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的流放與死亡,隱喻人類擁擠的星球
充滿了利益輸送、背叛、死亡、流放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知道動物園在人們心中已不再美好。
宗教也是。
某種關於自由的幻想毀了它們。」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揚.馬泰爾(Yann Martel)
▍野生大象為了逃避死亡,飛越大西洋前往囚禁他們後半生的牢籠;
▍最高級的掠食者跳著致命的情慾之舞,也跳進了名為自由的死亡陷阱;
▍失去野性的黑猩猩國王,仁慈已不足以管理正在密謀政變的靈長類子民。
本書揭發了動物園的內幕──人類如何用野生動物吸引遊客,成千上萬的遊客觀賞到的動物,其背後有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世界,它就像人類世界一般的黑暗。
這故事並不是動物的成長經歷,而是牠們如何在人類的「操控」及「安排」下,過程充滿權力鬥爭、利益輸送、背叛利用等人性黑暗面。在這些無法開口說話的動物眼裡,或許認為動物園並不是逃離獵殺的避難所,而是另一座監獄。
歡迎來到野蠻又讓人驚奇的世界!
故事發生在佛羅里達州的勞瑞公園。
本書史無前例地揭露了動物園所不為人知的一面。經過六年嚴謹的觀察與研究,本書紀錄了美國坦帕市「勞瑞公園動物園」裡許多讓人永難忘懷的角色:一隻對金髮美女沒輒的黑猩猩老大、一隻陶醉於名牌香水的兇猛老虎,以及一位出類拔萃、但因濫權專制而被稱為「白色惡魔」的動物園總裁。
普立茲獎得主湯瑪斯‧法蘭屈用他生動的筆觸刻劃了這些事件。野生大象飛上了大西洋上空,前往牠們後半生所待的囚牢、兩隻最高級的掠食者環繞著彼此,跳著致命的情慾之舞,靈長類密謀要推翻牠們的國王;細膩而詳盡的筆法帶領讀者踏上非洲大草原、進入巴拿馬雨林,並一窺那個有些人稱為方舟、其他人卻斥為「囚牢」的動物園內部角落。動物是本書的主角,但牠們上演的故事卻不只是關乎動物,這些動物的過往有如狄更斯和達爾文共同寫成的一部作品。
這是本引人入勝的書,內容卻一點也不輕鬆,動物園裡展示的不只是各種動物,也展示了人類的野心、私心、同情心,人類展區的豐富多樣才是動物園故事的主軸!
本書特色
★ 亞馬遜網路書店所有讀者五顆星評價
★ 上市至今維持【動物類】前十名(瀕危動物類#2、生態自然#4、野生動物#9)
★ 美國國家廣播電台專文報導
作者想要的不是把「動物園」污名化,我們相信動物園的存在有其目的,只是當前社會對這種目的欠缺足夠的想像,導致被圈養的動物、以及參觀的遊客,都像進入了一座牢籠,動物被囚禁的是身體,而我們不自知地關閉了心靈。
作者簡介:
湯瑪斯.法蘭屈(Thomas French)
是有三十年資歷的報導記者,從業的大部份時間他都待在聖彼得堡時報(St. Petersburg Times)從事報導工作,他也是在這裡得到普立茲獎的專題寫作獎項。現在他在印第安那大學開設新聞學課程,培育更多有志從事客觀、良心報導的新一代記者。
校訂者簡介
嚴震東
台大動物系理學學士、美國傑彿遜醫學院生理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教授,並合聘於生命科學系擔任「動物生理學」及「神經生物學」的教學。研究專長為行為電生理及神經解剖,目前研究工作重點為大腦的痛覺機制。
譯者簡介:
鄭啟承
一九七六年生,從小對動物有高昂興趣,一九九九年自台大動物系畢業,二○○二年畢業於台大農化所營養科學組碩士班。曾在台大擔任五年助教,從事教學影片之拍攝與剪接工作。二○一○與二○一二年任台大人類系專業教師,開設 3D 繪圖課程。現為「貝特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國語日報二○○七年牧笛獎第三名得主(作品:刺刺的嘿吉)
譯有「發現大堡礁」一書(二○○四年,秋雨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知道動物園在人們心中已不再美好。
宗教也是。
某種關於自由的幻想毀了它們。」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揚.馬泰爾(Yann Martel)
名人推薦:「我知道動物園在人們心中已不再美好。
宗教也是。
某種關於自由的幻想毀了它們。」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揚.馬泰爾(Yann Martel)
章節試閱
第一章.新的世界
十一隻大象,一架飛機,一同呼嘯過天際。
這場景聽來像超現實畫家達利(Dalí)所描繪的畫面。事實上它就是,而且就在大西洋的高空上演。在這架波音七四七的機艙裡,十一隻大象正展開牠們從南非到美國的長途飛行。這時才起飛幾小時而已,牠們對自己即將面臨的事物卻毫無心理準備。這些可不是習於囚禁的馬戲團動物,牠們全是野生大象,在龐大資金及後勤的支援下,從史瓦濟蘭(Swaziland)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中被挑選出來,準備運往美國聖地牙哥(San Diego)及坦帕市(Tampa)。
時間是二○○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一個漫長的禮拜四早晨。機腹昏暗的巨大貨艙內,這些大象分別被安置在十一個金屬板條箱裡。上機前牠們都被注射了鎮靜劑,這時雖然還昏沉沉的,但並不怎麼飢餓。有些大象躺在箱子的一側打盹,有些則站著朝向一個男人揮動牠們的象鼻。這人忙著補充牠們的飲水之餘,口中還不斷柔聲安慰。
「冷靜下來,」麥克‧瑞利(Mick Reilly)說道:「沒事沒事。」
麥克這時三十二歲,有著淡棕色的頭髮和一身從小在非洲草原上曬成的古銅色肌膚。一如往常,他穿著非洲卡其裝,全身散發著沉穩、自信的氣息。他的手腳都可以看見被非洲金合歡(acacia)刮傷的細痕,他的耐候靴上則滿佈非洲大草原的紅色土塵。這人身上的一切都在說明其一生奮力所致--在及腰的各式植物樹叢間穿梭,追踨獅子、野牛和犀牛群並仔細計算他們的幼兒數目,同時還要搜捕那些手持 AK-47 步槍的盜獵者。
史瓦濟蘭是非洲南端的一個內陸小國家,麥克和他的父親負責管理這裡的兩個野生動物保護區。這十一隻大象從小和麥克在保護區裡一塊長大,牠們認得他的氣味、聲音和說話的音調,而他也熟知每隻大象的名字及性情--包括誰比較衝動,誰比較沉靜,他也清楚每隻大象在群體中的位階。看著板條箱裡的大象們,麥克不禁好奇,牠們在想什麼呢?當然牠們一定會聽見引擎的轟隆聲,也能夠感受到高度和氣壓的變化。拜腳掌肉墊中高度特化的震動感受器所賜,牠們也一定能夠查覺機身的震動。但牠們會怎麼解讀這一堆感官資訊呢?他們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飛嗎?
「不要緊,」麥克告訴牠們:「你們不會有事的。」
但他自己也知道,不是所有人對這趟旅程都抱持正面態度。他對幾個月前在大西洋兩端掀起的巨大爭論感到厭倦而痛苦,隨之而來的法律訴訟也讓他心力交瘁。更讓他感到無力的是那些群眾的譴責,這些人根本不曾涉足史瓦濟蘭,不曾親眼見到保護區的現狀。事實是現在根本沒有空間讓這些大象生存了,他們不但把樹木破壞殆盡,讓整個保護區接近荒廢,更威脅到其他動物的生命。若不把一些大象殺掉,就只能將牠們送到美國的動物園了,麥克看不出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拯救牠們。動物權團體對此提出抗議,他們堅決認為動物園是最糟的選擇;與其像囚犯一樣活著,不如讓他們死得自由。
這種「道德宣告」式的邏輯讓麥克搖頭,這些自由派似乎認為野外就一定有著純淨無垠的大河在滋養萬物,讓所有生命都合諧共存。但在這個擁擠的星球上,在這個開放空間急遽消失、許多生物瀕臨絕種的今天,「自由」並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又有哪個物種有權利或自由一面盡情吃喝繁衍,一面卻將其他的物種推向滅亡?
依麥克所理解,大自然裡只存在動物的生存本能,不存在人為的道德意識形態,況且這批大象已經得到了活下去的機會。在麥克的家人同意將牠們送往這兩間動物園之前,他已先訪查過裡頭的大象飼育設施,也和大象飼育員接觸過,他很確定這些大象會被以人道方式照料,也會儘量被給予最大的活動空間。當然,沒人知道牠們被剝奪了一切熟知事物後會發生什麼變化,畢竟野生大象很習慣一天走個好幾哩路,而大象又是聰明、有自覺能力而情感豐富的動物。牠們彼此有強烈的連繫。牠們會憤怒,也會悲傷。牠們的好記性更是出名。
很難想像這樣的動物被「流放異鄉」後會起什麼樣的轉變。特別是當牠們開始明白自己往後的日與夜都不再與過去相同了,明白了自己這輩子再也看不到非洲了(如果他們真的能明白),明白了自己可能是被救了一命、或可能被囚禁了--亦或兩者都是。
這架波音七四七繼續西飛,把這批活的貨物運向一個新的世界。
大草原一到日落就活了起來。砧蝠(anvil bats)開始在昏黃光線中尋找水果,灌木叢則在樹林間發出呼嘯。萊邦博山脈(Lebombo Mountains)在東方之遙,延著莫三比克(Mozambique)邊境延綿矗立,遠遠看去像披上了一層黑色的絲絨。
天上的圓月照在一群大象身上,牠們正行進著,並把沿途的傘狀金合歡樹(umbrella acacia,見註一。)吃個精光。這裡是姆卡亞野生動物保護區(Mkhaya Game Reserve),它是座落在史瓦濟蘭中部的一小塊綠地。飛機上的大象,其中有些就來自這裡,這裡是牠們的家。瞭解這片野地的現況,有助於理解為何這些大象必須面對被送往動物園的命運。我們必須知道牠們踏上飛機前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必須明白把牠們推向這趟超現實旅程的原因。
參加一趟姆卡亞的夜遊行程會看到很戲劇性的畫面。黃昏結束時,旅客們爬上一台 Land Rover 休旅車,在蜿蜒小路上顛簸行進,開始尋找保護區裡僅存的大象。姆卡亞裡這群大象算是成員眾多的,包括幼象在內共有十六隻。但就算牠們是世上最大的陸地動物,在這裡也不容易發現牠們的身影,甚至可說是有點神祕。
天色已漸漸昏暗,可以看到其他動物的蹤跡。成群的斑馬和牛羚在遠方奔馳,發出雷鳴般的響聲並拖出大片塵煙。南非水牛(cape buffalo)在自己的幼兒前擺出陣型,鼓動鼻息並揮舞著尖角。長頸鹿從樹梢間凝望,眨了眨牠們棕色的大眼睛後,邁開大步像慢動作一樣跑開。但就是不見大象。
夜遊出發幾小時後,旅客們開始懷疑自己今晚是否有機會一窺這些龐然巨物的身影。突然間,整個象群毫無預警現身在他們面前。原來導遊一不小心把車開進了整個象群的中心,這群大象就站在道路兩旁,看來簡直像巨大的灰色鬼魂。牠們正在晚間覓食的途中--一路推倒樹木、啃光葉子,再用象牙把樹皮剝下來吃掉。當這台 Land Rover 在象群中間緊急煞車時,所有大象都把牠們的大頭轉向這些入侵者,兩隻小象則趕緊衝向牠們的媽媽和阿姨們。一隻高大的公象從陰影中現身,走到離車子只有二十英尺遠的一叢非洲紫羅蘭(Leopard Grass)旁停下,牠的象牙在月光下泛著微微白光。
「總於找到你了,大寶貝!」後座一位女士說道,「過來這兒打聲招呼吧!」
彷彿在回應她似的,這隻公象踏進車道中,慢慢向休旅車走過來。牠看來有些緊張,但似乎並不生氣。導遊見狀趕緊重新發動引擎,打倒車檔加速離開。後照鏡裡可以看見路邊樹旁站著一隻母象,當車子靠近牠時,牠竟然(輕鬆地)將整棵樹折彎檔在路中間,不讓車子通過。
導遊沒有減速,反而轉動方向盤,將車子開離路面(仍是倒車狀態),然後巧妙地繞過母象和牠的路障,逃命似地飛奔離開。車子就這樣一路跌跌撞撞開下山坡,又越過一條乾涸的河床,直到確定沒有大象跟來後他才將車子停下。
驚魂甫定後,車上旅客紛紛開始議論剛才發生的事。那隻母象究竟想幹什麼?
導遊聳聳肩笑說:「牠只是在惡作劇。大象比人類想像中更有幽默感喔!」
惡作劇?
導遊又聳了聳肩:「牠真的想把我們擋住,」他繼續說道:「開車穿過象群不是件好主意,牠們不喜歡這種事,所以想給我們一點教訓。」
回到營地途中導遊解釋道,當大象發現自己無法掌控大局時,會變得十分惱怒。他說曾有直升機駕駛員在飛過象群上頭時,看到許多大象捲住小樹用力搖晃,好像想把直升機從天下打下來似的。
不過在姆卡亞這裡,人象之間的衝突並不嚴重。每天每天,人們帶著攝影機,坐著休旅車來這裡看大象,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通常大象也只是同樣好奇而已,會在車子幾英尺外走動,靜靜朝著人們揮動象鼻。但事情很難說,這兩種動物一打照面,任何狀況都可能發生。有次一位保護區員工騎腳踏車上班時誤闖象群,腳踏車的嗄嗄聲嚇到一隻母象和牠的小孩,於是牠展開攻擊,追上了腳踏車並把那人捲起來拋擲數次。他差點因此丟掉性命。
就像非洲其他地區一樣,史瓦濟蘭的大象必須很努力對抗人類,才有辦法守住自己的生存空間。美國人傾向把非洲大陸想像成一望無際、無人涉足的廣大空間,彷彿動物們可以一直漫步到地平線為止。實際上人類卻已經佔據了大多數的土地,迫使許多動物的活動空間被侷限在保護區內。雖然這些保護區通常很寬闊--有的延伸數百英哩--但動物們現在愈來愈容易察覺自己的活動受到限制,受限於人類劃定的界限、受限於人類自身的需求,受限於人類定義的規則。
當人類足跡橫掃地球,把其他物種擠出這個世界的同時,我們心裡卻嚮往著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我們坐在自己擁有的一小塊地盤裡,和孩子們一同觀賞獅子王(The Lion King),與裡頭的主角辛巴(Simba)、彭彭(Pumbaa)和丁滿(Timon)同聲歌唱、昂首踱步穿越那無垠的大草原,莊嚴地慶頌所謂生命之圈(circle of life)。但事實是,生命之圈已不斷緊縮;如今就算在非洲想看隻獅子,你也幾乎只能在保護區內的旅遊行程中才有機會。
※註一:傘狀金合歡樹(umbrella acacia),又稱非洲平頂樹,是大象喜愛食用的植物。
第一章.新的世界
十一隻大象,一架飛機,一同呼嘯過天際。
這場景聽來像超現實畫家達利(Dalí)所描繪的畫面。事實上它就是,而且就在大西洋的高空上演。在這架波音七四七的機艙裡,十一隻大象正展開牠們從南非到美國的長途飛行。這時才起飛幾小時而已,牠們對自己即將面臨的事物卻毫無心理準備。這些可不是習於囚禁的馬戲團動物,牠們全是野生大象,在龐大資金及後勤的支援下,從史瓦濟蘭(Swaziland)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中被挑選出來,準備運往美國聖地牙哥(San Diego)及坦帕市(Tampa)。
時間是二○○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一個漫長的...
作者序
作者的話
這是一份真實紀錄,是根據我四年來在美國坦帕市(Tampa)勞瑞公園動物園(Lowry Park Zoo),以及在非洲、巴拿馬和紐約市採訪的內容集結而成。這本書紀錄了許多人和動物的生命歷程,裡頭所有的人名和內容都是真的,沒有一絲一毫杜撰。書中許多場景、對話皆是我親眼親耳所見聞,有些則是透過訪談及研究資料來重建。書中人物的一些個人想法和感受,是經由他們對我的分享,以及我長年跟在他們身旁所觀察得來。至於動物,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瞭解牠們的內在感受,但透過紀錄動物的生平、透過飼育員和專家的知識、透過直接觀察牠們、透過動物認知、溝通與行為的相關文獻研究,這本書也嘗試探討動物們的內心世界。各章報導內容的取得過程,請見書末的附註。
譯者序
隨著保育或動物權概念的盛行,動物園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受歡迎了。但文明只是一時表象,演化才是深植生命之物。我們對動物的興趣或關注或需求似乎從遠古時代起就一直沒有改變,更不太可能在可見的未來迅速消失。
基於從小對動物的興趣接下本書的翻譯,但我愈讀愈發現它不只在講動物,更是在講人。人當然也是一種動物,但若撇開生物學的眼光,其實人和動物是太不相同了。我們對動物的認識來自自己,但若動物也會寫字,牠們會怎麼形容「人」這種生物呢?
「我們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生物?」這個聲音常常在腦中響起。
有句話說「好奇心會殺死貓」,我的好奇心並沒有殺死我自己,倒是殺死了不少小動物。過去念書時做動物實驗,許多生命就結束在我手上,但沉浸在心靈與知識的樂趣中,對此倒也從感到什麼愧疚。有時候不免覺得人類之好奇心或事業心或上進心以及與對各種事物之永無止盡的探索和追求,或許正是一切災難的來源。
無論我們可能付出什麼代價,動物總是被拖下水的。活在這樣一種時代多少有些不幸。珍古德說得對,這星球上的人口實在太多了,若非如此我們所做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這星球或許都有辦法慢慢將它消化乾淨。當修復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總有一天它就會崩毀而滅亡。
但這或許也是個最好的時代,善或惡就像鏡子的兩面,災難和救贖事實上存乎一心。正是野蠻讓我們開始學習所謂文明,也是嗜血欲望讓我們慢慢懂了憐憫與克制。與其說這是一種選擇,不如說這是一種沉澱,時至今日做為一個人,各式匆忙或欲望或壓力或刺激或擔慮或享樂就如光速般在上演,我們不禁怕了,不禁在喘不過氣之餘憶起那個數百萬年來朝思暮想的問題:我是誰?我何去何從?快樂與平靜又在何方?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卻常覺得能體會聖經說的「動物是上帝的子民」這句話。生命可憫或許無分人與動物,但人類顯然比動物可憐多了。動物無論做什麼,都是順著自己的天性,一切喜怒哀樂發自靈魂深處。人與之相比豈能不自慚形穢?現代人似乎很不快樂,但與其說文明詛咒了我們,到不如說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做那些違反天性的事?
動物的善來自這樣一種無辜,而無辜往往才是真正的力量。人類也許很強大,但這背後卻少了那份無辜。我們或許崇拜或畏懼強大的帝國,但卻不真正懷念或愛過它。千萬年來動物在我們心裡一直佔有一席之地,但千萬年後或許將無人記得我們。這是警鐘或福音我不曉得,但我們若是一直忽視這樣的聲音,那麼到在遙遠的日子裡談起人類,也許他們就會說「那是一種卑劣的生物」。
作者的話
這是一份真實紀錄,是根據我四年來在美國坦帕市(Tampa)勞瑞公園動物園(Lowry Park Zoo),以及在非洲、巴拿馬和紐約市採訪的內容集結而成。這本書紀錄了許多人和動物的生命歷程,裡頭所有的人名和內容都是真的,沒有一絲一毫杜撰。書中許多場景、對話皆是我親眼親耳所見聞,有些則是透過訪談及研究資料來重建。書中人物的一些個人想法和感受,是經由他們對我的分享,以及我長年跟在他們身旁所觀察得來。至於動物,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瞭解牠們的內在感受,但透過紀錄動物的生平、透過飼育員和專家的知識、透過直接觀察牠們、透過...
目錄
推薦文
推薦序
作者的話
第一章 新的世界
第二章 大膽創意
第三章 夜間配送
第四章 人魚之歌
第五章 王威顯赫
第六章 冷血動物
第七章 生死邊界
第八章 柏林小子
第九章 水乳交融
第十章 人類展區
第十一章 城市森林
第十二章 暗潮洶湧
第十三章 真正自由
第十四章 陰謀論者
第十五章 勝卷在握
第十六章 節節敗退
第十七章 痛下殺手
後記 日落西山
謝誌
推薦文
推薦序
作者的話
第一章 新的世界
第二章 大膽創意
第三章 夜間配送
第四章 人魚之歌
第五章 王威顯赫
第六章 冷血動物
第七章 生死邊界
第八章 柏林小子
第九章 水乳交融
第十章 人類展區
第十一章 城市森林
第十二章 暗潮洶湧
第十三章 真正自由
第十四章 陰謀論者
第十五章 勝卷在握
第十六章 節節敗退
第十七章 痛下殺手
後記 日落西山
謝誌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