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是生物學家的應許之地,
但是真的要跟國際團隊在雨林裡做研究,又是另一回事……。
這本書除了把雨林豐富的生態和其成因介紹給讀者,
還希望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
把科學研究的真諦、國際團隊合作的趣事,以及異文化的衝擊,
告訴更多有興趣的讀者。
精彩的內容包括愛秀的一群、動物大合唱、小蠹蟲公寓、長蠹蟲陷阱、
真菌共和國裡的螞蟻大軍、藤蔓迴旋曲、雨林生活大不易等,
不僅充滿科學家追求知識的探險精神,也不乏現代人面對大自然的趣味橫生。
作者簡介:
劉藍玉(昆蟲博士)
中興大學昆蟲學博士,世界唯二的長蠹蟲分類學家之一,對小蠹蟲、長小蠹蟲、竊蠹蟲亦有涉獵。輕微工作狂,有電影癖、閱讀癖、學習癖、自助旅遊癖,是喜歡在山林裡漫遊的仁者。目前任職於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林志全(網路宅男)
蠹蟲博士的另一半,網路管理經理,喜做安樂侯,有動漫癖、旅遊癖,少了網路可能會活不下去,是喜歡大海卻又很容易暈船的智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台灣溼地聯盟 理事長
這是一本很奇妙的書,你很少看到兩個理工背景的人,帶著浪漫的期望,抱著人文的情懷,去到世界上最有名的荒野叢林,共寫一本像遊記,又像十八世紀的博物學教科書,又像異鄉風土誌,但其實只是真情實事交織的人生樂章。
劉藍玉(蠹蟲博士)和林志全(網路宅男)都是中興大學昆蟲系的高材生,正統的生物背景,讓人原本以為他們倆應該是循規蹈矩、按步就班的理科人,不過在深入交往,看到他們如何決定加入雜牌軍組成的亞馬遜之旅,並細讀這本書後,才發現人生真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選擇。
藍玉本來已服公職,又擁有博士學位,是國立圖書館中甚受長官器重的青年才俊,志全服務於電腦公司,不但職業和性向結合,而且早已能「宅」在家中,臥遊世界了,但是他們卻都為了一封天外飛來的邀請函,順從了每一個人都深藏在心中,渴望探險,追求自由的心,毅然拋開了外在的桎梏(藍玉辭職了,志全不知道回來後老闆會不會請他辭職),完成了一生或許只有一次機會的壯遊。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決心,但是真幸運,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卻也分享了他們經歷的驚喜、困難和快樂。
從歐洲繞過三分之二的地球飛利馬就是很有趣的決定,除了和隊友會合外,在進入叢林前,又及時參與了德國啤酒節的歡樂,享受了對文明的最後依戀。不過在這段文字中我特別喜歡首席科學家尤莉安娜的傳奇,以及之後書中所引用她的一些思想言語,許多人在遭受災難後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永遠不要再去想起,尤莉安娜卻在這個自癒過程中,更瞭解了善與惡在自然和人類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自然無心而文明有意),以致於更喜歡,更親近,也更體諒變化無常的叢林了,可能這就是「初心」,貼近時讓我們寧靜安詳,在紛亂的社會中,卻遍尋不得。
隨著章節的進展,小倆口深入了南美洲,到達了盤古亞納,安家落戶,開門營業,逐步適應新環境,交結各式各樣,包括非靈長類的新朋友,處處都是令人驚喜的體驗,但仔細看透,卻發現真是「境由心生」,從旅遊的角度來看他們所經歷的簡陋的住所,在地的飲食,蚊蚋異物四伏的環境,都不是那麼賞心悅目,不過在作者的眼中,不但甘之如飴,而且處處生機滿眼,洋洋大觀,這股隱含在全書中的陽光、積極、自信,而且不時流露出自嘲式幽默的人格特質,或許才是這本書讀起來最令人愉悅之處。
全文中不時有許多歷史典故的敘述,也有不少科學現象的審視,正是我說它又像「風土誌」又像「博物學」的緣故,可能這本書本就是個混血兒,混血兒都比較漂亮對不對?科學知識和人文關懷,現代文明和蠻荒野趣,異國文化和開心體驗,美麗圖片和真誠文字,原來這就是兩位作者和《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這本遊記,特殊而又迷人的地方。
名人推薦: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台灣溼地聯盟 理事長
這是一本很奇妙的書,你很少看到兩個理工背景的人,帶著浪漫的期望,抱著人文的情懷,去到世界上最有名的荒野叢林,共寫一本像遊記,又像十八世紀的博物學教科書,又像異鄉風土誌,但其實只是真情實事交織的人生樂章。
劉藍玉(蠹蟲博士)和林志全(網路宅男)都是中興大學昆蟲系的高材生,正統的生物背景,讓人原本以為他們倆應該是循規蹈矩、按步就班的理科人,不過在深入交往,看到他們如何決定加入雜牌軍組成的亞馬遜之旅,並細讀這本書後,才發現人生真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選擇...
章節試閱
Chapter 1 飛往太平洋的彼岸
秘魯首都利馬,就在太平洋的另一岸,卻要繞上三分之二個地球,才能抵達~~~~。
(男)網友在「閒磕牙酒館」討論起「今年九月值得期待的事」,真是讓人心癢的背脊發涼。
我已經被家裡的蠹蟲博士再三警告,別有事沒事就跟別人提起九月的大計畫,但是星座書都說了,射手座是白目八卦王,不靠意外的人生,趁機吸引大家注意,實在有違咱家本性。於是我很快就加入討論:
看到這標題嚇了一跳,還以為我9月中要去亞馬遜熱帶雨林,幫老婆抓蟲做研究的計劃提早曝光了……。
心中的OS:反正家裡的蠹蟲博士沒事又不會去「閒磕牙酒館」閒逛,不會知道的。
三個月前,蠹蟲博士的英國老師決定「託孤」,把將近100本、高齡200至400歲的科學類古書,運來臺灣,交給蠹蟲博士終生保管。家裡的蠹蟲博士說我翻起這些古書來,挺有鄧不利多翻著魔法術語大全的派頭,可惜我沒有那一縷白鬍子,不然就更有份量了。
這批古書中最老的一本是1600年出版的動物分類學,軟皮裝禎、書皮和書背燙著金字。看著這本明朝萬曆28年出版的古書,想著荷蘭人當時正入侵澎湖,明朝政府承受著龐大的壓力,苦思要不要把澎湖讓給荷蘭人當貿易基地時,英國人正用拉丁文,整理、撰寫、出版了這本動物分類學,一股蒼涼感忽地從腳底往上衝。這本書已經初具現代分類系統的雛型,只能從它一本正經的在「龍屬」類群中,描繪出將近二十種神話裡才有的生物,還一一列出每種龍是在哪裡被抓到,才能略窺西洋科學進程中的迷信成份。
(女)中國人對生物學的認識,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主要是有關農業和醫藥的知識,大抵偏向經世濟民的層面。《詩經》可以算中國最早提到生物知識的著作,後世甚至有學者認為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視《詩經》(詩三百),就是因為可以「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而認識生物的名字,正是邁向分類學研究的第一步。《爾雅》一書可以算是最早的中文字典∕辭典,其中提到的動植物種類達五百多種,可以算是集先秦生物分類學知識大成的重要書籍。
一直被視為神話故事書的《山海經》,除了可以算是先秦時期中國及其邦國的地理、風土誌以外,還提到了277種動物、450多種半人半獸的神靈。書中對神靈和某些對動物的描述(文字和圖像),在現代人眼中,看起來都像是神話裡才會出現的物種。值得一提的是,《山海經》兩次提到「九頭的蛇」,跟希臘神話裡重要的角色「九頭蛇」(Hydra),幾乎如出一轍,而世界很多古老文明也都有關於九頭蛇的神話,包括波斯、日本、非洲等等。古希臘神話裡的九頭蛇,也出現在英國老師託管的400多歲的《動物分類學》一書中,描述於「龍屬」動物下,此屬羅列了十多種龍,幾乎都是九頭蛇的變種。
中國人對生物學,乃至於整個科學範疇的研究理念和方式,跟西洋的科學研究大相逕庭,但到目前為止,對中國科學∕科技發展研究最透徹的,卻是英國人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他的專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套十七巨冊(已出版者,尚有若干本未出版),幾乎成了現代學者研究中國科學∕科技發展的入門磚。
神話故事緣起於人類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其中包括許多蟲魚鳥獸、花草樹木,而這類的認識和描述,正是分類學的基礎。這本高齡400多歲的《動物分類學》的趣味,正在於它呈現出人們對分類學的認識從神話過渡到系統分類的階段,同時也讓觀者(至少是我)對那個關鍵年代萌生更多感慨。自此關鍵年代後,西方人積極發展出現代科學的雛型,奠定了現代分類學的基礎;中國的科學∕科技文明卻從此停滯了將近兩百年,直到後來全盤西化,中國人徹底接受西方的現代文明,期間甚至一度鄙棄、敵視東方的科學∕科技文明,視其為「落後」的象徵。一直到20世紀末,人們開始反思西方人所謂的「文明」,帶給人類的究竟是「進步」和「富足」,還是更大的「浩劫」和更多的「不平」,東方文明才又再度從牆角被挖掘出來。
人類的歷史總是不停在兩極間擺盪,很難停留在「最適當」的位置,又或許根本沒有這個「最適當」的位置,而歷史則是在各股「潮流」間顛簸的刻痕,只做紀錄,沒有批判。
(男) 收到這批古書後,我迫不急待地跟網友在「閒磕牙酒館」討論起「清道光年間出版的古書」,大家看著書裡美麗的彩繪昆蟲圖像、神話動物的線條圖,竟然天外飛來一筆的問起裡面有沒有藏寶圖,當然沒有!不過就在我猴急的說出九月要去亞馬遜雨林的計畫後,立刻有網友追根究底:
實情是要去亞瑪遜尋寶對不對?
拿到的古書原來是藏寶圖對不對??
才不是哩!說起來我才是苦主~~順便在網站論壇上跟眾家兄弟們吐吐苦水,男生真命苦啊。
這次出去一趟預計要兩個月,兩個人的旅費可觀。由於我是跟班湊熱鬧的,這筆錢就算在我頭上了。另外,由於看不順眼中華民國公務員的上班生態,太座決定7月初拍拍屁股走人,離開自由廣場對面的政府單位。太座說之後也要靠我養了……。
哪來的藏寶圖啊!了不起趁機去印加古文明遺址,查一查到底啥時世界末日,回來以後再當個神棍跟大夥更新最新的資料罷了!(哼!就算真有藏寶圖,我也不會笨到說出來~~。)
繞行世界三分之二
秘魯跟臺灣分別位於太平洋東西兩岸,買張機票從臺灣飛過太平洋,就可以輕鬆抵達秘魯,想起來應該是趟非常容易搞定的旅程,「我們只要橫越太平洋就可以到秘魯了耶,機票是不是要早點定啊?」。
「我看未必!」家裡的蠹蟲博士輕輕鬆鬆的否定了我的提案,可見她是有備而來。
「願聞其詳?」不過就是四個字的問句,確定了我要花大把銀子。
「所有從臺灣橫越太平洋飛往南美的航班,都得在美國轉機。可是臺灣人就連在美國過境、轉機都要辦美簽。美簽大概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難辦的簽證,你有時間去美國在台協會排隊、面試嗎?」我心虛的搖搖頭,「就算我們辦了美簽,我查過去秘魯的班機,還要在美國境內轉至少兩次機,才能飛到利馬,一樣勞民傷財。再說,我們進秘魯都不用簽證,還要為了轉機辦美簽?說真的,我還真有點心不甘、情不願。」家裡的蠹蟲博士本來就對美國沒啥好感,這趟旅行我又以她馬首是瞻:「真的嗎?還要在美國轉幾趟機喔~~。沒有直飛的航班嗎?」蠹蟲博士非常肯定的搖搖頭,「那妳打算怎麼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向是蠹蟲博士的座右銘,她做什麼事都早有計畫,問我意見除了是尊重,也為了分攤責任。果然她穩穩的說出盤算已久的計畫:「這次探險隊共有7人,光我們倆就幫台灣人佔了兩個位子囉!」很好!第一個重點就打在我心坎上,真讓人開心:「那其他人哩!他們都是哪裡來的?」「尤莉安娜跟她老公是一定會去的,再加上安迪,三個德國人。另外還有一個匈牙利人、一個波蘭人,不認識。」瞧!我去還是很重要的,幫臺灣爭取到第二順位,投票不會輸,擁有否決權,算是在失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次後,再次幫中華民國扳回一城。
「他們五位會在慕尼黑集合後一起出發,到馬德里轉機後,直飛利馬。我想我們也可以飛去慕尼黑,跟他們會面。一來我們去歐洲不用簽證,二來去回都可以在慕尼黑停留幾天,讓我有時間回動物學研究中心,找克勞斯敘舊,順便做點研究工作。」果然蠹蟲博士早就已經把來回的路線都安排好了。「不過這樣一個人要多花大約一萬多塊的機票費,你覺得可以嗎?」太座下戰帖了,挑戰我的阮囊厚度,這可是表現男子漢精神的重要時刻,不能退讓,四十歲的查埔郎,不能只剩一張嘴:「可以啊!不要讓美國稱心如意,我們就從歐洲走,老公我有錢。」才講完,心就開始滴血,咱家阮囊其實羞澀啊~~。(希望我臉上的笑容不會太僵硬~~)
主意既定,我望著牆上的世界地圖,研究這趟旅程的飛行路線:先飛過1/3個地球,從臺灣飛到德國,得把手錶調慢6個小時(德國的夏令時間);接下來再飛過1/3個地球,從歐洲飛到秘魯,秘魯比德國慢7個小時,所以當我們從馬德里飛往利馬時,又要再把手錶調慢7個小時,然後從利馬太平洋岸,遙遙思念著大洋對岸的臺灣。看來這趟旅行,就要在避開太平洋上空的航程中、在時差的煎熬中,飛過2/3個地球到秘魯,然後再繞過2/3個地球回臺灣。
故事緣起
(女) 2007年九月,我很幸運地申請到國科會和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 Dienst,DAAD)合作的國際交流學生獎學金,到德國進行一年半的研究。在這段期間中,我的學籍雖然掛在慕尼黑大學,但因為我的德國指導老師克勞斯在慕尼黑動物學研究中心(Zoologische Staatssammlung München,簡稱ZSM)任職,所以我也以此中心為研究基地。
ZSM擁有德國境內最豐富的動物學蒐藏,直接受巴伐利亞州政府管轄,為巴伐利亞科學、研究與藝術部轄下的巴伐利亞州立自然科學蒐藏中心(Die Staatlichen Naturwissenschaflichen Sammlungen Bayerns,簡稱SNSB)管轄的科研機構之一。SNSB已有180年歷史,為全德最龐大的的自然科學蒐藏中心,包括五個科研機構、八個博物館、一個植物園、一個IT中心,以及一個中央行政中心。
跟SNSB轄下的其他蒐藏單位一樣,ZSM舊址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戰火摧毀,所幸慕尼黑市區內最有名的城堡寧芬堡(Schloss Nymphenburg),於戰後主動提供空間,做為ZSM的暫時棲身之所,直到ZSM在寧芬堡附近找到新家為止。
ZSM搬入新家後,SNSB在其原來位於寧芬堡的棲身處成立了人與自然博物館(Museum Mensch und Natur),該館所有展示內容,皆為ZSM研究人員通力合作的成果。換句話說,ZSM可以算是人與自然博物館的蒐藏研究部門,而人與自然博物館則是ZSM的展示教育部門。
於1985年落成的ZSM新館建築十分符合綠建築的概念,是向地面下伸展的兩層建築。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為了符合慕尼黑地區建築物限高的標準,一方面為了減少能源消耗。德國的冬天很長,向下延伸的建築物可以靠周圍的地基擋住冷空氣,減少暖氣消耗量;露出地面的屋頂則裝有太陽能光板,收集來的太陽能則主要用來加熱館內盥洗用水。ZSM新館落成後,立刻成為巴伐利亞地區的綠建築標竿,之後興建的公共建築,皆在其基礎上,引進更多更新的綠建築概念。
身為巴伐利亞地區最重要的動物學蒐藏研究單位,ZSM不但蒐藏有豐富的動物標本,其圖書室也收藏了十分完善的參考文獻。臺灣的分類學文獻一向缺乏,所以對我來說,ZSM的圖書室簡直就像寶庫一般,成為我在ZSM時,最常拜訪的地方,自然也就跟圖書室的小姐和主任尤莉安娜慢慢熟稔起來。
尤莉安娜和其夫婿老艾,都是克勞斯的好朋友,每天早上,克勞斯會跟老艾一起喝咖啡、聊是非,中午則會跟尤莉安娜和另外幾位同事共進午餐。只要我有空,克勞斯就會邀我一起喝咖啡、共進午餐,我因此有機會聽到尤莉安娜的傳奇故事,還有他們位於亞馬遜雨林的盤古亞納研究基地。「有機會你一定要去一趟。」克勞斯每次跟我講完他們在盤古亞納做研究的精彩故事後,一定不忘鼓勵我參與:「雖然沒水沒電沒網路,但你會喜歡那裡的。」尤莉安娜則在旁一邊吃午餐、一邊點頭。
我忘不了克勞斯的鼓勵,也一直很後悔2008年年中,當時正在ZSM重寫博士論文的我,為了充實研究材料,安排了一連串到歐洲幾個收藏甲蟲標本的重要博物館拜訪的行程,因而放棄了跟大夥兒一起去盤古亞納做研究的機會。所以當我決定離開跟所學無關的公職後,立刻寫信給尤莉安娜,要求加入她們2011年的團隊,沒想到無時無刻都很忙碌的尤莉安娜竟然很快回信,歡迎我和道奇一起加入她們九月的行程。
整個故事於焉展開~~。
(男) 蠹蟲博士在慕尼黑動物學研究中心待了一年半,她在這段時間內除了寫完論文,還拜訪了很多博物館,到現在還在幫好幾間歐洲博物館鑑定蠹蟲。克勞斯在這段時間內,幫了蠹蟲博士很多忙,甚至在蠹蟲博士回臺進行論文口試時,還特地飛來臺灣,當她的口試委員。後來我們兩家的成員都成了好朋友,聚在一起總是吃吃喝喝,無所不談。這次去的時間正好碰上慕尼黑的啤酒節,還可以去啤酒節喝個啤酒,看看穿著巴伐利亞傳統服飾的美女和遊行。
可以跟老朋友敘舊,還可以喝啤酒、看美女,家裡的蠹蟲博士還可以去ZSM做點研究工作,想想雖然要多花點錢,但還是值得啦!
Chapter 1 飛往太平洋的彼岸
秘魯首都利馬,就在太平洋的另一岸,卻要繞上三分之二個地球,才能抵達~~~~。
(男)網友在「閒磕牙酒館」討論起「今年九月值得期待的事」,真是讓人心癢的背脊發涼。
我已經被家裡的蠹蟲博士再三警告,別有事沒事就跟別人提起九月的大計畫,但是星座書都說了,射手座是白目八卦王,不靠意外的人生,趁機吸引大家注意,實在有違咱家本性。於是我很快就加入討論:
看到這標題嚇了一跳,還以為我9月中要去亞馬遜熱帶雨林,幫老婆抓蟲做研究的計劃提早曝光了……。
心中的OS:反正家裡的蠹蟲博士沒事又不會去...
作者序
劉藍玉
從秘魯回台灣已經一年了,雨林裡的種種卻總在身邊縈繞,開車上路耳邊就響起青蛙大合唱,走在路上眼前就看到高聳入雲的板根植物,坐在電腦前打公文打到一半,螢幕上竟然浮現出奶油色蟑螂、透翅蝶和公切葉蟻的身影。
回想起身處雨林的那個月,要不是重讀一次自己寫的遊記,好多不便和抱怨現在都已經忘了,唯一還記得的只有那片讓人魂牽夢縈的貧瘠雨林,還有在這片貧瘠大地上,為了努力求生存而展現出來五花八門的生命形態。去亞馬遜原來是為了給自己一個遠離塵囂的機會,結果這扇不經意打開的窗,卻讓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給了我另一個審視生命意義的標準,也成了我此生的救贖。
攻擊和對抗不熟悉的事物是生物的本能,人類則是把這種本能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物種,所有「非我族類」都死不足惜,卻渾然不覺自己才是大自然裡最格格不入的物種,靠著「船堅砲利」消滅異己。尤莉安娜深知人類的習性,所以想盡辦法邀請所有她認識、可以自費前往盤古亞納工作站的生物學家,跟她一起去調查雨林裡的物種,然後把調查研究結果公諸於世,最後才把研究結果轉換成大眾可以瞭解的文宣資料,讓大家從陌生到熟悉,最後愛上雨林。尤莉安娜的推廣工作在德國已經卓然有成,不但有大麵包廠商贊助她的雨林救援行動,也有不少讀幼稚園和小學的小朋友把自己的零用錢捐給「雨林」。
當初決定寫這本遊記跟環保、愛護雨林都沒有關係,只是因為自己接受過分類學和博物館學研究的訓練,又有豐富的教書、編輯和翻譯科普書籍的經驗,所以很清楚自己的幸運,可以獲得雨林研究第一手資料,包括科學家在雨林裡做研究的甘苦、雨林生物的多樣性和威脅、跟雨林人的互動和觀念差異,還有神秘的印加文化遺澤和偉大之處。這些都是太好的科普推廣內容,值得用梭羅的觀察力、杜瑞爾的筆調來跟讀者報告。我一直深信「瞭解」才是「體諒」和「共享」的基礎,這是身為大自然一份子的責任,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盡到這個義務,我只有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決定跟著尤莉安娜去雨林做研究之前,鼓起勇氣跟張蕙芬總編聯絡,希望大樹可以出版我們的遊記,即使張姐對這本遊記的市場有疑慮,她還是很勇敢的答應了,並且給了我最大的鼓勵,讓我深深體會到臺灣之所以可以穩站東南亞出版業的鰲頭,是因為後面有這麼多堅實的臂膀支撐著,實在是臺灣人的福氣。
林志全
雖然大學時和蠹蟲博士是同系的學弟和學姐,但是出社會當上網路宅男後,除了斷斷續續跟隨老婆劈劈木頭、掛掛陷阱,中年發福的肚子裡早已經沒殘留半點學術的墨水。不過在網路宅男的外表下,內心其實還有個小男孩,一聽到亞馬遜雨林就眼睛發亮,聽到馬雅文化、消失的天空之城就全身打顫。
這趟旅程讓我體會到現代人已經離大自然多遠,還開了眼界,看到不同環境、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溝通相處。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不斷普及的行動通信,改變了所謂現代人、先進國家的生活和溝通的模式,但是到了盤古亞納這片沒水、沒電、沒網路的叢林,我們這些「現代人」必須跟網路和手機脫鉤,重新認識真正的大自然,學著適應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用最簡潔的方式克服種種困難。
回想起在雨林中迷路的那段恐怖經驗,至今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平時自詡為鴿子的我,怎麼會發生這種鳥事?一定是當天太陽黑子活動旺盛造成我的大腦神經迴路異常。看看我們的遊記,再回想當初陷在伏木堆中的絕望感,真的該說是神明保佑。四十歲的台灣網路宅男,在雨林中迷路六小時就差點沒戲唱;當年十六歲的德國少女,飛機失事之後負傷還能在雨林中求生12天獲救。回到營區後,真該跳到研究基地那兩個廁所馬桶內躲起來的,太丟臉了。
尤莉安娜從十六歲遇到空難生還後,就把自己貢獻給秘魯的雨林保育,捨我其誰的精神讓我深覺汗顏。從普卡帕前往尤亞匹屈斯,看著黃沙滾滾的紅土路,尤莉安娜告訴我們這一帶在她父親的年代也都還是原始林,現在已經成為農地;搭小船在猶卡亞里河淡紅色的河道上,不時看到淘金客架設在河岸的機器設備,篩選沙金的化學藥劑直接就污染了河水。我的心裡跟尤莉安娜一樣嘆息著,但卻沒有她那樣義無反顧的勇氣。我在這裡看到人類對亞馬遜雨林的破壞、人與自然爭地的衝突、原始部落和現代文明面對彼此的手足無措,以及大自然的反撲,都是正在發生,也是所有人類都不能逃避的問題。
也許很多人都會感慨,曾幾何時心中的夢想已經萎縮到只剩下眼前的工作。從這趟亞馬遜之旅歸來後,我知道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還很多。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身體驗書裡寫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參與生物學家的研究採集工作之後,我更加迷戀這類體驗,更加覺得自己幸運,可以跟隨一群不同國家的朋友,在貧瘠卻生機盎然的雨林共同度過一個月的雨林生活。也從同行的幾位老學者身上看到,只要心中懷有研究的熱情,年齡不是問題。蠹蟲博士,如果有機會要再帶我一起去探險,我保證不會再迷路了!
劉藍玉
從秘魯回台灣已經一年了,雨林裡的種種卻總在身邊縈繞,開車上路耳邊就響起青蛙大合唱,走在路上眼前就看到高聳入雲的板根植物,坐在電腦前打公文打到一半,螢幕上竟然浮現出奶油色蟑螂、透翅蝶和公切葉蟻的身影。
回想起身處雨林的那個月,要不是重讀一次自己寫的遊記,好多不便和抱怨現在都已經忘了,唯一還記得的只有那片讓人魂牽夢縈的貧瘠雨林,還有在這片貧瘠大地上,為了努力求生存而展現出來五花八門的生命形態。去亞馬遜原來是為了給自己一個遠離塵囂的機會,結果這扇不經意打開的窗,卻讓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給了我另...
目錄
推薦序 4
蠹蟲博士作者序 5
網路宅男作者序 6
Chapter 1 飛往太平洋的彼岸 7
Chapter 2 最安全的搭機方式 17
Chapter 3 前進亞馬遜 23
Chapter 4 愛秀的一群 41
Chapter 5 動物大合唱 53
Chapter 6 小蠹蟲公寓 69
Chapter 7 大家來Salud ! 83
Chapter 8 長蠹蟲陷阱 103
Chapter 9 真菌共和國裡的螞蟻大軍 119
Chapter 10 藤蔓迴旋曲 131
Chapter 11 雨林生活大不易 145
Chapter 12 七嘴八舌也能通 171
Chapter 13 叢林裡的教室 183
Chapter 14 再見雨林 209
推薦序 4
蠹蟲博士作者序 5
網路宅男作者序 6
Chapter 1 飛往太平洋的彼岸 7
Chapter 2 最安全的搭機方式 17
Chapter 3 前進亞馬遜 23
Chapter 4 愛秀的一群 41
Chapter 5 動物大合唱 53
Chapter 6 小蠹蟲公寓 69
Chapter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軟精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