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永亮
定價:NT$ 280 特價:NT$ 199
優惠價:88 折,NT$ 175
本商品已下架
皇位不是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能當上真龍天子也非命中注定!
君權神授、太陽之子、神蹟顯靈;黃袍加身、求仙成道、政教合一……
哪一個不是君王為了鞏固皇權搞出來的把戲?
擁有天神加持、暗鬼幫助的帝王們,才是真正裝神弄鬼的「藏鏡人」!
四爺的前半生,埋首於宮廷鬥爭
後半生則勤於政務
嚴峻的處世風格惹來不少怨言
卻也贏得後世的讚美
然而,大權在握的四爺
為何最終暴死於京郊離宮圓明園內?
是怪病纏身?亦或服食丹藥中毒?
還是被最親近的身邊人謀殺?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
漏將二鼓,一陣陰冷的秋風驟起,
掠過房簷樹梢,留下散亂細碎的枯葉盤旋之聲和空曠寂寥的窗櫺開合之聲。
張廷玉剛剛合上眼睛。
突然,大宅正門方向傳來了「咚咚」的砸門聲。
嘈雜中,刺耳的尖細嗓音一迭聲地喊:
「有旨意!宣張大人即刻進宮!」
張廷玉一顆心頓時吊了起來。
他慌亂地推衾披衣翻身下炕,腳蹬靴,手扣絆,
一邊急急向外邁步,一邊滿腹狐疑設想種種可能出現的變故。
突然,宮門大開,一個似哭非哭的聲音傳了出來,「大行皇帝龍馭殯天了——」
張廷玉猶如五雷轟頂,驚駭欲絕。
他萬萬沒有想到,深夜宣召,竟然是因「上疾大漸」。
白天尚勤政如常的雍正帝,竟然已瀕臨彌留的最後關頭!
正史與野史的迥異 雍正暴死秘事
雍正(一六七八~一七三五)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其身態偉岸,舉止端凝,頗為父皇喜愛。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雍王。在與兄弟搶爭皇位過程中,因其城府深重,手段詭譎,終占上風,即位成大統。其登極後,嚴峻吏治,誅殺汙吏,舉國一片肅殺。其勤於政務,不嗜女色,平定叛亂,劃定中俄中段界線。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暴卒於圓明園,傳位於四子弘曆。尊諡憲皇帝,葬泰陵。
一七三五年,雍正皇帝突然暴死於京郊離宮圓明園內。人們對於雍正皇帝死因,有著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因病而故。根據《上諭內閣》和《硃批諭旨》等官書記載,一七二九年(雍正七年)冬起,雍正帝生了一場大病,到一七三一年(雍正九年)秋,病情還是寒熱不定,飲食無常,睡眠不安。到底是什麼病?太醫也說不清楚。雍正曾向田文鏡、李衛、鄂爾泰等心腹督撫密發諭旨,要他們推薦良醫。此後,病情雖有好轉,但身體仍然常常欠安。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農曆八月二十日起,雍正帝病情加重,仍未停止工作。到二十三日晚上病情加劇,遂召見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莊親王允祿、禮親王允禮,以及大學士、內大臣等數人,「面諭遺詔大意」,至凌晨駕崩。雍正帝因病而故的說法也順理成章,甚至有人還具體提出,雍正帝是因「中風」而死去的。
關於雍正死亡的那個夜晚,在保和殿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吏部尚書張廷玉的《自訂年譜》中是這樣記述的: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漏將二鼓,一陣陰冷的秋風驟起,掠過房簷樹梢,留下散亂細碎的枯葉盤旋之聲和空曠寂寥的窗櫺開合之聲。張廷玉剛剛合上眼睛。突然,大宅正門方向傳來了「咚咚」的砸門聲。嘈雜中,刺耳的尖細嗓音一迭聲地喊:「有旨意!宣張大人即刻進宮!」張廷玉一顆心頓時吊了起來。他慌亂地推衾披衣翻身下炕,腳蹬靴,手扣絆,一邊急急向外邁步,一邊滿腹狐疑設想種種可能出現的變故。
在盞盞燈籠搖曳散碎的暗淡光線下,張廷玉一行向圓明園倉促疾馳。圓明園西南門已有三四名太監翹首而待。一見張廷玉到,兩名太監向內飛奔而報,餘人將張廷玉等引向寢宮。寢宮燈火通明,只見太醫、內侍急進急出。階下烏壓壓站了一地的人,個個神情緊張、嘁嘁耳語。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公豐盛額、納親、內大臣海望等先後到齊。張廷玉猶如五雷轟頂,驚駭欲絕。他萬萬沒有想到,深夜宣召,竟然是因「上疾大漸」。白天尚勤政如常的雍正帝,竟然已瀕臨彌留的最後關頭!
張廷玉與眾大臣按班次排成兩行,屏息躡足,入寢宮御榻前三叩九拜恭請聖安。燭光昏暗,帳幔重重,御榻上的雍正帝向內而臥,看不清頭臉,沒有任何反應。眾大臣顫抖著起身,強壓緊張焦慮的心情,躬背依前退出,在階下等候消息。
突然,宮門大開,一個似哭非哭的聲音傳了出來,「大行皇帝龍馭殯天了——」眾大臣原以為心理已有準備,凶耗一出,仍有不少人幾乎癱倒在地,所有的人均放聲慟哭。混亂中,張廷玉、鄂爾泰強自鎮定,上前厲聲道:「現下不是哭的時候!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曾書密旨,除示我二人外,無有知者,這密旨就藏在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說得是!說得是!」亂了方寸的兩位王爺如夢方醒,立傳總管太監,責其為何沒有馬上請出雍正傳位密旨。
總管太監慌得雙膝跪倒在地,搗蒜般叩頭:「奴才該死!奴才該死!大行皇帝未曾諭及密旨之事,奴才不知密旨所在!」
張廷玉道:「大行皇帝當日密封之件,諒亦無多,外用黃紙固封,背後寫一『封』字的即是此旨。」過了一會兒,總管太監急匆匆捧出黃封一函。諸大臣打開一看,正是雍正帝硃筆親書傳位乾隆的那道密旨。
關於雍正之死的第二種說法,是服丹藥中毒而死亡的。從宮中檔案等資料可以看出,雍正帝做有《燒丹》詩歌頌丹藥的功效,自己平時愛吃丹藥,有時還賜給臣下,鄂爾泰就曾受賜而服食,受賜者服用一個月後奏報「大有功效」。同時,雍正帝還推崇紫陽真人,為之重建道院,讚賞真人「發明金丹之要」。在宮中養了不少道士,有煉丹的,有念咒的,也有行按摩術的,他希望道士能給他治病健身。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在圓明園內為雍正帝煉丹,燒掉了成百噸的燃料,出爐了一批又一批的金丹成品。雍正帝服了大量丹藥,終因丹藥中有毒成分在體中發作而致死。八月二十五日,即雍正帝死後第二天,嗣君乾隆帝就下令驅逐張太虛等道士,這可以說是與雍正帝之死有關的旁證。
第三種說法是被人謀殺的。兇手到底是誰,又存在不同的傳聞。其中,大量野史傳聞的是雍正帝被呂留良孫女呂四娘刺殺身亡。呂留良是清初的思想家,曾試圖反清復明。他的學生策動反清失敗後,呂留良雖然已經死去,其親屬也受到牽連,只有孫女呂四娘恰奉母在外,因此倖免罹禍,便隱之名山仙剎,拜師學藝,練就一身絕技,立志為父祖報仇。後來她潛入宮中,終於將雍正帝刺死。另有人認為謀殺雍正帝的不是呂四娘,而是宮女與太監吳守義、霍成因怨恨雍正帝暴虐,伺他熟睡後,用繩子將他勒死的。
雍正皇帝究竟是暴病中風而死的,還是盲目服丹藥中毒身亡的,抑或被人暗殺的?現在還是一樁懸而未決的公案。
大清帝國的情聖 順治死因秘事
順治(一六三八~一六六一),名福臨,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卒後即位,時年僅六歲。其親政後,習漢文化儉樸不奢,開墾荒地,招撫流亡,輕徭薄賦,整治吏治,堪為明君。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染天花病卒,立玄燁。尊諡章皇帝,葬孝陵。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一六三八~一六六一)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兒子,也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他六歲即位,年號順治。開始由皇叔父多爾袞代為攝政,至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親政。先後滅南明福王、唐王、魯王等政權。少年英武,雖親政時間不長,卻為清代近三百年的統治開創了一個良好的局面。民間有關順治皇帝的軼事傳聞雖然沒有其曾孫乾隆皇帝多,但是也很深入人心。環繞在順治皇帝身上最大的迷霧就是他出家當和尚的傳說。
清初文士吳梅村在其《清涼山禮佛詩》中影射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從此開「順治遁入空門說」的先河,幾百年來,以訛傳訛,愈傳愈神。五臺山鎮海寺院中有一座大塔,是青白石築成的。傳言順治皇帝的屍體就埋在此塔裡邊。
魏國祚先生在他所著的《五臺山》一書有下面這番記述:
「相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台,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臺山找他父親順治……康熙來到鎮海寺,見殿前有一中年和尚打掃庭院……康熙問他叫什麼法名,他說:『我叫八×』……當他(康熙)走近南山寺,突然意識到『八×』是個『父』字,懷疑那位和尚就是他的父親。於是他又返回來找那位和尚,可是那位和尚已不知去向。問此寺僧人,僧人回答更妙:『我們這裏沒有你要找的那位和尚。』康熙吃了閉門羹,懷著失望心情走出寺院,當他回頭看寺院時,發現牆上新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是這樣寫的:『離俗當僧花山寺,不慎破碗被趕出,古有子債父來償,今希父債子來還。……』因為這首詩有這樣一個含義:順治一開始出家在花山寺,由於不加小心把老和尚的碗打碎了,想叫他兒子來賠償。按照詩的主題,康熙在江西景德鎮特意燒製一窯瓷碗,分送五臺山所有的寺院。」
上述有關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到底可信不可信呢?讓我們看一看歷史是怎麼說的。
順治皇帝登基時,年僅六歲,由其叔父多爾袞與濟爾哈朗攝政。順治七年(一六五○年),攝政王多爾袞死,順治皇帝開始親政,時年十二歲。第二年,聘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婚後兩年,順治討厭皇后,但礙於母親的情面,把她廢為「靜妃」,理由是「嗜奢侈」。
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順治皇帝十六歲,又立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為皇后。順治皇帝的妃嬪還有董鄂氏皇貴妃、貞妃、淑惠妃、恭靖妃、端順妃、寧愨妃、恪妃、佟佳氏、穆克圖氏、巴氏、陳氏、唐氏、鈕氏、楊氏,烏蘇氏、那拉氏等。在這眾多的后妃之中,最受順治皇帝寵愛信任的是皇貴妃董鄂氏。
關於董鄂妃的身世,民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傳聞,說大清朝的皇貴妃其實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在戲曲舞臺上,故事是這麼被演繹的:世家公子江南名士冒辟疆,在絳雲樓主人錢謙益及其妾柳如是的促成下,納秦淮名妓董小宛為妾。清軍南侵,董、冒失散,降清的明將洪承疇得到了董小宛,得知其為冒辟疆之妾,為洩私憤,將董偽作皇室董鄂王之女,改名董鄂氏,送到皇宮。順治對董寵愛非常,封為貴妃。冒辟疆知道後,透過已做禮部侍郎的錢謙益,買通太監,混進宮中。夫妻相見,分外悲傷。正在此時,皇太后與皇后闖了進來,見狀大怒,遂將董小宛白綾賜死。順治一氣之下,放棄帝位,於五臺山皈依空門;而冒辟疆回到故鄉江蘇,終身不仕,老死鄉里。
然而,事實上,順治的寵妃董鄂氏並非董小宛。因為,二人年齡懸殊是很明顯的。當董小宛在江南紅極一時之際,清世祖才剛剛呱呱墜地。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寫的《影梅庵憶語》明白地寫著董小宛於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去世,當時順治皇帝才十四歲,不可能納董小宛為貴妃。那麼,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董鄂妃到底是何許人也?
董鄂氏皇貴妃原是順治皇帝之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王妃。順治皇帝十八歲那年,董鄂氏的丈夫去世,孀居在家。因為滿族遵循兄納弟妻的習俗,因此八月的時候,她被順治皇帝選入皇宮立為賢妃,十二月,又晉封為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
董鄂妃不僅姿容豔麗,而且乖巧聰敏。清朝皇帝歷來崇奉佛教,順治皇帝尤其篤信禪學,平時空閒時教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順治由此更加喜愛這位皇貴妃。她深知順治皇帝討厭奢侈不講排場,她從不要求順治賞賜金玉之物,因而深受順治皇帝的敬佩和寵愛。董鄂妃對順治皇帝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深得太后歡心。她朝夕陪伴順治,精心照料飲食起居,噓寒問暖無微不至。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
不料,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廿二歲。
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廿二歲。
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悲痛欲絕,立即追封董鄂妃為孝獻皇后,並命於景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壽椿殿隆重祭奠。停靈廿一天期間,順治皇帝命八旗二、三品官員輪流守靈,集僧人一百零八名,啟建懺壇、金剛壇、梵綱壇,華嚴壇、水陸壇等法會,為董鄂妃超度亡魂。順治皇帝更多次親到靈前哭祭,並親撰《董鄂后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茚溪秉炬將董妃火化。
在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太過傷感,只覺得人生少此佳人的陪伴,從此再無滋味,因此便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於是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皇帝就請火化董鄂妃的茚溪和尚給自己剃了髮。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聽說順治皇帝落髮的消息後,親自在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同時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茚溪。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頭。
但是,順治皇帝再也沒有恢復元氣,他由於憂傷過度,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後,病死在皇宮,享年廿四歲。臨死前,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茚溪和尚秉炬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順治的屍體亦由茚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了。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
事實上,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臺山,靈骨也並非安置在鎮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臺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所有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的傳說,都是查無實據。根據《順治皇帝御製董后行狀》、《清實錄》、《清史稿》、《茚溪語錄》等史籍,順治皇帝是雖曾有意為僧,但卻出家未遂。
【順治皇帝出家自嘆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自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伽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閒誰得知;若能了達僧伽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納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累世種菩提;個個都是真羅漢,也披如來三尺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河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祇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納子,為何落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作者簡介:
徐永亮,中國史專家,研究中國歷史多年,專攻皇室秘辛等史事,將歷年心得整理集結成冊,暢銷於華人世界歷久不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作者:徐永亮
特價:NT$ 199
優惠價: 88 折, NT$ 175 NT$ 280
本商品已下架
皇位不是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能當上真龍天子也非命中注定!
君權神授、太陽之子、神蹟顯靈;黃袍加身、求仙成道、政教合一……
哪一個不是君王為了鞏固皇權搞出來的把戲?
擁有天神加持、暗鬼幫助的帝王們,才是真正裝神弄鬼的「藏鏡人」!
四爺的前半生,埋首於宮廷鬥爭
後半生則勤於政務
嚴峻的處世風格惹來不少怨言
卻也贏得後世的讚美
然而,大權在握的四爺
為何最終暴死於京郊離宮圓明園內?
是怪病纏身?亦或服食丹藥中毒?
還是被最親近的身邊人謀殺?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
漏將二鼓,一陣陰冷的秋風驟起,
掠過房簷樹梢,留下散亂細碎的枯葉盤旋之聲和空曠寂寥的窗櫺開合之聲。
張廷玉剛剛合上眼睛。
突然,大宅正門方向傳來了「咚咚」的砸門聲。
嘈雜中,刺耳的尖細嗓音一迭聲地喊:
「有旨意!宣張大人即刻進宮!」
張廷玉一顆心頓時吊了起來。
他慌亂地推衾披衣翻身下炕,腳蹬靴,手扣絆,
一邊急急向外邁步,一邊滿腹狐疑設想種種可能出現的變故。
突然,宮門大開,一個似哭非哭的聲音傳了出來,「大行皇帝龍馭殯天了——」
張廷玉猶如五雷轟頂,驚駭欲絕。
他萬萬沒有想到,深夜宣召,竟然是因「上疾大漸」。
白天尚勤政如常的雍正帝,竟然已瀕臨彌留的最後關頭!
正史與野史的迥異 雍正暴死秘事
雍正(一六七八~一七三五)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其身態偉岸,舉止端凝,頗為父皇喜愛。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雍王。在與兄弟搶爭皇位過程中,因其城府深重,手段詭譎,終占上風,即位成大統。其登極後,嚴峻吏治,誅殺汙吏,舉國一片肅殺。其勤於政務,不嗜女色,平定叛亂,劃定中俄中段界線。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暴卒於圓明園,傳位於四子弘曆。尊諡憲皇帝,葬泰陵。
一七三五年,雍正皇帝突然暴死於京郊離宮圓明園內。人們對於雍正皇帝死因,有著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因病而故。根據《上諭內閣》和《硃批諭旨》等官書記載,一七二九年(雍正七年)冬起,雍正帝生了一場大病,到一七三一年(雍正九年)秋,病情還是寒熱不定,飲食無常,睡眠不安。到底是什麼病?太醫也說不清楚。雍正曾向田文鏡、李衛、鄂爾泰等心腹督撫密發諭旨,要他們推薦良醫。此後,病情雖有好轉,但身體仍然常常欠安。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農曆八月二十日起,雍正帝病情加重,仍未停止工作。到二十三日晚上病情加劇,遂召見寶親王弘曆、和親王弘晝、莊親王允祿、禮親王允禮,以及大學士、內大臣等數人,「面諭遺詔大意」,至凌晨駕崩。雍正帝因病而故的說法也順理成章,甚至有人還具體提出,雍正帝是因「中風」而死去的。
關於雍正死亡的那個夜晚,在保和殿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吏部尚書張廷玉的《自訂年譜》中是這樣記述的: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漏將二鼓,一陣陰冷的秋風驟起,掠過房簷樹梢,留下散亂細碎的枯葉盤旋之聲和空曠寂寥的窗櫺開合之聲。張廷玉剛剛合上眼睛。突然,大宅正門方向傳來了「咚咚」的砸門聲。嘈雜中,刺耳的尖細嗓音一迭聲地喊:「有旨意!宣張大人即刻進宮!」張廷玉一顆心頓時吊了起來。他慌亂地推衾披衣翻身下炕,腳蹬靴,手扣絆,一邊急急向外邁步,一邊滿腹狐疑設想種種可能出現的變故。
在盞盞燈籠搖曳散碎的暗淡光線下,張廷玉一行向圓明園倉促疾馳。圓明園西南門已有三四名太監翹首而待。一見張廷玉到,兩名太監向內飛奔而報,餘人將張廷玉等引向寢宮。寢宮燈火通明,只見太醫、內侍急進急出。階下烏壓壓站了一地的人,個個神情緊張、嘁嘁耳語。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公豐盛額、納親、內大臣海望等先後到齊。張廷玉猶如五雷轟頂,驚駭欲絕。他萬萬沒有想到,深夜宣召,竟然是因「上疾大漸」。白天尚勤政如常的雍正帝,竟然已瀕臨彌留的最後關頭!
張廷玉與眾大臣按班次排成兩行,屏息躡足,入寢宮御榻前三叩九拜恭請聖安。燭光昏暗,帳幔重重,御榻上的雍正帝向內而臥,看不清頭臉,沒有任何反應。眾大臣顫抖著起身,強壓緊張焦慮的心情,躬背依前退出,在階下等候消息。
突然,宮門大開,一個似哭非哭的聲音傳了出來,「大行皇帝龍馭殯天了——」眾大臣原以為心理已有準備,凶耗一出,仍有不少人幾乎癱倒在地,所有的人均放聲慟哭。混亂中,張廷玉、鄂爾泰強自鎮定,上前厲聲道:「現下不是哭的時候!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曾書密旨,除示我二人外,無有知者,這密旨就藏在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說得是!說得是!」亂了方寸的兩位王爺如夢方醒,立傳總管太監,責其為何沒有馬上請出雍正傳位密旨。
總管太監慌得雙膝跪倒在地,搗蒜般叩頭:「奴才該死!奴才該死!大行皇帝未曾諭及密旨之事,奴才不知密旨所在!」
張廷玉道:「大行皇帝當日密封之件,諒亦無多,外用黃紙固封,背後寫一『封』字的即是此旨。」過了一會兒,總管太監急匆匆捧出黃封一函。諸大臣打開一看,正是雍正帝硃筆親書傳位乾隆的那道密旨。
關於雍正之死的第二種說法,是服丹藥中毒而死亡的。從宮中檔案等資料可以看出,雍正帝做有《燒丹》詩歌頌丹藥的功效,自己平時愛吃丹藥,有時還賜給臣下,鄂爾泰就曾受賜而服食,受賜者服用一個月後奏報「大有功效」。同時,雍正帝還推崇紫陽真人,為之重建道院,讚賞真人「發明金丹之要」。在宮中養了不少道士,有煉丹的,有念咒的,也有行按摩術的,他希望道士能給他治病健身。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在圓明園內為雍正帝煉丹,燒掉了成百噸的燃料,出爐了一批又一批的金丹成品。雍正帝服了大量丹藥,終因丹藥中有毒成分在體中發作而致死。八月二十五日,即雍正帝死後第二天,嗣君乾隆帝就下令驅逐張太虛等道士,這可以說是與雍正帝之死有關的旁證。
第三種說法是被人謀殺的。兇手到底是誰,又存在不同的傳聞。其中,大量野史傳聞的是雍正帝被呂留良孫女呂四娘刺殺身亡。呂留良是清初的思想家,曾試圖反清復明。他的學生策動反清失敗後,呂留良雖然已經死去,其親屬也受到牽連,只有孫女呂四娘恰奉母在外,因此倖免罹禍,便隱之名山仙剎,拜師學藝,練就一身絕技,立志為父祖報仇。後來她潛入宮中,終於將雍正帝刺死。另有人認為謀殺雍正帝的不是呂四娘,而是宮女與太監吳守義、霍成因怨恨雍正帝暴虐,伺他熟睡後,用繩子將他勒死的。
雍正皇帝究竟是暴病中風而死的,還是盲目服丹藥中毒身亡的,抑或被人暗殺的?現在還是一樁懸而未決的公案。
大清帝國的情聖 順治死因秘事
順治(一六三八~一六六一),名福臨,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卒後即位,時年僅六歲。其親政後,習漢文化儉樸不奢,開墾荒地,招撫流亡,輕徭薄賦,整治吏治,堪為明君。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染天花病卒,立玄燁。尊諡章皇帝,葬孝陵。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一六三八~一六六一)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兒子,也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他六歲即位,年號順治。開始由皇叔父多爾袞代為攝政,至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親政。先後滅南明福王、唐王、魯王等政權。少年英武,雖親政時間不長,卻為清代近三百年的統治開創了一個良好的局面。民間有關順治皇帝的軼事傳聞雖然沒有其曾孫乾隆皇帝多,但是也很深入人心。環繞在順治皇帝身上最大的迷霧就是他出家當和尚的傳說。
清初文士吳梅村在其《清涼山禮佛詩》中影射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從此開「順治遁入空門說」的先河,幾百年來,以訛傳訛,愈傳愈神。五臺山鎮海寺院中有一座大塔,是青白石築成的。傳言順治皇帝的屍體就埋在此塔裡邊。
魏國祚先生在他所著的《五臺山》一書有下面這番記述:
「相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台,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臺山找他父親順治……康熙來到鎮海寺,見殿前有一中年和尚打掃庭院……康熙問他叫什麼法名,他說:『我叫八×』……當他(康熙)走近南山寺,突然意識到『八×』是個『父』字,懷疑那位和尚就是他的父親。於是他又返回來找那位和尚,可是那位和尚已不知去向。問此寺僧人,僧人回答更妙:『我們這裏沒有你要找的那位和尚。』康熙吃了閉門羹,懷著失望心情走出寺院,當他回頭看寺院時,發現牆上新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是這樣寫的:『離俗當僧花山寺,不慎破碗被趕出,古有子債父來償,今希父債子來還。……』因為這首詩有這樣一個含義:順治一開始出家在花山寺,由於不加小心把老和尚的碗打碎了,想叫他兒子來賠償。按照詩的主題,康熙在江西景德鎮特意燒製一窯瓷碗,分送五臺山所有的寺院。」
上述有關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到底可信不可信呢?讓我們看一看歷史是怎麼說的。
順治皇帝登基時,年僅六歲,由其叔父多爾袞與濟爾哈朗攝政。順治七年(一六五○年),攝政王多爾袞死,順治皇帝開始親政,時年十二歲。第二年,聘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婚後兩年,順治討厭皇后,但礙於母親的情面,把她廢為「靜妃」,理由是「嗜奢侈」。
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順治皇帝十六歲,又立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為皇后。順治皇帝的妃嬪還有董鄂氏皇貴妃、貞妃、淑惠妃、恭靖妃、端順妃、寧愨妃、恪妃、佟佳氏、穆克圖氏、巴氏、陳氏、唐氏、鈕氏、楊氏,烏蘇氏、那拉氏等。在這眾多的后妃之中,最受順治皇帝寵愛信任的是皇貴妃董鄂氏。
關於董鄂妃的身世,民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傳聞,說大清朝的皇貴妃其實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在戲曲舞臺上,故事是這麼被演繹的:世家公子江南名士冒辟疆,在絳雲樓主人錢謙益及其妾柳如是的促成下,納秦淮名妓董小宛為妾。清軍南侵,董、冒失散,降清的明將洪承疇得到了董小宛,得知其為冒辟疆之妾,為洩私憤,將董偽作皇室董鄂王之女,改名董鄂氏,送到皇宮。順治對董寵愛非常,封為貴妃。冒辟疆知道後,透過已做禮部侍郎的錢謙益,買通太監,混進宮中。夫妻相見,分外悲傷。正在此時,皇太后與皇后闖了進來,見狀大怒,遂將董小宛白綾賜死。順治一氣之下,放棄帝位,於五臺山皈依空門;而冒辟疆回到故鄉江蘇,終身不仕,老死鄉里。
然而,事實上,順治的寵妃董鄂氏並非董小宛。因為,二人年齡懸殊是很明顯的。當董小宛在江南紅極一時之際,清世祖才剛剛呱呱墜地。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寫的《影梅庵憶語》明白地寫著董小宛於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去世,當時順治皇帝才十四歲,不可能納董小宛為貴妃。那麼,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董鄂妃到底是何許人也?
董鄂氏皇貴妃原是順治皇帝之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王妃。順治皇帝十八歲那年,董鄂氏的丈夫去世,孀居在家。因為滿族遵循兄納弟妻的習俗,因此八月的時候,她被順治皇帝選入皇宮立為賢妃,十二月,又晉封為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
董鄂妃不僅姿容豔麗,而且乖巧聰敏。清朝皇帝歷來崇奉佛教,順治皇帝尤其篤信禪學,平時空閒時教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順治由此更加喜愛這位皇貴妃。她深知順治皇帝討厭奢侈不講排場,她從不要求順治賞賜金玉之物,因而深受順治皇帝的敬佩和寵愛。董鄂妃對順治皇帝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深得太后歡心。她朝夕陪伴順治,精心照料飲食起居,噓寒問暖無微不至。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
不料,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廿二歲。
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廿二歲。
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悲痛欲絕,立即追封董鄂妃為孝獻皇后,並命於景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壽椿殿隆重祭奠。停靈廿一天期間,順治皇帝命八旗二、三品官員輪流守靈,集僧人一百零八名,啟建懺壇、金剛壇、梵綱壇,華嚴壇、水陸壇等法會,為董鄂妃超度亡魂。順治皇帝更多次親到靈前哭祭,並親撰《董鄂后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茚溪秉炬將董妃火化。
在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太過傷感,只覺得人生少此佳人的陪伴,從此再無滋味,因此便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於是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皇帝就請火化董鄂妃的茚溪和尚給自己剃了髮。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聽說順治皇帝落髮的消息後,親自在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同時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茚溪。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頭。
但是,順治皇帝再也沒有恢復元氣,他由於憂傷過度,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後,病死在皇宮,享年廿四歲。臨死前,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茚溪和尚秉炬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順治的屍體亦由茚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了。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
事實上,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臺山,靈骨也並非安置在鎮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臺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所有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的傳說,都是查無實據。根據《順治皇帝御製董后行狀》、《清實錄》、《清史稿》、《茚溪語錄》等史籍,順治皇帝是雖曾有意為僧,但卻出家未遂。
【順治皇帝出家自嘆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自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伽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閒誰得知;若能了達僧伽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納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累世種菩提;個個都是真羅漢,也披如來三尺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河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祇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納子,為何落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作者簡介:
徐永亮,中國史專家,研究中國歷史多年,專攻皇室秘辛等史事,將歷年心得整理集結成冊,暢銷於華人世界歷久不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