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地總結二十世紀當代中國哲學家們對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觀念,提出一套改良的系統,以「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作為中國哲學的「解釋體系」,解消了當代中國哲學界對「中國有沒有哲學?」以及「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甚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等等的討論,明確地提出一套方法論系統,作為傳統中國哲學進行文本詮釋時之使用工具,這一套工具,將明確地使中國哲學在當代的討論,既可免於持「否定中國哲學有哲學性之見者」的不具哲學性的批評,又可免於持「純粹西方哲學研究方法以研究中國哲學者」的不具中國哲學特色的批評。這套工具將可以使學者藉以一方面深入傳統進行哲學史的地毯性研究,另方面將可以轉出讓中國哲學現代化、國際化、以及哲學化的全面研究成果。
本書共分十一章,詳細反省以下諸問題:中國哲學的特質、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成果、儒釋道三家的研究方法及現況、與西方哲學問題意識的比較,並從而建構了以下理論系統:通用於儒釋道三教的解釋架構、作為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工具、反對重返國學研究的哲學研究之路、哲學基本問題研究法、對概念範疇研究之路的批判、接受所有研究方法的開放性中國哲學研究觀念。
章節試閱
緒 論:
一、本書寫作之背景及目的
中國哲學方法論,實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之最為核心的理論問題,凡二十世紀之重要的詮釋體系,無不是立基於一套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理論而建構起來的,然而,方法論不同,詮釋成果就不同,我們不追究傳統中國哲學的真意則已,一旦要追究,就勢必要追究方法論不可。二十世紀在整個中國哲學史研究上有重大建樹的理論創作,可以推舉牟宗三、馮友蘭、唐君毅、方東美、勞思光等諸家,但他們各自的方法論系統不同,對中國哲學史的詮釋結果也是實際上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關鍵都在他們有中國哲學優越於西方哲學,以及儒釋道三家中的某家哲學優越於其它兩家哲學的這類立場,又因為各自的立場及理由並不相同,因此形成他們用以討論中國哲學的解釋架構就也不相同。而這些架構,便成了主要目的在優越自己、較勁他教的分類判教之工具。於是,筆者主張,應該去創造出一套單單只為做文本詮釋的中國哲學解釋架構,以成為所有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可以共同使用的文本分析的工具,這一個目的,理論上預設了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有其共同的基本哲學問題,找出這些基本哲學問題,並且說明它們之間的推演關係,然後實質地使用於文本詮釋上,就是這套理論工具的具體形成。
筆者過去曾於民國87度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一個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當代新議題研究-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作為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之可能性>,十幾年過去了,以這個方法論架構所做的研究已有豐碩成果,在所進行的哲學史上各家的文本詮釋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在對照比較當代中國哲學家的詮釋體系問題上撰寫了許多的專題論文,眾多研究都不斷地充實豐富這個哲學基本問題的解釋架構,因此,應該以一整本專書的分量來總匯筆者過去的研究成果,但這樣的作法並不是將筆者過去在哲學史研究上的論文做匯集,也不是將筆者過去對當代中國哲學家的哲學理論研究成果做匯集,而是要匯集那些直接做方法論討論的研究成果,這就包括筆者討論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的論文,討論中國哲學以西方哲學基本哲學問題來做研究時的理論意義及可能貢獻的論文,討論當代中國哲學家們在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創作意義及與筆者所提方法論的差異比較的論文,以及一些綜合性討論當代中國哲學研究成果的論文。
就筆者所研究的這個主題之學界成果而言,專書方面,有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1983年),及馮耀明的《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1989年),劉笑敢先生的《詮釋與定向》(2009年),這些書中,都是全面地討論這個問題。至於在會議的舉辦方面,針對中國哲學合法性及方法論問題為主題的會議,則不可勝數。此外,在中國哲學史相關的著作中開發了方法論及運用了方法論的作品,則有當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勞思光等人,他們更是筆者所要研究的這個主題的更重要的對象,因為,他們不只有方法論,甚且還有運用方法論以做哲學史詮釋的具體成果,可以說有其實戰演練的績效,因此更應該對他們的成果進行檢討。
但是,筆者卻要在此明確地指出,以針對文本詮釋且以哲學基本問題為解釋架構的方法論系統,仍是絕無僅有的。意思是說,當代中國哲學家們所創作的方法論工具,並不是直接對準一一文本,作意旨解析、及文本詮釋的操作工具,而是另有目的:或是討論方法論問題,提出觀點,主張操作的原理,建議使用的工具;或是為傳統哲學理論,進行分類、判教的功能。
第一、張岱年先生的專書,他首先仍是以馬克思主要為談論中國哲學的基本架構,這就不能讓港台學者接受,其次,他仍是以概念範疇為研究的進路,而不是筆者所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不過,他談的是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問題,這其實是與筆者談中國哲學方法論同樣的方向,因為筆者要針對的正是哲學史上的文本,因此筆者的方法論也是中國哲學史的方法論。
第二,馮耀明先生的專書,是欲以哲學分析的方法開發中國哲學的未來性,本身不是針對國故作意旨的研議之作,筆者已申明,筆者的中國哲學方法論可以說就是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因為它就是要進行傳統文本的文本詮釋的工作,但馮耀明先生的專書,其中所討論的宗旨,是在提出如何以哲學分析的方法建立新的問題意識及研究方法,從而追求與西方哲學溝通交流的理想,他並不是在做復返傳統、進行意旨理解的文本解讀之工作。
第三,劉笑敢先生關注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問題,亦主辦會議集結論文且進行自己研究成果的發言,劉教授及參與討論的學者紛紛針對要「中哲西化」(格義與反格義)或是「回復國學傳統」的針對性議題發言深思,其中,固然取得了若干較為持平的立場,但是,仍然未有針對「如何全面進行傳統文本解讀」的哲學研究,提出正面處理的意見,專輯中對所有過去的架構並不能完全滿意,但卻未能集眾人之智,而建新架構之城。
第四,當代中國哲學家中有近乎哲學史意義的專書之寫作者,亦多半等於是有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創作者,這些哲學家集的專著,都是以哲學問題為討論中國哲學的架構,並沒有執意回復傳統,也沒有回到概念範疇研究,而是正面面對中西比較,提出具有中國哲學特色的哲學問題,來做為討論中國哲學文本的工具性架構。但是,卻因為高舉中哲,貶抑西哲,或是在三教辯證上有特定立場,因此所提的哲學基本問題的解釋架構,更多的是作為分類判教之用,而不是文本詮釋之用。亦即他們提出特定的哲學問題意識,評比中哲各家的建構,分類之判教之,而不是藉由這些哲學問題的工具,去進行文本解讀的詮釋工作,讓文本自己說話,讓文本的哲學意旨獲得彰顯。相較之,筆者的方法論架構,既沒有中西優劣的問題,也沒有三教辯證的預設立場,又是針對傳統中國哲學的文本進行解讀的工具,因此比起這些哲學家的創作系統,可以說更具有工具性的研究方法的意義,因此可以說,他們的理論,則成為了二十世紀具有創造性的新哲學理論,而不是針對哲學史研究,提出文本解讀的工具。
第五,還有一類的當代中國哲學學者,他們有針對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論問題提出意見,如傅偉勳、成中英、項退結教授等教授,他們的意見都有一定的準確度及重要性,只可惜他們並沒有自己進行全面的哲學史研究,也就是說沒有實戰演練的成果,因此很難判讀他們所說的方法的實際成效。
如此說來,針對文本詮釋,提出解釋架構,本書即是直接針對此項任務而進行的創作,此一創作,有筆者過去堅實的文本詮釋的基礎,亦即實戰演練的經驗,又有針對當代中國哲學家的方法論反思的基礎,因此在本書中所將完成的解釋架構系統,便有其針對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明確的理論貢獻意義。
二、研究方法與討論進程
本書是一個關於研究方法的討論之作,筆者所採取的研究方法是「文本詮釋進路的中國哲學方法論」,意旨為進行「哲學史研究」時,針對傳統哲學典籍作「文本解析」,以「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四方架構為中心,旁及對西方哲學基本問題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如何應用到中國哲學研究的理論意義之討論。這是一套已經開發且使用了十餘年的解釋架構,已經在中國哲學史上各家文本進行了無數次的文本詮釋的實戰演練,亦經由實戰演練而充實了這一套系統的次級系統,即四方架構的哲學基本問題的次級問題。
本書即是要將這一套方法論做出清楚的舖陳,舖陳其解釋架構,並說明如何將其使用於文本解讀中。本書之寫作,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將是藉由過去筆者針對此一研究方法所撰寫的方法論論文之整理而成,此即方法論的主體部分,但是要增加對於每一個基本問題與次級問題之間關聯的說明,以及次級問題之間關聯的說明,以及所有基本問題及所有次級問題間關聯的說明。因此就需要在原來只為期刊及會議需要而撰寫的內容作出為成書之需要的更細節的說明。
此外,還要增加案例的解說,事實上,筆者的《北宋儒學》及《南宋儒學》的專書,即是以這套方法論為工具而做出的研究成果,並且在儒學問題詮釋過程中,亦充實了許多這一套解釋架構本身的內涵,因此,《北宋儒學》及《南宋儒學》的專書就是本研究方法的最佳使用案例。不過,作為獨立的方法論專書,在本書中具備案例的說明仍是必要的,案例的說明當然不需要全面展開在整個中國哲學史中,但若干有代表性的詮釋案例仍是需要的,這些討論亦將進入本專書中。
本書將可提供所有中國哲學研究者一套共同使用的文本詮釋工具。從而促進中國哲學研究的進展。
過去,筆者多在會議論文宣讀中或期刊論文發表中,闡述此一方法論的觀念,亦已正式使用此一方法論工具,於《北宋儒學》及《南宋儒學》專書寫作的工作中,以及更多專題論文的討論中,但是,方法論的觀念既散見不同論文中,又不能在實戰演練的專書寫作中專門地說明之,因此,本書即為集中討論此一主題之目的而作。
本書的內容,將包括對以下問題的說明:
1、 近百年來的中國哲學研究之反思。
2、 當代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發展現象。
3、 實踐哲學與思辨哲學的中西問題意識對中國哲學研究的差異。
4、 以哲學基本問題的四方架構為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實際內涵。
5、 基本哲學問題與次級哲學問題之間的理論關係
6、 基本哲學問題之間的推演關係
7、 解釋架構與分類判教的功能別異
8、 思辨哲學的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研究進路之使用意義
9、 中國哲學方法論與中國哲學史方法論
以上的討論,將有總結二十世紀當代中國哲學家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之功用,將能從幾位大家的實戰經驗中提煉出一套不預設三教立場、卻能有效解析三教命題的方法論解釋架構。從而為中國哲學的研究,提供一項青年學子切實好用的方法論工具。
緒 論:
一、本書寫作之背景及目的
中國哲學方法論,實為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之最為核心的理論問題,凡二十世紀之重要的詮釋體系,無不是立基於一套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理論而建構起來的,然而,方法論不同,詮釋成果就不同,我們不追究傳統中國哲學的真意則已,一旦要追究,就勢必要追究方法論不可。二十世紀在整個中國哲學史研究上有重大建樹的理論創作,可以推舉牟宗三、馮友蘭、唐君毅、方東美、勞思光等諸家,但他們各自的方法論系統不同,對中國哲學史的詮釋結果也是實際上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關鍵都在他們有中國哲學優越於西方哲學,以...
目錄
緒 論
第一章 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第二章 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造與發展
第三章 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
第四章 當代老學道論研究的基本哲學問題解析
第五章 禪宗哲學研究的工夫論建構
第六章 禪宗哲學研究的境界論建構
第七章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
第八章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第九章 中國哲學的知識論問題意識之研究
第十章 追求真理觀的文本詮釋進路之中國哲學方法論
第十一章 以四方架構為中心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
結 語
緒 論
第一章 工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第二章 現代中國哲學在台灣的創造與發展
第三章 當代宋明儒學研究與中國形上學問題意識
第四章 當代老學道論研究的基本哲學問題解析
第五章 禪宗哲學研究的工夫論建構
第六章 禪宗哲學研究的境界論建構
第七章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
第八章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
第九章 中國哲學的知識論問題意識之研究
第十章 追求真理觀的文本詮釋進路之中國哲學方法論
第十一章 以四方架構為中心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
結 語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0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