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隈研吾
定價:NT$ 320
優惠價:66 折,NT$ 211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1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日本當代最重要的建築家之一,隈研吾,他以獨特的視野來剖析建築的過去,展現一位建築家的思想,將許多看似分離的片段連接起來,形成一種線索。從書中,也能探究出隈研吾自身的建築思路。
★本書是日本當代建築家隈研吾對建築的深層思考,以及建築理念的嬗變,已不僅僅局限於建築本身,而是更側重於建築與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二十世紀末的建築界,瘋狂、混亂,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等等,各式各樣的建築風格在建築界朝生夕亡,如曇花一現,更迭速度之快已經遠遠超出了建築史上所定義的正常「結構轉換」。二十世紀末建築狂潮背後,其實是一次難以抗拒的、對建築體系自身否定、推翻的時代運動。建築界面臨著一次歷史性的危機,也正是這個危機,孕育了這場無序的混亂。
那麼這到底是個怎樣的運動,為何要否定建築呢?他又要否定建築的哪些部分、哪些特徵呢?本書的目的就是帶您找到明確問題的線索。
作者簡介:
隈研吾,日本建築大師,慣用竹子、木材、泥磚、石板、和紙等自然建材,建築風格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
1954年生於神奈川縣。1979年畢業自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1985-1986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系客座研究員。1990年在東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01-2008年任教於慶應大學科技科學系。2009年開始擔任東京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有「龜老山展望台」(1995)、「水/玻璃」(1995,AIA獎)、「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1995)、「森舞台/宮城縣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7,日本建築學會賞)、「石之美術館」(2001,國際石材建築大獎)、「馬頭町廣重美術館」(2001,Murano Prize)。近期作品有「長城下的公社/竹屋」(2002,北京),「長崎縣立美術館」(2005,長崎)、「三多利美術館」(2007,東京)。目前於中國及歐洲仍有許多建案進行中。近十年更一手囊括JCD、日本AIJ獎、美國AIA、全球創新建築獎、芬蘭Spirit of Nature Wood Architecture、法國Energy Performance + Architecture Award等國際大獎。著作有:《十宅論》、《再見.後現代》、《建築的慾望之死》、《負建築》、《新建築入門》、《小建築》等。
名人推薦: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暨專任副教授)推薦
謝宗哲(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交大建築所兼任助理教授)全文審訂監修及專文推薦
建築的再啟蒙/謝宗哲
本書是建築家隈研吾在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員之後、回到日本國所撰寫的一本建築入門書。內容是建築這門專業學術領域中,無論任何階段(過去/現在/未來)與任何身分(學生/從業人員/作家/學者/愛好者)都可能會持續反覆追問的經典議題,包括:建築的定義、建築的起源、主觀與客觀的建築之間、普遍性的追尋與終結、建築的現代主義、甚至是直到今日依然方興未艾的、關於建築與自然之間的永恆辯證。隈研吾先生非常體貼地將西方各個時代中之建築所肩負的任務及其設計上的著眼點與特色、以及生產出這一切的、和當時的思想背景與社會潮流息息等相關脈絡,按照順序、有條不紊地做出明確的呈現與表達。除了對上述的建築經典命題及論述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與解釋外,更令人玩味的則是內文中亦充滿著他在身為年輕建築家的那個當下所不經意流露出的詩意。
本書在一開始就提到德希達的解構、以及形而上學的批判而似乎顯得有「賣弄」的嫌疑(隈研吾人在哥倫比亞的那個時候正是解構主義的全盛時期),但是在本書設定目標範圍裡所談及的「思想」,卻並不僅限於偏狹的「西洋哲學」而已,而是進一步地回溯到比中世紀更為遙遠的從前,包括了在原始時代裡、將原本橫躺的岩石作縱向擺設的這個藉由人手所發生的始源性的、原初的構築裡頭所包含的「思想」。此外,還包括關於超越思想•哲學的這個主觀/客觀、邁向普遍性的這個向度上,也有了相對細膩的討論,並把他試圖在建築領域中找出相近軌跡的努力作了明確的闡述。
至於我個人最感興趣的,其實便是關於建築的內部與外部、主觀與客觀、新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與各種哲學流派之間的交叉比較與討論;而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作者談及建築對於普遍性之追尋,在於它本身的存在即帶有作為物質之界限而被深深困擾、建築卻只能彷彿拖著沈重的腳鏈、重複地徘徊反覆,因著難有進展而在18世紀末以挫敗告終,而產生了自然的逆轉的這件事。結果建築似乎也只能透過「回歸自然」來達成本身的救贖,而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帶出了新藝術運動這類仿擬植物的風潮、以及萊特的有機建築與密斯的玻璃透明建築試圖與自然融合的現象。有趣的是,約莫在100年後的現在,全球又再度掀起關於自然系建築的熱潮,或許可以視為歷史的共時性吧。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有別於過去眾多相關經典中傾向以戀物癖式的樣式分析與考究的作法,隈研吾先生更企圖針對驅動歷史進程背後的機制與來龍去脈來作完整的闡述與梳理:所有的斷裂片段與晦澀不明的狀態在他宛如進到歷史洪流中的領航與書寫下被串聯、縫補了起來,而這也讓筆者原本相對薄弱的、對於西方建築知識論的認知基礎終於得到關鍵性的補強與再裝備。相對於一般傾向偏向物理層次的、戀物考究式的建築閱讀,本書提供了社會性的、哲學論式的、思潮辯證之閱讀的機會。
最後,要對即將學習建築的人、以及在大學裡對「西洋建築史」感到很乏味無聊的學生們、對於建築的理解莫衷一是而長期感到困擾的朋友、以及熱愛建築的深度愛好者、想對建築這門專業進行完全攻略的重度粉絲們做出呼籲。這本書就如同一部於世紀交替之際所誕生的全新建築十書或建築福音書,極可能讓你對於建築的認知產生重大改變,甚至獲得救贖。我個人讀完本書有了建築再次得到啟蒙的真實感。內容看似有點艱澀甚至有點重口味,但是讀起來確相對輕鬆,具有極高的可讀性。在此誠摯推薦。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5折 | 7 |
7折 | 2 |
7折以上 | 3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隈研吾
優惠價: 66 折, NT$ 211 NT$ 32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1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日本當代最重要的建築家之一,隈研吾,他以獨特的視野來剖析建築的過去,展現一位建築家的思想,將許多看似分離的片段連接起來,形成一種線索。從書中,也能探究出隈研吾自身的建築思路。
★本書是日本當代建築家隈研吾對建築的深層思考,以及建築理念的嬗變,已不僅僅局限於建築本身,而是更側重於建築與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二十世紀末的建築界,瘋狂、混亂,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等等,各式各樣的建築風格在建築界朝生夕亡,如曇花一現,更迭速度之快已經遠遠超出了建築史上所定義的正常「結構轉換」。二十世紀末建築狂潮背後,其實是一次難以抗拒的、對建築體系自身否定、推翻的時代運動。建築界面臨著一次歷史性的危機,也正是這個危機,孕育了這場無序的混亂。
那麼這到底是個怎樣的運動,為何要否定建築呢?他又要否定建築的哪些部分、哪些特徵呢?本書的目的就是帶您找到明確問題的線索。
作者簡介:
隈研吾,日本建築大師,慣用竹子、木材、泥磚、石板、和紙等自然建材,建築風格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
1954年生於神奈川縣。1979年畢業自東京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班。1985-1986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系客座研究員。1990年在東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01-2008年任教於慶應大學科技科學系。2009年開始擔任東京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有「龜老山展望台」(1995)、「水/玻璃」(1995,AIA獎)、「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1995)、「森舞台/宮城縣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7,日本建築學會賞)、「石之美術館」(2001,國際石材建築大獎)、「馬頭町廣重美術館」(2001,Murano Prize)。近期作品有「長城下的公社/竹屋」(2002,北京),「長崎縣立美術館」(2005,長崎)、「三多利美術館」(2007,東京)。目前於中國及歐洲仍有許多建案進行中。近十年更一手囊括JCD、日本AIJ獎、美國AIA、全球創新建築獎、芬蘭Spirit of Nature Wood Architecture、法國Energy Performance + Architecture Award等國際大獎。著作有:《十宅論》、《再見.後現代》、《建築的慾望之死》、《負建築》、《新建築入門》、《小建築》等。
名人推薦: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暨專任副教授)推薦
謝宗哲(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交大建築所兼任助理教授)全文審訂監修及專文推薦
建築的再啟蒙/謝宗哲
本書是建築家隈研吾在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員之後、回到日本國所撰寫的一本建築入門書。內容是建築這門專業學術領域中,無論任何階段(過去/現在/未來)與任何身分(學生/從業人員/作家/學者/愛好者)都可能會持續反覆追問的經典議題,包括:建築的定義、建築的起源、主觀與客觀的建築之間、普遍性的追尋與終結、建築的現代主義、甚至是直到今日依然方興未艾的、關於建築與自然之間的永恆辯證。隈研吾先生非常體貼地將西方各個時代中之建築所肩負的任務及其設計上的著眼點與特色、以及生產出這一切的、和當時的思想背景與社會潮流息息等相關脈絡,按照順序、有條不紊地做出明確的呈現與表達。除了對上述的建築經典命題及論述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與解釋外,更令人玩味的則是內文中亦充滿著他在身為年輕建築家的那個當下所不經意流露出的詩意。
本書在一開始就提到德希達的解構、以及形而上學的批判而似乎顯得有「賣弄」的嫌疑(隈研吾人在哥倫比亞的那個時候正是解構主義的全盛時期),但是在本書設定目標範圍裡所談及的「思想」,卻並不僅限於偏狹的「西洋哲學」而已,而是進一步地回溯到比中世紀更為遙遠的從前,包括了在原始時代裡、將原本橫躺的岩石作縱向擺設的這個藉由人手所發生的始源性的、原初的構築裡頭所包含的「思想」。此外,還包括關於超越思想•哲學的這個主觀/客觀、邁向普遍性的這個向度上,也有了相對細膩的討論,並把他試圖在建築領域中找出相近軌跡的努力作了明確的闡述。
至於我個人最感興趣的,其實便是關於建築的內部與外部、主觀與客觀、新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與各種哲學流派之間的交叉比較與討論;而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作者談及建築對於普遍性之追尋,在於它本身的存在即帶有作為物質之界限而被深深困擾、建築卻只能彷彿拖著沈重的腳鏈、重複地徘徊反覆,因著難有進展而在18世紀末以挫敗告終,而產生了自然的逆轉的這件事。結果建築似乎也只能透過「回歸自然」來達成本身的救贖,而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帶出了新藝術運動這類仿擬植物的風潮、以及萊特的有機建築與密斯的玻璃透明建築試圖與自然融合的現象。有趣的是,約莫在100年後的現在,全球又再度掀起關於自然系建築的熱潮,或許可以視為歷史的共時性吧。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有別於過去眾多相關經典中傾向以戀物癖式的樣式分析與考究的作法,隈研吾先生更企圖針對驅動歷史進程背後的機制與來龍去脈來作完整的闡述與梳理:所有的斷裂片段與晦澀不明的狀態在他宛如進到歷史洪流中的領航與書寫下被串聯、縫補了起來,而這也讓筆者原本相對薄弱的、對於西方建築知識論的認知基礎終於得到關鍵性的補強與再裝備。相對於一般傾向偏向物理層次的、戀物考究式的建築閱讀,本書提供了社會性的、哲學論式的、思潮辯證之閱讀的機會。
最後,要對即將學習建築的人、以及在大學裡對「西洋建築史」感到很乏味無聊的學生們、對於建築的理解莫衷一是而長期感到困擾的朋友、以及熱愛建築的深度愛好者、想對建築這門專業進行完全攻略的重度粉絲們做出呼籲。這本書就如同一部於世紀交替之際所誕生的全新建築十書或建築福音書,極可能讓你對於建築的認知產生重大改變,甚至獲得救贖。我個人讀完本書有了建築再次得到啟蒙的真實感。內容看似有點艱澀甚至有點重口味,但是讀起來確相對輕鬆,具有極高的可讀性。在此誠摯推薦。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5折 | 7 |
7折 | 2 |
7折以上 | 3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