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
不要太過執念於一些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的事情。
在發現可能有麻煩的時候,及時轉身,這樣你將會少卻很多煩惱。
要懂得做自己的主人。
煩惱是我們把心放在了一個固定的地方,開心是一種不刻意的情緒。
想成為一個開心的人,首先要把心放下,讓它自由處在虛空當中。
如果想擁有一個快樂的心境,想要讓身邊的親人朋友喜歡你。
那麼,你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封底文案
一個人在登山途中辛苦跋陟,經過了很多懸崖峭壁,一個不小心從懸崖上失足跌下,幸好中途他一手攀住山腰上的一棵小樹,否則便已跌落萬丈深淵。他大聲呼叫:「佛祖阿彌陀佛趕快救命!」
正在這個時候,懸崖上出現一個人對他說:「我就是佛祖,我是想救你,就怕你不合作、不聽我的話。」
爬山者忙說:「只要佛祖救我,您說什麼,我敢不聽從?」
佛祖於是指示:「現在請你把手放開。」
爬山者大驚:「那我豈不是要跌到萬丈深淵、粉身碎骨了!」因此他更加的抓緊樹枝不肯鬆手。
佛陀無奈地說:「你不放手,我怎麼救你呢?」搖著頭離開了。
在爬山者眼裡,自己手中抓著的樹枝就是自己的一切。卻沒有想到,自己只有兩隻手,如果只是一直抓著這樹枝,那麼,自然就沒辦法再去抓佛祖給他的救命繩了。
章節試閱
丟掉心中的尺
信徒到寺裡禮佛上香以後,由一位年輕知客引導到客堂休息。
坐定之後,年輕的知客師對肅立一旁的無德禪師說:「老師,請您上茶。」
無德禪師趕快去倒茶來。
一會兒,知客師又說:「請老師去把佛前桌子上的灰塵拂拭一下。」
無德禪師依言做了。
知客師又叫道:「今天還沒有替瓶花換水。」
無德禪師又趕快為瓶花換水。
之後,知客師又說:「老師,一會兒別忘了引導信徒到餐廳用飯。」
無德禪師仍然唯唯答應。
知客師離去後,信徒對無德老禪師說:
「剛才那位年輕知客師這般指使您做這做那,我實在是看不過去。請問那位知客師究竟和您是什麼關係?」
老禪師非常得意地答道:「是我的徒弟。」
信徒大惑不解:「既然是您的弟子,為什麼對您那麼沒禮貌?」
老禪師欣慰地說:「有這麼能幹的徒弟,是我的福氣。我只要倒茶、擦拭灰塵,留信徒吃飯,其他寺內一切的雜事都由他計畫安排。這給我很大的幫助,否則我會忙得很辛苦。」
信徒聽罷,仍然滿臉疑惑:「真不知道你們究竟是老的大呢?還是小的大?」
無德禪師說道:「當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比較有用。佛教裡有一句話: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寶。一般人都以為老的尊貴,其實,沙彌雖小,將來終會成為法王。」
「沙彌雖小,將來終會成為法王。」無德禪師可謂識人、識世。在有些人眼中,對於沙彌,待其成為法王後再尊重就可以了,何必現在。但無德禪師用他的行為昭告了世人,即使一個人現在很普通,甚至地位低微,也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凡人總是會無意間看人下菜,一個人現在落魄,便對他冷眼相向,待那人某日成了功名,又湊上前去。我們可以將這種行為說成是人情,但其實自己內心也知道,這多少還是有些世故的。
真正的尊者,就是能擺脫這種世故,做到對事不對人,不管那人如今地位如何,只要他幫了你,亦或是做了善事,你就應該對他另眼相看,給予嘉獎。不要等人成了功名再湊上前去,憑空落得一個世故的稱號。要知道,你對人平等,人也會對你平等。你尊重弱者,比你強的自然也會尊重你。如果心內有一把衡量別人的尺,那麼,你總有一天也會被人量。放下這尺,用平等心對待每一個人,你才能夠得到每一個人的愛。
捨就是得
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不過很多人卻總是弄錯順序,想先得而後捨。這樣做,不僅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往往還會讓自己陷入煩惱。他們不知道,捨不是棄、不是丟掉,而是得的前提,是獲得的先前條件,是為了得而要經過的必須路徑。
三位愁雲滿面的信徒心裡各有煩惱不安,相約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樂。無德禪師先叫他們說說自己想活著的理由。
信徒甲:「因為我不願意死,所以我要活著。」
信徒乙:「到我老年的時候,兒孫滿堂,一定會比今天好,所以我要活著。」
信徒丙:「我有一家老小靠我養活,所以我要活著。」
無德禪師聽完三人的陳述說:「你們當然不快樂!你們或者是恐懼死亡,或者等待年老,或者有不得已的責任,當然不可能活得快樂。」
三人聽了齊聲道:「請問禪師要怎樣的生活才能快樂?」
無德禪師再問:「那你們要得到什麼才會快樂?」
信徒甲:「有了金錢我就會快樂。」
信徒乙:「有了愛情我就會快樂。」
信徒丙:「有了名譽我就會快樂。」
無德禪師深不以為然:「你們這種想法,當然永遠不會快樂。有了金錢、愛情、名譽以後,煩惱、憂慮就會隨之而來。」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三人無奈。
無德禪師道:「辦法是有,只要能先改變觀念。」
「金錢不是為儲藏、擁有才快樂,是要去佈施才快樂。」
「愛情不是只為自己的佔有,愛情是要奉獻才會快樂。」
「名譽也不是用來炫耀自己,是要服務大眾才會有快樂。」
去找無德禪師的這三位信徒,就是因為搞錯了捨和得的順序,才會讓自己煩惱。很多人執念於擁有,覺得不管是什麼,只要擁有了,就是快樂的。其實不然,你想要的你擁有了是快樂,如果不是你想要的,那麼擁有了反而是負擔。因為它不僅對你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會佔用你的精力,需要你花費時間和力氣去打理照顧它。而在它們身上花費的時間越多,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困難就越大。因為你只有那麼多的時間,在這裡耽擱了,在另外一方面就不夠了。
對這些並不是很重要的就要捨棄,然後將心思用在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上。這時候你會明白,前面的捨,其實是為了後面的得的。
三位信徒不明白這道理,他們有的看重錢,有的看重愛情,有的看重名譽。這三樣確實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但是如果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上面,那就不是快樂了,而是負擔。因為你的心裝滿了這些的時候,就沒有裝快樂的空間了。
對於這些外在的東西,要學會適當的捨棄,放下它們,給心留一點空間,自然就會得到快樂了。
提起放下
趙州禪師是一位禪風非常銳利的法王,人稱「趙州古佛」。凡有所問,他經常不從正面回答,總會要學者從另外一個角度去體會。有一次,一位信徒前來拜訪,因為沒有準備禮品,所以非常歉意地說:「我空手來!」
趙州禪師望著信徒,說:「既是空手而來,那就請放下來吧!」
信徒不解,反問:「我沒有帶禮品來,你要我放下什麼呢?」
趙州禪師隨即說道:「既然沒有東西放下來,你就帶著回去好了。」
信徒更加迷惑:「我什麼都沒有,帶什麼回去呢?」
「就帶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東西回去。」趙州答。
信徒滿腹狐疑,自語道:「沒有的東西怎麼帶回去呢?」
趙州禪師這時才指示道:「你不缺少的東西,就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就是你不缺少的東西。」
信徒仍然不解。趙州禪師無可奈何地說:
「和你饒舌多言,可惜你沒有佛性。說你沒有佛性,但你並不缺佛性。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沒有佛性,還是不缺少佛性呢?」
信徒至此才稍有契悟。
禪門的人生觀好象皮箱一樣,有時要提得起,有時要放得下。而且,不僅要知道何時提起何時放下,還要知道什麼是應該提起,什麼是應該放下的。
趙州禪師讓信徒放下的,不是信徒心中想的具體的禮物,而是指信徒心中的常俗理念,是他因沒帶禮物而有的那份歉意。
信徒沒懂趙州禪師的意思,因此說自己什麼也沒拿,無法放下。趙州禪師反說那你就拿回去,實際是讓信徒將自己的話帶走,讓他好好參悟。結果信徒以為趙州禪師說的依然是他那沒有帶的「禮物」,所以回答沒什麼可帶走的。
直到後來,趙州禪師的一番說教,才讓信徒稍有領悟。人生,有時候就是拿起和放下的學問。要拿起的是道理,要放下的是執念。當別人說玄妙的道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拿起,當自己的內心困擾於一個問題不得快樂的時候,要學會放下。
只有搞清楚這拿起和放下的真正意義,才會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智慧,也才會擁有更多的快樂。
人生就是放下
南泉普願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突然大吼一聲,把侍者嚇了一跳,趕緊走到南泉禪師的身邊:「老師,您怎麼了?」
南泉禪師說:「你去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人圓寂了。」
侍者在半路上碰巧遇到涅槃堂堂主,於是相偕去報告南泉禪師,剛才確實有一位雲水參學的禪僧圓寂。
侍者和堂主的話剛剛說完,卻見一知客師僧匆匆跑來,向南泉禪師說道:「剛才圓寂的禪僧又復活了。」
南泉禪師問道:「那麼他現在怎麼樣啦?」
知客僧說:「他想求見老師。但那禪僧一向不知修福,不肯結緣,所以大家都不太願意幫助他。」
於是南泉禪師親自到涅槃堂去探望這位生病的禪僧,問道:「方才你到哪裡去了?」
病僧回答:「我到陰間去了!」
南泉禪師再問:「陰間的情形是如何?」
病僧回答:「我大約走了一百里路時,手腳疼痛得走不動,尤其乾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進大樓臺閣中,因我實在很累,很想進去休息。才一上樓,便見一位老僧對我怒吼,不許我上去,嚇得我抽身往後倒下,現在才能見到老師。」
南泉禪師說道:「那是一所多麼富麗堂皇的大樓閣呀!但是,沒有積聚福德,怎能進去?假如不是遇見老僧,你恐怕早已鑽進地獄受苦了。」
這位禪僧從此日夜不停地積德修福,活到七十多歲才安然坐化,所以人們稱他為「南泉道者」。南泉禪師在定中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他能在定中大吼一聲,將已死的人送回陽間。
禪僧的修為不夠,心中還有欲念,他執著於生死,留戀於凡塵,心中始終無法放下,因此,他一直是禪的門外客。突然一天,他離陽世而去,真正走到了陰間,才發現自己之前所執念的,不僅不能帶走,反而成了自己的累贅,讓自己無法進入天堂。
再次來到人間之後,這禪僧方才悟道,他瞭解到自己所貪戀的,不僅不能讓自己快樂,反而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有了這覺悟後,自然放空了心懷,也便進了禪門。
很多時候,人們被自己的心魔所纏,無法專心做事,從而一事無成,空自嗟歎。這樣的人就是不懂得,實現理想的正確方法不是抱著理想不放,而是忘記理想,著手去做。在做的時候,只盯著當下,絲毫沒有雜念,這樣,才會將當下的事情做好。而這每一件當下之事累積起來,終點就是自己的夢想殿堂了。
丟掉心中的尺
信徒到寺裡禮佛上香以後,由一位年輕知客引導到客堂休息。
坐定之後,年輕的知客師對肅立一旁的無德禪師說:「老師,請您上茶。」
無德禪師趕快去倒茶來。
一會兒,知客師又說:「請老師去把佛前桌子上的灰塵拂拭一下。」
無德禪師依言做了。
知客師又叫道:「今天還沒有替瓶花換水。」
無德禪師又趕快為瓶花換水。
之後,知客師又說:「老師,一會兒別忘了引導信徒到餐廳用飯。」
無德禪師仍然唯唯答應。
知客師離去後,信徒對無德老禪師說:
「剛才那位年輕知客師這般指使您做這做那,我實在是看不過去。請問那...
目錄
丟掉心中的尺 10
捨就是得 13
提起放下 16
人生就是放下 18
多慈悲,少欲求 21
向後亦是飛翔 24
少聽多做 27
忘記是最好的記得 30
別人不是你 33
放下憂愁 36
學會忘記 39
放下放下 42
忘記自己就是快樂 44
放下怨念 47
及時轉身 49
不被外物左右 52
不求才是真求 55
忘記過去才能把握未來 58
空杯心 61
不被欲望所累 64
如此解脫 67
一切現成 70
吃飯睡覺 73
控制自己最重要 76
體驗自己比眾人的弱 79
跳出自己看自己 82
時時自省 85
求諸己 88
走出心中的井 90
克制自己 93
活出自我最快樂 95
不困於心 97
點亮心中的燈 100
嘴上佛不如心中佛 103
不要太自信 105
自知才能不自大 108
做一個透明的人 111
學會否定自己 114
做自己的主人 116
常常看看鏡子裡的自己 119
有心的地方才有家 122
心靜世界淨 125
自知之明 127
修心重於修行 130
虔誠的心 133
專注一心 135
別人不是我 137
做一個快活烈漢 139
實現出真知 144
付出才有收穫 147
勞作讓生命得以延長 149
求真得真 152
平凡累積後,就是偉大 155
只要工夫深 157
撞好鐘才是好和尚 160
安心做自己的事 162
思不如行 165
牢記理想 168
沒時間老 171
鑽進去 173
不戒真修行 176
不做看客 179
事在親為 182
會做不等於能做好 184
今世因,後世果 186
活泛起來 189
衝動不是能力 191
及時出手 194
積少成多 196
一路走到底 199
循規守據 201
把握眼前最重要 204
緣起性空 207
助人就是助己 210
善良的價值 213
博愛最大 216
丟掉心中的尺 10
捨就是得 13
提起放下 16
人生就是放下 18
多慈悲,少欲求 21
向後亦是飛翔 24
少聽多做 27
忘記是最好的記得 30
別人不是你 33
放下憂愁 36
學會忘記 39
放下放下 42
忘記自己就是快樂 44
放下怨念 47
及時轉身 49
不被外物左右 52
不求才是真求 55
忘記過去才能把握未來 58
空杯心 61
不被欲望所累 64
如此解脫 67
一切現成 70
吃飯睡覺 73
控制自己最重要 76
體驗自己比眾人的弱 79
跳出自己看自己 82
時時自省 85
求諸己 88
走出心中的井 90
克制自己 93
活出自我最快樂 95
不困於心...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拓文化出版日期:2014-03-01ISBN/ISSN:978986588666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