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麗蘭
定價:NT$ 320
優惠價:9 折,NT$ 288
本商品已絕版
本書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照護父母親十年的經驗,提出個人實際臨床及觀察所見,作者對父母親的孝行、貼心、用心細微之處於書中處處可見。可謂實踐孝行之楷模。編者並在每篇文章後增加醫師小叮嚀,提供基礎醫療資訊供讀者參考,使本書具備了多元化的功能。
作者簡介:
陳麗蘭小姐本為公務員,因父母親年老體衰而辭職,做全職看護,侍母至孝。
名人推薦:
長期照護的典範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 張峰義
我在三總服務期間,目睹作者一家人照顧母親的無微不至,令我非常感佩。
中風後的病患,留下肢體行動不便的後遺症,諸如日常生活無法自理,使得吃飯、洗澡、如廁、床上翻身等皆需要協助,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前的每一個環節,照顧者都要細心照護,甚至半夜還要幫忙翻身好幾次;加以行動不便及各類老化疾病,常常需要往返醫院。
作者不但不以為苦,在生理、精神層面都能體貼母親的需要,為了能給母親最好的照顧,不斷向臨床的醫師、護士學習照護病患的專業知識,詳加記錄,還發揮創意製作符合母親個別需要的日常用品。
而作者之所以能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乃因為背後有家庭成員的支持,全家兄弟姐妹就能分工合作。在醫學院的教科書裡、課堂上,經常教導學生有關慢性病患長期照護的專業,以及照顧者的家庭支持系統如何有效運作,才能讓病患雖然在生理方面失能,卻能繼續有尊嚴的生活,這些書本與課堂上的知識,在作者一家人身上得到了實踐。
也許大多數的照顧者在親人往生之後,不會再去回想一路走來的艱辛過程,但作者卻將這十年來的點點滴滴付梓出版,字裡行間自然流露出對母親的懷念,也感受到作者希望將此寶貴經驗與天下間為人子女者分享的愛心。
閱讀此書,除了能學習照護慢性病患的專業知識與技巧,同時能體悟到作者常存感恩之心,不管你是為人子女,或作為一位醫師、作為一位慢性病患照顧者,或是任何有心人,應該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最後,我要感謝作者在慢性病患長期照護的領域,提供大眾這本親身經歷的參考書
籍,並期盼讀者能從中獲得領悟。
「三明治」族群的福音 三軍總醫院院長 孫光煥
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堂堂邁入百分之十四,已經屬於老年化社會,四十/七十的醫療照護問題因而浮上檯面。
所謂「四十/七十」泛指四十至五十歲的中年族群,照顧七十歲以上的老年族群,而這些又稱為「三明治」的中年族群,除了要養育兒女,面對工作的壓力,還需要相當的時間、精力去照顧年邁的父母,尤其面臨長輩生病時,陌生的醫療照護工作,常常使得照顧者無法喘息。
根據調查,每個家庭平均需要八到十年的時間照顧生病的長輩,隨著醫療的進步,國人平均餘命的增加,有些家庭陪伴及照顧父母的時間甚至長達十五至二十年。
老人的健康問題包括兩大方面,首先是生理上的老化,包括關節退化、跌倒意外、中風或其他疾病,都可能使老人產生失能狀態,因而需要照顧,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問題,例如老年憂鬱症、老年失智症,也使得老人在生活行動上,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協助。
另外台灣目前小家庭化的情況,照顧一位長年末期病患,長期下來幾乎都會讓照顧者財窮力竭。而對瀕臨生命終點的年老末期病患而言,適時介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必將可以增加老人末期病患臨終前的生活品質。
在醫院執刀數十年,深深地體悟到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復元,最重要的不是醫師手上那把刀,而是陪伴家屬的悉心照護。手術的好壞固然重要,但病人的預後則需要配合好的照護才能達到。
作者十年陪伴生活功能逐日下降、退化,走路常跌倒,甚至開始無法走路、失眠、躁動,甚至連吃飯與個人清潔都有問題之父母,在其長期以耐心、細心及愛心之照護下,助其控制症狀與提升生活品質,讓他們能安心並有尊嚴的生活。
同時作者藉由照護父母親的經驗,對於長年患有糖尿病、輕微失智,甚至中風的母
親,從乳癌、肺炎、肺栓塞到仰賴呼吸器治療,以及最後的安寧療護,字字都值得「三明治」族群學習備用,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孝心感人 國防醫學院院長 于大雄
何謂孝?《說文解字》解釋: 「孝,善事父母也。從老者;從子,子承老也。」
「孝」字,古作,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清朝文人王永彬更在「圍爐夜話」中談到「百善孝為先」,「孝」是為人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孝心」是每個兒女對自己的長輩的愛與尊重,也包含著應盡的義務。
陳麗蘭女士面對母親突如其來的中風時不覺累贅,辭去原本的工作,無微不至悉心照料;十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的守在身邊,陳女士始終以一顆感恩的心,一份孝老愛親的愛,知孝、行孝、弘孝,讓母親在天倫之愛中走完人生的旅程。
此書記載期間點點滴滴,足見其用心與付出之心力,可為他人之榜樣與典範,且有病床邊照顧之各種經驗與心得和大家分享,謹為此文,並表個人祝賀及感佩之意。
令人感佩且溫馨的真實故事 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所長 陳宏一
這是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
這是有關說故事的人如何長期照顧,犧牲青春,報答雙親的現代孝親的故事。
作者陳麗蘭,家中女生排行老四,醫院護理同仁尊稱四姐,母親於民國八十九年腦中風出血,經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後住進汀州院區加護病房,即隨時可見四姐隨侍在側的身影。
當時正值三總搬遷大事,即自汀州院區搬遷至內湖院區的專案,時任執行官的我在
「不擾民」、「不停診」及「維護民眾就醫權益」的原則下,對一千多病床進行「忙而不亂」、「井然有序」的搬遷行動。
所有病患包括其住在加護病房的母親皆順利移轉至內湖總院。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
事,讓我深切體驗到以前軍中老長官的明訓:「有計畫、有準備、有步驟、有標準」的道理。
作者母親除了腦中風外,期間又先後罹患膽結石、乳房腫瘤,父親亦因高血壓、多血症、肺炎、腎臟腫瘤住院,作者自己也罹患結腸腫瘤,術後仍繼續照顧臥床家人,長達十年光景。
一般腦出血手術後病人,神智大部分是不容易恢復正常,需長期臥床,痰多、肺炎、
氣切、尿失禁、尿道發炎、血尿、不能吞嚥需靠鼻胃管灌食、時常瀉吐、口腔出血等都是常見的併發症,這些在其母親身上都可見到,作者每日翔實記錄母親體溫、脈搏、血壓、血糖、排便次數、靜脈輸入及尿液排出量可說巨細靡遺,使每日醫護人員巡房皆能方便的了解病況。
更難得可貴的是,醫護人員教導她如何做照護的工作,如四肢按摩、翻身擦澡、換插鼻胃管、換蛇形管止漏、導尿管、引流管、口腔的清洗及傷口的照顧等等,沒幾天她就學會而且做得甚至比醫護人員還專業,假如一個醫學系實習生能好好待在他身邊一個月,一定可學到一般醫師的基本功。
作者犧牲了寶貴的青春,辭掉工作,專心照顧病榻上的雙親。十年,不是一個短時
間,人生有幾個十年?我已自執行官、院長、局長到離開軍職,真是有幸見證到近代社會中仍有此孝女事親至孝,令人感佩且溫馨的真實故事。
看在眼裡,感動在心 國防部軍醫局局長暨國防醫學院教授 張德明
多年來,陳小姐經常生活在病房中,倚窗看日落月昇,看起風飄雨,無怨無悔且充滿喜樂的照顧她年邁多病的父母,難能可貴的是,陳小姐在侷促的空間中,卻持續帶給周邊醫護人員不斷的驚喜。
多次巡房時看到許多彷彿異想天開的創作,充滿愛心,充滿巧思,最重要的是提供並改良慢性臥床病人真正需要的物品,有三號電池塑膠外殼做的眼罩,有填充茶葉的靠枕,她更在細心觀察中學習,且不斷和醫護人員切磋改進,如何減少病人痛苦的抽痰,如何微調呼吸機讓血氧濃度更佳,如何預防並處理褥瘡。也許欠缺了厚實的專業知識,卻全是貨真價實的長年臨床實務中用心觀察的結晶。
經常由衷讚歎,駐足欣賞,知道是醫療欠缺的,臨床需要的,許多素人束手無策的,乃鼓勵她記錄下來,集結成冊。最重要的是以此無可取代的經驗,分享給需要的人,幫助他們面對且協助複雜而不熟悉的床邊護理。
即使生命走入盡頭,他依然莊嚴神聖的不可侵犯,沒有人甘願在無法表達意志的狀況下,忍受抽痰、褥瘡、失禁等的折磨,如何提供更細膩的照顧,當然是整體醫療中重要的一環。這本書提供我們許多小技巧,也記錄了一位孝女的愛心,一切看在眼裏,感動在心,樂為之序,且深表推崇。
一位令人感佩的照護者 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健群
因醫療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型態改變、人口老化及全民健保的實施,臺灣今日的醫療生態已和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
就做為醫療提供者的醫院、醫護人員而言,由於民眾權利意識提高、資訊流通、健保給付不合理及醫療糾紛未能除罪化,年輕醫師紛紛出走至醫美相關科系,「內、外、婦、兒、急診科」五大皆空,招考新進住院醫師之缺額乏人問津,早已不是新聞。
而對醫療使用者的病人、家屬而言,由於人口老化、疾病型態改變、出生率減少導致家庭支持人口降低、連續金融危機、產業升級調整不順、失業人口居高不下、薪資所得多年未增加、房價高漲之居住問題,導致病人在院時的治療及出院後的後續照護與支持亦皆受影響。
二、三十年前,很少聽說有病人帶胃管、導尿管回家,在家使用呼吸器更是鮮有聽聞,現在由於醫療科技進步,居家照護失能病人長期在家使用鼻胃管、氣管切管及尿管已是常見的健保居家給付項目。
由於年長失能的病人不斷增加,如何照護此類病人的技巧與知識,已不僅是外傭看護、醫師或護理師才須具備,病人家屬更需要積極共同參與才能提供病人最適合的醫療照護。
作者為了照護年長有糖尿病、腦中風、輕微失智的母親,毅然辭去工作成為一位全心全職的照護者。隨著姆媽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老化,在其後十年中姆媽又陸續發生乳癌、急性膽囊炎、肺炎、肋膜積水、心律不整、肺栓塞、呼吸器依賴等多種狀況,在作者及家族成員齊心、全力照護下皆能化險為夷,安度難關。
最後,再因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導致腎、心、肺功能異常,作者及家族成員陷入是否洗腎、電擊急救等難題,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心裏縱然再不捨仍須一別,經作者及家族成員充分討論後,接受緩和支持治療方法,病人最後在家人之衷心祝福下,有尊嚴、安然的走完人生之旅程,如書中所述作者及家族成員如何對病人「身、心、靈」多方面做了最佳照護,令人敬佩。
在十年照護母親的過程中,作者一直是病人和醫護人員間最佳的溝通橋樑。從一開始的醫療門外漢,邊作邊學,對病人身體、病人心情各方面皆能細心觀察,詳細記載,及時與醫療人員溝通討論治療計畫,最後作者已是對呼吸器各項性能一清二楚的長期照護專業人士。
本書中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照護母親十年的經驗,提出個人實際臨床及觀察所見,作者對姆媽的孝行、貼心、用心細微之處於書中處處可見。
以前常聽前輩說病人是學醫者的老師,如今我認為病人家屬對病人「身、心、靈」各方面的觀察與體驗,更是我們行醫者學習、再成長之資源寶庫,病人家屬也是學醫者需要了解及學習的老師。
本書除了是慢性病人照護者的良好讀物,也是一般為人子女、新進醫護人員可以慢讀、細思的一本好書。
更希望讀者看後,對久病在床的父母,能更加孝順疼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陳麗蘭
優惠價: 9 折, NT$ 288 NT$ 320
本商品已絕版
本書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照護父母親十年的經驗,提出個人實際臨床及觀察所見,作者對父母親的孝行、貼心、用心細微之處於書中處處可見。可謂實踐孝行之楷模。編者並在每篇文章後增加醫師小叮嚀,提供基礎醫療資訊供讀者參考,使本書具備了多元化的功能。
作者簡介:
陳麗蘭小姐本為公務員,因父母親年老體衰而辭職,做全職看護,侍母至孝。
名人推薦:
長期照護的典範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 張峰義
我在三總服務期間,目睹作者一家人照顧母親的無微不至,令我非常感佩。
中風後的病患,留下肢體行動不便的後遺症,諸如日常生活無法自理,使得吃飯、洗澡、如廁、床上翻身等皆需要協助,從早上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前的每一個環節,照顧者都要細心照護,甚至半夜還要幫忙翻身好幾次;加以行動不便及各類老化疾病,常常需要往返醫院。
作者不但不以為苦,在生理、精神層面都能體貼母親的需要,為了能給母親最好的照顧,不斷向臨床的醫師、護士學習照護病患的專業知識,詳加記錄,還發揮創意製作符合母親個別需要的日常用品。
而作者之所以能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乃因為背後有家庭成員的支持,全家兄弟姐妹就能分工合作。在醫學院的教科書裡、課堂上,經常教導學生有關慢性病患長期照護的專業,以及照顧者的家庭支持系統如何有效運作,才能讓病患雖然在生理方面失能,卻能繼續有尊嚴的生活,這些書本與課堂上的知識,在作者一家人身上得到了實踐。
也許大多數的照顧者在親人往生之後,不會再去回想一路走來的艱辛過程,但作者卻將這十年來的點點滴滴付梓出版,字裡行間自然流露出對母親的懷念,也感受到作者希望將此寶貴經驗與天下間為人子女者分享的愛心。
閱讀此書,除了能學習照護慢性病患的專業知識與技巧,同時能體悟到作者常存感恩之心,不管你是為人子女,或作為一位醫師、作為一位慢性病患照顧者,或是任何有心人,應該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最後,我要感謝作者在慢性病患長期照護的領域,提供大眾這本親身經歷的參考書
籍,並期盼讀者能從中獲得領悟。
「三明治」族群的福音 三軍總醫院院長 孫光煥
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堂堂邁入百分之十四,已經屬於老年化社會,四十/七十的醫療照護問題因而浮上檯面。
所謂「四十/七十」泛指四十至五十歲的中年族群,照顧七十歲以上的老年族群,而這些又稱為「三明治」的中年族群,除了要養育兒女,面對工作的壓力,還需要相當的時間、精力去照顧年邁的父母,尤其面臨長輩生病時,陌生的醫療照護工作,常常使得照顧者無法喘息。
根據調查,每個家庭平均需要八到十年的時間照顧生病的長輩,隨著醫療的進步,國人平均餘命的增加,有些家庭陪伴及照顧父母的時間甚至長達十五至二十年。
老人的健康問題包括兩大方面,首先是生理上的老化,包括關節退化、跌倒意外、中風或其他疾病,都可能使老人產生失能狀態,因而需要照顧,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問題,例如老年憂鬱症、老年失智症,也使得老人在生活行動上,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協助。
另外台灣目前小家庭化的情況,照顧一位長年末期病患,長期下來幾乎都會讓照顧者財窮力竭。而對瀕臨生命終點的年老末期病患而言,適時介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必將可以增加老人末期病患臨終前的生活品質。
在醫院執刀數十年,深深地體悟到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復元,最重要的不是醫師手上那把刀,而是陪伴家屬的悉心照護。手術的好壞固然重要,但病人的預後則需要配合好的照護才能達到。
作者十年陪伴生活功能逐日下降、退化,走路常跌倒,甚至開始無法走路、失眠、躁動,甚至連吃飯與個人清潔都有問題之父母,在其長期以耐心、細心及愛心之照護下,助其控制症狀與提升生活品質,讓他們能安心並有尊嚴的生活。
同時作者藉由照護父母親的經驗,對於長年患有糖尿病、輕微失智,甚至中風的母
親,從乳癌、肺炎、肺栓塞到仰賴呼吸器治療,以及最後的安寧療護,字字都值得「三明治」族群學習備用,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孝心感人 國防醫學院院長 于大雄
何謂孝?《說文解字》解釋: 「孝,善事父母也。從老者;從子,子承老也。」
「孝」字,古作,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清朝文人王永彬更在「圍爐夜話」中談到「百善孝為先」,「孝」是為人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孝心」是每個兒女對自己的長輩的愛與尊重,也包含著應盡的義務。
陳麗蘭女士面對母親突如其來的中風時不覺累贅,辭去原本的工作,無微不至悉心照料;十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的守在身邊,陳女士始終以一顆感恩的心,一份孝老愛親的愛,知孝、行孝、弘孝,讓母親在天倫之愛中走完人生的旅程。
此書記載期間點點滴滴,足見其用心與付出之心力,可為他人之榜樣與典範,且有病床邊照顧之各種經驗與心得和大家分享,謹為此文,並表個人祝賀及感佩之意。
令人感佩且溫馨的真實故事 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所長 陳宏一
這是一個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
這是有關說故事的人如何長期照顧,犧牲青春,報答雙親的現代孝親的故事。
作者陳麗蘭,家中女生排行老四,醫院護理同仁尊稱四姐,母親於民國八十九年腦中風出血,經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後住進汀州院區加護病房,即隨時可見四姐隨侍在側的身影。
當時正值三總搬遷大事,即自汀州院區搬遷至內湖院區的專案,時任執行官的我在
「不擾民」、「不停診」及「維護民眾就醫權益」的原則下,對一千多病床進行「忙而不亂」、「井然有序」的搬遷行動。
所有病患包括其住在加護病房的母親皆順利移轉至內湖總院。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
事,讓我深切體驗到以前軍中老長官的明訓:「有計畫、有準備、有步驟、有標準」的道理。
作者母親除了腦中風外,期間又先後罹患膽結石、乳房腫瘤,父親亦因高血壓、多血症、肺炎、腎臟腫瘤住院,作者自己也罹患結腸腫瘤,術後仍繼續照顧臥床家人,長達十年光景。
一般腦出血手術後病人,神智大部分是不容易恢復正常,需長期臥床,痰多、肺炎、
氣切、尿失禁、尿道發炎、血尿、不能吞嚥需靠鼻胃管灌食、時常瀉吐、口腔出血等都是常見的併發症,這些在其母親身上都可見到,作者每日翔實記錄母親體溫、脈搏、血壓、血糖、排便次數、靜脈輸入及尿液排出量可說巨細靡遺,使每日醫護人員巡房皆能方便的了解病況。
更難得可貴的是,醫護人員教導她如何做照護的工作,如四肢按摩、翻身擦澡、換插鼻胃管、換蛇形管止漏、導尿管、引流管、口腔的清洗及傷口的照顧等等,沒幾天她就學會而且做得甚至比醫護人員還專業,假如一個醫學系實習生能好好待在他身邊一個月,一定可學到一般醫師的基本功。
作者犧牲了寶貴的青春,辭掉工作,專心照顧病榻上的雙親。十年,不是一個短時
間,人生有幾個十年?我已自執行官、院長、局長到離開軍職,真是有幸見證到近代社會中仍有此孝女事親至孝,令人感佩且溫馨的真實故事。
看在眼裡,感動在心 國防部軍醫局局長暨國防醫學院教授 張德明
多年來,陳小姐經常生活在病房中,倚窗看日落月昇,看起風飄雨,無怨無悔且充滿喜樂的照顧她年邁多病的父母,難能可貴的是,陳小姐在侷促的空間中,卻持續帶給周邊醫護人員不斷的驚喜。
多次巡房時看到許多彷彿異想天開的創作,充滿愛心,充滿巧思,最重要的是提供並改良慢性臥床病人真正需要的物品,有三號電池塑膠外殼做的眼罩,有填充茶葉的靠枕,她更在細心觀察中學習,且不斷和醫護人員切磋改進,如何減少病人痛苦的抽痰,如何微調呼吸機讓血氧濃度更佳,如何預防並處理褥瘡。也許欠缺了厚實的專業知識,卻全是貨真價實的長年臨床實務中用心觀察的結晶。
經常由衷讚歎,駐足欣賞,知道是醫療欠缺的,臨床需要的,許多素人束手無策的,乃鼓勵她記錄下來,集結成冊。最重要的是以此無可取代的經驗,分享給需要的人,幫助他們面對且協助複雜而不熟悉的床邊護理。
即使生命走入盡頭,他依然莊嚴神聖的不可侵犯,沒有人甘願在無法表達意志的狀況下,忍受抽痰、褥瘡、失禁等的折磨,如何提供更細膩的照顧,當然是整體醫療中重要的一環。這本書提供我們許多小技巧,也記錄了一位孝女的愛心,一切看在眼裏,感動在心,樂為之序,且深表推崇。
一位令人感佩的照護者 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健群
因醫療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型態改變、人口老化及全民健保的實施,臺灣今日的醫療生態已和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
就做為醫療提供者的醫院、醫護人員而言,由於民眾權利意識提高、資訊流通、健保給付不合理及醫療糾紛未能除罪化,年輕醫師紛紛出走至醫美相關科系,「內、外、婦、兒、急診科」五大皆空,招考新進住院醫師之缺額乏人問津,早已不是新聞。
而對醫療使用者的病人、家屬而言,由於人口老化、疾病型態改變、出生率減少導致家庭支持人口降低、連續金融危機、產業升級調整不順、失業人口居高不下、薪資所得多年未增加、房價高漲之居住問題,導致病人在院時的治療及出院後的後續照護與支持亦皆受影響。
二、三十年前,很少聽說有病人帶胃管、導尿管回家,在家使用呼吸器更是鮮有聽聞,現在由於醫療科技進步,居家照護失能病人長期在家使用鼻胃管、氣管切管及尿管已是常見的健保居家給付項目。
由於年長失能的病人不斷增加,如何照護此類病人的技巧與知識,已不僅是外傭看護、醫師或護理師才須具備,病人家屬更需要積極共同參與才能提供病人最適合的醫療照護。
作者為了照護年長有糖尿病、腦中風、輕微失智的母親,毅然辭去工作成為一位全心全職的照護者。隨著姆媽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老化,在其後十年中姆媽又陸續發生乳癌、急性膽囊炎、肺炎、肋膜積水、心律不整、肺栓塞、呼吸器依賴等多種狀況,在作者及家族成員齊心、全力照護下皆能化險為夷,安度難關。
最後,再因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導致腎、心、肺功能異常,作者及家族成員陷入是否洗腎、電擊急救等難題,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心裏縱然再不捨仍須一別,經作者及家族成員充分討論後,接受緩和支持治療方法,病人最後在家人之衷心祝福下,有尊嚴、安然的走完人生之旅程,如書中所述作者及家族成員如何對病人「身、心、靈」多方面做了最佳照護,令人敬佩。
在十年照護母親的過程中,作者一直是病人和醫護人員間最佳的溝通橋樑。從一開始的醫療門外漢,邊作邊學,對病人身體、病人心情各方面皆能細心觀察,詳細記載,及時與醫療人員溝通討論治療計畫,最後作者已是對呼吸器各項性能一清二楚的長期照護專業人士。
本書中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照護母親十年的經驗,提出個人實際臨床及觀察所見,作者對姆媽的孝行、貼心、用心細微之處於書中處處可見。
以前常聽前輩說病人是學醫者的老師,如今我認為病人家屬對病人「身、心、靈」各方面的觀察與體驗,更是我們行醫者學習、再成長之資源寶庫,病人家屬也是學醫者需要了解及學習的老師。
本書除了是慢性病人照護者的良好讀物,也是一般為人子女、新進醫護人員可以慢讀、細思的一本好書。
更希望讀者看後,對久病在床的父母,能更加孝順疼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