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書中以詼諧的語言、生動的案例,圍繞中國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介紹中國政府的應對之方,分析政策背後的發展思路,回答了中國如何應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以及國際關係中面臨的一系列難題與矛盾。
作者簡介:
金燦榮,1962年生,1984年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99年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外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國太平洋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外交學會理事、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特約研究員、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常務理事等。
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美國政治制度與政治文化、美國外交、中美關係及大國關係、中國對外政策。主要講授課程: “外交決策研究”、“美國外交與中美關係”、“中國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等。主要著作:《大國的責任》(中英文版)、《多邊主義與東亞合作》、《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篇》等;已發表論文和評論數百篇。
章節試閱
一、中國是誰?——關於中國的四幅圖景
作為一名國際問題研究學者,我常有些機會到國外旅行,也會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有一次,我在美國中西部的懷俄明州旅行,汽車停在路邊的麥當勞休息。夏季的草原異常美麗,我決定拿著食物坐到店外的椅子上,在陽光中享受怡人的美景。
不久以後,一輛大卡車停在了店邊。司機從高高的駕駛室裏跳了下來。我看了看他,這是一個典型的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男人,也許應該算是見多識廣的那一類。他搖搖晃晃地來到我身邊,和我說起話來。
“你是遊客吧?日本人?”他問我。
“不,我是中國人。”
在美國,很多人都分不清日本人和中國人。但是這個司機明顯知道日本和中國的區別。因為這時候他的臉上露出同情的表情來。接下來他告訴我,他認為美國應該怎樣更好地幫助其他國家,包括中國。
這個美國司機眼睛中透露出來的,也許是外國人關於中國的第一幅圖景。一個月以後,我赴華盛頓參加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的“青年領袖”沙龍,卻看到了全然不同的另一個中國。一個30多歲、西裝筆挺的男人,端著咖啡躊躇滿志地向我走過來——看他的樣子,我猜他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當他知道我來自中國時,臉上露出了興奮的神情。他熱情地讚歎說,“未來的市場在中國”。然後他開始跟我談論在中國做“新生意”的方法。他說:“我計畫在中國建立一家像Craiglist那樣的網站。我應該怎麼做?你知道Craiglist吧?”
我表示我知道Craiglist。那是一個同城信息分享的網站,每個人都喜歡用。但是據我所知,類似的網站中國已經有好幾家了,而且競爭非常激烈。
這個男人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我只好把中國網站的網址寫給他。他很認真地放進兜裏,然後不甘心地問我:
“中國有像facebook那樣的網站嗎?”
“是的。”
“亞馬遜那樣的呢?”
我想了想:“是的。”
我有點擔心自己的回答會讓他過於失望。但我很快發現自己總是小看了美國人的樂觀精神。他喝了一口咖啡,說:“好吧。也許我仍然可以做點什麼。”
“也許你可以先去中國看看。”我最後說。
“當然。”他握住了我的手。
即使在華盛頓這樣的地區,我也儘量避免去問美國人是否去過中國。大多數美國人都沒有到過中國。他們每天使用中國商品,看到很多來自中國的人,對此習以為常,或者偶然感到困擾——比如電視上報道中國商品的品質問題的時候。如今電視上的競選廣告又在說中國人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美國政府欠了中國很多錢。這也許讓美國人更多地意識到中國的存在,但是也只會讓他們對這個國家感到更加困惑。在今天的西方,中國是個話題,談論中國的人裏面,很少有人真正到過中國。
幾年前,我曾經作為陪同人員,在北京接待了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本傑明•巴博。巴博教授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學者,這是他對北京的第二次訪問。上一次訪問已經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情了。在陪同巴博教授從機場到市區的路上,我本以為他會對窗外的城市發出感歎。要知道,他上次來的時候,這些綿延的大樓都還是荒地。然而他一路都很沉默。幾天下來,他都在默默地觀察。直到有一天,車子經過北京城中心一片殘破而髒亂的四合院時,本傑明突然興奮地說:“這才是我記憶中的北京城。”
是的,古老的、陳舊的、歷史滄桑的、文化上神秘而難以接近的,這才是中國。可惜當時我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在離開北京之前,巴博教授提出希望看一場“中國戲劇”。時間很緊,我便帶他到北京最好的劇院看了一場歌舞劇。看完之後,明顯地,他很失望。我後來意識到,劇很好,只是一切都太西方、太現代了。難道我應該帶他去看一場京劇嗎?如果那樣的話,他就會發現我不懂京劇了。不管是四合院還是京劇,許多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標籤,在如今的中國已經越來越少了。
上面三個故事,展現了世界看待中國的三幅截然不同的圖景。三個故事都是和西方人相關的。我想最後講一個來自非西方世界的故事,看看關於中國的第四幅圖景。
幾個月前,我加入一個中國記者訪問團,到巴基斯坦訪問。在那裏,很難在街頭看見西方人。基地組織的本•拉登剛剛被美軍特種部隊擊斃,報復的行動正在各地展開。我們在各種襲擊的消息中走遍了巴基斯坦大多數城市,感受著亂世中的平靜和友善。與印度危險的軍事對峙、難以控制的阿富汗和伊朗邊境、不斷發生的自殺性襲擊、碉堡和拒馬密佈的城市街道、美軍的戰機和直升飛機在領土上空掠過、高額的赤字和苦苦維持的經濟,在這樣一個典型的第三世界國家裏,中國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
在那裏,中國是先進的:在拉合爾的博物館——這裏陳列著四千年前古印度文明的文物,不遠處還有偉大的莫臥爾王朝的故宮——一個頭戴黑紗的當地少女高興地告訴我,她馬上要到中國留學。她去的是北京一個很好的理工科大學,離我工作的大學沒多遠。她太過興奮以至於忘記了似乎不應該和一個陌生外國男人交談太多。在那裏,中國還是友善的:在伊斯蘭堡半山腰的觀景平臺上,每一個伊斯蘭堡市民都想過來和中國記者合影,他們一致稱中國人為“兄弟”,他們太過於熱情以至於太過緊張的安全員警不斷地把他們拉開。除此之外,在那裏,中國還代表著未來:在偏遠的巴控喀什米爾的首府,省督在他的帳篷裏接待中國記者。他好像不會講英語。他用本地話讚美中國是超級大國。我聽到這個的時候,望著帳篷外的喜馬拉雅雪山,思考這個詞對這片部落地區的意義。在山腰蜿蜒的公路上顛簸的喀什米爾卡車司機可能也會這樣說。他們和我在美國中部遇到的卡車司機的看法截然相反。他們為中國公司開車。中國人正在這裏修建一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際公路。
實際上,廣闊的第三世界的人們對中國的印象跟西方國家的人們對中國的印象一樣複雜、矛盾和分裂。巴基斯坦人可能覺得強大的中國“兄弟”是制約美國霸權的友善力量;東南亞一些國家則想在美國的霸權和中國的金錢之間尋求實用主義的平衡——即便中國強大而重要,也要提防她“不友善”的可能;非洲人有的把中國看作一種成功的新發展模式,有的則在西方媒體上談論中國的“新殖民主義”。但總的來說,非西方世界的人們更少受到在西方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主義觀念的影響,他們更容易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中國。在這樣的角度上,大多數非西方國家的人認為:中國的發展蘊涵著巨大的能量。中國崛起的含義遠非一個“新興市場”那麼簡單。
於是我們看到了世界關於中國的四幅圖景,它們分別來自白人卡車司機、華盛頓商人、西方學者和巴基斯坦部落地區領袖。這四幅圖景分別是:
圖景一:第三世界的中國。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巨大而貧窮,有著第三世界國家的種種特徵。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中國都需要發達國家的教導和幫助。
圖景二:新興市場的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之一。她快速發展的經濟、穩定的社會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外國資本獲取高額利潤的天堂。與中國接觸,意味著經濟機會。
圖景三:古老文明的中國。
中國是古老、悠久和神秘的東方文明的代表。她散發著與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迷人氣息。
圖景四:超級大國的中國。
中國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超級大國。不論世界是該為此感到恐懼、欣慰還是焦慮,中國都在迅速建立世界性的影響力,並可能給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歷史帶來轉折性的變化。
其實,在西方人和非西方人眼中,關於中國形象的圖景還有很多。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有一個自己的中國,但很多人都可以從上面的四幅圖景中找到某種共鳴。然而,問題出現了:中國到底是什麼樣的?她是落後的還是發達的?是新興的還是古老的?是全球化、現代化的,還是神秘的、與眾不同的?是本質脆弱、需要幫助的,還是能量巨大、值得恐懼的?在這些諸多的矛盾特徵中,我們是否能夠對這些問題找到某種統一而連貫的答案?
遺憾的是,雖然我們寫的是一本中國學者意圖介紹“真實中國”的書,但不得不承認,我們沒有答案。而且我們還不得不進一步承認,如此矛盾的中國圖景,並不是完全由於世界對中國的無知導致的。因為就連中國人自己對自己國家的看法,也充滿了種種矛盾、分裂和多變。
生活在中西部廣大農村的中國人,會在很大程度上認可第一幅圖景。如果你坐火車穿越中國的土地,而不是從一個城市跳躍到另一個城市,就可以看到他們的家園。但你需要向車外仔細觀察,因為他們的家往往半埋在鐵道邊廣袤的黃土之中,與荒涼的土地混為一色;或者坐落在火車從高山隧道鑽出時一閃而過的半山腰上。我的父親曾在這樣的山區工作過一年。他向我描述了什麼叫做絕對的赤貧。在他曾經工作過的那個鄉,最好的建築屬於鄉政府大樓。可是這棟三層樓的建築連廁所都沒有,官員們只能在樓邊上搭建的半露天的圍牆中“方便”。而許多普通家庭,可能家裏連出門的衣物都必須“共用”。
跟這些中國的農民或者山民站到一起,沒有人會說中國是發達國家、是崛起的超級大國。落後的農村生活著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中國的市民大多數也是在幾年或幾十年間從這樣的農村移民出來的,對那裏的生活有著難以磨滅的回憶。這就是許多中國人對於近些年來西方的讚美如此難以理解的原因。他們有理由難以理解。許多中國人堅信中國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這個國家的人均GDP排在世界的100位左右,在發展中國家裏面,也只是屬於中等。
但是,如果你問這些中國農民:什麼能改變這落後的一切?是民主嗎?不,他們會懵懂地對“民主”搖頭,轉而跟你談論“政策”。大多數中國人面對困境的時候,都期盼政府有力的幫助,而不是換一個政府。在這一點上,最普通的中國人與國外對中國懷有“第三世界”印象的人思路不同。
雖然第一幅圖景在中國有著廣泛而堅實的基礎,但是第二幅圖景卻越來越清晰地佔據輿論上關於中國形象的主流。在中國的幾十座大中城市裏,數以億計的人享受著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他們堅信自己生活在一個現代商業世界裏,相信個人成功,熱情追求財富;他們出國旅遊、消費奢侈品、登錄網頁、開博客、刷信用卡購物;蘋果手機、寶馬轎車和愛馬仕女裝都在竭力擴張其各自在中國的市場;中國的年輕人在網路上,一邊談論民主,一邊批評美國,同時又計畫儘快到美國旅行或者讀書。中國的城市生活與世界上所有現代化城市的生活沒有兩樣,除了更新、更大、節奏更快、更有活力。在所有這些城市裏面,溫州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城市,這裏每年都有上萬家企業誕生,但也有同樣數量的企業倒閉。東莞亦如此。這是基金經理們喜歡談論的中國——活力四射、機會無限。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基金經理和外國的基金經理看法完全一樣。
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精英認識到了自己國家的變化,並對新生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習以為常。而新一代的城市“90後”幾乎完全在中產階級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許多人為國家的成就感到自豪,越來越不能接受國際上對中國尊嚴的挑釁。許多人也在某些問題上激烈地批評政府和精英,同時激烈地互相批評。伴隨著發達的城市經濟,一個蛻變的、多元的、活力四射的市民社會也在孕育中。
比起“新興市場”的中國來,“古老文明”的中國不易被發現,卻又無處不在。四合院和京劇場在減少,但是中國人的特質卻仍然強烈。一個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四川農民和一個生活在“新興市場”的上海市民,都明顯地共用著中國人的特質。這些特質根植於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傳統之中。中國並沒有分裂成為一個全球化的中國和一個封閉的中國,或者一個西方化的中國和一個傳統的中國。強大的文明力量把中國人始終凝聚為一個整體,使得中國“新興市場”的城市精英和“第三世界”的中國農民在價值觀上的差距,並不會大於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差距。今天的中國人開始逐漸緬懷“丟掉的傳統”,但某種程度上他們又一直在傳統的軌道上不自覺地前進。
在中國,跟前三幅圖景比起來,“超級大國”的圖景大概是最少有人認同的。中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大多數是“第三世界”、“新興市場”和“古老文明”的混合體。這樣的搭配很難調製出“超級大國”的雞尾酒來。不要說許多中國人對於農村生活的深刻記憶,即便是在廣大的城市,中國人也把大多數精力——我指的是賺錢和追求成功之外剩餘的精力——投入到關注新產生的“城市病”中:堵車、高房價、社會不公、弱勢群體、環境污染。電視、報紙和網路上,這些話題吸引著人們持續而強烈的關注;相比之下,第一個地球空間站的發射和第一艘航空母艦的下水,只是一時的新聞罷了。今天的中國市民,好像19世紀80年代、20世紀20年代和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市民的合體。他們一面熱烈地追求著社會發展帶來的個人成功,一面想改造金錢氾濫社會中誕生的醜惡、無序和失德,最後,他們還對這一切抱有厭棄的情緒。超級大國?怎麼可能?
以後我們還有機會談到中西方對於中國看法的“觀念鴻溝”。外國人越來越驚奇地發現,中國人習慣對自己所取得的成績視而不見。在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下水的時候,中國人在談論美國有12個航空母艦編隊群;在自己的GDP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時候,中國媒體冷淡地引用外電的報導,然後繼續談論中國的人均GDP跟非洲小國並駕齊驅。一些外國觀察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人有巨大的野心和長遠的籌畫,或者有一種“金牌文化”——就像在奧運會的時候,中國人只對金牌感興趣,拿到第二名也算失敗。
這是一種有趣的解釋。但生活在中國的人都會感到這樣的解釋不具有說服力。打開網路,看看每天在那裏上演的混亂的爭論,沒有人能從中看出什麼長遠的計畫。在中國,我們可以找出四幅圖景,也可以找出四十幅圖景,沒有長遠的計畫,沒有統一的答案,沒有簡單的邏輯,更沒有完全的共識。唯一有用的概括是:複雜。她像歐洲一樣多元,像美國一樣遼闊,像金字塔一樣古老,像一千個迪拜那樣日新月異,中國的問題是19世紀的問題、20世紀的問題和21世紀的問題的集結。中國面對的挑戰是非洲面對的挑戰、印度面對的挑戰、華爾街面對的挑戰、布魯塞爾面對的挑戰和克里姆林宮面對的挑戰的合體。這就是中國,這才是中國。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也正因為這些問題和挑戰的存在,她才如此引人入勝。
一、中國是誰?——關於中國的四幅圖景
作為一名國際問題研究學者,我常有些機會到國外旅行,也會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有一次,我在美國中西部的懷俄明州旅行,汽車停在路邊的麥當勞休息。夏季的草原異常美麗,我決定拿著食物坐到店外的椅子上,在陽光中享受怡人的美景。
不久以後,一輛大卡車停在了店邊。司機從高高的駕駛室裏跳了下來。我看了看他,這是一個典型的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男人,也許應該算是見多識廣的那一類。他搖搖晃晃地來到我身邊,和我說起話來。
“你是遊客吧?日本人?”他問我。
“不,我是中國人。”
在美...
目錄
第一章 一個真實的中國 011
一 中國是誰?—關於中國的四幅圖景 013
二 「他者錯覺」—理解中國的方式 021
三 「泥足巨人」?—中國所面對的挑戰 026
第二章 經濟發展中的挑戰及應對 033
一 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 035
二 中國經濟發展的困境 041
三 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052
四 中國低碳經濟之路 059
第三章 社會轉型發展中的挑戰及應對 063
一 新成就: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期盼 066
二 新挑戰: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考驗 075
三 新契機: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推力 089
四 社會治理實踐:深圳社會領域改革助推社會轉型發展 099
第四章 和平發展中的挑戰及應對 105
一 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震盪 107
二 安全領域的難題 112
三 與外部世界關係 119
四 非傳統安全威脅 124
五 國家統一之路與反分裂鬥爭 129
六 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133
七 台海和平:致力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139
第五章 解讀未來之路 145
一 中國和平發展的創舉 147
二 轉型的成就與挑戰 150
三 改革的特性、困境與攻堅 154
四 崛起的將起未起階段 157
五 未來中國的走向 160
第一章 一個真實的中國 011
一 中國是誰?—關於中國的四幅圖景 013
二 「他者錯覺」—理解中國的方式 021
三 「泥足巨人」?—中國所面對的挑戰 026
第二章 經濟發展中的挑戰及應對 033
一 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 035
二 中國經濟發展的困境 041
三 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052
四 中國低碳經濟之路 059
第三章 社會轉型發展中的挑戰及應對 063
一 新成就: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期盼 066
二 新挑戰: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考驗 075
三 新契機: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推力 089
四 社會治理實踐:深圳社會領域改革助推社會轉型發展 099...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