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開,放得下
本煥長老最後的開示
本煥長老一生法語精華珍藏本
人世浮華,放得下,才看得開寵辱得失;
放得下,才有豐饒的智慧,才能於轉念間遇見幸福。
放不下的是什麼呢?
是一個「我」字。「我」的家庭、「我」的妻子、「我」的兒女……什麼都是「我」,全部都是為了「我」,我們大家都死死抱著這個「我」,放不下這個「我」。能夠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生死只是一念之間的事,你連這一關都過不了,出家幹嘛?」這是本煥長老圓寂前對衣缽傳人印順大和尚的最後開示。
106歲高壽的本煥長老,在清明節前安詳化歸而去,放下生死塵勞,了無牽掛。他用一生帶世人走了一整個世紀——刺血寫經、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願大千。他用一個世紀的時光行走,將佛的慈悲灑遍世界。
長老童年喪父,家境貧苦,自小辛苦料理農務,長大後又為了生活背井離鄉,出家後不久即逢戰亂,且遭喪母之痛,後來更是歷經二十多年牢獄生涯,及至出獄,他已是古稀之年——如此坎坷多舛的際運,在一位百歲老人身上並不顯山露水,只是悄然沉澱為一種並不耀眼的光芒。一切磨難,只如白水飲下;百年時光,只洗淨滄桑鉛華,這位不改天真赤子之心的高僧,仍舊虔誠如初,歡喜如初。
古人云:「大德必壽。」本煥長老的長壽秘訣不僅僅是素食養身、規律生活,更是不懼年高的勇氣,篤定淡然的生活態度,開朗寬闊的心胸,以及不失童心的本真天性。
人們總以為,大德高僧與尋常人的生活離得很遠,他們以成佛為目標,苦修苦行,持戒誦經;而世間大多數人則吃喝拉撒,行坐住臥,上班下班,戀愛分手。
但是,他們又與世間貼得很近:塵世喧囂,如何安心?世界浮躁,如何靜定?生活的節奏那麼快,煩惱那麼多,如何解脫?對待名利財富,如何看淡、善用?對待生死,如何超脫?這些困擾尋常人生的問題,在佛清淨從容的智慧中,都會有一個答案。
在本煥長老那裡,這個答案只有簡單的三個字:「放得下。」
他曾說:「能夠放得下來,才能提得起。」「放下」和「提起」,在長老的一生中,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正如長老圓寂前,既開示弟子要放下生死,又留下修建四座寺廟的遺願——一邊是放下,一邊是提起,兩邊皆是歡喜。
在高旻(旻)寺修行時,本煥長老曾坐九十一天不倒單,為的是苦修以達開悟。寺中方丈來果老和尚被他的赤誠佛心打動,要提升他為寺中最年輕的執事,本煥卻放棄了這次機會,選擇千里叩拜五臺山,進一步磨練自己。本煥長老留下的文字不多,口頭上的開示也不多,因為「行願大千」,只在於「行」。用不著長篇大論,只需一舉一動,便步步蓮花生。
什麼該毫不猶豫地放下,什麼又該勇敢地提起,長老心中一直都有一盞燈,光芒萬丈,照亮腳下,照破人心的執著。
放得下的是「我」,是名聞利養,是計較,是生死;放不下的是眾生,是慈悲,是結緣,是行走。
長老一生救人、助人、度人、成人無數,功德無限,但他放下了功德;他苦行終生,修為深厚,被譽為佛門泰斗,但他放下了榮譽;他以百歲高齡,每日端坐斗室數小時,接待數萬信眾,卻從不以其為苦;他行走於世,遭遇磨難,經歷坎坷,卻矢志不渝,將佛教振興於當代,使之成為數百萬人的人生指引和心靈慰藉。
提起與放下的智慧,簡單而深沉。人生之難,不在於時日的短暫,也不在於生活的艱難或心靈的痛苦,而在於我們沒有找到那條無礙行走的路。促人成長的磨練,催人奮進的精進心,與人為善的利他心,提不起;容易變質的快樂,起伏不定的得失,害人害己的貪欲,卻徒然放不下——如此人生,自然苦上加苦。
若能無礙行走,心甘情願地放下,坦蕩勇敢地提起,那麼,無論喝茶吃飯、工作睡覺、待人接物,都能保持恬淡安然的態度,使名不入心,利不入眼;成不失謙和,敗不失從容。
佛心可以無處不在,也可以淡然無痕。佛陀為度眾生,說法幾十年,但最後他卻告訴自己的弟子,他什麼也沒說。因為說得再多,也無法代替誰得道成佛。
好比我們煩惱痛苦時,希望捧讀、聆聽本煥長老的開示,從他行雲流水般的智慧中拾起禪機,頓悟當下苦樂,卻只聽到長老朗聲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當人們在本煥長老諄諄的教誨中謙遜地低下頭,在他慈悲行願的足跡前景仰讚嘆時,長老卻告訴眾人不要執著於別人的言語、別人的生活,而要調轉目光,去看自己的足跡,然後拋開自私、懈怠、傲慢、欲望,活出真誠、坦蕩、謙和、慈悲——這便是本煥長老沉澱百年的人生智慧。
章節試閱
一路行,一路愛——本煥長老小傳
2012年清明時節,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當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本煥長老悄然離世,世壽106歲。眾生大多懼怕生死,而本煥長老在禪中修行,在修行中釋然,反而對死亡生出一種親切感,認為死不過是回家,是佛陀招他去做伴了。
本是浮華塵世中的禪學大師微笑著對世人說一句:「我將要到那裡去了。」那裡是一個陽光溫柔、白蓮盛開的地方。在本煥長老看來,離開現世的陽光,不過是為了嗅另一個世界的芬芳,自己將要去一個美麗的國度,留下來的東西不必花俏,反而是真實、簡單點好。
因此,圓寂前本煥長老親自修改悼詞,刪去其中的溢美之詞,弟子問他為什麼?他說:「不要念過多的溢美之詞,不要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就叫我一個修行人,一輩子老老實實做事就好。」這個自稱小和尚的老和尚,生來平凡、質樸,再怎麼美飾,總歸超不過一身袈裟、一心慈悲,所以何必要那些空的讚美?僧臘八十餘載,「老老實實做事的修行人」才是他最樂於接受的讚美。
當年,在湖北武漢新洲出生的本煥長老,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沒有殷實的家底,父親是莊稼漢,母親是大家閨秀,但骨子裡都是不求富貴但求平安的老實人。父親給他取名志山,希望他能有志如山。幼年的張志山不負父親期望,不僅天生靈性過人,還踏實肯學,此外,受母親信佛的影響,志山心地極為善良,如此三方面綜合,志山自然在學館裡深得老師的青睞。
可是命運弄人,志山沒能正常地修成學業,在他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因積勞成疾先家人而去。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因為父親的離世變得更加拮据,捉襟見肘,無奈之下,志山不得不從學館輟學,開始在田壟地間幫母親操持家務。二十歲的時候出離家門,和自己的兄長外出賺錢貼補家用。
異鄉異客,張志山把社會的動盪、民間的疾苦看在眼裡,漸生脫俗之念。後來機緣巧合,他來到坐落於青龍山的報恩寺,巧遇老僧璜定,落定出家之心。1930年拜別母親,前往報恩寺出家,師從傳聖法師。傳聖法師親自為他剃度,賜法號「本幻」,取意「本來自性常清淨,幻化空身即法身」。同一年,悟性超凡的本幻被推薦到武昌南麓寶通寺受戒,跟隨近代高僧持松法師研習佛法,從此清淨自修,廣利在情,成為一個真正的僧人。之後不久,本幻又追隨來果和尚,到高旻寺修習。
高旻寺像一個嬰兒一般被青山綠水攬在中央,靜謐秀美。在如此安靜的環境中,本幻將心安住,跟隨來果和尚研習佛法。因為來果和尚與同為高僧的虛雲和尚交往甚密,所以和虛雲碰面、聆聽佛法傳授,對本幻來說再平常不過。加上本幻悟性高、心性安然,兩位高僧對這個年輕人也是讚賞有加。
來果和尚主張安心打禪,一心開悟,毋寧餓死,也不應酬。所以在師從來果的日子裡,本幻未曾踏出過寺門。期間,在來果的支持引導下,本幻連打八個禪七,自認為未能開悟,又跪求來果再允他打五個「生死七」。所謂生死七,即是除非開悟,否則到死也不起身的意思。來果和尚為本幻的執著佛心打動,便應允下來。
一個七日接著另一個七日,前前後後九十一天,本幻靜思打坐,不睡不倒。為了避免自己倒下前功盡棄,他還仿效古人「頭懸樑」,用繩子套於下巴繫在樑上,苦修禪法,終得開悟。晚年時有人向本煥長老問起這件事,讚嘆他的堅持,可是本煥長老不過淡淡地說一句:「都是人為的。」所謂事在人為,「自己的世界自己做主」這是本煥長老留下來的一份鄭重。
經過這件事情,來果對本幻的赤誠佛心默默頷首,提升他做維那(佛寺中一種僧職。 管理僧眾事務,位次於上座、寺主)、後堂(禪堂中原分為前堂後堂,總負其責的稱首座,或前堂首座;於是分任後堂責任的稱後堂首座,或簡稱後堂),成為高旻寺最年輕的執事。但是本幻志在求佛問道,了生脫死,不想為寺務糾纏,打算離開高旻寺。
有人勸他,來果、虛雲是當世兩大高僧,能留在他們身邊聽受佛家花雨,即是幸運,世間還有什麼地方能在這一點上勝過高旻寺呢?
本幻回答:「修法求道,不但要精進還要踐行,當年虛雲老和尚發願行數千里叩拜五臺山道場,三步一叩首,九步一參拜,三年世間,九死一生,終得佛心。為修佛性,不苦修自己,不發菩提心,怎能發願救人呢?所以,我要效仿高僧大德,從踐行上下工夫,朝拜五臺山。」
來果和尚得知本幻的打算後,並沒有加以阻攔,反而鼓勵他。本幻拜別師父後,從河北保定起程,三步一拜,風雨兼程,歷時四個半月到達五臺山,隨後又歷時三個多月三步一拜朝完五個台頂,雖然膝腳腫痛依舊滿心歡喜。
此後,本幻落腳於五臺山碧山寺,於1939年接廣慧老和尚的法,繼承臨濟法派,續佛慧命。抗日戰爭時期,本幻在五臺山棲賢寺閉關三年,為超度抗日陣亡將士,繼五臺山朝拜後發第二大願:願刺血寫經,祈福蒼生。
寫經期間,本幻刺指、舌之血,先後謄錄《楞嚴經》十卷、《地藏經》三卷、《金剛經》、《普賢行願品》、《文殊師利法王子經》等共二十卷。極弱須彌,震動禪林。20世紀40年代末,本幻為護佛經,離開苦修十年之久的碧山寺,趕往上海普濟寺。至此,本幻離開家鄉已近二十個年頭了。
朝拜、刺血抄經這般消耗體力、心力的苦修,昔年釋迦牟尼做過,一些有大修為、大功德的禪師辦到過,於一般人而言自是難以親受。當人們稱讚本煥長老的堅韌時,他說:「我們要想成佛,就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地修行。」
對於有心向佛靜修的人來說,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經歷苦難、痛苦的過程。繼五臺山朝拜、刺血抄經之後,本幻又遭遇了母親彭氏的病危。當時,家人送來急信,要離家近二十年的本幻回家,見母親最後一面。返回家鄉後,他借宿報恩寺夏安居,每天悉心照料母親。母親油盡燈枯之時,本幻因不能在母親近前行孝而心痛不已,於是再次發願,燃臂孝母。
這一天,本幻撚攏三根燈芯草,沾油點燃後,置於裸露的臂膀之上,以臂為燭,以肉為燈,日夜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守孝四十九天。
孝滿後,虛雲和尚來信邀本幻至南華寺。時年,虛雲已過茶壽(自古以來,老人長壽都有雅稱。具體地說:60歲稱為花甲之年、耳順之年、還鄉之年;70歲稱為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80、90歲稱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壽得3位數100歲的稱為期頤之年。人們為長壽老人祝壽,還有喜、米、白、茶壽之說: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壽指88歲,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壽指99歲,百字少一橫為白字。茶壽指108歲,茶字的草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個八,加在一起就是108歲。),找本幻過來是要將南華寺的事務交付給他。自此本幻接法於虛雲宗下,成為臨濟宗第四十四代傳人。同時虛雲老和尚將「本幻」之「幻」字改為「煥」,示意光耀煥發六祖門庭。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本煥長老受冤入獄,前前後後二十餘載,被禁在冰冷的鐵窗內。但佛在心間,處處皆是道場,本煥長老雖身陷囹圄,卻照常讀經、參禪,以一顆歡喜心度蒙塵光陰。
等告別鐵窗時,他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陽光重新照在他身上,白髮反射出潔白的光。這光像白蓮芬芳,雖根在泥濘中,香中卻不帶絲毫塵埃氣。本煥長老心中悅納滄桑,依舊能滿心慈悲地向世眾散播愛,這就是所謂的佛心。就像他自己曾經說過的,「我雖是一出家人,但首先是一個公民,國家的興衰,人民的疾苦,不管大小,我都有一份責任。」在生命最後三十年的歲月裡,本煥長老憂國憂民,把十方的供養積聚起來,創辦「弘法基金會」,恢復、興修十幾座寺廟,在自己的家鄉捐建醫院和學校,資助敬老院。
在各方遇有災難的時候,非典時期、南方水災、雪災時期,本煥長老無不散財捐款。他說自己的願力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沒有眾生,一切菩薩都不能成佛」,所以他必須心心念著人們,不能眼看著人們受苦。
在教育方面,本煥長老主持的弘法寺出資一百萬元設「本煥人文獎學金」資助深圳大學學子。但這個獎學金和大多數獎學金不同的是,它不僅考量候選人的學習成績,還要參考候選人的公益活動情況。
基於本煥長老的善心、善舉,中央、地方政府多次授予他「鵬城慈善突出貢獻個人獎」,以表達對他慈悲心的敬佩和感激。其實,本煥長老不僅在國內積極奔走,煥揚慈悲,還多次出訪澳大利亞、泰國、德國、丹麥、荷蘭、義大利等國,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儘管本煥長老頗負盛名,但在生活中他是一個追求簡單、勤儉生活的普通人。他的弟子印順法師曾說:「師父的菜譜根本稱不上是菜譜,一清粥、一小菜罷了。他從不浪費,哪怕一滴水、一片紙都要省著用。」誠如印順法師所言,本煥長老在生活中洗臉水倒多了,他會對侍者說,下輩子讓他生到沒有水的地方,他的一張餐巾紙要分成三片來用。
然而,這樣一個在佛學事業上有造詣、有善舉的人,一個在生活中勤儉知足的人,終究還是要被佛陀招去。本煥長老生前曾告訴弟子「眼裡要有大眾的影子,耳裡要有大眾的聲音,心裡要有大眾的功德,身上要有大眾的恩惠」。在他看來,即便是佛陀的智慧也是修來的,他希望「大家利益眾生,種金剛菩提種子,好好發心,好好修,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就沒得」。這樣一個心念眾生、心念佛法的人,一生不忘利益後世。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對自己的弟子說:「我要走了,對所有的事情做一個交接,現在我手上還剩6千多萬元,1千萬給大洪山,1千萬給新洲報恩寺,300萬給大乘寺掃尾工程,其餘剩下的錢用來修深圳的萬福寺。這些錢修這四座寺廟遠遠不夠,你們大家要幫助印順完成我這四個心願。你們幫助印順,就是幫助我。」
本煥長老「回家」前修得禪心、禪身,沒有帶走一金一銀,一名一利,留下的卻是世間花雨紛紛,一生清明任人評說。如此,佛家人才說,禪是花花世界中的一株白蓮,開在碧潭,靜寂無聲卻令世人心馳嚮往;開在鬧市,喧囂鼎沸中獨具十足的恬淡風光。修禪不必成佛,但涵養一顆清淨淡然的心,目光交匯之處盡是澄明閒雅的心光,如禪之一瞥,眾生皆得大自在;揮灑一腔自度度人的豪情,浮晃交錯間盡是佛光的悲憫與智慧,如禪之一味,於萬般曼妙中盡展個中風情。
一路行,一路愛——本煥長老小傳
2012年清明時節,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當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本煥長老悄然離世,世壽106歲。眾生大多懼怕生死,而本煥長老在禪中修行,在修行中釋然,反而對死亡生出一種親切感,認為死不過是回家,是佛陀招他去做伴了。
本是浮華塵世中的禪學大師微笑著對世人說一句:「我將要到那裡去了。」那裡是一個陽光溫柔、白蓮盛開的地方。在本煥長老看來,離開現世的陽光,不過是為了嗅另一個世界的芬芳,自己將要去一個美麗的國度,留下來的東西不必花俏,反而是真實、簡單點好。
因此,圓寂前本煥長老親自修...
作者序
人生要無礙地行走
「生死只是一念之間的事,你連這一關都過不了,出家幹嘛?」這是本煥長老圓寂前對衣缽傳人印順大和尚的最後開示。
106歲高壽的本煥長老,在清明節前安詳化歸而去,放下生死塵勞,了無牽掛。他用一生帶世人走了一整個世紀——刺血寫經、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願大千。他用一個世紀的時光行走,將佛的慈悲灑遍世界。
長老童年喪父,家境貧苦,自小辛苦料理農務,長大後又為了生活背井離鄉,出家後不久即逢戰亂,且遭喪母之痛,後來更是歷經二十多年牢獄生涯,及至出獄,他已是古稀之年——如此坎坷多舛的際運,在一位百歲老人身上並不顯山露水,只是悄然沉澱為一種並不耀眼的光芒。一切磨難,只如白水飲下;百年時光,只洗淨滄桑鉛華,這位不改天真赤子之心的高僧,仍舊虔誠如初,歡喜如初。
古人云:「大德必壽。」本煥長老的長壽秘訣不僅僅是素食養身、規律生活,更是不懼年高的勇氣,篤定淡然的生活態度,開朗寬闊的心胸,以及不失童心的本真天性。
人們總以為,大德高僧與尋常人的生活離得很遠,他們以成佛為目標,苦修苦行,持戒誦經;而世間大多數人則吃喝拉撒,行坐住臥,上班下班,戀愛分手。
但是,他們又與世間貼得很近:塵世喧囂,如何安心?世界浮躁,如何靜定?生活的節奏那麼快,煩惱那麼多,如何解脫?對待名利財富,如何看淡、善用?對待生死,如何超脫?這些困擾尋常人生的問題,在佛清淨從容的智慧中,都會有一個答案。
在本煥長老那裡,這個答案只有簡單的三個字:「放得下。」
他曾說:「能夠放得下來,才能提得起。」「放下」和「提起」,在長老的一生中,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正如長老圓寂前,既開示弟子要放下生死,又留下修建四座寺廟的遺願——一邊是放下,一邊是提起,兩邊皆是歡喜。
在高旻(旻)寺修行時,本煥長老曾坐九十一天不倒單,為的是苦修以達開悟。寺中方丈來果老和尚被他的赤誠佛心打動,要提升他為寺中最年輕的執事,本煥卻放棄了這次機會,選擇千里叩拜五臺山,進一步磨練自己。本煥長老留下的文字不多,口頭上的開示也不多,因為「行願大千」,只在於「行」。用不著長篇大論,只需一舉一動,便步步蓮花生。
什麼該毫不猶豫地放下,什麼又該勇敢地提起,長老心中一直都有一盞燈,光芒萬丈,照亮腳下,照破人心的執著。
放得下的是「我」,是名聞利養,是計較,是生死;放不下的是眾生,是慈悲,是結緣,是行走。
長老一生救人、助人、度人、成人無數,功德無限,但他放下了功德;他苦行終生,修為深厚,被譽為佛門泰斗,但他放下了榮譽;他以百歲高齡,每日端坐斗室數小時,接待數萬信眾,卻從不以其為苦;他行走於世,遭遇磨難,經歷坎坷,卻矢志不渝,將佛教振興於當代,使之成為數百萬人的人生指引和心靈慰藉。
提起與放下的智慧,簡單而深沉。人生之難,不在於時日的短暫,也不在於生活的艱難或心靈的痛苦,而在於我們沒有找到那條無礙行走的路。促人成長的磨練,催人奮進的精進心,與人為善的利他心,提不起;容易變質的快樂,起伏不定的得失,害人害己的貪欲,卻徒然放不下——如此人生,自然苦上加苦。
若能無礙行走,心甘情願地放下,坦蕩勇敢地提起,那麼,無論喝茶吃飯、工作睡覺、待人接物,都能保持恬淡安然的態度,使名不入心,利不入眼;成不失謙和,敗不失從容。
佛心可以無處不在,也可以淡然無痕。佛陀為度眾生,說法幾十年,但最後他卻告訴自己的弟子,他什麼也沒說。因為說得再多,也無法代替誰得道成佛。
好比我們煩惱痛苦時,希望捧讀、聆聽本煥長老的開示,從他行雲流水般的智慧中拾起禪機,頓悟當下苦樂,卻只聽到長老朗聲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當人們在本煥長老諄諄的教誨中謙遜地低下頭,在他慈悲行願的足跡前景仰讚嘆時,長老卻告訴眾人不要執著於別人的言語、別人的生活,而要調轉目光,去看自己的足跡,然後拋開自私、懈怠、傲慢、欲望,活出真誠、坦蕩、謙和、慈悲——這便是本煥長老沉澱百年的人生智慧。
人生要無礙地行走
「生死只是一念之間的事,你連這一關都過不了,出家幹嘛?」這是本煥長老圓寂前對衣缽傳人印順大和尚的最後開示。
106歲高壽的本煥長老,在清明節前安詳化歸而去,放下生死塵勞,了無牽掛。他用一生帶世人走了一整個世紀——刺血寫經、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願大千。他用一個世紀的時光行走,將佛的慈悲灑遍世界。
長老童年喪父,家境貧苦,自小辛苦料理農務,長大後又為了生活背井離鄉,出家後不久即逢戰亂,且遭喪母之痛,後來更是歷經二十多年牢獄生涯,及至出獄,他已是古稀之年——如此坎坷...
目錄
序一
序二 人生要無礙地行走
一路行,一路愛——本煥長老小傳
心量寬大,放得下則智慧豐饒
放得下來,才能提得起
放下身心世界
心無罣礙,隨遇而安
放下自我,不為外境所動
釋懷過去,不起怨恨心
集中心力,在事業中修行
成他人歡喜,成就自己
氣要和,性要緩,春來草自清
內心安定,何處惹塵埃
凡事要自然而然
心常在靜處,不浮躁不焦慮
慢慢來,著急成不了事
心平氣和,煩惱不生
照顧好念頭,修一顆平常心
讓妄想跟妄想本身打交道
淡看得失滅心火,禪來纏去
工作忙心不忙,事情亂心不亂
平靜面對「得」,微笑面對「失」
心頭火起時,常生慚愧心
譭謗來襲,沉默是最好的回應
把自己擺在低處,不被雙眼蒙蔽
不要活在別人的標準裡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心境澄明
每天去除雜念,抱怨不生
修一顆不為外界所擾的專注心
放慢腳步,從容解脫疲憊
心境澄明,不再胡思亂想
時時刻刻,全然地活在當下
心為苦樂門,向內看則步步蓮花生
心外求法,多繞冤枉路
除去心中累贅,回歸自然天性
放下羨慕,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降伏我心,是非不來
不走別人為我們選定的路
放生也是放過自己
修謙下心,無傲慢心,結緣為上
平等待人,不論貧富貴賤
修謙下心,無傲慢心
智慧處事,慈悲待人
被需要,即是最好的價值
不當自了漢,佈施得富足
看得高望得遠,瑣事不掛懷
不做出世的高僧,要做入世的菩薩
輕看名利,知足可一生不失
利他經營,在生意場結緣
擁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金錢只是暫時擁有
用有漏的錢囊,培養無漏的財富
輕看名利,一生不失
對錯不在功名
規律,拋卻欲望的良藥
分享與回饋是最美的生活方式
老實做事,無言自有妙言生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任務
實實在在,不要花裡胡哨
少說漂亮話,多行實在事
在「不明白」的事情上來回參究
袋子裡裝把「戒刀」,不會走錯路
各人吃飯各人飽,誰也不能代替你
要做就做得令人歡喜
想了做,做了成,處處逢歸路
想了要做,做了要成
年輕時,不要只知放逸懈怠
不隨便開口,開口就要驚天動地
大事小事都須灌注十分的心力
安心精進,永不停息
學問不一定多,用功就好
工夫做到細處,小事做到極致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欲成事,先得吃苦當吃補
下一番苦心,才能滅苦滅惑
不討厭壞境界,不貪求好現象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遇誘惑不動搖,遇磨難不止步
擔得起生活,看得破生死
有惜心,得福報
做好眼前事,佛就在心頭
善於忙碌,工作也是修行場
孝道不能等,父母恩必須報
珍惜生,也不怕死
每天向前,踏踏實實過一生
笑著別離,死是回家
本煥長老大事記
序一
序二 人生要無礙地行走
一路行,一路愛——本煥長老小傳
心量寬大,放得下則智慧豐饒
放得下來,才能提得起
放下身心世界
心無罣礙,隨遇而安
放下自我,不為外境所動
釋懷過去,不起怨恨心
集中心力,在事業中修行
成他人歡喜,成就自己
氣要和,性要緩,春來草自清
內心安定,何處惹塵埃
凡事要自然而然
心常在靜處,不浮躁不焦慮
慢慢來,著急成不了事
心平氣和,煩惱不生
照顧好念頭,修一顆平常心
讓妄想跟妄想本身打交道
淡看得失滅心火,禪來纏去
工作忙心不忙,事情亂心不亂
平靜面對「得」,微笑面...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文經閣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02-26ISBN/ISSN:978957713519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