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諸子澎湃的人文思潮以來,道家思想對於人生命處境的關注,不自抑的流露著人文情懷;在每個千差萬別的個體中,以千姿百態相互含攝、會通,尋求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大鵬展翅的智慧哲思。
尼采使人積極,莊子使人開闊,他們都熱愛生命,為生命謳歌,是引領作者進入哲學領域的二道光輝。並由此而起展開東西方哲思的交鋒對談。
章節試閱
跋: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接觸《莊子》,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與理解。今天,和大家來談談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一
最初,我是由尼采進入《莊子》的,時間跨度大約從上世紀六○年代初到七○年代初。這是很長的一個階段,對於《莊子》,我主要是從尼采的自由精神來闡發,同時想上也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影響。第二個比較重要的階段,起自一九七二年夏天我初次訪美。在美期間的所見所聞,使我的注意力漸漸從個體充分的覺醒開啟了民族意識的視域,而對《莊子》的理解也隨之轉移到「歸根」和「積厚之功」的層面上去。第三個明顯的思想分界標誌則是「九一一」。它使我更加看清了霸強的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由此推到《莊子》研究上,也使我更加注重要多維視角、多重觀點地去看待問題。以上三個階段並不是完全割裂的三部分,而是隨著時空環境的轉化才慢慢呈現出來的狀態。前一節的思路到了後一節也免不了會餘波猶存,或者一條線索起伏地發展著。下面我將側重在第一、二階段的闡述,第三階段也許未來有機會再敘。接下來,我就結合《莊子》文本給大家說說自己讀《莊子》的理解。
譬如《莊子‧逍遙遊》第一段: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最初我的理解側重在「遊」,在「放」,在「精神自由」,這裏我可以拿尼采的觀點來對應。尼采曾經自稱為「自由精神者」(《愉快的智慧》),他說:「不管我們到哪裡,自由與陽光都繞著我們。」而《莊子‧逍遙遊》正是高揚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活動。
尼采和莊子所散發的自由呼聲,使我能夠從道統化的觀念囚籠中,走向一個沒有偶像崇拜的人文世界。我在大學時代,臺大哲學系的教學以西方哲學為主,四年所修的課程,使我一方面極其讚賞西方哲人具有如此高度的抽象思維,但又令我深深感到西方傳統哲學確如尼采所說,注入了過多的神學血液。(尼采《反基督》說:我們整個哲學血管裏具有神學的血液。)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及其進行「價值轉換」的思想工作,使他背負了西方兩千多年沉重的歷史承擔。相形之下,莊子浸身於諸子相互激盪下的人文思潮中,在老莊的人文世界裏,沒有尼采所承受的神權、神威所浸淫的宗教和神學化的哲學漫長歷史重擔。莊子的人文世界裏,天王消失了,連人身崇拜的人王也不見蹤影,「其塵垢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逍遙遊〉)。
我的青年時期,正處於新舊儒家重塑道統意識及其推波助浪於個人崇拜的空氣中。這時,尼采的這些話語使我感到眼明心亮:
「生命就是要做一個人,不要跟隨我 只是建立你自己!只是成為你自己。」(《愉快的智慧》)
「留心,別讓一個石像壓倒了你們!你們還沒有尋找自己,便找到了我。一切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仰都不值什麼。」
「我教你們丟開我,去尋找你們自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卷一〈贈與的道德〉。)
莊子的人文世界裏,「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汪洋恣肆以適己」,既沒有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式的「絕對命令」,也不見膜拜「教主」的幻影崇拜症。
尼采和莊子都是熱愛生命的。尼采說:「世界如一座花園,展開在我的面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卷三〈康復者〉)他借查拉圖斯特拉唱出如此熱情的歌聲:
「我的熱愛奔騰如洪流―流向日起和日落處;從寧靜的群山和痛苦的風暴中,我的靈魂傾注於溪谷。我心中有一個湖,一個隱秘而自足的湖,但我的愛之急流傾瀉而下―注入大海!」(卷二〈純潔的知識〉)
「你得用熱情的聲音歌唱,直到大海都平靜下來,傾聽你的熱望!」(卷三〈大熱望〉)
莊子則說:
「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師〉)
莊子善生善死的人生態度,忽然使我想起泰戈爾的詩句:「願生時麗如夏花,死時美如秋葉。」不過,尼采和莊子屬於兩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尼釆不時地激發出「酒神精神」,莊子則寧靜中映射著「日神精神」。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卷首章〈精神三變〉,認為人的精神發展有三個階段:一開始是駱駝精神,之後是獅子精神,最後再由獅子變成嬰孩。駱駝具有忍辱負重的性格,獅子代表了批判傳統而獲得創造的自由,嬰孩則預示著新價值創造的開始。我們的人生歷程常會是如此由量變而質變的,《莊子》的鯤鵬之變也是如此漸進的。
尼采所說「獅子精神」,在《莊子》外雜篇中隨處可見。不過,我還是較欣賞駱駝精神和嬰兒精神。雖然如此,尼采的酒神精神仍然不時激盪在我的心中,因而理解《莊子》,心思多半還是放在鯤鵬之「大」上,放在大鵬「怒而飛」的氣勢上。
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我的心思就漸漸由當初的激憤沉澱下來,進而體會到「積厚」的重要性。鯤在海底深蓄厚養,須得有積厚之功;大鵬若沒有經過心靈的沉澱與累積,也不可能自在高舉。老子說:「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走千里路,就得有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的耐心。同時在客觀條件上,如果沒有北海之大,就不能蓄養巨鯤,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環境,也就不能培養出遼闊的眼界、寬廣的心胸。而蓄養巨鯤,除了溟海之大,自身還得有深蓄厚養的修持工夫,要日積月累得由量變而質變。「化而為鵬」,這意謂著生命中氣質變化所需要具備的主客觀條件。
大鵬「怒而飛」,曉喻人奮發向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這是鵬飛之前需儲蓄足夠起動的能量,而後乃能待時而興,乘勢而起。同樣,我們行進在人生道路上,主觀條件的創造,確實很重要的。在人生旅程中,即使舉步維艱,也要懷著堅韌的耐心繼續向前走。療傷也要有耐心,受的挫折越多越大,就越需要有積厚之功,讓你重新站起來。早先我讀「任公子釣大魚」的寓言,覺得氣派非凡,而後就慢慢注意到任公子拿了五十頭牛做誘餌,投竿到東海,「旦旦而釣」,真的也是付出了很大的耐心的。年輕的時候往往欣賞孟子那種氣勢、氣概,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一沖飛天。但老子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四十八章)。歲月的推移,終將使人覺察到「為學日益」、「積厚之功」的重要性。
我是念哲學的,對於鯤化鵬飛寓言中所蘊涵的哲理,除了從人生不同歷程來解讀之外,久之又會從哲學專業的角度做出詮釋。例如,其一,從工夫到境界的進程來解讀;其二,從「為學」到「為道」的進程來理解;其三,從視角主義(perspectivism)多重觀點來解釋。這裏簡略說說前兩項。
(ㄧ)從工夫到境界的進程:「鯤」的潛伏海底,深蓄厚養經由量變到質變,乃能化而為鳥;鵬之積厚展翅,奮翼高飛,這都是屬於工夫修為的層次。而鵬之高舉,層層超越,游心於無窮(所謂「其遠而無所至極」、「以游於無窮者」),這正是馮友蘭先生所說的精神上達「天地境界」的層次。工夫論和境界說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大特色。而鯤化鵬飛的寓言,正喻示著由修養工夫到精神境界層層提升的進程。說到這裏,我不能不指出郭象對《莊子》本義的扭曲,郭象的曲解一直延誤到王船山(如《莊子解》所謂「小大一致,則無不逍遙」)。而郭象以「小大雖殊,逍遙一也」的注解貽誤尤深,如果根據郭象不惜牽人以合己的武斷詮釋,以為小麻雀只要在矮樹叢中跳跳躍躍,自得於一方就行了。所謂「小鳥之自足於蓬蒿」(《秋水》注),這和井底之蛙的「自足」有什麼區別?讀任何經典,都得考慮它們的語脈關係,〈齊物論〉中萬物齊同的語境意義和〈逍遙遊〉中的「小大之辨」是不可混為一談的。郭象以「齊小大」觀念將大鵬之遠舉與斥鴳之騰躍等同視之,他採用橫向削平的方式,而全然無視於縱向發展的深度和高度。這樣,郭象不僅消解了莊子修養工夫的進程重要環節,也消解了莊子層層遞進的境界哲學。
(二)從為學向為道的進程:《老子》四十八章出現兩個重要的命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是經驗知識的累積,「為道」是精神境界的提升。老子似乎並沒有把這兩者的關係聯繫起來,而且《老子》還說過「絕學無憂」(二十章),這樣「為學」和「為道」成為不相掛搭的兩個領域。嚴復就曾經批評《老子》「絕學無憂」的說法:好比非洲的駝鳥,敵人追趕奔跑,無處可逃,便埋頭到沙灘裏。「絕學」就能「無憂」嗎?嚴復的批評有道理。總之,老子提出「為學」與「為道」的不同,這議題確實很重要,但兩者如何銜接,是否可以相通,這難題留給了莊子。在鯤化鵬飛的寓言中,莊子喻示了修養工夫到精神境界的一條進程,同時也隱含了「為學」通向「為道」的進程。《莊子》書中,寫出許多由技入道的寓言,如庖丁解牛(〈養生主〉)、痀僂承蜩、梓慶為鐻(〈達生〉)、大司馬之捶鉤者(〈知北遊〉)。這些由技藝專精而呈現道境的生動故事,都表達出「為學日益」,而通向「為道」的神高超妙境界。
跋: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接觸《莊子》,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與理解。今天,和大家來談談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一
最初,我是由尼采進入《莊子》的,時間跨度大約從上世紀六○年代初到七○年代初。這是很長的一個階段,對於《莊子》,我主要是從尼采的自由精神來闡發,同時想上也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影響。第二個比較重要的階段,起自一九七二年夏天我初次訪美。在美期間的所見所聞,使我的注意力漸漸從個體充分的覺醒開啟了民族意識的視域,而對《莊子》的理解也隨之轉移到「歸根」和「積厚之功」的層面上去。第三個...
作者序
序 言
這本書彙集了我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一一年參加的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所撰寫的文章,雖然這些文章有相當大的時空間隔,但都表達了我對道家思想在兩個主題下的詮釋:其一是道家的社會關懷,其二是老莊的人文精神。
本書以《道家的人文精神》為名,意在闡發歷代道家的人文情懷。在我看來,道家思想園地裏,人文與自然是相互蘊含的。老子的「道法自然」洋溢著人文的內涵,而莊子讚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時,物理的自然中深透著人文的意蘊,更由人文的自然提升到境界的自然。借用方東美先生的話,道家的自然「在中國人文主義者看來,都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
這是繼《老莊新論》之後另一本闡釋原始道家的書。兩書有理路上的一貫性,也有發展上的不同。《老莊新論》在寫作上有幾個特點:第一是儘量根據文本來說話。不過,讀者依然可以從字裏行間隱約體會到我對老莊的評價要高於儒墨名法。第二,我對老莊思想做解釋時,有相當濃烈的時代感受被置入我的詮釋之中。我青年時代生活在威權體制下和道統意識的籠罩下,因此我有較強烈的反絕對主義、偶像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思想觀念,也反對凝固化、禁錮化和獨斷論的哲學系統。老莊開闊的心境能含容多元性、多樣性的價值,這不只是我對《老子》、《莊子》做文本的詮釋,這種理念也滲透到我內心深處。所以,我字裏行間不自主地凸現出自由自適的意境和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本書與《老莊新論》的略異之處在於主題更為明確。首先,作為一名知識份子,幾乎每篇文章都透過老莊表達了我對社會的關懷。其次,作為一名學術工作者,尼采和莊子是我進入哲學領域的兩個通道。他們都歌謳生命,以生命為主題。透過這兩者照見了西方文化的輝光,也透視了西方中心論的弊病。我這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異質文化的對話〉表達了我這樣的觀點。
在本書十餘篇文稿中,所引述的事例和論述的觀點,頗有些重複之處,敬請讀者見諒。凡重複引述的事例和論述的觀點,委實是出於我內心不自抑的流露。例如,當我的論述放眼到國際事物時,我所耳聞目睹的日軍侵華之暴行,便無可阻遏地從我的記憶中一再浮現出來;當我討論到地球村的一些情景時,破除西方中心論及探索其集權宗教的歷史淵源,便不期然地在我的筆下一再陳述。從道家思路審視現實世界,我確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感!
序 言
這本書彙集了我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一一年參加的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所撰寫的文章,雖然這些文章有相當大的時空間隔,但都表達了我對道家思想在兩個主題下的詮釋:其一是道家的社會關懷,其二是老莊的人文精神。
本書以《道家的人文精神》為名,意在闡發歷代道家的人文情懷。在我看來,道家思想園地裏,人文與自然是相互蘊含的。老子的「道法自然」洋溢著人文的內涵,而莊子讚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時,物理的自然中深透著人文的意蘊,更由人文的自然提升到境界的自然。借用方東美先生的話,道家的自然「在中國人文主義者看來,都是普...
目錄
序言
一 道家的社會關懷
道家的社會關懷
道家的和諧觀
先秦道家之禮觀
衝突世界中的和諧對話―老子和諧觀給世人的提示
老子的哲學智慧對當前文化危機的啟發
道法自然與道通為一
二 老莊的人文思想
道―精神家園
中國哲學中的道家精神
道家的人文精神―從諸子人文思潮及其淵源說起
從老莊談宗教的人文精神
異質文化的對話
跋: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序言
一 道家的社會關懷
道家的社會關懷
道家的和諧觀
先秦道家之禮觀
衝突世界中的和諧對話―老子和諧觀給世人的提示
老子的哲學智慧對當前文化危機的啟發
道法自然與道通為一
二 老莊的人文思想
道―精神家園
中國哲學中的道家精神
道家的人文精神―從諸子人文思潮及其淵源說起
從老莊談宗教的人文精神
異質文化的對話
跋:我讀《莊子》的心路歷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