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
佛教裡面的大乘菩薩要行六度,就是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智慧。六度之一的禪定,意義是菩薩要救度眾生得入社會,然而他的身心要有特殊的修養,才不容易被環境所轉移。
封底文案:
禪定就是一種精神集中、身心安定的修養方法,用來克制貪嗔癡三毒或一切不適當的情感,使人能夠集中精神、思惟去體驗真理。修學菩薩能用禪定來定止散亂的思想,制心在一處,趣入正道的善法,那麼這樣的學佛一定會有成就。 再說得明白點,坐禪就是求人的精神安定,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可是這才真是一門學問,講求呼吸的調和,八風吹不動,練出持重如山的心力法門。也就是到了某種火候時,修成相當的「定力」,定力形成,則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污染的煩惱心逐漸消滅,而俯仰無愧,自性清淨之心即能現成。此自住清淨心更加琢磨,就顯出一大智慧光。既然具有大智慧,面對現實的一些挫折就不在意,只求自己的力爭上游,問心無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這就是處變不驚的表現,能夠做到這樣,就能解決一切難題。
章節試閱
情感.理智.佛法 提到「情」這個字,想來是人人都能了解的。它的涵義,誰都會解釋得明白,應該是不會成為什麼疑難不決的問題。情,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念,也是行為上的基本動力,如此而已。用這兩句話就把「情」字解答得圓滿了,真是既單純又明確。 情既然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意念,它本身沒有什麼形狀,也沒有什麼顏色,用手摸索不到它,用眼看不到它,甚至用任何的感官都察覺不出它的面貌。可是,情的力量卻是巨大無比,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摧毀一個人;它發揮起潛力來,如果是正當的,就可以挽救整個人類,甚至包括一切眾生在內。如果是不正當的,它又足以使這個世界瀕臨最殘酷的大劫難,讓一切生命徹底消除殆盡。而且它還可以形成種種狀況,有可以設想的狀況,也有不可以推測的狀況。因為它是人們在行為上的原動力,能夠推動我們一切行為,也能轉變我們的一切行為,其力量是不可估量測量的,是不容易加以控制制止的。我們的所作所為,受到它的支配;我們的一舉一動,也是它的直接表現。 由此可認定,情是心理上的意念,它又是行為上的基本動力。用這兩句話來解釋,大體是恰當的。不過我們不只是求對字的涵義的了解而已,還希望進一步的去分析,以期認識到它的本來面貌,更希望作為它的主人翁--從消極方面說,是期望不至於受它傷害;在積極方面來說,更要控制住它,使它朝向正當的方向發展,為我們帶來福祉利益。這麼一來,問題就不再單純了,必須運用冷靜的頭腦,對於「情」這個東西作一番縝密的分解了。
1.情的分類--喜怒哀樂,愛與恨 以上已概括地說明了情的功能,指出「情」原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基本原動力,我們的所作所為,完全受到「情」的支配,是無可置疑的事。 就因為我們是有情的動物,所以我們有喜、怒、哀、樂等等的感覺。古人認為喜、怒、哀、樂、憂、思、恐的七情,是造成人們一切病症來源的因素,因為這代表的不同的七種情感,是可以隨時影響人們的神經,進而影響我人的內臟。說情緒影響人的心律以至行為,並不是無的放矢,實際上,情感刺激必然造成各種不同的疾患。要預防疾患上身,提倡心理衛生,就要顧到七情的過度刺激,保持心律的正常。 2.喜並非絕對的有益於身心 先說七情裡的「喜」,世俗的人,每逢得意的事,不免產生喜悅的感覺。譬如商人經商順利,賺到了不少的金錢,生意也越做越大。久病未癒的患者一旦遇到良醫,竟然是藥到病除;一個貧病無助的可憐的人在愁困無奈中,巧逢知己雪中送炭的援助,因此解除了嚴重的困難;老是期望能有「步步高陞」的官迷者,有一天得到了晉升機會,受到上司的提拔;在監獄裡失去自由的囚犯,整天渴望重返自由天地,忽然接到大赦的命令;身體衰弱、期望子嗣的老年夫婦,時時燒香還願,而一夕獲得麟兒;用功辛勞、埋案苦讀的青年學子考試,耕耘而後收穫,果然是金榜題名;孤獨寂寞、流浪他鄉的飄泊遊子,突然遇到故人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像這些可喜之事,不一而足,當然能使人眉飛色舞、精神振作。 照道理說,「喜」是對身心有益的,然而這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嗎?事實並不盡然。喜要喜到一定的程度,卻不能超越這個程度。固然病人身體孱弱、愁眉不展,忽聞喜訊,心花怒放,精神為之一振,隨著病況也漸漸好轉,這是有著莫大的益處。但要是換了一個心臟病的患者,遇到了大喜的事,因為大喜的刺激,心臟承受不住,很可能因此心臟停擺,斷送了性命。常聽人說,有心臟病而不自知的中、老年人和人家打牌,抓到好牌,自摸一個「清一色」,高興得兩手發抖,口大笑,心臟跳動強烈,因為過度的歡喜刺激,一如《內經》說:「喜傷心」。心臟抵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刺激而招致死亡。也有的人本是窮措大,天天作發財夢,一旦中了樂透頭獎,高興過度,反使自己的生命岌岌可危了。諸如此類,都說明喜並非絕對有益於身心。
3.怒必傷肝,尤其要設法避免 其次談到七情第二的「怒」。一般來說,仇人互相會面,正所謂是「冤家路窄,狹路相逢」。或者有什麼不想他人知道的「祕密」,乃至「醜事」,被人一旦揭穿,或者是心愛無比、珍藏的金玉珠寶被人侵吞,或者是發覺自己所愛的人,卻背叛做出於己不利的事,或者在某一項競爭之中,遭受到失敗的打擊……,這些都會激動出憤怒之情,使人不由自主的「惱羞成怒」、「怒火中燒」,甚至「怒髮衝冠,火冒三丈」。 當我們憤怒時,自然而然面紅耳赤、怒目圓睜,臉上青筋暴露,一副要吃人的樣子。人在憤怒時,縱然是一個貌美端正的人,也會形成一個猙獰恐怖的惡鬼狀,令人畏懼三分,不敢親近了。面紅耳赤的現象,乃是鼓動血管充血的緣故,血管都受到了影響,心臟的刺激當然更大。要是有心臟病的人,心臟病的復發是頃刻間的事。再說從醫學上的觀點,怒氣傷肝是一定的道理,人在發怒時肝火上升,頭痛、牙痛就會發作,更有嘔吐,乃至咯血的情形。 很多病是與肝經鬱結有關,盛怒之下會覺得充氣、膨脹而影響到肝臟的脹大。眼睛發白,眼珠似乎要爆出來,一時吐血,這是盛怒的可怕現象。如果有的人在外面沒有發洩出來,只是點點滴滴積鬱心頭,就容易成為肝浮動,血壓增高,如此肝經火旺,就大損元氣。 人生的事多不如意,沒有人預料得到明天會發生什麼橫逆之事,我們要將一切事看淡些,不參加人我是非,不計較窮通得失,自然而然減少憤怒的情事。萬一不如意事接踵而來,最好的方法,是以一個「忍」字去對待它。「一忍百安」,這是一句對治「憤怒」的金玉良言。 4.倘遇可哀事,務須節哀順變 說過「喜」、「怒」,再談到「哀」。所謂「哀」即「哀傷」。人如果面臨失敗的命運,滿懷的希望一朝間化為泡影,幻想破滅、美夢成空,那時真是萬念俱灰、傷心透頂,這便是悲哀之情。像這類令人悲傷的事情,可說是不勝枚舉的。 逢到悲哀事情,我們一定要盡量抑制自己,不使心臟受到過度的刺激,以免到了心神俱裂、哀傷欲絕的地步。哀對心理衛生損害之大,是無可比擬的,人在悲感交集下,影響心神,再及臟腑,就招致出各種的疾病。假如是患心臟病的人,無論如何承受不住這種情緒的刺激,悲慟而絕是常見的事;可是人生又怎能避免悲哀事的發生?那麼,如果可悲可哀的事降臨到頭上,怎麼辦?最好的方法是抱著「無動於衷」的神情。 比方來說,人們的父母慈親逝世,這當然是人生至哀之事,為人子女有的是哀傷逾恆,茶飯無心、睡眠不寧,每思「樹欲止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無限的悲痛、悒鬱、愧疚,固然這樣孝思不匱的表現無可厚非,可是既對「亡者」無所補益,反對生者的身心有很大的損害,思親成疾,哀愁致傷,很可能弄得自己滿身是病。所以適宜的做法是「節哀順變」,要想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既成事實的不幸,乃是無可挽回,不如退而將事情看淡,為了心理衛生的原因而「節哀順變」。因為真正哀傷到自己也病倒了,黃泉之下的父母於冥冥中也不忍見的,《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別傷害自己的身心才是真孝順。「節哀順變」正是因應劇變的好方法。這只不過是舉個淺顯的例子,舉一反三,思可過半。
5.擇正樂,以導致人格趨高尚 再過來談到「樂」,這先就世法來說,是指的享受世情的歡樂,這不外是貪圖紙醉金迷的物質享受,縱情於聲色逸樂之娛,麻醉自己的神經於一時。誠然世上不論何種歡樂,以佛法的角度來看,一概都可歸納在聲色之樂的範圍以內。人放開胸懷、盡情享樂,想必是對身心有益,這是世俗多數人的看法。 不過,人生一切情緒的影響,都有一個限度,超過了限度,對心神大為刺激,就轉「益」為「害」了。如果不能領會這點,「樂極生悲」是一定的道理。舉個例子來說,古人每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結婚之後夫婦敦倫之好,這是家庭幸福所寄,也是人生慰藉的一種,說傳宗接代因此而來,本無可厚非,不過主要的關鍵要有正常的神經,做自我的適當的控制。這怎麼講呢?許多飲食男女自恃青春年少,縱欲無度,結果是身體弄出了毛病,很快就色衰神弛,身心不安逸,蒼老得比什麼都快,真是得不償失。 更有人未婚前好嫖,尋花問柳,自比是風流瀟灑,趣味無窮,久而久之,不僅是精力衰退,身體大不如前,甚至沾染毒素,難以治癒,而貽患妻室,禍延子嗣。有病的人在公共場合再傳染他人,又危害到公眾衛生,這實在是相當可怕且不智的行為。當初片刻的歡樂,想不到是留下極大的禍害! 從小樂成大樂,又從大樂演變為大大的可悲。比如有些人以為星期假日,聚三四好友,大家在家裡打打牌,來「摸幾圈衛生麻將」,這豈不是人生消遣的樂事,又有什麼不對?話雖如此,偶然打打牌這無傷大雅。這樣小小的歡樂也是人生的一種精神調劑。只可惜玩牌賭博,興之所至,就使人沉迷,自己的神經難以控制,先是小賭小樂,而後贏了的人想贏得更多,輸錢的人又想拚命的「翻本」,誰都不想走、不罷休,於是日以繼夜,賭了又賭,自以為如此大賭特賭,也是大樂。 但賭博之事費時甚多,好賭的勢必延誤正事。於是有人拋開正業不為,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賭徒,大好事業前途斷送在自己手上。請看報上天天都有記載,有多少人因賭而虧空公款,一走了之,成為通緝犯?多少人因急欲還賭債而搶劫他人,以致鎯鐺入獄?多少夫妻為了貪圖賭博刺激與逸樂享受而反目,造成一家大小活生生的被拆散,子女失去教養,淪為太保、流氓,貽害社會的悲劇?「樂極生悲」這真是一針見血的警世名句。 可見「樂」是不可恣情放縱,尤其我們要選擇正當之樂,諸如遊覽名勝風景、閒來書畫自娛,佛教更進一步教人時時幫助比自己困苦的他人,布施放生為樂,如此的正樂,才能導致自己人格趨向高尚,生活邁向幸福的正途!
6.排除憂思,不被環境所征服 「七情」中的喜、怒、哀、樂四大情緒都講過了,這裡也順便要提到另外三種情緒--憂、思、恐。七情中的「憂」就是指的憂慮,也就是憂愁。「多愁善感」就是憂慮的寫照。古代詩人雅士、喜歡文學者多是如此。從好的方面說,多愁善感適足幫助自己的文思一瀉千里、源源不絕。可是從壞的方面來說,憂愁最具傷神,一個人好端端地,又何必無端興愁呢?多憂多慮,不要說有病,就是沒有病也愁出病來。 憂是一種心情,「心病還需心藥醫」,往往世之藥石無法醫好一個心病沉重的人,好多病其實是自己找得來的,等到了百病叢生時,才想到當初為什麼不自己去找開心,樂以忘憂?但那時悔之已晚。 事實上,人的憂慮多因不滿現狀而來,故人生要知足,「知足常樂」,我們如果能心境豁達、樂天知命,要懂得珍惜自己身心,這樣自然無憂無慮、安然度世,工作能得開展,幸福自必降臨。 七情中第六的「思」是指思想過度,自己失卻控制。比方往事不堪回首,我們應該積極的面對現實,解決問題,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偏偏有一種人,沉湎於當年的如何得意,與現在的潦倒失意相對照,情緒大受影響,如此思想過度,一旦引起精神分裂症,就可能成為精神病。更有癡情男女,因對方移情別戀、苦苦相思,鬱悶在心、難以自遣,相思成病,再嚴重點,也就成為精神病院的患者。可見一切不當的思慮原不必要,但人執著偏見、自以為是,思想鑽牛角尖、不堪自拔,嚴重損害到自己身心,百無一益。 上述犯憂、思情緒上的毛病的人,白天情緒不正常,晚上也往往睡不著、睡不好。有的便感胸頭有什麼東西窒塞著非常難過,也不想飲食,吃得少或三餐不定時,自然也影響到消化機能的退步,致使患上了胃病。更有的不知不覺,久而久之造成了胃潰瘍。或者飲酒,或者進食刺激物,或者聽到不好的消息時,隨時可能吐出血液,這便是所謂的「胃出血」。那對身體的影響太大,因此健康迅速減退,要懊悔都來不及。 憂、思使人容顏憔悴、心神恍惚,促成生理上發生各種病患,是百病的源本。如果我們因某種環境、某種因素、某種事件而陷入了困境,為何一定要憂與思?何不以灑脫的人生態度,盡可能放寬自己的心境,分析眼前困難的原因而盡力排除它?俗話說得好:「快快樂樂做個人,憂憂鬱鬱成個病。」我們應以之警惕自己,要決心去征服環境,而不被環境所征服。
7.光明磊落者自無恐懼可言 七情的第七個字「恐」,是指恐懼的情緒。恐懼是人生的大病。我們時常見到有人定力不夠,臨事慌張失措。明明準備得差不多的考生,一旦進入了考場,控制不住慌張的情緒,以致把容易做的考題「答非所問」。本來是小小的感冒、頭痛症不足為奇,但是在床上翻來覆去,總幻想自己體弱氣力不足,對醫師所開的藥方也失去信心,於是小病成為大病,所服的藥因心理上的重大因素而失去效用,結果病情只有越趨沉重。
有一種人,這也是我們常見的,不管對於至親或好友,都心存戒心,什麼事都從壞的方面想,怕別人看輕、諷刺、中傷他。有錢的人一天到晚擔心人家來借錢,或是家中錢財被偷被劫,惶惶不可終日。更有怕死的人,走到馬路便心跳心慌,擔心忽然間遭到車撞傷,即使乘坐火車,也幻想著火車會不會出事?如果偶然間看到一個病亡或意外死亡的人,那種想像中恐怖的影像,更是整日在腦海中縈繞,驅之不去,以致造成精神上的日益耗弱。更嚴重一點的病人,每每孤獨得難以與人群相處,時時把自己關在斗室之中,聽到任何一點聲音都害怕。連電話鈴聲響起,都擔心是不是有人要在電話中施以恫嚇而不敢去接!
情感.理智.佛法 提到「情」這個字,想來是人人都能了解的。它的涵義,誰都會解釋得明白,應該是不會成為什麼疑難不決的問題。情,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念,也是行為上的基本動力,如此而已。用這兩句話就把「情」字解答得圓滿了,真是既單純又明確。 情既然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意念,它本身沒有什麼形狀,也沒有什麼顏色,用手摸索不到它,用眼看不到它,甚至用任何的感官都察覺不出它的面貌。可是,情的力量卻是巨大無比,它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摧毀一個人;它發揮起潛力來,如果是正當的,就可以挽救整個人類,甚至包括一切眾生在...
目錄
第一章 情感.理智.佛法
1.情的分類──喜怒哀樂,愛與恨
2.喜並非絕對的有益於身心
3.怒必傷肝,尤其要設法避免
4.倘遇可哀事,務須節哀順變
5.擇正樂,以導致人格趨高尚
6.排除憂思,不被環境所征服
7.光明磊落者自無恐懼可言
8.人類愛與恨的種種情形
9.情的威力──支配我們的行為
10.情的互相衝突
11.理性的制衡作用
12.佛法與感情
第二章 光明前途由自己創造
1.自力創造,非他力
2.機會均等,非特殊
3.前途光明,非絕望
4.善惡有報,非懷疑
第三章 談自淨精神與因緣法則
1.天地自然,需善用
2.艱難環境,要克服
3.四大我身,要調和
4.矛盾心理,需制衡
5.生死一如,是無我
6.正當生活,應探討
7.森羅萬象,莫非緣
8.端正觀念,當利他
9.布施主義,入正軌
10.極樂地獄,一念間
11.改過自新,猛回頭
第四章 佛教與生活
1.生活的兩種狀態
2.人間界的精神生活
3.由凡夫界趣向聖者
4.天地乃是一大慈悲體
5.圓滿至極的佛界生活
第五章 安心之道
1.安心得最大幸福
2.從因緣觀得安心
3.從解脫觀得安心
4.從信仰觀得安心
5.本性之德的顯現
第六章 佛教與莊敬自強
1.人生必須莊重與嚴肅
2.什麼是自強?
第七章 談人生觀與改造命運
1.樂天的人生觀
2.厭世的人生觀
3.具有正確的人生信仰
4.我們應嚮往於佛教的人生觀
5.莫把自己的過錯諉諸於天命
6.幸與不幸都操縱在一己手中
7.己所不欲之事,切勿加在他人身上
8.佛教對財富的處理方法
9.心思要正,絕不可懷惡意
10.為善布施,就可改造命運
11.慈善放生,除厄運、添壽命
12.自己命運由自己來扭轉
第八章 探討人生的真理
1.人生種種問題的困擾
2.人生充滿了苦惱
3.人生原來是個謎
4.錯認了這「自我」
5.人生的欲求太多
6.事實與期待的兩面
7.正信的佛教之道
8.一個巧妙的譬喻
9.征服「我」的欲望
10.苦樂發生的說法
11.現實中有道德的理想
12.釋尊所倡的因緣說
13.惑業苦的種種
14.佛教業論的要點
15.從業報積習下解脫
16.名聞與利養之舟
17.欲念顯示的形態
18.十二因緣的內容
19.苦集滅道的四諦
20.積極開悟的生活
21.佛心即是大慈悲
22.煩惱菩提本不二
23.窮究心體的本性
24.分別與執著
25.在物質重負下喘息
26有愛,所以有苦
27.破除執著之法
28無心隔花花自落
29.大乘的精神
30.自利與利他
31.佛教徒是光榮的
32.覺者以法為身
33.天地覆載之恩
34.人生的「三天使」
35.領悟空的境地
36.善用任何物質
37.應知上求下化
38.行九種菩薩道
39.佛教徒的自覺
第一章 情感.理智.佛法
1.情的分類──喜怒哀樂,愛與恨
2.喜並非絕對的有益於身心
3.怒必傷肝,尤其要設法避免
4.倘遇可哀事,務須節哀順變
5.擇正樂,以導致人格趨高尚
6.排除憂思,不被環境所征服
7.光明磊落者自無恐懼可言
8.人類愛與恨的種種情形
9.情的威力──支配我們的行為
10.情的互相衝突
11.理性的制衡作用
12.佛法與感情
第二章 光明前途由自己創造
1.自力創造,非他力
2.機會均等,非特殊
3.前途光明,非絕望
4.善惡有報,非懷疑
第三章 ...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晟圖書出版日期:2014-01-28ISBN/ISSN:978986583930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0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