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神農曾有“十城十仞,湯池百步”;另一位傳說中的人物黃帝,也曾“為五樓十二樓”;大禹的父親鯀則有“做城郭”的故事流傳。這些記載或傳說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在中華共同體形成初期,城就相伴而生了。
中國的城市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城市與人們的生活互相輝映,編織出燦爛的、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
作者簡介:
葛劍雄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者,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等。師從譚其驤,長期從事歷史地理、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方面研究,專著有《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人口史》(第一卷)、《中國移民史》(第一、二卷)、《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悠悠長水:譚其驤傳》等。
張曉虹
歷史學博士,2002-2003年度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出版論著兩部,在國內外權威及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章節試閱
按照中國傳統,中華文明史起自三皇五帝時期,號稱「中華文明五千年」。我們或可認為三皇五帝不過是中華共同體形成之初「王天下」的代表人物。1 但在傳說中,神農曾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2 的事件發生。另一位傳說中的人物黃帝,據說也曾「為五城十二樓」。3 而大禹的父親鯀更有「鯀作城郭」4 之說流傳下來。這些記載或傳說其實都表達了一個意思:在中華共同體形成初期,城就相伴而生了。更重要的是,這些傳說都被當代的考古發現間接證實。在目前已發現的黃河中游地區屬龍山文化時的諸城址,長江中游地區屬屈家嶺文化到石家河文化時期的諸城址,長江上游地區屬寶墩文化時期的諸城址以及河套地區屬老虎山文化時期的諸石城址等,都是屬於三皇五帝傳說時代的城址。在人類社會早期,城與國往往合為一體,一城大多就是一國,一國更多的只有一城。這些國或城分散在神州各地,規模、形式並不見得都相同,但相互之間卻總有些聯繫,或爭戰、或交易,就在這分分合合、糾結不清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中華共同體,城也就成為這一民族共同體重要的物化標誌。5到了夏商時期,中華共同體已經穩步發展,並在中心地帶的河洛地區首先形成了最早的都城。被認為是夏代都城遺址的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鄭州,而商的早期都城亳,位於今河南偃師,而後再遷到今河南鄭州,史稱隞,再遷至今河南安陽洹水畔的相城。這些城池從目前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都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除了這些位於黃河流域的大型都城外,長江流域這一時期也出現不少的城址,甚至這些城址的規模與出土的文物並不遜色於河洛地區的都城,其中最典型的是蜀漢三星堆遺址。而湖北黃陂的盤龍城,規模與形制也與三星堆差相彷彿。夏商之後的西周,在武王伐紂,尤其是在周公平叛三監之亂後,封建諸侯,以屏藩周。各諸侯就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興建王城。由於周王室推崇「大聚」,所以,各國諸侯紛紛興築大城,並延續了外郭內城的制度。再到後來,狼煙四起的戰國時代,更是進入了修城的高潮時期,在《左傳》中我們就可以常常看到「城」某地的記載。這裏的「城」是動詞,也就是修築城牆、興建城市之意。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第一個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並改西周實行的分土而治的封建制為分民而治的郡縣制。秦雖二世而亡,但他的制度卻為西漢政權所繼承。漢興之初,高祖劉邦即「令天下縣、邑城」。6 據說,從此興起了一波築城的風潮,而這也為考古所證實:西至後來為武帝所征服的河西地區,東到沿海南到嶺南,北抵長城,到處都有漢代古城的發現。不過,除了皇都長安,以及西周延續下來的諸侯國都外,大多數郡縣邑城規模狹小,與後世的通都大邑相比,不足為道。不過,話又說回來,在當時即便是通都大邑,也多沒有規劃,基本上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簡。甚至連國都長安,也不過是一個宮殿密集、官署雜錯其間的居住區域,城牆是在多年後才修建起來的。至於所謂的「南象南斗,北象北斗」的斗城之形,其實不過是一個迫不得已的結果,並沒有後世所描述得天花亂墜的理念蘊含其中。
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從此成為統治階層主導意識形態,都城的實體建設也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儘管兩漢都還來不及將儒家的禮制完全貫徹到都城規劃與都城建設中,但這一理念卻從此深入人心,因此無論是六朝建康,還是曹魏鄴都,都力圖在城市建設中體現出儒家禮制,把國家意識形態具體化。不過,這一時期真正把儒家禮制運用到都城建設中的巔峰之作卻是鮮卑族所建立的北魏政權,他們所營建的都城洛陽堪稱當時最能體現《周禮.考工記》原則的作品,並顯然啟發了後來宇文愷營建隋都大興城的思路。而關於這一點,我們會在後文中詳細論述。
唐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都長安及東都洛陽城市建築宏偉壯闊。其規劃整齊的坊市,巍峨壯麗的宮城,成為當時周邊國家,如日本、渤海國和南詔國爭相模仿的典範。事實上,唐代的長安確實是將儒家禮
制應用到都城規劃中的又一個經典之作,它直接承襲了北魏洛陽的規劃思想與城市佈局理念,並且對後世的都城規劃影響深遠,尤其是元大都的修建隱約透露出唐長安的影響。
這一時期中國的城市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國都之外的城市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長江流域的揚州與益州(今成都)「號為天下繁侈」,其城市規模與經濟生活都達到了十分可觀的水準。事實上,這也是我國經濟中心南移的一個重要表徵,由此反映出經濟活動已開始在城市發展中居於重要位置。
宋、遼、金、元,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從都城規劃上,出現了元大都這樣最完美地實現了《周禮.考工記》儒家禮制的都城;與此同時,地方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大批地方城市的出現,其規模與地位可與都城分庭抗禮,成為從唐代到明清時期的重要轉折時期。被西方漢學家稱為「帝國晚期」的明清時期,城市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城市規劃方面雖沒有創新,但地方城市的興起,使得城市在全國經濟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市鎮經濟的發展,幾乎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經濟特徵。在這一階段的末期,因列強的進入,沿海、沿江地區開埠城市的出現,則完全改變了中國城市的舊有格局與景觀,成為學者所稱的「鑲
嵌在舊式長袍的新式花邊」。__
按照中國傳統,中華文明史起自三皇五帝時期,號稱「中華文明五千年」。我們或可認為三皇五帝不過是中華共同體形成之初「王天下」的代表人物。1 但在傳說中,神農曾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2 的事件發生。另一位傳說中的人物黃帝,據說也曾「為五城十二樓」。3 而大禹的父親鯀更有「鯀作城郭」4 之說流傳下來。這些記載或傳說其實都表達了一個意思:在中華共同體形成初期,城就相伴而生了。更重要的是,這些傳說都被當代的考古發現間接證實。在目前已發現的黃河中游地區屬龍山文化時的諸城址,長江中游地區屬...
目錄
總序
引言 一
考古與傳說時代
第一章 城.市—— 早期城市的起源
1. 致天下之民 一一
2. 造郭以守民 一五
3. 聚天下之貨 一八
第二章 都.邑—— 夏商周都城
1. 夏都二里頭遺址 二二
2. 盤庚遷殷與殷墟的發現 二六
3. 武王伐紂與豐鎬二京的建立 二九
4. 營建成周 三五
古都篇
第三章 京.師—— 國都的確立與轉移
1. 定都之議 四〇
2. 四塞之地長安與四方之中洛陽 五一
3. 天下之樞開封 五六
4. 南北往復 五九
第四章 都.京—— 首都與陪都
1. 東西二京 六八
2. 五京制度 七〇
3. 京師拱衞 七九
第五章 城.郭—— 都城形態的演變
1. 匠人營國 八八
2. 居主奧區 九二
3. 承天之序 一〇一
4. 萬世之邦 一〇七
第六章 里.坊—— 都城社會的發展
1. 閭里闤闠 一三四
2. 坊肆謹嚴 一三六
3. 繡旆相招 一四五
4. 勾欄瓦舍 一五七
城市篇
第七章 市.鎮—— 城市與經濟
1. 宋代草市 一六七
2. 明清市鎮 一七六
第八章 水.城—— 城市與交通
1. 水陸會通 一九〇
2. 運河城市 二〇二
3. 江海通津 二〇八
第九章 中.外—— 城市與中外交流
1. 絲路城市 二一六
2. 開埠城市 二二三
總序
引言 一
考古與傳說時代
第一章 城.市—— 早期城市的起源
1. 致天下之民 一一
2. 造郭以守民 一五
3. 聚天下之貨 一八
第二章 都.邑—— 夏商周都城
1. 夏都二里頭遺址 二二
2. 盤庚遷殷與殷墟的發現 二六
3. 武王伐紂與豐鎬二京的建立 二九
4. 營建成周 三五
古都篇
第三章 京.師—— 國都的確立與轉移
1. 定都之議 四〇
2. 四塞之地長安與四方之中洛陽 五一
3. 天下之樞開封 五六
4. 南北往復 五九
第四章 都.京—— 首都與陪都
1. 東西二京 六八
2. 五京制度 七〇
3. 京師拱衞 七九
第五章 城.郭—— 都...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日期:2014-06-16ISBN/ISSN:978988826396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