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力量:大自然生命療癒法則
每個人都有不可思議的自然療癒本能
讓我們一起尋回這份珍貴的生命禮物
病痛與煩惱其實是身心活動離開了大自然活動的一種訊息,生命體會藉由這樣的機制來提醒我們違反自然法則,以讓我們回歸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千年以前的人類祖先及古老原住民都知道,天地、宇宙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存在,它是萬物及生命的本源,也是一切能量之母。它不但可以療癒人類身心所有的問題,而且一直在影響每個人的生老病死,更關聯到我們的健康、家庭、財富與人際關係等所有生活上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發現它的存在,也有權利甚至有義務去認識它。我們曾經是它活動的一部分,只是現在離開了這個活動,當你重新與它建立起同步連結關係,就可以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就讓我們一起翻開本書吧!一起重新回歸生命的本來狀態,與自然重新建立起平等、合諧的關係,找回健康與心靈的安適自在。
作者簡介:
陳瑋
‧安嵐居工作坊創辦人
‧性喜自然,淡泊名利,寄情田園
‧以身心靈教育為志業,經常四處行腳與有緣人分享健康與快樂之道。
章節試閱
一、疾病的真實涵義
「所有疾病都是人體不協調導致的,真正需要治療的是人,而不是疾病。」
—山姆.赫尼曼(Samuel Hahnemann,美國醫師)
症狀≠疾病
「疾病」是外來及內生傷害讓身體處於元氣耗損的狀態;「症狀」則是「疾病」在演變形成過程中具體作用在器官組織上的表徵。事實上,「症狀」可以說是一種警報信號,而「疼痛」則是一種求救訊息。人體的自癒機制,透過「疼痛」與「症狀」這兩種信息形式,來提醒我們已有疾或病的狀態,如果再不妥善處理身體能量的耗損,後續會出現更大的症狀再次警告。人在生病時身體就會在第一時間告訴你,只是我們都忽視它,早一天認識身心的語言,就等於提早讓自己獲得救贖。
所謂「症狀」小到皮癢、頭痛、心悸、過敏、失眠,大到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等,這一些都是人體內在元氣耗損的警訊。古人常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來比喻對問題被動應付,不從根本徹底的解決,使用治標的治療方法,難怪疾病一直沒有痊癒!但是,現代醫學卻一再採用這種辦法來處理疾病,以常見的感冒為例,打噴嚏、流鼻水時,診斷鼻子或喉嚨發炎,就開個抗生素;發燒就給退燒藥、咳嗽就給止咳藥、頭痛吃止痛藥。雖然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是壓制了,可是造成症狀的原因並沒有徹底處理,身體終究會再持續發出求救信號。
「很多疾病事實上都是身體強迫排除毒素所產生的症狀,而不是疾病的原因。」
—亨利.畢勒(Henry Bieler,美國醫師)
就像打噴嚏和流鼻水其實都是人體自癒力產生作用的反應。當身體受寒氣入侵時,體內的防護機制會將寒氣透過體液輸送至排泄器官,如果當時的腸道暢通,會先經過腸道將寒氣排出,由於嬰兒的腸道比較暢通,通常透過腹瀉方式進行驅寒;如果腸道裡有太多的宿便,寒氣無法順利排出,只好經由鼻腔來宣洩,這就造成打噴嚏和流鼻水的症狀了。面對這樣的症狀現代人卻把它當成「疾病」來對付,使用藥物將症狀壓制,表面上看似治療好了,實際上病的根源還停留在體內。
幼兒的腸道比較乾淨,所以吃到不乾淨的東西就很容易拉肚子,但是成人卻認為小孩子腸胃不好。事實上,嬰兒時期是人類一生當中自癒能力最佳的階段,我們反而以為他們抵抗力最弱,所以常常感冒生病。千萬別誤會了!胎兒的生命療癒本能其實最精緻完整,而且器官組織都是全新的,只要有一點點的汙染,身體就會啟動自癒系統進行清理。這不僅發生在物質面的部分,就連精神層面的汙染也一樣,這就是為何新生兒特別容易受到驚嚇的原因,可是多數人不瞭解這個淺顯的道理,經常看到黑影就開槍,病急就亂投醫,形成小兒科人滿為患的現象。
當一個人的生命能(元氣)不足時,會直接反映為自癒能力變差。因此在受到外力入侵時,身體能量不足以將外力排出體外,常見的外力如細菌、病毒、寒涼之氣,會直接深入體內影響器官功能,卻沒有產生表層的症狀,等到身體產生病變時已經形成重症。「症狀」只有在自癒力能夠發揮的時候才會產生,當人體沒有能力排除疾病時,體內能量仍持續在耗損中,卻不一定會有不舒服的症狀。所以有些人從來沒有感冒,卻出現嚴重的疾病,古人把疾病和症狀分得很清楚,所有四肢五官的症狀,都會被歸納到五臟六腑的疾病,就是這個道理。
療癒本能
如果身體有了病痛你都怎麼處理?是帶著健保卡找醫生,或者到連鎖藥局直接找藥師?如果說疾病的原因是飲食、習慣及情緒共同作用造成的,要想祛除生病的根源,找醫生或藥局是幫不上忙的。藥物並不能直接治療疾病,而是藉由藥的作用協助人體提昇免疫力及自癒力;醫生無法改變你的習慣,也不能讓你消除憂慮恐懼,這一切還是要自行解決。疾病最終都是人體的免疫及自癒機制完成痊癒的,並不是醫生或吃藥治療好的。
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擁有依靠自身的生命力,修復缺損、擺脫疾病的基本能力。當然人類也擁有這樣的療癒機制,但大部分的人太依賴醫生,不願去相信這個潛顯易懂的道理。人類存在地球幾百萬年的歷史中,大多數的時代都沒有醫生,人類經歷過冰河時期,以及各種惡劣環境的考驗,還能夠繁衍存活下來的事實上就是「自然生命療癒系統」存在的最佳證明。即使在醫藥科學發達的今日,生命體主要還是仰賴自我修護的機制,抵禦傷害和疾病的力量,這股力量就是自我療癒能力—簡稱為自癒力。「自癒力」是一種生物本能,不僅包含了免疫力及抵抗力,除此之外,還包括細胞複製再生、修理復原、環境適應、協調能力等等。
所謂的「治療」是一種來自外在的力量,而「療癒」則是源自內在的生命本能。現代醫學是以對抗疾病為基礎,這種方式在治療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反而種下新的傷害。預防勝於治療絕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醫生的英文Doctor,源自拉丁文「教師」,醫者所應扮演的角色是幫助患者暫時緩解症狀,引導患者找到病因,指點人們如何擺脫疾病的困擾,然後由自己來完成療癒過程。
西方醫聖希波克拉底曾提出:「身為一位醫師,在治療的過程中,首先不要再製造新的傷害,其次須尊重自然的痊癒力量。」生命與生俱來即擁有維持健康及克服疾病的本能,當身體失去平衡後,內在免疫系統會自發性地啟動修復的工程,回歸原來平衡的狀態。外來的治療方式確實有助於去除疾病產生的症狀,但卻不能夠使用會產生副作用的方式,而疾病的痊癒仍得靠個體內在療癒系統的啟動來完成。
要想獲得健康快樂的人生,而不是天天都在與疾病纏鬥,那就一定要認識我們的自癒本能。就拿普通的感冒來說,不刻意處理它,一週後也會自然好,時間就是最好的治療劑。我們每個人都有天生的自我療癒系統,生命體的自癒能力是無限巨大的,但您需要真正地相信它,然後靜下心來仔細去尋找它、挖掘它。
科學的進步讓人類的視野變得狹隘,我們越來越依賴儀器的檢查,而不是憑借自身的知覺。我們已經嗅不出四季的差異,感受不到酷熱與寒冷,因為在冷氣房裡四季如春,對大自然的感覺不斷地退化,許多本能也逐漸喪失,其中包括我們的自癒力。
大自然存在著一種生命療癒法則,每一個人天生就擁有不可思議的自我療癒系統,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它;人體的自癒本能才是最好的醫生,但有個重要的前提,要先俱足一些正確的觀念,然後在到生活中去實踐。
想要尋回這個被鎖碼的本能,需要經過思想的解碼之後,才能解讀身體所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如同野生動物在野外生活,覓食與求生的本能,它們自己就是醫生。現在,讓我們開始找回人類本來就有的能力,你會發現健康真正的本質與涵義。
「以外來行為抵抗疾病,只有輔助作用,發揮與生俱來的本能,才是痊癒的真正關鍵。」
—永野正史(日本醫師)
生命的內涵
我們在談論健康之前,先建立一個基本理念,相信對多數人來說,健康的意思等於身體沒有病痛,但我們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定義:
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整良好狀態,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健康的「健」指的是強壯的身體,而「康」則是安詳的心靈。一個人兩者兼俱,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而療癒的英文「Heal」一詞,源自於單字Whole,意指重新回到完整的狀態。(Heal : make whole, to restore to original purity or integrity)「療癒」即是回復原來的純淨或完整的狀態。健康的層次廣泛地連結到個人與思想、價值觀、家族、社會與大自然的關係,進一步達到肉體、精神的和諧狀態,健康其實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
人類的老祖先自古以來,口耳相傳了一段智慧法語:
生命是一種活動;大自然也是一種活動,
人類生命的活動包含身體的活動與思想的活動。
生活是生命跟外界一切人、事、物互動的過程;
生命及生活都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
人類一旦脫離了大自然的活動,就是苦痛的開始。
天地之間的一切運行全都是一種活動,人的身體是一種活動,思想也是一種活動,包括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也是一種活動;世間的一切人、事、物也是一種活動,也就是說,我們想像出來的一切都是活動,包括:宇宙萬物,日月星辰、風雲雷電、山川田野,以及植物動物都充滿著各式的活動。地球的活動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人類的身心活動也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就像海洋的水占地球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太陽、月球及地球之間的引力產生了潮汐的現象。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這麼的龐大,都會受到大自然的牽引,人體內的水分也大約佔百分之七十,人是不是也會受到一股力量的影響?不只是人類,哪怕是地球的活動,包括溫度、氣流、風雨、空氣、地底活動等等,都與自然界所有的生物息息相關。
我們的生活其實是生命活動的投影。也就是說,人的生命狀態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品質。A級的生命,就對應A級的生活;C級的生命,則對應C級的生活;所謂A級的生命意思是說,使用A級的身體與A級的思想,處理生活中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就會得到A級的結果。因此,擁有不同的內在生命狀態,會產生不同的生活品質,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到,原來一個人如果要改善生活品質,讓人生變得更美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從提昇生命狀態做起。
「怎樣的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美國思想家)
人類生命體包含身體的活動與思想的活動。所謂身體的活動是指血液循環、新陳代謝、肢體活動等等,各種生理上的活動;思想的活動則是指決策、判斷、情緒等心理上的活動。人類的生活是生命與環境的互動過程,生活其實是生命的延伸。換句話說,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是帶著自己的生命體與環境中人、事、物互動著,把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每一天都累積起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人生」。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不外乎是為了提昇生活品質,也就是改善物質生活品質與精神生活品質。
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奔波努力所做的一切,是否確實有達到幸福的目標!曾經有人問達賴喇嘛:「關於人性,最讓您感到驚訝的是什麼?」,達賴喇嘛回答:「人類,為了賺錢,他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體,他犧牲錢財。然後,因擔心未來,他無法享受現在。就這樣,他無法活在當下。活著時,他忘了生命是短暫的。死時,他才發現他未曾好好地活著。」
現代人的思維普遍將生命用來追求成功,定位在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就是名與利。可是我們如果深入去瞭解一下,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人士,在擁有名利之後,有因而變得更自在快樂嗎?答案卻不一定是肯定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幸福,而幸福是一種整體的概念,人的生命是一種活動,生命的活動包括精神(心理)跟物質(生理)兩種層面,當一個人身心處於豐富滿足的狀態,其實就會擁有幸福的感受。
因此,從生命的內涵來看待生活品質這件事,我們努力的方向,應該不是去追求外在的事物,而是要去發現每個人原本俱足的寶藏,我們在很小的時候為什麼很容易心滿意足?可是長大之後,錢再多也覺得不夠用!所以問題不是在於錢多錢少,只因為當時我們具有豐富的心靈,而現在我們心靈變匱乏了。
現在,我們已被整體的社會價值觀帶著走,所以忘記了生命的本質,真正幸福的生活源自於身心和諧、健康喜樂;每一個人無論你的身分與背景,都有權利與義務獲得幸福,讓你的心靈重新豐富起來。
「沒有一種財富,能勝過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一種快樂,能超過內心的喜悅。」
—聖經(德訓篇30 :16)
天地之間有一股力量孕育著萬物,一股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微妙能量,宇宙萬物、自然界所有一切皆由它所造化。
在五千多年前,古印度一群在高山上的修行者發現了這個奧秘,將它稱為「阿育吠陀」(Ayurveda)由「Ayur」指生命、「Veda」為知識,兩個字組成意指「生命的知識」,他們在生活中體悟出大自然的智慧,遠超乎人類的知識理解範圍,特別將心得留下記錄,傳承了一套順應自然規律的養生法,一種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讓人類身心靈合諧的生活方式,演變成後來印度的傳統醫學之母。如果以現代的醫學觀點來看,它可能只是在提昇人體的免疫系統,但是醫藥和治療並不是阿育吠陀的全部,它指導著人們如何透過行為調整思想、飲食和日常起居維持健康,並且對宇宙、生命有更深層的認識。阿育吠陀將身、心、靈視為一個整體,引導人們與自然界和諧共存,從而達到肉體、情緒和心靈的健康,是一種引導人們如何正確生活,維持健康的學問。
印度的傳統醫學也融合了對宇宙和大自然的哲學觀,把人體當成依循自然定律運作的小宇宙,這個部分與中國古代醫學講究人體陰陽平衡,及古道家的天人合一精神有共通之處。其實,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古老傳統醫學都有共通的原理,也許原因正是因為大自然的法則是共通的。
「醫生的工作是要幫助被治療者與大自然的力量合作,而這需要時間,大自然不會迅速的令病人站起來,而是要求緩慢而有規律的康復。」
—亨利.畢勒(Henry Bieler)
疾病的實相
大自然有一種平衡的力量,一種陰陽平衡的法則,宇宙萬有萬物都離不開這個道理。以因果關係來看,現在的身心狀態是過去累積的結果,人從一出生開始就開始接收各種資訊,形成個人獨特的思維觀念,思想帶動身體行動變成行為,每一個行為都會在潛意識留下紀錄,然後未來再依照過去的經驗,作為新的行為依據,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固定的心智模式。任何問題必有其根源,疾病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一般人總感覺生病或壓力好像是單純生理或心理的現象,其實不然,肉體的病痛以及內心的煩惱,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
生命是一種活動,而人類的生命也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當人類身心的活動離開了大自然的活動,即是病痛與煩惱的開始;人類的身體與思想活動最大的特質是容易形成慣性,尤其是我們的思維會以自我為中心,發展一套習慣性的心智模式,這種模式會讓我們在生活上,產生許多不符合「自然律」和「道德律」的行為。
自從工業化以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幾乎都違反自然法則,例如,日夜顛倒、缺乏運動、飲食失衡等等,試想,每一個人從懂事開始到現在,我們做了多少不符合自然法則的行為?只是整個社會幾乎一樣,所以大家就習以為常了,後續我們會繼續談到大自然與人類身心活動的密切關聯。
另一層面是「道德律」,人類內在有一種平衡機制,我們稱呼為「良知」。良知是指良心知覺,一種天賦的道德準則,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分辨善惡的能力。古人說:「暗室不欺」,強調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負面的事情,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一種功能,人類的生命體中存有這種機制。就像是一般大樓的電梯,超重的時候警鈴會響,這就是為了要維持電梯安全的一種功能;或者消防設備有一個感知器,當煙霧過多、溫度過高的時候,警鈴會響,啟動自動灑水,防止火災的系統。這是一種反向的守護力量,它以「良知」為標準,目的在防止人類心性向下沉淪,人的良知是一種防禦力量,使人遠離危害靈性的環境,負責扮演決定我們人生邁向光明或者黑暗的世界。
一個人要是心生負面的意念,做了違背良知的行為,內心不安且自我譴責,會產生一種罪惡感,這時候內在會形成一股負面能量來汙染身心靈,並且在意識留下一種「破壞性印記」,宗教教義又稱為「罪」或「業」。這股陰性能量就像是一顆無形的巨石,一個人長期背負著它就會產生壓力,這不是我們一般想的那種外在情境引起的生理反應,而是一種儲存在細胞裡的破壞性能量,它將導致生理及心理雙重壓力。這種情緒(心理)+壓力(生理)產生的作用力,會讓身體逐漸緊繃,肌肉筋膜變僵硬,開始影響睡眠品質,引起自律神經失衡。我們身體的器官,如心臟、肺臟、胃腸,以及生殖功能等,都是受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的,它控制體內許多的器官和肌肉。自律神經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任務,當我們睡著時,身體還能運作,還有心跳、消化、呼吸、代謝等,這些機能都跟自律神經息息相關。
我們無法察覺及控制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因其作用是透過無意識主控的反射動作進行,所以又稱為自主神經。此系統失衡引發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作用異常,造成內分泌紊亂失調;另一方面呼吸的方式隨著改變,由深層的呼吸變成短淺的呼吸,體內含氧量不足,新陳代謝功能變差;同時壓力造成心臟負荷變重,心搏不規律、血壓不穩定。身體僵硬也使得血管收縮或阻塞,讓血液循環不順,導致組織局部缺氧、細胞衰弱,抵抗力下降,一旦免疫功能變差,停止了正常的生長、維修復原等活動。此時人體如果接觸到「毒物」或「細菌」,因免疫系統無法發揮抗毒殺菌的防禦作用,失去了對抗心理與生理疾病的能力,自我療癒能力失效,通常就在最脆弱的組織器官開始損壞,然後醫學專家再根據病變發生的位置及特性,幫它們取個名稱為某某病,這就是疾病生產製作的流程。
冷靜地回想一下,從小到大我們製造了多少的「破壞性印記」,一點一滴的負能量儲存在體內,當它累積到一定的臨界點,就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事實上,生病是一種平衡機制。探究火山爆發的原因,是地底的岩漿被地殼給包住,由於地球內部溫度很高,岩漿無法安安靜靜的待著,於是需要找出口釋放壓力,一旦當它衝出到地殼較脆弱的地方時,或是地殼某處又裂縫的區域,地球內部的壓力就會減輕,其實火山爆發也是一種大自然平衡的機制。
所以宗教會形容生病、受苦都是一種「除罪」或「消業」的過程,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人類的病痛屬於一種平衡的功能,更應該用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及處理它。
「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李時珍(明代醫藥學家)
思想具有相當大的力量,它能創造世界,也能毀滅世界。人生一切的問題皆是由思維所引起,除了遺傳之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有個共同的源頭:負面心念。當我們生病時如果不認識這種平衡的機制,沒有去了解因果關係,從源頭找出原因解決的話,看醫生、吃藥只是治標並未治本。如果不從內在根本處下手處理,甚至改以生機飲食、運動健身、按摩推拿等養生方法,也都是暫時性的功能。
最佳的呼吸方式要像嬰兒一般,柔細深沉的腹式深層呼吸,但是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去控制自己的呼吸方式;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心律變成不規則,導致身體緊繃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能量耗損,可是大腦也無法控制心臟跳動節律。我們知道負面情緒對身體不好,但是卻很難擺脫不快樂的感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都是過去累積的「果」,因果關係也是一種自然法則。我們無法直接消滅「果」,當我們理解病痛的根源,是由內在思維驅動外在行為所造成,所以我們應該承擔起來,然後反省懺悔一番,自許不要重蹈覆轍。
人的每一個念頭都受到過去經驗影響,慣性的行為養成為習慣,當面對的新情境需要突破時,便會覺得力有未逮。改變習慣最大的障礙就是以為要靠意志力,用對抗或壓抑的方式改變,習慣是一顆已經地底長根的大樹,所以無法拿一把斧頭直接砍掉它。我們需要從核心來處理,重新種下「光明性印記」,透過開啟神性系統,淨化受汙染的意識,大自然會引導我們走向美麗的心世界。
二、大自然生命療癒法則
萬事萬物息息相關,其中包含著同步連結,如有不合諧的狀態,這樣就產生了疾病,而療癒就是盡可能恢復和諧狀態。
生命體的品質,我們將它稱為「體質」。剛初生的嬰兒,他們的體質屬於最精緻的狀態,老子曾以嬰兒來比喻人類本來的生命狀態,他在《道德經》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指,人類本來的狀態就是富足的,這種天性就像是嬰兒一樣,毒蟲不來螫他,猛獸不會害他,鵬鳥不來傷他,他們的筋骨雖然柔弱,但是卻很有力氣。
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人類原始的生命狀態就是豐富沒有欠缺的,而嬰兒是最接近生命的本來狀態,這一種平衡狀態的體質就是陽性體質。我們身心的活動在嬰兒時期,原來是處於在一種平衡的狀態。但是,隨著歲月的累積,身體的活動容易形成各種慣性,例如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慣性必然產生活動的死角,這種死角正是病痛的來源,許多疾病都是長期以來的不良習慣所造成的。
思想的活動也是一樣,時間一久便形成慣性思維,慣性的死角是思想上的盲點,也是煩惱的源頭。病痛與煩惱其實是身心活動離開了大自然活動的一種訊息,生命體會藉由這樣的機制來提醒我們違反自然法則,不知道您在過去都如何解讀這樣的訊息?
「健康是自然和諧的狀態,而疾病則是違反自然的結果。」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反璞歸真
生命是一種身心活動的組合,人類生命的活動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嬰兒,也經歷過純真無憂無慮的生命狀態,可是隨著身體越長越大,思想越來越成熟,人類身體的活動與思想的活動逐漸地遠離了大自然活動,只是我們渾然不覺。年齡越大快樂卻越少,需求欲望大到難以滿足。
當人類離開了大自然的活動,最大的改變是「慢性思維」取代原本的「心靈思維」,這種以自我發展的心智模式,人謀取代天算,經常做出不符合自然律與道德律的生活方式,導致我們原本在嬰兒階段精緻的陽性體質逐漸變成後天粗糙的陰性體質,而無法與宇宙微妙的能量同步和諧共振,遠離原始的生命平衡狀態。
當一個人身心處於大自然同步諧振的狀態,身體各部位處於最穩定、最有效率的狀態,包括呼吸、心跳、氣血循環運作順暢;精神感覺輕鬆自在、清靜安詳。身心靈和諧如一體,古人形容這種生命狀態為「天人合一」。
天地之間有一個「大自然場」在造化孕育萬物,人類也有一個身心靈緊密結合的「生命能場」,每個人在初生之時,人體這個小場與宇宙的大場處於和諧共振狀態,生命原本是處於健康的平衡狀態,可惜我們的成長過程開始被文明社會化,而逐漸脫離大自然的懷抱。尤其是西方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型態大變遷,強調快速、競爭、功利主義,讓現代人充滿精神壓力,造成內心焦慮不安,使身心活動遠離了同步和諧的狀態,生命能過度耗損,身體失去連結天地的能量,吃再多的營養品也補不回來。
這個「大自然場」就像一部雲端超級電腦系統,它是一座含藏著無量的智慧寶庫,其中有一套生命療癒系統,又稱為「天藥系統」,這套系統幾乎可以療癒人類所有的身心問題。而人類的「生命能場」是一部微型電腦系統,如果兩者間能夠連結同步化,就可以提昇我們的生命狀態,進而改善身心健康。
這個微妙的存在從母體受孕時即開始造化著生命,從人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它扮演著非常關鍵性的影響力。它關聯到身體的所有機能,從呼吸、心跳、體溫、消化、代謝、內分泌、生殖等生理功能,包括身體其他複雜的運作,這些程序都非我們頭腦所能理解,不論你是醒著或睡著,這些生理的活動都在持續運行,而且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是我們成長過程一路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各種知識,養成科學性思維模式,只能接受有根據、有實證的事物,反將自己與這部宇宙超級電腦的線路連結中斷,因而關閉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各種天賦潛能,包含自我療癒能力。當我們認識了大自然生命療癒系統的存在,我們不能再置身於天地之外,我們原本就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就像調頻電台與收音機的關係,只要能啟用神性系統,將思維活動的頻率重新調整到與大自然場和諧共振,就可以恢復生命本來的狀態—「身回歸健康、心回歸平靜、靈回歸智慧。」
「萬物因為『力』而得以興起與存在;我們必須假設在『力』的背後存在著有意識、有智慧的心智,這個心智就是萬物的母體。」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
萬病的源頭
一個人身體累積過多的陰性能量,就會形成「陰性體質」而汙染身心靈,陰性體質是萬病之源頭。人類疾病的形態,首先在最精微層次—意識,產生了負面思想形成「病識」,慢慢的醞釀成一股陰性的能量稱為「病氣」,這個階段可以視為病變零期。我們若沒有適時將病氣排除,囤積在身體就形成了「陰性體質」,此階段為變初期,屬於功能性疾病,病變正在細胞周邊的血液及內分泌中進行,尚未影響到體內的化學構造,此時人體生命能不足,細胞的活力已呈現衰弱,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以上這幾個階段難以使用醫學儀器檢查出來,人體病氣累積到達一個臨界點,一旦接觸到毒物及細菌時,因為抵抗力差無法防衛病毒對組織的傷害,於是病毒開始侵蝕肉體最脆弱的地方上,細胞開始出現一同常病變而出現了「病徵」,包括器官組織被破壞、受損及變形。多數人都是在此時才會感受到自己生病了,這部分已到發展成熟的病變期階段,病徵才顯露於粗糙的層面,這時候就需要藥物來治療了。
人體器官產生病變的初期,尚屬功能性疾病,身體會先出現一些症狀提醒我們,其病灶僅在細胞周邊的體液中進行,尚未影響到人體內的化學結構,雖然此時細胞已經開始弱化,但病變初期的損傷在表層,所以比較容易治療;接著到了病變的中期,病痛開始延伸於內層,此時就比較難以治療;最後等到病變的末期,疾病已深入在底層,可能就會回天乏術了。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段故事:
有一天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位醫術最好呢?」
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疑惑的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大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認為自己有病,因此不願預先治療來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而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剛剛發作之時,剛發作時症狀大都是輕微,因此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一些小病,所以他只在我們的村裡小有名氣。但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看見的都是我在經脈上扎針、放血,或是切膚鋸骨等大手術,所以他們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因此名氣才響遍全國。」
古人常講:「三分治、七分養」,許多未形成的「疾病」,已有不同程度之「症狀」,這些「症狀」往往是發病的前奏曲,所以說預防勝於治療,就是這個道理。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
—孫思邈(唐代醫藥學家)
提昇生命狀態
當我們瞭解了陰性體質及疾病的形態之後,或許你可能會產生疑問,這些概念有點抽象,我們應該要怎麼做起?如何才能調整「陰性體質」?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的本質是「活動」,人類的生命活動是以地球運行所產生的節令氣候為依歸,地球的活動則是以星系運行為依歸,而星系天體的規律都包含在整個天地的活動之中,這樣的規律就是所謂的「道」,這種天地間的道理,一直存在於大自然。
在這個新時代,工業化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享受許多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但是,我們的身心活動卻遠離了自然,疏遠了他人,也忽略了生命,甚至不認識自己的天賦!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態度應該要效法古人「以大自然為師」,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需要對面自然界種種無法理解的現象心生恐懼,把人類當做是大自然的奴隸;但是,也不是把自己變成世界的主宰者,抱著征服天地的觀念。
許多科學家最新的研究都指出,宇宙是以巨大的連結網絡連結所有的萬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參與這個大環境的運作,同時也被這個大環境所影響。人類和環境之間,在我們與每個社群的成員之間,都緊密相關,大自然所有生命體是以合作的動態關係存在著。所以,我們更應與宇宙一切萬物和諧相處,這對人類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人類目前最需要的什麼?若我們不再節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這個星球將會難以承受現在七十幾億人口的胃口。我們需要全新的生存態度,如何在滿足人類需求和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地球上到處都有神奇奧妙的力量,不過最為神妙的力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那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是對地球和周遭每個人付出愛與關懷的力量。」
—麥克.迪曼(Michail De Munn)
我們應該師法自然,也可以效法古人。《黃帝內經》提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意思是說,人雖然出生於「地」,但是人的生命來源於「天」,而且人是經由「天地合氣」所生成的,也就是說,人這個生命體乃是天地所共同孕育而成。
生命的組成包含「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兩個部分,天的成分屬於無形的精神,包含魂魄、意念、心靈;「地的成分」屬於有形的物質,包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先更進一步發現了「形、精、氣、神」的存在,以代表人體的生命結構。
形:人體有形有相的器官組織。
精:構成人體組織的精華物質。
氣:存在於人體內的精微能量。
神:人類的精神體活動之總稱。
其中,形和精屬於物質;氣和神屬於精神,這當中又以「精、氣、神」為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所以合稱為「生命三寶」。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精、氣、神可以視為生命之鼎,三者是穩固生命的基座,只要任何一方有缺陷,生命就無法立足於世間。我們提到的體質,可以視為一個人的「精、氣、神」的狀態。當人體累積陰性能量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陰性體質,會嚴重影響血液循環(精)、呼吸方式(氣)、思維模式(神)的活動狀態。
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是以「精、氣、神」在與外界互動,如果將自己的「精、氣、神」狀態打個分數,你會給幾分?一個六十分的人跟一個八十分的人,在進行判斷決策、處理生活上的問題,其結果差異性是相當大的!
坊間一些算命或通靈者常講到,有些人會「卡到陰」,其實這個「陰」指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一種「陰性能量」。當一個人的「精、氣、神」累積的陰性能量達到了臨界點,表現在人體上就會出現昏暗的氣場,造成當事人思想的障礙,投射到身體上就容易產生疾病,投射到生活上則是出現困難,所謂物以類聚,人體陰性的磁場,會吸引同類的人事物,甚至造成霉運連連,災厄不斷。
就像火山爆發的原理,當這股陰性能量在體內初步形成時,並不會立即構成威脅,但是隨著時間日積月累,這股力量開始蠢蠢欲動,於是就需要找個出口發洩。就像火山的岩漿會從地殼較脆弱的地方爆發,而後衝出地表;人類的負面能量則會從肉體及精神體的弱點釋放,這種釋放過程,會以生病及痛苦的方式展現。換言之,每個人的體質狀態的影響力,大到攸關自己一生的命運。
當你感覺到疲勞、失眠、頭痛、痠痛,或者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噓噓、走幾步路就疼痛。其實,這些不適症狀都是人體所發出的警報訊號,也是大自然活動的一種「平衡」的機制,目的在提示我們身體的內部已經出現失衡。
人體是一部擁有高度智慧的有機體,當疾病來襲時會發出求救信息,以它特有的方式傳遞訊息,如果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正確解讀這些「身心語言」背後所隱藏的含意,並採取正確的處理措施,就能夠很快得到康復。
事實上,負面能量所造成的傷害是可以避免的,疾病與煩惱都是一種提醒身心失衡的訊息。但不幸的,我們總是判讀錯誤,採用不適當的方式處理這些徵兆,而延誤救援的時機,所以往往要走到無法挽回的處境,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人在嬰兒的體質屬於陽性、光明的精緻狀態,成年人如果沒有經過身心的修煉,體質會轉為陰性、昏暗的粗糙狀態。主要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有許多不符合自然法則的活動,囤積了大量的負面能量,雖然這些能量會慢慢排除,但是過程卻很辛苦。因此,古人會藉由「精、氣、神」的修煉,連結大自然場,來有效的淨化這些陰性能量,還原生命本來的狀態,轉化成陽性體質。
三、水榖化精微
養命要訣:養精在食,養氣在動,養神在靜。
生命三寶的「精」泛指人體組織一切有形的精華物質,包括人體含有大量的水分,這些水和體內各種物質溶解結合,大約占體重的百分之七十。包括血液、淋巴液、脊髓液、胃液、消化液、精液、唾液、淚液、汗液、尿液、內分泌、荷爾蒙等物質,這是構成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
人出生之後,從幼年、青年到壯年、老年,都不斷地消耗在精微物質,精即是對這些精微物質、營養成分的概括。精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而且能夠抵抗外界,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而免於發生疾病。根據精的來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
先天之精:人體的原始精髓,稱為「元精」。「元」是初始、本來的意思,「元精」是先天無形之精氣。新生命承受天地之精華,它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能量,關係著生長、發育、生殖、修復的基本生理功能,並影響著每個人的體質。精力就是指一個人的生命力,有精才有生命,無精則無生命;精足則生命力強,精損則生命力弱,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著壽命。元精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我們這裡所指的「生命能」。元精在人的一生中扮演很重要的元素,年輕人元精不足,很可能會影響發育;而中年人元精不足,則會加速衰老,骨鬆、髮脫、齒易落。一個人如果心外放而精神不寧,或欲求不滿就會耗費精力在追求外在事物,元精則特別容易消耗,防治衰老就是要使這種自然消耗減慢並維持協調而不生病。
《黃帝內經》提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清心寡欲無有得失,心胸開闊怡然自得,真氣就會自然運行;身體不圖安逸舒適,內心不為欲望驅使,那麼病痛怎麼會來?我們見過吃素的人長壽,吃肉的人長壽。但是,你見過一個心事重重、妄念叢生、心胸狹隘的人長壽嗎?好像從來都沒有。養護元精的關鍵就在於清心寡欲。清心,就是內心清靜而無妄念;寡欲,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生而有欲,寡欲不是沒有欲,而是不被欲望所驅使,自然能夠心神寧靜,這是養生的重要途徑。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
後天之精:水榖精微,即食物的精微物質。人體攝取的飲食通過消化系統吸收的營養精華成份,傳輸分佈到器官組織,以推動生理活動。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營養物質。後天之精除供應臟腑所需外,剩餘部分儲藏在腎,所以又稱為腎精,一方面供給臟腑所需,另方面又不斷有新的儲存,以此循環不息地替補。人體五臟均可藏精,但統歸於腎,精是生命之源。先天元精與後天腎精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各自充分發揮其效應。
人的精神體來自於天,肉體來自於地。肉體的精華,必須依賴大地之母的供養,從飲食中得到維持生命的「能量」,古人把食物中的能量稱為「水穀精微」。什麼叫做水穀精微?「水」,是水分以及食物中的液態營養物質;「穀」,泛指食物中的固態營養物質;「精微」,精緻微細的能量。人出生以後必須攝取食物的精微,轉化為生命必需的物質,以維持著正常的生理運作。如何從選擇的食物與飲食方式則是養育人類肉體精華的關鍵。
食物的本質
常謂:「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說明了「飲食」的重要性。如果提到判斷食物的性質,現代人大概只會認得美味、熱量及營養素。其實,宇宙萬物皆有能量,食物當然也有能量,日常飲食的目的不只在吸收營養與熱量供身體新陳代謝所用,食物中還包含有其他精微的能量,也稱為「生物能」。這些水穀精微進入人體之後經過器官所消化吸收,最後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動力來源。
食物除了擁有營養素之外,生長過程中,經過大自然的空氣、陽光、水的洗禮含藏著許多天地的精華,食物中的某些精微物質科學仍尚未發現,但這不代表它不存在。生命的奧秘,一直存在於宇宙之間,大自然是最巧妙的科學家。人類雖然可以用遺傳工程來培育植物,卻無法在實驗室直接製造出植物。這是因為,科學技術上還沒有完全瞭解生物能的領域,也因此還無從運用。
我們的體質狀態跟偏好的飲食大有關係。不同的生長環境,氣候的變遷,不同的時節,不同的物種,乃至於不同的產地及栽種方法,都會使得食物的精微能量有所改變。當我們浸淫在感官的享受時,千萬別失去理性的判斷,忘記去探尋這些食物的本質。
【食物的基本功能】
一、營養(生理)層面:人體需要食物中的營養素來增生新組織、修補原有的組織、產生熱量和維持生理活動等生命基本需求。食物中的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等是人體所必需的六大營養素。
二、精神(心理)層面:係指精神上及感官上的享受,如色、香、味等,包括超越了物質層次所能提供的。食物經過重新詮釋後,不再只是維持生命的物質—食物被賦予象徵性意義。放眼天下,飲食已成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有時更是具有神聖的價值。各地獨特的飲食風俗經常與宗教信仰,或特定節慶結合,如各種年節傳統的應景食物。
例如在台灣,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稱為「彌月」,產家會以油飯等物品祭拜神明和祖先,之後再將油飯紅蛋分送鄰居與親友,此舉為報喜之意。紅蛋又稱喜蛋。紅色表示吉祥喜慶;蛋則有繁殖、圓滿無缺、豐饒和再生等象徵意義之意。當親友收到產家禮物時,收禮家要回報一些白米,上面鋪上一張紅紙並用圓石壓住再將原來油飯上的「油飯頭」—油飯最上層的部分—撥一些在紅紙上,祝福嬰兒「頭殼硬」、「好育飼」、「好膽識」等涵意。
生命依賴食物得以存在,人類因為火的發現,透過烹調使得食物讓感官享受更加多元化。工業革命之後大量速食食品及零食充斥在生活中,當食物變成了食品,人工美味也逐漸取代食物的本質。食物不僅可以維持生命,也能增進精神活力,相對的有時則會侵蝕生命。它有變質的效果可以讓吃的人好轉或變壞,它也帶來心理上、生理上的影響。
三、功能(作用)層面:很久以前人類就有醫食同源的概念,古人發現食物的特性與食用後產生生理反應,依據食物的顏色、味道、屬性,以及歸經分類,對人體產生治療的作用。現代科學家也根據食物的特性進行分析,發現食物的功能性是因為含有數千種以上的植物化合物,這些食物化學成分具有保健功能,擔任抗氧化劑的角色,含有強力殺菌作用,可以防止消化道的細菌感染,是天然的抗生素。
【食物顏色】依不同顏色的食物分別滋補不同的臟腑器官,分類為五色五行養生概念。黑色屬水養腎、紅色屬火養心、青色屬木養肝、白色屬金養肺、黃色屬土養脾。五色食物是依其食物特性做分類,而最好分辨的項目主要是用食物色彩進行分類。
哷【食物味道】這是古人對味道的一個認識與分類,分為五味,即辛、酸、甘、苦、鹹。不同味道的食物作用於人體,產生的不同反應和獲得不同的療效,而被歸納總結出來的。辛味入肺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等作用;酸味入肝有收斂、固澀等作用;甘味入脾有滋補、和緩急的作用;苦味入心 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等作用;鹹味入腎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作用。
【食物屬性】食物屬性分類的概念源自於老祖先的智慧,這是長久歷史的經驗累積,先人依據食物的特性與人體食用後產生的生理反應,將食物作屬性鑑別歸類。食物有「五性」,即「寒、涼、平、溫、熱」。人吃進身體的任何物質都會與體內環境產生特定的「交互作用」,而影響到人體內的溫度、濕度、氣壓的變化。「屬性」則是從食物的特性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生理反應而概括出來的。
溫熱食物多具有溫陽和散寒作用,吃進溫熱性食物之後會產生激發的生理機能活動的作用,所以體溫會升高;寒涼食物多具有清熱、瀉火和解毒的作用,吃進寒涼性食物之後對生理機能具有鎮靜及清涼消炎的作用,所以體溫會降低。基本上,只要是食物對疾病有積極作用者,稱為藥物;至於作用溫和者,則稱為食物。這種效果主要反映在食物養生及治病的功用上,透過食物的五性可以在養生飲食有個依循。老一輩的人平常吃東西或進補,都會先瞭解個人身體狀態之後,選擇對應適合食物,讓身體維持平衡狀態。
【食物歸經】則是指食物對於人體某些臟腑、經絡有著特殊的作用。「歸」是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幾千年來老祖先將草本植物對人體各部分的治療作用經臨床實踐進一步歸納,使之系統化便逐步形成了歸經理論,也是中藥治病重要的依據。
古人將食物的生物能量稱為「水榖精微」,並非單指食物營養素。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喝水,吃飯不只是吸收到它的澱粉、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還吸收某些特定的能量。每一種食物皆有其特定的能量型態,而我們的老祖先很有智慧,將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特性加以分類;食物性屬寒涼或溫熱,就是對其能量性質做一個大概的分類。事實上,食物的能量非常複雜多樣。例如,中醫藥典《本草綱目》集結幾千年來先人對藥物、食物的種植、採集、調製、功效之大成,舉凡飲食、烹飪、醫藥、養生應用等,四百多年來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生物能量無所不在,一部分仍需要透過生物「自體轉換」,才能被身體各組織系統所使用。不只是人類有這樣的轉換機制,就連動植物也是有相同的能力。特別是植物,當植物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微元素,部分會被儲存起來,所以植物被採收後,在一定的天數內,因為具備這些能量,它還繼續生長。我們買菜要看新鮮度,就是在觀察植物生物能的差異。蔬果成熟採收後,最好立即食用或加以正確保存,若任其曝光繼續吸收到光線,會產生能量分解現象。陽光可促進生物成長,也會加速分解生物能量,放得越久的蔬菜越來越枯黃,這就代表它的能量一直在消失中,到最後枯萎腐爛歸於塵土,而人的生命也是一樣的原理。
2. 美味的代價
百年來由於化學、遺傳學的演進,人類投入研究改良耕種及保存技術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為振興經濟,達到增產糧食之目的,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及機械化耕作,雖然緩和了因全球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糧食需求壓力,可是,它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生態,地球資源因被過度消費而逐漸地衰竭,近百年以來我們對環境的傷害程度,已經遠遠大於人類的發展歷史。
土壤跟森林與人類的關係最為密切,但是,有越來越多的土地已經不是原來的樣貌。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人類為了經濟成長與社會需求,大量砍伐樹林及開墾土地,讓許多動植物失去生存棲地,土壤也失去涵養水分功能,造成氣候異常變遷,這些變化導致的一個悲慘的結果就是「災難」。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人體的結構和運行原理與宇宙活動規律相同。身體每個細胞裡都是身體的小小一部分,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微宇宙,細胞與細胞之間是緊密相連息息相通的。在最根本的層次裡,所有生命彼此都有連結關係,而且和大自然也是處於連結的狀態。生命能源自大自然,精微物質也來自大自然。當空氣、陽光、水及土壤被人為大肆破壞之後,依靠這些元素維持的所有生命體,以及人類的食物來源幾乎都已經變質。
當我們日常生活中吃到這些變質的食物,人體開始堆積陰性能量,讓身心處於失衡的狀態,體內平衡機制一發動,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結果就像現代人有多種慢性文明病纏身。
人類的最佳食物、最佳醫藥在大自然。
現代工業化的製造技術很高超,食物被製成為許多不同型態的食品。食品廠商在滿足社會大眾對美食追求之下,在製造調理過程中,加入過多的食品添加物,以滿足人類的口慾。雖然,這些美味的食品,讓人在食用時可以享受其中的色香味,但是食物入口的感覺,只有單單六公分長的味蕾,接下來一路從喉嚨、食道、胃、小腸、大腸一直到排出,都不會有任何味覺。
其實這些美味,只不過是在滿足人類那六公分長的味覺感受器!現代一些家長為了滿足孩子的口腹之慾,養成小朋友偏食的習慣,以為食品等於食物,不喜歡五穀雜糧和蔬菜,只喝飲料不喝開水。這些不良習慣,使得許多人忘掉飲食的本質,也由於食物的再精製,形成現在重口味的飲食文化,各種年齡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健康損害。
最重要的是,一般人都不太重視這些精製的食品進入身體會有什麼影響?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許多餐廳為了要拉攏顧客,口味越來越重。外觀為了要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通常加了人工色素,讓產品更為鮮艷;為了快速大量生產,使用基因改造食品及化學製品;為了讓保存長久方便,添加了抗氧化劑、保色劑、防腐劑。
由於一般人沒有生物能量的概念,許多的食物處理方式,將一些對人有益的能量給去除,然後加入許多的破壞性成份,這種作法造成的後果實在很嚴重。我們將現代人與五十年前的人做個比較,可以發覺雖然現代傳染病變少了,但是慢性病的問題卻大幅增加,這跟吃進去肚子的東西有很大的關係。
身體的各個系統必須處在體內平衡的狀態,才能保持健康。食用能量變質的食品,會讓身體的機能耗損速度變快,因為身體必須耗用體內某些特定的能量來分解並排除這些陰性的能量。飲食中的化學物質會造成體內平衡系統出現異常變化,雖然人體的平衡機制會盡力去調整,但是如果攝取的量過多,總有一天還是會產生病變。
「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
—邵雍(北宋思想家)
3. 食物的生命力
孔子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其味也。」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其中的滋味。這滋味指的當然不只是酸、甜的滋味,也不是口感的好壞而已,而是食物的原始味道。古人的食物保存方式透過鹽漬、糖漬、煙燻、風乾、陰乾、日曬等天然的保存方法。雖然上述的方法,將改變食物本身的風味,口感也將受到影響,但是從製作過程來看,仍然保留了部分的能量。
現代的食品加入許多食品添加物、調味料及防腐劑等化學物質,這樣的製程只是保持食物的形式,並沒有辦法保留它的生物能量。天然的食物保留完整的營養,因為比較原始和粗糙,所以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適合我們天天吃;加工食品特別經過研發調製而成的口味,比較美觀與精緻,卻不適合人體的真正需求。
「只吃身體所需要的食物。」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人類皆有各自的能量場,能量是具有活力的而非靜止的狀態。飲食的目的不只由食物的營養素中取得能量,也從其能量場滋補我們的能量場,由遠方及不同氣候區運來的食物,會使我們與食物原產地的環境能量場連接,所以最好盡量吃當季及當地生產的食物。完整的食物是絕對新鮮、天然,儘量與其原始狀態接近。
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吃有生命力、有能量、有益身心的自然清淨飲食;來自大自然孕育而成的食物,越是野生的,越少的人為干預,在經過自然環境的層層洗禮之下,生命力顯得特別地活耀。儘量選用無農藥、無化肥及天然方式生產的食材;少吃肉、多蔬食,不吃精製、含食物添加劑的加工食品;烹調過程不用高溫油炸,因為食物在高溫下會失去能量,並以少油、少鹽、少糖為原則,以保留住食物的豐富營養和能量。人工食品與營養素的能量場源頭在工廠或實驗室,生命能明顯不足!光與熱是生命能的基本特性,冰涼的食物會降低體內的能量,罐頭食品只能提供少量甚至幾乎毫無生命的能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古諺
「土生土長」的意思是指在出生的地方生存成長。每個人吃出生所在地所生產的食物,就是大自然孕育人類最適合的食物。世界各地有不同的飲食文化,例如壽司,這是日本的食物,然而西方人可能不適合吃;我們可能認為這只是一種口味上的偏好,但是有科學家研究指出,只有日本人才能消化包覆壽司的紫菜,並從中獲取能量,但是西方人體質卻沒有這種能力。這是一則令人吃驚的實驗結果;也就是說,「只有某一特定的人種能從某一特定的飲食中攝取特定的能量。」
就如同稻米,不管台灣南北部、大陸長江流域,或美國東西兩岸、偏南偏北,都適合吃。而燕麥、蕎麥就屬於比較冷的地方才適合食用的食物;南方溫暖地帶則較不適合,可是澳洲人又適合吃。這是什麼因素?因為這是當地盛產的食物。素食者如果沒有注意這一點,就可能吃太多非當季食品、非當地的進口食品、以及更多的加工素食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吃素食,身體卻沒有變得更健康的重要原因。
環境中的氣候因素會對食物特性產生直接的影響。譬如,居住在氣候炎熱的地區,身體容易燥熱需要調節體溫,使其不至於升得太高,食用當地的食物可以產生輔助作用。但是,現代人已經忽略了食物的屬性,居住在什麼地區,在什麼季節該吃什麼食物?當我們出國旅行在當地餐館或小吃店用餐時,會覺得那裡的飯菜特別好吃,但是一旦把這些當地的料理和食材帶回家吃,吃起來就會覺得不一樣,其原因在於當地獲得的食材適合在地人食用。
老祖先的生活智慧告訴我們,新鮮的食物就是要「當地、當季、當令」。在最合適季節種植的蔬菜,成長於擁有最適當的氣候和土壤的環境下,吸收天地的精華,不必施用農藥,自然長得好,而且吃起來新鮮、口感佳、營養充足,更因當季盛產的產量大,價格相對便宜。
遠古人類祖先的採集狩獵生活方式其實不比現代人差,不僅飲食內容多樣化且營養,心靈敞開自由,體格也更健壯。考古學者在全球各地對古代人類骨骼樣本的研究,幾乎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答案。在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營養最好,而西班牙人進入美洲後,人們吃得越來越精緻,營養狀況反倒下降。獲取營養最好的時期是在農業還沒有擴展的階段。人類有史以來的兩百萬年間,大部分的時間是以打獵採集為生,經常移居,甚至很少耕作,基本是地上長什麼就吃什麼,獵到什麼就吃什麼。這種生活方式能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內的資源,不會完全依賴單一的食物,而攝取到身體所需的完整能量。
「宇宙有一種無所不在的能量,稱之為生命能量,積聚而來的能量具有巨大療癒力。」
—琳恩.麥塔格特(Lynne Mc Taggart)
一、疾病的真實涵義
「所有疾病都是人體不協調導致的,真正需要治療的是人,而不是疾病。」
—山姆.赫尼曼(Samuel Hahnemann,美國醫師)
症狀≠疾病
「疾病」是外來及內生傷害讓身體處於元氣耗損的狀態;「症狀」則是「疾病」在演變形成過程中具體作用在器官組織上的表徵。事實上,「症狀」可以說是一種警報信號,而「疼痛」則是一種求救訊息。人體的自癒機制,透過「疼痛」與「症狀」這兩種信息形式,來提醒我們已有疾或病的狀態,如果再不妥善處理身體能量的耗損,後續會出現更大的症狀再次警告。人在生病時身體就會在第一時間告訴...
作者序
序 言
老祖先的生活智慧
是現代人必學的健康養生寶典
來自古老延續現代
屬於知識也是專業
既是科學乃至玄學
讓生命的活動回歸大自然
從神性來啟動療癒系統
我們將能夠恢復身心靈純淨和諧的狀態
在這個新的時代,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享受許多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當我們為生活而奔波,努力工作的時候,很容易慣性讓生命形成機械式的運轉,而看不到內在較深層的自己。因此,人類的身心活動逐漸遠離了自然,人與人的關係疏遠了,甚至無法認識真實的自性!此時,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重新建立生活觀,別讓不符合自然法則的生活型態破壞了身心健康;人類如何與宇宙一切萬物和諧相處,對現代人而言更是個重要的課題。
人類學家隆納.萊特(Ronald Wright)說:「一次獵殺一頭長毛象,是生存;一次獵殺兩頭長毛象,是進步;但一次獵殺兩百頭長毛象,則是進步過了頭。」
在社會文明進步下,我們雖然擁有各種先進的科技與醫療設備,但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壓力與健康問題,從未獲得真正的改善。西方醫療系統是目前全球的主流醫學,這套以科學為核心的醫療體系,近百年來的運作方式似乎忽視了生命的整體性;由於西方醫學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解剖學之上,然而,「人」不是一部機器,而是集合「身、心、靈」的動態生命體。
西醫對生命的認知全由「冰冷」的人體實驗中得來,這彷彿是對「生命」兩字形成莫大的諷刺,而且現代的中醫也逐漸西醫化,使得中醫似乎失去了核心精神。如今,醫療機構對待疾病的態度通常採取對抗策略,西醫對健康的定義乃是由上百種標準值的建置:身體質量指數、骨質密度、血液成份等等,許多人各種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可是白天仍然沒精神,晚上也無法入眠,不是這裡痠、就是那裡痛,一個健康的人怎麼還會感覺全身不舒服!難道人只要生病就只能任憑醫生擺佈?治標不治本的現況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的醫療場所,也衍生了許多的副作用與後遺症,現代醫學實在有太多的盲點,這種處境若再不改善,後果實在令人堪憂。
自己在十多年探索生命真相的旅程,一路走來起起伏伏、跌跌撞撞,身心也曾一度陷入病痛與煩惱的折磨,期間數次求助中、西醫都未見成效。一直到近年來經歷了一連串的心靈體驗,發現天地間確實存在一種微妙的力量,並且讓我體悟到健康與快樂的真諦,我把跟這股造化力連結的原理稱為「大自然生命療癒法則」。
多數人並不清楚人體的運作模式,事實上,身心是一體的,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真正的健康是身、心、靈的和諧,任何人要獲得健康,必須具備正確的認知,病痛不能只靠藥物解決,健康也無法依賴營養素來維持,療癒需要生命活動全面的轉變。大自然所有的生物都擁有依靠自身的生命力,修復缺損及擺脫疾病和痛苦的本能。當然人類與生俱來也具備這樣的自我療癒系統,但大部分的人都太依賴科學,不願相信我們擁有這種天賦潛能,以致身心飽受藥物的摧殘。
現代外科之父法國醫生帕雷(Ambroise Paré)說:「醫生替病人包紮傷口,使傷口痊癒的則是神。」—這個神即是神性。要想獲得健康快樂的人生,而不是天天與病魔抗爭,那就一定要開啟我們的神性系統,生命自療本能才是最好的醫生。
不懂醫學不代表不能養生,大自然原本就存在一套健康法則,只是生活節奏快速的現代人似乎對自己的身心靈都失去了覺知,在這裡我們以傳承自中國古老文化的智慧—「精、氣、神」三個層次,來探索從古至今人類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課題,以「生命能」為核心,並遵循古老的方法—「師法自然、反璞歸真」,恢復生命本來健康富足的狀態。
在此,特別感謝我的精神導師—洪寬可老師,以及古今聖賢所留下的經典,透過先哲的經驗傳承,藉著本書將人類遠古祖先的養生智慧,分享傳遞給更多的有緣人,以期獲得病痛的改善與擺脫煩惱的枷鎖,也希望讀者能夠在生活中具體實踐,相信很快就能發現健康真正的本質與內涵。接下來,請跟著我們來進行一趟探索生命療癒之旅。
序 言
老祖先的生活智慧
是現代人必學的健康養生寶典
來自古老延續現代
屬於知識也是專業
既是科學乃至玄學
讓生命的活動回歸大自然
從神性來啟動療癒系統
我們將能夠恢復身心靈純淨和諧的狀態
在這個新的時代,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享受許多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當我們為生活而奔波,努力工作的時候,很容易慣性讓生命形成機械式的運轉,而看不到內在較深層的自己。因此,人類的身心活動逐漸遠離了自然,人與人的關係疏遠了,甚至無法認識真實的自性!此時,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重新建立生活觀,別讓不符合自然法則的...
目錄
序言
一.疾病的真實涵義
二.大自然生命療癒法則
三.水榖化精微
四.宇宙有道理
五.溫度決定生存條件
六.生命的原動力
七.原始的呼吸
八.人體的網際網路
九.日光療癒
十.睡眠是終身大事
十一.神秘的第三隻眼
十二.發現另一種存在
十三.人類的意識狀態
十四.天地智慧
十五.開啟神性系統
十六.生命的驅動程式
附錄
後記
參考資料
序言
一.疾病的真實涵義
二.大自然生命療癒法則
三.水榖化精微
四.宇宙有道理
五.溫度決定生存條件
六.生命的原動力
七.原始的呼吸
八.人體的網際網路
九.日光療癒
十.睡眠是終身大事
十一.神秘的第三隻眼
十二.發現另一種存在
十三.人類的意識狀態
十四.天地智慧
十五.開啟神性系統
十六.生命的驅動程式
附錄
後記
參考資料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志文化出版日期:2014-09-02ISBN/ISSN:978986593693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