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媒體自1920年代出現以來,歷經黃金時期和新媒介的壓力趨於衰退,但在經過角色調整後,廣播非但沒有消失還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隨著傳播新科技的發展,廣播也在資訊的提供和娛樂生活方面,提供更高的品質並持續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本書除了對傳統的廣播作詳細的介紹之外,對於數位、網路廣播的優缺點和對人類的影響也有深入的說明。傳播科系的學生與對廣播概念知識有與趣的人士,可以從書中得知傳統與現代廣播之間的差異,創新科技的廣播技術如何提供多樣化的節目內容、編碼、加值服務,以及相關文字、圖形多媒體應用。對未來的新科技廣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作者簡介:
洪賢智
現職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專任副教授
學歷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博士
美國中央密蘇里大學大眾傳播碩士
章節試閱
第1章廣 播
第一節 廣播與生活
廣播事業的發展迄今已八十年的歷史,雖到1940年代因電視的興起而漸趨緩慢以及近年新興科技的誕生,如錄放影機、有線、衛星的威脅之下,廣播重新變換角色成為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互補性媒體。廣播應變性強,貼近生活,節目內容類型化能滿足各種不同聽眾的需求,現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根據廣電基金會在2000年臺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大調查,結果顯示廣播媒介的接觸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註1與銘傳大學楊志弘與蔣安國兩位教授依據AC尼爾遜公司所提供的2000-2004年廣播接觸率的資料分析,廣播接觸率大約維持三成五左右的人口。從這兩項資料顯示,臺灣民眾聽廣播穩定維持一定的數量。
在全國的收聽人口,基北區收聽人口比例最多,其次中彰投地區,再其次為高屏區。在人口結構上,基北區聽眾以老年,大專以上,無工作退休者比例較高;花東地區以退休族為主,中彰投地區以年輕族群為主。
在2001年的廣電基金會調查中,有四分之二的聽眾把廣播當成一種背景媒體,在不影響工作、讀書或者休閒活動的情況下,同時可以聽廣播,可見廣播陪伴的重要性。2005年1-6月尼爾遜調查的聽眾收聽行為,平日收聽長度在30分鐘至2小時所占的調查比例為(25.8%)比假日所占的比例(16.2%)為長;以時段來看,上午收聽的比例較高,其次是下午再來是晚間。在上午及下午收聽的工作狀況是以男性工作者居多,晚間及凌晨以學生比例較高。廣播的收聽黃金時段在08:00∼11:59,14:00∼17:59,以家庭主婦和開車族為主要聽眾。
音樂類型節目還是聽眾最喜歡的節目,年齡在20-29歲,學生、大專以上教育程度。
選擇收聽電臺的原因,以音樂歌曲為主,其次為主持人的因素,第三以新聞報導內容豐富性。縱使聽眾在收聽其他類型的電臺,還是期望聽到更多的音樂歌曲。而聽眾希望聽到的音樂類型依序為國語流行歌、國語老歌/民歌、大自然/輕音樂/演奏、西洋老歌、西洋流行歌曲、臺語流行歌曲、臺語老歌。因居住地區的不同,南部的聽眾比較喜好臺語歌曲和電子音樂,北部地區聽眾則較喜歡古典和爵士音樂。註2
從以上的調查報告,大約可以了解臺灣地區聽眾的收聽動機與行為,也發現不同的人口特性對廣播收聽需求的影響,但不論任何類型的節目,還是以音樂為主,可以顯見音樂對廣播電臺的重要性。
目前廣播的第二次威脅來自新興的網路媒體。2001年廣電基金7月份發表的臺灣地區3至18歲間聽眾媒體使用行為調查顯示,國內兒童及青少年的廣播使用率占三成左右,使用新興網路媒體的比例在四成以上,而國、高中生正是使用網路比例較高的族群。廣播流失的年輕聽眾,正逐漸被網路媒體所吸收,新興網路媒體對傳統廣播媒體的衝擊已經開始發酵。
第二節 廣播特性
一、廣播的優點
⒈明確市場區隔
電臺趨向類型化,各以自己的特色對特定的聽眾製作節目,廣播已成「窄播」。
⒉時效性高的媒體
廣播傳遞消息快速,可因應時事立刻播出新聞,或作現場的報導,尤其是發生重大災變時,其他電子媒體受制於電力干擾,廣播則不受影響,仍可即時廣播重大事件發生的過程。
⒊忠誠度高
個人聽廣播時,常偏好於某類型的節目,收聽節目具有習慣性,忠誠度很高,不會經常變更頻道。
⒋動態性媒體
收音機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攜帶,可跟隨人的活動或工作而聽廣播,較不影響主要活動,不像其他媒體因活動關係而無法接觸訊息內容。
⒌情感性媒體
廣播主要靠聲音進行與聽眾交流,廣播節目製作時可運用感情的聲音、語氣或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激發聽眾的情感,發揮想像力,在節目中利用聲音技巧在聽眾的腦海裡創造無限的想像空間。
二、廣播的缺點
⒈缺少畫面
由於廣播只有聲音而缺乏影像的輔助,比較不會吸引人去注意節目內容。
⒉稍縱即逝
廣播訊息是無形的,一經播出後,除非是重複廣播,否則內容無法記得很清楚。
⒊範圍有限
因電臺功率不同,地區不同,收聽的範圍有其限制除非聯播,否則僅能接觸到部分聽眾。
⒋容易分心
聽眾一面工作,邊聽廣播,因此很容易對內容分心,聽眾常被音樂吸引而忽略了廣播訊息,如果內容沒有吸引人注意的地方,很容易被聽眾忘了。
⒌受新興媒體的影響
受錄影帶、有線電視臺、直播衛星、網路媒體等新興媒體的影響,導致收聽廣播的比率逐漸降低。
第三節 廣播功能
從大眾傳播原理來說,任何傳播媒介的功能不外乎娛樂、教育、參與協調、提供資訊和經濟上的功能。
⒈娛樂功能
1930年代廣播剛出現時,就以連續劇來吸引家庭主婦,因肥皂廠商為了促銷產品經常贊助連續劇節目故又稱肥皂劇。據傳播學者賀佐伯對當時家庭主婦收聽的動機調查發現,情感的投入是主要原因。1938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播出廣播劇「火星人來襲」,造成聽眾過度反應。據研究發現有120萬的聽眾產生了生理和行為上的恐慌,引起傳播學者對傳播效果的研究而提出「子彈理論」。
1950年廣播受到電視的威脅,紛紛改變為以音樂為主的型態。人們在繁忙的工作後,晚上就寢前都會打開收音機聽音樂藉以調劑精神,放鬆心情鬆弛一天緊張的壓力。改型後的廣播成為個人化的媒體,人們可以一面工作一面聽廣播,不用花心力去思考內容,而成為工作上的夥伴,如便利商店的服務人員、深夜執勤人員,無不把廣播視為最佳的伴侶。
⒉提供資訊
在早期第三世界的國家為加速發展整體經濟、社會、衛生保健,都以廣播作為論譠中心「Forum」,原因是未開發國家人民的識字能力低文盲多,而廣播是人人都聽得懂的媒介,其次廣播涵蓋範圍較廣,在遍遠地區的民眾也可聽得到訊息內容。基於這種優勢,第三世界國家就利用它來教導人民如何耕種,以增加單位生產,宣導節育措施和防止愛滋病的知識以配合國家政策。現代廣播節目提供的資訊包括:新聞、交通氣象、生活百科、旅遊等資訊,增加了聽眾的見聞與知識。
⒊教育社會
21世紀是終身教育的時代,活到老學到老成為現代人的觀念,政府為了推行這項政策必須利用電子媒體作為傳授知識與再教育的工具。電子傳播媒介協助聽眾突破教育程度與時空的限制,使學習普遍化、大眾化,同時給予傳統的教育方式學習的人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時間上彈性的應用。世界各國不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紛紛設立空中教育藉由廣播媒介來推廣教育,或實施正統教育,或進行再職進修教育。在國外英國設有「開放大學」、日本「放送大學」、南非「空中大學」,都是以教育目的而設立。
在我國設有教育廣播電臺,專門利用空中來教授課程內容。並設有空中行專、空中大學經由廣播教授學習而獲得學位。在各電臺節目中也有播放各類型的語文節目,最著名歷史悠久的是空中英語教室,想學英文的人可以選擇播放時段收聽,以增加英文聽力。
⒋參與與決策功能
在民主社會最可貴的精神是容許不同意見的表達,自從頻道開放後,Call in節目非常盛行,電臺的節目接受Call in,讓聽眾對議題有所表達,並提供大眾對存在問題參與討論引起關注,大大增加了替代性參與機會,其中最大所詬病的是有時變成個人人身攻擊,擴大社會衝突。
電臺也有出現政治性評論的節目,針對政府的決策措施提出建議與批評,發揮了媒體監督政府第四權的功能。在健全的民主程序過程中,人民必須了解代議士的競選政策和內容,獲得足夠的資訊才能投下神聖一票,而在競選期間各政黨候選人也可利用廣播廣告表達爭取選民的支持,人民從中獲得資訊,進而促進參與決策。
⒌促進經濟繁榮
媒體必須靠廣告的財源資助才能維持運作,媒體有了廣告營收,才有資金購買設備,聘請專業人士製作高品質節目供聽眾享用。廣告會刺激聽眾消費,廠商為滿足消費會大量生產,降低單位生產成本,促進社會經濟繁榮。
第1章廣 播
第一節 廣播與生活
廣播事業的發展迄今已八十年的歷史,雖到1940年代因電視的興起而漸趨緩慢以及近年新興科技的誕生,如錄放影機、有線、衛星的威脅之下,廣播重新變換角色成為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互補性媒體。廣播應變性強,貼近生活,節目內容類型化能滿足各種不同聽眾的需求,現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根據廣電基金會在2000年臺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大調查,結果顯示廣播媒介的接觸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註1與銘傳大學楊志弘與蔣安國兩位教授依據AC尼爾遜公司所提供的2000-2004年廣播接觸率的資料分析,廣播接觸率大約維...
作者序
自 序
自民國82年起政府分九梯次廣播頻率開放,讓有意經營者申請,截至2001年10月為止,預計臺灣電臺有174家之多,廣播市場已進入戰國時代,各家電臺也以策略聯盟方式希望立足於市場中。另一方面新傳播科技的發展數位寬頻網路時代的來臨,傳統的類比廣播也將被數位取代,而網路廣播也以另一型態出現,關於這兩方面的研究都散見於各類期刊、書籍中。以致於在教學運用上述教材時顯得雜亂無章。因此引發動機想把這些先進知識作有系統的整理和解釋,而完成新的廣播學知識。對課堂上的教學有其連貫性同時對學生而言,可增加學習的理解力和效率,終於在今年完成本書。
本書完成要感謝蔡念中主任提供寫作的方向,莊克仁主任在廣播節目製作知識給予指點,林亦堂主任在廣播法規章節提供獨特的見解,黃雅琴老師在全國廣播的概況分析與整理給予資料使本書內容更加充實。為了讓本書的知識能和業界實務工作互相契合,特請中廣公司客語電臺臺長黃自立先生對本書內容提出建議和修正,更加充實了廣播實務方面的技術知識,書中若有掛一漏萬之處,尚祈先進前輩,不吝指教。
在經過多年的準備後,承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總編輯陳念祖先生的幫忙,才能在預定日期內順利出版,讓我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方便。
自 序
自民國82年起政府分九梯次廣播頻率開放,讓有意經營者申請,截至2001年10月為止,預計臺灣電臺有174家之多,廣播市場已進入戰國時代,各家電臺也以策略聯盟方式希望立足於市場中。另一方面新傳播科技的發展數位寬頻網路時代的來臨,傳統的類比廣播也將被數位取代,而網路廣播也以另一型態出現,關於這兩方面的研究都散見於各類期刊、書籍中。以致於在教學運用上述教材時顯得雜亂無章。因此引發動機想把這些先進知識作有系統的整理和解釋,而完成新的廣播學知識。對課堂上的教學有其連貫性同時對學生而言,可增加學習的理解力和效率...
目錄
第一章 廣 播
第一節 廣播與生活
第二節 廣播特性
第三節 廣播功能
第四節 當今廣播的角色
第二章 廣播發展史
第一節 外國廣播史
第二節 我國廣播史
第三節 國際短波
第四節 副載波
第三章 廣播基本原理
第一節 無線電廣播原理
第二節 數位廣播基本原理
第四章 電臺經營管理
第一節 世界各國廣播制度
第二節 廣播電臺的設立
第五章 廣電法規
第一節 美國廣電法立法經過
第二節 美國廣播電視法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接近使用媒體權
第四節 政府對廣播事業的管理
第五節 規範類型
第六節 法規的管制
第六章 電臺節目企劃與類型
第一節 廣播節目的企劃
第二節 廣播節目企劃書
第三節 廣播節目製作管理辦法
第四節 廣播節目製作過程
第五節 廣播節目的類別
第六節 節目主持與播音
第七章 播音室與控制室
第一節 錄音室
第二節 控制室
第三節 廣播製作術語
第四節 成音控制
第五節 音 效
第八章 成音設備
第一節 錄音機
第二節 錄音材料的結構與種類
第三節 監聽器材
第四節 麥克風
第五節 目前採用數位錄音材料
第六節 非線性剪輯
第九章 廣播新科技
第一節 數位廣播
第二節 網路廣播
第十章 收聽率調查
第一節 聽眾調查的程序
第二節 聽眾調查種類
第三節 聽眾調查的方法及其優缺點
第一章 廣 播
第一節 廣播與生活
第二節 廣播特性
第三節 廣播功能
第四節 當今廣播的角色
第二章 廣播發展史
第一節 外國廣播史
第二節 我國廣播史
第三節 國際短波
第四節 副載波
第三章 廣播基本原理
第一節 無線電廣播原理
第二節 數位廣播基本原理
第四章 電臺經營管理
第一節 世界各國廣播制度
第二節 廣播電臺的設立
第五章 廣電法規
第一節 美國廣電法立法經過
第二節 美國廣播電視法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接近使用媒體權
第四節 政府對...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