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幫助父母、從事青少年工作者了解孩子內心的挫折跟痛苦。當青少年由於心靈極度的創傷而自殘,我們希望他們能找到希望,並得醫治,
使他們在心靈上重生,但該如何引導他們呢?不要小看自殘的孩子面臨的現實狀況跟心靈的深切痛苦,若想幫助他們療癒傷痛,別對他們說教,也別擺出批判的姿態。
要陪伴這些孩子,唯一的方法是真正進入他們的痛苦,深刻地聆聽,付出適度的同理心,並清楚表示願意陪伴他們度過這艱難的階段。
作者簡介:
馬爾伏‧潘納(Marv Penner)從事青少年工作超過三十年,他是加拿大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並在布萊爾克萊斯特(Briercrest)學院與神學院擔任青少年暨家庭事工研究所所長。曾出版《青少年工作者的親職事工指南》(Young Worker’s Guide To Parent Ministry)、《幫助我!我的孩子正傷害自己》(Help! My Kids Are Hurting) 等書。
章節試閱
今天傍晚,我會坐下來面對凱莉,心知這又是一場深沉而痛苦的談話。十六歲的她,將自己生活描述為「當下完全是一團亂」。我感覺她的說法可能沒錯。昨天深夜,她傳來的簡訊訴盡了一切:
今天晚上我又割腕了對不起我很努力不要你可以幫我嗎請不要放棄我
我想像這位小朋友獨自一人待在房間,在床上盤腿而坐,身穿T恤和運動褲,身旁圍繞著一團團衛生紙,全都吸飽了亮晶晶的紅色淚滴……再來一次。究竟是什麼觸發了昨夜的事件?我試著想像。可能是她爸爸回到家後酒醉嘔吐,留下一片狼藉要她清理,還要把他抬上床……再來一次。或許是因為某個經常跑來她家的無名流浪漢,她沒有避開無謂的性愛……再來一次。或許把房門關上、將家中一切混亂阻擋在外時,她實在無法處理一波波湧來、再熟悉不過的痛苦感受……再來一次。
但這一次究竟是什麼原因觸發自殘,此時已經無關緊要了。事實上,她從這個寂寞儀式得到奇異的撫慰,並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而我擔心的是,隨著手腕上的割痕再多一條,這種破壞式行為的吸引力會愈來愈強……再來一次。
說來悲哀,凱莉只是數百萬名這類年輕男女的其中一人,他們會有這種行為模式一開始看似奇怪,沒有合理的解釋。這些孩子會用銳利刀片、碎玻璃、點燃的菸頭、鈍物、釘子、針尖、梳子、酸液、沸水甚至拳頭故意傷害自己,以這種方式來表達發洩內心混亂翻攪的強烈情緒。他們有許多人生活在破碎、混亂的環境,如同凱莉;但有些人的家庭看似穩定平靜,沒有跡象顯示家庭出現問題。
我和凱莉固定碰面,至今已有六個月了。儘管她誠心希望自己停止自殘,但仍不斷故態復萌,這似乎是無可避免的部分。這一天我坐在辦公室,心中想著今天會看到的她,一種不祥的感覺隱約浮現、愈來愈大。我認識很多像凱莉這樣的青少年,他們一旦感覺生活開始失控,就會以傷害自己作為回應。即使我對這類議題十分熟悉,但每每聽聞這些複雜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所呈現的深刻痛苦,我依然會感到不知所措。與這些自殘的孩子同行,是一種孤獨、困難、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坦白說,凱莉家中的情況是一場徹底的災難。說來慚愧,我沒有立場改變它。凱莉問我,她能不能懷抱「擁有自己家庭」的願望,我只能悲傷地說「可以」。當她大聲質疑,上帝為何不把她從混亂中救出來,我的答案就神學來說是正確的,聽起來卻很空洞,連我都認為如此。但是當她說「請不要放棄我」,我終於明白,她並不是向我尋求忠告或神學方面的見解,而是請求我陪在她身邊。這是我可以為她做到的。
今天傍晚,我會坐下來面對凱莉,心知這又是一場深沉而痛苦的談話。十六歲的她,將自己生活描述為「當下完全是一團亂」。我感覺她的說法可能沒錯。昨天深夜,她傳來的簡訊訴盡了一切:
今天晚上我又割腕了對不起我很努力不要你可以幫我嗎請不要放棄我
我想像這位小朋友獨自一人待在房間,在床上盤腿而坐,身穿T恤和運動褲,身旁圍繞著一團團衛生紙,全都吸飽了亮晶晶的紅色淚滴……再來一次。究竟是什麼觸發了昨夜的事件?我試著想像。可能是她爸爸回到家後酒醉嘔吐,留下一片狼藉要她清理,還要把他抬上床……再來一次。或許是因為某個經...
作者序
推薦序
認識、接納並協助自殘者
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陳毓文教授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自殘的孩子。2000年,我接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執行一研究案,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是要與有自殺經驗的少年進行訪談,但在與這些孩子訪談的過程中,卻意外發現:被我們視為自殺的行為其實是自殘,他們表示:自己並不想死,所採取的方法也「死不了!」,對他們而言,這是他們面對壓力、挫敗、悲傷、憤怒等負向情緒的因應策略,他們正試圖以一種大人眼中的「偏差行為」來「解決」他們所處的困境或所面臨的難題。
如此意外的發現讓我開始對這些孩子感到好奇,也想關心他們,所以就陸續針對一般在學國中生,以及因家庭失功能而接受安置之少年為對象,了解其自殘行為的理由與動機。結果發現,在青少年族群中,自殘行為的盛行率並不低,而且來自各種各樣的家庭背景。自殘行為成了一些人在面對困境時立即性的因應策略,此行為對個體具有重要意義;自殘者希望藉由此行動為自己發聲,表達自己無法用言語溝通的情緒與想法,雖然自殘並不被社會主流所接受,但就某種程度而言,此行為似乎能夠暫時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結果,而且這個行為比傷害別人要安全多了。但也因為自殘行為對於當事人不會造成立即性的生命威脅,而且又沒有傷害到他人,故常常會被忽略,甚至被誤解成孩子在無理取鬧、欲藉此引起注意、博取關注,這使得他們的行為往往沒有得到適切的關注與處理。
上述這些研究發現雖然被記載下來了,但因為是出版於所謂的「學術」期刊,能夠閱讀到這些論文的人有限,其影響的層面也不夠廣。這些孩子的生命故事雖然感動了我,但大眾對他們的了解與接納依然不足。是故,當宇宙光告知我他們翻譯了這本書,希望我幫忙寫序時,我毫不考慮的同意了!因為我很樂見這本書的出版,更希望這些孩子們的生命故事可以讓國內關心此議題的所有人看到。
作者潘納是加拿大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同時以自己輔導青少年多年經驗中所見,透過這些孩子的故事來讓大家認識自殘議題,了解自殘者的心聲,並透過一些小叮嚀來讓大家知道,即使你我不是專業治療師,也都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孩子,並有責任協助他們。儘管書中人物是美國的青少年,但在看完他們的故事後,我發現和國內少年自殘者有著相當類似的生命經驗,我們看到了這些孩子至情至性的一面,但也正因為他們太在乎了,使得他們在身陷其中時無法自拔,而選擇了同樣的路來為心中的創傷找尋一個出口,只是這肉體上的痛能取代心靈上的痛嗎?透過自殘來釋放傷痛的效果都是暫時的,只要困擾他們的問題沒有獲得解決,他們還是會不斷地以同樣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傷痛經驗。
若這些孩子是在傷痕累累的情況下,不得不以自殘來讓自己走過傷痛,他們所需要的當然不是他人的憐憫與指責,而是真心的接納與陪伴!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扮演傾聽、陪伴與支持者的角色,好讓他們在面臨壓力時,不需要採用自殘行動來處理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壓力。作者最後結合信仰,勉勵所有關心這些孩子的人都應該要積極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即使沒有專業訓練背景,只要能「與他們同在」,就能幫助自殘者找到希望,協助他們能不再以自殘行為來面對生命中的困境!
推薦序
認識、接納並協助自殘者
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陳毓文教授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自殘的孩子。2000年,我接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執行一研究案,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是要與有自殺經驗的少年進行訪談,但在與這些孩子訪談的過程中,卻意外發現:被我們視為自殺的行為其實是自殘,他們表示:自己並不想死,所採取的方法也「死不了!」,對他們而言,這是他們面對壓力、挫敗、悲傷、憤怒等負向情緒的因應策略,他們正試圖以一種大人眼中的「偏差行為」來「解決」他們所處的困境或所面臨的難題。
如此意外的發現讓我開...
目錄
前言
一、 信心之旅開始
二、 希望握住我
三、 敞開的門
四、 愛之眼
五、 禱告勇士
六、 滿懷勇氣
七、 扶持的手
八、 上帝的醫治同在
九、 走過艱難
十、 一面盾牌
十一、 面對面
十二、 上帝的作為
十三、 神蹟奇事
後記
前言
一、 信心之旅開始
二、 希望握住我
三、 敞開的門
四、 愛之眼
五、 禱告勇士
六、 滿懷勇氣
七、 扶持的手
八、 上帝的醫治同在
九、 走過艱難
十、 一面盾牌
十一、 面對面
十二、 上帝的作為
十三、 神蹟奇事
後記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7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