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杰
定價:NT$ 400
優惠價:88 折,NT$ 352
已售完,補貨中
「中國」是敵人或朋友,
先從閱讀這50本書開始!
中國崛起,面對中國的選項,是依附或逃避?
透過余杰精闢的五十本書的讀書筆記
能夠讓我們認識中國的真面目
了解在那廣大土地上各種不為人知的統治與控制
★用50種不同的角度,理解又愛又恨的那片土地的人事物
被譽為「北大第一才子、當代魯迅」的余杰以其精湛的文筆、有條理的邏輯,寫出了通暢精彩的讀書心得,而且不只是針對書的分析,甚至還有對作者的理解。每一本書在他的解說與分析之下,讓人不由得想要找出原書來讀讀看。
例如齊邦媛教授的《巨流河》,在余杰的筆下,「讀齊邦媛的《巨流河》,讓我想起同樣剛毅卓絕的東北女子蕭紅的《呼蘭河傳》,她們不約而同地以河流來命名嘔心瀝血之作,她們真正抒寫的不是河流與土地,乃是寫不盡的人的心靈世界。」
本書特色
★作者所選這50本書涵蓋了文學、歷史、傳記、報導文學、小說;簡體、繁體;台灣、中國和香港,深度與廣度兼具,不只是想要認識中國的必讀之書,也是喜歡閱讀者的絕佳參考書。
在一項調查報告中提到台灣人一年只閱讀兩本書。台灣人真的不愛閱讀嗎?
或許不是因為不愛閱讀,而是不知如何閱讀吧!
如果有正確與精闢的指引,讀者便能從茫茫書海中,找到想讀的書、了解該用什麼樣的觀點和角度來領會書中的內容。
過去學校教育中會訓練孩子寫讀書心得,但是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讀通、讀懂,是寫不出真正的讀書心得。
作者簡介:
余杰
1974年生於四川成都。十三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就讀北大中文系和中文研究所期間,創作了上百萬字的作品,在北京的幾所大學廣為流傳。1998年以雜文集《火與冰》一書驚動文壇和學界,該書嚴厲批判中國大陸社會、文化、教育、政治等層面的弊端,迅即引起巨大迴響,印行上百萬冊,並榮獲中國最大的連鎖書店席殊書屋好書俱樂部「1998年十大好書」。
有「北大才子」之稱的余杰,以犀利的言論轟炸沉悶的知識界,引領一時風騷。有人將他的少年得志比為五四時期的胡適,有人將他喻為當代魯迅,更有不少人將他和八○後人氣最旺的青春作家韓寒並列。
因積極參與中國人權活動,並公開宣揚言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2004年起著作全面遭禁。儘管如此,仍筆耕不輟,先後受邀到歐美及港台數十所大學和學術機構訪問,並曾獲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接見。近年來已在港台出版了十幾本政論集,成果豐碩,視野更廣。
2001年與劉曉波一起推動「獨立中文筆會」,成為中國捍衛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援助系獄作家的最重要的民間組織。
著有《我無罪:劉曉波傳》、《香草山》、《生命書:聖經中的大智慧》、《基督與生命系列訪談錄第1~3卷》、《泥足巨人:蘇聯解體看中國未來》、《從柏林圍牆到天安門:從德國看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介民 專文推薦
「余杰以犀利的言論頻繁轟炸沉悶的中國知識界,以初生牛犢之勢令人刮目相看,顯示了在九十年代前期出現了自由知識份子斷層之後,八九一代學人開始展示實力。余杰使我們看到了新一代學人的銳氣和清醒,也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知識份子的希望。」——王丹
推薦序
流亡者的書架 / 吳介民
專制統治善於製造「流亡作家」。余杰在海外的知名度,一部份「歸功於」中國專制者及其鎮壓機器。流亡一點也不浪漫,而是生死交關、時時提心吊膽,考驗著一個人的真誠與膽識。余杰在《我無罪:劉曉波傳》中,重現天安門鎮壓前後,以劉曉波為敘事主軸的歷史現場。六月三日深夜至翌日凌晨,解放軍血腥「清場」之後,劉曉波短暫避居使館區的「外交公寓」,這幾天,他有機會進入使館尋求庇護;但是,六月六日這天,他做了相反的選擇,決定一個人騎自行車回家。
兩個小時後,劉曉波被捕。在大馬路上,他被一輛麵包車撞倒,幾個大漢揪住他,塞住他嘴巴,蒙上他的眼睛,然後架他上車。劉曉波被劫持的那一剎那,心頭湧上無法控制的恐懼,有十五分鐘都在發抖:「要把我拉到哪裡去?會不會拉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把我就地處決?」
劉曉波沒有被處決,但是被北京當局定性為六四反抗運動的「黑手」,送進秦城監獄,也結束他短短幾天的逃亡生活。
余杰與劉曉波結緣十多年,成為摯友與工作夥伴。這段同志情誼,預告了余杰的流亡。早在二十多歲研究生階段,余杰就以《冰與火》一書成名,他的抗議精神早已種下日後顛簸生活的種子(也是他信仰基督宗教的種子吧)。2012年夏天,在迪化街的「小藝埕」,聽他回憶與國保特務周旋的過程,被酷刑虐待至休克,掙扎於一段「與死亡擦肩而過的黑暗歲月」。於是,有了出亡的決定。
余杰生動描繪口吃的劉曉波,怎麼看都不像對群眾有煽動力。「口吃」經常與羞澀、深思、謀略等特質呼應。巧合的是,余杰也口吃。的確,聽余杰講話,感受他靦腆、不擅社交的性格,讓急躁的人也靜了下來。那天他在小藝埕,談話經常停頓,陷入深思模樣,然後理一理眼神,似乎鼓足了氣,從停頓處延續他的故事。「口吃」呈現了一種特殊形態的流亡,約束了他脫口而出、咄咄逼人的衝動;這種不得不「緩慢」的心理質地,聯繫了余杰與劉曉波的關係。
說話的余杰顛躓於口吃,寫作的余杰卻行文流暢,是講故事的能手。
余杰,與許多身處當代中國政經脈絡的反抗者一樣,是個「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在中國一般被歸類為「右派」,因為他們對抗「左派」政權。實際上,那個名為「共產黨」的統治集團,早已走向「官僚國家資本主義」,這種結合國族主義與國家資本的政體,並非兩百多年來,以「人的解放」為本的社會主義運動下的「左」。
在中國,左與右的位移糾結,使左右之區辨成為泥塘。
因此,在「非典左翼」統治下,劉曉波與余杰們,不得不向「右」擺盪。然則,此「右」不是極端右翼之右(那是國族/種族主義者),而是追尋「個體自由」之右,用以對照「集體主義」之左。中國在集體主義的「黨文化」橫掃之下,整個社會的個體自由被徹底犧牲。文革末期,一九七五年的《憲法》十三條寫著:「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受黨國機器驅策的鳴、放、辯論與大字報,乃是所謂的「四大自由」,明明是國家由上而下發動的政治運動,卻說是人民創造的革命新形式。
以人民為名的專制政治。這套國家強加人民頭上的、詭異的「集體主義自由論」,使社會趨向混淆、逃避、謊言、否定、暴烈、解體。在那個時代,多少優異而炙熱的心靈,成為「毛主席的狗腿子」,成為暴力加害者。
一九七八年之後,「極左」被糾正了,但是由壟斷資本主宰的市場專制,仍在享用集體主義之黨文化。從劉曉波們到余杰們這兩個世代的「右派」,依舊艱辛地抗拒著「左」的政治文化。他們在霧霾遮掩、面目模糊的社會景觀中,尋找個體性、創造個體性,甚至是以宗教信仰的熱切,在拯救個體性。
召喚個體之回返——這一條線索,可以解釋劉曉波之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反抗精神,也可深入余杰的流亡書寫。(可以說,余杰自從2003年受洗為基督徒之後,就蛻變為自己祖國土地上的流亡書寫者了。)
余杰勤奮讀書寫作,加上快筆,發表了超過千萬字的文章。我沒有精力窮盡如此巨量的創作,但一翻開《劉曉波傳》就被吸引,徹夜捧讀,引領我進入一個歷史行動者的世界。而這本《認識中國的五十本書》,是余杰的「讀書筆記」,從其評論的書單,可見他的多聞、博學、誠與重。這五十本書,都是近年出版,除了發行於1978年的《龔楚將軍回憶錄》。
這份書單,出自精心刻意的挑選,是余杰所言「通向自由的五十本書」。作者無意針對每本書進行摘要復述,而是「借題發揮」。貫穿全書,旨在表達一個中心理念:如何從「毛主義的遺害」中,解放中國人的個體自由。
本書共五卷,各有主題,若容我下標題,如下:
卷一:從「紅色枷鎖」中掙脫而出
卷二:對獨裁權術(或詐術)的近身體察
卷三:對「民國人」的浪漫追憶
卷四:來自境外的當代中國考察(其中部分是田野研究及參與觀察,而台灣人的著作佔了三部)
卷五:再評價毛澤東,或徹底否定毛澤東
(這樣的歸類有助於讀者掌握本書軸線,也會因簡要而產生若干誤導,畢竟所有分類架構只是方便之計。)
藉著這本書,作者把自己揭露出來,如同羅蘭.巴特在《明室》中所謂:「為刺點舉例可說是獻出我自己來。」這五十本書,陳列於余杰的案牘,實乃「流亡者書架」之展示,我揣想,以作者信仰之誠篤,文藝心靈之敏銳,他可能在書房中安置著基督受難的十字架,在深夜閱讀思索,遙想其祖國大地的清寂心境中,聆聽著巴哈的馬太受難曲。
那麼,或許(我的私心期待)他會同意我的閱讀:本書中對於中共之「法西斯」惡行的重複指摘稍顯急切,畢竟,那樣的惡行,不言而喻地展示於他所引介的大部分書中。有心的讀者,自能從閱讀中,心領神會。
然則,這無損本書的價值。通過這本讀書札記,進入個體對集體這條主軸,讀者可以迅速切入當代中國之統治與反抗的大敘事。至於此主軸外的趣味,則有待讀者自行品嚐發掘了。
余杰這本書在台灣出版,由復出江湖的水牛出版社發行,尤具盎然的興味。「水牛」是五、六十年代文青閱讀的記憶,也是台灣在本土文藝復興之後的大地象徵,就像我們這一代珍藏著的,父母親們曾經遭遇、書寫過的生活史。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著有《第三種中國想像》,合編《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2折2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4 |
4折 | 0 |
5折 | 28 |
6折 | 2 |
7折以上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余杰
優惠價: 88 折, NT$ 352 NT$ 400
已售完,補貨中
「中國」是敵人或朋友,
先從閱讀這50本書開始!
中國崛起,面對中國的選項,是依附或逃避?
透過余杰精闢的五十本書的讀書筆記
能夠讓我們認識中國的真面目
了解在那廣大土地上各種不為人知的統治與控制
★用50種不同的角度,理解又愛又恨的那片土地的人事物
被譽為「北大第一才子、當代魯迅」的余杰以其精湛的文筆、有條理的邏輯,寫出了通暢精彩的讀書心得,而且不只是針對書的分析,甚至還有對作者的理解。每一本書在他的解說與分析之下,讓人不由得想要找出原書來讀讀看。
例如齊邦媛教授的《巨流河》,在余杰的筆下,「讀齊邦媛的《巨流河》,讓我想起同樣剛毅卓絕的東北女子蕭紅的《呼蘭河傳》,她們不約而同地以河流來命名嘔心瀝血之作,她們真正抒寫的不是河流與土地,乃是寫不盡的人的心靈世界。」
本書特色
★作者所選這50本書涵蓋了文學、歷史、傳記、報導文學、小說;簡體、繁體;台灣、中國和香港,深度與廣度兼具,不只是想要認識中國的必讀之書,也是喜歡閱讀者的絕佳參考書。
在一項調查報告中提到台灣人一年只閱讀兩本書。台灣人真的不愛閱讀嗎?
或許不是因為不愛閱讀,而是不知如何閱讀吧!
如果有正確與精闢的指引,讀者便能從茫茫書海中,找到想讀的書、了解該用什麼樣的觀點和角度來領會書中的內容。
過去學校教育中會訓練孩子寫讀書心得,但是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讀通、讀懂,是寫不出真正的讀書心得。
作者簡介:
余杰
1974年生於四川成都。十三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就讀北大中文系和中文研究所期間,創作了上百萬字的作品,在北京的幾所大學廣為流傳。1998年以雜文集《火與冰》一書驚動文壇和學界,該書嚴厲批判中國大陸社會、文化、教育、政治等層面的弊端,迅即引起巨大迴響,印行上百萬冊,並榮獲中國最大的連鎖書店席殊書屋好書俱樂部「1998年十大好書」。
有「北大才子」之稱的余杰,以犀利的言論轟炸沉悶的知識界,引領一時風騷。有人將他的少年得志比為五四時期的胡適,有人將他喻為當代魯迅,更有不少人將他和八○後人氣最旺的青春作家韓寒並列。
因積極參與中國人權活動,並公開宣揚言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2004年起著作全面遭禁。儘管如此,仍筆耕不輟,先後受邀到歐美及港台數十所大學和學術機構訪問,並曾獲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接見。近年來已在港台出版了十幾本政論集,成果豐碩,視野更廣。
2001年與劉曉波一起推動「獨立中文筆會」,成為中國捍衛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援助系獄作家的最重要的民間組織。
著有《我無罪:劉曉波傳》、《香草山》、《生命書:聖經中的大智慧》、《基督與生命系列訪談錄第1~3卷》、《泥足巨人:蘇聯解體看中國未來》、《從柏林圍牆到天安門:從德國看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介民 專文推薦
「余杰以犀利的言論頻繁轟炸沉悶的中國知識界,以初生牛犢之勢令人刮目相看,顯示了在九十年代前期出現了自由知識份子斷層之後,八九一代學人開始展示實力。余杰使我們看到了新一代學人的銳氣和清醒,也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知識份子的希望。」——王丹
推薦序
流亡者的書架 / 吳介民
專制統治善於製造「流亡作家」。余杰在海外的知名度,一部份「歸功於」中國專制者及其鎮壓機器。流亡一點也不浪漫,而是生死交關、時時提心吊膽,考驗著一個人的真誠與膽識。余杰在《我無罪:劉曉波傳》中,重現天安門鎮壓前後,以劉曉波為敘事主軸的歷史現場。六月三日深夜至翌日凌晨,解放軍血腥「清場」之後,劉曉波短暫避居使館區的「外交公寓」,這幾天,他有機會進入使館尋求庇護;但是,六月六日這天,他做了相反的選擇,決定一個人騎自行車回家。
兩個小時後,劉曉波被捕。在大馬路上,他被一輛麵包車撞倒,幾個大漢揪住他,塞住他嘴巴,蒙上他的眼睛,然後架他上車。劉曉波被劫持的那一剎那,心頭湧上無法控制的恐懼,有十五分鐘都在發抖:「要把我拉到哪裡去?會不會拉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把我就地處決?」
劉曉波沒有被處決,但是被北京當局定性為六四反抗運動的「黑手」,送進秦城監獄,也結束他短短幾天的逃亡生活。
余杰與劉曉波結緣十多年,成為摯友與工作夥伴。這段同志情誼,預告了余杰的流亡。早在二十多歲研究生階段,余杰就以《冰與火》一書成名,他的抗議精神早已種下日後顛簸生活的種子(也是他信仰基督宗教的種子吧)。2012年夏天,在迪化街的「小藝埕」,聽他回憶與國保特務周旋的過程,被酷刑虐待至休克,掙扎於一段「與死亡擦肩而過的黑暗歲月」。於是,有了出亡的決定。
余杰生動描繪口吃的劉曉波,怎麼看都不像對群眾有煽動力。「口吃」經常與羞澀、深思、謀略等特質呼應。巧合的是,余杰也口吃。的確,聽余杰講話,感受他靦腆、不擅社交的性格,讓急躁的人也靜了下來。那天他在小藝埕,談話經常停頓,陷入深思模樣,然後理一理眼神,似乎鼓足了氣,從停頓處延續他的故事。「口吃」呈現了一種特殊形態的流亡,約束了他脫口而出、咄咄逼人的衝動;這種不得不「緩慢」的心理質地,聯繫了余杰與劉曉波的關係。
說話的余杰顛躓於口吃,寫作的余杰卻行文流暢,是講故事的能手。
余杰,與許多身處當代中國政經脈絡的反抗者一樣,是個「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在中國一般被歸類為「右派」,因為他們對抗「左派」政權。實際上,那個名為「共產黨」的統治集團,早已走向「官僚國家資本主義」,這種結合國族主義與國家資本的政體,並非兩百多年來,以「人的解放」為本的社會主義運動下的「左」。
在中國,左與右的位移糾結,使左右之區辨成為泥塘。
因此,在「非典左翼」統治下,劉曉波與余杰們,不得不向「右」擺盪。然則,此「右」不是極端右翼之右(那是國族/種族主義者),而是追尋「個體自由」之右,用以對照「集體主義」之左。中國在集體主義的「黨文化」橫掃之下,整個社會的個體自由被徹底犧牲。文革末期,一九七五年的《憲法》十三條寫著:「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受黨國機器驅策的鳴、放、辯論與大字報,乃是所謂的「四大自由」,明明是國家由上而下發動的政治運動,卻說是人民創造的革命新形式。
以人民為名的專制政治。這套國家強加人民頭上的、詭異的「集體主義自由論」,使社會趨向混淆、逃避、謊言、否定、暴烈、解體。在那個時代,多少優異而炙熱的心靈,成為「毛主席的狗腿子」,成為暴力加害者。
一九七八年之後,「極左」被糾正了,但是由壟斷資本主宰的市場專制,仍在享用集體主義之黨文化。從劉曉波們到余杰們這兩個世代的「右派」,依舊艱辛地抗拒著「左」的政治文化。他們在霧霾遮掩、面目模糊的社會景觀中,尋找個體性、創造個體性,甚至是以宗教信仰的熱切,在拯救個體性。
召喚個體之回返——這一條線索,可以解釋劉曉波之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反抗精神,也可深入余杰的流亡書寫。(可以說,余杰自從2003年受洗為基督徒之後,就蛻變為自己祖國土地上的流亡書寫者了。)
余杰勤奮讀書寫作,加上快筆,發表了超過千萬字的文章。我沒有精力窮盡如此巨量的創作,但一翻開《劉曉波傳》就被吸引,徹夜捧讀,引領我進入一個歷史行動者的世界。而這本《認識中國的五十本書》,是余杰的「讀書筆記」,從其評論的書單,可見他的多聞、博學、誠與重。這五十本書,都是近年出版,除了發行於1978年的《龔楚將軍回憶錄》。
這份書單,出自精心刻意的挑選,是余杰所言「通向自由的五十本書」。作者無意針對每本書進行摘要復述,而是「借題發揮」。貫穿全書,旨在表達一個中心理念:如何從「毛主義的遺害」中,解放中國人的個體自由。
本書共五卷,各有主題,若容我下標題,如下:
卷一:從「紅色枷鎖」中掙脫而出
卷二:對獨裁權術(或詐術)的近身體察
卷三:對「民國人」的浪漫追憶
卷四:來自境外的當代中國考察(其中部分是田野研究及參與觀察,而台灣人的著作佔了三部)
卷五:再評價毛澤東,或徹底否定毛澤東
(這樣的歸類有助於讀者掌握本書軸線,也會因簡要而產生若干誤導,畢竟所有分類架構只是方便之計。)
藉著這本書,作者把自己揭露出來,如同羅蘭.巴特在《明室》中所謂:「為刺點舉例可說是獻出我自己來。」這五十本書,陳列於余杰的案牘,實乃「流亡者書架」之展示,我揣想,以作者信仰之誠篤,文藝心靈之敏銳,他可能在書房中安置著基督受難的十字架,在深夜閱讀思索,遙想其祖國大地的清寂心境中,聆聽著巴哈的馬太受難曲。
那麼,或許(我的私心期待)他會同意我的閱讀:本書中對於中共之「法西斯」惡行的重複指摘稍顯急切,畢竟,那樣的惡行,不言而喻地展示於他所引介的大部分書中。有心的讀者,自能從閱讀中,心領神會。
然則,這無損本書的價值。通過這本讀書札記,進入個體對集體這條主軸,讀者可以迅速切入當代中國之統治與反抗的大敘事。至於此主軸外的趣味,則有待讀者自行品嚐發掘了。
余杰這本書在台灣出版,由復出江湖的水牛出版社發行,尤具盎然的興味。「水牛」是五、六十年代文青閱讀的記憶,也是台灣在本土文藝復興之後的大地象徵,就像我們這一代珍藏著的,父母親們曾經遭遇、書寫過的生活史。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著有《第三種中國想像》,合編《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4 |
4折 | 0 |
5折 | 28 |
6折 | 2 |
7折以上 | 3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52折21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