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哲學工作,正是要作當代的創造轉化,並使之與西歐、北美哲學對話,成為世界知識體系的一個總結,並且在二十二世紀中完全融合為一。
由於新資料的發現,使我們對齊國稷下的思想活動,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某一學派的活動,而是戰國時代所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具體表現。並揭示各家派和各種典籍之間複雜的傳承關係,並對觀念加以辨明、比較,將古典中一些玄妙、神秘的思想,透過新的概念和現代的哲學語言,轉化為可理解的知識,以了解各家各派的思想的特性,也使我們認識各家各派如何打造各自的文明哲學。
本書特色:
本書採取全方位重述和融通的史觀,使以前被忽視的管子、黃老學派和兵家,在先秦哲學史上以能佔一席之地。
作者簡介:
歐崇敬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光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2000-2004)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暨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2004-2005)
世界中國哲學研究中心 主任(2005-2008)
中日思想研究中心 主任(2005-2008)
世界禪學研究中心 主任(2005-2008)
南華大學 企管系 兼任助理教授(2004-2005)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暨研究所 副教授(2005-2008)
南華大學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暨建築與景觀學系 兼任副教授(2005-2009)
南華大學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2004-2005)
南華大學 哲學系 兼任副教授(2005-2005)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副教授(2005-2008)
南華大學 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
環球科技大學
公關事務設計系系主任(2009-2010)
全球趨勢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 主任(2009-2010)
觀光系 副教授 (2011~)
並為南方華人學派執行長
章節試閱
第三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第一個創造轉化的時代
第一節 商代與西周文獻中所呈現的哲學觀念內涵,以及春秋時代的《老子》、《周易古經》、《論語》、《孫子》、范蠡、《墨經》的時代:哲學的「第一個二百年」與其前沿時代
就文字文獻而言,我們最早可追溯的只能到商代中期整個商代所被保存下來的的十六萬字的甲骨文,可辨視的僅在二千字以內的單字;雖然我們尚可以上溯到陶文階段,不過那樣的工作對於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對話卻沒有助益,但卻在對於哲學人類學在中國人的意識時空觀形構歷程而言則會有些許幫助。就哲學史而言,上溯至商代並加以考察,乃已是中國哲學工作中,文獻可考察的上限。
事實上,商代中國哲學的觀念內涵主要影響表現在於其宗教信仰與祭祀方式及宗族制度與天文地理的博物學知識。其宗教信仰乃是對上帝、自然萬物、祖先的多元信仰,這個內涵其實也是日後道教信仰的主要基礎。殷商文化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楚、陳、宋、齊四地的文化保存得較多,而其發展方向亦較為相似;而在東漢起則完完全全被道教思想所承繼。
商代的上帝僅稱「帝」一字,從文獻上看來是掌管自然界與諸神,而尚未有與後來的天子、天命產生關連。這個觀念則是在西周才建立,從文化的內涵上,商代文化的成就遠高於西周成立之初的成就,西周成立初期能識字的貴族十分稀少;是而,乃只能派遣商代的貴族到各個分封國以為各種職務的史官。而商代知識文化自然地一定程度保存在周王室的史官檔案中。史官文化也就形成周代知識系統的最關鍵根源。
例如:商代的天文學與地理學、博物學的知識,對於西周王室而言就只能繼承,而沒有刪改的必要及能力。天干、地支的使用,以及許多星宿的發現,對於西周而言乃可說就是至少必由商代的基本成就,方可有所承繼與發展。商代與西周之間最大的轉變應該是在社會制度與宗法制度、祭祀習慣及宗教信仰四個方向。
商代的尚鬼,並且貴族皆重視法術的學習,在一年三百六十日中皆有各種不同的祭祀。商代重視骨卜、龜卜,今所見之甲骨文即是其上的卜辭,也就是「占斷」。商代貴族一切的行動則需先占卜;這一項崇尚鬼神的文化與周代的人文精神有很大的不同。是以,周文明與鄒魯文化的儒家思想所共同建構的道德性宗教對於中國文明而言乃是有另一種重大意義存在。
殷商繼承制度為兄終弟及,並且在其整個貴族的「子」姓群體中,分為四個組群。依近人張光直的研究:殷商的王位繼承是由貴族之間比試法術,以實力而取得王位。那麼,兄終弟及的意涵其實是:因為同一輩分的堂兄弟或兄弟的法術成就往往較高,所以有「兄終弟及」的現象,等到同輩的成員多半年老或逝去,而下一代又當壯年,則才成為下一輩的承繼或父死子繼;即或為非純粹父子關係,而是伯侄、叔侄關係的繼承。
這種王位的競爭繼承方式當然不會是西周文化所能擁有的,是以一旦周王室取得政權,當必須更改王位的繼承方式:從嫡系血緣關係與父子相承為重點,而不是比試法術的高下。
殷人的「帝」是否一定與祖先神是分離的,在文獻上並不足考。有另一個可能則是,祖先之中曾經有一位即是這個「帝」;而「帝廷」中的各位天神亦是商貴族的過去成員。當然也可能是完全分離的二個系統,或完全重疊的兩個系統;在「帝廷」中的主要神祇則有司﹝日、月、風、雨﹞等諸神,「帝」能降福禍與世人,並能保障農業生產順利。
關於這方面的問題,近代學者王國維、唐蘭、侯外廬、顧頡剛、呂思勉、陳夢家、李亞農、郭沬若、范文瀾、翦伯贊等人都作過詳細的討論,而台灣中研院學者如:董作賓、傅斯年、張光直等亦有眾多研究成果。張光直在二十世紀八○年代從考古文物上判定夏商周是三個多元且同時發展,卻又是共同祭祀圈的成員之族群文明成就。三者在一千餘年裡面(自夏初到周)交替了三個政權;而兩次政權交替過程中「符號使用」與「觀念運作」上也就出現了兩次不同的典範轉換或變動。
一次是商代甲骨文卜辭所代表的崇尚法術與信仰眾神並重視祭祀、擁有高度青銅製造技術的典範;另一次是西周由﹝宗法制、封建制、昭穆制、禮樂制度、道德性人文宗教﹞所建構而成的「儒家 周文式的文化人類學典範」。
我們要問的是:這兩次留下的文字文獻與文明成就,有什麼哲學內涵被後代哲學或文化傳統上繼承了嗎?首先,我們要說,有關天文學及數學的知識、農業知識、博物學的知識、曆法學的知識、祭祀的形式表現基本上都被「史官」傳統中各種不同角色的史官專掌職掌者(如:內史、外史等數十種職稱的史官)所保存了。
在商代已有天干、地支各種曆法相關的高度天文學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了許多對偶性的概念,如〔(上/下)、(黑/白)、(明/暗)等﹞。不過陰陽與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的正式作為範疇使用應該是要等到東周戰國時代的二百多年文字發展中才有所完成。
就卜辭的各個保留占斷內容而言,乃僅皆有數個字到數十字而未出現如《尚書》所記的數百字以上的文本;這可以說即是商代未見字詞真正被使用在哲學思考上的原因。商代目前可視的文字乃以表述現象的名詞及狀態詞、動詞為多;是以,字詞乃為知識及判斷上的記錄所用。各種有關大自然、祭祀、博物及戰爭的記述表現是其大部分的內容。
抽象概念的使用即使到了然是稀少的,即使是大才華如《莊子.逍遙遊》亦多用敘述烘托的方式,而少用概念化的語詞表述。只有《老子》(以郭店本為例)才有創造性的大量概念化文字使用,而這本著作的確即自戰國初期中即已形成閱讀風潮,並且被作為學者共同研究的重要對象。
那麼,如果是《論語》與〈逍遙遊〉都少用概念範疇表述思想。那麼,我們當然不能期待商代、西周甚至是春秋初期與中期這將近一千年的文字用詞會有太多的哲學化用語出現。另一方面,西周最重要的宗教與哲學概念則僅有「德」與「天」;「以德配天」的道德化宗教意識可說是西周宗教上的一個重大改革,在這個思想脈胳裡宗教、政治與道德三者是合一的;而這也是後來春秋中晚期以後魯學:儒墨二家的重要理論依據所在。
另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天命」亦在西周時代被提出;由於上帝、至高神到達「天命」代位移轉,是而國際的主導權乃在天命中由夏轉為商、由商轉至周;於是「天」、「天命」就有了抽象層次上的意涵。不過,在陰陽五行的七個概念上,一直到春秋晚期的《論語》一書中,我們都沒有見到,戰國初期的郭店《老子》本中也僅有「陰陽」二詞的分列使用,「五行」理論的出現則應當要放在戰國中期的稷下學派才較為妥當。「天命」與與「五行理論」的關係也就不應定位於西周。
另一方面,哲學的首度轉化乃有幾個重要的關鍵作品。
《周易古經》的〈八卦〉與〈六十四卦〉符號系統及其占斷詞語在春秋晚期到戰國中期的逐步形成。
《老子》(郭店本);
《論語》、《左傳》、《國語》;
《莊子》之〈逍遙遊〉、〈齊物論〉、〈大宗師〉、〈應帝王〉等四篇;此可說是第一階段創造時代的最晚出之文本。
《墨子》的〈經上、下〉與十大論題敘述。
上述各組哲學文本可以看作是中國哲學首度完成的創造轉化於商周文明之表述。而戰國中期及晚期則是第三個哲學的發展時代。也就是中國哲學的第一個時期,第一個二百年。
《周易古經》在一九九五年黃玉順所出版的《易經古歌考釋》已發現六十四卦中都會含有古代民歌的文句。而六十四卦的卦名以文獻的交互比對,一直到西漢初期都尚未被完全地統一或確定依一九七七年出土的兩漢《周易》本;不過,使用字詞與概念表述於〈六十四卦〉的特質,可確定在春秋中期起已有發展。那麼,「哲學化的創造之時代」,其實(春秋晚期)也就呼之欲出了。接著等待出現的是對於哲學問題具有集中性、凝聚力的天才來提出。這樣的人才由周文明的承繼區域:魯學而轉化出來的是孔子與其《論語》,以及墨翟與其〈經上、下〉二篇和他的十大論題講述。另一者乃是承繼商文明為主體表述的陳國、宋國、楚國所共同形成的南方哲學創造:《老子》及《莊子》之〈逍遙遊〉、〈齊物論〉、〈大宗師〉、〈應帝王〉等文本。
孔、墨二家並未繼承《周易古經》而有所發展,反而是以禮學在社會存在的價值理論入手;二者一為重塑周文明;一為批判,並且非儒(墨學派)此證明《周易古經》的流傳最早應定位在春秋晚期。並且一直到西漢武帝時才有定本。而中國存有學的建構,則有賴老、莊的上述幾個文本之出現,兩者表面上似是完全原創,實則是與《周易古經》所提供的哲學架構與商周百國史書的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關於《老子》與《周易古經》的關係在《道家文化研究》(十二期)中,李中華教授已有論證;關於《莊子》內篇四篇與《周易古經》的關連則在下一節中作進一步的論述。但,我們的意涵不指向《易》為老、莊思想的源頭,而是指《易》的內涵亦是老、莊思想內在的一個部份。
整個中國哲學的基礎形態,其實已然在商文明與周文明二系統中呈現並轉化出來,並且有所融合。例如《周易古經》乃是純屬商周「數字卜」到春秋中期歷經一千年左右的周王官史官系統所相承而又逐步創造累積的集體產物;老莊雖繼承了商文明在博物學上的知識,但存有學的基本架構則與《周易古經》息息相關。《周易古經》由於與史官知識累積有密不可分,是以又必定存在著商文明的基本特質。(如西漢以前不以六爻的劃卦為主要表現,而主要以「七」、「八」二數字組成的六位數字卦體表現即是。)
另一方面代表三晉文化的法家先驅如子產的政治思考也從周王官學中提煉精華,加上戰國國際情勢的紛亂,諸子百家正就由魯文化、齊文化(如管仲、晏嬰的思想發展等)、三晉文化、楚文化以及孔墨老莊所發展完成的戰國初期的文本再創造出百花齊放的戰國百家言。第二個時代的哲學創造轉化乃由此而生;亦即第二個二百年的哲學時代(至秦代)。
例如法家承三晉之法家與綜合儒家而出現各種論述;又如,名家由法家先驅及墨家〈經上、下〉而轉化其「名實」問題的存有學與意識哲學等。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兵家、農家、數術家、天文家、曆法家、醫藥家等科學與技術的哲學層次思辯在春秋中晚期到戰國之間亦有其發展,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周髀算經》、《夏小正》等。不過這幾家的思想所觸及的問題及相關發展已不屬於哲學史的討論範圍。我們僅在後面的章節中介紹兵家相關哲學的發展,其他屬於科學史部分則不多作討論。接著,我們要論證首位莊子的哲學文本,與《周易》的關係,並且說明其應並列為中國哲學史料上的第一代文本。同時,這個工作亦為以往《莊子》在中國哲學史的地位再翻案的說明。而第三節則論述《周易》基本的形成應定位於春秋中晚期,《易傳》則在戰國初期到西漢初期中不斷地發展、變化。〈八卦〉與〈六十四卦〉未必一定於西周出現,而可能是在春秋中晚期孔子之前才出現。
所謂的「先天八卦」實是春秋中晚期數字卦「七」與「八」的各種「三層性組合關係與九宮數字格相互配合後才出現的」。 〈六十四卦〉的數量為六十四的定位亦由春秋時代數術家與數學家互動於史官卜筮活動後才有所定位。《周易古經》實則僅有〈八卦〉與〈六十四卦〉及部分卦名,對於《老》《莊》有所影響,而卦爻辭與《易傳》則不具任何影響力於《老》、《莊》。也就是只存在著數學性與範疇綱領性的影響,甚至《老子》文本亦可能反過來影響了〈六十四卦〉的卦名。我們將在後面再作詳細的討論。
第三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第一個創造轉化的時代
第一節 商代與西周文獻中所呈現的哲學觀念內涵,以及春秋時代的《老子》、《周易古經》、《論語》、《孫子》、范蠡、《墨經》的時代:哲學的「第一個二百年」與其前沿時代
就文字文獻而言,我們最早可追溯的只能到商代中期整個商代所被保存下來的的十六萬字的甲骨文,可辨視的僅在二千字以內的單字;雖然我們尚可以上溯到陶文階段,不過那樣的工作對於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對話卻沒有助益,但卻在對於哲學人類學在中國人的意識時空觀形構歷程而言則會有些許幫助。就哲學史而言,上溯至商代...
作者序
這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在時間上肯定是一種偶然,卻象徵著中國哲學史上的研究和撰寫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崇敬有撰寫七卷《中國哲學史》的雄心,本書是第一卷;假如不知道他在過去十多年中對哲學和中國哲學史所下的功夫,以及研究的成果,你會覺得他未免狂妄。
崇敬在大學三年級時,便已寫成《超越哲學論》。接著在哲學追求的狂熱中,次年寫了《超越形而上學與自覺層次》一書,最初我讀到這兩本書,不論其如何生硬,當時就已感覺到,一個新的哲學心靈在中國哲學界誕生了。我把我的感受告訴傅偉勳教授,他也有同感。
嗣後十多年中崇敬在環境並不理想的情況下完成了多種著作,其中比較重要又與中國哲學相關的有《渾沌之知的構造——超越後現代主義的知識理論》、《中國知識論史觀》、《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世界的圖像與構造——邁向存有學的最終理論》,這些著作,打下寫《中國哲學史》的扎實基礎。他在學術上的成就與他的年紀是很不相稱的,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一位哲學工作者,在三十多歲時 ,便能獲得如此豐富的成果的二十多部哲學著作。
本書對上一世紀從事哲學史者所用的方法,做過一些檢討之後,既不像有的作者預設了一套方法論,在寫作過程中,不免作繭自縛;也擺脫不了任何特定的史觀——憑藉一種歷史理論,駕馭極為複雜、分歧的思想活動;他採取多方開發的態度,照顧到所有價值的思想,運用各種不同的分析工具、詮釋技巧,發掘哲學史料的涵義,從事知識類型的考察,希望藉此了解中國哲學傳統在世界知識體系中其獨立價值所在。
從上一世紀第一部具有現代形貌的中國哲學史產生以來,我們就面臨了中西思想的溝通、比較、評價等問題,在西方文明的強勢壓力下,我們的哲學工作者,多少都不免表現出「屈己從彼」的心態,也就是說,總在尋找中國哲學中與西方哲學類似的觀念思想,或者類似佛教傳入中國時代的「格義」工作,不可能建立起與西方哲學平等對話的地位。要建立這樣的地位,必須對自己的哲學傳統先從事深入又富想像力的「創造轉化」的工作,證明這個傳統對當前人類面臨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富有啟示和智慧。「創造轉化」的觀念,已流行一、二十年,對中國思想傳統多半仍侷限於理論和方法的宣示,能提出可作為範本的作品很少。這幾年來,崇敬就「創造轉化」寫成的幾本書,是否能代表範例,難免仁智之見,但無人能否認他對這方面工作的認真和勤快,這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就是在近年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在進一步的發展。
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國思想史》自序說:「思想史之類的書,需要不同訓練,不同觀點,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寫。不同的時代也應該產生新的作品,因不同的時代對思想史的了解,也必會有所不同。」因此,當我讀到這部書的原稿是很興奮的,它是代表新世代「不同訓練、不同觀點、不同知識背景」的新作品,就是以顯示中國哲學傳統仍有生生不息的充沛活力。
以下是我閱讀本書的印象和感想:
1 相對於以往的中國哲學史著作,本書是首次把近幾十年來出土的新資料全盤納入,豐富了先秦哲學的內涵。
2 我年輕時因從方東美教授那裡聽到「中國哲學史都是斷頭的」評語,因此對中國哲學的起源問題,下過一點功夫,也注意到近代的一些考古資料,卻無緣接觸新出土的資料。本書因吸收資料,已為中國哲學起源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解、拓展了新的視野。
3 本書因以往的作者,往往以單一的哲學體系來解說中國哲學史,所造成的一些侷限,因而採取全方位重述和融通的史觀,使以前被忽視的管子、黃老學派(是指先秦的黃老學派不是漢初的)和兵家,在先秦哲學史上以能佔一席之地。
4 由於新資料的發現,使我們對齊國稷下的思想活動,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某一學派的活動(以前有「稷下學派」之稱),而是戰國時代所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具體表現。在以前的著作中,對這樣一個促成思想上互相衝擊、互相交流的時代,皆語焉不詳,由本書已大抵可了解那時代思想活動的大部分真相。
5 揭示各家派和各種典籍之間複雜的傳承關係,並對各家派相同相似的觀念,加以辨明、比較,不但有助於我們了解各家各派的思想的特性,也使我們認識各家各派如何打造各自的文明哲學。
6 本書將古典中一些玄妙、神秘的思想,透過新的概念和現代的哲學語言,轉化為可理解的知識。
7「氣」在世界哲學中乃中國獨有的觀念,從先秦開始,中國哲學家已賦予「氣」很複雜的涵義,對後世的哲學以及實用層次的醫學和養成之術,有很大的影響,本書作者認為,這方面的思想,可能是中國對世界哲學特有的貢獻之處,並因此而可能開創哲學的新局。
8在哲學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哲學工作者,敢誇稱他的見解絕對正確,因此本書勇於表達與前輩不同看法,應該受到尊重,不同的理解和詮釋,正好證明中國的思想傳統的複雜性和豐富的內涵,獨尊一家的時代,畢竟已過去了。
9 本書的形式與內容皆有所突破。在論述上是用自己的思想和當代的哲學語言,重構了中國哲學史。很少引用原文,而是把原典中的思想,化入一己的思路與架構之中,呈現出適合當代人哲學閱讀習慣的風貌。在內容方面大抵能做到「批判地繼承」與「創造地發展」並重。
對如此內容廣泛的書,任何一位中國哲學的專家,愛從中挑毛病、找錯誤並不困難。對中國哲學史這一類型的著作,我們關心的重點,並非完全為了理解過去,而是他是否也能照亮未來,就這個觀點來看,本書對中國哲學的將來充滿信心。
韋 政 通
這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在時間上肯定是一種偶然,卻象徵著中國哲學史上的研究和撰寫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崇敬有撰寫七卷《中國哲學史》的雄心,本書是第一卷;假如不知道他在過去十多年中對哲學和中國哲學史所下的功夫,以及研究的成果,你會覺得他未免狂妄。
崇敬在大學三年級時,便已寫成《超越哲學論》。接著在哲學追求的狂熱中,次年寫了《超越形而上學與自覺層次》一書,最初我讀到這兩本書,不論其如何生硬,當時就已感覺到,一個新的哲學心靈在中國哲學界誕生了。我把我的感受告訴傅偉勳教授,他也...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哲學史寫作方法論
前言
第一節 哲學史的史觀與解釋方法研究
第二節 中國哲學史的新分類方式與哲學文獻的當代價值
一、分類說明
二、當代中國哲學的價值與世界定位
第三節 哲學史觀與史料詮釋方法的選取問題析論
結語
第二章 中國哲學與知識體系的構成基礎
第一節 從一種新的方向去看待商周文明與思想發展
第二節 從文明構成的各種基礎考察觀念產生的源頭
第三節 中國文字與中國哲學的首度創造轉化時代
第四節 從生命內涵思考的哲學源頭
第五節 中國知識與學術形構過程中的基礎內涵
第三章 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第一個創造轉化的時代
第一節 商代與西周文獻中所呈現的哲學觀念內涵,以及春秋時代的《老子》、《周易古經》、《論語》、《孫子》、范蠡、《墨經》的時代:哲學的「第一個二百年」與其前沿時代
第二節 一個與《老子》、《周易古經》古易並列為最古老的哲學起源之另一哲學文本系列:從〈逍遙遊〉與《周易古經》的相關轉化作用論《莊子.內篇》作為中國哲學史起源第一個時代的最終成就項:第一個哲學時代、第一個二百年的十多個文本創造
第三節 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第一個哲學發展階段:從春秋中晚期方成形的〈八卦〉、〈六十四卦〉數字符號系統到戰國初期的莊周四篇文本﹝約二百年左右的時間﹞
第四節 從〈含山出土五千年前原始洛書〉到(《夏小正》十月曆及早期五行的方位理論等天文學觀念作為中國哲學史之源頭之一項的討論:並論子彈庫《楚帛書》的天文學哲學觀念)
第四章 《老子》:中國哲學基本存有論的創造者
第一節 歷史敘述
一、《老子》在二十世紀中出土的各種版本
二、《老子》一書的主要概念與內涵
第二節 老子哲學:「基本存有論」的當代轉化
第五章 孔子的文明哲學與「仁學」的創造轉化
第一節 孔子在中國文明中的地位與其「文明哲學」的打造
第二節 孔子的哲學架構與其後學發展
第六章 《文子》的古本與今本之哲學轉化
第一節 第一個老子學派的創造轉化哲學家
第二節 老學中的首度社會存有論建造者:《文子》及其知識學的貢獻
第七章 道家:楊朱、列子、關尹子、子華子等數十位早期道家思想
第一節 楊朱及《列子》別開生面的原創性哲學內涵
〈天瑞〉篇
〈黃帝〉篇
〈周穆王〉篇
〈仲尼〉篇
〈湯問〉篇
〈力命篇〉
〈楊朱〉篇
〈說符〉篇
第二節 關尹喜及其老學的繼承
第三節 《呂氏春秋》中的子華子與楊朱思想轉化敘述
一、《呂氏春秋》中的楊朱相關六篇文本
二、子華子思想在《呂氏春秋》中的保留
第四節 《莊子》書中所記載的其他早期道家人物
第八章 《莊子》:最富原創性的哲學文本:前期的兩位莊子書寫者
第一節 〈逍遙遊〉與〈齊物論〉、〈大宗師〉、〈應帝王〉的第一代莊學文本:第一位莊子與其真正「寫作文本四篇」
一、〈逍遙遊〉的哲學內涵
二、〈齊物論〉的哲學理論構造
三、〈大宗師〉的哲學內涵
四、〈應帝王〉篇的哲學內涵
第二節 第二位《莊子》作者:莊周首位繼承者之〈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的寫作
第九章 莊學〈外篇〉的理論發展
第一節 〈外雜篇〉的分類與價值轉化論述
一、〈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篇對〈內篇〉的繼承其及創造性發揮
二、〈天地〉篇
三、〈天道〉篇
四、〈天運〉篇
五、〈刻意〉篇
六、〈繕性〉篇
第二節 〈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六篇哲學內涵的轉化分析
一、〈秋水〉篇
二、〈至樂〉篇的生死解構智慧
三、〈達生〉篇的生命洞見
四、〈山木〉篇的「材與不材論」
五、〈田子方〉篇的「忘言論」與「葆真論」
六、〈知北遊〉篇的「本根論」
第十章 後期莊學:《莊子.雜篇》哲學思想之創造轉化
第一節 〈庚桑楚〉篇對〈內篇〉的繼承
第二節 〈徐無鬼〉篇
第三節 〈則陽〉篇
第四節 〈外物〉篇
第五節 〈寓言〉篇的後設說明與言說理論
第六節 〈讓王〉篇的「尊生第一論」
第七節 〈盜跖〉篇的社會文化批判
第八節 〈漁父〉篇的「保真論」
第九節 〈列禦寇〉篇
第十節 〈天下〉篇的莊學理論與學術史表現
第十一章 范蠡與黃老學派之《黃帝四經》與〈太一生水〉、〈伊尹.九主〉:稷下黃老的發展:《申子》、宋榮、《尹文子》、《慎子》、《鶡冠子》等學說析論
第一節 范蠡與黃老學派的開創
一、〈范蠡〉
二、〈稷下黃老與黃老學〉
第二節 《黃帝四經》的哲學價值:社會存有論的《老子》發展
一、〈經法〉篇
二、〈十大經〉篇
三、〈稱〉篇的轉化重述
四、〈道原〉篇的轉化敘述
第三節 〈太一生水〉特殊概念的創造轉化
第四節 《申子》與宋榮的政治哲學
一、《申子》的思想分析
二、宋榮的哲學思想
第五節 《尹文子》的哲學當代價值
一、歷史敘述及其理論基礎
二、創造轉化的《尹文子》重述
三、小結
第六節 彭蒙與田駢、鄒衍的哲學思想
一、田駢、彭蒙二者的哲學價值
二、鄒衍的陰陽與五行觀
第七節 《慎子》由存有學、社會存有論到政治哲學的體系建構
第八節 〈伊尹.九主〉的出土價值
第九節 《鶡冠子》的哲學價值及其轉化敘述
第十二章 名家與《公孫龍子》
第一節 名學與辯學的發展
第二節 惠施:第一個名家哲學轉化創造的完成者
第三節 辯者二十一事與辯者在戰國中晚期的發展
一、〔二十一事〕的重新分類
二、戰國中晚期的辯者發展
第四節 公孫龍及其分析哲學與意識哲學、存有學說
第五節 《公孫龍子》:「意識哲學」的創造轉化
一、前言
二、文本的分析
〈白馬論〉
〈指物論〉
〈通變論〉
〈堅白論〉
〈名實論〉
三、結論
第十三章 《墨子》與墨家學派的創造轉化
第一節 墨翟與戰國墨家學派的文明哲學體系
第二節 《墨子》的架構與當代價值
第三節 社會存有策略理論:《墨子》十大論題的思考價值
第四節 武裝自衛隊的社會存有策略與反戰和平主張
第五節 墨子〈經.說(上、下)〉與〈大取〉、〈小取〉的科學理性精神及後期墨家學派的創作特質
一、時空幾何觀及物理觀
二、知識理論
三、方法論
四、〈大取〉篇的著作時代及內涵
五、〈小取〉篇的創造性與著作時代
第十四章 《孟子》:第一個儒家存有論的建造者
第一節 儒家首度完成的創造轉化者
第二節 《孟子》「知言知識社會存有學」的當代重建及轉化
第十五章 《管子》氣學思想轉化及竹簡〈王兵〉、〈十問〉、〈天下至道談〉篇、《胎產書》
第一節 歷史敘述
一、《管子》的文明建國哲學系統
二、《管子》與出土簡帛〈王兵〉篇、〈春秋語事十六章〉、《胎產書》的關係
第二節 《管子》氣學的轉化與當代價值
一、〈內業〉的存有學架構
二、〈心術〉(上、下)
三、〈白心〉篇
四、〈水地〉篇的古代物理學素樸理論
五、〈四時〉篇的陰陽政治學
六、〈五行〉篇
第十六章 《中庸》與《大學》的創造轉化敘述
第一節 《中庸》的存有學重構
一、歷史地位
二、《中庸》思想特質
三、《中庸》「存有學與社會存有學」貫穿的當代轉化敘述
第二節 《大學》的意識哲學與社會存有學
一、 歷史地位
二、《大學》經傳的綜合轉化
第十七章 《荀子》:儒家哲學體系的建造者
第一節 歷史敘述及其知識學
一、歷史地位與其文明哲學
二、荀況知識學的心理學傾向
第二節 〈樂論〉創造轉化的音樂哲學
第三節 〈樂論〉的音樂哲學重建方法討論:創造性的敘述開展
儒家的音樂社會存有學
儒家的音樂社會學
儒家的音樂人類學
儒家的音樂心理學
儒家的音樂人格學
儒家的音樂治療學
儒家的音樂表現學
儒家的器樂功能學
儒家的音樂倫理學
儒家的音樂美學
第四節 結論
第十八章 《呂氏春秋》綜合諸家的文明建構哲學
第一節 《呂氏春秋》的文明建構哲學
第二節 《呂氏春秋》與春秋戰國諸子諸家的理論運用
第三節 《呂氏春秋》諸篇內涵的轉化敘述
〈孟春〉
〈盡數〉
〈先巳〉
〈論人〉
〈圜道〉
〈仲夏〉
〈決勝〉
〈孟冬〉
〈有始〉
〈應同〉
〈下賢〉
〈察今〉
〈知接〉
〈正名〉
〈審分〉
〈君守〉
〈任數〉
〈勿躬〉
〈知度〉
〈不二〉
〈執一〉
〈淫辭〉
〈觀表〉
〈有度〉
第四節 《呂氏春秋》音樂本體論的創造轉化
第十九章 今本《易傳》與帛書〈繫辭〉、〈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的哲學發展關係
前言
第一節 作者與時代的爭論及解決
第二節 今本《易傳》與帛書本的哲學涵意
一、帛書部分
二、今本《易傳》的哲學內涵:〈彖〉、〈象〉、〈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三、今本《易傳》中的〈繫辭〉哲學內涵
結語
第三節 《周易古經》與《易傳》的創作者之流派歸屬及其可被詮釋的理論基礎方向││並對《易》屬「儒道」爭議作一反省及突破地論述
第二十章 《左傳》與十六種出土儒家簡帛文獻的哲學價值考察
一、《左傳》
二、《晏子春秋》
三、《五行》篇的簡帛出土
四、《六德》
五、《四行》
六、《魯穆公問子思》
七、《性自命出》的現象學倫理學式論述
八、《成之聞之》
九、《尊德義》
十、《緇衣》
十一、《窮以違時》
十二、《唐虞之道》
十三、《忠信之道》
十四、《語叢Ⅰ》
十五、《語叢Ⅱ》
十六、《語叢Ⅲ》
十七、《語叢Ⅳ》
第二十一章 兵家與法家的策略哲學價值考察
第一節 兵家的策略哲學
一、《司馬法》:最古老的兵家作品
二、《孫子》兵法及其策略哲學的創造轉化
三、《吳子》兵法:權力意志為主體的建國策略哲學
四、《孫臏》兵法的出土竹簡之哲學價值
五、《尉繚子》的春秋戰國兵書總結論述與古本《尉繚子》
六、〈六韜〉兵法的當代哲學轉化
第二節 法家哲學的各家價值與轉化
前言
一、〈子產〉與〈鄧析〉
二、〈商鞅〉與《商君書》的文明哲學及〈李悝〉的《法經》先驅
三、《尸子》與尸佼的思想價值
四、《韓非子》與韓非子的君王術、管理學
參考書目
第一章 中國哲學史寫作方法論
前言
第一節 哲學史的史觀與解釋方法研究
第二節 中國哲學史的新分類方式與哲學文獻的當代價值
一、分類說明
二、當代中國哲學的價值與世界定位
第三節 哲學史觀與史料詮釋方法的選取問題析論
結語
第二章 中國哲學與知識體系的構成基礎
第一節 從一種新的方向去看待商周文明與思想發展
第二節 從文明構成的各種基礎考察觀念產生的源頭
第三節 中國文字與中國哲學的首度創造轉化時代
第四節 從生命內涵思考的哲學源頭
第五節 中國知識與學術形構過程中的基礎內涵
第三章 中國...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3-05-29ISBN/ISSN:978986326100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8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