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環,社會工作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服務於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預防和解決部分經濟困難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會問題,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農村社會工作》要全面服務於農村群眾需求,推進社會工作發展,促進社會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是以,本書結合理論探討及實務工作介入的系統陳述,希望委身於農村社會工作的同行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循環往復,創造出適合在地特色的農村社會工作情境模式,以便更好地建設農村社會。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理論探討及實務工作介入的系統陳述,希望委身於農村社會工作的同行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循環往復,創造出適合在地特色的農村社會工作情境模式。
作者簡介:
葉至誠
學 歷: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
經 歷:普考社會行政類科及格
高考勞工行政類科及格
德育護專專任副教授
世新大學專任副教授
世新大學主任秘書
世新大學人事室主任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秘書長
實踐大學專任副教授兼主任秘書兼人力資源室主任
現 任: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
中華民國社區協會秘書長
主要著作: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九七年一月 國立空中大學
現代社會與公民素養 九七年七月 秀威出版
社會福利概論 九八年二月 揚智出版社
社會工作概論 九八年八月 揚智出版社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九八年十月 秀威出版
社會科學概論 九九年二月 揚智出版社
老人福利服務 九九年五月 揚智出版社
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 九九年八月 秀威出版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九九年十月 國立空中大學
老人福利國際借鑑 一○○年五月 秀威出版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三版)一○○年八月 商鼎出版公司
老人長照政策 一○一年三月 揚智出版社
章節試閱
前言
社會工作是起源西方國家的一種保護性社會制度安排,屬其社會安全制度的組成部分。我國社會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引進這種專業助人的機制,但我們在引入其理論、方法的同時,必須注意到中西社會的差異,積極探索我國社會工作在地化的道路;就是在立足我國社會發展現實的基礎上,把來自國外的社工理論、方法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有機結合起來,使之能夠有效地服務我們的社會。農村社會工作是我國社會工作在地化的實施專業,也是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領域。
全球化的趨勢所造成的影響是國際性的,許多先進的國家,如美國與歐盟各國,較早歷經調適的過程,這些先進社會的社會發展經驗,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習與借鏡之處。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瞭解別國在全球化與國際化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與應變之道,農業、農民與農家生活的改變與調適,農業結構與農村組織的改變,以及農村社會學理論的建構等等,都是建構「農村社會工作」參酌的內容。拓展專業視野、借鏡他國長處、提昇實踐能力,是農村社會工作亟待開拓之處。
壹、農村社會工作的涵義
《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環,社會工作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服務於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預防和解決部分經濟困難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會問題,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社會工作就其本質而言,是歐美先進國家在其社會轉型初期,為應對一系列的社會新問題而構建的一種保護性的制度安排,是社會安全機制的組成部分。基督教社會中的慈善事業歷史悠久,社會工作就源於社會慈善工作。作為一種正式的社會制度安排,社會工作萌芽於十八世紀後期,發展於十九世紀,成熟於二十世紀初期。這段時間正是歐美國家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從農村社會轉向城市社會、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的時期,在這一個多世紀中,社會工作適應社會變遷的需要,其工作內容從早期的以救濟(Saving)為主,轉變為以救濟、解困(Helping)和發展(Developing)為其工作內容的龐大體系,並逐步完成了其制度化、組織化、專業化的建設。
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社會工作》要全面服務於農村群眾需求,推進社會工作發展,促進社會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在農村開展社會工作,必須立足於農村實況,服務於農民需求,將群眾的基本要求和迫切願望作為社會工作的落實點,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服務能實際、方向能清晰、目標能具體,也是現階段社會工作的體現;它是廣泛發動各種社會力量在農村所開展的社會服務;農村社會工作的目的在於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增進農村的社會福利,推動農村的社會發展。
農村社會工作,如果依照工作性質來劃分,可分為消極被動型和積極主動型兩類。所謂消極被動型的農村社會工作是指對發生各種困難的農村居民給予幫助或對已出現的農村社會問題採取應急措施,如對受災地區的農民給予援助等。所謂積極主動型的農村社會工作是指開展具有預防性和建設性的工作。預防是為了減少農村社會問題的發生,如做好疾病預防,防止生態遭受破壞等;建設性工作指為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適應能力而進行的工作,如:健康休閑娛樂、農村文化教育、農業技術推廣等。
農村社會工作依照執行機構劃分,有以下五類。
其一,政府部門中的農村社會工作。內政部門是我國社會福利工作的主要行政服務機構,現階段大部分社會工作屬內政部門的工作範圍,如:社會救濟、老農津貼。
其二,政府部門中的農政部門工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管全國農、林、漁、牧及糧食行政事務,對於省(市)政府執行主管事務,有指示、監督之責。設企劃處、畜牧處、輔導處、國際處、科技處、農田水利處,農糧署、漁業署、林務局、水保局、防疫局、金融局等。
其三,地方政府的農村社會工作,如縣的農業局、鄉鎮的農業課,以執行地方的農業服務事宜,辦理農產品增產、植物保護、農業調查及統計、獎勵農業資料、糧米管理、農地管理及利用等業務,輔導農會會務、會計、供銷、 保險、推廣部門執行、農會法定會議財務監督、農民保險、老農津貼、家畜保險、經收稻穀服務到家烘乾濕榖、農事四健家政推廣與政府農業政策宣導與執行。畜產推廣、畜產增產計畫及預算之編擬、家畜保險業務、家畜品種改良及檢查登錄等業務。辦理山坡地農業水土保持、人民申請案件派人勘查、山坡地保育利用管理、各項報表之填報等業務。辦理漁業管理、漁業增產、漁業團體輔導、漁業財務計畫預算決算之核定、輔導漁會辦理漁民福利事業等業務。辦理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農產品共同運銷、農產品資訊報導及服務訓練、輔導農產品運銷及展售等業務。是農村社會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四,農會組織,為一經濟性、政治性、社會性、教育性的多元目標之綜合性人民團體,其宗旨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
其五,群眾自行組織的農村服務組織。如:四健會協會,緣起於民國四十一年,由農復會(現農委會前身)引進美國四健會運動,當時農復會的主任委員蔣夢麟倡導:農村青年是下一代的農村幹部,為了要使他們將來能夠擔當繁榮農村的責任,必須先加以適當的訓練。現在計畫推行的四健會,就是組織農村青年,指導他們應用科學方法,提高農家的收益,改善農村的生活,增加貢獻國家的力量。以訓練有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農民,追求農村永續發展的大計。
相互協助、相互支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農村以「生活共同體」為念,那些在生產、生活上有困難的貧困戶不但得到集體的扶助,同時也得到其他村民的幫助,「遠親不如近鄰」早已成為傳統。農村經濟發展後,有些地方還出現了農民自己修橋、鋪路、建文化活動中心與圖書館等新景象,創造農村社區營造的氣象。
農村社會工作考量農村差異性的脈絡和現實環境,強調農民真實的需求,與社會發展和社會整合相結合,以發揮專業的社會功能,提昇農村社會生活品質為目標。依照工作內容劃分,還可分為:農村社會救濟、農村社會福利、農村計畫生育、農業技術推廣等,農村社會工作的社會價值,是來自於關注民生、服務民眾,應該以社會公正、社會關懷和發自內心的慈善的情懷去理解和參與農村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是具體、直接的提供社會援助。社會福利是種政策、理念。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提高社會成員物質生活水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政策、行動。狹義的社會福利是:消極的對符合特定標準者進行救助。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環,社會工作強調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整合,並發展一套助人的專業,旨在改變人與環境以提昇個人在環境之適應能力,以藉此提昇人民生活品質。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務、生產性服務和社會性服務,針對社會成員的生活福利提供的服務。農村社會工作將社會發展的思路引進社會福利或社會安全制度,把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結合起來。農村社會工作則是透過居民不斷的凝聚共識及充分參與農村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的過程,使居住的社區能夠很舒適、很健康、很快樂,並且共同享受成果。而居民、政府、專業團隊成為服務網絡的堅實團隊。
農村社會工作是結合地(自然資源)、景(景觀資源)、人(人的資源)、文(文化資源)、及產(生產資源)等五項資源。農村社會工作注重對社區居民的直接服務,特別是從家庭、社區和個人的層面對農民提供面對面的支援和幫助。社會工作強調的是工作者是用專業知識與方法幫助處於不利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區,克服困難,解決問題,預防問題的發生,恢復、改善和發展其功能,以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農村社會工作是對農村提供個人、家庭、團體及社區等直接支援服務,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和溝通能力,以適應社區重建的需要,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目標。
從總體上說,對農村社會社會工作的理解和認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專業性、甚至職業化的社區社會工作,已超過傳統時代所做的發放救濟糧款和救災物資;二是工作的範圍和對象是農村、農民和農業。當然,現代農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農業為生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我們這裡討論的農村,包括廣大的城鎮和集鎮社區在內;我們所說的農民,除了農業勞動者以外,也包括農村及城鎮中的鄉鎮農民。這樣,社會工作在農村社區的開展就可以理解為農民服務的專業助人工作。
從農村社區的分散性和區域性特點來看,我們認為,農村社會社會工作一般應該設定在鄉、鎮中的社區為範圍。這是因為,鄉鎮行政單位的社區為民眾生活的主要聚落,在空間上,鄉鎮是農民生產、生活、交往等活動的主要社會交往圈,再加上行政區劃的因素,所以農村社會社會工作以鄉鎮區域中的社區為基本單位或範圍較宜,就如城市社區中社區社會工作以社區等為基本單位和範圍一樣。換言之,農村社會社會工作者的「組織關係」和「事務推展」可以鄉鎮區域中的社區為基本工作單位。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所謂農村社會社會工作,就是專業性的社會工作者以社會科學理論知識和社會工作的基本方法,在農村社區中,以鄉鎮社區為空間範圍,以農村社區居民為對象,運用社區資源,有計畫、有步驟地從專業的角度解決農村和農民的問題,以減少社會衝突,提高農村社區的社會福利,促進農村社區的穩定與發展。
從這一點出發,根據農村社區的實際情況,農村社區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大致包括:農村社區的社會救助、農村扶貧、老人服務、醫療保健、婦女服務、媽媽教室、社區整建、社區營造、基礎工程、精神建設、生產建設等方面。
貳、農村社會工作的歷史
在我國農村,以往實施這類工作的主體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之上的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建立在地緣關係基礎之上的鄰里之間的互助合作,這是一種直接的互助依存。二是以政府為主體的社會工作,主要由內政、農政部門組織實施,重點是組織農村社會救助、農事推廣。是以,農村作為一種社會主體,農民為國家的公民,農業為國民生活的機能,農村社區自然是社會工作的主要領域,就是把社會工作理論、專業方法和組織服務,引介至農村。
我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早在秦漢時期就設有專門管理農業的官員。其最高官員為「大司農」,負責規劃總體農業事務,負責農業生產的執行官員為「大田」,縣一級的農業官員叫「田嗇」,管理糧倉的官員叫「倉嗇夫」。此後各個朝代蕭規曹隨,均有專門管理農業的官員,並設有相應的機構。至於,在全國範圍內成立的農民組織,則能追溯到清朝末年。1907年清政府設立的直隸農務總會,是我國歷史上成立最早、直接由政府頒發關防、享有社團法人地位的農會以服務農民。此後,在整個民國時期,農會組織名稱、性質多有變化,但其存在卻未曾中斷過。農會作為超越血緣、宗族關係的社會組織,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中曾經發揮到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會亦擔負著協調政權與民眾之間關係之責,推動農業改良以圖富國,謀求實業救國,且大量從事農事調查,向政府提出農業改良建議,已具有相當程度的中間組織的性質。在台灣,各鄉鎮皆設有農會組織,農會係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得由居住農會組織區域內,實際從事農業之人依法參加為會員。農會既以其組織區域內之農民為服務對象,其會員資格之認定自以「居住農會組織區域內」及「實際從事農業」為要件。農會成為農民與市場連繫的中間橋梁,農業技術的改善、推廣、水利建設、農業教育、金融服務等都由農會負責。在台灣,農會是一個重要的機構,其重要性僅次於鄉公所。在台灣鄉村社會結構中,農會、鄉公所組織構成一個相輔相成的結構。農會既是農民與技術之間的橋梁,也是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橋梁。由於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村的教育和公共衛生事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基本上實現了把「科學技術」和「團體組織」引入農村,農業推廣為農會宗旨中,最能發揮農村服務的功能,本著「取之於農,用之於農」委託經營精神,配合政府農業政策,推行農業機械化,鼓勵稻田轉作,組織農民,推行精緻農業,促進農業,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推行現代化,以達成繁榮農村經濟、建設富麗農村為目的,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功能。
美國農村社會工作,是起源於二十世紀初為因應農業危機和農村問題。該時,美國正處於「進步時代」和「新政時期」,配合當時美國社會關注失業農民以及其他農民生活困境,政府採取了應對農村危機和農村各種問題的各種政策舉措,社會工作者即在各個層面上擔當相當活躍的角色。他們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方法開展各種服務行動,發揮出了社會工作幫助農民群體改善處境、解決農村社會問題,並促進城市和鄉村更加協調發展的功能。當時美國的一些社會工作者們或擔任政府有關部門的官員,在事關農村生活和農民事物的社會行政中,運用社會工作獨特的視角與技術開展工作,使各種針對農民和農村的社會政策措施發揮出優良的效果;或者在政府的支持下開展各類農村社區工作的項目,實施以綜合性的社區發展或社區建設為內容的農村社區工作計畫;又或是獨立地進行一些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村社會工作的嘗試,旨在具體地改善農民及其家庭的生活困境,驗證社會工作知識與方法的有效性。可以說,這些構成了農村社會工作的早期形態,也為為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
韓國農村社會工作,為推進「新村運動」,韓國一九七二年成立了專門的研究院實施新村教育。透過培養新村運動的指導員,成立社區新村學校,對農民進行教育,以「勤勉、自助、合作」為「新村運動」的宗旨,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為「新村運動」的目標。研究院於一九九○年改名為「韓國新村運動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的教育內容側重精神訓練,對象不分職業、年齡,從國會議員、內閣部長、到社會各界領袖與新村運動指導員、骨幹農民一起,參加內容、形式都相同的培訓。全體學員都集體住宿,穿統一的服裝,有統一的紀律和統一的行動。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唱國歌、做操、跑步。產生了直觀、生動、互相教育、相互啟發、互相鼓勵的效果。「新村運動」的實質就是振奮國民精神,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國民的上進心,衝破貧窮與灰心喪氣的過去,積極投身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社會改革和經濟開發運動。「新村運動」的重點在於「精神啟發」,始終將「勤勉、自助、合作」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加以啟迪,喚醒國民,克服小農固有的懶散、易於滿足的陋習,培養勤儉節約、自主自助、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良好社會風尚。韓國「新村運動」的組織者、指導員,甚至基層單位的工作骨幹,在運動中身體力行,努力工作,不計報酬,團結合作,自信自強,對「新村運動」的開展及韓國農村現代化發揮極大的推動作用。
日本農村社會工作,是以「農協」為主體。日本戰後的農業協同組合(農協)是農民自願結合的組織,分為基層農協、農協聯合會及農協中央會三大層次。依其業務對象和經營範圍不同又可分為綜合農協和專業農協。綜合農協以本地區的農家為服務對象,業務包括所有農業部類,且經營範圍很廣,不僅包括購銷、信貸、保險、農產品加工、存儲、農村工業、技術指導、農業資訊,還包括生活服務、醫療衛生等。日本農戶的絕大部分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都是經由農協銷售和購買的,甚至農民的部分生活用品也是通過農協經營的商業管道購買的。隨著日本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日本農民人數在下降的同時,兼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根據二○○○年的統計,在日本農戶中,專業農戶只占總農戶的15%,兼業農戶占85%,其中以農業收入為主、以非農收入為輔的第一兼業農戶,占總農戶的18.8%;以非農業收入為主、以農業收入為輔的第二兼業農戶,占總農戶的61.1%。日本農協提供的各種服務為以兼業為主的日本農民的現代化提供可能,日本農協的「營農指導員」不僅提供農業技術服務,還向農民傳播、傳授現代的文明生活方式,是現代文明的在農村的主要傳播者。在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後,農協適應農業專業化、機械化和市場化的需要,在組織機構、農產品流通形式、副業範圍等方面不斷調整,不失時機地發揮自身優勢,依循政府的農業政策,採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促進了日本農業的發展,為振興日本經濟、改善農民生活提供指導。日本農協既改善了農民的交易地位,又減輕了基層政府的行政負擔,承擔了農村主要的經濟功能。
前言
社會工作是起源西方國家的一種保護性社會制度安排,屬其社會安全制度的組成部分。我國社會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引進這種專業助人的機制,但我們在引入其理論、方法的同時,必須注意到中西社會的差異,積極探索我國社會工作在地化的道路;就是在立足我國社會發展現實的基礎上,把來自國外的社工理論、方法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有機結合起來,使之能夠有效地服務我們的社會。農村社會工作是我國社會工作在地化的實施專業,也是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領域。
全球化的趨勢所造成的影響是國際性的,許多先進的國家,如美國與...
作者序
序言
《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環,社會工作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服務於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預防和解決經濟困難或生活不良而造成的社會問題,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農村社會工作》要服務農民以應農村群眾需求,裨益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建設。在農村開展社會工作,必須立足於農村實況,服務於農民需求,將群眾的需求和願望作為社會工作的切入點,落實服務工作的實效。《農村社會工作》採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及方法,從多元角度探索社會問題(包括農村貧困、老人、婦女、青年等)的原委,從而探討如何借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能以協助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體現著專業者們對社會服務的熱情和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
在台灣,農村不僅是農民生產與居住的場所,也是大多數其他非農民的活動空間。農村的功能從以往以生產為唯一目標,轉而同時扮演著自然生存基本條件的維護、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的保護、文化及人文景觀的維護角色等。隨著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在地化(rurality),形成農村機能的變遷,我們必須知道農村與整個農業、農民在地區、國家或全球分工的生產網絡位置,以及它們對於農民生活的社會結構關係。也需要瞭解農村中各種不同產業之間的網絡關係,以及它們對於農村生活的影響。如此,農村社會工作對於現代社會中的「農村」、「農民」、「農業」有些什麼意涵,或許才會周全、合宜。
《農村社會工作》是屬於社會工作專業範疇之一。結合歷史與現實的有機連繫,引導深入理解農民與農村社會的關係,從而實現社會工作的服務價值——關注民生、服務農民。學習農村社會工作宜把握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依存關係,既能系統地梳理農村社會工作的歷史脈絡和現實環境,也能深入地認識農村社會工作各種理念、理論、價值觀、實務模式和方法技巧等。旨在使閱讀者能根據社會情境、歷史分析,整合地思考農村社會工作的介入模式。
《農村社會工作》結合理論探討及實務工作的系統陳述,根據實務經驗,希望委身於農村社會工作的同好,經由理論與實踐的循環往復,創造出適合在地特色的農村社會工作情境模式,以期達到:
第一,對於社工學系,增進於專業議題關照的高度。
第二,對於社工系老師,增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寬度。
第三,對於社工系學生,增進渠等生涯能力的深度。
第四,對於實務單位,增進中心於社會實踐的廣度。
第五,藉由研議的成果,增進專業學術交流的厚度。
等寬泛功能,以便更好地建設農村社會,邁向「讓每一個人能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過生活」的福利社會。
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與「國際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與人民都不能夠閉關自守。社會工作是起源西方國家的一種保護性社會制度安排,是其社會安全制度的組成部分。我國社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引進這種專業助人的機制,但我們在引入其理論、方法的同時,必須注意到中西社會的差異,積極探索我國社會工作在地化的道路;就是在立足我國社會發展現實的基礎上,把來自國外的社工理論、方法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有機結合起來,使之能夠有效地服務我們的社會。農村社會工作是我國社會工作在地化的實施點,也是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領域。過去我們的農產品,以供應內銷為主,但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產銷方式、農家的生活型態,將受到很大的影響。農業生產結構的改變,將無可避免的衝擊農民的想法及鄉村生活的方式與品質,農村的結構都正面臨全新的挑戰,這些都是農村社會工作重要的課題。當前,西方農村社會工作的議題轉向「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和「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社區發展強調「資產(assets)」和「能力(capacity)」的充實(Kretzman & Mcknight, 1993)。資產建立(assets building)以「增強為本」的實務模式為基礎,旨在發現及重新肯定個人能力、天賦、智慧、求生技能及志向,以及社區的共同財產和資源。爰此,農村社會工作結合地(自然資源)、景(景觀資源)、人(人的資源)、文(文化資源)、及產(生產資源)等五項資源,注重對社區居民的直接服務,特別是從家庭、社區和個人的層面對農民提供面對面的支援和幫助,強調的是用專業知識與方法幫助處於不利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區,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並預防問題的發生,恢復、改善和發展其功能,以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
筆者任教大學校院已逾二十載,常期能體現韓愈所言「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將此專業知識擴及教室之外的社會大眾,以能對社會教育略盡棉薄的貢獻。盱衡我國社會進入全球化、專業化,不論是在專業服務或是培訓人員方面,都需有能一窺農村服務領域全貌的關照,凡有志者皆可以一同朝向未來應建構的方向共同努力。為此,於所參與的中華社區發展協會倡議並推動,結合兩岸大學校院共組「兩岸青年志工農村社會服務隊伍」,於二○一一年七月起分別於大陸安徽合肥市及黃山宏村,進行五所兩岸高校的聯合服務。為使助人專業得以永續,乃結合志工隊伍的實踐歷程及專業學理,融合而為本書,以期能成為這項服務工作的參酌,在服務行動能提供其資訊的借鑑性,讓學習者瞭解農村社會服務的最新學理與趨勢。就此專業領域的引介,感謝中華社區發展協會的「青年志工服務團」、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實踐大學出版組的玉成,方能完成這本著作。唯知識分子常以「金石之業」、「擲地有聲」,以形容對論著的期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之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辭揣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序言
《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環,社會工作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服務於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預防和解決經濟困難或生活不良而造成的社會問題,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農村社會工作》要服務農民以應農村群眾需求,裨益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建設。在農村開展社會工作,必須立足於農村實況,服務於農民需求,將群眾的需求和願望作為社會工作的切入點,落實服務工作的實效。《農村社會工作》採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及方法,從多元角度探索社會問題(包括農村貧困、老人、婦女、青年等)的...
目錄
出版心語
自序
第一章 農村社會工作概述
壹、農村社會工作的涵義
貳、農村社會工作的歷史
參、農村社會工作的特徵
肆、農村社會工作的功能
伍、農村社工的學科整合
第二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脈絡
壹、我國古代農村社會工作
貳、我國近代農村社會工作
參、借鑑台灣推動小康計畫
肆、我國當代農村社會工作
第三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理論
壹、農村社會工作基礎理論
貳、農村社會工作實務理論
第四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內容
壹、精神倫理建設
貳、經濟生產建設
參、基礎工程建設
肆、福利服務建設
第五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模式
壹、農村社會工作的模式
貳、農村社會工作的方法
參、農村社會工作的實例
肆、農村社會工作的任務
第六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過程
壹、農村社會工作規劃階段
貳、農村社會工作行動階段
參、農村社會工作結束階段
肆、農村社會工作評估階段
第七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實施
壹、農村社會工作的任務
貳、農村的婦女社會工作
參、農村社工的服務內涵
肆、農村社會服務的推展
第八章 農村社會教育工作
壹、農村社會教育的理念
貳、農村社會教育的歷史
參、農村社會教育的實例
肆、農村社會教育的策勵
第九章 農村老人社會工作
壹、老人社區照顧的目標
貳、老年社會工作的實施
參、老人社區照顧的規劃
肆、老人社區照顧的作為
第十章 農村再造工程
壹、農村再生政策的理念
貳、農村再生推動的機制
參、農村文化及特色建立
肆、農村服務人才的培育
第十一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
壹、農村社會工作的展開
貳、推動農村社工的經驗
參、台灣富麗新農村建設
肆、農村社工的推動願景
第十二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
壹、我國農村工作的發展
貳、農村社工的現代使命
參、農村社會的安全保障
肆、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
參考書目
出版心語
自序
第一章 農村社會工作概述
壹、農村社會工作的涵義
貳、農村社會工作的歷史
參、農村社會工作的特徵
肆、農村社會工作的功能
伍、農村社工的學科整合
第二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發展脈絡
壹、我國古代農村社會工作
貳、我國近代農村社會工作
參、借鑑台灣推動小康計畫
肆、我國當代農村社會工作
第三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理論
壹、農村社會工作基礎理論
貳、農村社會工作實務理論
第四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內容
壹、精神倫理建設
貳、經濟生產建設
參、基礎工程建設
肆、福利服務建設
第五章 農村社會工作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3-01-01ISBN/ISSN:978986326014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