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院校及國高中教師一致推薦
乘著寓言的翅膀,
我們不知不覺被帶到或荒誕或離奇的情境,
在靈光一閃的剎那,或會心一笑,或同聲一嘆,
從故事中得到洞察事物的智慧。
「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是在東西方中古老且經典的文體,文字輕薄,寓意卻深遠。
我們是不常說故事的民族,所以故事中少有英雄和奇蹟,卻有許多的喻義深遠的哲思和道理。而中國寓言呈現的也往往是面對命運禍福的坦然和氣度,隱含了對人類基本品德的標準和期許,更多的是從觀察人性百態而來的嘲謔和反思。也有面對政治威權的現實體認。從故事可以看到在各種人生命題中的芸芸眾生的各種情狀和描述。也是許多成語詞彙的典故由來,為邏輯思考和故事敘述提供許多可以借鑑之處。
全書精選經典寓言故事100則,就該則故事提供現代視角的解讀和延伸說明,在看完故事的同時知其所以然,找回說故事的力量。
全書單元可分為:
【穿梭時空聽故事】以簡潔、清楚、流暢、好讀、動人的白話文字,發現寓言的生命力。
【悅讀寓言智慧】由寓言故事出發,完整敘述該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並賦予現代觀點。
【原文重現】品嚐原典的原汁原味,即時注釋解除疑惑。
作者簡介:
陳沛淇
東華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畢業。現為逢甲大學助理教授,喜歡和文字玩無盡纏繞的遊戲:各種形式的寫作都是一種愉悅。
章節試閱
防患於未然的藝術:觀病記
【穿梭時空聽故事】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代聞名遐邇的神醫。有一回,扁鵲路經蔡國,晉見蔡桓公。他在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他說:「您的身體有些不調,我勸您應該要馬上醫治了。」
桓公不以為意,哈哈一笑說:「我才沒病呢。」
等扁鵲離開後,桓公對左右的服侍的人說:「你們看,醫生就是喜歡把沒病的人說成有病,這樣才能顯得他很有本事!」
十天後,扁鵲又晉見了桓公。這次他看了看說:「您的病已深入到皮膚表面之下,不醫治的話會惡化的。」桓公聽了更不高興了,依舊把神醫的話當耳邊風。
又是十天之後,扁鵲再次晉見桓公,他憂慮的說:「您的病氣已經走到了腸胃,再不醫治的話,後果堪慮呢!」但此時桓公仍然不理不睬。
不知不覺,日子又過了十天。這次扁鵲遠遠看到桓公,馬上轉身就走。桓公遣人去問扁鵲,他這是什麼意思?
扁鵲回答來人說:「身體表面的調節失衡,只要湯藥就可以治好了;當疾病深入到體膚之下,其實用針灸也能治好:即使疾病深入到腸胃,用治腸胃的湯藥也能發揮作用。但現在病氣已經走到了骨髓,此時也只能求神保佑了,身為醫生,我莫可奈何啊,所以才不發一語,轉身離開。」
五天後,桓公全身疼痛,不得不趕忙派人去找扁鵲。但這時扁鵲早已啟程到秦國了。而沒多久,桓公便因病重而不治。
【悅讀寓言】
《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曾對扁鵲「察言觀色」就能斷病的功夫十分讚嘆。重病在發作之前,總有段醞釀期,病徵會慢慢顯現;然而這病徵,愈是初期愈是和一般小恙無異。扁鵲能看到小徵兆後,便推算到一個月後的發展,真是十分了得!
扁鵲診病能防患未然;但他本人倒是很謙虛,覺得自己醫術還不到家。據說,扁鵲家裡有三兄弟,都是醫生,但只有扁鵲一人名滿天下。有一回,魏文王問起這件事,扁鵲便說:「三兄弟裡,大哥醫術最精,二哥次之,我是最差的那一個。」
魏文王好奇的問了原因,他便解釋說:「大哥看病,都是在病發作之前就下藥根治,病人不覺得自己有病,自然也就以為醫生只是調養而已。二哥看病,是在病有點徵兆時就下藥根治,病人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大毛病,自然以為醫生只是治了小病而已。我看病都是在病人最痛苦、他的家人最焦急的時後。他們看到我下針、放血、敷藥,如此無所不用其極治好了重病,便心生讚賞。所以三兄弟裡只有我一人成名。」魏文王聽了恍然若有所悟。
能洞燭先機,採取防治措施者,功勞常常被眾人忽略;人們只看得到在事情的緊要關頭,出面力挽狂瀾的人,並奉為英雄。真要比較的話,前者做的事情簡易又節省社會成本,這才是真正的賢士。
相對於未雨綢繆的醫者,人不免會諱疾忌醫,最後而導致更嚴重的後果,但此時也只能得到一句何必當初了。
【原文重現】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1,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2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3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4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韓非子‧喻老》
【字義註釋】
1. 腠理:腠,ㄘㄡˋ。腠理指體表的肌膚與肌肉的紋理、細縫。古代醫書認為腠理開闔失調節,是許多疾病的成因。
2. 鍼石:指針灸療法。
3. 火齊:齊,同「劑」。火齊指可降火氣、治胃腸病的湯藥。
4. 司命:古代神話中掌管生死、壽命的神。
搬家?還不如先改變自己!──更鳴可矣
【穿梭時空聽故事】
有一日,貓頭鷹在路上遇到了斑鳩。
斑鳩和他打招呼說:「嘿,你要上哪去呀?」
貓頭鷹苦惱地說:「因為村子裡的人都說不喜歡我的叫聲,所以我想搬到東邊去住。」
斑鳩認真想了一會兒,說:「這可真讓人傷腦筋啊!要是你能改變叫聲,那也就罷了;若是不能改變,就算搬到東邊去,又有什麼用呢?那裡的人還是會嫌惡你的聲音吧!」
【悅讀寓言】
「梟」或「鴟梟」就是我們熟知的貓頭鷹。現在市面上,有許多造型可愛的貓頭鷹布偶;在《哈利波特》裡,這種帶神祕感的動物是討喜的信差。可是,在古代中國,貓頭鷹卻被視作不祥、兇惡的象徵。
《說文解字》云:「梟,不孝鳥也。」
不過,貓頭鷹跟「不孝」是怎麼連上關係的呢? 張自烈《正字通》寫道,「梟」是「從母索食,食母而飛。」這是說母梟哺育幼梟一百餘日,幼梟遂長為成鳥;年輕的梟兒們振翅離巢之際,不但不知感恩,竟一同啄食因勞累而衰竭的母梟。從生物學知識來看,鴟梟食母並沒有確切的根據;這是周朝以來的傳說和信念,貓頭鷹就這樣背負了三千年的惡名。
俗話說:「南京的牛遷到北京還是牛。」西村的鴟梟搬到東村去,也還是鴟梟。有時候,人們會覺得換換環境,也許能改變些什麼;但這方法沒有每次都靈。有人換了環境之後,心情變好了,待人處事的方式也隨之調整,日子愈過愈快樂;有些人抱著沈重的心、滿行囊的「過去」換環境,結果「新環境」很快就變得跟「舊環境」沒兩樣,生活一樣不如意,人生依舊不順遂。正是想改變別人的觀感,得先改變自己;藉著搬家或旅行換心情之餘,還得加上好好審視自己這項功課才行。
【原文重現】
梟1逢鳩2,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3。」鴆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西漢‧劉向《說苑》
【字義註釋】
1. 梟:即鴟鴞,晝伏夜出,身形似鷹,面似貓,一名為貓頭鷹。
2. 鳩:鳩鴿科鳥類的總稱,一般稱為鴿子。
3. 徙:ㄒㄧˇ,遷移。
當廢柴可以嗎?無用之用
【穿梭時空聽故事】
惠施是個好辯的聰明人,但他的好友莊子也不遑多讓。這天,惠施又想到新點子挖苦人。
惠施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都叫它『樗』。它樹幹粗大,但左一個樹瘤右一個樹瘤,沒辦法用墨線去測;它的小枝彎彎曲曲,尺規也沒辦法量。它豎立在路邊,木匠連瞄都不瞄一眼。我看啊,你說的那些長篇大論,就和這棵樗一樣『大而無用』,大家都不想聽。」
莊子不慌不亂地回答說:「你知道狐狸和黃鼠狼吧?牠們懂得趴下身子,等待捕捉遊蕩的小動物,還能上下跳躍,靈活得不得了;但卻老是誤入捕獸機關,死在網子裡。你再看看斄牛,身體大得像天邊一朵雲,雖不能抓老鼠,但有得是其他的功用!你有這麼一棵大樹,哪需擔心它沒有用呢?何不把樹種在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廣闊的曠野,自己悠閒地在附近徘徊,還可以逍遙地在樹下睡一覺。不用操心有人來偷砍,也沒有誰會打它的主意。正因為沒有用,所以也就不會遇上什麼災禍啊!」
【悅讀寓言】
眾所皆知,莊子和老子一樣,主張率性無為,反對過度操練智識的有為;所以他的言論中,隨處可見對「無為」、「無用」的闡釋和辯證。不過,這則故事在寄寓莊子的理念之前,它還展示了「逆向思考」的方式。
惠施代表的是一般人的思考方式,以普遍的「有用」標準來衡量樗木,比如能不能用來蓋房子、做桌子。若是不能,就判定為無用,棄若蔽履。然而人類社會中,「有用」與否的標準,並不是固定的。好比早些年的時後,飲料瓶、罐頭和廢紙等,人人都以為是垃圾;當資源回收的技術引進後,這些垃圾卻轉眼變身成黃金。
與其執著於固定的「有用」,不如逆過來,思考無用之用。有人說:「哪裡有大家都不想碰的事,那裡就有商機。」這話雖說得極端,卻不無道理,也算是驗證了莊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的真言。
【原文重現】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1。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2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3,死於罔罟4。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无用,何不樹之於无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无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周《莊子‧逍遙遊》
【字義註釋】
1. 樗:ㄕㄨ,一種材質鬆散的劣木。
2. 敖:通「遨」字,指遨遊而至的小動物。
3. 機辟:捕獸的機關。
4. 罔罟:ㄍㄨˇ,網子。
要當死的偶像,還是活在當下──寧曳尾塗中
【穿梭時空聽故事】
一天,莊子悠閒的坐在濮水畔釣魚。兩位楚王派來的大夫,來到莊子身旁,恭敬的傳達君王的話:「願將國內的政事託付給先生!」
莊子扶著釣竿,頭也不回的說:「我曾聽說楚國有只大神龜,死了有三千年以上了。君王將它寶貝的收藏在竹箱中,用布巾層層包裹起來。我倒是想問問,這只神龜是願意死了之後留骨給後人崇拜,還是願意生龍活虎的在污泥土中拖著尾巴爬?」
那兩位大夫回答說:「想必是寧願拖著尾巴在污泥中爬吧。」
莊子說:「兩位請回吧!我也希望自在地過著拖尾巴在泥中爬的日子!」
【悅讀寓言】
古代的讀書人,有的為了不受君王重用而抑鬱一生,也有人像莊子一樣,官位都送上門來了,卻推辭的說不想要。與其拘束的活著,而死後留下功名讓人崇拜;還不如當下就過得自在逍遙。這就是莊子以「大神龜」做比喻的意思。宋朝詩人蘇轍,寫過「倡狂戰國古神仙,曳尾泥塗老更安」 二句詩;其中「曳尾泥塗」的典故,就是來自莊子的寓言故事。這首詩的作意,是藉著歌頌彭祖淡泊名利、善於養生而長壽,寄託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古來稗官野史中,不乏推辭做官的故事。唐代詩人張志和就是一例。張志和年紀很輕的時後,就經由明經科登第;後來他在官場上遇到了點事故,被貶為南浦尉。他趁機以回鄉奔喪回藉口,拒絕上任。此後張志和遍遊名山大川,又經常在大書法家顏真卿住宅中作客。每每酒過三巡,就即興地提筆寫詩作畫。據說每幅作品都是難得的逸品。唐憲宗聽聞此事,便派人去召回張志和;但他就是有本事東躲西藏,最終皇帝的使者無功而還。
張志和有首著名的〈漁歌子〉,詞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詞中那五湖四海任遨遊的率性逍遙,不知羨煞了多少文人士子。但他的哥哥張松齡,就顯得很看不開。當他知道弟弟刻意迴避皇帝的使者時,很怕會生出什麼禍端,便寫了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給他,詞曰:「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意思是要張志和收斂些,沒事快快回家來安分待著。這一個說「不須歸」,一個說「且須還」;誰才是真正能享受神仙生活的人,想必看倌心裡都清楚吧!
【原文重現】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1焉,曰:「願以境內累2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3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4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莊子‧秋水》
【字義註釋】
1. 先:宣告其言之意。
2. 累:ㄌㄟˇ,託付。
3. 巾笥:笥,ㄙˋ。巾笥為以布巾包裹的竹箱子。
4. 塗:污泥。
有志者事竟成──愚公移山的啟示
【穿梭時空聽故事】
很久以前,在冀州南邊,河陽北邊,有太形和王屋二座大山。大山北面住了位老先生──愚公,他年紀約九十來歲。因為大山擋住了南北通道,大家通行時都迂迴繞路,愚公感到十分苦惱,便把族人召集起來,對他們說:「大家同心協力剷平大山,讓道路直通豫南和漢水吧!」族人聽了紛紛叫好。
但這事有那麼簡單嗎?愚公的妻子質疑說:「你連魁父這種小山丘都很難剷平了,更何況是太形、王屋這種超級大山?再說,你要把那土石放到哪兒去?」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扔到渤海旁邊,隱土北邊也行!」
愚公於是帶著最能扛重的三個子孫,開始鑿山挖土;再以畚箕裝土,運到渤海去倒。鄰居寡婦有個小孩,也跑跑跳跳,跟著大人們去倒泥土,從冬天到夏天,才走完來回一趟。
河曲住了一位據說很有智慧的老先生,他見狀便笑著阻止:「哎呀,你也太笨了!憑你殘餘的時日,連山的一角都剷不平吧?何況是一整座山呢!」
愚公嘆一口氣說:「你真是頑固又不肯變通,比寡婦和小孩都不如!雖然我時日無多,但兒子們還在。我的兒子生了孫子,孫子也能生兒子,他們的兒子又生了孫子,如此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反正山也不會再長大了,何必擔心會剷不平呢?」老先生一時語塞,竟答不上話來。
山神聽了愚公的發言後,還真怕他真的讓子孫沒完沒了的挖下去,就向天帝投訴了。天帝因此被愚公的率直真誠所感動,便派夸蛾氏二個大力士兒子各扛一座山,一座往朔東放,一座往雍南放。從此自冀南到漢水之北,大道通暢無阻,交通也因此便利了 。
【悅讀寓言】
初次參觀鐘乳石洞的人,很難不震懾於那壯麗奇詭的景象;在知道那是「滴水造石」的原理後,又會再次大感驚訝。一滴滴的水,一點一點溶解出碳酸鈣,又一層層的積累,歷經百萬年歲月,才成就了如此奇景。大自然造景,靠的就是時間。「愚公移山」的故事,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但仔細一想,這何嘗不是向大自然學習的一種表現?恆心和毅力,能化不可能為可能。從「精衛填海」的傳說,到日劇《101次求婚》,都在強調「有志者事竟成」這條真理。
人人都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說得容易,但我們實際去做一件耗時又艱難的事時,就知那其中的辛苦真得很消磨人。孟子就曾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盡心篇》)好比挖一口井,人們拋血拋汗的挖呀挖,好不容易掘到了一個深度,卻突然狐疑起來:「挖這麼深了,還看不到井水,我該不會挖錯地點了吧?」這麼一想,就動搖了、放棄了。卻不知,只差一點點就能挖通水脈。正是有志者成事,只靠恆心還不夠,還要得有堅強的信心才行。
【原文重現】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2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齓3,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4,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无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夸蛾氏5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列子‧湯問》
【字義註釋】
1. 懲:為某事而苦。
2. 箕畚:ㄐㄧ ㄅㄣˇ,以竹或柳編製,用來裝盛泥土的器具。
3. 齓:ㄔㄣˋ,指小兒換牙,後用來代稱稚齡小兒。
4. 徹:變通。
5. 夸蛾氏:古代神話人物,相傳力大無比。
防患於未然的藝術:觀病記
【穿梭時空聽故事】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代聞名遐邇的神醫。有一回,扁鵲路經蔡國,晉見蔡桓公。他在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他說:「您的身體有些不調,我勸您應該要馬上醫治了。」
桓公不以為意,哈哈一笑說:「我才沒病呢。」
等扁鵲離開後,桓公對左右的服侍的人說:「你們看,醫生就是喜歡把沒病的人說成有病,這樣才能顯得他很有本事!」
十天後,扁鵲又晉見了桓公。這次他看了看說:「您的病已深入到皮膚表面之下,不醫治的話會惡化的。」桓公聽了更不高興了,依舊把神醫的話當耳邊風。
又是十天之後,扁...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4-03-07ISBN/ISSN:978986272547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