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皇帝之一:隋焬帝
是否真如世人所知無德無才?本書推翻眾人對隋煬帝的既定印象
第一本完整描述隋煬帝建設、攘外、開拓疆土的真實史蹟!
「百家講壇」最具人氣的蒙曼老師,
以史為鑑,重新審視隋煬帝的真實面貌
從明君、暴君到昏君,世人印象中的隋煬帝楊廣,真實身分到底為何?
【印象一】徵兵千萬,民不聊生?
隋煬帝開鑿邗溝、永濟渠役使男丁百餘萬,導致男丁人數不足,繼而罕見地讓婦女服役。他如此急於成功而用人過度,百姓無法負荷,導致民怨四起。事實上,是為了營建東都洛陽、開發江南,其建設價值影響後代甚鉅,
【印象二】巡遊無度,靡費奢侈?
隋煬帝空前的巡遊隊伍,成了後世史家補風捉影的素材之一。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然而,隋煬帝瞧不起遠離百姓的皇帝。於是,他為了要充分接觸社會,開始不停地巡遊,只為更接近人民的聲音。
【印象三】弒兄姦母,殘害忠良?
隋煬帝登基之後,即開始顯出真實面貌,完全不考慮任何道德標準和社會輿論。向父親妃子示愛的他,在少年時被認為是老成、孝順、有德之人。事實上,他為了能夠成功上位,一直壓抑自己,表現得既有能力又有道德,這一壓抑就是二十年。
隋煬帝的才能足以建立功業、傲視群雄,但也讓四海沸騰、民不聊生
隋煬帝年號大業,顯現其具有建立一番事業的雄心。他萬萬沒有想到,唐朝皇帝給他的諡號居然與他給陳朝末代皇帝為同一個「煬」字。對於這樣有著濃厚英雄情結、渴望成就千秋大業的皇帝,如何面對和自己最蔑視的人物並肩而立的景況?
本書以蒙曼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大隋風雲》的講稿為基礎書寫。風格通俗嚴謹,輕鬆易懂。全書具備專家功力、通人見識、文士筆法三大特點,史料翔實,分析嚴謹縝密。以問題引出故事,以故事講解人物,以人物解讀歷史,以歷史啟迪智慧,還原了歷史的本質與殘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客觀公正,令人信服。
作者簡介: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碩土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五代政治軍事史及中國古代婦女史。
二○○七年開始在《百家講壇》主講系列講座,引起廣大迴響。
相關著作
《蒙曼說唐(套書)》
《蒙曼說唐:亂世紅顏》
《蒙曼說唐:唐玄宗(上下部)》
《蒙曼說唐:唐玄宗(上部)》
《蒙曼說唐:唐玄宗(下部)》
《蒙曼說唐:武則天》
《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
章節試閱
【第一章】悲情天子
隋煬帝是何許人也?很多人想都不用想,就會說:昏君、暴君。否則怎麼會那麼快就搞垮了大隋帝國呢?怎麼會留下那麼多荒淫無恥的傳說故事呢?怎麼會諡號為「煬」呢?按照諡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一個皇帝,好色、違禮、虐民,又逆天,這不是昏君、不是暴君是什麼!
沒錯,隋煬帝作為昏君、暴君的罵名從隋末農民起義就開始,而且罵了一千多年。但是,現在我來總結隋煬帝,倒想給他幾個新評價。哪幾個評價呢?
第一點,理想高。
第二點,精力好。
第三點,功業大。
第四點,才情美。
先看第一點,理想高。隋煬帝的理想是要建立「轥轢軒、唐,奄吞周、漢」的偉大業績,當一個「子孫萬代,人莫能窺」的千古一帝。何謂「轥轢軒、唐,奄吞周、漢」?就是超過軒轅,超過唐堯,超過西周,也超過兩漢。軒轅黃帝和唐堯都是古代傳說中的聖王,西周和兩漢則以統治時間長著稱,這四個時代可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盛世,隋煬帝要是真能超過他們,確實算得上前無古人了。再加上「子孫萬代,人莫能窺」,就是後無來者。一個皇帝,想要讓自己的功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還不是理想高嗎?
這句話說得很豪邁,這兩句話出自《隋書.楊玄感傳》,是魏徵他們修《隋書》的時候幫隋煬帝總結的。既然如此,可能有人就要質疑了,你怎麼知道這就是隋煬帝的理想呢?你怎麼知道魏徵的總結就是對的呢?確實,單用別人的總結不能算數,我們還得看看隋煬帝自己怎麼說。
隋煬帝倒是沒怎麼公然談論過自己的理想,但是隋煬帝的年號叫大業。所謂大業,那就是千秋萬代的偉業,這一個年號就足以透露煬帝的雄心壯志了。事實上,當時議論這個年號的時候,有人提過反對意見,說大業的「業」字,可以拆成一個苦字和一個末字,所以,大業就是大苦末,又苦又末,很不吉利,要隋煬帝換一個。可是,隋煬帝偏不信邪,就不換。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來,成就一番大業在隋煬帝心裡有多重的分量。一個皇帝,有這樣的人生理想,難道還不叫理想高嗎?
再看第二點,精力好。再高的理想,不也要靠人去實現嗎?理想愈高,人要付出的努力也就愈多。對於這一點,隋煬帝非常清楚。他可不是一個懶惰的皇帝。怎麼才叫不懶惰呢?他說:
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此何理也?
南朝的皇帝為什麼不行呢?因為太宅,太娘娘腔了,整天塗脂抹粉,坐在深宮裡,對外界、對老百姓的事情一點都不了解,這怎麼行呢?
隋煬帝瞧不起這樣的皇帝,他下定決心,要充分接觸社會。所以,登基後,隋煬帝開始不停地巡遊。他在位十四年間,三下江都,兩巡塞北,還有一次西巡張掖。大規模、遠距離的出巡就有八次之多,在西京大興城和東都洛陽之間來回更是家常便飯。歷史學家岑仲勉先生曾經做過統計,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中,待在大興城的時間累計不足一年,在東都洛陽的時間累計也不超過四年,其餘時間都在各地巡遊。人生就是在路上,這得有多充沛的精力才能做到啊。
再看第三點,功業大。隋煬帝有如此高遠的理想,再有如此充沛的精力,當然要建立一番功業。隋煬帝的功勞可太大了。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兩項大工程,一個是東都洛陽,一個是大運河。
隋煬帝修東都洛陽,是因為他要把隋朝的東西連在一起。挖大運河,是要把隋朝的南北連在一起。我們知道,隋朝本來是由西邊的北周、東邊的北齊,還有南邊的陳朝三部分組成。隋文帝雖然以軍事力量將這三部分捆綁成一個統一體,但是內部的裂痕還相當明顯。怎麼才能讓這三部分真正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呢?就靠東都洛陽和大運河。
隨著洛陽城的修建,隋朝在東部有了一個穩定的據點,整合東方就容易不少;隨著大運河的開通,隋朝的南北兩部分終於有了連在一起的大動脈。從此,貿易流通,人員往來的洪流勢不可當,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形成了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再也不能分開。隋朝的統一就此穩固。
我們都知道,要評價一項事業是否偉大,除了看它的當前價值之外,更要關注長遠價值。在這一點上,東都洛陽和大運河更是無懈可擊。這兩項工程不僅隋朝使用,繼之而起的唐朝也接著用,而且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唐朝不是照樣實行東西兩京制嗎?武則天乾脆定都洛陽,把洛陽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大運河也繼續發揮著連結南北的功效。
唐朝時,南方經濟和文化已經飛速崛起,它的人力和物力就是透過運河這條大動脈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方。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東部地區的土地財富都被割據的藩鎮把持,不再上供給中央。當時就是靠著運河輸送過來的東南財賦,遠在西北地方的李唐朝廷才又生存了一百五十年,這不就是運河的偉大作用嗎!所以,唐朝後期的人提起大運河,都不由得流露出感恩之心。其中,皮日休那首《汴河懷古》流傳最廣。他說: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把隋煬帝開運河,溝通江南的經濟重心和北方的政治重心的功勞和大禹治水相提並論,這也算得上對隋煬帝的最高評價了!
再看第四點,才情美。毛澤東說: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人無完人,中國歷史上,有為的君主往往在才情上稍遜一籌,顯得無趣;而有才情的君主,又往往在政治上糊塗荒唐,顯得無能。像我們熟知的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不就是明證嗎?功業和才情集於一身的皇帝,在歷史上非常難得,唐玄宗算是一個代表,另一個就應該是隋煬帝了。
唐玄宗最突出的專長是音樂。隋煬帝則是賦詩。要知道,隋煬帝生活的時代,還是宮體詩大行其道的時代。所謂「宮體詩」,就是一種在內容上偏重寫宮廷生活和男女愛情,在形式上追求辭藻華麗,在格調上則比較輕佻甚至下流的詩體。這是當時詩壇的主流。但是隋煬帝一出手,馬上就不一樣了。
怎麼不一樣呢?我們剛才不是說他西巡嗎?就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隋煬帝照樣詩興大發。其中有一首《飲馬長城窟行》流傳至今,堪稱傑作: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這首詩還是寫宮廷生活、男歡女愛嗎?不是,它是寫大漠風煙,英雄豪情;它還是堆砌辭藻,無病呻吟嗎?不是,它是那麼質樸凝重,大氣磅礡。這首詩一掃宮體詩的淫靡之氣,讓我們一下子想起了魏武帝曹操的慷慨悲歌。依照當時人的說法:
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豔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
隋煬帝在非常華麗的狀態之中,追求一種素雅的境界,就好比在萬花叢中開出一朵清新的芙蓉,他一洗南朝以來頹唐的詩風,追求詩的本真境界。他讓詩超越了宮體詩纖靡的風格,直接接上大氣磅礡的漢魏雄風。
事實上,如果我們在隋朝只講一個代表性的詩人,一定就是隋煬帝,他是當時寫詩品質最高的人。那如果我們講一個寫作量最高的詩人,隋朝仍然是隋煬帝。為什麼呢?隋煬帝現今留下來的詩一共是四十四首,在所有隋朝詩人裡絕對是第一名。
一個有為的皇帝,能夠同時成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這還不意味著絕世的才情嗎!事實上,即使是一代聖君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佩服隋煬帝的詩才。佩服到什麼程度?別看唐太宗整天跟大臣探討隋煬帝為什麼亡國,但是私下又把隋朝的樂工請回來,讓他們把隋煬帝的詩譜成曲子,在宮裡演唱。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唐太宗雖然在政治上是隋煬帝的對頭,但在詩才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粉絲呢!
可能有人會說,如此志存高遠,才華橫溢,精力過人,而又功勳卓著的皇帝,簡直是聖人了,怎麼又會成為亡國之君呢?而且,只統治了十四年,還留下了那麼多的罵名。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
我覺得,關鍵在於隋煬帝太能幹,因此也太急躁、太驕傲,欲速則不達。
為何說太急躁呢?隋文帝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理想。他需要把他的理想變成現實。於是,當隋煬帝一登基,那些彪炳史冊的大工程就連續動工,全國老百姓也都被動員到各個工地了。
就拿隋煬帝時期最著名的三項工程來說,大業元年(六○五)修東都洛陽,總計用十個月的時間,每月用工兩百萬;大業三年(六○七)修長城,發丁百餘萬;大業元年到大業六年(六一○)修大運河,累計用工三百萬以上。
那麼,大業年間老百姓的負擔到底有多重呢?歷史學家胡如雷先生曾經做過一項估算。他說,從仁壽四年(六○四)隋煬帝即位到大業八年(六一二)第一次東征高句麗,八年之間,隋煬帝一共興修了二十二項大的公共工程,總共動用的人力達到三○一二萬人次。隋煬帝時期全國人口才四六○○萬,八年時間就動用了三千多萬人,每年平均徵用四百萬左右的勞動力,將近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幾乎就是全國男丁的總數,這不是濫用民力嗎?
隋煬帝為什麼這麼瘋狂呢?一言以蔽之,太急於求成。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恨不得一天就跑進入太平盛世,完全不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誰受得了啊。
人的心情如果急躁,脾氣就容易暴躁,不體諒人情。隋煬帝是一個像超人一樣精力極端充沛的人。但是全國人民大多數並不是超人,而是普通人,無論是智力、體力,還是精力都不如他。然而,隋煬帝可不體諒這一點。他覺得,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換言之,只要他想得到,老百姓就必須做得到。如果誰做不到,那就是不努力,就是遊手好閒,就要加強管教。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慘了,每天都要超負荷勞動,稍微一鬆懈,監工的皮鞭就下來了。
隋煬帝如此蠻橫的結果是勞動力大批死亡。按照史書記載,營建東都洛陽,「僵僕而斃者十四五」;修長城,「死者十五六」;挖運河,「死屍滿野」;河挖到哪裡,運送屍體的車子就跟到哪裡。隋煬帝的理想是要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太平盛世。可是,現實居然是男丁屍橫遍野,婦孺哀哀無告。理想如此豐滿,現實如此骨感,這不是莫大的諷刺嗎?隋煬帝的理想和現實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說到底,不是他的理想錯了,而是他實現理想的節奏錯了,操之過急。
可能有人會說,隋煬帝實行這樣的急政,相當危險啊!難道沒有大臣提醒他嗎?確實,隋煬帝手下也不乏清醒的大臣,這些大臣也曾經試圖提醒過隋煬帝,但是隋煬帝聽不進去。這就涉及他的第二個特性,太驕傲了。
舉兩個例子。前文說過,隋煬帝是隋代第一詩人,他對自己的詩才也非常自負,曾經說:
天下皆謂朕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今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
天下人都以為我是接我爸的班才當皇帝,其實不然,就算跟你們這些讀書人一起比作詩,我照樣當皇帝。
這何等自負!一個能幹的人,驕傲一點也無可厚非,但是,隋煬帝驕傲過頭。眼裡沒有別人,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強。有一個著名的「豔詩斷頭」的故事,記載在《隋唐嘉話》裡。隋煬帝不是擅長寫詩嗎?也喜歡跟其他詩人比較,通常別人都沒有他寫的好,所以他很得意。
問題是,當時有一個著名的文人叫薛道衡,也很擅長寫詩。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詩叫《昔昔鹽》,寫一個丈夫出征,獨守空閨的女子,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蛛絲兒結上了窗框,燕泥也落滿了雕梁,透過刻畫一個因為缺少了人氣而空空蕩蕩的屋子,讓我們體會出女主人寥落的心情,非常傳神。
隋煬帝也佩服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怎麼也寫不出這樣的好句子來。怎麼辦呢?隋煬帝乾脆找了個理由,把薛道衡給殺了。殺頭之前,隋煬帝還得意揚揚地問了一句:「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這樣的不能容人,不就成了嫉賢妒能嗎?
隋煬帝在詩文上驕傲到不許別人超過自己的程度,在政治上。他同樣是師心自用,覺得自己比天下人都強,所以決不允許別人勸諫。隋煬帝曾經有一句經典名言。他說:
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隋煬帝說,我生性最討厭別人進諫,如果你已經當了大官,居然想靠進諫這種方式來求得美名,我尤其容不下,當場就要殺了你。如果你是一個卑微之士來進諫,我可能稍微地寬待你幾天,但是你放心,我終究會還是不會放過你的。千萬記住!
這幾句話壓住了官員們的建言獻策之志,也澆熄了官員們的拳拳報國之心。有一句話叫「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我們承認,隋煬帝有著傑出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但是再準的眼光,也有看不到的地方吧?再高的智慧,也有考慮不到的事情吧?所以,民間才有「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的說法,儒家經典也才會講「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這本來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可是聰明如隋煬帝,偏偏就被驕傲蒙蔽了雙眼,看不清這個道理,只知道剛愎自用,文過飾非。
老臣高熲勸他不要太奢侈腐化,以免重蹈北周天元皇帝的覆轍,他聽不進去,便把高熲殺了;幫助他軟禁隋文帝,奪取皇位的張衡勸他不要濫用民力,他聽不進去,把張衡也殺了;到最後,天下義軍蜂起,隋煬帝困守江都宮,衛士們紛紛謀劃著要造反,一個宮女好心提醒他注意防範,他還是聽不進去,又把宮女殺了。這樣殺來殺去,再也沒有人敢提異見了,他的錯誤也就無法及時糾正,離正確的道路愈來愈遠。英雄;然而當他以超強的節奏做事時,人民會無法承受,揭竿而起,他也就成了魔鬼。事實上,最後的隋煬帝也真的被視為魔鬼,糊裡糊塗地走向了地獄。
根據史書記載,隋煬帝準備第三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徵求滿朝文武的意見,一連好幾天,竟然沒有一個人說話。一個皇帝,孤家寡人到這個程度,夠淒涼了吧?
更淒涼的是,大業十四年(六一八),江都之變前夕,有一個宮女分明聽到將士們謀反的計畫,並稟告蕭皇后,蕭皇后想了想說,事已至此,告訴陛下也只能讓他心情更加煩亂,索性不管。一代皇帝,連妻子都不能跟他講真話,就這樣糊裡糊塗走向窮途末路。隋煬帝自己看來,也許叫做英雄的孤獨,但千載之後的我們怎麼看呢?只能說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個皇帝,一旦落到失道寡助的境地,又怎麼可能不敗呢!就這樣,因為隋煬帝的急功近利和傲慢自大,他身上那些原本閃閃發光的優點全都走向了反面。
他是有理想,可是,他的理想卻成為懸在全國人民頭上的索命咒,讓他們累死在工地,戰死在沙場,或是餓死在荒蕪的田野上。
他是有精力,可是,他的精力卻成了挑選遊戲夥伴的試金石。你跟得上我的節奏,好,我們一起往前衝;你跟不上我的節奏,對不起,你出局了,根本不配生活在我統治的時代。
他是有才情,可是,這才情卻成了他自高自大、蔑視一切不同意見的藉口。到最後,當全國只剩下他一個腦袋在思考的時候,成果就不再是高明的政治決策,而是瘋子的胡言亂語。
他是有功業,可是,這些利在千秋的功業卻並沒有能夠造福當時的百姓,只是讓他們付出沉重的代價,罪在當代,怎麼可能受到當代人民的擁護呢?
說到這裡,我們恐怕也就明白隋朝雖然強盛但卻短命,隋煬帝雖然英雄但卻被人唾罵的原因了。隋煬帝沒有擺正英雄和人民的關係。本來,英雄的業績應該建立在引導人民、造福人民的基礎上,但是隋煬帝這個英雄卻只知道一味地蔑視人民、壓榨人民,這樣的英雄,自己走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怎麼可能不被人民拋棄呢?
有一個說法叫「可愛非君,可畏非民」;還有一個說法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道理,隋煬帝至死也沒有想明白,他雖然創造了千秋功業,但是卻只能以一個獨夫民賊的身分,死在舉國皆反的浪潮中,死在自己親信和衛兵的手下。這難道不是一個悲劇嗎?
更悲慘的是,當年陳朝的末代皇帝陳叔寶去世,隋煬帝大筆一揮,給他諡號為「煬」。在隋煬帝心目中,陳後主沉湎女色,信用小人,破國亡家,是一個多差勁的皇帝啊!可是隋煬帝萬萬沒有想到,十四年之後,唐朝皇帝給他的諡號居然也是「煬」。和自己最蔑視的人物並肩而立,分享同樣的歷史評價,這對於隋煬帝這樣一位有著濃厚的英雄情結,渴望成就千秋大業的人而言,該是怎樣的悲情啊!
那麼,一千多年之後,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評價隋煬帝這位功過交織、毀譽並存的皇帝?他到底算是英雄天子,還是獨夫民賊?他的那些故事,到底有幾分是真,幾分是假?他的悲劇人生,對於當時,對於繼之而起的唐朝,乃至對於今天,又會引起怎樣的思索和啟迪呢?
【第一章】悲情天子
隋煬帝是何許人也?很多人想都不用想,就會說:昏君、暴君。否則怎麼會那麼快就搞垮了大隋帝國呢?怎麼會留下那麼多荒淫無恥的傳說故事呢?怎麼會諡號為「煬」呢?按照諡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一個皇帝,好色、違禮、虐民,又逆天,這不是昏君、不是暴君是什麼!
沒錯,隋煬帝作為昏君、暴君的罵名從隋末農民起義就開始,而且罵了一千多年。但是,現在我來總結隋煬帝,倒想給他幾個新評價。哪幾個評價呢?
第一點,理想高。
第二點,精力好。
第三點,功業大。
...
作者序
隋煬帝,眾人眼中的「大暴君」。可是,誰能否認他的審美價值呢!萬丈豪情,千秋功業,再配上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一個不怎麼公平的諡號,如此巨大的張力,萬人恨,萬人迷。
在我家裡,媽媽最喜歡為隋煬帝鳴不平了。她總對隋煬帝的英雄氣概嘖嘖稱奇,也總為他後來的身死國亡歎息不已。每到這時候,我就問她:「隋煬帝可是踩著萬民的屍骨去摸天呢,您一個小老百姓,願意生活在他的統治下嗎?」老人家立刻不說話了,但是,到下一次,照樣惋惜。
爸爸更有趣。昨天,他推開我的房門,遞給我一張皺巴巴的紙,然後說:「我寫了一首詩。」我趕緊肅立,拜讀。這哪裡是一首詩喲!是六首呢,有絕句,有律詩,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詩都指向一個共同的主題──隋煬帝。我在微博裡寫過,爸爸是一個有點才子氣,又有點英雄氣的人。他會半真半假地感慨生不逢時,未能允許他大展長才,而我和媽媽也會半開玩笑地打擊他,說他有心無力。時也命也,這不正是人類慨歎的永恆主題嗎!
現在,這六首詩就放在我面前。我確信,它們的第一讀者和批判者絕不是我,一定是我那有著清醒頭腦和發達情感的媽媽。我還確信,它們最終的讀者和批判者仍然不是我,因為,我已經打算把它們奉獻給大家──我的讀者們,《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的讀者們。
《懷古六首》──蒙善泉
南游懷古(一)
春水悠悠秋水長,運河兩岸好風光。
稻浪滾滾千頃碧,荷花亭亭十里香。
扁舟浮雲織錦繡,綠柳青煙籠畫舫。
翁媼黃昏閒來坐,指點晚霞話隋皇。
南游懷古(二)
半江錦帆半江霞,風拂綠草水蒙沙。
揚子浪卷千堆雪,錢塘潮推一線涯。
石頭城下聽昆曲,虎丘塔側品新茶。
最是遊人銷魂處,隋堤柳影洛陽花。
甘肅行
祁連山高萬木幽,瀚海黃河一望收。
大鬥拔穀君涉險,觀風行殿草伏誅。
懷遠何懼餐風露,睦鄰敢忘萬兜鍪。
隋築長城今安在,惆悵遙瞻漠北頭。
洛陽懷古
洛城一望春漸深,隋堤漫步憶前塵。
勃興忽亡誌千古,載舟覆舟俱斯民。
煬帝陵
雷塘自古號繁華,碧瓦紅牆百千家。
可歎一隅隋皇墓,孤墳老樹宿寒鴉。
雷塘行
和風微醺日欲斜,紅樓碧野接天涯。
遊人或謂春將老,我來雷塘拾落花。
媽媽眼中的隋煬帝在歎息裡,爸爸眼中的隋煬帝在詩裡。那麼,我眼中的隋煬帝呢?應該就在這本書裡吧。很多朋友會發現,和我以前的幾本書不同的是,這個前言並未涵蓋對隋煬帝的整體評價。也許在我心中,如此毀譽交織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的命運,如此波瀾壯闊的歷史,本來就不該由一篇短短的前言容納。因此,還請您耐下心來,從頭看起。當然,您若著急要結論,也可以先看第一章和最後一章。
需要說明的是,「百家講壇」《隋煬帝楊廣》曾經錄製了三十二集,播出時,出於種種因素,把《一征高麗》《鎩羽而歸》《功敗垂成》及《後院起火》歸併為一集,又將《三征高麗》做了大幅度調整,最後便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二十九集版。一番周折,再次驗證了歷史和現實之間果然密不可分。然而,唯有信史,才能成為我們了解當下、展望未來的根基。因而,此次出書,恢復原貌,也算是不誣古人,對隋煬帝有個交代吧。
隋煬帝,眾人眼中的「大暴君」。可是,誰能否認他的審美價值呢!萬丈豪情,千秋功業,再配上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一個不怎麼公平的諡號,如此巨大的張力,萬人恨,萬人迷。
在我家裡,媽媽最喜歡為隋煬帝鳴不平了。她總對隋煬帝的英雄氣概嘖嘖稱奇,也總為他後來的身死國亡歎息不已。每到這時候,我就問她:「隋煬帝可是踩著萬民的屍骨去摸天呢,您一個小老百姓,願意生活在他的統治下嗎?」老人家立刻不說話了,但是,到下一次,照樣惋惜。
爸爸更有趣。昨天,他推開我的房門,遞給我一張皺巴巴的紙,然後說:「我寫了一首詩...
目錄
第1章 悲情天子
隋煬帝,一個中國歷史上備受唾駡的皇帝。一個「煬」的諡號,永遠把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歷史上的隋煬帝,真的一無是處嗎?
第2章 煬帝其人
當皇帝之前,隋煬帝楊廣在父母眼中,是孝順孩子;在大臣眼中,是優秀皇子,具備接班人應有的一切優秀素質和品格。但是,成為皇帝後的楊廣,卻呈現出了人性的另一面。這是權力的膨脹,還是人性的弱點?
第3章 楊諒叛亂
漢王楊諒是隋文帝最小的兒子,在眾王子中最得隋文帝寵愛,實力也最強。當楊廣登基稱帝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清除這個實力最強的弟弟。而漢王楊諒,也早已準備造反。一場兄弟大戰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第4章 營建東都
隋朝兩代皇帝,各建造了一座城,隋文帝建造了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長安城,隋煬帝則建造了洛陽城。大興城在當時已經獨一無二了,為什麼隋煬帝還要再大興土木呢?隋煬帝建造的洛陽城和大興城比起來有什麼不同呢?
第5章 千秋運河
在傳統史家對隋煬帝的指責中,開鑿大運河是重要罪狀之一。人們說他為了滿足自己巡遊江南的私欲,不惜勞民傷財、種柳開河,讓老百姓家破人亡。隋煬帝開鑿運河真的只是為了飽覽江南美景嗎?大運河在歷史上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
第6章 遊幸江都
大運河開通後,隋煬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巡遊江都。巡遊江都固然讓隋煬帝本人風光無限,但也讓後來的史家和小說家捕風捉影,大肆渲染,演繹成隋煬帝一生最大的罪狀。那麼,隋煬帝為什麼要巡遊江都?為什麼這次巡遊會招致那麼多的非議呢?
第7章 揚威塞北
在隋煬帝的一生中,不但有過巡遊江南的浪漫,還有過揚威塞北的豪情。事實上,雖然塞外自古號稱苦寒之地,但是,隋煬帝出巡塞北的規格和規模一點也不遜於遊江南,照樣是花團錦簇,耀武揚威。隋煬帝是如何做到這一點?他出巡塞北又是出於何種政治目的呢?
第8章 經略西域
開疆拓土,稱霸四方是傳統的帝王夢想,有著雄才大略的隋煬帝自然更是如此。在出巡塞北草原後不久,隋煬帝又把目光轉向了大隋的西部,那裏有著廣袤的土地和不少擅長經商的民族。對於這片土地,隋煬帝又有著怎樣的構想呢?
第9章 煬帝西巡
在中國的歷代皇帝中,隋煬帝走得最遠。他曾西巡青海和河西走廊,足跡踏過大西北的山山水水。特別是在翻越祁連山脈時,由於自然條件惡劣,隨行士兵凍餓而死,隋煬帝本人也吃盡苦頭。既然如此,為什麼隋煬帝還要冒著生命危險西巡呢?
第10章 楊素之死
楊素,他是隋煬帝一朝的最大功臣,隋煬帝給他高官厚祿。他也是隋煬帝最為猜忌的大臣,隋煬帝讓他膽顫心驚。一賞一防之間,楊素嚐盡伴君如伴虎的辛酸。面對猜忌成性的隋煬帝,老謀深算的楊素會面臨怎樣的結局呢?
第11章 老臣伏誅
隋煬帝逼死楊素,是因為楊素功高震主,引起了隋煬帝的猜忌。楊素死後已經沒有人能對隋煬帝構成威脅,但接下來隋煬帝卻依然大開殺戒,將幾位元老重臣一併處死。隋煬帝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又是以什麼名義對這些元老重臣下手的呢?
第12章 言者有罪
隋煬帝大肆誅殺元老重臣,既是殺人立威,也是清除政治異己,為自己的統治開闢道路。然而,在往後的歲月裡,他的打擊面逐漸擴大起來,僅僅是提出不同意見,也很有可能撞上槍口,萬劫不復。那麼,在這一波打擊中,因言被殺的又是何許人呢?隋煬帝為什麼會做出如此極端的反應?
第13章 朝廷五貴
隋煬帝剛愎自用,權力意志極強,不僅容不下元老重臣,甚至連自己的心腹提出不同意見,都會痛下殺手。但作為大隋王朝的皇帝,他又不能單槍匹馬去治理天下,無論如何總還需要宰相輔佐,大臣協理。那麼,隋煬帝這樣獨斷的皇帝,喜歡什麼樣的下屬呢?他的用人風格為何?
第14章 立儲風波
隋煬帝想當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既沒有虛心納諫的胸懷,也沒有任人唯賢的眼光。在大隋王朝表面的風光下,其實隱藏著各種危機。這危機,既表現在國家政治上,也表現在家庭關係上。在關係到王朝穩定的太子人選問題上,隋煬帝也遇到了麻煩。
第15章 一征高句麗
由於高句麗國王高元不肯朝覲,隋煬帝大動肝火,決定親率百餘萬大軍討伐高句麗。高句麗問題到底有著怎樣的來龍去脈?隋煬帝為何非要如此大動干戈呢?
第16章 鎩羽而歸
隋煬帝親率百餘萬大軍,督戰高句麗,將士們也奮勇當先,兩路大軍分別包圍了高句麗的軍事重鎮遼東和首都平壤。儘管優勢明顯,隋軍竟然莫名其妙地被高句麗牽著鼻子走,最終慘敗而歸。那麼,兵多將廣的隋軍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被動呢?
第17章 功敗垂成
隋煬帝不甘心第一次東征高句麗的失敗,半年後再次御駕親征。吸取教訓的隋軍憑藉優勢的兵力,周密的部署安排,即將大獲全勝,一雪前恥。然而就在關鍵時刻,突然發生了一件意外,迫使隋煬帝忍痛放棄了大好形勢,班師回朝。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第18章 後院起火
隋軍二次東征高句麗,眼看勝利在望,禮部尚書楊玄感卻突然在後方起兵造反,迫使隋煬帝緊急撤軍,第二次東征也因此功敗垂成。那麼,這個改變了整個戰局的楊玄感究竟是何許人?他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造反呢?
第19章 玄感敗亡
楊玄感起兵之後,雖然在戰場上連連得勝,隊伍也迅速發展到十萬之眾,但卻在短短的兩個月後落得兵敗身死的結局。這戲劇性的轉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楊玄感為什麼從一呼百應走向一敗塗地呢?
第20章 煬帝失策
楊玄感起兵雖以失敗告終,卻拉開了隋朝滅亡的序幕。這場僅僅維持了兩個月的兵變,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打敗楊玄感的隋煬帝,是否能夠意識到自己勝利的真正原因?在楊玄感兵變的背後,究竟還潛伏著哪些危機?
第21章 三征高麗
六一四年,在兩次東征高句麗失敗以後,不服輸的隋煬帝又發起了第三次對高句麗的戰爭,與前兩次相比,這一次隋朝的軍隊士氣最差,失敗似乎已成定局,但事實上戰爭卻進行得異常順利,這是怎麼回事?戰爭的勝利,能否化解隋朝社會的危機?
第22章 李敏之死
在隋朝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大案,僅僅因為一條荒誕的讖語,三十二位李姓貴族死於非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這場慘案中,隋煬帝本人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第23章 雁門之圍
當年,隋煬帝出巡塞北,東突厥啟民可汗頂禮膜拜,真是風光無限。然而到了大業後期,當隋煬帝再次故地重遊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讓隋煬帝顏面盡失,甚至差點性命不保。這是一件什麼事?隋煬帝為什麼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呢?
第24章 三下江都
隋煬帝當皇帝期間,共有三次下江都的經歷,前兩次都是風風光光,擺盡排場。但到三下江都時,卻灰頭土臉,狼狽不堪。為什麼同樣的行為,會有如此不同的效果?
第25章 李密崛起
李密因參與楊玄感叛亂而成為大隋王朝的通緝犯,整天東躲西藏,提心吊膽。但是一次命運的轉機,讓他成了隋末農民起義的首領,從此率領著瓦崗軍南征北戰,威震中原。誰是李密命中的貴人?李密的崛起,對整個隋末政局又意味著什麼?
第26章 中原苦戰
李密進入瓦崗軍之後,真是如魚得水,接連取得軍事和政治上的重大勝利。他也從一個東躲西藏的通緝犯一躍成為隋末農民起義的第一號人物,受到各路英雄的擁戴。那麼,李密是否就能夠從此順順利利,直至成就大業呢?
第27章 太原起兵
論親疏,他本是隋煬帝的親表哥;論身分,他又是隋朝冊封的唐國公,既富且貴。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位與隋煬帝有著如此密切關係的人也開始起兵反叛大隋。這個人到底是誰?他為什麼也要造反呢?
第28章 關中易主
在起兵反隋的各路武裝中,瓦崗軍的李密實力最強,但是最終的勝利者卻不是李密,而是在太原起兵的李淵。那麼,李淵為什麼能笑到最後?他採取了什麼樣的策略使得天下易主?
第29章 大廈將傾
隋煬帝三下江都,一方面是要躲避戰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在江南經營半壁江山,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多,隋煬帝就慘死於兵變者手中。那麼,在江都宮中都發生了哪些事?本應該忠心耿耿的禁衛軍為什麼會造反?
第30章 江都宮變
大業十四年(六一八),隋煬帝的禁衛軍驍果發動兵變,夜襲江都宮。但根據記載,當時在江都宮城外有大將軍來護兒,宮城內也有最精銳的給使營守衛。既然如此,叛軍究竟是如何攻入深宮大內的?不可一世的隋煬帝,為什麼最後會死於一個無名小卒之手?
第31章 隋亡唐興
大業十四年(六一八),隋煬帝在揚州死於非命,天下馬上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之中。各路反隋力量紛紛稱王稱帝,建立割據政權。在這個群雄逐鹿的歷史時刻,誰成了大隋王朝的最後終結者?
第32章 殷鑑不遠
隋煬帝、唐太宗,一個是萬人唾駡的暴君,一個是百世流芳的聖君。但是誰能想到,這兩位皇帝竟有著那麼近的親緣關係。兩個人,不僅有著相似的出身和性格,還有著相似的志向與能力。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迥異的結局呢?
第1章 悲情天子
隋煬帝,一個中國歷史上備受唾駡的皇帝。一個「煬」的諡號,永遠把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歷史上的隋煬帝,真的一無是處嗎?
第2章 煬帝其人
當皇帝之前,隋煬帝楊廣在父母眼中,是孝順孩子;在大臣眼中,是優秀皇子,具備接班人應有的一切優秀素質和品格。但是,成為皇帝後的楊廣,卻呈現出了人性的另一面。這是權力的膨脹,還是人性的弱點?
第3章 楊諒叛亂
漢王楊諒是隋文帝最小的兒子,在眾王子中最得隋文帝寵愛,實力也最強。當楊廣登基稱帝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清除這個實力最強的弟弟。而漢王楊諒,也...
商品資料
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12-10-04ISBN/ISSN:978986173821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3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