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經典
提起經濟學,很多人會認為它離我們很遙遠,以為那是只有企業家、政治家才需要精通的本事。其實,經濟學無處不在,具備經濟學的知識,可以:
1. 讓人提升日常生活決策品質。
2. 做出合理的選擇,比如選擇人生伴侶。
3. 獲得更大的世俗快樂、更接近成功。
4. 還可更加瞭解環境,培養出與眾不同的眼光與見解……
本書將不讓「沒有時間」或「經典太深奧難懂」成為你的藉口,讓你以更經濟、有效率的閱讀方式,系統地翻閱經濟學領域中經典著作的內容,瞭解其中的思想精髓,選讀著作精華,用深入淺出的內容簡介和書評,為大家呈現簡略版的原著,也從側面對著作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並摘錄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彩段落,讓讀者最有效率地獲得人生致勝的法寶。
作者簡介:
李旭東
政治大學文學學士、經濟學碩士、資深編輯人,並對哲學、心理學有相當的研究。大學時代就藉由地產、股票、基金等多方面投資而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深信經濟學是每個人獲得充裕資金去追求夢想的必備工具,是全方位的文化人。
章節試閱
《豐裕社會》
PART1
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思(John .Kenneth.Galbraith)1908 加拿大
書評:
其他的經濟學家們是明確的“小思想家”;而加爾佈雷斯無疑是“大思想家”。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羅伯特•索洛
加爾佈雷斯沒有得到應有的表彰,《豐裕社會》具有偉大的遠見,它成為我們理解今日資本主義的重要基礎。它就像哈姆雷特那個著名的設問一樣,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從哪里來。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
PART2 大家風範
《豐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的作者,新制度學派代表人物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思(John .Kenneth.Galbraith)於1908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農場主家庭。這位集經濟學家、政府官員以及文學家于一身的大師一生寫了《美國資本主義:抗衡力量的概念》、《豐裕社會》、《新工業國》等30多部著作,而《豐裕社會》這部著作,不僅完美地體現了他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思想,而且體現了他高超的文學技巧,為他在經濟學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加爾佈雷斯的家庭在當地較為富裕,作為農場主的父親熱衷於公共活動,,使他從小不僅具有農家孩子固有的不安全感,同時也產生了想把所見所聞告訴其他人的強烈欲望。按當地的標準,他像其他最有出息的農家孩子一樣進了農學院,學習畜牧專業,研究家畜改良。受1930年經濟大蕭條影響,他的興趣開始由畜牧改良轉向農場經濟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受到《有閑階級論》作者凡伯倫懷疑論的影響,喜歡挑戰一切,否定一切。受羅斯福新政鼓舞,想要改變世界的年輕人加爾佈雷斯從西岸趕到華盛頓,並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34年,加爾佈雷斯開始到哈佛教授農業經濟學,並在兩年後迷上了凱恩斯,並於1937年前往劍橋師從後者。1940年,他為羅斯福寫作演講稿,因寫作了《價格控制理論》在1941年春天成為新成立的物價管理局副局長。二戰期間他成功地控制了美國物價,使得美國在這次慘烈的世界大戰中,竟然沒有通貨膨脹影響。1943年加爾佈雷斯離開了物價局,不久進入《財富》雜誌,除了在1945年與1946年分別短暫地出任戰略轟炸調查局處長和國務院經濟安全政策主任外,《財富》是他的主要工作地點。一直到50年代中期,他又回到了哈佛大學教書,同時兼任民主黨競選時的權威顧問。
《豐裕社會》於1958年出版,此時加爾佈雷斯正好50歲。書中,他強調的“豐裕社會”指“全民福利國家”,包括四個重要特徵。(1) 收入均等化,消除貧富懸殊現象;(2) 社會福利,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福利,應該包括社會保險,失業保險,衛生保健,家庭補助,養老金以及住房建築,教育,文化等社會服務和措施;(3)充分就業,包括短期失業或結構性失業;(4)經濟安全,在“豐裕社會”里,一切太平,經濟不安全已經消除了。
《豐裕社會》體現了這位大師嫺熟的寫作技巧,以及讓人欽佩的知識結構。他在一片和睦的50年代提出在像美國這樣物質已經相當富足的社會中,應該更注重加強公眾支出以幫助貧困人口、解決環境等公共問題,使整個社會達到平衡,而非片面地在廣告所造成的人為需求中畸形發展,這充分顯示了加爾佈雷斯的勇氣與遠見。“豐裕社會”思想對美國政府政策調整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方向,並引起其他國家的重視和研究,影響深遠。
PART3 品味經典
《豐裕社會》的英文版名為The Affluent Society,1958年由美國漢密爾頓公司出版。這部書充滿了新奇的觀點和讓當時很多人難以接受的想法,加爾佈雷斯也因此被不少人稱為挑毛病的人,即所謂的“另類經濟學家”。根據該書結構和主要理論觀點,加爾佈雷斯的這部名作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美國社會存在嚴重缺點
加爾佈雷斯認為,二戰後美國已成為物質產品極為豐富的國家,但這個國家存在嚴重缺點。第一,生產者主權代替了消費者主權,即生產者主宰了消費者;第二,過分強調物質第一,利益至上,把擁有更多的物質產品等價于幸福水準。第三,存在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20世紀50~60年代的經濟繁榮使人們對貧富懸殊問題不像以前那樣關切。事實上,美國的貧富差別仍然很大。據加爾佈雷斯統計,1955年,占全國人口10%的最低收入家庭和單身者的實際收入只占全國總收入的1%。而占全國人口10%的最高收入家庭則得到全國總收入的27%。也就是說,他們的平均收入是最低者的27倍。
當時美國處於繁榮鼎盛時期,主流經濟學家基本上在考慮如何讓美國社會物質經濟水準更上一層,加爾佈雷斯的觀點無疑似平靜水面投入一塊巨石,他另類的觀點自然受到主流經濟學家的批評。一些經濟學家不承認加爾佈雷斯是經濟學家,或者即使承認,也認為他的觀點毫無現實意義。但事實卻讓這些人大吃一驚,美國政府實行有力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實行社會福利對緩解貧富差距、幫助低收入者提供生活品質,對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積極作用。根據加爾佈雷斯的反壟斷提議,美國政府還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限制大公司的壟斷行為,利於美國經濟健康發展。
2、經濟學研究物件的轉變
加爾佈雷斯認為對經濟問題的分析應將所有“非經濟”因素(如政治的、社會的以及經濟的結構、制度和態度, 所有人與人的關係)都包括在範圍內來分析。過去經濟學以貧困社會為研究物件,即使人們已經實現了富裕,他們的行為仍然是貧困的,人類只有在不斷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水準才能真正實現富裕,富裕是個無止境的概念。隨著美國進入豐裕社會,大多數人已經實現了富裕,富裕到“死於食物太多的人多於餓死的人”。加爾佈雷斯把過去的經濟學稱為“傳統智慧”,而這種“傳統智慧”屬於一種悲觀情緒。因此,美國經濟學界應將研究的重點由貧困社會轉向豐裕社會,關鍵研究豐裕社會里的貧困問題,而不是貧困社會的貧困。
3、關於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
加爾佈雷斯認為,在一個豐裕社會,民用經濟轉向戰時經濟的需要並不容易。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並非總是成正比。因此,經濟規模不是支援國家安全的唯一因素,有多少可轉用於公共目標也非常關鍵。因此,和平時期國家安全的維護,加強防禦設施比增加經濟實力更為重要。
對經濟安全的內涵可從兩方面來認識:一方面是從國際關係、地緣政治方面來展開,主要關注經濟安全與政治安全及軍事安全的關係。維護國家的安全和主權是政府的首要職責,因此,各國政府都制定了相關經濟安全戰略,並由政府實施。另一方面,主要從一國的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風險和重大問題來分析尋求規避風險,實現經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關於經濟安全,加爾佈雷斯引用了大量資料說明安全年代產量的增長,得益于經濟安全,並論證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歷史上的產量大幅度增長發生于經濟安全時期。
4、關於通貨膨脹和物價穩定
加爾佈雷斯認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不是消除通貨膨脹、穩定物價的最優選擇。原因是財政政策的來源即稅收來源並不能隨意增加,而貨幣政策由於銀行的相對軟弱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在凱恩斯思想盛行時代,提出此觀點充分顯示了加爾佈雷斯的另類特性。
5、生活品質的首次提出
生活品質概念於1958年被加爾佈雷斯在《豐裕社會》一書首先提出,加氏因此被看作生活品質概念及其研究的始作俑者。他認為,生活品質是指人們在生活舒適、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樂趣。很明顯,他所指的生活品質概念已經明顯偏向主觀領域。生活品質概念的提出作為一種推動力,促使生活品質形成了獨立的研究領域。
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生活富裕並不一定幸福。物質消費水準的提高只是人們福利的一個方面,並非意味著生活的其他方面就有所改善,一些物質繁榮的客觀數字背後,常常隱藏著人們較大的不滿情緒。
進入20世紀70年代,西方社會已經不滿意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目標的傳統發展模式,人們開始對各種社會弊端以及造成的一系列無法克服的問題進行全面反思,認為這一戰略對人們的其他社會生活和福利方面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於是一場認為經濟的發展不能代替社會的、科技的、政治的、家庭的和個人發展的社會指標運動應運而生。社會指標運動的宣導者認為社會發展不單是一種經濟現象,而是經濟、科技、社會和人的全面、綜合及協調的發展過程。這就是社會全面的、多元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主要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均衡以及社會發展必須以人為中心。在這樣一種社會歷史氛圍下,主觀生活品質研究逐漸展開。主觀生活品質指標包含了個人對生活的主觀體驗,它的基本假設是生活品質可以根據人們的主觀意識對快樂感和滿意度的認識來決定。這個領域包括了對個人生活品質的理解,適合直接對個人主觀感受進行測試並測定其個人QOL水準。生活品質主觀指標研究者對生活品質的評估研究,始終把最大限度的滿足人的全面、多元的需要作為基點,著重瞭解人們用什麼標準來評估他們的生活品質,人們對生活品質的期望水準以及與現實的差異。 50-60年代是生活品質領域的成熟期。60年代以後,研究內容轉向更為寬廣的領域,既有情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包括對認知層次滿意程度的研究,對滿意程度的研究占上風。生活品質主觀指標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廣泛建立。
6、個別貧困和“新階級”的生成
加爾佈雷斯在書中寫到,現代貧困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可稱為“個別貧困”,它指屬於個別情況的貧困,每種社會都存在,而無論該種社會繁榮進步與否;第二類稱為“島國的貧困”,所謂的“島國”指出生地,而“島國的貧困”原因就在於多數人願意將他們的生命消耗在他們出生的地方。
加氏認為美國已經進入了豐裕社會,大多數人的貧困轉化成少數人貧困。如今的美國“死於食物過多的人超過死於餓死的人”,有些人甚至“故意將衣著穿的破爛一些”。由於此時貧困只是屬於少數情況,貧困與社會制度無關,而只是與個人懶惰或家庭狀況有關,亦或是由地理環境造成,因此增加生產以及實行社會保障是救治貧困的辦法。
“豐裕社會”所追求的目標是勞動者成為工作輕鬆、不再痛苦、精神和體力上舒適的“新階級”。加爾佈雷斯認為由於社會的豐裕,勞動力工作強度逐漸減少,勞動者的閒暇時間越來越多,“新階級”在這個日益豐裕的社會逐漸形成。
7、注重社會平衡和投資平衡
社會平衡是一種生產的產品之間平衡以及社會消費的平衡;投資應注重物力投資和人力投資之間的平衡,即資本投資應注意投入比例。加氏在《豐裕社會》一書中提到,社會的發展應注意達到社會平衡以及投資平衡。
PART4 原著原味
1.現代的經濟活動需要大量受過訓練和熟練的人,對人的投資和物質資本投資一樣重要,改善資本或者技術進步幾乎完全取決於教育、訓練和科學發展的投資。
2.隨著人們人均實際收入的上升,人們可以滿足更多的欲望。這些欲望的緊迫性並不那麼強。如果是這樣,那麼滿足這種不太緊迫的欲望的產品生產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3.當一個社會日益富足時,需求也就不斷從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
4.如果未能解決產品生產問題,人類還將在最古老最嚴重的不幸中繼續生活下去。但是如果因為未能發現我們已解決它,因而沒能向下一個任務進發,則愚蠢地猶如一出悲劇。
5、劃分富有與貧窮地界限和劃分私人產銷地商品和服務與公共產品提供的服務的界線大致是一樣的。我們富有的程度不僅與後者有驚人的對比,而且從市場的角度看,我們用私人產品創造出來的財務是公共服務供給危機產生的原因。
第二節 《增長的極限》
LIMITS TO GROWTH
鄧尼斯•L•米都斯等羅馬俱樂部 美國
PART1
“如果你開著一輛車,窗外全是霧或者刹車壞了,為了防止開過頭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開慢點。問題是車速太快時,就不能及時刹住車。即使是一位很高明的司機,開著非常棒的車,在高速時也是不安全的。他無法在下一個信號到來前,對前一個信號作出反應。”這段以開車的過程,形象表現了危機的逼近的話出現在一本20世紀70年代問世並震驚全球的書中,它就是吸引當代每位科學家目光的《增長的極限》。
鄧尼斯•L•米都斯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成員,指導者。本書由羅馬俱樂部、波托馬克學會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聯合出版。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具體擔任研究工作,是羅馬俱樂部提交給國際社會的第一個報告。
該書參與人員鄧尼斯•L•米都斯、唐奈勒•H•梅多斯、約恩•蘭德及其支持者羅馬俱樂部,由此也被認作對經濟發展預測前景持悲觀論的代表。
書評:
1、《增長的極限》一書和羅馬俱樂部由此一起成為全球環境保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2.《增長的極限》從1972年公開發表以來,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在這新世紀即將來臨的年代里,在我們這個人口數量最多,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發展大國,重新出版這本“舊書”,仍然有深遠意義。這不僅因為這本書早已是名滿全球的一塊豐碑,而且因為這份研究報告所提出的全球性問題,如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生態平衡問題)等,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學者專家們熱烈討論和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
――摘錄《增長的極限》中譯本序言
PART2 大家風範
1968年4月,由義大利著名實業家、經濟學家佩切伊與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發起成立的一個專門研究世界未來學的一個非正式的國際協會--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在羅馬成立。該俱樂部的宗旨是關注、探討與研究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使國際社會對人類困境包括社會的、經濟的、環境的諸多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並在現實的基礎上提出對應的新態度、新政策和新制度從而扭轉不利局面。
以麻省理工學院米都斯(Dennis L.Meadows)為首的研究小組,受羅馬俱樂部的委託,深刻反思西方長期流行的高增長理論,於1972年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這也是羅馬俱樂部成立後向世人公佈的第一份報告。報告深刻闡明了環境的重要性以及資源與人口之間的基本聯繫。報告中寫道:由於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這5項基本因素的運行方式是指數增長而非線性增長,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和環境破壞於下世紀某個時段內達到極限。也就是說,地球的支撐力將會達到極限,經濟增長將發生不可控制的衰退。繼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資源極限而導致世界崩潰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長,即“零增長”的結論。
《增長的極限》出現在工業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人類很容易忽略工業生產的諸多負效應。因而它的出世猶如一篇盛世危言敲響了持續發展的警鐘。在今天西方發達國家,傳統工業雖然擁有龐大的身軀,但發展勢頭已經日薄西山。資訊產業、生命技術產業等新產業的迅猛發展深刻的改變著人類社會,也改變著人類發展的模式。《增長的極限》既是工業時代的送終者,也是後工業時代的啟幕人。
這本書用直白的語調警告世人:如果全球人口、工業、污染、糧食生產和能源消耗的發展趨勢不進行根本改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將因不勝負載而面臨崩潰的威脅。這一預測是建立在用電腦模型進行的資料分析基礎上的,報刊上就此出現了“電腦預測到2100年將出現災難,科學家發出全球大禍臨頭警告”的字樣。呼籲人們關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增長的極限,引發了廣泛爭議。
這篇預言式的報告震動了全世界,在當時成了世界各國的頭號新聞。許多報刊、雜誌、電視、廣播頻繁地轉載、報導和採訪。《增長的極限》被一千多家大學列入教科書目錄中,並被譯成34種文字,銷售量達五百多萬多冊。次年的西德和平獎也賦予“羅馬俱樂部”。荷蘭女王、法國總統都親自出馬,組織展覽會和有關《增長的極限》問題的討論。13個國家成立了“羅馬俱樂部協會”,以支持“羅馬俱樂部”對全球問題的研究。
《增長的極限》的結論和觀點受種種因素的局限,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不完善。但是,報告所表現出的對人類前途的“嚴肅的憂慮”以及對發展與環境關係的論述,是有十分重大的積極意義的。它所闡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成為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萌芽。當今各國對迴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注,與《增長的極限》的問世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繫。
PART3 品味經典
處在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中國,高速的工業增長、龐大的人口負擔和嚴重的環境污染都是《增長的極限》所納入分析的前提條件。雖然 “可持續發展”這一時髦口號一直不斷得被高呼著,對眼前高速增長的沉痛代價有清醒認識的人們有幾位元?重溫《增長的極限》這篇世紀之作,對我國現狀的認識十分必要。
1、 報告的主要章節內容
報告運用系統論的研究成果,通過“雙向反饋回路”這一分析模型驗證 “人口、工業增長是呈指數增長”結論的正確性。雖然細節預測的精確性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在宏觀尺度的判斷上具有相當大的可靠性。通過報告所做出的結論,它提醒對人類發展之路盲目樂觀的人們:注意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及其對發展的根本制約;否則,世界將滑向崩潰的深淵。
第一章《指數增長的本質》主要論證:指數增長具有欺騙性——當我們認識到指數增長具有不可控制性的時候,我們所剩餘的反應時間就已經不多了。而世界的人口、工業的增長如今正呈現出指數增長的態勢。再加之分配模式的不合理,貧富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第一章的最後,它給人們提出兩個發人深思的問題:這個地球可以供養多少人?能供養多久?
第二章《指數增長的極限》和第三章《世界系統中的增長》回答上述兩個問題,兩章詳細考察了世界上為人口增長、工業增長提供物質支援的系統,並通過定量化的研究分析了相互作用的人口、資本、糧食、污染和不可再生資源五個基本因素在“雙向反饋回路”分析中得到控制性應用,依此描繪出世界發展的前景。報告還指出,由於糧食、資源的有限性和污染的全球性,人類的發展將難以逃脫崩潰的命運。同時,由於效應的滯後性和指數增長的急劇性,人類的應對時間可能非常短暫。
報告指出,指數的增長模式是導致今天的增長之路出現了重重危機的直接原因。因此,解決危機的關鍵在於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增長模式,來替代原有的指數增長。在第五章《全球均衡狀態》中,報告提出了將發展和環境這兩個關鍵問題的戰略設想為一個共同戰略的偉大構想。這里,科研小組給出了答案:全球均衡增長——“人口和資源基本穩定,傾向于增加或減少它們的力量也處於認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就是我們所尋找的解決辦法。
2、“零的增長理論”的提出
1972年這篇震撼世界的著名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了“零的增長”對策,因而有人稱它為“零的增長理論”,它是與“指數增長”相對應的概念。這一理論的實質是指自然界的資源供給與環境容量無法滿足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
《增長的極限》這篇研究報告,提出了五個基本問題:即人口爆炸,糧食生產的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工業化及環境污染。這五個基本問題都是遵循指數增長的模式發展的。報告指出:1650年世界人口數量約5億,年增長率為0.3%,相當於250年翻一番;1970 年人口數量為36億,年增長率為2.1%,相當於33年翻一番。因此,不難測算出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達七十億。
地球能供養多少人,首先受糧食制約。可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限制性因素,而可耕地面積正由於人口的增長、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而逐步縮小,每年大量的肥沃良田被占去。即使由於農業技術的進步,土地的生產能力有可能提高;但糧食產量每翻一番,也只能贏得30年的時間,而且產量增長的代價將越來越高,這種現象他們稱之為“糧食生產費用增加定律”。報告指出:世界糧食生產從1951年到1966年增加了34%,農業在拖拉機上的費用支出每年增加63%,在氮肥上的投資每年增加146 %,農藥投資每年增加300%。由於人口的增長定律的作用, 可能造成一切可用的資源都貢獻給糧食生產。就是這樣,世界的糧食還是正在由過去的過剩轉為短缺。如果人們不採取緊急措施,世界將會很快出現一個新的荒年週期。
淡水也是制約地球供養能力的基本要素,有水才有生存,沒有水就沒有糧食,也沒有任何物質。但是,人們對淡水的需要也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人口的增加以及工農業的發展,對水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長。 全世界對水的需求量約21年翻一番,有些地區還更高。隨著人口的驟增、城市的擴展和工業化進程,水的供應量遠遠趕不上需求,造成不少地區水位下降,水資源枯竭,形成城市人口、工業和農業三方面相互爭水的局面。水資源的枯竭正嚴重制約著工、農業的發展,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而這種狀況正在不斷惡化。
此外,許多其他同樣重要的自然資源需求的增長率也比人口的增長要快。就金屬元素而言,研究小組指出:現在鉑、金、鋅和鋁的儲藏量已經不多,如果按照60、70年代的消費率繼續下去,那麼到1981年將沒有金;1985 年將沒有水銀; 1990 年將沒有鋅;1992年將沒有石油;1993年將沒有銅、鋁、和天然氣。到2050年更多的礦物可能被耗盡。這些金屬大多數屬於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但在不斷增長的消費情況下,必然會推向它的極限,而不論人們是否對各種礦物的儲藏量、技術進步可能生產代用品或者再迴圈使用等方面持有樂觀的設想。
報告同時論證,環境污染也是一個按指數增長的量。報告提出了三個基本問題:(1)我們不清楚污染指數增長的上限:(2)許多污染遍及全球, 它們的有害影響往往出現在遠離它們產生的地方,這使人們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或者漫不經心;(3)當今人們對生態過程中存在拖延性問題的低估和鬆懈,地球可能很容易而又不被覺察地達到污染的上限。研究小組認為,由於人們把人均能源消耗量作為衡量人類財富的最好指標,而這個指標正按每年百分之四的速度增長,其結果則造成了世界各地污染的迅速增長,並己直接威脅著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環境。如今,這個問題已經聚焦全球科學家的目光。
研究小組進一步指出,過去三百多年來的一系列的技術進步,已經延遲了人口和經濟增長的極限。今天,有許多問題並沒有技術上的解決辦法,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比較慢。因此,應對增長規定限制,他們認為全球保持現在的均衡狀態是最可取的,也就是“零的增長”對策。所謂的均衡狀態包括人口的出生率等於死亡率;資本的投資率等於折舊率;資本與人口的比例安排,必須與社會價值一致。這便是實現“零的增長”,以保持一種不斷調整,具有社會自由的動力學的平衡,使人口、經濟、社會維持70年代初的發展水準而均衡運動,以保證人類的生存環境、地球生態不再惡化。
3、“可持續發展”觀點的萌芽
古代的人們已經產生了一些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樸素認識。我國先秦時期就有“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提法;西方文藝復興形成了人與自然割裂的機械論自然觀。工業社會大大推動社會的進步,對自然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的有限性這一問題,幾乎所有的學者和政治家都沒有注意到。1972年《增長的極限》提出了均衡發展的概念:不僅要把人類的發展控制在地球承載能力的限度之內,而且要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這實際上就是“可持續發展”觀點的萌芽。
4、系統動力學方法的首次運用
系統動力學方法這一方法最先由羅馬俱樂部創立,並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用於研究人類的未來。這種方法能把包括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在內的大量複雜因數作為一個整體,對一個區域的人口容量進行動態的定量計算,這是其他方法所無法做到的。不僅如此,這種方法能模擬各種決策方案的長期效果,並對多種方案進行比較分析而得到滿意的方案,與優化有同等的效用,是迄今為止區域人口容量研究較先進的方法。系統動力學後來被首次應用到環境人口容量的研究中。該研究基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眾多因數的相互關係,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型,通過類比不同發展戰略,得出人口增長、資源承載力與經濟發展相互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發展目標。
5、《增長的極限》所形成的影響
《增長的極限》這一報告的論點,與當時工業化進程所處的黃金時期“格格不入”,因而也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是社會發展所固有的特徵,沒有經濟增長,就會有經濟危機,因而“零的增長對策”並不可取。不少自然科學家也對《增長的極限》不屑一顧。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增長用無極限。第三世界的一些學者,也批評這個報告是新殖民主義的辯護詞。在發達國家已經追逐到財富後,卻要求不發達國家維持現狀,不要走經濟增長和富裕的道路,這是極不公正的。他們認為大量耗費地球上的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污染,主要是發達國家。而如今,當發達國家進入豐裕階段後,以環境保護之名限制第三世界的工業發展,只是一種可恥的藉口。
但是,儘管人們對羅馬俱樂部的報告所得出的結論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有著不同的見解,它提出的“地球已不堪負重;人類正面臨增長極限的挑戰,各種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正威脅著人類的繼續生存”的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自70年代以來,在國際間的各種學術會議也都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各國逐步形成了共識,為此聯合國採取了一些措施,並呼籲各國積極遵守。主要包括:(1)控制人口增長;(2)保護耕地,保護淡水資源,從而保護糧食供應。各國應加強對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佔用耕地的規劃和防止耕地沙漠化,營造綠色的保護帶;(3)經濟發展,生態優化,實行低能耗、保護環境的措施。
PART4 原著原味
1、在通常的情況下,指數增長可以產生驚人的結果——這種結果許多世紀以來都使人類迷惑不解。有一個古老的波斯傳 說:有一個聰明的朝臣獻給他的國王一個精美的棋盤,並請求國王給他在這棋盤的第一個方格上放一粒米,在第二個方格上放 二粒,在第三個方格上放四粒,如此等等作為報答。國王立刻同 意了,並下令從他的倉庫里取米。這棋盤的第四個方格需要8 粒,第十方格需要512粒,第十五方格需要16 384粒,而第二十 一個方格給這個朝臣的米超過100萬粒。到第四十個方格必須 從倉庫里取出1萬億粒米。遠在達到第六十四個方格以前國王 儲備的全部米粒都耗盡了。指數增長具有欺騙性,因為它很快 就產生巨大的數量。
2、支持世界經濟和人口增長直到2000年,甚至2000年以後將需要什麼?必需的組成因素表是很長的,但是可以粗略地將它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包括維持所有生理活動和工業活動所需要的物質的必需品......第二類是由社會必要因素構成的。
3、人口、資本、糧食、不可再生資源,以及污染,這五個基本數量或標準,是由我們還沒有討論過的其他相互關係和反饋回路聯繫起來的。很清楚,不考慮其他所有因素,就不可能確定這些數量的遙遠未來。然而,即使是這種比較簡單的系統,也有複雜的結構。人們可能直覺地理解,它在未來會怎樣表現,或者一個變數最終會怎樣影響其他每一個變數。要達到這樣的理解程度,我們必須擴大我們的直覺能力,使我們能同時瞭解許多複雜的相互聯繫的變數。
《豐裕社會》
PART1
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思(John .Kenneth.Galbraith)1908 加拿大
書評:
其他的經濟學家們是明確的“小思想家”;而加爾佈雷斯無疑是“大思想家”。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 羅伯特•索洛
加爾佈雷斯沒有得到應有的表彰,《豐裕社會》具有偉大的遠見,它成為我們理解今日資本主義的重要基礎。它就像哈姆雷特那個著名的設問一樣,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從哪里來。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
...
作者序
序言:
有些名字,被歷史銘記;他們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久彌新,熠熠地散發著光華。
思想是一種財富,知識給人以力量。每一個領域,都有著神秘而獨特的魅力,都曾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爆炸、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迭起,累積成了人類最燦爛的文明。時至今日,當我們再次仰頭注視這些永不磨滅的名字:莎士比亞、柏拉圖、羅素、孔子、叔本華、培根、牛頓、達爾文、彼得•杜拉克、沃倫•巴菲特……大師們的人性光輝令我們不由自主默默追隨他們的足跡。他們留給我們的,那些被稱為“經典”的寶藏,讓我們隔著時間和空間的漫長距離,依然能一睹大師的尊容,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甚至,與大師零距離地切磋探討,來一場淋漓盡致的心靈撞擊。
然而,繁忙、喧囂的現代生活,讓我們遠離大師和經典太久了,浮躁的心靈需要精神食糧,需要性靈的陶冶、文化的積澱,需要讓我們的靈魂安寧、深邃的鎮定劑。
不要讓“沒有時間”或者“經典太深奧難懂”成為藉口,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閱讀方式:系統地翻閱各個領域的經典著作的內容簡介,瞭解其中的思想精髓,選讀著作的精華部分。這種方式,能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隨機抽出少量時間,接觸最多的經典。不必擔心“囫圇吞棗”,我們選用了深入淺出的內容簡介和書評,不僅為大家呈現出簡略版的原著,也從側面對著作進行了客觀的評價,還摘錄了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彩段落,讓大家親身體驗大師和經典的魅力。
這本《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經典》是我們的經典導讀叢書之一,我們打破時間和地域的局限,精心選取了古今中外經濟學領域最權威的32部大師著作:馬克思為我們打開通往資本世界的大門,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恩引領我們走向《豐裕社會》,亞當•斯密帶來經濟自由理論的全新衝擊,沃爾特•惠特曼•羅斯托給我們詳細分析經濟成長的各個階段,唐奈拉•梅多斯娓娓講述“增長的極限”……書頁開合之間,我們仿佛置身宏偉的知識殿堂,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經濟學發展的驚世巨著。
序言:
有些名字,被歷史銘記;他們的作品,永遠不會過時,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久彌新,熠熠地散發著光華。
思想是一種財富,知識給人以力量。每一個領域,都有著神秘而獨特的魅力,都曾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爆炸、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迭起,累積成了人類最燦爛的文明。時至今日,當我們再次仰頭注視這些永不磨滅的名字:莎士比亞、柏拉圖、羅素、孔子、叔本華、培根、牛頓、達爾文、彼得•杜拉克、沃倫•巴菲特……大師們的人性光輝令我們不由自主默默追隨他們的足跡。他們留給我們的,那些被稱為“經典”的寶藏,讓我們隔著時間和空間的...
目錄
01,豐裕社會(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斯)
02,增長的極限(唐奈拉。梅多斯)
03,資本與利息(歐根。馮。龐巴維克)
04,來自競爭的繁榮(路德維希。艾哈德)
05,經濟學原理(阿弗里德。馬歇爾)
06,國富論(亞當。斯密)
07,繁榮與蕭條(戈特弗里德。哈伯勒)
08,經濟表(弗朗斯瓦。魁奈)
09,經濟政策和充分就業(阿爾文。哈威。漢森)
10,經濟學(保羅。薩繆爾森)
11,國際生產與跨國企業(約翰。鄧寧)
12,人口原理(湯瑪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13,經濟成長的階段(沃爾特。羅斯托)
14,資本論(卡爾。馬克思)
15,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16,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
17,博弈論與經濟行為(約翰。馮。諾依曼)
18,價值與資本(約翰。理查。希克斯)
19,財富的分配(約翰。貝茨。克拉克)
20,賦稅論(威廉。配第)
21,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22,政治經濟學概論(讓。巴蒂斯特。薩伊)
23,政治經濟學原理(威廉。斯坦利。傑文茲)
24,家庭論(加里。貝克爾)
25,有閑階級論(托爾斯坦。本德。凡勃倫)
26,壟斷競爭理論(愛德華。張伯倫)
27,福利經濟學(亞瑟。賽西爾。庇古)
28,資本主義與自由(密爾頓。弗里德曼)
29,價格與利息(克努特。維克賽爾)
30,資產積累與經濟活動(詹姆斯。托賓)
31,國民經濟學原理(卡爾。門格爾)
32,不完全競爭經濟學(瓊。羅賓遜)
33,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大衛。李嘉圖)
01,豐裕社會(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斯)
02,增長的極限(唐奈拉。梅多斯)
03,資本與利息(歐根。馮。龐巴維克)
04,來自競爭的繁榮(路德維希。艾哈德)
05,經濟學原理(阿弗里德。馬歇爾)
06,國富論(亞當。斯密)
07,繁榮與蕭條(戈特弗里德。哈伯勒)
08,經濟表(弗朗斯瓦。魁奈)
09,經濟政策和充分就業(阿爾文。哈威。漢森)
10,經濟學(保羅。薩繆爾森)
11,國際生產與跨國企業(約翰。鄧寧)
12,人口原理(湯瑪斯。羅伯特。馬爾薩斯)
13,經濟成長的階段(沃爾特。羅斯托)
14,資本論(卡爾。馬克思)
15,通往...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