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有空閱讀一本金融災難或金融投機史的書,《金融狂熱簡史》將是最佳選擇。在短短百頁的篇幅裡,高伯瑞簡單俐落地回顧三百多年來重大的金融投機事件,包括荷蘭的鬱金香熱、法國的駱約翰和皇家銀行大騙局、英國的南海泡沫、1920年代的大崩盤、1987年華爾街的股災。剖析每一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尤其是背後共通的社會心理機制。在翻閱事件章節,心領神會高伯瑞一貫的警世雋語和人文幽默之餘,將發現本書簡明的敘述背後,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分析和智慧。
雖然《金融狂熱簡史》只是一本瞭解金融發展史的小書,但對於有心深入瞭解金融危機的人來說,卻是一本絕佳的入門讀物。金融太重要了,尤其在經歷二次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我們更需要這種深入淺出、直搗問題本質的好書。金融最大的殺傷力往往在於其晦澀難解、令人生畏的專業術語和技術細節。然而,這本深刻的歷史小品再度提醒讀者,我們可以擺脫艱澀的技術細節,充分瞭解國際金融體系或金融市場的運作,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奪回對於金融歷史的詮釋權。
作者簡介:
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1934年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曾擔任羅斯福、杜魯門、甘迺迪等總統的經濟顧問,以及美國駐印度大使。1972年榮任美國經濟學會理事長,登上經濟學界的頂峰。身為自由派的公共知識分子,他認為經濟學家的使命在於對權力與真實議題保持高度警覺,扮演異議的角色,從制度面籌措對策,矯正人世間的不公不義。一生著書30餘冊,包括《1929年大崩盤》(經濟新潮社,2009)、《揭開皇后的面紗》(天下文化,2006)、《親愛的總統先生》(立緒,2003)、《經濟治國》(智庫,1998)、《不確定的年代》(時報,1994)等。
譯者簡介:
許雅淑
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生,研究興趣為經濟社會學與金融社會學,譯作有《部落客宣言》。目前育有兩女,在忙碌的家庭生活壓力下仍掛心世界金融體系的種種問題,閒暇時喜歡遛著小孩走在大街小巷進行社會考察。
李宗義
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畢業,翻譯作品包括《比較霸權》、《部落客宣言》、《審議民主》,目前為自由譯者。
章節試閱
經典案例一:鬱金香熱
投機者若是穩定的企業河流中的泡沫,可能不會造成傷害。但如果企業成為投機漩渦中的泡沫,處境將會十分危險。
——凱因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沒有人會懷疑佛羅倫斯王國(Florentines)與威尼斯王國(Venetians)時期就有投機事件。關於這個問題的權威、法國經濟史學家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就曾指出,早在十四世紀,佛羅倫斯、熱那亞(Genoa)與威尼斯就有蓬勃發展的證券市場,而且在此之前貨幣與商品交易就相當活絡,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買賣的基礎不是物品的「現價」,而是想像出來的「期望價」。
然而從交易量來看,第一個現代化的股票市場出現在十七世紀初的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位處荷蘭堅實開闊的土地上,人民的情緒穩定、性格樸實,但一六三○年代,這裡卻爆發了史上第一樁大型的投機事件。一直到今天,這還是最受人矚目的事件之一。然而,那並非出現在股票市場或不動產買賣,也不是眾所期待的華麗荷蘭繪畫; 此次投機事件來自鬱金香球莖,「鬱金香熱」(Tulipomania)一詞已經流傳超過三百五十年。
鬱金香屬於百合科,約有一百六十個品種,是地中海東部各國的野生植物,於十六世紀首度傳到西歐。一五六二年,一批鬱金香從君士坦丁堡運抵安特衛普(Antwerp),這批貨物對於花朵的知識傳播與鑑賞別具意義。當時,鑑賞的評價非常高,讓擁有或栽種鬱金香的人聲名大噪。
前面已經提到,當社會大眾把想像力投射在某些看來像是商業與金融領域的創新事物時,投機活動馬上就會出現。豔麗繽紛的鬱金香是最早用作投機的對象之一。在這類投機工具中,鬱金香屬於比較少見的一種,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如此完美地詮釋群眾的幻想。
一開始,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擁有與展示這種充滿神秘感的花朵之上。但對於花朵的鑑賞,很快就變成只關心花朵美麗外表與稀有程度所帶來的價格飛漲。舉例來說,一六三○年代中期之前,在市場上所買的球莖,價格幾乎是一路飆漲,不見上限。
投資狂潮吞噬了整個荷蘭,即使是對市場最遲鈍的人也想趕上這股風潮。鬱金香的價格越來越誇張;到了一六三六年,一顆鬱金香球莖的價格已經飆漲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可用來交換「一輛新的四輪馬車、兩匹灰馬,以及一套完整的馬具」。
投機越演越烈。球莖都還沒有落地,就以穩定的增值和可觀的利潤數度轉手。當然也會有可怕的意外發生,麥凱(Charles Mackay)在《異常大眾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這本討論投機(以及偏離理性)的經典著作中,轉述一則布蘭威利(Blainville)的《遊記》(Travels)裡所載的趣事:一名年輕水手帶來了黎凡特(Levant)將運來整船貨物的消息,商人因而請他吃一頓精緻的燻青魚早餐。此時,這位參與鬱金香投機的商人發現一株價值三千弗洛林(florins)的「永恆的奧古斯都」(Semper Augustus)鬱金香不見了,很難想像這顆球莖當時的價格等於現在的兩萬五千到五萬美元。當商人找到水手準備開始審問他,水手正心滿意足地把這個他認為是「洋蔥」的東西和魚一起送到嘴巴裡。
麥凱透過底下生動的描述,勾勒出當時全國沈浸在投機事件中的氣氛:
一六三六年,市場上對於稀有鬱金香品種的需求大量增加,平常的交易市場設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還有鹿特丹、哈連(Harlaem)、萊登(Leyden)、阿克馬(Alkmar)、荷恩(Hoorn)及其他城市。首先,在所有賭博性狂熱中,投資者都具有高度信心,而且每個人都會獲益。鬱金香批發商在價格起伏的市場中投機,以買低賣高的方式獲利,許多人一夕致富。一個黃金誘餌懸掛在眾人眼前,大家前仆後繼地湧入鬱金香市場,一個挨著一個,就像蒼蠅圍繞著蜂蜜罐。每個人都幻想著鬱金香熱永不衰退,全世界的富商將會聚集在荷蘭,並接受投資客的開價。歐洲財富將集中於須德海(Zuyder Zee)沿岸,貧窮會遠離氣候宜人的荷蘭地區。貴族、市民、農夫、技師、漁夫、男傭、女僕,甚至是清掃煙囪的工人和年邁的女裁縫,都陷入這波鬱金香熱。所有人都把財產換成現金投資在鬱金香上。房屋與土地以破壞市場行情的低價出售,或者拿到鬱金香市場中進行議價。外國人也受到狂熱的侵襲,金錢從各方傾倒湧入荷蘭。日常生活用品價格逐步上揚:房子、土地、馬和馬車以及各式奢侈品的價格也都跟著上漲,有好幾個月的時間,荷蘭似乎成為財神普路托斯(Plutus)的接待室。鬱金香的交易運作變得如此龐大與複雜,因此必須制訂法規做為商販買賣的依據⋯⋯因為沒有交易市場,較小的城市通常把小酒館當作「展示中心」,不論鬱金香交易的多寡,都是透過奢華的宴會來敲定買賣。晚宴通常有二百至三百人參加,插滿綻放鬱金香的大花瓶,整齊地放置在桌子與餐具櫃上,讓賓客在用餐時充滿喜悅。
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景象啊!在荷蘭的歷史上,鬱金香不曾受此禮遇。這類投機事件由不變的定律所支配,每一波價格上揚都說服更多投機者進場,更多人投入也證明了原本參與者的期待無誤,為進一步的行動與增值鋪路,確保更持久的發財致富。許多人為了購買鬱金香而借錢,小小的球莖撐起大大的借貸。
事情在一六三七年告一段落,管控的法令重新掌握局勢,聰明的投資者急急忙忙將手頭的鬱金香脫手,沒有人知道原因到底為何;其他人看見有人離場也急著賣出,脫手的熱潮轉變成恐慌,價格跌勢如懸崖般陡峭。抵押資產的人透過財務槓桿買賣,一夕之間變得一無所有或破產。根據麥凱的說法:「富商幾乎轉為赤貧,許多貴族則目睹了傾家蕩產而無力可回天。」
事件過後,大家痛苦、責難並積極尋找代罪羔羊,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但大家還是避免提到群眾狂熱這個真正的原因。以天價簽約要買進鬱金香的人全都無法履行合約,氣急敗壞的賣家試圖強制執行他們的交易契約,而法院將投機視為一場賭博遊戲而不願介入,更不用說那些已經奄奄一息的銀行與儲貸機構,於是國家現身成為大家最後求助的對象。唉!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將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恢復到崩潰之前的水準,但這顯然不可能,所以這些才剛發財的人只好認賠離場。
厄運不只發生在他們身上,鬱金香價格的崩盤以及所造成的貧窮,對荷蘭接下來幾年的經濟生活產生寒蟬效應,用現代的話來說,荷蘭緊接著將面臨一場大規模的經濟蕭條。但出現了一個令人比較欣慰的結果:荷蘭持續栽種鬱金香,最終發展出龐大的花卉與球莖市場。凡是在春天看到這片恬靜、令人愉悅、長滿鬱金香土地的人,必然永遠保留那份感覺:「鬱金香熱」確實預告了自然的真實魅力。
經典案例一:鬱金香熱
投機者若是穩定的企業河流中的泡沫,可能不會造成傷害。但如果企業成為投機漩渦中的泡沫,處境將會十分危險。
——凱因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沒有人會懷疑佛羅倫斯王國(Florentines)與威尼斯王國(Venetians)時期就有投機事件。關於這個問題的權威、法國經濟史學家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就曾指出,早在十四世紀,佛羅倫斯、熱那亞(Genoa)與威尼斯就有蓬勃發展的證券市場,而且在此之前貨幣與商品交易就相當活絡,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買賣的基礎不是物品的「現價」,而是想像出來的「期...
推薦序
導讀
吳泉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隨著資本的擁有者與金融市場不斷擴大範圍與影響力,它們追求更高獲利的目的會變得愈來愈純淨——純淨到遠離社會關懷,並且與實際商業活動的需要分離。
——格雷德(William Greider)
2006年初,一位大學同班同學、目前在華爾街工作的老友,趁著回台探親空檔登門小聚。酒酣耳熱之際,他忽然從背包裡掏出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金融狂熱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送給我當作過年的小禮物。兩人當年都是機械系科班出身,只是我想不開轉向社會學,而他則在赴美取得機械碩士後,改行讀企管,至華爾街高就。
老友將這本薄薄的、百來頁的英文小書推到我面前時,還面露狐疑問道:「同學,你知道這位老兄?」我會心一笑,故意反嗆:「華爾街的資本家怎麼也在念左派的書!」老友不但不以為意,反而正襟危坐給我上了一課:「我不知道他是什麼左派、不左派。我們在華爾街討生活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市場的大起大落。任何可以幫助我們解讀這些市場起落的書,就是好書!」短短數語,如雷灌頂,歷經美國次貸風暴與全球金融海嘯,至今仍舊縈繞心頭。
友人過完年離台,沒想到幾個月後,高伯瑞,這位可能是20世紀美國經濟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竟以97歲的高齡過世。撇開華爾街的生存智慧不談,這段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卻也給這本經典小書中文版的問世,添增一點歷史機緣與台灣味。
將高伯瑞這位哈佛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凱因斯學派的大將說成「左派」,當然是揶揄的趣味。傳頌此一幽默最著名的來源,正是前蘇聯領導人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據說,布里茲涅夫在高伯瑞到蘇聯訪問時,刻意虧他:「聽說閣下在貴國被視為一個左派。我邀請你來蘇聯訪問,可以讓你品嚐一下作為一個反動派的滋味!」
這位加拿大出身,擔任過羅斯福、杜魯門、甘迺迪三位總統重要顧問,一生出版超過30本書籍,發表無數弘論的自由派巨擘,並不在意象牙塔的框架或政治標籤。1972年榮任美國經濟學會(AEA)理事長,登上經濟學界的頂峰,高伯瑞卻是以厭惡經濟計量、膾炙人口的暢銷著作而享譽國際。他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的數學模型偏離經濟的現實:真實的經濟活動不能化約為數學的律則,而是鑲嵌在政治、文化與制度的脈絡中。對高伯瑞而言,經濟學家的使命在於對權力與真實議題保持高度警覺,扮演異議的角色,從制度面籌措對策,矯正人世間的不公不義。
當然,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在敵對陣營的眼中,高伯瑞的著作常被貶抑為「次等經濟學」(low economics)。所幸,隨著全球化的衝擊,經濟發展與金融狂飆對於環境與弱勢族群所帶來的威脅與浩劫,歷歷在目。作為一生關懷經濟不平等、力倡政府應積極介入經濟生活的公共知識分子,高伯瑞結合歷史視野、經濟學智慧與社會批判的角色模範,不但沒有過時,反而吸引更多新一代的經濟學家群起效尤。近年來,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與克魯曼(Paul Krugman)所引發的洛陽紙貴現象,頗有高伯瑞當年引領時代風騷的遺風。有趣的是,克魯曼早年曾毫不留情地貶抑高伯瑞的著作,但在親身經歷小布希政府的濫權及其經濟後果後,也反過來重新評價這位前輩學者的知識良心與慧見。
台灣的讀者,對於高伯瑞的作品當然不陌生。早期幾本重要的暢銷名著,包括《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1929年大崩盤》(The Great Crash, 1929)、《不確定的年代》(The Age of Uncertainty)等書,已有中文譯本問世。此次由群學出版的《金融狂熱簡史》,則是一般讀者較不熟悉的金融史作品。
讀過本書英文版的人大概都會同意,如果你只有空閱讀一本金融災難或金融投機史的書,這本小書應該是最佳的選擇。在短短百頁左右的篇幅裡,高伯瑞簡單俐落地回顧三百多年來重大的金融投機事件,從荷蘭的鬱金香熱、法國的駱約翰(John Law)和皇家銀行大騙局、英國的南海泡沫、1920年代的大崩盤,到1987年華爾街的股災,剖析每一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尤其是背後共通的社會心理機制。讀者在翻閱事件章節,心領神會高伯瑞一貫的警世雋語和人文幽默之餘,將會發現本書簡明的敘述背後,其實蘊含了幾個面向的歷史分析和智慧。
首先,是驅動每一次金融狂熱背後的大眾心理。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些聰明矯捷的金融「創新」,營造不斷獲利的假象,在「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的蠱惑下,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這些金融狂熱所產生的投資利益,強化了投機客的自信,持續陷入沾沾自喜的愚蠢行為:「當人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最容易受騙上當的時刻!」不僅如此,高伯瑞更精彩地剖析,既得投資利益如何詆毀、污衊那些對金融投機行為提出質疑或異議的聲音,宛如種族獵殺的行徑。
高伯瑞除了解析這種周而復始、造成一次又一次金融災難背後愚昧的心理機制外,更不斷提醒,人類對於金融歷史的失憶及其悲劇性的後果。正是這種歷史的健忘,導致大約每隔二、三十年,市場中的行動者總是在類似的情境下,一再地犯下相同的錯誤。高伯瑞特別指摘,那些大型金融機構的領導人,總是不斷創造不實的光環,誇大金融的榮景及其背後的奇才睿智,掩蓋市場的脆弱與不為人知的勾當。
本書另一個重點,在於對所謂「金融創新」的剖析和批判。高伯瑞指出,許多華而不實、肇事惹禍的「創新」,本質上其實都是「槓桿操作」(leverage)的變形。從南海泡沫到垃圾債券、從駱約翰的騙局到今天的次級房貸,槓桿操作都是一個有利可圖、誘人的行業,只要沒有人出來攪局的話。一旦投資者要求贖回這些金融工具所承諾的報酬,市場隨即失序,爆發不可收拾的恐慌與殘局。人類金融歷史的悲劇就在於,各個恐慌之間的間隔,正好是人們徹底遺忘歷史所需的時間。
《金融狂熱簡史》雖然只是一本瞭解金融發展史的小書,對於有心深入瞭解金融危機的讀者,卻是一本絕佳的入門讀物。金融太重要了,尤其在經歷二次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我們更加需要更多這種深入淺出、直搗問題本質的好書。不幸的是,金融最大的殺傷力,也在於其晦澀難解、令人生畏的專業術語和技術細節。高伯瑞20年前這本深刻的歷史小品,再度提醒讀者,我們可以擺脫艱澀的技術細節,充分瞭解國際金融體系或金融市場的運作,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奪回對於金融歷史的詮釋權。
沒錯,詮釋權非常重要。哈佛大學傑出的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說過一段名言,「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金融史似乎也總是由債權人書寫。每當金融危機發生時,債務人就被拿出來承受譴責。」當金融體系的運作已經影響到你我的日常生活、甚至企業與家庭的生死之際,金融問題的診斷與對策,絕對不能只交給王作榮先生所嘲諷的「鸚鵡經濟學家」,他們永遠都是「市場,市場,市場!」從凱因斯到美國當代最具批判力的經濟新聞記者格雷德(William Greider),都不斷地警示我們,金融發展,這個驅動全球化最重要的力量,所可能帶來的危害。金融,太重要了!
筆者長年在大學開授經濟社會學與經濟史的課程,一直苦尋具有開闊視野與深邃批判力的適當教材,尤其是可以幫助學生解讀周遭金融事務前因後果的好書。許雅淑和李宗義兩位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班的研究生,在繁忙的課業壓力下,願意擔綱翻譯高伯瑞這本經典小書,令人敬佩。這份熱情和勇氣,若能進一步帶動國內對於深刻金融史著作的譯作風氣,也算是學術界與社會大眾的福氣。
導讀
吳泉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隨著資本的擁有者與金融市場不斷擴大範圍與影響力,它們追求更高獲利的目的會變得愈來愈純淨——純淨到遠離社會關懷,並且與實際商業活動的需要分離。
——格雷德(William Greider)
2006年初,一位大學同班同學、目前在華爾街工作的老友,趁著回台探親空檔登門小聚。酒酣耳熱之際,他忽然從背包裡掏出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金融狂熱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送給我當作過年的小禮物。兩人當年都是機械系科班出身,只是我想不開轉向社會...
目錄
導讀/吳泉源
推薦序/吳惠林
一九九三年版序言
第1章 投機事件
第2章 金融狂熱的起源
第3章 經典案例一:鬱金香熱;駱約翰與皇家銀行
第4章 經典案例二:南海泡沫
第5章 美國的傳統
第6章 一九二九年
第7章 十月狂潮重返
第8章 重蹈覆轍
導讀/吳泉源
推薦序/吳惠林
一九九三年版序言
第1章 投機事件
第2章 金融狂熱的起源
第3章 經典案例一:鬱金香熱;駱約翰與皇家銀行
第4章 經典案例二:南海泡沫
第5章 美國的傳統
第6章 一九二九年
第7章 十月狂潮重返
第8章 重蹈覆轍
商品資料
出版社: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3-10-10ISBN/ISSN:978986652573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4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