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有才華,但從不因此驕傲、凸顯自己,反而喜歡幫忙同學。」
「她就像陽光一樣,一走進來,立刻照亮了房間,溫暖了你的心。」
這是陳姝伶一雙兒女得自師長的讚語。
他們不僅是學業上的佼佼者,更在品格上閃現吸引人的光芒,是每個父母都想擁有的好孩子。
兼具扎實理論基礎和實踐力的幼教博士陳姝伶,和所有父母分享累積了十六年的教養心得和秘訣,讓所有父母都能教出這樣的好孩子。
兩位作者在美國長期累積專業和個人經驗;陳姝伶是親職教育專家,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十六年實務經驗,不僅教出人人稱羨的一雙兒女,更經常在舊金山灣區演講、上課,為數以百計的父母解答教養上的難題;余怡菁則是資深媒體工作者及作家,擅長從讀者角度切入,與大眾對話。
本書不談教養理論,而是談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姝伶教小孩子不浪費,身體力行,每餐碗裡不剩一點食物;她教孩子誠實,超市少算了一把蔥的錢,她帶著兩個稚兒回到服務台去補錢。真正的教養,就是透過生活中的點滴,去體現價值觀,否則將只淪為說教。
這本書除了記載姝伶和孩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也是許多媽媽共同經驗的呈現。對於育兒技窮的爸爸媽媽們,將可以在書中找到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遇到挫折時,也可以在書中找到堅持的鼓勵。
作者簡介:
陳姝伶 /作者
台大社會系、社會研究所畢業,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幼兒教育系博士,專攻幼兒認知發展及親職教育。1991年在舊金山灣區成立親子樂園,義務解答華人父母在教養上的疑惑,近年並應邀在灣區各處演講,帶領讀書會和父母成長班。與余怡菁合著有《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天下文化出版)。
余怡菁 /作者
台大外文系畢業,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新聞和大眾傳播碩士。曾於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實習,並在紐約從事記者工作五年,報導作品散見各大媒體。著有《與藝術相遇在紐約—華人藝術家訪談錄》、《杜黑傳》(以上皆為時報文化出版)、《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合著,天下文化出版)。目前定居矽谷,任職於美國非營利事業,專長於家庭教養資源。
章節試閱
做功課的快樂原則
很多父母不喜歡陪孩子做功課,視之為苦差事;有些父母則是興致勃勃地陪孩子做功課,卻因為過度糾正,或是孩子怎麼都教不會,於是忍不住動氣發火,甚至責罵孩子,弄得最後不歡而散。
古時候有所謂的「易子而教」,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往往會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恨鐵不成鋼」的期待心理,因此父母常不能保持理性而心平氣和的態度。
如果每一次陪孩子做功課,都是氣急敗壞地結束,長期下來,不僅破壞親子關係,孩子也會失去信心,對做功課和學習的動機,自然會愈來愈少。
一定要快樂的結束
陪孩子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快樂原則。假使過程中不小心發脾氣,也一定要快樂的結束。千萬不要在盛怒之下離開,好像你放棄了孩子一樣,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學習,無可救藥的。
舉個例子,教孩子做數學,孩子同樣的問題一錯再錯,你忍不住罵了孩子一頓,孩子開始大哭。在這種情形時,應該自己先冷靜下來,找幾題孩子以前會做的題目讓他練習一下,全部都做對了,就誇他做得很好,高高興興的結束這一段做功課的時間。你可以隔天再教孩子一次,如果孩子還是教不會,此時就要檢討你教授的方法是不是需要修正,但每次仍然要堅持快樂原則。
我們常說,在孩子成長過程,父母要積極參與。但積極參與,並不只是每天跟在孩子後面,問他功課做完了沒?而是分享孩子學習的東西,和他們討論,讓他們體會學習的內容是有趣,有意義的。
有些父母雖然很注重孩子的功課,但對孩子學習的內容卻沒有興趣,或是因為其他因素,動不動就對孩子說:「我聽不懂,不要和我講這個!」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和你分享他的學習。
很多媽媽陪孩子做功課,看孩子寫字不工整,就會一邊唸,一邊幫他擦掉。這情況最好避免。因為在擦的過程中,你可能也擦掉了孩子的信心。在二、三年級之前,孩子小肌肉的發育還不健全,握筆不穩,字也寫得歪七扭八。因為發展上的限制,如果過分要求,不僅沒有幫助,只徒增孩子的挫折感,讓孩子覺得「我就是沒辦法把字寫整齊」。一般來說,最好等到七、八歲之後,再要求工整,孩子比較有能力做到。
把字寫反,雖然不常見於七歲以下的孩子,但還是可能會發生。事實上,孩子長大了,這個現象自然會消失的。我們很少看到成年人把數字寫反的,所以不用擔心,不要把這個現象看得那麼嚴重,把你自己的焦慮加諸在孩子的身上,打擊孩子自信心。
做功課的快樂原則
很多父母不喜歡陪孩子做功課,視之為苦差事;有些父母則是興致勃勃地陪孩子做功課,卻因為過度糾正,或是孩子怎麼都教不會,於是忍不住動氣發火,甚至責罵孩子,弄得最後不歡而散。
古時候有所謂的「易子而教」,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往往會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恨鐵不成鋼」的期待心理,因此父母常不能保持理性而心平氣和的態度。
如果每一次陪孩子做功課,都是氣急敗壞地結束,長期下來,不僅破壞親子關係,孩子也會失去信心,對做功課和學習的動機,自然會愈來愈少。
一定要快樂的...
作者序
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法 陳姝伶
去年母親節收到姪女傳來的一篇作者不詳的英文小品的簡訊,題目是「媽媽的愛」。內容大致是這樣:「一歲時,媽媽辛勞餵飯、洗澡,你回給她一夜的哭鬧。二歲時,媽媽教你走路,你用跑離回應她的呼喚。三歲時,媽媽用愛烹煮三餐,你回給她滿地食物。……九歲時,她繳了鋼琴學費,你卻練也不練一下。……十一歲時,她帶你和你的朋友去看電影,你叫她坐到另一排。……二十歲時,她問你有沒有異性朋友,你回答不關你的事。三十歲時,她打電話提供照顧嬰兒的忠告,你告訴她時代不同了。四十歲,她提醒你親人的生日,你答說我很忙。五十歲,她說她病了,需要你的照顧,你讀了一段老人如何變成子女負擔的文章回應她。然後,有一天,她悄悄的走了,一切你没能為她做的事,像雷電般敲擊著你的心!」我把這篇短文傳給兩個孩子。隔天,兒子對我說:「媽媽那篇文章我讀了,很感動!」又補了一句:「我五十歲時,絕不會那樣對你的。」這回輪到我感動了。
在陪伴一雙兒女成長的過程,我對他們當然也有所期待。打從兒子五歲時,我對他們的將來提出三個條件,希望他們以後做的事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可以充分發揮自己長處,以及對他人有益的。十幾年來,我們一直共同探索的是他們真正的興趣,協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也不斷討論「對他人有益」的各種涵義和可能性。兒子高二時,當別人都搶著修很多AP(大學先修課)課,以利未來大學申請時,他卻選擇修一門生化實驗課,我舉雙手贊成。因為他很喜歡化學,打算走生化研究的路,但不確定自己對實驗室是不是真的有興趣。結果,他發現自己非常適合,今年高三更成了那門課的助教,肯定了未來的方向。讀著他大學申請表裡寫的:「對大學我已準備好了……任何的挑戰都難不倒我……。」他是準備好展翅高飛了,而我卻有萬分不捨,十七年來的點點滴滴盡浮上心頭。
兒子成了實驗品
兒子一歲半時,我拿到博士學位,深感幼兒階段的重要,決定當個專職媽媽。兒童發展理論幫我了解孩子成長的過程,但並沒有教我怎麽當媽媽,也沒有提及媽媽是二十四小時的工作,需要無限的耐心和精力。一路走來,兒子自然成了實驗品,我也不斷的從錯誤中學習。最嚴重的一次錯誤發生在兒子五歲時。有整整那麼一星期,我像吃錯藥似的,每天挑剔兒子的毛病,讓兒子每天都很不快樂,我也非常的沮喪。第七天時,我反問自己對孩子的吹毛求疵合理嗎?五歲的孩子會和其他小朋友跑上跑下,會丟小枕頭,真的那麼不能忍受嗎?我的同理心到哪兒去了?然後,我醒悟到,原來是自己那顆在乎別人覺得我「理論說得頭頭是道,孩子卻教不好」的心在作祟。由於旅居美國,有感於有許多和我處境相同的新手媽媽在異地孤軍奮鬥,兒子一歲半時,我組了「親子樂園」,把自己所學和其他人分享。在團體裡,自己一直扮演「顧問」的角色,在聚會時,無形中期望兒子表現得體,以不辜負「專家」的盛名。結果,我把自己的壓力加諸在孩子的身上。認清了是我的問題之後,我向兒子道歉。兒子搞不清媽媽内心的變化,但很大方的原諒了我。
這件事對我最大的領悟是:養育孩子一場,等孩子長大了離開我們,維繫彼此之間的不就只是親子間的關係嗎?為了滿足別人心目中的媽媽形象,對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壓力,犧牲了關係,那是最不值得的事。別人認為你是不是成功的父母不重要,你的孩子覺得你是好爸爸、好媽媽,喜歡與你親近,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想通了這一點,讓我日後的教養之路輕鬆不少。
這本書除了記載我和孩子之間發生的故事,也是許多媽媽共同經驗的呈現。書中提到給予孩子自主性、尊重孩子、允許孩子重複犯錯、鼓勵孩子自動自發、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等等教養觀念,都是「以孩子為中心」(child-centered)出發。這和父母自身成長過程中是「以大人為中心」(adult-centered)取向的教養觀念很不相同。
細水長流的教養工作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以大人為中心」的教養是較容易看到成果的做法,如打一頓,孩子就乖乖的,但缺點是孩子會失去自我,而不想失去自我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反叛。「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養育孩子是件細水長流的工作,守護的是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希望孩子以自己獨一無二的自我快樂成長。以孩子取向的教養方法對很多父母是件極具挑戰的事情。因為自身的成長經驗,加上文化裡根深蒂固的權威主義,父母在採用站在孩子立場的方式養育子女時,除了常常出現的疑慮之外,有些情形也往往令人十分沮喪,如想要尊重孩子,卻忍不住使用了命令、威脅的口氣;想要包容孩子的錯誤,情急之下,卻大聲斥罵。若有此情形父母請不必自責,要突破原生家庭的模式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也是本書誕生的主因。希望此書,可以提供爸媽們在育兒技窮時一些其他可行的方法;也扮演著提醒的功能,在爸媽們遇到挫折時,可以在書中找到堅持的鼓勵。採用「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方式另一挑戰是如何拿捏,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產生溺愛的情形。例如,孩子把不喜歡吃的東西吐出來是可以接受的行為,教他把吐出的東西放在桌上是尊重;而若允許他把吐出的東西亂扔到地上,就是放縱。如何在幫孩子保有天生的自主性和自動自發的精神的同時,不流於放任、寵愛,是本書的另一目的。
過去一年多來,每週一次,怡菁用她記者的專業本色,對我提出了許多育兒的問題。譬如,有關幼兒,哪些問題是爸媽們最困擾的?父母最關心的學習問題該如何看待?情感智商(EQ)應如何教導?管教孩子要注意那些事情?加上我常演講的内容,得出了本書的架構。而靠著怡菁卓越的文筆,讓文章更具可讀性。我只能說這本書是在她的催生下誕生的。把我所學和經驗,和更多没有機會碰面的爸爸媽媽們分享,是我的夢想,謝謝怡菁,幫我實現它。
最後要感謝一直支持我的先生,他常對人說:「我們家有一份收入,一份事業。我有收入,太太有事業,因為她做的事很有意義。」還要感謝兩個孩子,慷慨地讓媽媽把他們的故事公諸於世。
教養的完全實踐 余怡菁
認識姝伶時,老大只有三歲,老二一歲半,那時我推著一個雙人座的嬰兒推車,去參加「親子樂園」的聚會。每月一次或兩次的聚會,媽媽們互相交換訊息,孩子們可以玩在一塊兒,身為創辦人的姝伶還為我們解答各種育兒上的疑難雜症。
那原是我在家帶孩子歲月中,最困頓挫折的日子,「親子樂園」成為我主要的精神支柱。在這裡我認識了很多媽媽,彼此扶持幫忙,成為好朋友;而收獲最大的是,從姝伶身上學到很多觀念和方法,成為我在教養孩子上最寶貴的資源。
老二上幼稚園後,我重回職場。為了兼顧孩子,我在社區的社服機構找了一份兼職工作,負責提供有幼兒的家庭各種生活和教養上的訊息。在社區中,我接觸到很多第一代移民父母,因為成長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親職教育上面臨很大的挑戰,不知道去哪裡尋找援助,親職教育講座的構想於是應運而生。因為我居住的庫比提諾城華人眾多,我也在服務的機構中爭取到辦中文講座。當時經費有限,我央請姝伶幫忙,她慷慨地答應免費為我們主講。
欲罷不能的講座
二○○四年開春,我們以「如何挑選幼兒園」為題,分中文、英文、西班牙三種語言,辦了五場講座。中文講座來了五十多位家長,結束時,家長欲罷不能,圍著姝伶問問題,到九點鐘,因為場地時間的限制,我們只好清場,家長們圍著姝伶在走廊又講了半小時。很多家長耐心地等了半小時,只為問一個屬於自己孩子的問題。同時,我們幾個好朋友有感於孩子雖然上小學,但仍有很多親職功課要學,所以找來姝伶成立了媽媽讀書會,每月兩次,一起研讀中英文的親職教育書籍,由姝伶指導。
後來我在工作上,又陸續請姝伶主講多場講座,每場都叫好又叫座。有次和卡拉巴薩圖書館(San Jose Public Library –Calabazas branch)合辦,合作的資深華人館員雪倫(Sharon)看著家長們圍著姝伶問問題,很感慨地說:「這些媽媽好幸福!我們當初在這裡帶孩子,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也沒有人可以問問題。」回家的路上,想著雪倫的話,我突然想到,那我不是更幸福嗎?我有幸可以在姝伶旁邊學習、請益,解決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疑難雜症,我應該把這樣的幸運與福份和更多的人分享!
拉拉雜雜的一段背景,只不過要說明這本書的源起。姝伶聽說我出過兩本書,很早就詢問過我一起寫書的構想,但我總覺得工作加上家庭,好像自顧不暇。很多人生的決定其實僅在一念之間,我一轉念之後,覺得這是因緣,這是該做的事情,就沒有什麼好猶豫的。這本書寫了兩年多,因為自己的工作,以及姝伶有八個媽媽團體和讀書會的指導工作,所以進度很慢,直到今年初我設立了部落格,開始貼上一篇篇文章,以部落格來催進度,慢慢看到書的雛型。
回頭看,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因為兩年多以來,和姝伶整理她的演講稿,一遍遍再推敲,把父母可能有的疑點和問題一一澄清,發現收獲最大的是自己。原本以為自己累積了很多親職的知識和經驗,但其實還是不及格,還有好多功課要學。
真正的教育
我在姝伶身上,看到的不是理論,而是完全的實踐。她教小孩子不浪費,身體力行,每餐碗裡不剩一點食物;她教孩子誠實,超市少算了一把蔥的錢,她帶著兩個稚兒回到服務台去補錢。我那時心裡想,真麻煩!拖著兩個小小孩,再跑去多付五毛錢,這太折磨人了!但我慢慢了解這其中的差別。真正的教育,是透過生活中的點滴,去體現價值觀。就如姝伶所說,就是因為帶著兩個孩子,所以一定要去補少算的錢。真正的教育,是教化;很多時候,我們只教,沒有經過「化」的過程,於是淪為說教。
很高興這些年下來,我終於開竅了!這麼簡單的道理,其實人人都知道,但唯有通過驗證,你才會真正的相信,而唯有相信,才能成為你的相信系統(believe system),成為自己的價值觀。教育孩子不也同理嗎?我們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提供機會和情境,讓孩子自己去經驗,透過他自己的驗證,而建構他的價值觀。我想這應該是姝伶這本書最主要的精神。
感謝有這樣的機緣,可以和姝伶合作,從她身上學習到做父母的功課,最難得的是,她提供了一個示範,讓我看到原來自動自發、快樂自信的孩子,是如何教養出來的。另外要強調的,這本書是姝伶十多年來專業和經驗的累積,我只是個催生者,有幸利用我的專長協助這本書問世,讓更多的父母可以在教養的路上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工具。
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法 陳姝伶
去年母親節收到姪女傳來的一篇作者不詳的英文小品的簡訊,題目是「媽媽的愛」。內容大致是這樣:「一歲時,媽媽辛勞餵飯、洗澡,你回給她一夜的哭鬧。二歲時,媽媽教你走路,你用跑離回應她的呼喚。三歲時,媽媽用愛烹煮三餐,你回給她滿地食物。……九歲時,她繳了鋼琴學費,你卻練也不練一下。……十一歲時,她帶你和你的朋友去看電影,你叫她坐到另一排。……二十歲時,她問你有沒有異性朋友,你回答不關你的事。三十歲時,她打電話提供照顧嬰兒的忠告,你告訴她時代不同了。四十歲,她提醒你親人的生日...
目錄
來自媽媽們的推薦
自序: 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法 -陳姝伶
自序: 教養的完全實踐 -余怡菁
1.別讓孩子失去自主力
媽媽抱抱
可怕的兩歲
孩子的無敵鐵金剛時期
有理說不清
數到多少,可以輪到哥哥?
什麼是救火車?
害羞的孩子
2.自信心,從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開始
包容是愛孩子的第一課
你是我的無價之寶
爸爸真偉大!
魔鏡,魔鏡,我是什麼樣的小孩?
尊重四部曲
老大難為
3.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培養情緒智商三步驟
快樂選擇權
到底該怪誰?
我最大的缺點,是我最小的優點
我可以和別人不一樣
4.自動自發學習樂
孩子的興趣,最好的指標
每個孩子的學習路不同
做功課的快樂原則
在遊戲中學中文
粗心大意怎麼辦?
不是媽媽要我學的!
陪孩子一起看電視
5.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受用一生
謙虛,聰明孩子的第一課
兩毛五就換到一個祝福
誠實,就從兩把蔥開始
貓頭鷹的故事
愛地球從小開始
可不可以吃洋芋片?
6.當孩子犯錯時,別急著罵!
允許孩子犯錯
乖,不一定是好事
孩子說謊時
獎賞與讚美打孩子,有用嗎?
頂嘴不是壞事
來自媽媽們的推薦
自序: 以孩子為中心的教養法 -陳姝伶
自序: 教養的完全實踐 -余怡菁
1.別讓孩子失去自主力
媽媽抱抱
可怕的兩歲
孩子的無敵鐵金剛時期
有理說不清
數到多少,可以輪到哥哥?
什麼是救火車?
害羞的孩子
2.自信心,從與父母的親密關係開始
包容是愛孩子的第一課
你是我的無價之寶
爸爸真偉大!
魔鏡,魔鏡,我是什麼樣的小孩?
尊重四部曲
老大難為
3.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培養情緒智商三步驟
快樂選擇權
到底該怪誰?
我最大的缺點,是我最小的優點
我可以和別人不一樣
4.自動自發學習樂
孩子的興趣,最好的...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