔之後的作品在行銷方面總被冷漠對待,導致他縱使曾七度入圍史鐸克獎,並有四次得獎紀錄,但名聲卻始終無法順利地拓展至大眾市場。
然而,這一切在恐怖小說之王史蒂芬.金於二○○三年接過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的那一刻起,有了巨大改變。當時,一向十分欣賞凱堔的金,不僅邀請了凱堔到場觀禮,更於得獎致詞中不忘大力稱讚他的作品一番。沒想到的是,由於向來以嚴肅文學掛帥的國家圖書獎選擇將終身成就獎頒給恐怖作家一事,在當年引發了文壇的熱烈爭論,所以金的致詞也意外使凱堔的知名度為之攀升,讓其他國家的出版社紛紛索取凱堔的作品書稿,並於其後順利賣出德、法兩地的版權,讓凱堔就這麼因緣際會地成為了國際級的知名作家。
但有趣的是,身為一名金讚譽有加的恐怖小說作者,凱堔的創作路線卻與大多數同類寫作者有所不同,極少在小說之中安排科幻及超自然元素。而這種在恐怖文類中較為少見的情形,或許得讓我們回到凱堔的創作理念加以思索,方能真正了解箇中緣由。
原來凱堔認為,這世上真正的邪惡,乃是那些缺乏同情心與良知的人們。也因如此理念,他才總是選擇以描述社會及人性黑暗面為主的故事,呈現其筆下的噩夢光景。而這樣利用寫實氛圍作為作品恐懼來源的技巧,也使他的作品因此擁有一舉攻入人心的力道,一面讓讀者打從心裡感到緊張不安,一面卻又無法從書頁中移開片刻目光。舉例來說,像是他改編真實事件而成的《鄰家女孩》,便精準掌握了人性的醜惡及灰色地帶,讓人在對書中主角感到憤怒的同時,卻又帶有一絲同情,因而在掩卷之際,依舊感到躊躇不已。
而這樣的風格,在完全出自他個人虛構的「食人族」故事中,自然也同樣顯著。
「食人族」系列至今共有三部作品,而其中的開路先鋒,正是前頭提及的《淡季》一書。然而,凱堔這本曾被媒體批評賣弄血腥的著作,其實早在上市前,便於出版社的要求下被迫刪減暴力情節,其刪改幅度之大,就連原本的黑暗結局,也被硬生生地扭轉為刻意迎合大眾市場的狀況。
對凱堔來說,這樣的變動使《淡季》因而喪失不少他創作時的初衷理念。於是,他在一九九九年時自掏腰包與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淡季》的未刪節版(中譯本便是依此版翻譯而成),這才使得這本恐怖小說史上的一代冷僻經典,總算得以重見天日。
至於系列第二部的《孽種》,則在一九九一年發行。曾表示不愛自我重複,絕不輕易撰寫續集的凱堔,最初之所以寫下本作,是因為希望能藉此促使《淡季》再版。但雖說如此,當時凱堔的職業作家生涯畢竟也邁入了第十年,是以《孽種》在寫作技巧方面,自然比起《淡季》更為純熟。
乍看之下,兩本作品的情節發展十分相似,但若是你細心閱讀,便會發現凱堔在《孽種》中利用多組角色的關係設定,讓象徵野蠻的食人族一方,與代表文明社會的角色們如同鏡像般對應,藉此強調雙方對道德認知的截然不同,並成功激發出各種矛盾與衝突的複雜光景。
也因如此,《孽種》比起《淡季》而言,明顯具有更為強烈的社會諷刺性,其中多重對照的巧妙安排,亦讓人對於道德規範是否真能壓抑人性邪惡面向的問題有所省思,更讓人不禁思索,究竟是表裡如一的野蠻恐怖?抑或藏匿於文明外衣之下的獸性嚇人?
二○○九年,《孽種》被導演安德魯‧豪頓(Andrew van den Houten)改編為電影。而凱堔不僅親自擔任改編劇本一職,更於片中客串警方的鑑識人員一角。可惜的是,由於本片製作成本極低,加上導演功力不足,所以成果並不出色,最後甚至沒有排上院線,僅以直接發行DVD了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豪頓改動了凱堔在小說與劇本中的結局,因而意外啟發另一名電影導演拉奇‧馬基(Lucky McKee)靈感。於是,馬基與凱堔取得共識後,兩人開始一同撰寫本系列第三部作品《女魔頭》(The Woman)的小說及電影劇本。而《女魔頭》一書除了直接延續《孽種》電影版的結局,更在兩名鬼才的激盪下,開創了本系列的嶄新面貌,以不同角度深入凱堔曾於《孽種》中探究的人性問題,進而使電影版不僅在三個奇幻影展中獲得最佳影片獎項,亦於知名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的第五屆電影獎中,奪下年度最佳恐怖片的榮耀。而這樣亮眼的成績,自然也使凱堔的「食人族」系列再度成為書迷間的熱門話題。
最後,讓我們一同來到二○一一年。這一年,凱堔在眾多同業及恐怖小說書迷的票選下,獲得了世界恐怖小說協會的大師獎。過去曾獲得這項殊榮的作家,無一不是恐怖小說界的佼佼者,包括了《我是傳奇》的理察.麥特森(Richard Matheson)、《夜訪吸血鬼》的安.萊絲(Anne Rice)、《鬼的故事》的彼得.史超伯(Peter Straub)等等。至於對凱堔寫作之路影響深遠的柏洛克與金兩名大師級人物,自然也名列其中。
對凱堔來說,能夠獲得這項殊榮,除了象徵他多年來的努力總算得到肯定以外,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成就也總算得以與柏洛克及金兩人並肩而立,就此成為恐怖小說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所以,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傑克.凱堔與他那獨特的恐怖小說觀點,不妨去找《鄰家女孩》或《淡季》一讀。當然,如果你已看過上述的兩部作品,又或者現在便迫不及待的話──
沒錯,那就翻開下一頁,進入《孽種》的故事裡吧。
本文作者:劉韋廷,一九七九年生,曾獲聯合文學短篇小說新人獎,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午夜4點》、《險路》等小說,並曾撰寫多部小說之導讀類文章。個人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waitingliu。
媒體推薦:
緊張懸疑,節奏明快,佈局巧妙。
—《出版人週刊》
《孽種》不是一本讓人放鬆的休閒小品,而是讓你坐立難安。恐怖作家傑克‧凱琛確實深諳恐怖之道。
—《緬因週日電訊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8折133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4 |
6折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傑克.凱堔
定價:NT$ 280
本商品已絕版
他們繼續繁衍,繼續狩獵,繼續享用人肉大餐。
傑克‧凱琛的原創經典《淡季》於一九八○年初次出版時,震驚全球書市,這本書殘忍地描繪出現代緬因州境內一個近親繁衍的食人族,故事讓人目不忍睹。有些讀者深受震撼而感到不安,有些讀者則大為震怒,它引發了眾多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人人手不釋卷。《淡季》成為眾所膜拜的經典,它創造了驚人的銷售記錄,使得這位初試啼聲的小說家躋身為恐怖懸疑小說類型的重要作家,也成為後來孕育出「超血腥暴力龐克風 (Splatterpunk)」小說的先河。
然後,正當你以為《淡季》的噩夢在第一次出擊當中已經被殲滅,那個恐怖的家族卻悄悄延續了下來……多年後持續騷擾緬因州的沿岸地區。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如同你我,延續於家族傳統中。《孽種》這本續集之作首度出版於一九九一年,延續《淡季》的角色與主題,以及太多的恐怖情節。這嗜食血肉、在第一集結尾煙消雲散的食人家族,其實還有倖存者,如今重回鎮上,吃出一條血路。
書籍重點
怎麼樣?對你而言__太噁心了嗎?
十年後,他們回來了!
更野蠻、更慘酷、更血腥……更令人難以置信
原創恐怖經典《淡季》續集
作者簡介:
傑克.凱堔 Jack Ketchum
本名為達拉斯.邁爾(Dallas Mayr),曾做過演員、歌手、文學經紀人、木材推銷員,也是位汽水迷;家裡賣花,是戰後嬰兒潮的一員,自認在1956年時,貓王、恐龍和恐怖漫畫救了他。在進入恐怖小說領域之前,凱堔曾寫了一些詩、劇本、兒童故事、短篇小說,也曾在搖滾音樂雜誌及男性雜誌上發表文章。
凱堔的首部長篇小說《淡季》(Off Season,1980年出版),雖引發《村聲週報》(Village Voice)公然撻伐,痛責出版商出版暴力色情小說,卻被許多類型讀者所喜愛,被描述成「終極恐怖小說」,至今仍影響許多文壇新人的寫作風格。《淡季》描寫一群遊客遇到食人族的故事,原先出版的版本曾被出版社刪掉許多辛辣的情節,之後完整版重新推出,讀者紛紛收集,奉為經典。
續篇《孽種》(Offspring,1991年出版)於2009年被搬上大銀幕,在美國的上映時間卻遲遲未定,最後決定直接發行DVD。2009年五月,傑克.凱堔的《鄰家女孩》更在知名八卦網站POPCRUNCH票選中,榮膺史上十大最令人不安小說之首,可見凱堔式的恐怖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仍被視為極端的禁忌。
傑克.凱堔的作品一直以來皆為史蒂芬‧金所推崇,稱他為恐怖懸疑作家的英雄,類型讀者的標竿。凱堔曾說過,他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錢賺到夠用就好,他不會為了想多賺幾個鳥錢去寫;寫作對他而言,就像一種更高階的遊戲,而且除了自慰以外,寫作是一人獨享的最大樂趣。
凱堔寫長篇、也寫短篇小說,作品多次獲得史鐸克獎(Bram Stoker Award),如短篇小說:《盒子》(The Box)、《逝去》(Gone);合集《和平國度》(Peaceable Kingdom);長篇小說《打烊時間》(Closing Time)。被改拍成電影的有:《迷失》(The Lost)、《鄰家女孩》(The Girl Next Door)、《紅》(Red)、《孽種》(Offspring)。作者網站:http://www.jackketchum.net/。
名人推薦:
《孽種》很可能是你一生中讀過最可怕的一本書。
—《驚魂記》作者,勞勃.柏洛克(Robert Bloch)
本書情節懸疑刺激,節奏明快,筆法精鍊,可謂冒險傳奇經典,啟發了後續眾多恐怖小說的創作,熟悉這些小說的讀者可能會疑惑這一切從何而來。
—版權經紀人愛麗斯‧邁特(Alice Martell)
關於傑克.凱堔,以及他的「食人族」系列(文◎劉韋廷)
在發表處女作《淡季》前,傑克.凱堔做過許多工作,包括臨時演員、高中教師、文學經紀人、木材推銷員及飲料店汽水調味員等。這段日子中,他也曾為不同雜誌撰寫文章來賺取足夠的生活費,直到最後,才決定將精力完全集中在小說創作上。
從旁觀者角度看,或許會讓我們覺得當時凱堔似乎十分迷惘,不斷尋覓著志向所在。但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凱堔最後會選擇以小說作為終身職志,卻又像是早已註定,甚至還能讓我們視其為二十世紀美國恐怖小說傳承的一段有趣佳話。
不過關於這件事,還是且容在下從頭說起吧。
事情是這樣的。凱堔高中時的英文教師,鼓勵他們讀完小說後,提筆寫下感想寄給作者。因此喜愛恐怖片的凱堔,就這麼寫了封信寄給《驚魂記》的作者勞柏.柏洛克(Robert Bloch),並得到了一封對方的親筆回函。
這事讓凱堔的母親十分開心,還悄悄寄了封信給柏洛克,希望他能鼓勵凱堔嘗試創作(凱堔一直到了母親過世後,才意外從柏洛克口中得知此事)。於是,柏洛克因此又寫了封信給凱堔,並稱讚他的文筆十分流暢,鼓勵他繼續寫作,朝作家之路邁進。
在柏洛克的鼓勵下,凱堔開始提筆創作,無論是詩、散文、劇本、小說,幾乎每篇作品都會寄給柏洛克過目,而柏洛克也毫不吝惜地給予各種建議,使他們因此成為具有師徒關係意味的忘年之交。
由恐怖小說史的角度來看,這一切簡直就像歷史重演。原來,柏洛克在青少年時代,也曾一度以書迷身分寫信向「克蘇魯神話」系列的創始者霍華.菲力浦.洛夫克萊夫特(H. P. Lovecraft)表達敬意;在他成為作家後,更與洛夫克萊夫特結為好友,並在其影響下,撰寫了不少「克蘇魯神話」的相關作品。
從洛夫克萊夫特到柏洛克,再從柏洛克到凱堔,他們三人的創作風格雖然相去甚遠,但也各自象徵了自己所屬的時代,而他們那如同師徒般的關係,則令我們得以窺見美國二十世紀恐怖小說的潛在發展脈絡,對於恐怖小說的愛好者來說,自然也是件閱讀凱堔作品時值得多加留意的事。
但可惜的是,縱使有柏洛克的一路支持,凱堔早期的寫作生涯依然不算順遂。一九八○年時,凱堔推出了他的長篇處女作《淡季》。然而,由於這本小說被媒體批評為過度暴力,使得首刷雖然銷售一空,出版社卻也因輿論之故而未再加印,導致《淡季》就此一度絕版。也因如此,凱堔之後的作品在行銷方面總被冷漠對待,導致他縱使曾七度入圍史鐸克獎,並有四次得獎紀錄,但名聲卻始終無法順利地拓展至大眾市場。
然而,這一切在恐怖小說之王史蒂芬.金於二○○三年接過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的那一刻起,有了巨大改變。當時,一向十分欣賞凱堔的金,不僅邀請了凱堔到場觀禮,更於得獎致詞中不忘大力稱讚他的作品一番。沒想到的是,由於向來以嚴肅文學掛帥的國家圖書獎選擇將終身成就獎頒給恐怖作家一事,在當年引發了文壇的熱烈爭論,所以金的致詞也意外使凱堔的知名度為之攀升,讓其他國家的出版社紛紛索取凱堔的作品書稿,並於其後順利賣出德、法兩地的版權,讓凱堔就這麼因緣際會地成為了國際級的知名作家。
但有趣的是,身為一名金讚譽有加的恐怖小說作者,凱堔的創作路線卻與大多數同類寫作者有所不同,極少在小說之中安排科幻及超自然元素。而這種在恐怖文類中較為少見的情形,或許得讓我們回到凱堔的創作理念加以思索,方能真正了解箇中緣由。
原來凱堔認為,這世上真正的邪惡,乃是那些缺乏同情心與良知的人們。也因如此理念,他才總是選擇以描述社會及人性黑暗面為主的故事,呈現其筆下的噩夢光景。而這樣利用寫實氛圍作為作品恐懼來源的技巧,也使他的作品因此擁有一舉攻入人心的力道,一面讓讀者打從心裡感到緊張不安,一面卻又無法從書頁中移開片刻目光。舉例來說,像是他改編真實事件而成的《鄰家女孩》,便精準掌握了人性的醜惡及灰色地帶,讓人在對書中主角感到憤怒的同時,卻又帶有一絲同情,因而在掩卷之際,依舊感到躊躇不已。
而這樣的風格,在完全出自他個人虛構的「食人族」故事中,自然也同樣顯著。
「食人族」系列至今共有三部作品,而其中的開路先鋒,正是前頭提及的《淡季》一書。然而,凱堔這本曾被媒體批評賣弄血腥的著作,其實早在上市前,便於出版社的要求下被迫刪減暴力情節,其刪改幅度之大,就連原本的黑暗結局,也被硬生生地扭轉為刻意迎合大眾市場的狀況。
對凱堔來說,這樣的變動使《淡季》因而喪失不少他創作時的初衷理念。於是,他在一九九九年時自掏腰包與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淡季》的未刪節版(中譯本便是依此版翻譯而成),這才使得這本恐怖小說史上的一代冷僻經典,總算得以重見天日。
至於系列第二部的《孽種》,則在一九九一年發行。曾表示不愛自我重複,絕不輕易撰寫續集的凱堔,最初之所以寫下本作,是因為希望能藉此促使《淡季》再版。但雖說如此,當時凱堔的職業作家生涯畢竟也邁入了第十年,是以《孽種》在寫作技巧方面,自然比起《淡季》更為純熟。
乍看之下,兩本作品的情節發展十分相似,但若是你細心閱讀,便會發現凱堔在《孽種》中利用多組角色的關係設定,讓象徵野蠻的食人族一方,與代表文明社會的角色們如同鏡像般對應,藉此強調雙方對道德認知的截然不同,並成功激發出各種矛盾與衝突的複雜光景。
也因如此,《孽種》比起《淡季》而言,明顯具有更為強烈的社會諷刺性,其中多重對照的巧妙安排,亦讓人對於道德規範是否真能壓抑人性邪惡面向的問題有所省思,更讓人不禁思索,究竟是表裡如一的野蠻恐怖?抑或藏匿於文明外衣之下的獸性嚇人?
二○○九年,《孽種》被導演安德魯‧豪頓(Andrew van den Houten)改編為電影。而凱堔不僅親自擔任改編劇本一職,更於片中客串警方的鑑識人員一角。可惜的是,由於本片製作成本極低,加上導演功力不足,所以成果並不出色,最後甚至沒有排上院線,僅以直接發行DVD了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豪頓改動了凱堔在小說與劇本中的結局,因而意外啟發另一名電影導演拉奇‧馬基(Lucky McKee)靈感。於是,馬基與凱堔取得共識後,兩人開始一同撰寫本系列第三部作品《女魔頭》(The Woman)的小說及電影劇本。而《女魔頭》一書除了直接延續《孽種》電影版的結局,更在兩名鬼才的激盪下,開創了本系列的嶄新面貌,以不同角度深入凱堔曾於《孽種》中探究的人性問題,進而使電影版不僅在三個奇幻影展中獲得最佳影片獎項,亦於知名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的第五屆電影獎中,奪下年度最佳恐怖片的榮耀。而這樣亮眼的成績,自然也使凱堔的「食人族」系列再度成為書迷間的熱門話題。
最後,讓我們一同來到二○一一年。這一年,凱堔在眾多同業及恐怖小說書迷的票選下,獲得了世界恐怖小說協會的大師獎。過去曾獲得這項殊榮的作家,無一不是恐怖小說界的佼佼者,包括了《我是傳奇》的理察.麥特森(Richard Matheson)、《夜訪吸血鬼》的安.萊絲(Anne Rice)、《鬼的故事》的彼得.史超伯(Peter Straub)等等。至於對凱堔寫作之路影響深遠的柏洛克與金兩名大師級人物,自然也名列其中。
對凱堔來說,能夠獲得這項殊榮,除了象徵他多年來的努力總算得到肯定以外,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成就也總算得以與柏洛克及金兩人並肩而立,就此成為恐怖小說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所以,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傑克.凱堔與他那獨特的恐怖小說觀點,不妨去找《鄰家女孩》或《淡季》一讀。當然,如果你已看過上述的兩部作品,又或者現在便迫不及待的話──
沒錯,那就翻開下一頁,進入《孽種》的故事裡吧。
本文作者:劉韋廷,一九七九年生,曾獲聯合文學短篇小說新人獎,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午夜4點》、《險路》等小說,並曾撰寫多部小說之導讀類文章。個人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waitingliu。
媒體推薦:
緊張懸疑,節奏明快,佈局巧妙。
—《出版人週刊》
《孽種》不是一本讓人放鬆的休閒小品,而是讓你坐立難安。恐怖作家傑克‧凱琛確實深諳恐怖之道。
—《緬因週日電訊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4 |
6折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8折133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