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國文化的精髓為基礎,以佛家感悟人世的高超智慧為核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華,透過富有禪意和哲理的故事、濃縮的東方傳統智慧精華,全方位展示了佛的智慧和道的真諦,並與時俱進地引發了相關的人生哲理,以更貼近生活,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
章節試閱
善用智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為了啟發不善動腦的弟子,老和尚給小和尚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遠方的國家,有兩個非常傑出的木匠,他們的手藝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來辦一次比賽,然後封勝者為『全國第一的木匠』。」 於是,國王把兩位木匠找來,為他們舉辦了一次比賽,限時三天,看誰刻的老鼠最逼真,誰就是全國第一的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許多獎品,還可以得到冊封。 在那三天裏,兩個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了第三天,他們把已雕好的老鼠獻給國王,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一起做本次比賽的評審。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甚至連鼠鬚也會抽動。 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則只有老鼠的神態,卻沒有老鼠的形貌,遠看勉強是一隻老鼠,近看則只有三分像。 勝負即分,國王和大臣一致認為第一個木匠獲勝。 但第二個木匠當廷抗議,他說:「大王的評審不公平。」 工匠說:「要決定一隻老鼠是不是像老鼠,應該由貓來決定,貓看老鼠的眼光比人還銳利呀!」 國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到後宮帶幾隻貓來,讓貓來決定哪一隻老鼠比較逼真。 沒有想到,貓一放下來,都不約而同撲向那隻看起來並不十分像的「老鼠」,啃咬、搶奪;而那隻栩栩如生的老鼠卻完全被冷落了。 事實擺在面前,國王只好把「全國第一」的稱號給了第二個木匠。 事後,國王把第二個木匠找來,問他:「你是用什麼方法,讓貓也以為你刻的是老鼠呢?」 木匠說:「大王,其實很簡單,我只不過是用魚骨刻了隻老鼠罷了!貓在乎的根本不是像與不像,而是腥味呀!」
醍醐灌頂 「善用智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競爭。人生的競賽往往是這樣,獲勝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而是那些最肯動腦筋、想人之所不想的人。
牆壁瓦礫,都昭示著很精妙的佛法 北宋年間,蘇東坡有一次去拜訪濟南監鎮宋保國。宋保國將王安石寫的《華嚴經注解》拿出來展示。蘇東坡說:「《華嚴經》本來有八十一卷,現在卻只有一卷,這是怎麼回事呀?」宋保國說:「荊公(指王安石)注解的這一卷才是佛語,非常精妙,其他卷都是菩薩語!」 東坡見他這麼崇拜王安石,就說:「我從經書中取出幾句佛語,夾雜在菩薩語中,再找出幾句菩薩語,夾雜到佛語中,你能分辨清楚嗎?」 宋保國說:「不能。」 東坡又說:「我以前曾住在岐下那個地方,聽說附近河陽縣的豬肉味道很好,就叫人去買。這人回來的路上喝醉了酒,豬夜間逃走了,於是他就另買了一頭普通的豬來頂替。客人們嘗了這豬肉後,都讚不絕口,連說好吃,認為非一般的豬肉可比。後來,這件用假豬頂替的事情敗露了,客人們知道後,都為自己當初的表態感到慚愧。今天荊公寫的假話,就如同那頭假豬一樣,只是沒有敗露罷了。如果你用心去體會,就會發現牆壁瓦礫,都昭示著很精妙的佛法。至於說什麼佛語很精妙,不是菩薩語能比得上的,這難道不是夢話嗎?」 宋保國慚愧地說:「您說的有道理。」
醍醐灌頂 虛心向別人求教,認真聽取專家的意見是必要的;但是,在做出決定的時候,要有懷疑的精神,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和判斷,不要迷信權威。
因噎廢食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古時候有一個小山村,在山村裏有兩個年輕人,都靠打獵為生,其中一個開朗豁達,而另一個陰鬱消沉。有一天,村裏的一個老獵人在打獵的時候,不小心跌到山下摔死了,屍體被村裏人抬回來。 這兩個年輕人看到後,都覺得很慘。 那個開朗的就說:「前車之鑑,我以後在打獵的時候要小心一些。」說完話就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像過去一樣每天出去打獵,只是在這以後的每一次出獵時,都安安穩穩的,既不害怕自己會摔死,也不去做冒險的事,他平平安安地度過自己的一生,直到八十六歲才壽終正寢。 而那個陰鬱的人看過之後,心裏萬分害怕,生怕自己也像老獵人一樣從山上摔下來死去,於是就整天提心吊膽,連出獵都不敢去了。但是又沒有吃的,在家待了幾天後,只得上山打獵,由於這幾天老是東想西想的,沒吃好也沒睡好,導致精神恍惚,到山上後眼前老是有老獵人的屍體在晃動,走路也東倒西歪的,結果一個沒留神,摔了一跤,頭撞在山石上暈了過去,被出外覓食的野狼咬死,等到村裏人發現時,只剩下一堆爛衣服和骨頭了。
醍醐灌頂 因噎廢食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積極借鑑別人的經驗、汲取別人的教訓是有必要的。但是,因怕吃虧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謹小慎微,以致幹什麼都放不開手腳,就有些過分了。
用不好的法寶,就會成為包袱 弟子快要學成下山的時候,師父給他出了一系列的難題。 他要讓弟子經過九九八十一關的艱難考驗。 上路前,他給了弟子一個法寶,告訴他:「這個法寶用處特別大,走到哪裡都要帶上,他可以保佑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弟子恭敬地謝過師父,然後下山出發了。 這個法寶果然名不虛傳。 多虧了它,他得以安全渡過大河,順利越過沙漠,他還靠它戰勝了嚴寒,打敗了酷暑。 用這法寶,弟子順利渡過了前面的八十個難關。 第八十一關是一座險峻的大山,弟子希望這個法寶能給他一身輕功,讓他輕鬆爬到山頂。 起初法寶似乎還有用。 但是爬到半山腰,他遇到一個懸崖,這懸崖比他高幾個頭,無論他怎樣使勁都爬上不去,有幾次差點都上去了,但是由於身上的法寶太沉重,反而妨礙了他行動。整整三天三夜,他都在懸崖下面徘徊,心中不由得對師父產生了懷疑。 正在這時,師父出現了。 師父問他有何難處,弟子說法寶不靈了。 師父笑說:「看來你還沒有完全學會我的奧妙啊。法寶法寶,能大能小,就說今天吧,你為什麼不用它當墊腳石,卻把它當包袱背呢?」
醍醐灌頂 用不好的法寶,就會成為包袱。在任何時候,都要開動腦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不要讓它們成為我們前進途中的障礙。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佛經》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的家裏有一片魚塘,他每年都要靠這片魚塘賺些錢,來養活自己和家人。可是魚塘附近有好多魚鷹,常常一群群地來抓魚吃,趕也不好趕,抓又抓不住,養魚人為此很是發愁。 有一天,魚鷹又來吃魚,養魚人跑過去衝它們揮揮手,魚鷹便受驚跑了。 養魚人忽然靈機一動,想出個好辦法。他紮了一個稻草人,讓它伸開兩臂,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還拿了一根竹竿,就像一個養魚人的樣子。養魚人把稻草人插在魚塘裏嚇唬魚鷹。起初,魚鷹以為是真人,因此很害怕,只敢在草人的上空盤旋,一點都不敢接近它。 這樣過了幾天,魚鷹果然沒再來吃魚。可是漸漸地,它們見魚塘裏的人總是一動不動,就起了疑心,不斷地大著膽子飛下來看。這樣一來,它們很快就發現這是個假人了,就又飛下來啄魚吃。魚鷹吃了一條條的魚,肚子吃飽了,就站在草人的斗笠上,邊曬太陽邊休息,很是悠閒,還不停地發出「假假、假假」的叫聲,好像是在嘲笑養魚人說:「假的,假的,這個人是假的啊!」 養魚人生氣極了,他恨恨地盯著得意洋洋的魚鷹,良久,他忽然心生一計。 趁著魚鷹不在的時候,養魚人悄悄把草人從魚塘裏拔出來拿走了,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裏拿根竹竿,像草人一樣伸開雙臂站在魚塘裏面。 過了一會兒,魚鷹又來了,它們以為魚塘裏還是原先的假人,就又放心大膽地下來吃魚。吃得飽飽的,魚鷹又飛到養魚人的斗笠上休息,「假假、假假」地叫喚著。養魚人趁著它不注意,一伸手就抓住了魚鷹的爪子。魚鷹使勁地鼓動著翅膀,可是怎麼也掙不脫。養魚人笑呵呵地說:「原先是假的,可是這一回是真的啊!」
醍醐灌頂 俗話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辦法總比難題多。」思路靈活的人,總能夠找到問題的薄弱環節,採取有效措施,一舉徹底解決問題。
生活中的經驗,常常會引起你的誤解 晉朝初年,有個名叫滿奮的人,長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體格十分健壯。 其實滿奮非常怕冷,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他總是穿得多多的,還縮著脖子、籠著雙手,恨不得整個人都縮到衣服裏面去。他家裏從深秋時候便生起爐子來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爐火邊,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個深秋的早晨,夜裏剛下過霜,屋頂的瓦片上,樹的枝幹上,都鋪了厚厚的一層霜。狂風呼嘯,黃葉在風中旋轉、飛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晉武帝,派人來宣召滿奮馬上入宮去議事。滿奮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門,就趕緊一頭鑽進了蒙著厚厚的轎簾的轎子中去了。 到了宮中,晉武帝讓滿奮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後就開始和他商談朝政。說了一會兒話,晉武帝忽然發現滿奮緊皺雙眉,渾身打顫,嘴唇更是篩糠般抖得厲害,臉色也很不好看,就很關切地問他說:「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如果有什麼病的話,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滿奮哆哆嗦嗦地指著北窗說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風,臣覺得十分寒冷。」 晉武帝回過頭來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裝的是玻璃屏,透過玻璃屏可以看見外面的樹枝被風吹得搖晃得厲害,黃葉漫天飄飛,但是風卻沒有辦法透進來。晉武帝不禁笑了起來,對滿奮說:「那裏裝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風再大,也根本吹不進來,你怎麼會覺得冷呢?」 滿奮聽了很不好意思,紅著臉解釋道:「臣聽說南方一帶的牛怕熱,看到月亮也以為是太陽,於是就熱得喘起氣來。臣一向怕冷,看見樹枝在寒風裏搖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見到月亮也會喘氣一樣,感到寒冷無比,以至於會發起抖來,請陛下恕臣失禮。」 晉武帝聽了這話,想了想覺得挺有道理,就沒有怪罪滿奮。
醍醐灌頂 生活中的經驗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幫助你解決「老問題」;也能給你增加「新麻煩」。既積極借鑒過去的老經驗,又不被其束縛,才是明智的選擇。
頌念佛經的態度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 在一個嚴寒的冬夜裏,有一個乞丐以顫抖的手去敲榮西禪師的庵室。哭訴道:「禪師!我的妻子與子女已經多日未進粒米,我盡其所能地想給她們溫飽,始終不能辦到,連日來的霜雪,致使我的舊疾復發,現在我實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妻小們都會餓死,禪師!請您幫助我們!」 榮西禪師聽後,頗為同情,但是身邊既無錢財,又無食物,如何幫助呢?想著、想著,不得已只好拿出準備替佛像塗裝用的金箔,對乞者說道:「把這些金箔拿去換錢應急吧!」 當時,座下的許多弟子都以一種驚訝的表情,看著榮西禪師的決定,不滿的情緒掛在臉上,並且抗議道:「老師!那些金箔是要替佛裝金的,您怎可輕易地送給別人?」 榮西禪師非常和悅地對弟子說道:「也許你們會對我的作法無法理解,可是我實在是為尊敬佛陀才這樣做的。」 弟子們聽不懂老師的話,仍憤憤地說道:「老師!您是為了尊敬佛陀才這麼做的,那麼我們將佛陀聖像變賣以後,將錢用來佈施,這種不重信仰也是尊敬佛陀嗎?」 榮西禪師道:「我重視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獄,我也要為佛陀這麼做!」 弟子們不服,口中喃喃說道:「把佛陀聖像的金箔送人,這是尊敬佛陀?」 榮西禪師終於大聲斥責弟子們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鷹,捨身飼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麼對待眾生的?你們能認識佛陀嗎?」 弟子們到此時才明白榮西禪師的大慈悲,原來他的做法,是真正與佛心相契的。
醍醐灌頂
其實,一個人供奉佛像、頌念佛經的態度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是正氣居多,還是私心雜念滿身,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利國利民。多幹實事,多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比死板地在表面尊禮守法、堅持原則更重要!
善用智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為了啟發不善動腦的弟子,老和尚給小和尚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遠方的國家,有兩個非常傑出的木匠,他們的手藝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來辦一次比賽,然後封勝者為『全國第一的木匠』。」 於是,國王把兩位木匠找來,為他們舉辦了一次比賽,限時三天,看誰刻的老鼠最逼真,誰就是全國第一的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許多獎品,還可以得到冊封。 在那三天裏,兩個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了第三天,他們把已雕好的老鼠獻給國王,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一起...
作者序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好心情,它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本能。沒有誰為陰鬱、淒苦而降生於這個世界上。好的心情和性格一樣,雖有先天的基因,卻主要來自後天的修煉;它不會誕生在某一個時刻,而是天長日久中人格、素養、品質、才情的自然流瀉。 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在生活中所獲得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更不在於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只在於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在這裏,外界的因素與此並無多大的關係。 在智者的眼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成為歡樂的源泉。一滴閃亮的露珠,一個清新的早晨,一次黃昏中的散步,一個會心的微笑,一件小小的禮物,一份悠悠的思念,只要你敞開心扉,全身心去領略大自然賦予自己的一切,感受人際間的溫馨和友愛,歡樂自然會來到你的身邊,湧上你的心頭。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一個人,不能瞭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佛陀告訴你 感悟人生的智慧》一書,以中國文化的精髓為基礎,以佛家感悟人世的高超智慧為核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精華,通過富有禪意和哲理的故事、濃縮的東方傳統智慧精華,全方位展示了佛的智慧和道的真諦,並與時俱進地引發了相關的人生哲理,以更貼近生活,滿足讀者的精神需求。 願你能靜下心來,反複品味書中的故事和哲理,逐漸將禪的精神、佛的智慧、道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當中,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把握時代脈搏,昇華人生的意義。仔細閱讀本書,會使你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係更和諧!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好心情,它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本能。沒有誰為陰鬱、淒苦而降生於這個世界上。好的心情和性格一樣,雖有先天的基因,卻主要來自後天的修煉;它不會誕生在某一個時刻,而是天長日久中人格、素養、品質、才情的自然流瀉。 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在生活中所獲得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更不在於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只在於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在這裏,外界的因素與此並無多大的關係。 在智者的眼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成為歡樂的源泉。一滴閃亮的露珠,一個清新的早晨,一次黃昏...
目錄
1.智慮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悟透道之真諦,則世間無難事矣。 -【明】雲棲大師 ◇要用「心眼」分析世界,無須求借別人的慧眼 ◇順應自然,做事就會得心應手 ◇生資雖少智慧,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善用智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牆壁瓦礫,都昭示著很精妙的佛法 ◇因噎廢食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用不好的法寶,就會成為包袱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生活中的經驗,常常會引起你的誤解 ◇頌念佛經的態度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 ◇競爭不僅是力量的較量,更是智慧和謀略的角逐 ◇掌握了道的真諦,就能夠應對各種複雜的情況 ◇要注意區別不同問題的性質,不可死鑽牛角尖 ◇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要敢於突破過去的經驗,不要墨守陳規 ◇在非常的時候,就要敢於打破常規 ◇超越了一切聲音,才能進入了真正的禪定 ◇客觀世界是複雜的,思路也要開闊 ◇眼見未必為實,遇事須多動動腦 ◇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要盲從輕信 ◇遇事最需冷靜,宜三思而後行 ◇聰明也有受局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應不到的事情 ◇要從實際出發,不要憑主觀願望去行事
2.錘煉篇:橫逆困窮是煆煉豪傑的一副爐錘 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一吃飯本領;
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清】三覺和尚 ◇功名威赫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在風雨中歷練自己,才能留下堅實的腳印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欲成就大事,須吃苦耐勞 ◇樹根紮得越深,向上長得就越高 ◇求道不能只在蒲團上,還要身體力行 ◇缺乏現實基礎的美好夢境,是永遠無法實現的 ◇使人站起來的不是雙腳,而是理想和毅力 ◇人生沒有真正的障礙,只有心理上的怯懦 ◇事無關大小,都應全力以赴 ◇黃金無種子,惟生於勤儉之家 ◇蒂不落,瓜也難熟 ◇有可憑藉的優勢,也須保持冷靜和警惕 ◇每次遇險,都要抬起頭來 ◇達觀豁達些,人生中就少了許多障礙 ◇不管做出什麼決定,都值得付出努力 ◇只要盡心盡力地行善,就是功德無量 ◇勿以善小而不為,盡了力的人生才無悔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要依賴別人的提攜 ◇不懈地去爭取,就能夠控制命運 ◇遇到困難,首先要自己解決 ◇奮力向上生長,方可成為棟樑
3.守恆篇:學不在多,貴在力行 滴水雖微不足道,但聚沙可以成塔,集腋可以成裘。 -【唐】鑒真大師 ◇一門心思走路,才能迅速達到目的 ◇忘我地去努力,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要射得準,就必須有專一的目標 ◇全神貫注,才能以輕取重 ◇先制定明確的目標,再朝著確立的目標行動 ◇要祛除雜念,心無旁騖地追求主要目標 ◇避開薄弱的一面,在自己擅長的方向上發展 ◇竭盡全力地做,用辛勤和汗水換來成果 ◇無論做什麼,都應該有虔誠的心 ◇聚沙可以成塔,集腋可以成裘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事無難易,惟心堅忍可成 ◇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便不能成 ◇學不在多,貴在力行 ◇能夠堅持不懈的人,才能修得正果 ◇不怕挫折和失敗,才能夠贏得更多的機會 ◇執著地堅持自己的理想,投身自己所喜愛的事業 ◇行百里路半九十,有耐心才有成果 ◇站起來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4.機緣篇: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當未雨綢繆,勿臨渴掘井。 -【明】蕅益大師 ◇不要在匆忙趕路中,錯過機遇之神 ◇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要採取行動,不要相信「命裏有時終須有」 ◇充分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機會 ◇只要你善於發現,機會會經常光顧 ◇當未雨綢繆,勿臨渴掘井 ◇時刻保持心靈的整齊,不錯失任何有益的機緣 ◇要注重自身能力的積累,厚積薄發 ◇把握住最好的時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懂得等待,才能品嘗到最美的人生 ◇不能因為眼下的處境而喪志,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 ◇在遇到難題的時候,要能靜下心來
1.智慮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悟透道之真諦,則世間無難事矣。 -【明】雲棲大師 ◇要用「心眼」分析世界,無須求借別人的慧眼 ◇順應自然,做事就會得心應手 ◇生資雖少智慧,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善用智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牆壁瓦礫,都昭示著很精妙的佛法 ◇因噎廢食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用不好的法寶,就會成為包袱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生活中的經驗,常常會引起你的誤解 ◇頌念佛經的態度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 ◇競爭不僅是力量的較量,更是智慧和謀...
商品資料
出版社:德陽圖書出版日期:2013-03-13ISBN/ISSN:978986597062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