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所謂「道家」,指的是一種「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治身、治國一理通貫,融合各家而尚用的黃老之道。
本書特色
漢代是一統的大時代,漢代學術因著政治的一統,也呈現出統合的現象:前漢七十年統合於「道」,七十年以後的三百五、六十年則統合於「儒」。
漢人所謂「道家」,指的是一種「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治身、治國一理通貫,融合各家而尚用的黃老之道。
從哲學到宗教,從道到術,從本體到宇宙,從治身到治國,由出世到入世,由簡而繁,由虛而實,將《老子》哲學玄虛不易領理的困擾,作了精粗不一的疏解與釋放。他們其實不盡在推闡老學,更在應用老學。
本書分別對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齊學與黃老、氣化宇宙論、《淮南子》、漢代養生觀、《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等議題,與傳世文獻的探討,作為論證之據點,以呈顯道家思想在漢代發展與應用的狀況。
作者簡介:
陳麗桂
臺北市人,一九四九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實習輔導處長、文學院院長等職,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多年來從事於黃老之學、漢代學術思想,與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之研究,著有《王充自然思想研究》、《淮南鴻烈想研究》、《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中國歷代思想家──葉適》、《新編諸子──淮南子》等書,並發表相關於上述三領域之研究論文約百篇,又曾受國家圖書館漢學中心之委託,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2002~2009》等書。
章節試閱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是論述先秦諸子的重要文獻,它和馬王堆黃老帛書共同成為判定黃老思想內容課題的主要依據。根據司馬遷的說法,這是其父「愍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所作。如果所言屬實,則撰作之初,本有糾導學者論學之微意,當然有其自我之學術立場。全文原不知多少篇幅,見載於《史記‧自序》者僅926字,不到一千,卻層次分明地包括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引論,只有42字,提出六家之名,並引《易‧繫辭傳》殊途同歸之論,說明六家皆歸治道。第二段是「論」,共288字,提挈六家學術之大要及其得失。第三段是說(解),有596字,依次說明六家學術所以優劣之故。全篇條理簡單,層次分明,將先秦諸子百家之學中有關治道,又較具格局,影響也較大的陰陽、儒、道、墨、名、法六家之說,作了極為精警的提挈與論述,並站在黃老道家的立場加以批判。
一、 六家思想要旨與得失
〈論六家要旨〉引《易‧大傳(繫辭)》說:
「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
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六家理論,理趣雖各不相同,其目的功能,司馬談認為,皆一致地朝向政治、社會問題的處理。換言之,都通向外王的目的,要求外王的功能。
接著它開始依陰陽、儒、墨、法、名、道的順序,分由得、失雙面,論述各家的思想要義。
(一)五家之得失
它先說陰陽家:
常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
順不可失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
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
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它稱陰陽家所言是一種「術」, 六家之中, 唯陰陽家直接稱「術」,其餘則或稱「儒者」、「墨者」,或稱「法家」、「名家」。「道家」雖稱家,卻繼而說,「其為『術』也……」。在司馬談看來,「道家」也是以「術」行世。
陰陽之學內容太過枝節,忌諱又多,令人行事多所畏忌,是缺點。所謂枝節、忌諱,根據它下文的解說,是指若《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乃至《禮記‧月令》一系,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天象、氣候與人事政令、休咎吉凶之一一搭配,帶有宗教性的神秘意味,司馬談不以為然。因此,所謂不以為然,並不是否定「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等的天道、陰陽序列,而是反對它以此搭配教令之後,言之鑿鑿地叮囑什麼季該行什麼令;不行什麼令,就會有如何的休咎吉凶、災異禍害。故肯定其依順四季以長養萬類的天道大常,以為是治政的綱紀。
繼而論儒家,他說: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
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
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
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夫能易也。
他肯定儒家修明人倫之功,卻反對其以六藝教人,以為大而無當,窮其一生難奏功。這和《老子》「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4 8章),《莊子‧養生主》「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的道家本調是一致的。
他再說墨家: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墨者亦
尚堯舜道,言其德性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食土簋,啜土刑,糲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
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
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
要曰強本節用,則家給人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茅茨不翦」是以茅草覆屋而不修翦其邊。「采椽不刮」,指取質地粗鬆的櫟榱之木以為梁,且不加細削,皆以指稱居室之陋。土簋,以土為器以盛飯。土刑,燒土為瓦器以盛羹。糲是粗米,藜藿是野菜。他說墨家尚儉太過,要求人居室簡陋、衣粗、食惡,又非禮、非樂,人生最重要的養生、送死兩大事,都是一式地粗陋草率,站在「為治」的立場,如此要求人君,非特啼笑皆非,而且君民一同,尊卑無別,是其反對的第一因。其次,時代在推移,文明在進步,物質益愈發皇是必然的趨勢,千古一式地粗陋清簡,絲毫不具普遍的可行性,是其反對的第二因。換言之,司馬談反對墨家太儉,第一個因素立論的著眼點是針對「為治」之君的用度,而非一般人。他說人君為治用度太儉會破壞封建禮制下的尊卑差序。第二個因素是墨家忽略「時變」因素。然而,墨學要求奮耕力農,降低物質用度,增加生產,減少消費,是最古老的致富原則,仍應予以肯定。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是論述先秦諸子的重要文獻,它和馬王堆黃老帛書共同成為判定黃老思想內容課題的主要依據。根據司馬遷的說法,這是其父「愍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所作。如果所言屬實,則撰作之初,本有糾導學者論學之微意,當然有其自我之學術立場。全文原不知多少篇幅,見載於《史記‧自序》者僅926字,不到一千,卻層次分明地包括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引論,只有42字,提出六家之名,並引《易‧繫辭傳》殊途同歸之論,說明六家皆歸治道。第二段是「論」,共288字,提挈六家學術之大要及其得失。第三段是說(解),有596字,依次說明六家學...
目錄
序
壹、漢代道家思維中的各家思想─〈論六家要旨〉論六家 1
一、六家思想要旨與得失 2
二、〈論六家要旨〉的思想傾向 11
三、融合五家以批判五家 19
四、結語 20
貳、黃老道家與齊學 21
一、齊文化的起源、發展與特質 22
二、齊文化與齊學的鼎盛─稷下學宮及其學術 31
三、黃老之學的起源與內容 33
四、結論 66
參、漢代道家思想的演變與轉化 69
一、先秦道家思想 70
二、漢代道家思想的表現形式與特質 77
三、「道」觀念的轉變與應用—由《老子》到黃老 85
肆、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 101
一、道與術、氣 102
二、兩漢的氣化宇宙論 103
三、兩漢氣化宇宙論的影響 112
四、結語 124
伍、 道家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 125
一、先秦道家的養生觀 127
二、漢代道家的養生觀 129
三、結論 168
陸、《淮南子》解老 171
一、漢人解老—由道至術 172
二、承襲與創造兼具的《淮南子》解老 174
三、結論 190
柒、《老子指歸》的聖人論 193
一、嚴遵與《老子指歸》殘卷 194
二、聖人─理想的典範 197
三、聖人的性情與風格 199
四、結論 226
捌、《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 229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與成書年代 230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背景 234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內容 235
四、結論 267
玖、從哲學、養生到宗教─《河上公章句》解老 269
一、《河上公章句》的解老模式 271
二、從哲學轉化為養生 277
三、從養生到宗教 288
四、教忠教孝的儒說融入 291
五、望文生義與異本說解 291
六、結論 293
拾、《老子想爾注》轉向道教的理論呈現 295
一、《老子想爾注》的成書及其相關問題 297
二、《老子想爾注》殘卷的內容與思想 299
三、結論 335
拾壹、《想爾》解老 337
一、《老子想爾注》殘卷與張陵、張魯 338
二、《想爾》的解老模式 339
三、《想爾》的宗教解老 350
四、結論 362
附錄
壹、黃老與老子 364
一、黃老學說的起源 364
二、黃老學對老子學說的轉化 371
三、結論 389
貳、黃老與黃帝 390
一、黃老是學術思潮 390
二、黃帝的神話與歷史化 392
三、田齊的正名與一統志業 398
四、一心四面的一統霸雄 400
五、黃、土居中,以統四方 403
六、結論 404
參考資料 407
序
壹、漢代道家思維中的各家思想─〈論六家要旨〉論六家 1
一、六家思想要旨與得失 2
二、〈論六家要旨〉的思想傾向 11
三、融合五家以批判五家 19
四、結語 20
貳、黃老道家與齊學 21
一、齊文化的起源、發展與特質 22
二、齊文化與齊學的鼎盛─稷下學宮及其學術 31
三、黃老之學的起源與內容 33
四、結論 66
參、漢代道家思想的演變與轉化 69
一、先秦道家思想 70
二、漢代道家思想的表現形式與特質 77
三、「道」觀念的轉變與應用—由《老子》到黃老 85
肆、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 101
一、道與術、氣 102
二、兩...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32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