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
二十一世紀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
金融海嘯後,世界局勢產生什麼變化?各國又要如何面對?法國重量級經濟學家、前韓國總統李明博全球事務顧問、美國《華爾街日報》、法國《費加洛雜誌》等各大媒體專欄作家索爾孟,持續以一個樂觀者的角度,走訪世界,以獨到的觀察,提出了發人省思的看法。
繼《經濟不說謊》之後,又一重要鉅作,採日記式明快的簡剖,勾勒金融海嘯後瞬息萬變的全球化衝擊。
美、法、瑞典、波蘭、西班牙、巴西、智利、阿根廷、日、韓全球轟動發行
台灣中文版獨家問世
全球視野‧台灣戰略
蘋果日報總主筆卜大中‧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先驅媒體新頭殼董事長蘇正平
隆重推薦
樂觀和抱持懷疑並不互相矛盾。我是透過我自己的濾鏡來看事情,但我從沒忘記,我的濾鏡並不完美。我每天寫日記,而且是在不斷旅行的途中做紀錄。我不會在事後修改前文,讓自己看起來有如先知。我的日記明顯帶有樂觀和自由傳統的標記。它樂觀、進步、支持自由,但不是要展現未卜先知的能力。如果要以簡單一句話,把過去這幾年做個總結,我會說:這是西方和世界西化的危機。我們在西方國家的人,對我們經濟的前景、我們的文化、我們民主失能的現象越來越感到困惑,但其他地方的人卻在擁抱我們的機制和我們生活的方式。危機和自由肯定密不可分,因為西方國家常會自我批判,並走向經濟學者說的「創造性破壞」。對於被暴政壓得喘不過氣的中國人來說,創造性的破壞顯得非常具有吸引力。我們應該要珍惜西方和我們的時代。──索爾孟
金融海嘯後,政治經濟產生很多反省。社群主義者如麥可.桑德爾等主張「社會愛國主義」,把道德元素加進經濟裡。大政府管制派,如克魯曼、史提克里茲則主張政府干預財經部門。索爾孟算是古典自由主義者,堅決捍衛自由市場、小政府、有限的社會福利。同時,他對中國的意見也很中肯,我們對他關注全世界的精神深感敬佩,期待他再寫出鞭辟入裡的文章和書籍。──卜大中
用「哲學經濟家」形容索爾孟,再貼切不過。他自己曾說,對他影響最深的不是經濟學家,而是廣泛研究人類與社會的學者,例如亞歷西斯‧托克維爾、卡爾‧波普和李維‧史陀。索爾孟寫作時的口吻,像是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以世界公民的眼光和關懷而審慎的態度,檢視我們這個世界的各種狀態。他在提倡經濟自由時,始終保持著對全人類的同理心。他深信人類有能力超越嚴重的偏見和意識型態的幻想,能逐步而有效地學習。──康奈爾
作者簡介:
索爾孟(GUY SORMAN),1964年畢業於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獲博士學位,任職於法國國家行政學院。1975年創辦Sorman出版社,1979年參與創建非政府組織─國際抗飢餓行動組織,任主席;1993-1995年,任法國外交部長顧問,負責對外文化活動,1995-1997年任法國總理顧問。曾為法國外交部長領導下的法印論壇成員、巴黎Boulogne-Billancourt區副區長(主管文化)、法國全國人權咨詢委員,以及北京經貿大學、智利聖地亞哥大學、加拉加斯大學、里約熱內盧大學、哈佛大學等學校的客座教授,現為韓國總統李明博全球事務顧問,美國《華爾街日報》,《城市論壇》(City Journal),法國《費加洛雜誌》等各大媒體專欄作家。自1983年以來,已出版著作《美國保守革命》、《自由解決》、《世界新財富》、《我們時代真正的思想家》、《資本論、影嚮及結果》、《印度製造》、《美國製造》、《謊言帝國》、《伊斯蘭製造》、《經濟不說謊》等二十餘種。
譯者簡介:
陳正杰,畢業於中興大學外文系,曾任中央社駐象牙海岸、英國和美國華盛頓特派員,駐美期間(1998-2004)報導911事件和美中台關係發展等要聞,2003年春季曾隨軍採訪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現任中央社外文新聞中心主任編輯。
章節試閱
亞洲的民族主義激情
東亞主權爭議,不能以常理視之
2012年8月20日
我們往往只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東亞這個地區,讚賞中國、日本、台灣、越南和南韓等國的經濟成就。但這些國家有另外一個故事,跟經濟表現無關。它涉及由來已久的直覺:民族主義和種族之間的怨恨,也就是曾在塞拉耶佛(Sarajevo)觸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力量。今天,釣魚台、獨島和南沙群島等地的爭端背後,就是這樣的力量在運作,而這些爭端,有可能在對立的亞洲國家之間引發軍事衝突。
這樣的擔憂,完全不合蒙內(JeanMonnet)的理論。這位法國政治經濟學家和外交官被視為歐洲聯盟的創始人之一。他主張國與國之間透過貿易,可以化解彼此之間存在已久的敵意,也可以消除戰爭的誘惑。確實,歐洲國家之間彼此做生意,就不打仗了。亞洲國家之間肯定有貿易關係。出口到西方國家的亞洲產品,其實包含了多國的零件,而這些零件在組合成為產品之前,在中國、日本、南韓、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工廠之間往返。
但南韓的保守派政府拒絕與日本進行任何軍事合作,因為日本拒絕承認南韓對兩國之間兩個無人小島(南韓稱為「獨島」,日本稱為「竹島」)的主權。韓日兩國都拿舊條約和古老的地圖證明自己享有主權,雙方都拒絕將爭議交付仲裁,問題因此陷入僵局。在南韓,獨島成為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象徵。如果你說日本帝國主義隨著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已不復存在,南韓的政治人物和評論員會告訴你,日本人骨子裡就是帝國主義者,而且日本政府想要打造核子武器。事實上,日本只有少數極端民族主義分子主張發展核武,但如今角逐南韓總統寶座的保守派候選人也說要追求核能。
釣魚台列嶼的主權爭議也十分火爆。這些島嶼由日本管轄,依據日本法律,產權在幾個日本家族手中(譯註:日本政府於2012年9月將釣魚台收歸國有)。中國和台灣也宣稱擁有釣魚台主權。根據西方媒體的報導,美國和歐洲政治領袖的焦點在於釣魚台列嶼的經濟資源,包括漁權,可能還有天然氣和石油。但如果中國、台灣和日本只在乎經濟因素,大可以到其他海域捕魚和開採天然氣跟石油。主權爭議其實具有象徵意義,背後是民族主義情緒,還有亞洲人傳統上很在意的事:要讓對手難看。中國拖網漁船在2012年衝撞日本巡邏艇,日方未有強烈反應,但今年,日本政府要藉釣魚台國有化進行報復。
往南到南沙群島,衝突的風險更高。中國、越南、菲律賓、台灣和馬來西亞都宣稱擁有南沙島嶼主權。這裡據說也蘊藏著天然氣,因此具有讓衝突合理化的經濟價值。但到底是否真有能源的蘊藏,還無法確認,因此主權爭議比較可能的原因是民族主義。南沙群島和釣魚台主權爭議升高之後,中國的帝國主義在測試鄰國的抗拒力,其中有些國家如日本、越南、菲律賓、台灣、馬來西亞甚至印度,在考慮聯手對抗中國。美國因為支持這個構想而惹火中國。但這個區域原本就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因為美國的第七艦隊保障這個區域海運的暢通。如果沒有第七艦隊,亞洲就不會形成今天的經濟網。
太平洋的緊張形勢,有可能使另一個廣為接受的理論受到挑戰:民主國家之間不會有軍事衝突。民主的南韓跟民主的日本未能針對相對較不嚴重的貿易問題進行談判,非但如此,南韓在獨島主權問題的立場,讓它跟獨裁的北韓和中國反而比較親近。整體來說,歷史的包袱和共同文明的內部張力,勝過一時的政治和經濟考量。因南沙群島爭議可能形成的抗中聯盟,會使幾個民主國家跟越南的共產專制政權成為伙伴,而越南的共黨政權跟中國政權相差無幾。
東海和南海主權爭議似乎每天都有新發展。李明博在2012年8月10日成為首位登上獨島的南韓總統,日本的民族主義者也揚言要前往獨島;中國派艦艇前往南沙海域;日本警方逮捕14名登上釣魚台的保釣人士。大的環境讓這些衝突更加惡化。亞洲經濟成長趨緩,各國政府不是處在弱勢(譯註:如日本的野田政府。日本眾院改選後變天,自民黨在安倍晉三領導下於12月26日重新執政),就是處在過渡階段(中國和南韓),或者在設法建立統治的合法性(如越南)。但對於面對這類不確定性的國家來說,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可能會是個內部緊張氣氛的出口。在亞洲,經濟和民主都不能化解民族主義的激情。
別再要求馬上見效
經濟需要規律,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012 年夏季
經濟專家、政治人物和評論員為當前的經濟危機所開的處方,分為兩大類。主張凱因斯理論和政府干預路線的一派,要求政府和中央銀行積極採取措施,以拯救經濟。他們不相信自由市場自我規範的程序,主張藉公共支出製造就業機會,靠低利率讓民間恢復投資和消費。在另一頭,傳統的自由派則說,救經濟沒有急就章的辦法,唯有資本主義的規則恢復穩定、可以預期,市場才會復甦。換句話說,凱因斯理論和主張政府干預的一派相信彈性、隨機應變的經濟政策,傳統自由派認為要有固定的規則。
經濟發展歷史證明後者是較好的選擇,但在民主社會,政治人物往往對前者較有興趣。畢竟在危機發生的時候,人民期望他們的領袖做點事。不採取行動,只是堅守一些抽象的原則,就得不到廣大民意的支持。但前幾次的經濟衰退顯示,民眾要政府採取行動的壓力,通常會使政府做出不好的決定,導致危機延長或惡化。這就像在足球場上,守門員面對罰12 碼球的情況。統計顯示,守門員應該站在球門的正中央,這樣把球擋下的機率會比較高,但他往往會在主罰的球員踢球之前的瞬間往左或往右撲,為什麼?因為他覺得看球的人希望他早點行動,但這樣做,會降低守門成功的機率。
全球經濟危機在2008 年開始以來,各國政府也是一下往左一下往右,卻不見成效。確實,若干有利市場運作的基本規則,例如支持自由貿易、反通膨、反壟斷和反國營化的立場並沒有改變。這樣維持穩定的做法,勝過各國政府在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的反應。當時,國營化和事業壟斷的情況出現,貨物、資本和人員的流通受阻,導致經濟情勢更形惡化。1974 年的危機發生時,情況也是這樣。政府錯誤的因應政策使危機擴大。當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宣布石油禁運,油價應聲大漲,西方國家的生產成本大幅升高,消費因此減少,經濟陷於停滯。
為了刺激成長,奉行凱因斯理論的經濟專家呼籲中央銀行加印鈔票,西方各國政府都採行這個辦法,導致通膨爆炸。消費者和企業主管看出這是短期的治標做法,因此不願在那樣的氣氛下增加支出,結果出現經濟停滯合併嚴重通貨膨脹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
幸好政府和經濟專家有學到一九三○和一九七○年代的教訓,沒有重蹈覆轍。可能就是因為這樣,這次危機沒有變得更嚴重。但要政府採取行動的壓力還是存在。對於市場如何運作並不是很清楚的政治人物和媒體一直在主張政府要有積極作為,例如2009 年美國就通過了振興經濟方案。選擇這條道路的國家,多數(除了德國和波羅的海國家)出現巨額赤字,對民間投資和創造就業帶來不利影響。振興經濟方案再次失敗,證明凱因斯主張的政策長期而言不會有效果。
政府要如何抗拒採取短期措施的壓力,改用長期、穩定的辦法,以維持經濟的成長?這裡有些建議。美國的傳統自由派與其不斷辯論稅賦和赤字,不如推動修改憲法,對聯邦政府支出設定上限。資本主義的歷史顯示,公共支出多寡對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的影響,勝過政府赤字或稅率。美國如果設定政府支出上限,將可緩和企業和消費者的不安,使未來比較容易預測。企業界目前有龐大的資金處於凍結狀態,或投入不具生產力的債券市場。如果公共支出有了上限,企業界就會有誘因將資金投入生產。這個修憲行動,也能重啟一直是美國經濟擴張主要動力的創新活動。
美國政治和金融實力集中在少數幾家銀行手中,這是2008年世界經濟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而且事情可能重演。如果美國訂定長期的規範,將可結束這樣的情況。芝加哥大學經濟學者辛加里斯(Luigi Zingales)在他的新書《人民的資本主義》(ACapitalism for the People)中寫道,在經濟方面,美國越來越有可能變成「香蕉共和國」——少數幾家大銀行不事投資,只搞短線炒作,摧毀民眾對自由市場的信心,同時耗盡國家的經濟資源。美國如果訂定新的規範,將可避免銀行過於龐大,恢復競爭的態勢,讓上述的情況不致於發生。
傳統自由派也可以促使聯邦準備理事會提高貨幣政策的可預測性。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半個世紀前就已說明,如果聯準會保持貨幣供應和融資的穩定性,經濟就會穩定成長。如果聯準會增高貨幣供應和融資,通常就會形成投機的泡沫、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史丹佛大學的經濟學者泰勒(JohnTaylor)提出一套計算公式,可以幫助聯準會根據經濟的需要調整貨幣供應量。國會應該立法使聯準會遵守「泰勒定律」,以免聯準會自行斟酌,採行無助於提高生產力的政策。
歐洲也需要嚴格的規範,而不是不斷改變的政策。但在歐洲,比較急迫的事不在於訂定新的規範,而是建立聯邦機構,確保現有的規定能夠落實。如果歐元區會員國遵守公共支出和政府赤字上限的條約,就不會有今天的危機。
藉成長脫離這次危機的做法相對清楚,比較不確定的是,在民主國家要怎麼做到這一點。政治領袖必須說服民眾支持採取長期的規範,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好的辦法是跟民眾說明,長期的規範更可以讓人民當家做主。如果美國設定公共支出上限,政治人物就不能依遊說團體的要求,拿納稅人的錢補貼某個企業。讓金融業恢復競爭的規定,將扭轉這個行業由少數人和少數公司掌控的現象,使美國資本主義恢復民主的特性。在歐洲也是一樣,如果提高公共支出的透明度,並成立執行歐元相關規定的聯邦機構,可讓習慣大手筆花錢的政治人物受到更有效的民主節制。
這次危機發生以來,出現許多視當時情況訂定的政策,固定的規範被丟在一邊。要結束這次危機,就要扭轉這樣的情況,讓自由市場經濟回歸它原有的規範。
亞洲的民族主義激情
東亞主權爭議,不能以常理視之
2012年8月20日
我們往往只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東亞這個地區,讚賞中國、日本、台灣、越南和南韓等國的經濟成就。但這些國家有另外一個故事,跟經濟表現無關。它涉及由來已久的直覺:民族主義和種族之間的怨恨,也就是曾在塞拉耶佛(Sarajevo)觸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力量。今天,釣魚台、獨島和南沙群島等地的爭端背後,就是這樣的力量在運作,而這些爭端,有可能在對立的亞洲國家之間引發軍事衝突。
這樣的擔憂,完全不合蒙內(JeanMonnet)的理論。這位法國政治經濟學家和外交官被視為歐...
推薦序
導讀
金融海嘯之後——一個哲學經濟家的世界之旅-康奈爾 (Alexis Cornel)
用「哲學經濟家」形容季‧索爾孟(Guy Sormon),再貼切不過。經濟學,也就是對物質繁榮起因的探討,原本包含在對人類政治和道德秩序的研究當中,後來的現代社會科學,才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細分為越來越多的學術領域。拿亞當斯密(Adam Smith)這位著名的學者來說,他的研究範圍廣泛,當年稱為「政治經濟學」。在他的認知裡,他的研究跟哲學家對於人類與社會本質的思索並非各自獨立的研究領域。在很多方面,索爾孟算是老一代廣義的經濟學家。他自己曾說,對他影響最深的不是經濟學家,而是廣泛研究人類與社會的學者,例如亞歷西斯‧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和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索爾孟寫作時使用的口吻,不像是個越來越專精的學術領域的專家,而像是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以世界公民的眼光和關懷而審慎的態度,檢視我們這個世界的各種狀態。
索爾孟關懷世人,因為做為經濟學者,他瞭解人類生存的滿足感是以物質為基礎,而且他深信讓人民在法治的環境下享有經濟自由,是讓越來越多世人長期享受繁榮生活的唯一途徑。說他態度審慎,是因為他從不低估會影響追求經濟繁榮的非經濟因素。他充分體認不能把人類福祉簡化成為經濟的發展程度,而且清楚經濟發展受到文化和政治因素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他說:「世界或許在全球化,但有些地方仍停留在當地的時間。」而且他不認為這個「當地時間」未來必然會變得無關緊要。不過,索爾孟在檢視世局並提出建言時,核心焦點仍在於經濟自由對於人類利益與盼望的重要性,以及經濟自由實質與潛在的龐大價值。
索爾孟在對世局進行務實的研究時飽讀各種書籍和文章,但最大的特點在於他直接的觀察,以及與世界各地接觸對象對話而來的心得。他好像一直在旅行,但從來不是個普通的觀光客。他顯然有一種天賦,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重要的思想家和重要人物,並贏得他們的信任,甚至尊敬。透過索爾孟的文章,讀者可以看到他與世界各地重要概念的發想者和執行者之間引人入勝的對話。無論是在開羅或紐約與商人或示威者在一起,或者是在馬德里與聞政府高層會議,或者在北京與異議人士討論,索爾孟始終非常清楚人類進展的具體條件,以及人類虛榮心與狡詐所造成的難以克服的障礙。
索爾孟明顯支持市場機制(歐洲稱為「自由派」),但他的判斷和評論都十分持平中肯。有時從他的一篇文章,就可以看出他公允的立場,例如他可能根本不同意某些作者的論點,但願意肯定這些作者的一些觀察。有時候,索爾孟會用稍微不同的角度,回頭去討論他自己先前提出的觀點。比方說,他一度對歐元區的前途深表關切,但後來他對於歐元區將會瓦解的預測表達不同意見:他說,歐洲整合的過程太過重要,「拯救歐元和歐洲的代價會有人承擔」。另一個例子是,索爾孟以同情的角度解讀1968年5月發生在巴黎的抗議浪潮,讓我有些意外。那一年的活躍分子以放蕩大膽和不切實際的幻想著稱,跟索爾孟的務實大相逕庭,但他能體會這些人對於法國社會專制結構的挫折感。同樣的,「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參與者跟索爾孟的觀點與理性大不相同,但他可以退一步,把「占領華爾街」視為主要靠新社交媒體推動的廣泛抗議運動的一部分,進而探討它的意義。索爾孟認為甘地對人間的邪惡極度天真,「有時近乎荒誕」,但他不會吝於給予甘地肯定。他認為,甘地是「20世紀唯一手上未沾染鮮血的主要政治領袖」。
法國知識分子在評論美國的時候,往往很難客觀持平,因此索爾孟在這個議題上平穩而細緻的觀點特別有價值。他很清楚美國的缺點,但他對歐洲人對美國的偏見─—以及跟著歐洲人一起看不起自己國家的美國人─—更不假以辭色。有一次他在洛杉磯接受一位右翼電台節目主持人訪問之後,以開玩笑的口吻談到美國和歐洲對政府角色的不同看法,並說自己被夾在中間。他說:「我在美國是個社會民主主義者,在法國是個極端的自由主場提倡者。我想尋求政治庇護,但能去哪裡?」
他始終記得他的啟蒙者之一托克維爾給他的功課,因此他比誰都更明白,美國資本主義能有如此的活力、韌性和創新的能力,原因在於美國基本上是個公平的社會,以及大學和企業之間存在獨特的結盟關係。前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在紐約被控性侵飯店服務生的新聞傳出之後,索爾孟沒有論斷史特勞斯卡恩,但他提醒法國人說,史特勞斯卡恩「不是被害人,他並未受到(美國司法制度和媒體)特別的迫害。此事充其量只是顯示美國的文明與法國大不相同」,因為法國人往往不瞭解,自己的許多觀點源自於貴族社會。另一個實例是:索爾孟跟歐洲其他人一樣,合理質疑華爾街主導金融界的情況,但他也樂意感謝美國第七艦隊為全球貿易提供安全保障,並做出這樣的結論:「美國資本主義是最糟的經濟制度,但也沒有一個制度比它更好。」最後,最能證明索爾孟具有深刻的文化同理心與無盡好奇心的事例,莫過於他在全美各地訪問時,都會上當地的教堂,因為「不上教堂,就等於決心不要瞭解美國的文明」。但索爾孟對美國百態的耐心,在莎拉‧培林(Sarah Palin)出現之後面臨某種侷限。他形容她是「粗糙反歐的人士......揮之不去的大西部選美皇后」。他說,這位曾任阿拉斯加州州長的副總統候選人「身材玲瓏有致(至少他願意承認這一點),代表了某種美國夢」,但索爾孟最後向她所代表的美國夢投降:「想要瞭解也沒用,更不用說比較了。美國是獨一無二的。」
索爾孟對事情的評斷雖然往往很持平,但這不表示他不會做出堅定而清醒的道德批判。這樣的批判最常出現在他對於中國的諸多評論當中,而這些評論出自於他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多年的個人觀察,還有跟中國重要人士的聯繫和往來。比方說,如果讀者想多瞭解最近流亡到美國的陳光誠,就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許多背景。索爾孟直言稱中共領導人為「暴君」。有些知名的評論員和公眾人物喜歡為中國打壓異議的做法辯護,說它有古老的文化背景,對於這些假裝淵博之人,索爾孟是毫不留情。他在談論中國時說:「不是每件事都可以拿全球化來解套。當有個危機改變了一切,道德的盤算也可以改變。」在這裡就可以看出,在人類自由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索爾孟既是經濟科學家,也是道德哲學家。
如果要問索爾孟何以如此樂觀,答案似乎在於他知道人類生而渴望自由,而且不斷追求經濟的成長。舉個引發許多爭辯的例子來說,他相信穆斯林最終會選擇「政教徹底分離」,因此,穆斯林將獲得政教必須分離才可能實現的自由與繁榮。索爾孟非常注意人類生存的經濟層面,因此一般而言,他對於拿歷史和文化論點來為某些人基本生活無法改善辯護的做法不能苟同,但這不代表他漠視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文化與歷史因素,或低估睿智領導和關鍵政治抉擇的重要性。「自由始終必須靠自由的人警覺和維護。」索爾孟的名言是:「經濟不會說謊。」但經濟本身並不涵括人類生存的全部。他始終沒有忘記,經濟學是一門以人類為對象、為人類而進行的科學研究,而他在提倡經濟自由時,始終保持著對全人類的同理心。他寫道:「資本主義的根本,在於它激發信心,並且提供具體的服務。它本身並無可愛之處。」因此他坦誠分享往往是左派人士會提倡的人道主義論點,但他也不斷警告世人不該抱持跟基本經濟現實背道而馳的幻想。「既想要社會主義福利,又要有自由的經濟,而且要過得幸福快樂,這就是天真的自由主義,也就是虛構的意識型態。」因此,他很明確地抱持反烏托邦的人道主義觀點:「經濟學常見的選擇,不在於選好或選壞,而是得在壞跟更壞之間做個選擇。」
除了資本主義可以提供的「具體服務」,索爾孟在熱心提倡經濟學時,經常觸及最能反映出西方文明精華的精神自由,也就是社會與經濟創新的根源:「西方國家如今已更清楚它們自己的矛盾,更能尊重它們當中的多元現象。但缺了自我反省的獨特能力,西方文明還有什麼價值?」個人認為,這就是索爾孟樂觀的源頭:他深信人類有能力超越嚴重的偏見和意識型態的幻想,能逐步而有效地學習。他寫道:「市場經濟明顯並不完美,而且只能帶來相對的物質進步。這種細微的變化,永遠無法滿足追求完美的人。但預告末日將會來臨的人最終總是落空;資本主義經歷一個又一個危機,但總是能夠回彈,而經濟學家在不斷地學習新的功課。」
在讀完《金融海嘯之後——一個樂觀者的日記》之後,我發現自己變得更為樂觀。建議各位也細讀本書。
導讀
金融海嘯之後——一個哲學經濟家的世界之旅-康奈爾 (Alexis Cornel)
用「哲學經濟家」形容季‧索爾孟(Guy Sormon),再貼切不過。經濟學,也就是對物質繁榮起因的探討,原本包含在對人類政治和道德秩序的研究當中,後來的現代社會科學,才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細分為越來越多的學術領域。拿亞當斯密(Adam Smith)這位著名的學者來說,他的研究範圍廣泛,當年稱為「政治經濟學」。在他的認知裡,他的研究跟哲學家對於人類與社會本質的思索並非各自獨立的研究領域。在很多方面,索爾孟算是老一代廣義的經濟學家。他自己曾說,對他...
作者序
台灣版前言
由於生性樂觀,我將談一談台灣。何以是台灣? 有誰能在五十年前觀察得到,這個曾既遭孤立又遭威脅的台灣,現儼然已成亞洲最繁榮的國度之一,兼具科技新革、文化創新及民主聖地等優點於一身呢?絕對無人能預測得到,因為譁眾取寵式的災難預言,遠比正向樂觀式研究探討容易得多。自1972 年起,我每有機會,即會順道造訪台灣,並對台灣人民的信心,日益堅定。我在此無需重述台灣如何從貧困進化成相對富裕,以及從專制獨裁蛻變成開放社會的過歷程,因為此成就眾所周知——在我已出版的著作《謊言帝國》中已提及。我對台灣人民深具信心,他們才是如假包換的「中國人」。
當我們訪問中國大陸,只能觀察遭共產政權羞辱後的中華文化災難:剷平城市、破壞廟宇、散盡祖產、簡化漢字、具獨立意志的藝術家不是身陷囹圄,就是遭到流放。假如我們想一探中華文明的精髓,台灣當然是最佳的場域:倘無台灣,中華文化可能早就像遭蠻族蹂躪後的羅馬文化,需在考古學中睹物思情了。
年紀稍長的台灣人民及悲觀主義者可能會向我提出抗議:在台灣的中華文化雖未受專制獨裁政府的摧殘,但卻飽受商業化及美國文化的肆虐啊!我可不贊同此種酸葡萄式的心態,因為當局者迷;我們未牽涉其中,反而較能全盤且客觀的觀察,台灣堪稱是一既亙久又彌新中國的最佳展現:假如中國大陸未落入共產黨之手,很可能各方面的發展就完全像另一個台灣。
任何文化或文明,是會與時俱進,而非不可撼動的。假如在臺灣的中華文化是僵固不變的,早可埋進墳墓中了。為何中華文化能在台灣倖存下來,或許是因為台灣人民「中外兼具」的特質?換句話說,台灣人民跟大部分的已發展國家一樣演進進化,從簡單的身分認同,變成多重的身分認同。五十年前,大家都曾侷限在單一屬地及文化:我是法國人,你們是台灣人。但現在,我既是法國人,亦是世界公民;而你們亦是台灣人,也是世界公民。現在你我都是世界公民,法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往昔彼此剝奪削弱的時代早不復在,現取而代之的是彼此互相滋潤增長!
唯有專制獨裁的政權及個性乖戾的心態,既無法理解也無法喜歡以上具現代性身分認同的蛻變。有人將之稱為「全球本土化」,即是「紮根本土,胸懷世界」的展現,可讓生活更具多彩多姿。藉由閱讀本人法語著作的中譯本,或許可讓某些台灣讀者心靈充實。對我而言,直接與台灣讀者對話,暸解他們的想法,也讓我增進見聞。我對台灣發展樂觀並非是一膚淺情緒的展現,而是一植基於具體的論證觀察:倘無台灣,我可能不會快樂,我將跟台灣同在,享受另一多彩生命的愉悅!
危機後的新局卜大中
法國哲學經濟學家索爾孟把他最近幾年的筆記集結成書,對當時的國際事物給予針貶。作為新古典自由主義的信徒,他對金融海嘯後主張政府積極干預,並制定法規限制金融界的活動很不以為然。
他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前,2007年美國經濟已經開始衰退。是衰退造成金融崩盤;不是崩盤造成經濟衰退。他批評歐洲國家知識分子的許多想法是來自一種負面情緒-反美,因此看不清歐洲的真實問題所在。
我讀索爾孟的著作,感覺他是個理性、中肯、溫和、樂觀而又淵博的歐式知識分子。他擁護自由市場,定義自由經濟是良好的資本主義內涵,但也批評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所以即使金融危機還沒過去,他依舊反對羅斯福、克魯曼和史提克里茲那個系統經濟學家所主張的政府介入。他說,減少政府的干預才是經濟復甦的法門。這是他一貫反對大政府的立場,沒因金融海嘯而修正。
他親自到中國、印度、埃及、日本、韓國、土耳其觀察研究,並提出意見。對哪個國家都沒有成見,其立論的心態是與人為善,語句溫和慈祥,但也犀利地分析那些國家的問題所在。例如,他發現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是蘇聯高層統治階層的罪惡感。而這個罪惡感是中國統治者所沒有的。
他對台灣很有好感,贊不絕口,但對中國則有很多批評和意見。他對歐洲福利國家造成政府大量負債很不滿意,要我們注意不可重蹈歐洲式福利國家的覆轍。他強調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包括社會責任、創新、法治等元素,指出中國經濟的問題在於仿冒、跟隨,沒有創新的精神。
金融海嘯後,政治經濟產生很多反省。社群主義者如麥可.桑德爾等主張「社會愛國主義」,把道德元素加進經濟裡。大政府管制派,如克魯曼、史提克里茲則主張政府干預財經部門。索爾孟算是古典自由主義者,堅決捍衛自由市場、小政府、有限的社會福利。同時,他對中國的意見也很中肯,我們對他關注全世界的精神深感敬佩,期待他再寫出鞭辟入裡的文章和書籍。
台灣版前言
由於生性樂觀,我將談一談台灣。何以是台灣? 有誰能在五十年前觀察得到,這個曾既遭孤立又遭威脅的台灣,現儼然已成亞洲最繁榮的國度之一,兼具科技新革、文化創新及民主聖地等優點於一身呢?絕對無人能預測得到,因為譁眾取寵式的災難預言,遠比正向樂觀式研究探討容易得多。自1972 年起,我每有機會,即會順道造訪台灣,並對台灣人民的信心,日益堅定。我在此無需重述台灣如何從貧困進化成相對富裕,以及從專制獨裁蛻變成開放社會的過歷程,因為此成就眾所周知——在我已出版的著作《謊言帝國》中已提及。我對台灣人民深具信...
目錄
目錄
台灣前言
推薦序:危機後的新局/卜大中
導讀:金融海嘯之後──一個經濟哲學家的世界探索之旅/康奈爾
前言
2009
1.美國復甦:危機當前,創新不休止
2.日本和諧邁向衰退
3.經濟還是不說謊
4.歐元讓我憂心
5.幻想終結
6.下一個價值系統:如何避免美中衝突
2010
1.什麼亞洲世紀?別急
2.歐元危機
3.危機的真正理由
4.歐洲的午休結束了嗎?
5.自由市場派反撲
6.新德里窮人之戰
7.慈善事業
8.經濟的重新思考
9.日本發明零成長
10.大公司和老大哥攜手合作
11.美國神與鬼
12.自由與不自由的亞洲大城
13.福利國家,安息吧
14.企業家精神
15.20國集團的重要性
16.憧憬新的江戶時代
17.巴塔哥尼亞的企鵝
18.2011︰美國復甦之年?
2011
1.蔚山:世界第一的造船廠
2.中國威脅,日本在甦醒
3.利法的傳人在開羅與突尼斯
4.阿基里斯與陸龜
5.雷根百歲誕辰
6.埃及尚未發生的革命
7.何謂阿拉伯革命?
8.311之後的日本
9.埃及找回昔日的榮光
10.G8:丑角的組合
11.不那麼愛中國人的中國共產黨
12.史特勞斯卡恩事件的結論:美法文化大不同
13.伊斯蘭教與資本主義能相容嗎?
14.東京:311的世代
15.日本精神的永久性
16.沒有怨氣的日本
17.一切照舊
18.由下而上的改革
19.日本的新轉機
2012
1.新的起義行動
2.解讀民粹主義
3.要融合,不要意識型態
4.熊彼得在白宮
5.藉經濟成長脫貧
6.今日中國的真實面貌
7.歐元依然健在
8. 孤立的島國
9. 亞洲的民族主義激情
10.別再要求馬上見效
11.簡論美國繁榮史
2013
1.亞洲的衰退
2.獵殺富人
3.倘若義大利選民的抉擇是正確的
4.二十一世紀是美國的,不是中國的!
譯後記
目錄
台灣前言
推薦序:危機後的新局/卜大中
導讀:金融海嘯之後──一個經濟哲學家的世界探索之旅/康奈爾
前言
2009
1.美國復甦:危機當前,創新不休止
2.日本和諧邁向衰退
3.經濟還是不說謊
4.歐元讓我憂心
5.幻想終結
6.下一個價值系統:如何避免美中衝突
2010
1.什麼亞洲世紀?別急
2.歐元危機
3.危機的真正理由
4.歐洲的午休結束了嗎?
5.自由市場派反撲
6.新德里窮人之戰
7.慈善事業
8.經濟的重新思考
9.日本發明零成長
10.大公司和老大哥攜手合作
11.美國神與鬼
12.自由與不自由的亞洲大城
13.福...
商品資料
出版社:允晨文化出版日期:2013-05-01ISBN/ISSN:978986627499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