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美親
定價:NT$ 250
優惠價:88 折,NT$ 220
本商品已絕版
詩集裡對台灣歷史的辯證,對普世信條的追求和當代觀點的倡議,比如歷史記憶、土地正義、戰爭、性別平權等等,已無消贅述。但重新讀了《落雨彼日》之後,卻逐漸開始信服一部作品能夠經久不壞,精湛的技藝和美感的追求仍是不可或缺的。
吳易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人文助理教授)
透過美親優美的母語吟唱,她領著我去召喚去追尋那些已經逝去或正逐漸逝去的認同與感動,一種彷彿回歸到最初、最初的那種純真。
申惠豐(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走在台語文研究與創作的路上,呂美親對母語的追索與實踐,終於化為詩人的第一本詩集。《落雨彼日:呂美親台語詩集》選錄呂美親2001年至2013年間的台語詩作五十餘首,由家族記事牽繫個人成長,從鄉土關懷映照家國想像,不但體現呂美親的生命軌跡,更是同時身為研究者與詩人的她,在跨越重新學習母語的困境後,以台語詩重新吟唱、傳承土地故事的發聲練習。
作者簡介:
呂美親
1979年生,嘉義縣人。嘉義技術學院植物保護科、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目前是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捌著過耕莘網路詩創作銀筆獎、阿却賞台語文詩組創作獎及台語文學研究獎、海翁台語文學獎新詩評審獎及正獎、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台南文學獎台語小說及台語詩首獎等。參與製作賴和文學音樂專輯《河》,共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雨中更清晰的記憶—《落雨彼日》序
吳易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人文助理教授)
在南洋的午後閱讀,日光中時有風雨,空氣中不時飄來帶有鹽味的潮氣和不知從哪來的汗味。我咿咿呀呀地學怎麼點每日必備的黑咖啡:kopi-O-kosong,摻雜了英文、福建話和馬來話的新加坡式表達,不是Singlish,也沒有人說這是新加坡語。這只是一種自然而然形成的表達系統,要稱為「語言」嘛?似乎還缺少了什麼。此時臉書裡傳來來自東京的訊息:美親的詩集終於要出版了。
六年前,美親把詩集題為《青春ê遺書》,她說:「彼工真緊tō會來。」我在當時寫下的序裡調侃了她,說這紙遺書寫得太早了。擱了六年,美親把這些詩再度集結,放進幾首新作,然後題為《落雨彼日》。瀏覽過新的詩稿,熟悉的語言立刻躍然耳際。沒錯,美親的詩集不光要用讀的,而且一定要念出來。念出來,才有那些「氣口」,才能真正傳達作者的本意。
詩集並沒有太多的新作,也許當初我寫序的時候的判斷是對的,《青春ê遺書》早已完整銘刻了美親青春前期的人生註腳。她對於童年的記憶、家園的描繪、母語的親炙,在多年前早已經固著。但更重要的是「干單欲愛一線風吹/送我遠遠,遠遠飛」的美親,結束了她的愛情「練習」,在「起落ê心湧, 無閣遷徏」的夫婿身邊,潛心做起了語言社會學的研究。
從新竹的清華到東京的一橋,美親已經蛻變為獨當一面的研究者。記得她親手贈予以台語漢字羅馬字混寫而成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日治時期以台語寫作的小說。為了這本碩論,美親進出醫院數次。不出意料,成果質量之豐富精闢,根本就可媲美一部博論。後來美親移居日本,開始學習日文,並成為一橋大學的博士班學生,開拓了台灣的文學和歷史學界未曾熟悉的左翼文學和世界語運動研究。為了這個研究,她甚至學起了世界語(Esperanto)。
這幾年來,我離開文學更遠了。很少讀詩、評論詩,更遑論寫詩。去年冬天我去東京開會借宿美親和威志的宿舍地板。小倆口「攢」了火鍋好料款待。那晚聊了各自的研究和書寫計畫,我聽見美親對更多人事時地物的好奇。只是我看她這幾年,身體更虛弱了。而讓人驚嘆的是,在這幾年之中,雖然得和慢性病搏鬥,但「淡薄仔痠疼,無要緊。」她在研究上的行動力十足,文學之路也不斷開展,嘗試各種文類,而且不斷得獎。
之前,我總是計較詩人寫詩背後的動機,和做為文學行動者的社會責任。詩集裡對台灣歷史的辯證,對普世信條的追求和當代觀點的倡議,比如歷史記憶、土地正義、戰爭、性別平權等等,已無消贅述。但重新讀了《落雨彼日》之後,卻逐漸開始信服一部作品能夠經久不壞,精湛的技藝和美感的追求仍是不可或缺的。
美親對於詩的美感要求,在我看來,一部分源於研究語言過程中的體悟。雖然我和美親的學術路線看似不同,她潛心於語言社會學,我做的是醫學史,但她研究的「世界語」和我所關注的「疾病分類系統」卻有著某種程度的相像。一言以蔽之,都是某個歷史脈絡之中,為了某種溝通或政治目的所形成的共識語言。然而語言在跨文化對譯、挪用的過程中,往往遺漏的是只有從某個地方情境裡才能夠精準命名、理解、賦予意義的。
而這種精準,只有透過我們最熟悉的語言才能獲致。這幾年來,美親對於詩句「音性」的追求和堅持,讓我忍不住用她的詩寫了好幾首歌。幾首發表在《河─賴和音樂專輯》,其他各自發表在不同的場合。我把〈落雨彼日〉這首用二二八口述歷史材料寫成的詩入樂兩次,我大膽地想要用電吉他和鼓組給這首詩加上一點現代感,但美親喜歡的還是原來用鋼琴和絃樂詮釋的小品。做為詩的讀者,美親堅持用母語紀錄的記憶或是寫實的地景,仍然有被淘洗為不同觀點和歷史感的空間。
《落雨彼日》的終於面世,是詩人不斷經過人生試煉,而詩作經過漫長消化、反芻的結晶。我不知道美親將來會在哪裡落腳。研究世界語運動的她筆下除了台灣,還會開展到何地?人在東洋的她,所繼續創作的語言將會如何隨生活流轉?當我跟美親提起南洋混語的耐人尋味,可以想像臉書訊息的另一端,她如何睜大雙眼,隨時準備習得另一種語言來消解她的好奇心。
雨仍然不斷「鬱落」。我喜歡在這種語境裡才能感受到的雨滴速度,雨絲的密度,還有雨水和人皮膚接觸時的清涼感。可以持續期待的是,在成為世界人而仍堅持母語創作的美親,筆下人物的目睭仁會如何更分明,溪水會如何更澄澈,石堆會如何更沉澱,島嶼的位置會如何更準確,記憶的輪廓會如何更加清晰。
【推薦序二】未亡,為著見證—《落雨彼日》序
申惠豐(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我記得那時我們約在嘉義的一間小茶館,美親要我為她的詩集寫一篇序,那是2007 年的夏天,我一直記得那個畫面,美親將她的詩稿交給我,份量頗厚,揣在手裡沉甸甸的,我笑著說,這就是妳青春的重量。怎知好事多磨,六年過去了,詩集才得以出版,而現在的我們早已不再青春,但我羨慕美親,她還有這些詩作,見證著那些歲月的故事,無論是紀念還是悼念,她始終是個有記憶的人。
美親的文化意識啟蒙甚早,在那個青春色澤仍舊鮮豔的年歲,同齡友人們仍在豪奢的恣意揮霍青春的生命時刻中,美親目光所注視的,心中所思索的,就已是關於這塊土地的文化議題。她是我見過最有實踐力的人,只要她認為有助於喚醒台灣文化意識的任何行動,儘管資源再少,再辛苦,她一定會克服萬難,想方設法的成功達陣。她有一縷早熟的靈魂,形塑了她獨特的氣質,她的雙眼發散著詩人獨有的憂鬱與堅毅,那是我所羨慕且不能及的生命品質。
這一點,讀者們可以從《落雨彼日》這本詩集中清楚的體認到。這本詩集,收錄了美親這十幾年來的台語詩作,記錄了她在這段青春歲月中所體會的、感受的、關懷的以及思考的諸多議題。細心的讀者們必定可以從這本詩集中看到美親詩作中所展現的深度與廣度,從個人的成長記事到家族的記事,從鄉土的關懷到家國的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親試圖透過這些粗細、深淺不一的歷史線索,尋得自我生命與台灣這塊土地之間最佳的溝通與互動位置。
台語,是美親的母語,她最摯愛的語言,不需轉譯即可表現土地的胎音,透過一個一個音節,將那砰然且躍動的土地情感,毫不扭曲的、直接的傾吐而出。這個語言承載著太多的意義與情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在漫長的歷史中,它咀嚼著台灣人的思考,凝視著種種悲歡與離合,有些故事只有它才能說出真情,它的聲音就是我們的記憶,無論悲傷還是美好,唯有這樣的音調才可以被精準表達。
不久前,我北上參加一個文化年會,會議邀集了許多文化精英以短講的形式傳遞自己的理念與經驗,其中的一個主題,邀請了幾位在傳統工藝領域中堪稱巨匠級的老師傅進行短講,但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這些老師傅們一生懸命的專注精神,反倒是這些老師傅們受限於主辦單位希望他們以「國語」講演,而讓他們精彩的生命顯得冰冷,更甚者顯得「笨拙」。
老師傅們在那十分鐘的演講中「失語了」,讓他們所欲表達的一切,佚失了大部分的意義,在那擠滿千人的會場中,我坐立不安,好幾次我都有一股衝動想起身對台上的講者說:「阿嬤,講台語,我們都聽得懂喔!」在那剎那間,我想起了美親的詩,以及她想告訴我們的關於母語的那些事。
我記得六年前的那個下午,美親怕這些由漢羅符號組成的詩作會阻礙了我的閱讀,主動提出要為我朗讀這些詩作,我拒絕了,因為不是每位讀者都能有此榮幸由詩人朗讀詩作給你聽,我心中的想法是,若我在閱讀上有困難,那麼相信大部分的讀者面對這本詩集都將會有相同的困境,我對美親說,我希望自己讀,如果真的有困難,最少我能夠知道那個「困難」是什麼。
其實,我覺得美親多慮了,閱讀這本詩集一點都不難,我想,或許美親的顧慮並不是「會不會讀」,而更多的是「願不願意讀」。母語文學的創作,這幾年來在文學界開始受到了一些關注,儘管不多,但也不容忽視,而在這些關注中,有著不少質疑的聲音,從文字表現的方式到文學性、美學性甚而文學史的定位與價值,不論這些母語文學的關懷者如何聲嘶力竭的呼籲與論述,就是平撫不了那些彷彿心律不整的懷疑論調。
讀著美親的詩集,我回想著是否過去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員,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而當時的我甚至不曾好好的讀過一篇母語文學的文本,我回想當時那種排拒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是一種偏見?一種因循怠惰?還是一種無由來的驕傲?總之,不論原因為何,這都證明了我沒有盡到一個讀者的責任。
對我來說,文學是一個集合名詞,它同時也是一種集體生產,作家有作家該負的責任,讀者自然也有讀者該有的責任,或許從一個理想的層面來說,身為一個讀者也許對每一部自己所選擇的文學作品,都有著某種隱性的道德義務,那是身為一位讀者最基本的實踐:不帶偏見的去認識與閱讀,對於自己所熟悉的該如此,對於自己所不熟悉的更要如此,是差異的並存而非排除讓文學世界顯得豐富,或許我可以更直接的說,身為一位讀者,我們必須要有跨越邊界的勇氣,嘗試去選擇與認識那些可能被我們習以為常的閱讀品味所忽略的那些其他。
美親的這本詩集,或許可以讓那些憂心母語文學創作前景的人們稍稍的寬心,這本詩集或許沒有前衛的文學技法(或許以母語創作本身就很前衛),沒有華麗的語言風格,但是我從中閱讀到的是一種質樸而道地的情緒感受,透過美親優美的母語吟唱,她領著我去召喚去追尋那些已經逝去或正逐漸逝去的認同與感動,一種彷彿回歸到最初、最初的那種純真。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8折17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4折 | 1 |
5折 | 3 |
7折 | 0 |
7折以上 | 5 |
8折以上 | 1 |
無折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呂美親
優惠價: 88 折, NT$ 220 NT$ 250
本商品已絕版
詩集裡對台灣歷史的辯證,對普世信條的追求和當代觀點的倡議,比如歷史記憶、土地正義、戰爭、性別平權等等,已無消贅述。但重新讀了《落雨彼日》之後,卻逐漸開始信服一部作品能夠經久不壞,精湛的技藝和美感的追求仍是不可或缺的。
吳易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人文助理教授)
透過美親優美的母語吟唱,她領著我去召喚去追尋那些已經逝去或正逐漸逝去的認同與感動,一種彷彿回歸到最初、最初的那種純真。
申惠豐(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走在台語文研究與創作的路上,呂美親對母語的追索與實踐,終於化為詩人的第一本詩集。《落雨彼日:呂美親台語詩集》選錄呂美親2001年至2013年間的台語詩作五十餘首,由家族記事牽繫個人成長,從鄉土關懷映照家國想像,不但體現呂美親的生命軌跡,更是同時身為研究者與詩人的她,在跨越重新學習母語的困境後,以台語詩重新吟唱、傳承土地故事的發聲練習。
作者簡介:
呂美親
1979年生,嘉義縣人。嘉義技術學院植物保護科、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目前是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捌著過耕莘網路詩創作銀筆獎、阿却賞台語文詩組創作獎及台語文學研究獎、海翁台語文學獎新詩評審獎及正獎、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台南文學獎台語小說及台語詩首獎等。參與製作賴和文學音樂專輯《河》,共編《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雨中更清晰的記憶—《落雨彼日》序
吳易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人文助理教授)
在南洋的午後閱讀,日光中時有風雨,空氣中不時飄來帶有鹽味的潮氣和不知從哪來的汗味。我咿咿呀呀地學怎麼點每日必備的黑咖啡:kopi-O-kosong,摻雜了英文、福建話和馬來話的新加坡式表達,不是Singlish,也沒有人說這是新加坡語。這只是一種自然而然形成的表達系統,要稱為「語言」嘛?似乎還缺少了什麼。此時臉書裡傳來來自東京的訊息:美親的詩集終於要出版了。
六年前,美親把詩集題為《青春ê遺書》,她說:「彼工真緊tō會來。」我在當時寫下的序裡調侃了她,說這紙遺書寫得太早了。擱了六年,美親把這些詩再度集結,放進幾首新作,然後題為《落雨彼日》。瀏覽過新的詩稿,熟悉的語言立刻躍然耳際。沒錯,美親的詩集不光要用讀的,而且一定要念出來。念出來,才有那些「氣口」,才能真正傳達作者的本意。
詩集並沒有太多的新作,也許當初我寫序的時候的判斷是對的,《青春ê遺書》早已完整銘刻了美親青春前期的人生註腳。她對於童年的記憶、家園的描繪、母語的親炙,在多年前早已經固著。但更重要的是「干單欲愛一線風吹/送我遠遠,遠遠飛」的美親,結束了她的愛情「練習」,在「起落ê心湧, 無閣遷徏」的夫婿身邊,潛心做起了語言社會學的研究。
從新竹的清華到東京的一橋,美親已經蛻變為獨當一面的研究者。記得她親手贈予以台語漢字羅馬字混寫而成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日治時期以台語寫作的小說。為了這本碩論,美親進出醫院數次。不出意料,成果質量之豐富精闢,根本就可媲美一部博論。後來美親移居日本,開始學習日文,並成為一橋大學的博士班學生,開拓了台灣的文學和歷史學界未曾熟悉的左翼文學和世界語運動研究。為了這個研究,她甚至學起了世界語(Esperanto)。
這幾年來,我離開文學更遠了。很少讀詩、評論詩,更遑論寫詩。去年冬天我去東京開會借宿美親和威志的宿舍地板。小倆口「攢」了火鍋好料款待。那晚聊了各自的研究和書寫計畫,我聽見美親對更多人事時地物的好奇。只是我看她這幾年,身體更虛弱了。而讓人驚嘆的是,在這幾年之中,雖然得和慢性病搏鬥,但「淡薄仔痠疼,無要緊。」她在研究上的行動力十足,文學之路也不斷開展,嘗試各種文類,而且不斷得獎。
之前,我總是計較詩人寫詩背後的動機,和做為文學行動者的社會責任。詩集裡對台灣歷史的辯證,對普世信條的追求和當代觀點的倡議,比如歷史記憶、土地正義、戰爭、性別平權等等,已無消贅述。但重新讀了《落雨彼日》之後,卻逐漸開始信服一部作品能夠經久不壞,精湛的技藝和美感的追求仍是不可或缺的。
美親對於詩的美感要求,在我看來,一部分源於研究語言過程中的體悟。雖然我和美親的學術路線看似不同,她潛心於語言社會學,我做的是醫學史,但她研究的「世界語」和我所關注的「疾病分類系統」卻有著某種程度的相像。一言以蔽之,都是某個歷史脈絡之中,為了某種溝通或政治目的所形成的共識語言。然而語言在跨文化對譯、挪用的過程中,往往遺漏的是只有從某個地方情境裡才能夠精準命名、理解、賦予意義的。
而這種精準,只有透過我們最熟悉的語言才能獲致。這幾年來,美親對於詩句「音性」的追求和堅持,讓我忍不住用她的詩寫了好幾首歌。幾首發表在《河─賴和音樂專輯》,其他各自發表在不同的場合。我把〈落雨彼日〉這首用二二八口述歷史材料寫成的詩入樂兩次,我大膽地想要用電吉他和鼓組給這首詩加上一點現代感,但美親喜歡的還是原來用鋼琴和絃樂詮釋的小品。做為詩的讀者,美親堅持用母語紀錄的記憶或是寫實的地景,仍然有被淘洗為不同觀點和歷史感的空間。
《落雨彼日》的終於面世,是詩人不斷經過人生試煉,而詩作經過漫長消化、反芻的結晶。我不知道美親將來會在哪裡落腳。研究世界語運動的她筆下除了台灣,還會開展到何地?人在東洋的她,所繼續創作的語言將會如何隨生活流轉?當我跟美親提起南洋混語的耐人尋味,可以想像臉書訊息的另一端,她如何睜大雙眼,隨時準備習得另一種語言來消解她的好奇心。
雨仍然不斷「鬱落」。我喜歡在這種語境裡才能感受到的雨滴速度,雨絲的密度,還有雨水和人皮膚接觸時的清涼感。可以持續期待的是,在成為世界人而仍堅持母語創作的美親,筆下人物的目睭仁會如何更分明,溪水會如何更澄澈,石堆會如何更沉澱,島嶼的位置會如何更準確,記憶的輪廓會如何更加清晰。
【推薦序二】未亡,為著見證—《落雨彼日》序
申惠豐(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我記得那時我們約在嘉義的一間小茶館,美親要我為她的詩集寫一篇序,那是2007 年的夏天,我一直記得那個畫面,美親將她的詩稿交給我,份量頗厚,揣在手裡沉甸甸的,我笑著說,這就是妳青春的重量。怎知好事多磨,六年過去了,詩集才得以出版,而現在的我們早已不再青春,但我羨慕美親,她還有這些詩作,見證著那些歲月的故事,無論是紀念還是悼念,她始終是個有記憶的人。
美親的文化意識啟蒙甚早,在那個青春色澤仍舊鮮豔的年歲,同齡友人們仍在豪奢的恣意揮霍青春的生命時刻中,美親目光所注視的,心中所思索的,就已是關於這塊土地的文化議題。她是我見過最有實踐力的人,只要她認為有助於喚醒台灣文化意識的任何行動,儘管資源再少,再辛苦,她一定會克服萬難,想方設法的成功達陣。她有一縷早熟的靈魂,形塑了她獨特的氣質,她的雙眼發散著詩人獨有的憂鬱與堅毅,那是我所羨慕且不能及的生命品質。
這一點,讀者們可以從《落雨彼日》這本詩集中清楚的體認到。這本詩集,收錄了美親這十幾年來的台語詩作,記錄了她在這段青春歲月中所體會的、感受的、關懷的以及思考的諸多議題。細心的讀者們必定可以從這本詩集中看到美親詩作中所展現的深度與廣度,從個人的成長記事到家族的記事,從鄉土的關懷到家國的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親試圖透過這些粗細、深淺不一的歷史線索,尋得自我生命與台灣這塊土地之間最佳的溝通與互動位置。
台語,是美親的母語,她最摯愛的語言,不需轉譯即可表現土地的胎音,透過一個一個音節,將那砰然且躍動的土地情感,毫不扭曲的、直接的傾吐而出。這個語言承載著太多的意義與情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在漫長的歷史中,它咀嚼著台灣人的思考,凝視著種種悲歡與離合,有些故事只有它才能說出真情,它的聲音就是我們的記憶,無論悲傷還是美好,唯有這樣的音調才可以被精準表達。
不久前,我北上參加一個文化年會,會議邀集了許多文化精英以短講的形式傳遞自己的理念與經驗,其中的一個主題,邀請了幾位在傳統工藝領域中堪稱巨匠級的老師傅進行短講,但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這些老師傅們一生懸命的專注精神,反倒是這些老師傅們受限於主辦單位希望他們以「國語」講演,而讓他們精彩的生命顯得冰冷,更甚者顯得「笨拙」。
老師傅們在那十分鐘的演講中「失語了」,讓他們所欲表達的一切,佚失了大部分的意義,在那擠滿千人的會場中,我坐立不安,好幾次我都有一股衝動想起身對台上的講者說:「阿嬤,講台語,我們都聽得懂喔!」在那剎那間,我想起了美親的詩,以及她想告訴我們的關於母語的那些事。
我記得六年前的那個下午,美親怕這些由漢羅符號組成的詩作會阻礙了我的閱讀,主動提出要為我朗讀這些詩作,我拒絕了,因為不是每位讀者都能有此榮幸由詩人朗讀詩作給你聽,我心中的想法是,若我在閱讀上有困難,那麼相信大部分的讀者面對這本詩集都將會有相同的困境,我對美親說,我希望自己讀,如果真的有困難,最少我能夠知道那個「困難」是什麼。
其實,我覺得美親多慮了,閱讀這本詩集一點都不難,我想,或許美親的顧慮並不是「會不會讀」,而更多的是「願不願意讀」。母語文學的創作,這幾年來在文學界開始受到了一些關注,儘管不多,但也不容忽視,而在這些關注中,有著不少質疑的聲音,從文字表現的方式到文學性、美學性甚而文學史的定位與價值,不論這些母語文學的關懷者如何聲嘶力竭的呼籲與論述,就是平撫不了那些彷彿心律不整的懷疑論調。
讀著美親的詩集,我回想著是否過去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員,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而當時的我甚至不曾好好的讀過一篇母語文學的文本,我回想當時那種排拒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是一種偏見?一種因循怠惰?還是一種無由來的驕傲?總之,不論原因為何,這都證明了我沒有盡到一個讀者的責任。
對我來說,文學是一個集合名詞,它同時也是一種集體生產,作家有作家該負的責任,讀者自然也有讀者該有的責任,或許從一個理想的層面來說,身為一個讀者也許對每一部自己所選擇的文學作品,都有著某種隱性的道德義務,那是身為一位讀者最基本的實踐:不帶偏見的去認識與閱讀,對於自己所熟悉的該如此,對於自己所不熟悉的更要如此,是差異的並存而非排除讓文學世界顯得豐富,或許我可以更直接的說,身為一位讀者,我們必須要有跨越邊界的勇氣,嘗試去選擇與認識那些可能被我們習以為常的閱讀品味所忽略的那些其他。
美親的這本詩集,或許可以讓那些憂心母語文學創作前景的人們稍稍的寬心,這本詩集或許沒有前衛的文學技法(或許以母語創作本身就很前衛),沒有華麗的語言風格,但是我從中閱讀到的是一種質樸而道地的情緒感受,透過美親優美的母語吟唱,她領著我去召喚去追尋那些已經逝去或正逐漸逝去的認同與感動,一種彷彿回歸到最初、最初的那種純真。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3 |
4折 | 1 |
5折 | 3 |
7折 | 0 |
7折以上 | 5 |
8折以上 | 1 |
無折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8折17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