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明清兩代五百年歷史的見證。紫禁城自明永樂十八年建成,至清宣統三年溥儀遜位,經歷了明清兩代四百九十一年的滄桑歲月,共有二十四位帝王在這裡御極,並實施對全國的統治權。在這座明清兩代的中心舞臺上,不知演出過多少幕歷史的悲喜劇——鄭和下西洋、土木之變、南宮復辟、于謙蒙難、明武宗荒淫、魏忠賢亂政、張居正改革、李自成進京、崇禎帝自縊、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康乾盛世、鴉片戰爭以來的種種屈辱,慈禧垂簾聽政,戊戌變法,清帝遜位……五百年間王朝的消長,中華民族的榮辱,世界潮流的衝擊,在這裡一一展示。紫禁城是一處濃縮這一切的地方。
作者簡介:
張曉生 ,漢族 ,一九四七年生於河南林縣 ,祖籍山東肥城 。早年學習音樂 ,後學醫從醫 ,三十五歲才拿起筆 。主要著作 :《中國古代戰爭通覽》、《中國近代戰策輯要》、《中華古文明大圖集》、《中華佛文化圖典》、《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兵詩窺要》、《野人小草集》、《我們沉睡在清晨》、《從奧林匹亞到萬里長城》、《衝動商旅》、《蜀道》、《統萬城》、《成才經》、《魯迅大辭典》(撰稿人之一)、《文藝鑒賞大觀》(主編)等 。
章節試閱
【帝宮鳥瞰(代序)――見皇房壯知天子尊】
紫禁城——這座廣袤恢宏、嵯峨壯觀的古建築群,中國明清兩代二十四位帝王君臨天下的統治中心,巍然屹立在北京城中央,迄今已有五百九十個年頭。夕陽幾度,國祚數移。昔日的皇家禁臠,如今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人文旅遊資源,每年都會有大量中外遊客,潮水般地湧入參觀。據老朋友譚斌院長講,平均下來,年年兩三千萬人次不止,門票收入固然可觀,可也實在不堪重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筆者曾在西華門內武英殿行走了五、六年,每天上下班都要穿行於東西華門,或者從神武門外乘車。記得那時候,無論春溫秋肅,夏雨冬雪,走在路上,經常與遊客擦肩而過,總會見到一雙雙似在探詢的目光,一副副若有所思的模樣。於是,就不免在想:諸位心裡琢磨些什麼?
不見皇房壯,安知天子尊。紫禁城這地方,只要置身其中,本來就足以讓你目眩神迷,歎為觀止了。中國歷史在最近的幾百年間,經歷了如此劇烈的變幻,帝制時代的皇宮,更容易被蒙在費解和誤讀的疑霧中。
我們現在站的地方,是毛澤東紀念堂。你可曾想到, 就在距今一百年前,這裡還是進入大清皇城的南門——大清門之所在。那時的王公大臣早朝,每日凌晨從皇城南面進入紫禁城,必須走這個門。
有人要問:無論清代,還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門都是午門,為何從午門到大清門之間的距離,會長達一千三百公尺,中途還建有天安門和端門,這樣重重設門,用意何在?應該不難想到,這肯定是故意做的安排,肯定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簡言之,正是為了顯示紫禁城乃是帝王的皇家大內,所以刻意要在你還沒進入紫禁城之前,先就營造出一派肅穆深邃的氣氛,以便為紫禁城的正式亮相,布置個意境化的序幕。你看,當年從大清門步入紫禁城前區,先要走過一段漫長的御街,御街兩旁是連簷通脊的千步廊,人們在被如此設定好的線路中行進,走著走著,有誰還敢輕忽怠慢,有誰還會胡思亂想,只能是屏息斂容,亦步亦趨,兩眼直往天安門遙望了。而當臨近天安門外金水橋時,頓時呈現出一個寬闊的廣場,又給人以豁然開朗之感。再看紅色城臺的背景前,五座石橋上的漢白玉欄板氣勢如虹,與金水河兩岸欄杆縱橫交織,遠遠望去,那裡彷彿繚繞著一片白雲,承托著宏偉壯麗、氣魄非凡的天安門城樓,宛若神聖莊嚴的仙境。這就是當年步入大清門後,你必然會感受到的第一個高潮。
再往裡行,進入了一個收斂氣勢的方形空間——端門的前庭。與天安門形制略似的端門,緊隨天安門之後,高大莊重,組成封閉沉靜的庭院,並通過端門和午門之間三百五十公尺長的御街,兩旁工整一致的朝房,營造出壓抑而平淡的氣氛,更烘托出即將亮相的巍然矗立的午門。說到午門,有人會聯想到「推出午門斬首」之類的傳言,看戲或聽書時形成的印象。這裡順便澄清一下,午門可不是幹這種事情的地方。但午門的建築風格,確可使人眼前一亮,無論體量輪廓,還是方位轉圜,完美地體現出古文獻中闕與觀的規制。紫禁城的營造者,出於對中國皇權文化的深刻理解,特別在這裡運用了一組五鳳樓的建築組群,錯落有致地顯現空間對比的強烈變化,造成了愈發讓你肅然悚然的第二個高潮。
進入午門後,驟然出現一個廣闊豁亮的宏大庭院,院中橫貫內金水河,五座石橋鋪展在金水河之上,寬達庭院的三分之一,潔白如玉,豪放醒目。隔河仰望太和門,白色須彌座承托的七間殿宇式朝門,莊嚴壯麗。於是乎,天威盡顯,大哉如斯,從而為紫禁城宮殿的中心——太和殿的展現,做好了最後的鋪墊。
這一優秀設計,體現了藝術上猶如音樂般抑揚頓挫的韻律,有收斂,有開放,有漫長,有高昂,經此三大高潮,漸入至高的境界。確實,說到建築之美,不僅在於其形象、輪廓、色彩和裝飾意味,更重要的是如何安排好比例關係。在紫禁城所有宮殿中,太和殿無疑是最著名的,因為太和殿是皇帝治國理政的正衙,是皇權和法統的象徵,理所當然地成為紫禁城規畫、設計和營造的重中之重。這一核心地位,決定了太和殿庭院不同於其他宮殿庭院疏朗開闊的廣場氣氛,而是呈現出一種至高無上的大朝氣象。何謂大朝氣象?不知道什麼不是大朝氣象,怎麼會知道什麼叫大朝氣象,放眼古今中外,就是這種堪稱孤例的特殊氣象。而這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氣象,竟然不用別的東西來支撐,只須靠太和殿庭院兩廂文樓和武樓建築樣式的陪襯,即可獲得。其設計上的奧妙,也許就在於數學因素滲透在建築之中,形成了優美的權衡比例。
而且,在設計太和殿時,不僅重視三層臺基和周圍環境的烘托,還考慮到與遠在三里之外的大清門的距離,及與紫禁城背後景山的尺度關係。眾所周知,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有著奇妙的數字祕密,那就是盡量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整個作品的0.618部位上,這樣做效果可能最好,稱之為「黃金分割率」。如此去想,就不難理解,紫禁城的設計者為何把大清門(明代叫大明門)放在離紫禁城如此遙遠的地方,為此甚至不惜拆遷當年京城南面的城牆。過去,我們只知道這是為了延長紫禁城的序幕,所謂佳境必須漸入才好,但其具體尺度應該多少,這個問題要靠數學比例來解決。你看,從大清門到景山的總長度是五里,而從大清門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三•○九里,兩者的比值為3.09:5=0.618,正與黃金分割率的比值相同。這就足以說明,我們的先人在建築設計中運用數學規律,已然是何等的嫻熟和睿智。
這裡,回答一下紫禁城的名稱,由何而來。中國古代星象學家,把天上的星宿分為五大星區,叫作五宮,即東宮、西宮、南宮、北宮、中宮,中宮又稱紫微宮,那裡被認為是天帝的居所。皇帝既然自稱天子,老天爺的兒子,他們在人間的居所,就想和天帝的居所相對應。於是,天上紫微宮,地上紫禁城,皇帝就這樣通過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把自己的宮殿作為皇權的象徵物化出來,達到崇宮室而威四海的目的。
豈止如此,紫禁城被建在當時北京城的中心(即使到今天,它還在正中心),也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在建築佈局和宮殿命名上,更採取了一整套象徵手法,就像要寫篇好文章那樣,使得紫禁城裡處處無閒筆,哪裡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如乾清宮和坤寧宮,象徵天地清寧;乾清宮東面的日精門和西面的月華門,象徵日月精華;東西六宮,象徵十二干支;東西六宮後的數組建築,象徵眾星。正如太和殿是在象徵皇權如昊天高不可測一樣,這些象徵日月星辰的對稱的建築群,拱衛著也在象徵乾天坤地的乾清、坤寧二宮,又一次顯示受命於天的皇帝的尊嚴。
再來看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如何被運用到紫禁城的設計營造中來。紫禁城的總體佈局,為外朝、內廷兩大部分,外朝為陽,內廷為陰,二者既互相對應,又相互依存。外朝建築佈局疏朗,氣勢雄偉,體現陽剛之美;內廷建築佈局嚴謹,內簷裝修纖巧精緻,富有生活氣息。由於兩大部分的占地面積相似,為了突出外朝陽剛氣魄,在紫禁城前的中軸線上,布置了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及御街兩側的門廡,在太和門左右,配置兩條外朝的輔助軸線——文華殿和武英殿,作為太和殿的左輔右弼。從數目的陰陽來說,奇數為陽。因此外朝的建築格局,無論縱向或橫向,均用奇數三,縱向為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橫向為武英、太和、文華三殿。內廷位於紫禁城後半部,為陰,故其佈局多用偶數。最典型的,就是東西六宮,以及乾東、乾西五所的設置了。
陰陽學說對事物的總體分析,是基於陰陽兩面,但若再細加分析,還有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陽和陰中之陰四種情況。就紫禁城宮殿建築而言,午門、太和殿為陽中之陽,乾清宮和坤寧宮的前殿為陰中之陽,它們既與陽中之陽有共通之處,二者又不盡相同。乾清宮的屋頂用重簷廡殿式,殿前、御路、丹墀上陳設日晷嘉量等,與太和殿基本相同,這是陽中之陽與陰中之陽的共同點。可是,乾清宮前半部臺基為須彌座和白色勾欄,北面卻是青磚臺基,臺基上不用勾欄,而用琉璃燈籠磚,這又是為什麼?一座大殿的前後,用兩種不同的裝飾,正是陰中之陽在乾清、坤寧兩宮中的藝術處理。之所以這樣做,可能由於乾清、坤寧兩宮畢竟是作為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寢宮,既要同樣嚴謹端莊,又不能過分森嚴,以免影到寢宮應有的生活氣氛。中國古人在觀察自然時,還得出
一個樸素的唯物觀念,即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後來又發展了這種認識,從這五種物質的不同特性出發,抽象歸納出世間所有事物的分類方法,推演出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及其變化,形成了與陰陽說相輔的五行說。五行說中的五大類內容,涵蓋很廣。如方位中,東西南北中為五方;色彩中,青黃赤白黑為五色;氣候中,風寒暑濕燥為五氣;感情中,喜怒思愛恐為五志;味道中,酸甜苦辣鹹為五味;以及還有五音、五穀、五臟等。上述五行觀念,在紫禁城宮殿營建中,也有所反映。
按照五行的觀念,既然方位中的東方屬木,為青色,其生化過程為「生」,可以用來比喻青年人的成長,所以,紫禁城就把太子讀書的地方設在東華門內,即紫禁城東邊的文華殿,並將屋頂做成綠色琉璃瓦,明顯不同於其他宮殿上鋪設的黃色琉璃瓦,以符合五行中木的方位為東、生化過程為生、色彩為青的屬性,很適應東宮太子在這裡讀書成長的需要。
與紫禁城同時建成的社稷壇,體現五行中的五色最為顯著,不僅在壇頂做出表現方位的五色土,而且壇的四周護牆,也按五行中的顏色,做出各種釉色的琉璃瓦,東方為青藍色,南方為赤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反映了古代五行中方位和色彩的對應。
五行說中,又有相生相剋的說法,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生化和相互制約的關係。生,含有滋生、助長的意義,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由於土象徵中央,紫禁城宮殿規畫特別考慮「火生土」的規律,除將屋頂大面積做成黃琉璃瓦之外,還大面積地把所有牆壁外面油飾成赤色,以符合火在五行中生土為赤,火為土之母,促使中央的土得以循環生化。而在相剋規律中,則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由於木剋土,紫禁城外朝建築中很少用綠色油飾,也不種樹木,以防木的色彩剋及象徵皇權的土的顏色,那就好像不吉利,也不好看。
由於五行中只有相生沒有相剋也不行,不能維持整體平衡,紫禁城的營造者真是煞費苦心,把紫禁城最北端的御花園和景山,確定為以木為主。因為北方為水,水生木,所以在乾清、坤寧兩宮以北,布置象徵陰中之陰的以木為主的御園御山,就符合水生木,與前朝的火生土相反相成。
至於紫禁城絕大部分區域,特別是前朝中軸線上,之所以沒有樹木的原因,一方面是從大朝使用角度出發,認為不需要有樹,有樹影響觀瞻,還可能藏匿刺客,另一方面按五行說中的布置要求,設計者也怕犯了木剋土的忌諱,不敢栽樹。據說明代晚期,曾在午門外採來松枝搭起涼棚,以免等候上朝的百官,總站在風露之下。這番好意,到清初就又廢除了。今天,在午門外御路兩旁看到不少洋槐,那是民國年間紫禁城改作故宮博物院後,才栽種的。
紫禁城宮殿在做總體規畫時,對周圍環境的選擇和佈局,也頗費心思。紫禁城北面,距神武門約三百公尺處是景山,景山與紫禁城總體佈局的關係,極為密切。這首先是由於,明初永樂年間的北京城,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礎上建造起來的。從歷史上看,不少開國皇帝,為皇家宮殿及陵墓建築選址時,都會在風水上大做文章,以圖達到讓已經滅亡的那個王朝永世不得翻身,本朝則帝業昌盛、江山永固的願望。因此,明初永樂皇帝把都城建在他據以發跡的北京,又用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堆成景山,稱萬歲山,將其正好置於元朝曾建的宮殿之上,藉以「壓勝前朝」,自有其心理用意。
另外,古代帝王宮殿的傳統格局,大多把坐北向南、依山面水視為理想的環境。景山雖然不是一座自然生成的山,但經過精心堆砌營造,五峰巔連,林木蔥鬱,置於紫禁城之後,不僅起到裝點風景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宮殿建築的穩定感和安全感。
它與紫禁城內也是人工開掘的內外兩條金水河,遙相呼應,就使得紫禁城宮殿更明顯地處於坐北向南、依山面水的環境之中。實際效果,也確是如此。當你站在景山峰頂俯瞰紫禁城,只見殿宇嵯峨,琉璃瓦頂熠熠閃光,極目環視四周,可一覽北京全城。而從紫禁城內北望景山,滿目蒼翠中,山峰上五座造型各異的亭子,清晰地映現在藍天白雲之下,成為紫禁城宮殿的一座巨大的山景屏風,襯托得紫禁城愈發肅穆恢宏。
毫無疑問,紫禁城宮殿設計的指導思想,主要是體現皇帝的至尊地位, 一切都圍繞這個主題做文章。但也可能正因為如此,它對如何確保宗法禮制和帝王權威不受侵犯,未免考慮得過多,而對它的實用功能,則考慮不夠。紫禁城是沿縱深發展的線索,形成了一條以主要宮殿為基點的南北向的中軸線,在中軸線兩旁布置左右對稱的次要宮殿。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紫禁城,而且向南北延伸,南經京城正門正陽門,至外城正門永定門,北經景山中峰、皇城北門地安門,直到鐘鼓樓,全長十六華里。這樣步步深入的格局,只會進一步突出紫禁城宮殿的顯赫地位。
在概略地介紹過紫禁城的大致格局後,想談點除此之外,你到紫禁城來,還該看什麼。古人云,買櫝還珠可勝慨。意思是,如果買家只是買了個首飾盒,卻把盒子裡的珍珠還給了賣家,那就太遺憾了。
在參觀紫禁城時,希望你能感到,用故宮朱誠如院長的話說,紫禁城是我們的先人智慧和血汗的結晶,訴說著中華民族曾經有著怎樣世所罕見的創造能力。紫禁城固然是皇帝為了統治國家給自己營造的安樂窩,但它的營造思想、營造過程、營造成就,又終究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貢獻出來的,展現了中國當時文明進化和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水準。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滄桑,皇帝們早不知到哪裡去了, 紫禁城卻成為先人留給子孫後代的寶貴遺產,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自豪和驕傲。
紫禁城又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載體。眾所周知,中國以擁有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科學成就聞名於世,除四大發明外,中國古代天文、曆算、建築、文學、藝術、美學、政治、經濟、哲學等文明發展,都曾領先於世界。紫禁城始建於明初,前代科學文化諸方面成就,在它這裡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呈現。前面講到,按照陰陽五行學說,紫禁城採用了古代宮殿前朝後寢、黃瓦紅牆的傳統做法,用以體現皇宮作為中央王朝所在地和皇帝居所的尊貴地位,而如此浩瀚的琉璃的海洋,只有在陶瓷的故鄉中國,才能看到。前面也講過,按照古代天文學對天象的劃分和對星宿的認識,紫禁城在地面複製了一個紫微宮,三大殿代表紫微宮的三垣,後三宮和東西六宮代表紫微宮的十五顆星,天上紫微宮,地上紫禁城,二者遙相感應,以表現皇帝貴為天子、奉天承運、治理萬民的崇高身分。陳列在太和殿、乾清宮等主座宮殿前的嘉量,今天也許不那麼令人矚目,但它卻是以黃鐘為基礎,以聲共振原理為依據,獨步世界的中國古代計量科學的實物,其精密程度,可與兩千多年後上個世紀才確定的世界公用計量體系媲美。至於紫禁城各宮殿數不勝數的匾額楹聯,內容幾乎涉及三墳五典、經史子集等古代各種經典。紫禁城是美的寶庫,美的典範,它那大氣磅礡、宏偉壯麗的美的旋律、美的氣魄,只有在經歷了悠久文明和漫長大一統帝國的中國的土地上,才能產生。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典範,這個問題前面沒有多講。中華先民由穴居野處到建造房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華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和長期形成的社會環境,又造就了中國建築完整的木構架系統,以及豐富的材料結構、群體組合、講求建築形象及建築裝飾、建築佈局嚴整而靈活、建築與園林相結合等特點。紫禁城無疑全面而且成功地體現了這些優良傳統,以清醒的世俗理性精神和強烈的政治倫理色彩,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審美情致,作為中國民族性格、民族意識和燦爛歷史的象徵,完成其偉大的土木式外化。中國古代建築,尤其重視宮殿建築,被奉為古代文化經典的《周禮》,對都城和宮殿建設有著具體規畫,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這些內容大多被繼承和完善下來。紫禁城集中反映了《周禮》以來的宮殿建築傳統,體現出實用與禮制的結合,復古與創新的結合。必須指出,明清紫禁城與元大內有直接沿襲關係,元大內又是沿襲了宋代汴京宮殿的規制,而宋代則是繼承了漢唐兩代的作法。因此,明清紫禁城既是在前代宮殿建築一脈風流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又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最後頗多創舉之大成。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寶庫。歷代帝王,利用自己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製作和搜羅了大量珍貴藝術品,在紫禁城裡為我們留下了兩百多萬件古代文物。這些傳世國寶,包括書法、繪畫、青銅、陶瓷、玉器、絲繡、琺琅、竹木牙雕、家具、樂器、天文儀器等諸多種類。它們是古代藝術品的精華部分,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明珠。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它們同紫禁城宮殿形成一種密不可分的聯繫,共同構成紫禁城文化完整的體系。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五百年歷史的見證。紫禁城自明永樂十八年建成,至清宣統三年溥儀遜位,經歷了明清兩代四百九十一年的滄桑歲月,共有二十四位帝王在這裡御極,並實施對全國的統治權。在這座明清兩代的中心舞臺上,不知演出過多少幕歷史的悲喜劇——鄭和下西洋、土木之變、南宮復辟、于謙蒙難、明武宗荒淫、魏忠賢亂政、張居正改革、李自成進京、崇禎帝自縊、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康乾盛世、鴉片戰爭以來的種種屈辱,慈禧垂簾聽政,戊戌變法,清帝遜位……五百年間王朝的消長,中華民族的榮辱,世界潮流的衝擊,在這裡一一展示。紫禁城是一處濃縮這一切的地方。也許瞭解了這些,到紫禁城來遊覽,才不虛此行。
【帝宮鳥瞰(代序)――見皇房壯知天子尊】
紫禁城——這座廣袤恢宏、嵯峨壯觀的古建築群,中國明清兩代二十四位帝王君臨天下的統治中心,巍然屹立在北京城中央,迄今已有五百九十個年頭。夕陽幾度,國祚數移。昔日的皇家禁臠,如今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人文旅遊資源,每年都會有大量中外遊客,潮水般地湧入參觀。據老朋友譚斌院長講,平均下來,年年兩三千萬人次不止,門票收入固然可觀,可也實在不堪重負。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筆者曾在西華門內武英殿行走了五、六年,每天上下班都要穿行於東西華門,或者從神武門外乘車。...
作者序
【寫在卷首】
人生確如白駒過隙,轉瞬已到了晚年。就在二十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風塵中幸遇知己,將我引進故宮西華門內武英殿行走,開始接觸到文物,而且多是出國列展的頂級文物。我這人野路子出身,幾乎沒受過任何完整的系統教育,尤其是文史教育。大概從三十年前拿起筆來舞文弄墨的那天起,就是在踉踉蹌蹌全無法度,難諧盡耳唯擅孤吹,被莫言謔稱「雙目炯炯,匪氣十足」,好像什麼也不
在乎。哪裡敢什麼也不在乎,只在乎
想在乎的東西而巳。譬如,對於見到
的文物,就會情不自禁地心存敬意。
何謂文物?顧名思義:文化信物。無論來自祖宗遺傳,還是地下出土,都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現在還能見到的東西。這對於想搞歷史研究的人,該是何等重要,怎麼去講,也不為過分。歷史又是甚麼?歷史是秦皇銳思漢帝窮神,也得是驪山之塵茂陵之草。記得在跟某些朋友聊天時,說過這樣的話:當您走進遍佈於神州各地的歷史博物館,切莫小覷那一件件火為精靈土為胎的陶瓷,那一尊尊古鏽斑斕的青銅器,那一片片燦若雲霞的絲綢,那一柄柄百煉鋒成的利刃,它
們所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您直接感觸到的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嗎?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裡凝凍、積澱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
唱三歎,流連不已,要比看多少文獻都可靠。而在故宮幫助工作的五、六年間,每日有事沒事,徜徉在充滿歷史迴響的偌大的紫禁城內,抬頭不見低頭見,所見全是有意味的存在,就很容易心由境造。曾有感寫下一副對子——太息乾坤星移物換,歌吟歲月雨縱風橫,作為告別那裡時的贈言。
說到在故宮最大的收穫,還是對早已被高度抽象化了的中國皇權帝制這個概念,究竟本該是些什麼形態,似乎有所領悟。所以,我才認為,要想瞭解點什麼,現場感挺重要。有兩句老話:書到用時方恨少,覺知此事須躬親。其實,人要是比較聰明,臨時看書也來得及,但對什麼若無親身感受,滿腦子都是耳食之言,即別人對這是怎麼說的,那永遠都會是別人是怎麼說的,形不成屬於自己的學問。我確曾很羡慕在故宮上班的人,認為他們那差事不錯,琢磨過能否調進去。當然,想也白想,戎裝在身,不可能的事。再好的工作,也要看怎麼幹,如果不利用職務便利,上班就去那兒搬來搬去,登記造冊,雖說是工作需要,也可能只是為別人做點準
備,自己啥也不知道。我於是將對這裡環境器物的印象筆記下來,翻拍一氣,免得日後忘卻。這麼說來,早就該寫這本書了,何以等到現在?沒別的原因,當年禁不住誘惑,幹別的去了。如今回過頭來,再想怎麼樣,筆頭都有些發澀。然而,我相信下過的工夫不會白費,且不說常感到這些東西餘溫尚存,正所謂死灰不可復燃乎,總把前程問火爐。最近翻揀有關筆記,發現只要認真梳理一下,也許還能搞出本有用的讀物。至於它有沒有用,我說了不算,讀者說了算。最後,解釋一下書名中的「大內」二字。「大內」,在這裡語義雙關:既是紫禁城昔日的別稱,又是指它所負載的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張曉生記於二○一三年九月八日
【寫在卷首】
人生確如白駒過隙,轉瞬已到了晚年。就在二十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風塵中幸遇知己,將我引進故宮西華門內武英殿行走,開始接觸到文物,而且多是出國列展的頂級文物。我這人野路子出身,幾乎沒受過任何完整的系統教育,尤其是文史教育。大概從三十年前拿起筆來舞文弄墨的那天起,就是在踉踉蹌蹌全無法度,難諧盡耳唯擅孤吹,被莫言謔稱「雙目炯炯,匪氣十足」,好像什麼也不
在乎。哪裡敢什麼也不在乎,只在乎
想在乎的東西而巳。譬如,對於見到
的文物,就會情不自禁地心存敬意。
何謂文物?顧名思義:文化信物。無論...
目錄
序:帝宮鳥瞰——見皇房壯知天子尊
第一章:九五之尊——朕即國家天威叵測
第二章:乾綱獨斷——天下事重躬自斷制
第三章:大位傳承——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第四章:祭天祀祖——奉天承運祖宗家法
第五章:君王起居——窮奢極侈恣性縱欲
第六章:皇子教育——因其材力各俾造就
第七章:六宮粉黛——富貴已極終無意趣
第八章:太監制度——賤似蟲蟻皇家心腹
第九章:共和風雲——中華帝制壽終正寢
明朝皇帝大事掠影
清朝皇帝大事掠影
序:帝宮鳥瞰——見皇房壯知天子尊
第一章:九五之尊——朕即國家天威叵測
第二章:乾綱獨斷——天下事重躬自斷制
第三章:大位傳承——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第四章:祭天祀祖——奉天承運祖宗家法
第五章:君王起居——窮奢極侈恣性縱欲
第六章:皇子教育——因其材力各俾造就
第七章:六宮粉黛——富貴已極終無意趣
第八章:太監制度——賤似蟲蟻皇家心腹
第九章:共和風雲——中華帝制壽終正寢
明朝皇帝大事掠影
清朝皇帝大事掠影
商品資料
出版社:風格司出版日期:2014-07-18ISBN/ISSN:978986633057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9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