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驟 終結孩子動不動就哭鬧的惱人養育問題
‧ 「哭鬧」是父母諸多教養困境的麻煩之一。本書將這個問題放大檢視,以「小題大做」的形式,從哭鬧的定義、孩子哭鬧的真正目的,到提出有效的解決之道,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
‧ 孩子為什麼要哭鬧?哭鬧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影響?當孩子哭鬧時能不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之前的方法錯在哪裡?本書提供三個終結哭鬧的方法:1.在第一時間用合理的後果回應哭鬧;2.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斷對孩子說「不」;3.消除哭鬧的最佳方法:讓孩子為家庭做貢獻。
‧ 當孩子大哭大鬧時,責罵或順著他,只會讓他更來勁兒。眼淚汪汪的小傢伙正是想透過哭鬧來引起父母的注意,一旦他發現哭鬧對大人可以起作用時,他就一定會不斷的哭鬧下去。在專家看來,每次孩子的哭鬧都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好機會。
‧ 本書提供的三個方法對所有年齡的孩子都能奏效,有些可以單獨使用,有些狀況要綜合運用。
‧一、在第一時間用合理的後果回應哭鬧:
這個方法的含義是:只要孩子哭鬧,他就會與他的不當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撞個正著。合理的、馬上就能執行的後果是最有效的。大多數父母說太多、做太少,使用合理後果這個方法,不需要說太多話,只要態度是平和的、堅定的、具體清楚的,就會有立即的效果。
‧二、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斷對孩子說「不」:
這個方法是在鼓勵一種冷靜的、有禮貌的對話,讓孩子用另一種更好的溝通方式來代替哭鬧。不管是要帶哭鬧的孩子回家,還是告訴孩子你對他的行為的感受,都要保持冷靜、尊重孩子的感受。
‧三、讓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
當孩子用積極的行為為家庭做出貢獻並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時,他就不需要再用消極的、負面的行為來證明自己在家裡的重要性,也不會用哭鬧來控制父母。
‧本書針對三大方法,以案例為導引,提出解決方案的詳細解說。案例不只使用文字敘述,更以六格漫畫來表現,相當程度增加趣味性與可讀性。最後附上14天的實踐日記記錄表,希望讀者是「使用」本書,而非「閱讀」本書,可以增加本書的實用效果。
‧本書是「隨查隨用的育兒百問經典工具書」三冊之一,是暢銷全世界的早期教育育兒經典。一本《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怎麼辦》著重兒童生活行為的細節問題 ,另一本《孩子任性不聽話,媽媽怎麼辦》談論三歲兒童就開始的任性不聽話問題,本書《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怎麼辦》則討論如何導正兒童哭鬧的各種行為。
作者簡介:
‧奧德麗‧瑞克博士 Andrey Ricker,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既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終生與孩子打交道;
‧卡洛琳‧克勞德博士 Carolyn Crowder,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資深育兒專家,受邀在多所學校擔任心理輔導老師。
兩位作者都是美國育兒類書籍的暢銷作家,經常出現在《20/20》、《日界線》(Dateline)、《早間新聞》(The Early Show)、《今日》(The Today Show)等熱門電視節目,也是美國女性頻道Lifetime Live深受媽媽歡迎的嘉賓。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黃瑽寧 小兒科醫師
陳美儒 建國中學名師,親職教育專家
金瑞芝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系教授
王宏哲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番紅花 教養Blog作家
名人推薦:黃瑽寧 小兒科醫師
陳美儒 建國中學名師,親職教育專家
金瑞芝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系教授
王宏哲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番紅花 教養Blog作家
章節試閱
【目 錄】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有辦法》入手指南
導言:每一次哭鬧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最好機會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有原因的、沒原因的,都會隨時來上一場「哭鬧大戲」。問問自己,孩子為什麼要哭鬧?哭鬧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影響?當孩子哭鬧時,我能不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之前的方式錯在哪裡?
本書就是要幫你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並給你一個看待哭鬧的全新視角。
本書將教你終結哭鬧的三個方法
一、在第一時間用合理的後果回應哭鬧
二、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斷對孩子說「不」
三、消除哭鬧的最佳方法:讓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
怎樣閱讀本書
為了讓你快速了解本書的內容,針對哭鬧,本書將回答以下七大問題:
‧哭鬧究竟是一種什麼行為?
‧哭鬧會對孩子產生哪些消極的影響?
‧孩子哭鬧的目的是什麼?
‧父母處理哭鬧時的錯誤做法有哪些,錯在哪裡?
‧有效制止孩子哭鬧的辦法有哪些?
‧如何教會孩子有禮貌地提出要求,而不是哭鬧?
‧ 為什麼教會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對解決哭鬧很重要?
‧
兩個失敗案例之一:我要喝牛奶!
兩個失敗案例之二: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
第一章:為哭鬧下一個定義
哭鬧是孩子為了達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種手段,就是這麼簡單——它就是孩子操縱父母的手段。孩子哭鬧不僅會讓父母感到無奈、憤怒、抓狂,更會為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經常性的哭鬧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卑自憐的性格。比起屈服與讓步,我們需要學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哭鬧。
哭鬧是從哪一天開始的?
哭鬧對孩子和家長的負面影響
哭鬧的其他傷害
哭鬧有哪些模式?
一、細節引發的哭鬧
二、談判性的哭鬧
三、絕望的哭鬧
四、自憐式的哭鬧
五、戲劇化的哭鬧
父母屈從於孩子哭鬧,只會更糟
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
進一步思考:哭鬧為什麼變得這麼普遍?
哭鬧是從哪一天開始的?
當我們要求父母為哭鬧下一個定義時,我們往往聽到這樣的答案:
「不停地乞求,簡直要把我弄瘋了……」
「哭哭啼啼、嗚嗚咽咽,讓我覺得很對不起他……」
「一旦哭鬧開始,我就知道除非我讓步,否則他就會沒完沒了……」
這些父母是在描述,對他們而言哭鬧是什麼。父母已經認識到哭鬧擾亂了他們內心的平靜,讓他們感到自己被操縱了。但這還不夠,我們需要知道,哭鬧是孩子為了達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種手段。就是這麼簡單——它就是孩子用來操縱父母的手段。特別是孩子當眾哭鬧時,大人會感到尷尬,就像導言裡在出租店的爸爸一樣,覺得自己被孩子打敗了,並因此而變得憤怒、怨聲連連。
下面我們來回憶一下,孩子會如何哭鬧。
‧埋怨爸爸媽媽,那語調特別容易讓人生氣。
‧為了讓爸爸媽媽覺得自己過得不夠好,故意說出一些自己好像是個可憐蟲的話。比如他會說:「每個同學都穿這種鞋,我為什麼不能?要是穿上你給我買的那雙鞋去學校,我會顯得非常滑稽,同學們都會笑話我。」
‧撅嘴巴、擠鼻子,總之是做出顯得非常痛苦的面部表情,加上流眼淚、抽泣。
‧使用肢體語言,比如肩膀下垂,頭低著,雙手拉著你拚命向你乞求。
‧大聲地、沒完沒了地要求。特別是在公共場所,孩子知道其他人在看著你,他在等著讓你難堪。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哭鬧的。通常,他是在小時候偶然發現它的。孩子從兄弟姐妹、電視節目裡的孩子、幼稚園的小朋友那裡——有時候甚至是從爸爸媽媽那裡聽到了哭鬧。在成人世界裡,哭鬧還經常披上了抱怨的外衣,比如,媽媽會這麼對爸爸說::「看看我每天為你做了多少事,而我就讓你為我做這麼一點點,你都不願意……」
有一天,孩子自己嘗試了一下哭鬧,並很快就發現這招很管用——只要他堅持的時間夠長。他知道,最終父母一定會因為精疲力竭而投降的!於是,哭鬧開始了。
哭鬧對孩子和家長的負面影響
(案例)
媽媽一分鐘都不能離開
安妮有兩個孩子,一個是三歲的凱蒂,一個是六歲的庫爾特。當哥哥庫爾特白天忙著上學和踢足球時,小凱蒂卻在家裡一刻不停地哭鬧。每當媽媽想把懷裡的凱蒂放下,走開一會兒去做點別的事情時,凱蒂就開始哼哼唧唧和抱怨。
「我不想讓你們覺得是我不跟孩子玩,但是即便我去把衣服從烘乾機裡拿出來,她也要哭鬧。這讓我覺得糟透了。」安妮嘆氣說,「兒科醫生說凱蒂有分離的焦慮,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焦慮就會消失,但是我已經無法再忍受這種哭鬧了。」
安妮和她的丈夫現在感到非常失望。為了嘗試改善凱蒂鬧情緒的狀況,讓她快樂一些,去年夏天他們特地和凱蒂一起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他們一起去了海邊和動物園,玩了很多的遊戲,但是凱蒂自始至終都在哭鬧,除非媽媽能夠陪著她,給她百分之百的關注。「即使我跟別人講話,她都要哭哭啼啼。」安妮傾訴道。
安妮認為,一定是自己在凱蒂的嬰兒時期忽略了她,所以她才會這麼依賴自己。「可能是我跟她哥哥庫爾特相處的時間太長了,凱蒂因此受到了傷害。」她這麼推測。同時,安妮也想弄清楚,自己是不是沒有能力好好養育這兩個孩子。
她注意到她的鄰居有三個孩子,包括一個跟凱蒂年紀相仿卻很少哭鬧的女兒。安妮很想知道她的鄰居是怎麼做的,對自己女兒的情況又有什麼建議。「我本來可以跟鄰居在後院好好談談,而且我們已經開始了。但凱蒂在一旁一直想讓我抱她,我都感到不好意思了。」
安妮覺得很疲憊::「我為凱蒂做了那麼多。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照顧她的飲食起居。我甚至都沒去看過一場電影,因為我一離開家她就會徹底垮掉。有一個總是要這要那的孩子,我究竟該怎麼辦啊?」
(案例結束)
凱蒂是在用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我們看來,她採用了一種錯誤的方式來尋找歸屬感。就像大人一樣,凱蒂也需要感覺到她在這個家裡佔有一席之地。她會用某種方法來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種方式也許是建設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
哭鬧讓凱蒂覺得自己很重要,她已經學會哼哼唧唧、依賴他人,做家中永遠的「寶寶」,這些甚至成為她在這個家庭中生活的基本方式。她藉由控制大人來找到她在家裡的位置。正因為如此,在第五章中我們將會向你解釋,鼓勵孩子幫助家人、承擔責任和為家人著想,對於制止哭鬧是多麼重要。
現在,我們要告訴你的是,凱蒂在用軟弱控制她的家人。哭鬧能幫助她得到她想要的,並且讓她覺得自己很強大。對孩子來說,能激怒大人、讓大人回擊並最終屈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父母錯誤的回應方式只會使凱蒂的哭鬧更嚴重,只要他們還這麼做,凱蒂就會繼續哭鬧。對凱蒂來說,父母的讓步代表她有能力。凱蒂知道,其實媽媽也不確定接下來到底要做什麼,她用自己的軟弱,還有媽媽的沒自信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媽媽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為人父母的能力了。
父母面對孩子哭鬧時的錯誤反應:
‧屈服、讓步,最後滿足孩子的要求
‧表現得很惱火
‧表現出憤怒或不滿意
‧報復孩子
不過,不要誤解——我們不是說凱蒂為了要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和能力,想出這些點子並故意這麼做的。她只是偶然發現這些行為能達到目的,所以只要這個方法管用,她就會不停地使用。這就是為什麼父母的回應方式對於改變哭鬧非常重要。
如果父母縱容孩子繼續這樣做,尋找歸屬感的錯誤方式會伴隨著凱蒂,直至她長大成人,並成為她的生活方式。她會透過哭鬧來操縱別人,並藉此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些都會阻礙她取得成功,讓她沒有機會去認識朋友,建立起固定的社交圈。
她一生都會感覺自己被別人傷害了,因為她永遠也學不會獨立和直截了當。更糟糕的是,她永遠也學不會如何理解別人的感受和處境。
也有一些孩子,隨著他們漸漸長大,真的就不再哭鬧了,但這只是特例,絕對沒有普遍性。要是沒有父母的干預和引導,孩子往往不會自覺改正自己的行為。那些自動放棄哭鬧的孩子,通常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更為有效的方法,可是這些方法卻往往不具有建設性,只會讓問題更嚴重。他們會轉而採取更危險的行為,比如撒謊、偷竊甚至離家出走。他們為了獲得關注(現在,他們已經不能透過哭鬧來得到它了),甚至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抽菸和酗酒等。
有時候,孩子不哭鬧了,是因為其他孩子喜歡模仿、取笑他,但是千萬不要認為大人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如果你把模仿孩子的壞行為當作管教孩子的手段,這樣只會傷害孩子,並且也是在教孩子,他也可以把報復當作武器。
記住:
大人永遠都不應該模仿孩子哭鬧。
嘲笑、諷刺,只會讓你和孩子報復來、報復去。
哭鬧有哪些模式?
哭鬧有很多種形式,看看你能認出下面的哪幾種。
一、細節引發的哭鬧
「媽媽,你說過的,如果我在你打電話時表現良好,我就可以玩兩局小金魚遊戲、一局接力棒遊戲和讀兩遍小美人魚的故事。而我剛才表現得很好,對不對?」
媽媽在打電話時,為了讓孩子守規矩而做了承諾,現在小女孩把它背了出來。這位媽媽犯了嚴重的錯誤,就是試圖用賄賂來控制女兒。現在她面臨著一項艱巨的任務,就是兌現承諾。她的女兒已經開始哼哼唧唧,準備大鬧一場了。
二、談判性的哭鬧
「我想要那個新的遊戲卡。我保證,如果你買給我的話,我會在週日晚上做完所有的家庭作業。」在你已經告訴孩子「不行」之後,孩子承諾好好表現,用來交換他想要的東西。他想用談判讓你筋疲力盡。即使看起來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解決辦法,但其實哭鬧正在悄悄升級。
三、絕望的哭鬧
「求求你買那套衣服給我吧,我要穿著它參加學校的舞會,我必須穿著它,否則其他人都會認為我很怪異的。我不可能穿你買給我的那件!」孩子表達了他的擔憂,並依賴父母解決。其中隱含的意思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小夥伴中的一員,不會因為與眾不同而丟臉,「好」父母會滿足孩子;只有「壞」父母才不那麼關心孩子,在孩子受罪時不願意掏錢買單。
四、自憐式的哭鬧
「我不想去踢球,因為我就是踢不好嘛。」做父母的對此感到很無助,並且內疚。他們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做什麼,來回應孩子。如果他們同意孩子的請求,就等於承認孩子是有問題的;如果不同意,堅持要孩子去,又擔心會把孩子引上失敗之路,讓孩子遭受挫敗。他們真是左右為難。當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就會允許孩子為所欲為。
五、戲劇化的哭鬧
幾乎所有的哭鬧都有點像在演戲。「這個週末我得去瓊斯阿姨家拿回忘在那裡的毛衣。潔西卡想借那件毛衣,她過兩天演出時要用,如果我不幫她去拿的話,她就再也不當我是朋友了!」此類的抱怨會迅速演變成頂嘴、命令。比如::「你現在就要帶我去,我真的需要。你從來都不為我著想,這件事對我來說很重要,你為什麼不為我做?」為了讓孩子閉上嘴巴,父母常常任由孩子操縱。
以上例子都是針對那些年齡較大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而言;不太會說話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會用嗚咽、抽泣和哭喊等一連串的方法來達到目的。不管怎樣,這些都是哭鬧。
父母屈從於孩子哭鬧,只會更糟
很多人會說,在前面提到的凱蒂的例子中,大人應該讓步,因為凱蒂真的在哭,她需要媽媽,想跟媽媽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像凱蒂的媽媽安妮這樣的上班族媽媽可能認為,平時上班很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又少,對孩子的哭鬧做出讓步能讓她們減少一些內疚感。
但是請你注意,在媽媽滿足了凱蒂的需要之後,問題並沒有消失。事實上,凱蒂的哭鬧是有增無減。「我跟凱蒂在一起的時間越多,她就越依賴我,完全不能一個人玩一會兒。我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因為哭鬧和抽泣每次都能打敗我。我感覺糟透了。」
現在,問題不是安妮給孩子的時間太少了,或者她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而是她被罪惡感拖累了,而且不知道如何走出困境。即使從道理上講安妮明白這一點,但她的反應還是表明,她認為哭鬧是合理的求助,作為媽媽她無法置之不理。
父母的讓步只會讓哭鬧持續,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只要他堅持的時間夠長,哭的聲音夠大,父母最終會屈服的。隨著孩子越來越擅長哭鬧,他的技巧會日趨精湛。因此,我們需要學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哭鬧。我們經常在大喊大叫、長篇大論或者嘲笑孩子後又做出讓步,而且還自認為我們已經管教過孩子了。這實在是自欺欺人。
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
大多數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都曾遇到同樣的問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哭鬧,下面是我們總結的「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的最普遍問題。
被限制看電視和玩電腦的時間。
睡覺的時間到了,不肯睡。
起床的時間到了,賴床。
不好好穿衣服。
不好好吃飯。
不肯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別的東西。
非要去某個不能去的地方或偏偏不想去某個地方。
不能和保姆好好相處。
坐爸爸媽媽的車子時,一定要坐在前面。
不肯幫忙做家事。
不好好做家庭作業。
當然,這不是所有引起哭鬧的問題清單,但我們相信,大多數人絕對都經歷過。我們在思考:哭鬧為什麼變得這麼普遍?
進一步思考:哭鬧為什麼變得這麼普遍?
當人們懷念起過去養育孩子的美好時光時,通常談論的是專制的管教方法。過去人們信奉「對於孩子,只看他在做什麼,別相信他所說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專制的管教方法曾經很有效。在那個教養的「黃金期」,大人決定一切(通常,父親的地位最高),而且會用打屁股、訓斥、羞辱和懲罰來管教孩子。諷刺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被這種方式養育成人的,我們不想讓我們的孩子也經歷同樣嚴厲的家長制權威。因為在這種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說的去做,只是因為害怕父母。
隨著一個更為寬容、自由的社會出現,許多父母開始採取與專制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可是他們難免矯枉過正,越來越嬌慣孩子。而孩子也開始維護自己的權利,認為自己不應該忍受打罵。我們甚至還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出現:孩子因為挨打而跟父母對簿公堂,要跟父母斷絕關係。
於此同時,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也影響到親子關係,尤其大眾媒體的發達,各式各樣的廣告隨處可見。製造商和廣告商把孩子當作某些產品的主要訴求目標,這些都成為「哭鬧遊戲」的導火線。
‧女學生覺得她們必須擁有某種髮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會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個品牌的麥片粥,只因為某個卡通人物也「吃」這一種。
‧大多數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書籍、CD、背包,並熱衷於收集遊戲、電影的周邊產品,比如遊戲、電影裡人物的玩偶、卡片等。這些合法的產品組成了哭鬧的「槍林彈雨」,一直與孩子 「共同進退」。
‧大一點的男孩通常想連續打好幾個小時的電玩遊戲。
‧青少年則想要球鞋、運動服或其他裝備,它們都是由體育明星或娛樂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願拿下他們的耳機,不管是基於什麼原因。
孩子們堅信,要向大家看齊,就必須擁有某種產品,不然他們會永無休止地哭鬧,直到父母買給他們。現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電視、影片,接觸了太多的流行文化,爭相效仿不好的行為。所有這些都會引發父母跟孩子之間的問題。(事實上,美國兒科協會最近建議父母把電視和電腦從孩子的臥室裡搬走。)
不過,當有人(特別是專家)告訴父母,廣告和媒體的狂轟濫炸,會引發孩子的哭鬧以及其他不良行為時,父母會有什麼反應?會不會把這些都歸咎於電視?有些專家聲稱,研究顯示孩子的不良行為和電視或電影中的暴力有關,但是缺乏明確的證據,所以我們更傾向於從找到孩子哭鬧的目的著手——它能帶給孩子什麼?這一點,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第二章詳細解釋。
我們認為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確實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難度,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對那些由媒體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最佳的回應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關係。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堅實的基礎,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對他有利的,這些都只能由你來提供,而不是那些廣告。
「當你哭鬧著要這要那時,是你自己決定這麼做的」——要果斷地告訴孩子這一點。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對你和孩子都沒有好處;孩子絕不僅僅是什麼「壞」文化的犧牲品,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對你的孩子其實是很不尊重的。孩子哭鬧,就是因為這招很管用,而不是因為孩子在電視中看到了這樣的例子。
記住: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電視,也不是廣告,而是父母的一舉一動。父母要向孩子清楚地解釋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整個家庭共同堅守的價值觀。
「孩子是有樣學樣」,這不能成為哭鬧的藉口。「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電視裡看到的行為」,如果我們採取這種態度,就是在為自己和孩子推卸責任。這種想法沒有強調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更沒有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來改變現狀。
作為家長,你自己對媒體的反應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電視廣告之後,就縱容自己去亂買一氣?如果你這樣做,孩子也會跟著做。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聽什麼嗎?為孩子解讀他每天從外界接受的大量資訊,在需要時設立行為標準,為他們做出判斷,這是家長的責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對媒體的狂轟濫炸或同伴的壓力時,不會那麼不堪一擊,因為父母已經教過他們如何去抵擋廣告的控制。即便物質生活上不那麼充裕,他們依舊感覺良好。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們是誰」、「他們屬於哪裡」,他們不需要擁有特別的玩具或印著某種商標的鞋子。有時候,父母買這些東西好像是用來代替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但真正好的教養方式,其實是付出大量的時間。
很多父母縱容孩子,結果製造出沒有人願意理睬的「暴君」。他們一直為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著,也不去追問他的需求是否合理;為了家庭的和平,一味地縱容和溺愛孩子。令人難過的是,縱容並不會獲得永遠的和睦。不久,壞的行為又開始了。對孩子來說,哭鬧很管用,為什麼要放棄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擔主導者的責任,也不願為孩子的行為設立界限並解釋給孩子聽——或者他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因為在他們自己小的時候沒人這樣教過他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時,很容易回憶起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然後用那一套再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改變是困難的。有時候,父母會說自己懶得和孩子爭論,或者因為太忙了,而沒空去教育孩子,這樣的理由實在是太過牽強。面對哭鬧,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動反應——他們需要以培養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為最終目標,為教養制訂一個總體規劃。
第二章:孩子哭鬧的真正目的
在這一章,你會看到一個因為早餐的麥片而哭鬧不停的孩子。媽媽認為,是因為她煮的麥片不合孩子的口味,所以孩子才哭鬧。但是對於孩子,麥片只是一個工具,他只想達到自己的目的。早餐、幼稚園、玩具是一個舞臺,他可以在上面盡情表演,讓大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想要控制大人,這才是隱藏在孩子哭鬧背後的真正目的。
喬伊到底想要什麼?
孩子哭鬧,不是因為他們想聽自己發出的那些噪音,他們都是有計畫的。下面的例子就能說明這一點。
(案例)
為早餐的麥片而哭鬧
桑迪有一個四歲的兒子,叫喬伊。她發現自己在和喬伊的鬥爭中很難取勝,大多數時候只能任其妄為。有一天,喬伊的奶奶正好來家裡做客,整整一天,這兩個大人想盡了一切辦法去滿足、遷就、取悅喬伊。
奶奶才剛來了一會兒,喬伊就已經開始哭鬧了。首先他對早餐很不滿意,因為他最愛吃的那種麥片吃完了,而且他完全不想去嘗試其他種類。奶奶站出來解決這個問題,她急匆匆地跑到商店買了麥片回來給他吃。才吃了幾口,喬伊又放下湯匙哭鬧,因為奶奶買的也不是他想要的。
奶奶和媽媽又為他準備了麵包和雞蛋,他還是不滿意,他統統不想要。媽媽和奶奶認為,喬伊一定是哪裡不舒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他的情緒為什麼這麼壞。
去幼稚園的時間到了,喬伊哭著不想去,奶奶猜他是想跟自己一起待在家裡……所以他真的就被留在家裡了。
在這一天剩下來的時間裡,兩個女人都在試著哄喬伊高興,但是她們的努力完全白費了。即使是去商場給喬伊買了他很久前就想要的玩具,或者在他最喜歡的速食店吃飯,都沒能讓他停止哭鬧。但是,因為他一直沒有大發脾氣,媽媽和奶奶還覺得「今天真是不錯的一天呢」!
(案例結束)
和大多數父母一樣,媽媽相信喬伊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需要吃早餐,一個好媽媽就應該提供早餐;如果孩子只想吃那一種麥片,一個好媽媽就該給他準備那一種麥片。你得一個接一個地應付著。
媽媽並沒有注意到,她和孩子相處時,她變得緊張兮兮的,並且幾乎把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媽媽更沒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教孩子學會苛刻、挑剔,並且無視別人的感受。
媽媽認為,是因為她買的麥片不合喬伊的口味,所以喬伊才哭鬧。但是對於喬伊,麥片只是一個工具,他可以利用它來獲得關注,並強化他那種錯誤的歸屬感。當奶奶跑去商店為他買了別種麥片時,他更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早餐、幼稚園、玩具是一個舞臺,喬伊可以在上面盡情表演,讓大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想要控制大人,這才是隱藏在孩子哭鬧背後的真正目的。他們哭鬧,不是因為壞,而是因為哭鬧能讓他們覺得有控制權,並且能達到目的。
媽媽和奶奶沒能教會喬伊,要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要懂得為別人著想,孩子必須具備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學會如何付出和如何獲得。
孩子並不知道,換位思考與相互配合能給予他們更融洽的關係,也能帶給他們更多的滿足感和歸屬感。那些縱容孩子哭鬧的家長事實上正在蒙蔽孩子,讓孩子喪失了在家裡找到自己位置的機會,所以我們才說,原來是父母在「鼓勵」孩子哭鬧!
原來是父母在「鼓勵」孩子哭鬧!
像喬伊這樣的孩子還沒有機會認識到,其實世界上還有別的方法——為家庭做貢獻,能讓他覺得自己在家裡很重要,因為他一生下來就被嬌慣著。很多父母都會犯同樣的錯誤,他們認為用不著期望孩子對家庭有所貢獻。「孩子還太小而不能幫忙,還不能替爸爸媽媽著想」,這樣的想法絕對有百害而無一利。
每個孩子都要為維護家庭日常運轉而出力,那些統統由父母來承擔的家務(洗衣服、做飯、打掃、倒垃圾等),可以分給孩子一些,哪怕是給最小的孩子。
當我們阻止孩子幫我們倒垃圾,或者幫我們洗碗盤時,我們是在否定孩子為家庭做貢獻的努力。還有更糟糕的,我們是在製造這樣一種局面,「鼓勵」孩子設法用哭鬧來獲得關注和控制他人。
處於防守方的父母確實很不容易了,他們每天都是拖著疲憊的身體,帶著挫敗感和工作壓力回到家裡,哪還有什麼好心情,更別提面帶微笑、充滿耐心地去鼓勵孩子為家庭做事了。對他們來說,做晚飯時把孩子放在電視機前更方便一些。然而,他們疲憊或洩氣的狀態,不僅妨礙了他們教育孩子,而且正在製造更麻煩的問題。
一個小孩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務,但父母放手讓他去做,遠比剝奪他嘗試的機會要好得多。父母做事時把孩子撇到一邊,這樣孩子肯定無法擁有為別人著想的能力和合作意識。父母的目標應該是讓每個孩子都堅信::「這個家少了我就不行!」
我們認為,如果大人能以鼓勵孩子做出貢獻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一味告訴孩子「你們太小,什麼都不會,只會幫倒忙」,那麼像哭鬧這類不當的行為就會大大減少。
但是我們要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記住我們告訴你的三種方式,它們能幫你大大減少孩子哭鬧的次數。
1.對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可以使用合理的後果這個方法,而且孩子一哭鬧就要立即執行,並堅持到底,做到前後一致。
2.當你想跟孩子進行一次真正有效的對話,討論那些特別困擾你的行為時,可以使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見第98頁。
3.做出貢獻不僅是一種技巧,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父母要做的,比只是允許孩子做家事要多得多;父母需要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讓孩子用各種方式參與家庭事務。
和導言中說的一樣,上述三種方式可以靈活運用。每個家庭成員都為家庭的運轉做出貢獻,這是家庭和諧的基礎。合理的後果和堅定而尊重的溝通互相搭配,加上鼓勵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會形成穩定的教養風格。
讓我們開始吧,看看當孩子哭鬧時,大人所做出的反應有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正確的,怎樣做才能有效制止孩子哭鬧。
第三章:先改變你回應孩子哭鬧的方式
當孩子哭鬧時,最重要的回應方式是:設立並執行合理的後果。要改變孩子的哭鬧,你必須先改變你的回應方式。假設孩子要看一個並不適合他看的電視節目,你拒絕了他,孩子因此而哭鬧,那麼等著孩子的合理後果是什麼?如何用設立合理後果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經常在家裡發生的哭鬧事件?要怎麼做才能讓你的回應奏效?請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本章。
針對哭鬧設立的三種合理後果
一、第一種後果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時,父母把孩子帶離現場。
父母在採取行動時,不用對孩子剛才的行為做出評論或者說教一番,也不用表現得很憤怒,只要簡簡單單把孩子帶回家就行了。
大人的態度要保持堅定而友善。一回到家,父母就去做自己的事,並且是一個人做,不要孩子參與。孩子很快就明白了,哭鬧只會讓自己被排除在外。
父母要盡力創造一個能教育孩子的情景,比如輕鬆地在餐廳吃飯時,或者在商場、超市採購結束之後。這都是教育孩子在公共場所應該如何表現的最佳時機。最好事先做好準備,一旦孩子開始哭鬧,就一言不發地轉身回家。可能得來上一兩次這樣的行動,然後孩子才會明白一旦他開始哭鬧,你就會帶他離開現場。
在下面的例子中,這對年輕的爸爸媽媽已經開始行動了,讓他們的兩個小傢伙(一個三歲,一個五歲)學習當爸爸媽媽帶他們去買東西時該如何表現。
(案例)
吵著買糖果,那就回家吧
山姆和凱倫帶著兩個小孩去家附近的商店。在路上,他們給兩個孩子打了預防針,他們只是去買一兩樣東西,希望孩子能好好表現。爸爸媽媽說::「我們要去商店買東西了,我知道你們會表現得很好。今天我們不會給你們買餅乾或者玩具之類的東西噢。」爸爸媽媽相信孩子會表現得很好,並且向孩子描述清楚了好好表現具體是指什麼。
然而,兩個孩子一進入商店,貨架上展示的糖果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他們開始要求爸爸媽媽買自己最想吃的糖果。爸爸媽媽拒絕了他們,孩子們自然就哭鬧起來。爸爸媽媽按事先計畫好的,一個人抱起一個孩子離開商店。如果這時爸爸媽媽想要說什麼(記住,其實真的沒有什麼需要說的),他們可以說::「看來你們已經替我們做了要離開的決定,我們能從你們的行為中看出來。下個週末我們再來試一次。」
(案例結束)
對凱倫和山姆來說,這個後果是能奏效的,因為:
‧他們立即行動。
‧他們做出回應時,沒有情緒化。
‧他們幾乎沒有說話,也沒有過多地向孩子解釋或威脅孩子。
‧他們事先做了計畫並執行。
‧他們已經意識到了教育孩子時事先準備的必要性。保證他們不會在承受著壓力,或者在太忙、太混亂的情況下匆忙出擊,這樣練習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他們說了還會有下一次,表現出樂觀的態度,期待孩子的表現會越來越好。
它看起來並不難。但實際上很少有父母能夠跟得上孩子「哭鬧遊戲」的節奏,而且能領會這個方法奏效的關鍵,其實就是簡簡單單地把孩子帶離事發現場,既沒有必要流露出一絲的憤怒和沮喪,也不用解釋你的行為或教訓孩子做錯了什麼;還要始終表現出你對孩子很有信心,相信孩子這次和下次都能好好表現。
少數幸運的父母已經有了這個概念,因為他們記得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我認識的一個年輕媽媽,她叫莉茲,有一個姐姐,她回憶起當她和姐姐在公共場所哭鬧時她的父母對待她們的方式。當莉茲一家人外出用餐時,只要她或姐姐其中一個人不好好表現,爸爸或媽媽就帶那個人離開,直接回家。
回到家後,爸爸或媽媽就自己去讀書或聽音樂,完全忽略孩子要回餐廳的請求,也沒有就剛才發生的事情跟她討論。
教養小叮嚀
當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時:
‧在你執行後果時,忽略周圍那些苛責的目光。
‧別因為尷尬而不得不屈服。
‧事先做好計畫,並花時間教育孩子。
‧如果必須完成事先安排好的事情,那麼繼續做你的事,不要回應孩子,完全忽視哭鬧,儘快做完後再帶孩子離開。
二、第二種後果
在非公共場所,例如家裡,哭鬧耍賴的孩子應該完全被忽略,根本不要理睬他。
首先,不僅僅要求我們在孩子哭鬧時,不要跟他有任何對話,還包括我們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也不要透露任何訊息。記住,即使你一言不發,你黑一下臉或者皺一下眉同樣是在和孩子交流。
這些無聲的信號,與教訓孩子、大驚小怪一樣,會激起孩子的不當行為。你越是生氣,他越是會哭鬧。如果大人繼續給孩子提供一個表演的舞臺,容忍他們憑藉獲取關注和控制他人找到歸屬感,哭鬧會變得頑固而難以糾正。
(案例)
「為什麼哥哥可以在外面騎自行車,我就不行?」
六歲的塞思有一個九歲的哥哥雅各。星期六的下午,媽媽凱麗允許雅各和小夥伴繞著鄰居家騎一個小時的自行車。雅各戴著安全帽,媽媽還告訴他能騎多遠和該回家的時間。
塞思也想騎自行車,但是媽媽說「不」,因為塞思剛學會騎自行車,她覺得還不能讓塞思享受跟哥哥一樣的待遇,這樣不安全。
被留在家裡的塞思既憤怒又難過。他開始哭鬧,並用花言巧語哄騙媽媽,希望能說服媽媽讓自己去。媽媽不理睬哭鬧中的塞思,也不看他一眼。本來在廚房準備晚飯的她,又走到院子裡去澆花。
塞思跟在她後面繼續哼哼唧唧,他的哭鬧升級了,開始尖叫,並抱怨:「為什麼哥哥可以在外面騎自行車,我就不行?」媽媽繼續忙著自己的事,她把花都澆完了,然後回到廚房找了點東西吃。
媽媽壓根沒去理會正在發脾氣的塞思。她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做著自己在每個星期六下午都會做的事,而且表情沒什麼改變,身體也很放鬆。
(案例結束)
在這個情境裡,塞思尖叫式的哭鬧非常煩人。他像在演電影,眼淚奔湧,看起來很可憐,還有他控訴媽媽待他不公,這一切都深深刺激著媽媽的神經。保持冷靜和忽略哭鬧是需要花些力氣的;但是,以前的經歷告訴媽媽,當塞思這樣哭鬧時,她做什麼都無濟於事。
過去,媽媽曾經試著賄賂他。她用糖果獎勵塞思,允許他去別的小朋友家玩,或者帶著他出去做些什麼特別的事,試圖用這樣的方式來安撫他。這樣,在哥哥出去玩時,塞思就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被剝奪了樂趣的可憐蟲。
問題是,不管媽媽為塞思做什麼,都等於在告訴他,哭鬧值得一試。他在耍賴方面已經走得太遠,而媽媽則把自己太多的週末時間花在照顧塞思身上。
現在,媽媽下定決心要忽略塞思的行為,保持平靜並重拾自己的生活,也開始學會為自己的需求考慮。以前,她往往要放下自己手頭的事情,帶塞思出去,或者給他做點心吃;和這些比起來,執行新的回應方式並不是很困難。她已經決定要讓塞思明白,雅各是哥哥,他會經常做一些塞思還不能做的事,她得讓塞思停止哭鬧。如果她不能在塞思小的時候就堅決阻止他,一想到他十來歲時的樣子,她就會渾身發抖。
回到剛才騎自行車的事件中。媽媽繼續做她手上的事,自顧自地,就像是只有她一個人在房間裡,這時塞思哭累了,也厭倦了跟著媽媽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塞思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當他明白哭鬧不能達到目的時,他不再哭了,然後走到院子裡跟他的小狗玩去了。
媽媽正在教孩子的是,哭鬧不僅不能使他達到目的,而且不能激起大人的任何回應,他無法吸引媽媽的注意,或藉由惹惱媽媽來使她讓步,並證明自己的能力。
當父母以這種方式來回應孩子時,孩子很快就會明白,把哭鬧當作手段的他是徹底失敗了。嗯,或許他能再找一個更管用的方法來向媽媽提出要求。
但是,如果孩子對父母執行後果的反應很糟糕,會發生什麼事?假若孩子對自己或他人做出報復性或破壞性的事情,那該怎麼辦?例如,塞思躲到媽媽的臥室,破壞了媽媽很珍貴的東西,該怎麼辦?還有更糟的,如果他把怒氣發洩到家中的寵物身上,對小狗又踢又打,不好好跟小狗玩,又該怎麼辦?
如果你看到孩子有類似舉動,當然要執行進一步的後果,父母要嚴肅地對待任何有暴力傾向或破壞性的行為。同時,如果有必要的話,你要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這是你的孩子所需要的。如果因為你的粗心,沒有覺察到孩子做出了比哭鬧更為嚴重的舉動,或者僅僅找藉口說「這只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你是在傷害你的孩子和整個家庭。
三、第三種後果
父母事先說明,會對任何哭鬧說「不行」。
這是一個教會孩子做出選擇的絕佳機會。你要說的就是,要是孩子帶著尊重的態度說出自己的要求,比如,孩子想先看完一個電視節目再寫作業,你本來可能會去考慮;但如果他哭鬧著說「要看電視」,就只會換來「不行」。換句話說,只要孩子想用哭鬧來影響你,他們就不會得到任何好處。事實上,哭鬧只能保證,不管孩子要求什麼,都會被父母用一個堅定的「不行」來回絕。
只要孩子哭鬧,所有通往討論和努力找出其他解決辦法的道路就被關閉了。父母要用實際行動來讓孩子領會這個後果。然後,你可以等事態平息後,你和孩子都冷靜下來了,再選擇一個時間,告訴孩子當哭鬧發生時你會做什麼。
只要你願意,你隨時都可以這樣做。問問自己:你有沒有召開家庭會議討論問題的習慣?你能有一段安靜的時間,讓你跟孩子單獨談話嗎?選擇一個沒有衝突的時間,和孩子好好談談,用尊重他的肯定語氣,你可以這樣說:
「當你哼哼唧唧地跟我要東西時,我不會考慮你的請求。」
「當你抱怨時,我不會理你的。」
「當你又哭又鬧時,我們就會離開。」
「如果你在車裡哭鬧,我會把車子靠到路邊停下來。」
現在就是你言出必行的時候了。只需一兩次,就能證明哭鬧不管用,你們已經拒絕它了,它不再是你們家的溝通方式。
(案例)
是買溜冰鞋還是去水上樂園?兩樣都想要!
爸爸媽媽下定了決心要教育他們的女兒布蘭妮,讓她知道自己那不停歇的哭鬧和操縱將不再奏效。他們選了一個恰當的時間告訴孩子:從現在開始,他們希望她能有禮貌地提出要求,並且在爸爸媽媽不得不拒絕她時,她能夠理解並接受。他們還告訴布蘭妮,哭鬧會自動帶來「不」,這就是爸爸媽媽的回答。
可是一個星期後,八歲的布蘭妮就面臨了一個選擇。之前,她決定要買一雙很貴的內嵌式溜冰鞋。爸爸媽媽告訴布蘭妮,要用她自己攢的零用錢來支付一部分,剩下的錢由他們補足,作為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布蘭妮已經存夠了大部分的錢,但是現在,她最好的朋友有一個特別的出遊計畫——去水上樂園,在那裡,她們可以游泳,玩上一整天。
布蘭妮朋友的父母已經問過布蘭妮要不要一起去,不過,布蘭妮需要自己支付水上樂園的門票、午餐和其他費用。爸爸媽媽已經告訴過她,她可以去,但是得自己掏腰包,那意味著她要花掉自己用來買溜冰鞋的那部分的錢。
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樣,布蘭妮兩樣都想要!她開始低聲抱怨,說她同學的父母如何如何,沒有讓孩子付錢就為他們買了溜冰鞋。她的表現是在控訴:為自己的開銷負責,是對她非常冷酷、不尋常的懲罰,只有小氣的爸爸媽媽才會這麼做。
隨著她的哭鬧加劇,爸爸冷靜地走到電話旁,給布蘭妮朋友的父母打了個電話。當爸爸在電話裡解釋說,布蘭妮不能跟他們去水上樂園時,布蘭妮為了表示抗議就大哭了起來。打完電話,爸爸媽媽繼續忙著做他們的事,把布蘭妮留在那裡,讓她自己去思考這個後果。
(案例結束)
對於事先說好的規矩,爸爸堅持執行了,儘管這很難。爸爸沒有和布蘭妮爭論,而是簡單地採取了行動。當布蘭妮的哭鬧升級時,爸爸忽略了她的不當行為。相信一兩次之後,布蘭妮就會非常清楚地明白:哭鬧會自動地帶來「不行」。
你要堅持,讓後果奏效
對於這三種後果,持之以恆是關鍵。每當孩子哭鬧時,你必須使用其中一種回應方式,並且堅持到底。有多少次,你明明聽到自己強硬地告訴孩子「下一次你再這樣,我就……」,結果你卻發現當孩子進攻時,自己只能往後退!
孩子很快就學會了「父母性耳聾」。是我們自己教他們的,因為我們總是嚇唬孩子,說我們會如何如何,其實後來什麼都沒有做。我們總是在進行毫無價值的威脅,而且壓根就沒打算執行。這一點,孩子完全清楚,父母在說什麼就讓他們去說吧,反正他們不會去做的。我們在用自己的言行直接告訴孩子:哭鬧和發脾氣會讓我們軟下來。
但是,請振作起來!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教養模式,設立合理的後果,遇到困難也不放棄。你會發現,自己能把哭鬧「扼殺」在萌芽狀態。情況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改變,但只要你堅持,幾天或幾週之後,改變就會發生。
有些比較強硬的孩子,對父母的試探會持續得久一些,他們對這個「處方」的反應也會比其他的孩子更為強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是對最頑固的孩子,設立後果的方法也會奏效。你的堅定最終會帶來改變。
也許你需要帶著孩子中途離開超市好幾次,孩子才能意識到哭鬧所帶來的後果。最終他會明白當他在超市哭鬧著要糖果,不好好表現時,他會失去跟家人一起開開心心在超市買東西的機會。
記住:
大人可以用最少的話來實施事先設立的後果。
後果應該是合理的,與哭鬧相關的,而不是懲罰性的。
沒有必要去哄騙、訓斥孩子,或者表現出大驚小怪。
行勝於言。無論如何,父母說任何話時都應該有禮貌,並且態度堅決。你應該告訴孩子,他哭鬧時你會怎麼做,然後執行。
父母通常會覺得,如果他們在帶孩子回家時不說些什麼,就好像自己不是在管教孩子。我們承認,只是站在那裡,讓孩子自己去品嘗後果,做到這一點很難,但這正是你必須做的。
你需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執行後果時避免去跟孩子解釋什麼。他並不傻,知道你為什麼帶他離開超市,或者你為什麼不回應他的哭鬧。
然而孩子想聽你的解釋和自我辯護,因為只有你這樣回應他,他才有機會戰勝你;事實上,你發了脾氣之後都會做出讓步。不要進行這種名不副實的交流!
很多父母花了太多的時間來解釋他們教育孩子的行為,就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決定缺乏自信。堅持住!相信自己,你正在做對的事,因為你所做的是出於對孩子和自己的尊重
小結一下
有一些孩子,已經習慣了用哭鬧來達到目的。當他們被迫承受後果時,會做出挑釁的行為,比如當他們遇到和蘿莉類似的問題時,他們會不顧父母的要求,自己打開電視,這時可能需要父母盡可能地把電視搬離房間。
當然,這樣做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便,但卻在表達父母堅定的決心。大人不需要解釋,只需要把電視搬出去。不要反應過度,也不要教訓孩子,只要安安靜靜地做就行了。要相信你的孩子,他很清楚發生了什麼,並且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
給孩子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思考並得出結論。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孩子——一個人做錯事時,是能意識到他的行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的,他並不需要你去刻意約束他的行為並懲罰他。
好的教養方式,需要的正是這種尊重。我們經常會失去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並想要馬上看到成果。人的成長和進步是需要時間、思考和堅持的。作為父母,你必須控制好自己對不當行為的反應,不能魯莽行事或不經思考就開口說話。
你可以按照下面的四個步驟來實施合理的後果:(列點可換字體)
1. 你要意識到哭鬧對孩子沒有益處,它是一種不當行為。
2. 給自己一點時間,停下來想出一個合適的回應方式,不要只是被動反應。
3. 執行合情合理的後果。
4. 拒絕就後果做任何的爭論或討論,保持中立的態度。
行動起來!
我們下面列舉了「能做的」和「不能做的」行動清單,幫助大家實踐在這一章學到的設立合理後果的方法。
O 能做的!
‧保持堅定、友善、中立的態度。
‧總是堅持實施後果。
‧表現出你的樂觀,相信下一次事情會變得更好。
‧讓孩子知道,還有下一次機會。
‧想好了再說。
‧努力設立跟不當行為相關的合理後果。
‧忽略不當的行為——這也是一個後果。
‧當孩子犯錯時,儘快使用後果,越快越好。
‧用中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哭鬧的加劇。
X 不能做的!
‧妥協,屈服。
‧大驚小怪,說教或訓斥。
‧威脅。
‧賄賂,用虛假的承諾哄騙孩子、提醒孩子或跟孩子談判。
‧用專制的方式。
‧模仿或取笑孩子。
‧解釋或為後果辯解。
‧在孩子犯錯時當場就給他第二次機會。
第四章:用尊重孩子的方式對孩子果斷說「不」
前一章的方法是教你在孩子哭鬧時,不要理會他,這只是第一步;我們必須用雙贏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一勞永逸地消除問題。這就需要你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方式重建孩子跟你之間的溝通。
請再往前走一步:重建孩子跟你之間的溝通
設立合理的後果並堅決執行,現在你已經掌握了回應孩子哭鬧的方法,孩子可能開始明白,他不能再用哭鬧來操縱你了。
其實,任務才剛剛開始,因為用不溝通代替不好的溝通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必須用雙贏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一勞永逸地消除問題。這就需要重建孩子跟你之間的溝通。
記住:
是由你——家長,來創立一整套嶄新的、尊重彼此的、堅定的溝通方式。
要想讓孩子徹底地放棄哭鬧,你必須另外再給他一套可行的溝通方式。當然,前提是你自己得先學會。如果你自己不能做到,就去要求孩子;即使這個方法再好,也不會有任何效果。
記住:
你是如何尊重周圍的朋友和同事的,就要以同樣的尊重去對待你的配偶和孩子。記住,你對待配偶的方式將深深影響孩子。
你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有多重要嗎?我們多麼希望,在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父母已經讓我們看到並體會到,尊重彼此的家庭交流是怎樣一種狀態;可是我們大多數沒那麼幸運,父母沒有以這樣的方式養育我們。家庭成員之間對待彼此的方式往往非常糟糕。我們不會對陌生人說的話、做的事,用在配偶或孩子身上卻非常自然,甚至覺得非常合適。
那麼你該怎樣來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並找到更好的方法呢?讓我們先從你跟家人說話的基本方式開始。我們總結出三種溝通方式,正好跟第三章中分析的三種教養模式相對應:
(1)攻擊性的方式(與「專制的教養模式」相對應)
(2)消極的方式(與「縱容的教養模式」相對應)
(3)堅定而尊重的方式(與「民主的教養模式」相對應)
許多人認為,要表達自己的感受或達到目的就必須要有攻擊性。他們大喊大叫、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為自己做什麼,甚至是威脅別人,這些通常都會引起對方的不快,讓人難以忍受。有的人幾乎時刻都處於這種狀態中,習慣性地用這種方式跟別人打交道;有的人則是被逼到牆角了,才會採取這種攻擊性的手段。
我們都曾對犯錯的孩子用過這種方法。只要你稍微回想一下,你就會發現自己身上多多少少存在著攻擊性的行為。當你這麼做時,要麼使你和孩子的爭吵越演越烈,要麼給了孩子藉口,讓他一有機會就模仿你。
第二種無效的溝通方法是變得消極。當你用這種方式與人溝通時,你把自己真實的想法隱藏了起來,並為自己的不作為找藉口;讓其他人,包括孩子,對你為所欲為。用這種方法對待孩子,也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而且如果孩子把一味消極的父母逼到極限,父母馬上就會充滿攻擊性,轉換到第一種溝通方式。
第三種是堅定而尊重的方式,這種溝通方式是建立在尊重自己的基礎上。你設定了自己的底線,並希望別人(包括你的孩子)尊重你,同時你也會尊重他。
實現這一方式的關鍵,是要學會用堅定而尊重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提供大家兩種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方法。第一種是針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簡單地陳述你打算做的和不打算做的。這種方法通常在你設立並實施後果時使用。實施後果時,要言簡意賅,說話的態度一定要堅決、中肯、有禮貌。另一種是有一個固定的表達模式,我們稱之為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當你想就孩子的行為,跟他展開比較深入的對話時,你可以套用這個公式,稍後我們會為你詳細解釋這個公式的具體內容和使用方法。
什麼是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
在你和孩子溝通時,尤其是要向孩子說「不」時,你要表現得既堅定又尊重孩子,這會使你和你的家庭受益匪淺,家人之間的關係會非常融洽、和睦。但是,要改變攻擊性或消極的回應方式,需要你付出艱苦的努力。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記住你的目標包括兩個部分:
‧透過實施後果來終止哭鬧。
‧用坦誠、尊重彼此的對話來代替哭鬧。在這樣的對話中,父母和孩子能用充滿愛和有效的方式溝通——即使你們的話題不是那麼令人愉快。
這可行嗎?當然,我們打賭它能做到。這就是堅定而尊重的溝通。這種溝通是在直接傳遞訊息,並尊重對方,告訴他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和什麼是你所看重的。不過,儘管聽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堅定而尊重是有難度的,這可以說是人們最難掌握的溝通技巧之一。下面,我們為你提供了一個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透過套用公式,你就能夠逐步掌握這個溝通技巧。
﹝BOX 虛線框設計﹞
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
「當你____________,我覺得/感到_______________,
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公式裡的空白處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資訊:
「當你(描述孩子的情緒),我覺得/感到(描述你自己的情緒),因為(說出理由,解釋為什麼孩子的行為引發了你的這種情緒),我希望(描述你希望達到的更好的情況,你和孩子該各自做好什麼。)」
例如當孩子不肯睡覺而跟大人哭鬧、爭吵時,父母應該這麼說:
「傑瑞米,當你拒絕按時睡覺並因此哭鬧時,我感到很沮喪,因為我想讓你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然明天早上你起不來,我們又得匆匆忙忙了。我希望你能按我們事先說好的時間睡覺,這樣你才能早點起床。」
不聽話、打擦邊球、試探父母的底線──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即使孩子沒有犯什麼大錯,你仍然需要教育孩子改正錯誤,下次別再犯,還要跟他解釋,為什麼你認為他不對。
然而,要記住,不是只有在使用這個公式時你的態度要保持尊重、冷靜和堅持,只要你在和孩子說話,不論說什麼,都要如此。一般來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為他樹立這方面的榜樣,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孩子已經超過六歲,而你還沒有打好這方面的基礎,那麼就得趕緊行動了。
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不僅對父母來說是無價的教養工具,它還能讓孩子知道如何直接、坦誠地溝通,用尊重彼此的方式直截了當地表達他的感受和願望。下面,我們用案例來進一步說明這個簡單的「溝通公式」是如何成功地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哪怕是最棘手的情況。
記住:
堅定而尊重的溝通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學習和練習才能掌握。我們那些攻擊性或消極的回應,正是造成孩子跟我們之間溝通有問題的原因。
家庭是社會這個龐大網路的最基本單位,人和人的交往都是從家庭開始,我們要為隨時都在變化的日常生活找到正確的方向。不要覺得孩子還不需要這些,當孩子走出家門,比如去幼稚園,或者和小夥伴一起玩時,無論他做什麼,他的一舉一動都說明了他在家裡受到怎樣的教育。
這就是為什麼,在家庭中學會了更好的、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同樣也會幫助每個人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且你會驚訝地發現書中所有的練習,對成年人之間的交往也大有助益。
如果媽媽學會了書中的方法,會如何去回應孩子
茱蒂已經明白了,哭鬧並操縱家長是不錯的手段。而媽媽卻像是一個懦弱的人,還要承擔所有的家事。其實,媽媽心裡明白,她正在向茱蒂傳遞有關責任、尊重和合作的錯誤資訊。
如果媽媽能更尊重自己,並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更深刻的認識,她就不會屈服於茱蒂的哭鬧,當然更不會替孩子做家事。
我們假設一下,媽媽不再屈服,而是忙著自己的事情,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用不理會來回應茱蒂的哭鬧。茱蒂的哭鬧越演越烈,並感到自己在和媽媽的權力鬥爭中失敗了,她大發脾氣並且甩門,媽媽依然拒絕動搖,繼續對茱蒂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漸漸地,茱蒂就會洩氣,她的哭鬧沒有達到她想要的效果,自然就會停止了。
現在就是媽媽採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的時候了。身為父母,媽媽還需要向茱蒂解釋她的行為為什麼不對。注意,媽媽得挑一個大家都不那麼激動的時刻。第二天早上,媽媽可以這麼說:
「茱蒂,昨天你說家裡的每件事都是你做的,很不公平。當你那樣跟我說時,我感到不舒服,因為你在否定我和爸爸為我們好好生活而做的努力。我希望你能用更尊重人的態度講話。」
媽媽還可以這麼說:
「茱蒂,昨天你說家裡的每件事都是你做的,這不公平。當你那樣說時,我感到很生氣,因為我認為你是在讓我感到內疚,向我開戰,然後把我打敗。我希望當你在和我討論這些事情時,能考慮我的感受,並且能做到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以上兩種回應方式都可行。媽媽講完這番話後,不用再說別的了,因為沒有這個必要。作為家長,媽媽已經理智地、有禮貌地向茱蒂表達了自己對她所作所為的感受。她向女兒示範了家裡應該有的溝通方式。
媽媽還送給了女兒一個更大的禮物:她為改善她們之間的關係開啟了一扇門,為好好相處共同努力。茱蒂可能想繼續和媽媽聊一會兒,如果她表現得有禮貌,並且用正確的方式回應了媽媽,那麼可以一起討論一下「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該怎麼辦」。和之前相比,這樣的結果是不是很不錯?而且會形成良性循環,父母和孩子互相理解、尊重,遇到問題一起想辦法解決。
小結一下
會有孩子喜歡跟父母哭鬧後所帶來的疏離感和失落感嗎?我們可不這麼認為。
那些懂得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和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是在向孩子傳授生活的重要技能,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
假如媽媽繼續用這種方式跟茱蒂打交道,即保持冷靜,不像茱蒂一樣生氣、哭鬧和發脾氣,茱蒂會慢慢意識到媽媽的改變。透過觀察媽媽新的溝通方式,茱蒂會試著去認同媽媽的做法,並去模仿媽媽。
要記住,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恰當的言行舉止,我們就要做孩子的榜樣。這就是說,當我們堅持使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方式時,它會在無形中塑造孩子的行為模式,再沒有比這更簡單的了。
我們的孩子,不管他們怎麼申辯,表示「一點都不想成為像爸爸媽媽一樣的人」,事實上我們就是他們的參照物,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後打交道的第一個大人,他們會把我們想像得很完美,並不自覺地去模仿。正因為如此,對於身邊的平凡瑣事,我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遠比我們自己認為的要重要得多。
不管孩子有多小,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向他展示,要如何在這個世界上行事為人。我們的責任如此重大,而有太多太多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角色模範的力量確實很大,但是永遠不要忘記你是孩子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
我們對另外一種情況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家長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的影響其實是很大的。十幾歲的孩子很容易讓父母覺得,在這個「發展的高級階段」,他幾乎就是成年人了,因此不會受父母的影響。事實上,青少年往往充滿焦慮,面臨很多困難的抉擇,當他走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時,他絕對想要你的指引。
如何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方式獲得歸屬感
對人類來說,在家裡的歸屬感就像空氣一樣,不可缺少。時刻感受到我們在家裡擁有一席之地,是我們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如果積極的通道被關閉了,孩子會轉而去「開發」那些負面的通道。讓我們看看下面這位媽媽的經歷。透過一次偶然的事件,她已經明白了,身為父母,她的不同反應,在女兒找到自己位置的道路上,會產生多麼不一樣的影響。
(案例)
從做水果沙拉到每天主動擺餐桌
在過去這幾個月,凱西一直在嘗試著讓她六歲的女兒辛蒂在吃飯前為大家擺餐桌。媽媽曾經賄賂過她,承諾如果擺好餐桌就怎樣,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她,這是她的工作。
每次辛蒂都是磨磨蹭蹭的,最後沒有擺好就走開了。媽媽為此非常生氣。她放棄了那些讓孩子擺餐桌所帶來的好處,選擇自己做。不過,媽媽一邊做一邊數落辛蒂,讓辛蒂知道,因為她,媽媽有多煩躁和生氣。孩子通常只是聳聳肩膀,然後轉身看她的電視去了。
有一天,快吃飯了,正好碰上一個新的機會。媽媽正在浴室幫兩個小弟弟洗澡,辛蒂走了過來,問媽媽她能否做點水果沙拉。
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說「不」,但是她又想起了我們在本書中所分享的理念,於是轉而答應了辛蒂:「好的,去做水果沙拉吧。」當媽媽走進廚房時,她發現辛蒂已經把水果切成小塊,用優酪乳拌勻,倒上巧克力糖漿,而且她還布置了餐桌!
淋有巧克力糖漿的水果沙拉,雖然不是媽媽見過的最讓人食欲大開的菜,但她還是欣然地嘗了嘗。讓她感到驚奇的是,吃起來沒那麼糟糕。隨後,爸爸也品嘗了一下。
爸爸媽媽都注意到辛蒂的努力,並感謝她的幫助,驚喜地說「你的沙拉很好吃」。辛蒂滿面笑容。現在,她每天都會主動擺餐桌!她的態度和以前也大不相同了,她在一天天進步,她從為家庭做出貢獻中獲得了成就感;而媽媽藉由放手讓辛蒂嘗試,表達了對女兒的信心。媽媽和女兒都很快樂。
(案例結束)
如果媽媽拒絕了辛蒂的建議,她就有可能在傳遞負面的訊息,包括:
「你做不了。」
「我來做吧,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不相信你自己能應付得了。」
一句「不行」,也許是從疲憊的、沒有耐心的父母嘴裡隨隨便便冒出來的,卻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允許你的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不管他做得有多麼不好,或者動作有多慢,告訴他,你欣賞並期待他的努力。
然而我們還要強調一點,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貢獻。孩子確實需要知道,你欣賞他的努力,但是如果你只是想用虛偽的關心來讓他感覺良好,他能馬上察覺出來。用一兩句簡短的話來描述孩子給你的幫助,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謝謝你幫我摺衣服。」
「你幫爸爸洗車時非常努力,現在我們家的車看起來很不錯。」
「我下班後非常累。你主動幫我擺好餐桌,謝謝你。」
「你洗碗洗得好極了,你要為自己驕傲。」
沒有必要說假話。如果水果沙拉不太好吃,父母可以嘗一下並且感謝辛蒂,然後就此打住。
我們希望你能明白,除了能學到生活的小技能,為家庭做貢獻還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社會意識和為別人著想的能力。一個願意幫忙準備晚餐的孩子,會對別人為他做的事心存感激,懂得說「謝謝」。他已經開始理解生活中的付出和獲得意味著什麼。
給你更多方法 向孩子傳達做貢獻的概念
除了家事,還有許多其他方式能向孩子傳達出做貢獻的概念。試試下面的:
‧你可以參加一個社區義工組織,在適當的時機讓你的孩子也參與進來。
‧也許你正在參加一項義賣活動,幫助附近那些有需要的人,讓孩子也參加。
‧如果你正計畫一次家庭旅行,讓你的孩子做某些準備工作,比如負責打包或者規畫某項活動。
‧不要忘記整個大家庭。讓你的孩子負責歡迎某位來訪的長輩。鼓勵孩子給遠方的親戚寫賀卡和信。孩子做好之後,不要忘了寫「謝謝你」的便條給孩子,讓孩子有滿足感。
‧當你在規畫家庭聚餐時,孩子可以當你的小助手,幫你招待客人。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給弟弟妹妹講故事,帶著他們做遊戲或其他活動,好讓家庭更和諧。
‧當你為孩子舉行生日派對時,鼓勵他邀請班上那些經常被忽略的孩子,而不僅僅是那些非常受歡迎的。
‧考慮讓孩子參加兒童社團、小小志願者等組織。這些組織能提供非常好的做出貢獻的機會。
‧讓孩子負責把可回收的垃圾分揀出來。
‧讓孩子負責收集、分類報紙上的優惠券。
‧讓孩子負責擺放餐具,並且為家人挑選早餐吃什麼。
‧孩子可以負責照顧寵物並帶牠散步。
‧讓孩子們輪流當家裡的值日生,當每個人都出門時,關掉家中的電燈、電視或者音響。
﹝BOX 設計﹞記住:
有充足的機會可讓孩子試著做出獨特的、屬於他的貢獻。一個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和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來自他參與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工作。
也許,你只能想出幾個方法來鼓勵孩子做貢獻,讓孩子來幫你想吧。當你邀請孩子一起來討論他可以幫忙做什麼事情時,你可能會感到驚訝,這個小傢伙怎麼能想出這麼棒的點子!「我需要你的幫助」,用這句話來開始你和孩子的對話。記住,這七個字對父母來說非常重要。
想像一下,當你越來越常鼓勵這類行為時,會發生什麼事?每次孩子為家裡做事時,從本質上說,都是在給家庭或者社會帶來福利,我們應當為其喝彩。你需要有意識地給予孩子滿足感,不論他年紀的大小或者他的家務事做得是否完美。對孩子的努力表示贊許,引導他如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沒有抱怨,也沒有不必要的提醒和讓步。
當孩子覺得家人需要自己、依賴自己,他的幫助非常重要時,他會有非常好的反應。不要讓你的沒耐心和所謂的完美主義,阻擋了孩子為家庭做貢獻的腳步。
在鼓勵孩子用積極的方式獲得歸屬感的過程中,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減輕哭鬧和其他不當的行為。當孩子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時,他就不需要再採取負面的行為了。
現在翻到下一章,開始把本書中我們和你分享的理念和方法付諸行動!
記住: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這麼認為:「這個家要是沒有我的話,就會四分五裂!」
第六章:14天讓孩子不再哭鬧的教育計畫
只有馬上行動,孩子才會不再哭鬧!
在這一章裡,你會發現有一個由練習技巧、測試題、日記所組成的工作手冊。在你為教育孩子學會尊重、合作和做出貢獻而努力時,這個手冊將成為你和孩子學習、進步的見證。我們強烈建議:在你一開始嘗試用新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哭鬧時,就使用這個手冊。你可能會想到每天晚上抽出十分鐘,回顧這一天的進展,記下你和孩子的表現。沒錯,就是這樣!
對於如何回應你的孩子,如果你的改變只是停留在思想層面,你只是在腦子裡想想「噢,原來是這樣的」,這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實踐在本書中學到的新的行為方式,只有馬上行動,方法才會有效果。工作手冊會時刻提醒你、督促你去練習新的方法,每天結束時記下你的進展;透過記錄你能明確知道哪些方面你還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在哪些方面你已取得了進步。
盡可能多去練習,使書中的方法成為你自己的習慣,成為你面對哭鬧時的自然反應。要勇敢地做出改變,和孩子攜手努力,讓你們的行為和態度從此擁有嶄新的面貌,讓孩子告別哭鬧!
需要記住的關鍵句型:教你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
把下面的關鍵句型記在腦子裡,會讓你在和孩子溝通時,效率立刻提高。另外,對孩子說話的態度也非常重要,同樣一句話,如果你惡狠狠地對孩子說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1. 我知道了,你已經決定了我們應該離開這裡。你剛才所做的已經告訴我了。
2. 當你 ,我覺得/感到 ,因為 。我希望 。
3. 我愛你,但我不太喜歡你剛剛做的事情。
4. 謝謝你的幫助。
5. 我需要你的幫助。
6. 明天/下個星期我們再試一次。
7. 當你哭鬧時,我不會有什麼反應的。
8. 我能看出,你在 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9. 下一次當你 時,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
10.當你 時,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
自我測驗題:當孩子哭鬧時,你是被動反應還是主動回應?
當你遇到以下的情況時,你會怎麼做?我們建議你動筆寫下你的想法後,再翻到後面看看我們提供的答案。千萬不要跳過做測試題的過程而直接看答案,要抗拒這個誘惑。
1.已經過了睡覺時間,但是五歲的強尼還沒有上床,而且毫無睡意。他一邊磨蹭一邊哭鬧,就是不願穿上睡衣,還要求吃餅乾、看電視。
媽媽要很晚才下班,所以爸爸必須承擔起照顧強尼的責任。爸爸該怎麼做呢?
如果我是強尼的爸爸,我會
2.下週就是春季舞會了,媽媽已經答應十三歲的女兒潔西卡,要給她買一條特別的裙子,並且告訴她媽媽的預算是多少。
現在,她們正在商場裡購物,潔西卡發現了她夢寐以求的裙子。
唯一的問題是,這條裙子的價格是媽媽預算的兩倍。媽媽要潔西卡繼續逛逛,看看其他的。於是潔西卡開始乞求和哭鬧,要求媽媽買下這條昂貴的裙子。她不顧媽媽的反對,把衣服從衣架上扯下來試穿,穿上去的確很好看,她堅持說「非這件不買」。售貨員和別的顧客開始往這邊看,此刻,媽媽感到非常尷尬。媽媽應該怎麼辦?
如果我是潔西卡的媽媽,我會
3.超市裡貨架與貨架之間的走道簡直是條噩夢之路。爸爸媽媽正帶著他們的兩個孩子採購一週的食物。孩子們正在惹麻煩,他們沿著走道奔跑,擋住了別人的路,又不停地把他們喜歡的東西從貨架上拿下來,放在推車裡。
當他們跑到玩具區時,表現就更糟糕了。媽媽威脅說要懲罰他們,可是一點用都沒有;爸爸問孩子們,從現在開始到購物結束,他們能不能管住自己,如果他們答應,那現在就給他們每個人買一個玩具。兩個孩子當然答應了。
但是和平只維持了幾分鐘,走出超市時孩子又哭鬧著要吃冰淇淋,於是混亂又開始了。
你認為爸爸媽媽哪裡做錯了?
4.爸爸答應過他十六歲的兒子馬克,他可以在星期天的晚上開家裡的車出去玩。但是,當爸爸看到馬克糟糕的成績單時,爸爸告訴他要限制他的一些權利,他不能開車出去了。
馬克抱怨說,學校給的分數不公平,還有,如果他告訴他的朋友要取消聚會的話,他會有多丟臉。他越來越激動,並且開始叫喊,抱怨他在家裡過著多麼可憐的生活。爸爸也生氣了,對馬克吼道::「如果你過得不開心,那你可以離開這個家,一個人去過!」
有沒有辦法可以避免這對父子之間的戰爭?
14天讓孩子不再哭鬧的教育計畫(範例)
第1天:4月30日, 星期五(日期)
今天,孩子和我經歷了以下「哭鬧事件」:
喬伊哭鬧了,因為吃完飯後,他認為我給妹妹蘇西一大勺冰淇淋,比我給他的還要大。他滿腹牢騷,還想要更多的冰淇淋,並且抱怨說我總是給蘇西比較多,以至於我在想我是不是對蘇西偏心,因為她還是一個正在學走路的小寶寶。
當孩子犯錯時,我採用了以下回應方式和技巧:
我知道,喬伊只是像平時一樣在試探我的底線,但是我仍然不確定自己做得對不對。我在猶豫,也許我應該再給他一勺冰淇淋,讓他安靜下來。然後,我想起來那不是讓他改變的好辦法,所以我按照我在書中讀到的方法去做,不理會他的行為。在孩子上床睡覺之後,我再次讀了書中關於設立合理後果的章節,並且發現,我本應該把喬伊的冰淇淋直接拿走,什麼也不給他留下,而且什麼也不要說。下次我會試試看。
最終的結果是:
喬伊繼續哭鬧了幾分鐘,而我則走開了一會,去把要洗的衣服分好。我注意到他停止了抱怨,當我回到客廳時,他已經津津有味地把自己那份冰淇淋吃完了
【目 錄】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有辦法》入手指南
導言:每一次哭鬧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最好機會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有原因的、沒原因的,都會隨時來上一場「哭鬧大戲」。問問自己,孩子為什麼要哭鬧?哭鬧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影響?當孩子哭鬧時,我能不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之前的方式錯在哪裡?
本書就是要幫你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並給你一個看待哭鬧的全新視角。
本書將教你終結哭鬧的三個方法
一、在第一時間用合理的後果回應哭鬧
二、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斷對孩子說「不」
三、...
推薦序
哭鬧是孩子表達的「愛之語」
小兒科醫師 黃瑽寧
在推薦這本教養好書之前,容我先分享一個發生在大人世界的小故事。
我有一位朋友曾經與我分享一段令他困擾與難堪的經歷:有一天他和女朋友拿著路邊買的烤玉米,走進窗明几淨的知名咖啡館,準備度過一個安靜的下午。不久之後,服務生走向他們的桌子,禮貌地要求他們將烤玉米帶到外面去吃,或者丟棄,因為這家店是不准帶外食進來的。
我的朋友已經吃完他的那一根玉米,所以沒什麼問題,但這位女朋友卻是老大不高興。不知道是為了考驗男朋友的耐性,還是本來就心情不好,女朋友竟然當場發飆,在公共場合發起大小姐脾氣來。
「我偏要在這裡吃完,你們能拿我怎麼樣?」女朋友說。咖啡館裡客人的目光全都看了過來,男主角尷尬地趨前,低聲下氣的請求:「寶貝,別這樣。」
「王大明,你現在是怎樣?幫我還是幫她們?你搞清楚!」女朋友氣燄高漲的撂狠話。
最後事情是怎麼解決的我已經不記得,只是這故事一直印在我腦海裡,直到多年以後我開始教養自己的孩子,又再度浮現出來。當我的孩子在便利商店大哭大鬧,吵著要買養樂多的時候,我忽然可以體會當時朋友所受到的困窘與難堪,但同時我也體會了某種溫暖的一面。
所謂溫暖的一面,來自於感受到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這麼的重要且無可取代。他們不在乎身邊眾人異樣的眼光,貶損的評語,只求他世界上所最在乎的人---你,去滿足他們的渴望與需求。仔細想想,若非擁有十足的信任與依賴感,不論是兒童或是成人,應該都不會輕易嘗試「亂哭亂鬧」這一招的。
從這個角度去同理您的孩子,而不是用「你就是要挑戰我是吧」這種受害者的心態,才能平靜的處理教養孩子中最常遇到的困難,也就是本書的主題《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怎麼辦?》。
人的天性一直保有一個終生的企求,也就是「被所愛的人,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不斷的向製造他的人,也就是父母親,來索取無條件的滿足。可惜為人父母的我們並不是上帝,更有自己的困境(時間,空間,金錢),以及外在社會的框架(禮儀,習俗),當然不可能滿足孩子無時無刻的需求。除此之外,當我們要求孩子去替家人做些事情的時候,也可能遭到無情的拒絕,若是進一步強迫孩子配合,哭鬧這招又使出來了,因為孩子幼小的心靈認為他「不受尊重」,說難聽一點,就是「不順他的意」。
可以這麼說,哭鬧是孩子表達「愛之語」的一種,卻也是傷害親子之間最大「愛的殺手」。
本書的作者都是「阿德勒學派」親子教養的專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漸漸形成一種生活模式,根據此生活模式,而學會達成目的的方法。所以如果孩子以哭鬧的生活模式,可以達成目的,那麼從此以後,他就會屢試不爽,然後親子之間的裂痕就會越撕越裂。反之,當孩子發現自己的需求不斷的被忽視之後,你以為他就會停止哭鬧嗎?不,不會的,他會用更激烈的手段來尋求愛,包容,接納,直到達到目的為止。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哭鬧只是「兒童時期短暫的陣痛」而不去處理,而且不管是以暴制暴,或是順其自然,都是不正確的方法,因為兩種極端都會讓親子之間的關係走向痛苦。
回到我們剛剛提到的男朋友女朋友,如果當時候的男主角是你,會怎麼做來消除現場的尷尬與緊張?你會當場訓斥女朋友?還是回頭威脅服務生?
一般來講,規定就是規定,店家明白的告示禁帶外食,應該就是底線。也許你可以在女朋友的耳邊說:「當你這樣大聲嚷嚷,我感到很難過,因為雖然知道妳今天心情不好,但是我希望妳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表達,比如說等一下我們可以到河邊吹風,大聲的罵一下妳的老闆。」這樣說可以挽回你和女朋友的顏面,同時不傷害到彼此的感情。
同樣的方法當然也可以用在您的孩子。本書分享了三個面對小孩哭鬧的重要方法:
1.在第一時間用合理的後果回應哭鬧;
2.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斷對孩子說「不」;
3.讓孩子為家庭做貢獻來消除哭鬧。
熟練地應用這三個原則,以及藉著書中提供的許多情境模擬,可以讓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模式而手足無措時,從書中翻尋解決的方法,並且真實的應用在生活上。另外,本書也列舉十句需要記住的關鍵句型,教你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當你____,我感到____,因為____,我希望____。」
就讓我們從本書開始,有智慧,有愛心,有耐心,並勇敢的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吧!
推薦序
親愛的媽媽,你為孩子的哭鬧所屈服嗎?
文/陳美儒.親職教育家/資深建中名師
「哇─ 我要買啦,就是要!」;「哇─ 不要啦!就是不要吃胡蘿蔔!」 ;哇─ 哇─。親眼目睹小小孩童激烈手舞足蹈,淚眼汪汪大哭大鬧的場景;不管是身為孩子爸媽或不意「躬逢其盛」的旁觀者,一定有不少這樣的經驗。
為什麼孩子動不動就以哭鬧來表達個人情緒、對事物的愛惡心意?是因為年紀太小,無法以完整的語言來說明自己的想法?抑或是早已認定,以過去哭鬧而達成目的的成功經驗法則,認為只要以眼淚為攻勢,再配上簡單短句的喊叫與手腳動作,肯定「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身形再巨大的爸爸媽媽,表情再嚴肅的成年人,也無不一一屈服的啦。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是孔子在論語里仁篇裡告示弟子的一段話。意思是說,要想了解一個人,就要先觀察這個人的言行動機,再分析他過去的作為行徑,考察他究竟安的是什麼心?這個人的內心真相又哪裡躲藏得了呢?
孟子也說:「觀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看一個人內心真正的想法,透過對方的眼神,就無所藏匿的。以上是孔孟兩位大思想家著名的「觀人術」,這樣的觀人術用在成年人身上,也許真的是讓人無所遁形;可是要用在小小孩子身上,可能就要破功失效了;因為孩童的思維單純跟成年人的心思複雜,是絕無法相較的;孩子的內心往往只有喜歡或討厭,對事物的取抉也只是要或不要罷了。
就行為心理科學家的觀察,孩子的哭鬧正是內心意念的最直接表達,憑藉哭鬧可以牽引身旁的大人把注意力投注在他身上,甚至達到控制大人手足無措、低首「臣服」的目的。如果因為孩子的哭啼叫鬧,身為父母的就立刻舉「白旗」投降;原本想責罵的話語,只好硬生生的吞嚥下去;原本想有所斥責舉動的,在一片哭鬧中也馬上軟化「繳械」。這一切結果的演變,其實無形的也等於在變相「鼓勵」孩子,更懂得緊緊的握住哭鬧的把柄,視哭鬧為讓爸爸媽媽凡事「就範」的最佳工具。
不分種族、膚色或地域、文化的差異,孩子的哭鬧卻始終是天下為人父母者,在教養子女上最常面臨的苦惱與挑戰。
奧德麗.瑞克(Audrey Ricker)和卡洛琳.克勞德(Carolyn Crowder)兩位育兒教養書的暢銷作家,日前合著《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怎麼辦?》一書,主要提供給無數為寶貝兒女動不動就哭鬧的爸爸媽媽三個錦囊妙方,積極、正向的來終結惱人的「哭鬧」劇。
如何回應孩子的哭鬧?當孩子在哭鬧時,身為父母的還可以不死心的「喃喃」說道理嗎?或是以兇惡言詞「恫嚇」?還是不理不睬,甚至無視於孩子「哭鬧」的存在?
如何在孩子的哭鬧中,反而得到最佳親子溝通?怎樣的即刻行動可以讓孩子停止哭鬧?那些是溝通中最不能遺忘的關鍵句型?魔鏡,魔鏡,爸爸媽媽有沒有跟孩子換位思考的可能?
〈十四天讓孩子不再哭鬧的教育計畫〉更是此書最大的精華特色,它巧妙的把一般理論多於實踐的教養書,轉化為圖文並茂,輕鬆閱讀,實用為上的親子教養好書。
在三十多年來,始終熱情真心於教育芸芸學子的路上,美儒老師願全力推薦人類智庫出版的《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怎麼辦?》一書,給所有被孩子哭鬧困擾的天下父母。
推薦序
以平和理性的態度去處理孩子的哭鬧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副教授 金瑞芝
孩子哭鬧是父母必經的課題,也是幼兒情緒發展的重要歷程。哭是與生俱來的情緒表達方式,當孩子心裡不安、難受就會自然表露;然而,鬧就是後天習得、環境增強的情緒表現。當孩子用鬧來表現負向情緒時,父母需在意孩子從哭鬧過程中學到的經驗是什麼?自己的反應增強什麼效果?
本書對於現代父母的難為,有深切而細緻的描述。藉由案例闡述父母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可能面對孩子不同形式的哭鬧,並深入刻畫孩子哭鬧的心理,幫助父母理解孩子哭鬧的動機和意圖,及其帶給父母心裡的負擔。這些案例引領讀者進入孩子內心世界的同時,也能道盡父母內心的掙扎和矛盾,引起讀者共鳴。作者除能貼近父母糾結的思緒外,更能回到為人父母者的使命和家庭核心的價值:「要向孩子清楚解釋什麼是需要的,整個家庭共同堅守的價值觀」。作者對父母親職角色的堅強信念和鮮明立場,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部分。
面對現代社會雙薪家庭的生活型態,父母沒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忙碌疲累加上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的心理,往往造就父母內在深層的虧欠感。這份虧欠感在孩子哭鬧時,又被觸動和孩子哭鬧形成共振,使得父母對自己的管教、對孩子設限的規範,產生自我懷疑或鬆動放棄。面對孩子用哭鬧方式來提出訴求,本書作者提出非常實際的心法,就是事先預防、設定後果、行勝於言。
當孩子違反事先約定的行為,父母應該堅定地執行當初設定的後果,例如帶著孩子立刻離開公共場合,無須和孩子一同落入情緒拉鋸或口舌論戰!父母要先能跳出孩子哭鬧引發的權力爭執,超脫權力輸贏的想法,重要的是讓孩子體會哭鬧行為的後果。當然,在行動的過程中,父母是以平和理性的態度去處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管教並非情緒性的反應,而是一種合理的管束。
所謂教養,教要在養之時為也;簡單而言,孩子的管教要在平時養育的過程中。作者能透視親職教育的根本,在於親子關係的品質和情感基礎,是所有管教行為的根本。許多研究指出,當孩子在嬰幼兒期與父母能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且父母教養是支持和溫暖的,孩子會在意父母的想法和感受,於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父母的行為標準,期許自己表現能符應父母的要求,比較會從他人角度來思考,這些孩子不論在道德觀和利他傾向,都有較成熟的發展。因此,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和關懷,是親子關係的基石,親子厚實的情感是所有教養的基礎。
本書除了幫助父母練就心法,更重要地提供許多實際的攻防策略。作者以明快的節奏,循序漸進引導父母重新建構和孩子的溝通模式,及培養孩子歸屬感的策略。本書更突破傳統親職教育書籍的作法,精心設計父母學習單,以假設情境問題引導父母思考自身的作法,並提供參考建議協助父母省思。
本書作者以循循善誘的方式,不斷提醒叮嚀父母,練習和強化面對孩子哭鬧時合宜心態和作法。當父母和孩子順利走過這些哭鬧事件,孩子長大、回首那些童年曾經哭鬧的歲月,會成為父母和孩子間,甜蜜又帶點微酸的回憶。
推薦序
當孩子哭鬧
名部落格作家 番紅花
養兒育女是一件非常溫暖明亮的如夢歷程,胸懷裡擁抱著的、是個連睫毛都柔軟新鮮的迷人小獸,世上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傾向認為自己的孩子獨特又可愛,但是,當迷人小獸開始懂得用任性的哭鬧來箝制父母耐性與理性時,育兒美夢就變成考驗教養智慧的夢靨了。
孩子哭鬧的機會很多,不肯坐安全座椅不繫安全帶、不想吃胡蘿蔔綠花椰菜、不愛喝豆漿只想要可爾必思、吵著要吃可樂炸雞奶茶鹽酥雞、卡通永遠看不夠、不遵守上床時間、沒來由的下床氣、不想寫功課、不願意練琴、不願意分享玩具、也不肯收拾散亂一地的玩具、做錯事不願說對不起、在便利商店不給買口香糖巧克力就打滾或嚎啕大哭等等,大概我們輕易就可以列舉出一百個孩子哭鬧的理由,但是,「紀律」的建立,正是為人父母的天職與使命。
父母如果不能成功地讓孩子養成紀律的行為,少子化的今天,孩子很可能因為幼年時期的任性,挫折忍受度低、過度自我而不懂得尊重他人、欠缺正面的情緒表達能力,長大以後在團體裡就毫無競爭力了,因為,沒有一個企業或組織,會鼓勵開放給一個情緒智商低落的人擔任去領導的工作。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哭鬧行為,認為孩子大一點就可以自行改善,孩子的哭鬧如果不能在當下就得到大人正確的教導,幾年以後,後果堪慮,父母會開始得到教訓。
這本書提出了許多具指標性的案例和解決方案給現代父母,生動、清楚、明白的敘事方式很容易讓忙碌的父母閱讀與參考,當孩子哭鬧時要如何理性的堅持、又柔性的引導,該怎麼對孩子說、該怎麼堅守底線,這本書都提出了實用的見解,我誠心推薦給正為幼兒哭鬧所困擾的父母親們。
推薦序
情緒教育影響孩子學習及人格的發展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 執行長 王宏哲
兒童發展醫學專家
最近,很多新手爸媽憂心忡忡,帶著還沒有上學的孩子來發展中心找我,他們反應孩子的哭鬧行為很多,而且頻率很高,這該如何是好?有一群的家長認為,乾脆送上學讓老師去教就好了!而另一群的家長認為,這樣去上學,不上演十八相送,回到家的脾氣更大才怪!我跟這些家長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更了解孩子情緒發生的原因,早期進行情緒教育,因材施教,才能對症下藥。
也就是說,除了每個孩子先天的個性不同,後天哭鬧行為發生的原因也會不一樣,面對孩子的情緒,現在家長真的需要多些武器,減少自身情緒語言的教養方式,才能讓孩子順利度過情緒的風暴時期。
那又為何需要對孩子的早期情緒進行引導呢?最近,我在幫各大保母系統進行專業教育訓練時,引用了一篇新的嬰幼兒研究來解釋情緒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人員針對1萬多名的嬰幼兒做了長期的追蹤,結果發現,我們俗稱「難養型」的孩子,也就是哭鬧行為很多,規律性低且脾氣差,長大之後這群孩子,發展成躁動、過動與焦慮的行為特徵的比例,多了一般孩子40%;先前的研究也發現,幼兒時期過度哭泣的孩子,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學習及人格的發展。所以,孩子的情緒能力發展有無異常,越來越是臨床醫學上關心的重點!
這本書《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怎麼辦?》,很符合我常提的養育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則「育兒無需理論,而要實戰經驗」,書中提到孩子的行為,宛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作者有專家的背景,又用媽媽的筆觸來引導每一個家庭,簡單的方法,讓你的教養加分,讓孩子的成長更健康,我誠摯的推薦給每一個辛苦努力的爸媽們!
哭鬧是孩子表達的「愛之語」
小兒科醫師 黃瑽寧
在推薦這本教養好書之前,容我先分享一個發生在大人世界的小故事。
我有一位朋友曾經與我分享一段令他困擾與難堪的經歷:有一天他和女朋友拿著路邊買的烤玉米,走進窗明几淨的知名咖啡館,準備度過一個安靜的下午。不久之後,服務生走向他們的桌子,禮貌地要求他們將烤玉米帶到外面去吃,或者丟棄,因為這家店是不准帶外食進來的。
我的朋友已經吃完他的那一根玉米,所以沒什麼問題,但這位女朋友卻是老大不高興。不知道...
作者序
每一次哭鬧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最好機會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有原因的、沒原因的,都會隨時來上一場「哭鬧大戲」。問問自己,孩子為什麼要哭鬧?哭鬧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影響?當孩子哭鬧時,我能不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之前的方式錯在哪裡?
本書就是要幫你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並給你一個看待哭鬧的全新視角。
本書將教你終結哭鬧的三個方法
一、在第一時間用合理的後果回應哭鬧
二、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斷對孩子說「不」
三、消除哭鬧的最佳方法:讓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
怎樣閱讀本書
兩個失敗案例之一:我要喝牛奶!
兩個失敗案例之二: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
每一次哭鬧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最好機會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有原因的、沒原因的,都會隨時來上一場「哭鬧大戲」。問問自己,孩子為什麼要哭鬧?哭鬧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影響?當孩子哭鬧時,我能不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之前的方式錯在哪裡?
本書就是要幫你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並給你一個看待哭鬧的全新視角。
本書將教你終結哭鬧的三個方法
一、在第一時間用合理的後果回應哭鬧
二、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斷對孩子說「不」
三、消除哭鬧的最佳方法:讓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
怎樣閱讀本書
兩...
目錄
序言:學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推薦序:黃瑽寧 小兒科醫師
推薦序:陳美儒 親職教育專家
推薦序:金瑞芝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系教授
推薦序:王宏哲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推薦序:番紅花 教養Blog作家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有辦法》入手指南
導言:每一次哭鬧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最好機會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有原因的、沒原因的,都會隨時來上一場「哭鬧大戲」。問問自己,孩子為什麼要哭鬧?哭鬧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影響?當孩子哭鬧時,我能不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之前的方式錯在哪裡?
本書就是要幫你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並給你一個看待哭鬧的全新視角。
本書將教你終結哭鬧的三個方法
一、在第一時間用合理的後果回應哭鬧
二、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果斷對孩子說「不」
三、消除哭鬧的最佳方法:讓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
怎樣閱讀本書
兩個失敗案例之一:我要喝牛奶!
兩個失敗案例之二: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
第一章:為哭鬧下一個定義
哭鬧是孩子為了達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種手段,就是這麼簡單——它就是孩子操縱父母的手段。孩子哭鬧不僅會讓父母感到無奈、憤怒、抓狂,更會為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經常性的哭鬧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卑自憐的性格。比起屈服與讓步,我們需要學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哭鬧。
哭鬧是從哪一天開始的?
哭鬧對孩子和家長的負面影響
哭鬧的其他傷害
哭鬧有哪些模式?
一、細節引發的哭鬧
二、談判性的哭鬧
三、絕望的哭鬧
四、自憐式的哭鬧
五、戲劇化的哭鬧
父母屈從於孩子哭鬧,只會更糟
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
進一步思考:哭鬧為什麼變得這麼普遍?
第二章:孩子哭鬧的真正目的
在這一章,你會看到一個因為早餐的麥片而哭鬧不停的孩子。媽媽認為,是因為她煮的麥片不合孩子的口味,所以孩子才哭鬧。但是對於孩子,麥片只是一個工具,他只想達到自己的目的。早餐、幼稚園、玩具是一個舞臺,他可以在上面盡情表演,讓大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想要控制大人,這才是隱藏在孩子哭鬧背後的真正目的。
喬伊到底想要什麼?
原來是父母在「鼓勵」孩子哭鬧!
第三章:先改變你回應孩子哭鬧的方式
當孩子哭鬧時,最重要的回應方式是:設立並執行合理的後果。要改變孩子的哭鬧,你必須先改變你的回應方式。假設孩子要看一個並不適合他看的電視節目,你拒絕了他,孩子因此而哭鬧,那麼等著孩子的合理後果是什麼?如何用設立合理後果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經常在家裡發生的哭鬧事件?要怎麼做才能讓你的回應奏效?請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本章。
專制、縱容、民主,你對孩子是哪一種態度?
針對哭鬧設立的三種合理後果
一、第一種後果: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時,父母把孩子帶離現場。
二、第二種後果:在非公共場所,例如家裡,哭鬧耍賴的孩子應該完全被忽略,根本不要理睬他。
三、第三種後果:父母事先說明,會對任何哭鬧說「不行」。
讓後果奏效
案例學習
發生在餐廳裡的哭鬧
為看電視而哭鬧
在實施後果時保持中立的態度
什麼是中立的態度
案例學習:為不吃飯而哭鬧
行動起來!
重點提示:好的回應方式和不好的回應方式
第四章:用尊重孩子的方式對孩子果斷說「不」
前一章的方法是教你在孩子哭鬧時,不要理會他,這只是第一步;我們必須用雙贏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一勞永逸地消除問題。這就需要你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方式重建孩子跟你之間的溝通。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你們之間的話題不再只是吃喝拉撒、哭哭笑笑或做遊戲,到那時,你會發現這個方法是多麼寶貴。
請再往前走一步:重建孩子跟你之間的溝通
什麼是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
案例學習
發生在放學回家路上的哭鬧
為逃避收拾自己的房間而哭鬧
父母用尊重孩子的方式向孩子說「不」,才能和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麥克的啟示:建立對的溝通方式,越早越好
第五章:消除哭鬧的最佳辦法:讓孩子為家庭做貢獻!
哭鬧、做家事、歸屬感,這三者之間有關係嗎?難道讓孩子洗個碗、倒個垃圾,他就不哭鬧了?這聽起來有點奇怪。但如果你能領會孩子是用哭鬧來找到他在家裡的位置,讓他感到自己很受重視,那麼,這個方法就不難理解了。
孩子為家庭做貢獻的熱情到哪裡去了呢?
如何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方式獲得歸屬感
用設立後果的方法,教孩子為家庭做貢獻
拒絕權力鬥爭的遊戲,開啟合作之門
把孩子的零用錢當作後果會非常有效
給你更多的方法向孩子傳達做貢獻的概念
第六章:14天讓孩子不再哭鬧的教育計畫
當你讀到這一章時,你已經對本書的理念和回應哭鬧的三大方式有了一定的理解,也開始認同我們的理念,但如果只是想想而不行動起來,那麼什麼都不會改變。為了提醒、督促你練習本書的方法,並引導你做得更好,我們為你準備了屬於你的工作手冊——溝通技巧會讓你更靈活,測驗題讓你去思考各種不同哭鬧的情況,日記幫你記下孩子和你的每一個進步。記住,這是屬於你和孩子共同的書。
只有馬上行動,孩子才會不再哭鬧!
需要記住的關鍵句型:教你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
自測題:當孩子哭鬧時,你是被動反應還是主動回應?
引導父母和孩子進入有效溝通的卡片遊戲
魔鏡、魔鏡:針對父母與孩子的換位思考遊戲
14天讓孩子不再哭鬧的教育計畫
序言:學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推薦序:黃瑽寧 小兒科醫師
推薦序:陳美儒 親職教育專家
推薦序:金瑞芝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系教授
推薦序:王宏哲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推薦序:番紅花 教養Blog作家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有辦法》入手指南
導言:每一次哭鬧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最好機會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有原因的、沒原因的,都會隨時來上一場「哭鬧大戲」。問問自己,孩子為什麼要哭鬧?哭鬧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影響?當孩子哭鬧時,我能不能有更好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人類智庫出版日期:2012-12-14ISBN/ISSN:978986595458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