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眾多原住民族當中,具有製陶文化的也不多,多數陶器只是生活器皿,做為炊煮、盛裝之用,造型簡單,製作手法質樸。然而,原住民傳統陶器仍具有其特色與價值,例如雅美族人的陶偶捏塑十分討喜,排灣族與魯凱族的陶壺,固然是傳統階級的產物,但它卻擁有非常高的製作技術。陶壺的造型既合乎美學,其浮雕、壓印、刻紋等,也都十分講究,就以現代的眼光評論,它仍然是值得典藏的珍品。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說明雅美族、阿美族和排灣族傳統及現代製陶創作方法和彩繪技巧,並搭配清晰的操作步驟圖,示範製作過程並解說基本原理和實務流程。是初學者不可或缺的學陶工具書,也是專業陶藝家最佳的進階參考書。
作者簡介:
陳春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學士、輔導研究所碩士。曾任花蓮高工教師及輔導主任、花蓮縣陶藝學會創會及第二任理事長、花蓮縣陶藝學會顧問及教師,退休後於多所高中職兼任陶藝教師。從事陶藝工作及教學長達二十餘年,對傳統及現代原住民陶藝、圖騰、雕刻及文化均有深入研究,作品常見於文化展覽。
章節試閱
前言
台灣陶瓷工業十分蓬勃,製陶技術亦已成熟穩定,在另一方面,台灣的陶藝環境也相當熱絡,有專業作陶人士,也有非常多將陶藝當作休閒娛情的人,每年在各地方都舉辦許多的陶藝展,各家都亮出自己在陶藝領域鑽研的成就和心得與大家共同分享。
筆者學習陶藝多年,也在學校從事陶藝教學工作,在陶藝創作中,本人則獨愛原住民陶藝。早期,看到排灣、魯凱族的陶壺,其紋飾、造型之美,令人感動不已,當時並未瞭解陶壺的傳奇背景,只是欣賞其圖紋造型之美而已。後來在台東文化局看到卑南文化中的陶器,造型雖樸拙無華,但卻古味盎然。有一次,到花蓮三棧一處原住民文物商家去參觀,發現兩個圓球組合而成的一件陶器覺得很奇怪,後來經過解說才知道這原來就是阿美族用來蒸米用的「蒸斗」或台語所說的「炊斗」,它的名稱叫做「陶甑」,過去的印象,原住民蒸米都是用木製的蒸斗,現在終於認識到這件神奇的陶器。
二十多年前筆者到蘭嶼去觀光,沒去之前就有人說要帶著香菸去換當地原住民的木雕和陶偶,後來雖沒換到,卻第一次看他們捏塑的陶偶,這些燒得黑黑的陶偶,製工不算精細,但卻贏得觀光客的喜愛。
深入探討原住民的陶器,才瞭解到那些族群擁有製陶技術?他們製陶的年代有多久?他們的陶器是生活用?或作祭祀、陪葬、傳說中的神物?或類似陶偶的休閒即興之作?
瞭解原住民製作陶器的歷史及動機,有助於我們發展原住民陶藝的方向,過去用作祭祀、陪葬及傳說中的神物「陶壺」等等的器物,我們還要去做它嗎?過去用來炊事、盛物的鍋、碗,如今已經淘汰不用了是否還要去做?阿美族那神奇的「陶甑」,卻是十分脆弱,是否仍要製作它來使用?
傳統文物具有它感情的一面,大家抱著「思古幽情」心境懷念它,但它畢竟不再具有實用價值,再仿造它,也只是仿文物,唬唬外行觀光客而已,而購買的人,也不必抱著買「古董」的心態去買,如只是因喜歡它那種古意,欣賞那種造型,擺著裝飾點綴好看便罷了,可是如果這件陶器當初是陪葬用品,而買來做擺飾,不是也相當奇怪嗎?
以前陶器燒成溫度約在攝氏八百度上下,在烈火中燒成時,陶器呈紅棕色,經過炊事使用自會燻成黑色。但燒成時,如果在缺氧狀況下燜燻燒成,它自然呈現煙燻的黑色陶器。
我們發現,像陶偶、陶壺之類的陶器,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它們應該燻得黑黑的才好看,所以儘管用電窯燒出來的東西,也一定想辦法去把它燻黑才算完美,是不是原住民的器物都是烏黑黑的?恐怕不是。
過去原住民的陶器因技術不足,手法粗劣,陶器品質較差,我們是否還要用這麼粗糙的技巧來仿製他們的陶器?或是應用一些現代陶藝技巧製作一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原住民陶藝的發展,是否仍然要局限於低溫燒成,外表燻黑的技術層次?個人對這些則持保留的態度。
筆者對原住民陶藝之發展做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和實驗,對於原住民古陶器之仿製,我們稱這些作品為「仿古作品」,對於有別於傳統所有的造型或燒成方式的作品,就稱它為「原住民陶藝創作」,有了這樣一個理念的追求,製作原住民陶藝的朋友,才感覺有更多努力的方向和空間,而不沈緬於歷史文化中而無創造新原住民文化的衝動。
筆者利用各種成型方法製作原住民陶器,也選用不同材質表達原住民陶器的風味,更採取科學的方法嘗試不同燒成方法所發生的結果,也將精心研究的釉藥應用在原住民陶藝上,甚至將中國最傳統的釉藥,如青瓷、銅紅、天目、茶葉末等充分發揮在原住民陶藝上,使原住民陶藝更加輝煌奪目。原住民各族不同的服飾造型及圖騰很美,我們也嘗試將它應用在陶藝彩繪上,使原住民陶藝走入現代,更加融入了人們的生活領域。
原住民的「傳統文物」有它的歷史、它的美;而「原住民陶瓷藝術」則是結合現代素材、技術、生活需求的現代文化展現,筆者將多年對原住民陶藝研發心得,不論是傳統的、現代的製作手法,都提供給大家參考,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依教材步驟、方法輕易上手,而免去一趟摸索實驗的時間。至於傳統的美?或現代的好?我想很難做明顯的區隔,最好傳統與現代兼顧,視作品性質去加以應用。
因應時代潮流,傳統陶器已不受歡迎,但基於傳統陶器的文化情感,可以將現代材料和技術融入傳統器形之中而達到實用的目的。
製作原住民陶藝的先進很多,藝術成就也很高,個人十分推崇;但對於原住民陶器製作,許多書籍也只做了傳統陶器製作的簡略介紹,很難找到真正可以用來創作原住民陶藝的文化教材,以致原住民陶藝推廣不易,本教材僅希望能提供更多不同的觀點與新知,讓對原住民陶藝有興趣的朋友能夠有所收獲。
前言
台灣陶瓷工業十分蓬勃,製陶技術亦已成熟穩定,在另一方面,台灣的陶藝環境也相當熱絡,有專業作陶人士,也有非常多將陶藝當作休閒娛情的人,每年在各地方都舉辦許多的陶藝展,各家都亮出自己在陶藝領域鑽研的成就和心得與大家共同分享。
筆者學習陶藝多年,也在學校從事陶藝教學工作,在陶藝創作中,本人則獨愛原住民陶藝。早期,看到排灣、魯凱族的陶壺,其紋飾、造型之美,令人感動不已,當時並未瞭解陶壺的傳奇背景,只是欣賞其圖紋造型之美而已。後來在台東文化局看到卑南文化中的陶器,造型雖樸拙無華,但卻古味盎然。有一次...
作者序
台灣社會因為大族群過度融合,已經不太容易突顯文化特色。反觀,十四個已被認可的原住民族,卻擁有各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無論服飾、音樂、舞蹈、樂器、生活習慣、祭禮、傳說、典章制度、婚姻禮俗等等,幾乎各不相同。台灣因為擁有這麼多不同的獨特文化,而顯得既多元又豐富。
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也常常因為原住民特殊的藝術成就而驚豔世界,例如原住民歌舞及布農族的八部合音等,都有不凡的表現。此外,原住民的部落營造以及帶些神秘的生活環境,也成為觀光客追逐的景點。總而言之,台灣因為有原住民而活躍,因為有原住民的精神與文化更顯精彩!
台灣原住民陶藝,比較中國數千年精緻的陶器文化,顯然仍有差距。在眾多原住民族當中,具有製陶文化的也不多,更不要說多數陶器只是生活器皿,做為炊煮、盛裝之用,造型簡單,製作手法質樸簡陋,更因設備之故,燒製溫度常常不足,在新材料新產品的引入下,原始陶器也就自然地失去了生存空間,被族人逐漸遺棄,原住民陶器文化慢慢地失傳、衰落。
然而,原住民傳統陶器仍具有其特色與價值,例如雅美族人的陶偶捏塑十分討喜;布農族以網袋為模型,製作陶器的方式更是特別;阿美族的「陶甑」是由兩個陶鍋組合而成的雙球體陶器,下半部裝水當蒸鍋使用,上半部有小孔盛米蒸煮當蒸籠用,這種合體的陶器創作實在是相當獨特的發明;至於排灣族與魯凱族的陶壺,固然是傳統階級的產物,但它卻擁有非常高的製作技術,更巧妙融入了本族的文化。陶壺的造型既合乎美學,其浮雕、壓印、刻紋等,也都十分講究,就以現代的眼光評論,它仍然是值得典藏的珍品。
二十多年前,筆者因為喜歡上原住民圖騰,便投入原住民木雕創作,隨後又接觸陶藝,更專注於原住民陶器的研究與創作。為了瞭解原住民傳統陶器製作技巧,遍訪製陶部落和陶藝工作室,但收獲卻是有限,只能憑藉本身製陶能力和敏銳觀察取得一些心得,再經不斷實驗研究,以及從順益博物館提供的影像紀錄,一路努力鑽研,才達到今日得心應手的境地,而能自如地掌控原住民傳統陶器的開創與製作。
民國九十年間,筆者把精心研究的心得編成《原住民陶藝》一書,並做為推廣原住民陶藝的文化教材,準備在長期居住的原住民重點地域──花蓮,認真回饋鄉親,協助創造原住民部落新產業。因此,本人在服務的學校申請了教育部「藝術與人文列車」專案,商請原住民行政處推薦部落優秀種子人才,參加原住民陶藝培訓,獲得相當不錯的成效。同時,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舉辦「原住民美食烹飪研習」,本人應邀提供具有原住民特色的實用器皿,原味器皿搭配原味美食,更能彰顯原住民美食的丰采。
嗣後教育部舉辦獎勵原住民族研究著作評選,《原住民陶藝》一書,獲得文化教材類「甲等獎」,給本人莫大的鼓舞和激勵。轉眼間,《原住民陶藝》編成迄今已逾十一年,期間,本人對原住民陶藝的研究與創作從不曾間斷,累積了更多的經驗和心得,是故,藉此機會能將《原住民陶藝》進一步徹底修訂,充實內容,以更符合讀者的需求。
《原住民陶藝》推出的意義不在傳統原住民陶藝的推廣,因為那些傳統材料、製作方法、燒成方式等等,只須了解即可,不需要依循過去的方式來製作陶器。雖然原住民族群大多數沒有製陶文化,但仍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文化特色融入陶藝之中,創造有部落特色的陶藝產業。
《原住民陶藝》一書是本人依研究創作之心得編撰而成,之前從未想過將其出版,此次承蒙「花蓮縣陶藝學會」之會員要求,長官及親友之督促,才決心將書整編,希望在將來,所有對原住民陶藝有興趣的廣大同好,不必像本人一樣走過那段漫長道路,而能藉由本書獲得有用的資訊,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原住民陶藝」因為有了多元族群文化的融入,因此可以突破及發揮的空間甚大,希望各族群陶藝愛好者,能將這塊領域,充分發揚光大,綻放丰采。
本人雖精心編撰本書,但個人技藝仍難免侷限,祈盼有識之士不吝給予指正,或提供更多心得資訊,讓本書未來能更充實完善。
「原住民陶藝」一書,聞名即有一些學術味和嚴肅感,今改以《原住民陶藝輕鬆學》書名出版,似乎較能親近讀者,也比較容易引導進入可愛的原住民陶藝世界,希望更多朋友能以快樂的心境和靈感,共同投入原住民陶藝創作。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太太、家人、花蓮縣陶藝學會,以及所有支持我、幫助我的親朋好友們,沒有您們,我無法堅持至今。
台灣社會因為大族群過度融合,已經不太容易突顯文化特色。反觀,十四個已被認可的原住民族,卻擁有各自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無論服飾、音樂、舞蹈、樂器、生活習慣、祭禮、傳說、典章制度、婚姻禮俗等等,幾乎各不相同。台灣因為擁有這麼多不同的獨特文化,而顯得既多元又豐富。
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也常常因為原住民特殊的藝術成就而驚豔世界,例如原住民歌舞及布農族的八部合音等,都有不凡的表現。此外,原住民的部落營造以及帶些神秘的生活環境,也成為觀光客追逐的景點。總而言之,台灣因為有原住民而活躍,因為有原住民的精神與文化更...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1章 台灣原住民族群與陶器文化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族群
第二節 花蓮縣原住民族群
第三節 台灣原住民陶器文化
第2章 原住民圖像與圖騰
第一節 原住民圖像
第二節 原住民圖騰
第3章 原住民傳統製陶方法
第一節 雅美族傳統製陶方法
第二節 阿美族傳統製陶方法
第三節 排灣族魯凱傳統製陶方法
第4章 認識黏土
第一節 黏土的性質
第二節 選土
第三節 黏土的回收與煉製
第5章 現代陶藝設備
第一節 陶藝設備
第二節 工具
第6章 現代陶藝成形技法
第一節 陶瓷製造過程
第二節 現代陶藝成形技法
第三節 石膏模製作技法
第7章 彩繪
第8章 陶飾製作
第一節 小陶飾製作
第二節 陶珠製作
第9章 現代原住民陶藝之燒成
第一節 炭燒
第二節 坑燒
第三節 燻燒
第四節 樂燒
第五節 高溫釉燒
第六節 柴(窯)燒
第10章 現代原住民陶藝之應用
第一節 實用器皿
第二節 生活陶
第11章 原住民陶藝創作剪輯
參考文獻
自序
前言
第1章 台灣原住民族群與陶器文化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族群
第二節 花蓮縣原住民族群
第三節 台灣原住民陶器文化
第2章 原住民圖像與圖騰
第一節 原住民圖像
第二節 原住民圖騰
第3章 原住民傳統製陶方法
第一節 雅美族傳統製陶方法
第二節 阿美族傳統製陶方法
第三節 排灣族魯凱傳統製陶方法
第4章 認識黏土
第一節 黏土的性質
第二節 選土
第三節 黏土的回收與煉製
第5章 現代陶藝設備
第一節 陶藝設備
第二節 工具
第6章 現代陶藝成形技法
第一節 陶瓷製造過...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銳文創出版日期:2012-11-18ISBN/ISSN:978986591516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