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故事或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為基礎,情節生動且語言極富人情味,或以動物寓言、民間傳說的形式出現,揭示和平、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禁戒殘暴、克制貪欲等佛理佛法,教眾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本書從各家佛家名典中,精選各類令人們智慧做人、高明做事的故事,以原始經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哲學,加以編譯和點評,精闢地闡釋了「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這一佛教人際原則,使人耳目一新。
章節試閱
思而後行
古時候,有一個既昏庸又殘忍的國王。由於他專橫霸道、荒淫無度,國家變得混亂不堪。大臣們私下裏議論朝政,都表示出對國王不會治理國家、國家現狀每況愈下的憂慮。但誰都不敢直接向國王進言。
大臣中有一個奸臣,慣於阿諛奉承、嫉賢妒能。他一直試圖接近國王,討國王喜歡,尋找機會抬高自己、陷害賢能。
這天,他趁沒人的時候向國王告密:「啟奏陛下,某某大臣,在下面說陛下的壞話。」他其實是在誣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因為那是他升遷的最大障礙。
國王一聽有人在背後說他壞話,氣得火冒三丈,問:「都說我什麼壞話?」
奸臣故弄玄虛說:「臣下不敢講。」
「講!不講殺你的頭。」
「他說陛下荒淫無能、不理朝政……」
「住嘴!把那個背後亂說的老賊給我抓來,我要扒他的皮!」
不久,那位賢臣便被侍衛們五花大綁地抓了進來。
國王拍著桌子咆哮道:「大膽狂賊,你竟敢說朕的壞話,是誰給你的膽子?」
賢臣聽罷此言,趕緊爭辯:「啟奏陛下,臣下從沒說過您的不是……」
「你還狡辯,快給我剝他的皮,割他的肉,看他還敢說我一句壞話不?」國王咬牙切齒地說。
武士們二話不說,一起湧過來將賢臣撲倒在地上。從賢臣背上割下來一塊肉,足足有十兩。這件事情在朝廷裏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大臣們私下合計,覺得不能讓正直的好人蒙受冤屈、身心受苦,更不能讓奸臣詭計得逞、氣焰囂張。他們還想透過這件事,教育一下昏庸殘忍的國王,使他能夠親賢良、遠小人,從今以後努力治理國家。
於是,他們派代表去朝見國王,說:「啟奏陛下,臣下冒死進一言,希望您聽完我的陳述後,對我再行發落。」
國王的心情已經好多了,就和藹地說:「請講。」
「關於有人議論陛下壞話之事,我證明不是那賢臣所為,只是奸臣的離間之計,請陛下明察。」國王聽了,黯然無語。他也覺得自己太過分了一點,心裏早就有後悔之意。
「好啦,作為臣子,應該直言敢諫,不要背後議論。當然這事我處理得太粗暴了。你去到廚房拿一千兩肉,還給他,算是我的補償吧!」大臣無言而退。
當天晚上,國王在戶外賞月,聽到那位賢臣痛苦的呻吟,心裏既有些不安,又感到不快,於是憤憤地走進賢臣的臥室責問道:「你怎麼還哼哼唧唧的?我只是割了你十兩肉,還了你一千兩,整整多了一百倍,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先前那個為賢臣伸冤的大臣見狀,急忙湊上來對國王說:「陛下,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假如……恕我冒昧,假如有人砍了您的腦袋,然後補償給您一千個腦袋,您願意嗎?」
國王聽了,愣在那裏啞口無言。
醍醐味
蠢人就是這樣,不顧後果,不惜坑害別人,掠奪百姓,用搜刮來的錢作施捨,希望消除自己先前的罪業,得到好的報應。
這個國王割了人家的脊肉,害人不淺,卻試圖以一種於事無補的方式進行補償,拿百倍的肉補償人家,難道就可以不再痛苦嗎?
世上從沒有後悔藥賣。有些事情做過後就再也無法補救了,所以奉勸世人,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要說也不要做令自己後悔的話和事,莫種惡因,免受惡報。
不同命運的小鹿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處寬廣安靜的森林裏生活著一群鹿。這群鹿由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鹿王統領。老鹿王經常憑著自己的智慧,帶領鹿群避開各種兇猛的動物和獵人的襲擊。
有一天,老鹿王的大妹妹領著自己年幼的孩子來到鹿王面前,說:「兄長啊,這是你的大外甥,看他有多麼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給你,讓他從你這裡學到各種本領,長大以後做一個像你一樣的首領。」
鹿王答應了大妹妹的要求。之後,鹿王對大外甥說:「要想學到真本領,光靠聰明不行,還要付出很大代價、受許多苦,你能承受得了嗎?」
小鹿點了點頭。於是鹿王就對大外甥說:「你必須每天在某時某刻來我這兒學習,我教給你鹿應該具備的各種本領和逃生的手段。」這隻小鹿答應得很痛快,可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它不聽從鹿王的教導,也不遵照鹿王規定的時間來學習,經常遲到曠課,鹿王十分生氣。
有一次,它連續七天沒有到鹿王這裏來上課,卻跟著其他野獸的孩子到處遊山逛林,不幸落到了獵人設下的絆索中。它掙扎著想逃脫,卻被絆索纏得越來越緊。此時,它才想起老鹿王曾經告訴過它擺脫絆索的方法,可是由於它當時光顧淘氣了,沒有認真聽,現在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這隻落入絆索中的貪玩無術、不務正業的小鹿,就這樣被獵人剝皮取肉殺掉了。
鹿王大妹妹的孩子死後,鹿王的小妹妹也生了一隻小鹿。這天,它也帶著年幼的小鹿來到鹿王的住處,對鹿王說:「兄長啊,這是你的小外甥,看他有多麼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給你,從你這裡學到各種本領,長大以後做一個像你一樣的首領。」
鹿王答應了小妹妹的要求。等送走了歡天喜地的小妹妹後,鹿王便對面前的小外甥說:「要想學到真本領,光憑聰明是不行的,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受許多苦的,你承受得了嗎?」
小鹿點了點頭說:「我行。」
於是鹿王就對小外甥說:「你必須每天在某時某刻來我這兒學習,我教給你鹿應該具備的各種本領和逃生的手段。」
這隻小鹿遵照鹿王規定的時間,每天按時來學習,從不間斷,也不貪玩。這隻小鹿既漂亮又聰明,還十分聽從舅父的教導,經過勤學苦練,終於學會了鹿所應具備的各種本領,掌握了許多逃生的手段。
有一次,小鹿到山林中覓食,不幸落入了獵人設置的絆索之中。小鹿落入絆索以後,開始有些心慌,但很快就安靜下來。它按照鹿王教給自己的逃生辦法,側身伸足臥下,用蹄子挖刨身邊的雜草和塵土,在雜草塵土上撒尿屙糞,搗成爛泥,然後低垂下頭,伸出舌頭,把自己渾身上下舔濕,又在地上不停地翻滾,直到全身沾滿糞尿和爛泥。第二天,小鹿估計獵人要來查看絆索了,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鼓起肚子,瞪起雙眼,然後躺在地上,裝成早已死去的樣子。由於它的身體又髒又臭,許多蒼蠅便落在了它的身上。
過了沒多久,獵人果然走來查看絆索。看見絆索套住了一隻小鹿,不由得心花怒放。獵人走過來,見小鹿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又用腳踹了踹,以為這隻獵物已經死了,不免惋惜地說:「這大概是昨夜就落入了絆索,早已死去,現在都開始發臭了。」
於是,獵人解開了絆索,看著渾身散發著惡臭的小鹿說:「趁著它還沒有變質,只好把它當場剖開了。」
說罷,獵人就毫不戒備地去準備剖解小鹿的刀具去了。
這時,小鹿猛地翻身跳起來,立起四足,仰起脖子,迅速辨明方向,飛快地朝森林深處跑去了。
此後,小鹿更加勤奮地學習本領,終於成長為一隻勇敢、果斷的鹿中首領。
醍醐味
因為對待學習的不同態度,使得鹿王的兩位外甥學到的東西也不同,因此在面臨危險時的表現也各異,前一個因學藝不精而命喪獵人之手,後一個因勇敢果斷,設法自救而成長為新的鹿王。
學習一定要堅持不懈,這也是做學生的最根本的原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早晚會吃虧,歷史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遇難失義
從前,在一個池塘中,生活著一條蛇、一隻蛤蟆和一隻烏龜。池塘裏有豐富的水草和魚蝦,它們每天不愁吃、不愁喝,互相之間倒也相親相愛。
然而,有一天,池子裏的水突然被抽乾了,它們一下子吃沒的吃,喝沒的喝,日日饑渴交加,簡直快活不下去了。
這時,那條蛇首先起了惡念。它心想:現在大家都快餓死了,還管什麼親朋好友,乾脆先把蛤蟆吃了吧!
想到這兒,蛇便偷偷地找到烏龜,鼓動烏龜說道:「眼看著咱們三個都要饑渴而死,不如你去把蛤蟆叫來,咱倆先吃掉他充充饑,你看如何?」
烏龜這時也饑餓難忍,它聽從蛇的計策,準備去叫蛤蟆。烏龜一邊慢慢地往蛤蟆住的地方爬,一邊想:平時大家生活在一起親親密密,遇到危難就互相殘殺,也太不講道義了!
烏龜這樣想著,已經來到了蛤蟆的住處。烏龜告訴蛤蟆,蛇要它過去,但它擔心蛤蟆此去遭蛇毒手,於是又說了一首偈言提醒蛤蟆:
平安無事互為親,仁義禮智掛嘴邊;
若到危難失本心,不唯本義食為先。
蛤蟆聽了烏龜的偈語,明白了蛇讓它去的意思。心想:危難之時,放棄自己的生命去供養別人,當然不在話下,然而那蛇卻忘卻本義、不講道德,為了自己活下去而殘害別人,實在是不應該供養他!
蛤蟆想到這兒,便也說了一首偈言:
往日平安為友善,危急之時無仁義;
汝持我言以語蛇,我終不到它身邊。
醍醐味
做事不能失去原則,朋友之間也是一樣,危難之處顯真情。身處困境,不應該損害朋友利益來保全自己。難怪人們說,患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好馬
從前有一位國王,養了很多駿馬,這些馬全都能征善戰,為保衛國家立下了很大功勞。
有一次,另一個國家的國王帶兵來與這位國王交戰,在戰場上,他看到有這麼多能戰鬥的駿馬,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於是不戰自敗,退兵回國去了。從此,再沒有哪一個國家敢與這位國王交戰,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國家有很多優良的戰馬。
國王見到自己國家的邊境多年來很平靜,心想:我以前養這些駿馬,是為了抵禦敵國的入侵。現在,已經沒有人敢來侵犯我的國家了,這些馬匹養著還有什麼用?不如用這些馬匹替代人力拉車推磨。這樣對馬沒有什麼損害,對人還有益處。
國王想到這兒,便命令管馬的人把馬分給了老百姓們。馬分派給老百姓以後,人們再也不把它們當戰馬看待,而是用它們拉車推磨。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
鄰國知道了這個國家已經沒有戰馬了,便又再次舉兵侵犯他們的邊境。國王見狀,立即命令把戰馬召集回來,參與戰鬥。
可是這些馬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銳氣,它們多年來拉磨拉慣了,只肯繞著圈子走,不肯往前衝鋒。人們急了,用鞭子猛抽馬,可馬卻死活不肯前進。最後,這位國王遭到了慘敗。
醍醐味
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戰備是國防的重要保障,不能因為和平年代而忽視了對戰鬥力量的存儲和建設。
寶劍鋒從磨礪出。戰馬離開了戰場,如果只是讓它們從事拉車推磨的工作,當然就只會習慣並勝任這種普通工作。沒有訓練,怎麼會培養出英勇衝鋒的戰馬呢?做事也一樣,沒有良好的訓練,又如何能在關鍵時刻挑起重擔?
巧智勵志
從前有兩位比丘,一位是精進辯比丘,一位是德樂正比丘。那時,一位度王佛正在宣說無上甚深的佛法,精進辯比丘心念專注地聽聞世尊說法,剎那間徹悟,當下證得菩薩的果位,具足一切神通妙用。一旁的德樂正比丘,努力地睜開眼睛,卻敵不過昏沉與瞌睡,他總是提不起精進修行的動力,所以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
精進辯比丘走到苦撐著眼皮的德樂正面前說:「德樂正!德樂正!別再睡了!千萬億年之久,才能遇到佛陀住世,這實在是難遭難遇的因緣,是甚為稀有難得的,要趕快提起道心修行,如果讓時間從瞌睡中空過,這輩子如何解脫生死呢?要時時自我勉勵,早求明心見性才是。」
聽了精進辯比丘這番護念的話,德樂正比丘有些省悟。從那以後,常常看見他抖擻精神地,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但是,時間久了,眼皮又沉重了,瞌睡蟲好像揮之不去的蒼蠅一般,實在很難克制。
德樂正為了消除自己想睡的煩惱,走到水邊的石頭上打坐。他端正姿勢,調整呼吸,告訴自己:「睡眠障礙道法,唯有超越它,才能有所成就,我這次絕對不再睡了!」他發奮圖強地安禪靜慮,可經過了一段時間,漸漸地,意識又開始模糊,睡魔又悄悄地佔據心頭,他的身體又不自覺地開始晃動起來,這正巧被精進辯比丘看到。
精進辯比丘知道德樂正是在努力地改變自己,但由於累生累劫累積的習氣非常厚重難除,習氣的力量遠遠超過剛剛萌芽做主的心。為了幫助德樂正,精進辯比丘化身為一隻蜜蜂王。它鼓動著小翅膀,發出嗡嗡的聲音,朝著德樂正的眼睛直飛過去,好像就要螫刺他的眼睛似的。德樂正勉強地與瞌睡進行拉鋸戰,他瞇著的雙眼忽然一睜!瞧見這光景,剎那間警覺的心除去了昏沉的睡意,他又開始用功。
漸漸地,他又想睡了!當想睡的念頭剛閃過時,蜜蜂王就俯身下飛,作勢要螫他的胸口,德樂正嚇壞了,連瞌睡都被嚇跑了,他忽然間醒了過來,再也不睡了。
水邊花兒嬌美地綻放著,濃郁的馨香隨風飄來。蜜蜂王停在鮮粉色的荷花瓣上,吸食著甘甜的花蜜,飽食後的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風徐徐吹過,花兒迎風搖曳,失去覺性的蜜蜂王連翻帶滾地掉落到泥沼中,它奮力飛出泥沼,將身體洗淨。德樂正見著這般情景,心中忽然有些體會,慚愧的德樂正比丘終於明白,蜜蜂王作勢螫他,是為了幫助自己提起修行的道心,而示現貪吃、昏沉、陷於泥沼,是為了讓自己明白不認真修行的果報,好比現在自己的處境一般。
德樂正比丘由衷地感恩蜜蜂王的巧智,他不再為昏沉煩惱所障礙,每天禪坐、經行、精進不懈,很快就證到不退轉的聖人果位。
醍醐味
富蘭克林有句名言:「懶惰像生銹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惰性是健康的大敵,常常與疾病和衰老形影相隨。對於做事的人們來說,惰性有時亦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要知道,無論要做成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堅持的毅力,否則只能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思而後行
古時候,有一個既昏庸又殘忍的國王。由於他專橫霸道、荒淫無度,國家變得混亂不堪。大臣們私下裏議論朝政,都表示出對國王不會治理國家、國家現狀每況愈下的憂慮。但誰都不敢直接向國王進言。
大臣中有一個奸臣,慣於阿諛奉承、嫉賢妒能。他一直試圖接近國王,討國王喜歡,尋找機會抬高自己、陷害賢能。
這天,他趁沒人的時候向國王告密:「啟奏陛下,某某大臣,在下面說陛下的壞話。」他其實是在誣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因為那是他升遷的最大障礙。
國王一聽有人在背後說他壞話,氣得火冒三丈,問:「都說我什麼壞話?」
奸臣故...
作者序
序言
佛教經典卷帙浩繁,內容博大精深,不僅系統完整地記載和介紹了有關佛教的全部知識,而且其中有許多生動活潑、寓意深遠的故事,更是啟發人們智慧、指導人們行動的良師。
佛教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智慧、極有價值的方法和原則。這些方法和原則,是指導我們為人處世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佛教認為因果是人生宇宙的規律,佛法宣教之根本,而善惡便是人造下的業。有情生命,緣起無常,善行必獲善報。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痴,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亦不執著於人生之樂;無欲無我,生命層次得到提升,人生境界自然開闊。
在佛經中,佛陀就像一位和藹仁慈、智慧無礙、澤被善眾、法力無邊的長者。他以淺顯的俗語,形象的譬喻方便說法,向普眾宣講一切可說不可說之佛理。人們能夠從中感悟人生善惡因果的哲思、離苦得樂的原理,從而發無上之善願,得圓滿之覺悟。
佛經中的故事或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為基礎,情節生動且語言極富人情味,或以動物寓言、民間傳說的形式出現,揭示和平、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禁戒殘暴、克制貪欲等佛理佛法,教眾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儒家勸導世人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的道德準則和做事的行動規範。其中仁,就是要有慈悲心;義,就是要有德行;禮,就是要循規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導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譽,要言行一致。與此相同,佛法中也有同樣的教導,要求人們遵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即以五戒十善比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作為自己做人行事的準則。
《老禪師悟到的處世經》從各家佛家名典中,精選各類令人們智慧做人、高明做事的故事,以原始經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哲學,加以編譯和點評,精闢地闡釋了「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這一佛教人際原則,使人耳目一新。書中所選故事均富含智慧與哲理、充滿幽默與詼諧,教您在喧囂塵世、紛擾人生裡更深地體味佛之精義,更多地吸取佛之智慧,活出清淨自在、暢明豁達的人生。
序言
佛教經典卷帙浩繁,內容博大精深,不僅系統完整地記載和介紹了有關佛教的全部知識,而且其中有許多生動活潑、寓意深遠的故事,更是啟發人們智慧、指導人們行動的良師。
佛教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智慧、極有價值的方法和原則。這些方法和原則,是指導我們為人處世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佛教認為因果是人生宇宙的規律,佛法宣教之根本,而善惡便是人造下的業。有情生命,緣起無常,善行必獲善報。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痴,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亦不執著於人生之樂;無欲無我,生命層次得到提升,人生境界自然開闊。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德陽圖書出版日期:2013-05-15ISBN/ISSN:978986597065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