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禪學經典《禪海蠡測》白話語譯,更易親近大師著作,隨時領略禪門奧妙。
【本書簡介】
◎追隨南懷瑾先生數十年的劉雨虹老師費時年以「意譯」方式引導讀者更容易看懂南師經典。
◎本書是唯一經過原書作者南懷瑾先生審定之譯作,乃研習原著之首選參考作品。
◎上下冊附典雅書套設計,以利讀者隨身攜帶閱讀,並增添經典質感。
南懷瑾先生著作等身,而以禪宗為主軸,旁涉儒道、西方哲學的《禪海蠡測》是其重量級鉅著之一。此書歷經一甲子歲月的洗鍊,依然歷久彌新,可為學佛者的指路明燈。但其以半文言形式寫成,對於現代讀者來說難免吃力,若能輔以「本語譯」當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書雖是譯本,但並非逐句翻譯,而是將《禪海蠡測》以深入淺出、流暢自然的文字重新演繹,深受南師肯定。研讀時不妨對照《禪海蠡測》2014年最新修訂版,進一步領略南懷瑾先生原著之行文特色與用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058841.pdf
作者簡介:
劉雨虹
作者於一九六九年初識南師懷瑾先生,旋即參加禪學班追隨學習,並參與《人文世界》月刊工作。
作者曾於南師七十壽誕時編成《懷師》一書,後又於一九九九年撰成《禪門內外――南懷瑾先生側記》,記錄南師身邊的大小事。追隨學習期間,更主編出版多本南師講課記錄。
一九七五年,南師囑作者將《禪海蠡測》譯成白話文,於是便有了《禪海蠡測語譯》。該譯文在一九七七年經南師審定,後一直無緣面世。二○一二年九月,南師仙逝,經人提醒,作者才翻出留有南師筆跡的舊稿,願能給參禪用功和《禪海蠡測》的讀者稍稍解惑。
章節試閱
禪宗之宗旨
佛法一共有十個宗派,每派都有教典,是理論及修持的依據,如果能夠依照教典修行,都可以證得果位。
惟有禪門這一宗派,既不根據教典,也沒有一定的軌道法則可以遵循。
禪宗摒棄文字不用,立於險峻之地,就像一個鐵饅頭,使人無處下嘴去咬;各方的人士,雖然都想替禪宗下一個定義,訂一個宗旨,結果等於寒潭撈月,只是泡影而已。
雖然禪宗是如此的難以捉摸,但是禪門的彩色,已經呈現出它的光輝,就好像用上好的檀香木刻成的佛像,雖不是真的佛,但也像真的一樣了。
既然難以給禪門訂立一個宗旨,如果勉強定一個宗旨,等於在佛頭上澆糞,實在罪過。禪門一宗,必須要達到「手揮五絃,目送飛鴻」之妙,才能算有少許入門相似之處。否則,就像是「冰稜上走,劍刃上行」,在冰上或刀劍上走,實在太危險了,一不小心,就會喪身失命。
研究禪宗的源起,一定要追溯到靈山會上。有一次,在靈山會上,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這無言的一問一答,就創立了禪宗的一脈相傳,慧命永續。
如果要問到禪宗的理論根據,則佛所說的全部三藏十二分教,統統都是禪宗的理論依歸。
如果再進一步,推究禪宗最高深最透澈的地方,卻又沒有任何言語文字可以形容,甚至揚一揚眉毛,瞬一瞬眼睛,都算是落入了所謂第二義了。
佛所說的一大藏教,就好像名畫家僧繇畫龍一樣,當他把龍畫好,還沒有點畫眼珠時,這條龍已經是栩栩欲動了,等到兩睛一點,這條龍就有了生命,立刻穿牆飛去。
禪宗的工夫,就像是點睛的手筆一樣。所以,在靈山會上,世尊用不說而說的方法來說,迦葉以不聽而聽的心境去聽,最高深的禪門宗旨,就在這默然不言之中,透露消息了。
近代的學者們,當談論禪宗的時候,都是極盡幽默譏諷之能事;舉例來說,他們認為「打即不打,不打即打」就是禪宗的宗旨。
唉!這叫什麼話!如果認為這就是禪宗,豈不是和盲人問色的故事一模一樣嗎?
盲人:「白色是什麼樣子?」答:「白色就是白雪的白。」
盲人:「白雪的白是什麼樣子?」答:「像白馬一樣的白。」
盲人:「白馬的白又像什麼?」答:「像白鵝的白。」
盲人:「白鵝的白又像什麼?」
那人無法回答,只好拉著盲人的手比劃起來,並且說:「白鵝,就是有細長能伸縮的脖子,有兩個翅膀,叫起來是呷呷的聲音。」
盲人:「你為什麼不早說呀!這樣講來,我就知道了,白的意思,原來就是細長的脖子,有兩個翅膀,叫起來呷呷的。」
現在許多學者,給禪宗所下的定義,就像是盲人對白色的定義,像這樣的誤解,怎麼能夠與他們談論禪宗呢!
曾有一次,一位教授對我說,禪宗就是冥想到極點時的境界。我聽了他的話,只好笑一笑說:閣下談禪,頗像街上的小孩子們談論政府中的政事,所說的話,怎麼可能不外行呢!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除了傳授禪門心法之外,並且還指定,用《楞伽經》作為印證之用。不過,《楞伽經》並不是禪宗獨用的經典,凡是大乘佛法的各宗派,都是以這部經典為依據。《楞伽經》的義理概括了三藏,高明幽深,《楞伽經》上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但是,佛法中所謂的「心」,究竟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縱使以須彌山作筆,蘸四大海水為墨,再以大地塵埃為舌,恐怕也沒有辦法用言語文字說明。
心宗既然無法說明,當然也無門可入,就在這個千廻萬轉,無路可通,無門可入之際,就可以入得此門。
就好像《華嚴經》上所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無法能入彌勒樓閣,結果彌勒卻在他的後面出現了。一彈指間,善財就看到了彌勒的樓閣,有無數無量重重的樓閣,也有無數無量的彌勒,每一個彌勒,都坐在寶閣之中,重重無盡,放大寶光,轉妙法輪。
所以佛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又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既然不可說,又不可妄想執著,就成了無門可入,這個無門,就是法門。
不可說無法說,言語文字無法表達,現在只好畫一個影子,略加表達如下:
「滿地江湖難放棹,漁郎何得下金鈎?」
茲簡述禪宗古德對宗旨表示的論見如下:
達摩祖師對二祖神光說:「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三祖僧璨,在〈信心銘〉中說:「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印宗法師問六祖惠能:「黃梅(指五祖)咐囑,如何指授?」
六祖:「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印宗:「何不論禪定解脫?」
六祖:「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又說:「無二之性,
即是佛性」。
由六祖所說的話中,很明顯的,已立無念為宗。六祖又說:「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六祖並且引用經典,說明無念的旨意:「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黃檗禪師說:
「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會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屬接引之辭。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卻是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在禪宗發展史中,初期的禪師們,對禪門的宗旨問題,見解大概都如前面所引述的那樣。有人說,靈山會上,佛告迦葉的幾句話:「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就可以算是禪門的宗旨了。
贊成這個說法的人,又分為兩派。
第一派的人認為,「正法眼藏」這句話,已經包含了整個宗旨的意義了,而且重點就在「眼藏」二字,因為如能將這雙「眼」,「藏」於「無相實相」的境界,那麼「涅槃妙心」自然就現前了。
持這種說法的人,並將密宗的「看光」、「觀空」等有為修法,以及一般道家常用的「回光返照」等用功的方法,作為證明。
聽起來,這種說法煞有介事,很有道理的樣子,實際上,這種見解正表現了法執的深固性。等於一個通靈的烏龜,在爬行時,會用自己的尾巴,掃除爬過的痕跡,結果是愈掃愈顯出痕跡。這種見解,距離直指心性之門,愈來愈遠,終於成為向外馳求,落入有為法的圈套,而自己還不知道。這哪裡會是吾佛心宗的宗旨呢?
玄沙禪師說得對:「西天外道,入得八萬劫定,凝神寂靜,閉目藏睛,灰身滅智,劫數滿後,不免輪廻;蓋為道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
第二派的看法,認為佛所說的這幾句話,與工夫的事無關,而只是標明義理和宗旨。所謂「正法眼藏」,是指佛的正法,也就是說,只有這個心法才是正法。
這派人認為,所謂「眼」者,就是說明一個人身上,只有眼睛才是最尊貴的;「藏」者,就好像如來藏性的廣大、無盡和無限。
對於這種見解,我們不免發生一個疑問:如果說只有心法為無上第一正統之法,另外更沒有其他妙密的話,那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這句話,也不可能僅是說理的範圍!
要知道,「理」的表達就是「事」,而「事」也就是「理」的表現。如果這兩句話,佛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真實的含義,那麼這個佛豈不是一個口頭禪,只說門面話的佛嗎?
當然,佛所說的這幾句話,實質上已經打開了心宗要旨的大門。如果是悟的人,對則全對,錯則全錯。如果不能明心見性,一切的說法都是不合因明論辯學的。
所以,後來禪宗大德們,都不談論宗旨的問題,而只說些什麼「麻三斤」、「庭前柏樹子」等類的話,使學禪的人自己去鑽研,所謂「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這便是禪門的大機大用,無上的慈悲。否則,學禪的人天天談禪說道,對於義理方面,都能細微分析,說來頭頭是道,但對於學禪的真實行證工夫,卻是妄心,紊亂又紛雜,哪裡有資格可以入禪呢!
自從馬祖以後,參禪的人,都以問「祖師西來意」為時髦。這裡所說的祖師,就是達摩初祖,大家所問的「祖師西來意」,就與問佛法大意一樣,了解了祖師西來意,禪門的心法要點,自然迎刃而解。
但是當時的禪師們,對於「祖師西來意」這個問題,都用一句無意義的話,作為回答,什麼「麻三斤」、「庭前柏樹子」之類,目的只是使學人自己去參。
以上內容節錄自《禪海蠡測語譯》南懷瑾原著、劉雨虹語譯.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058841.pdf
禪宗之宗旨
佛法一共有十個宗派,每派都有教典,是理論及修持的依據,如果能夠依照教典修行,都可以證得果位。
惟有禪門這一宗派,既不根據教典,也沒有一定的軌道法則可以遵循。
禪宗摒棄文字不用,立於險峻之地,就像一個鐵饅頭,使人無處下嘴去咬;各方的人士,雖然都想替禪宗下一個定義,訂一個宗旨,結果等於寒潭撈月,只是泡影而已。
雖然禪宗是如此的難以捉摸,但是禪門的彩色,已經呈現出它的光輝,就好像用上好的檀香木刻成的佛像,雖不是真的佛,但也像真的一樣了。
既然難以給禪門訂立一個宗旨,如果勉強定一個宗旨,等於...
作者序
譯者的話(二)
前面的說明,記得是翻譯時所寫,物轉星移,南師已於二○一二年九月辭世西去了,各地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在台灣的追悼會上, 有一位曾任老古總經理的陳世志先生, 講到一九七七年南師在閉關時,仍在審閱本書的原稿。現抄錄南師「關中記妄」涉及本書部分如下:
「丁巳正月初一日(一九七七年二月十八日)……下午入定一座,強起治案頭文稿雜事,為劉雨虹《禪海蠡測》文稿修飾,廿餘年寒窗執筆舊夢,宛然如在,頗多感慨。……而後繼續為劉之譯稿審理文義。……繼續看稿,快速不減當年,方知連年懶於執筆,似不能寫作者,皆緣心受事務所累也」。
「正月初六(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三日)……近日因審閱劉雨虹譯《禪海蠡測》文稿,趁此拿起此書,自我閱讀一遍,準備清理修訂一遍。此書自民國四十四年秋初版以後,二十二年中,自己從未再看一次。平生寫作任何文字,作成以後,即怕再看一遍,覺得醜陋不堪。等於自己聽自己錄音,自己看自己照片,愈看愈醜。只有此次被迫需要校對,方仔細重讀一次,竟然暗暗嘆息,幾欲為之拍案叫好。自忖如他生來世再來,讀到此書,不知如何低首歸心,敬重供養而禮拜之」。
「正月初七(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審閱劉雨虹改變語體譯《禪海蠡測•神通與禪定章》,較前數章翻譯語文皆大有改變。如此,應可較能普及。時代趨勢,促使文章氣運決非往昔『文以載道』之老路,目前與今後,必須『以道載文』了。此所謂道字,應作方法翻譯,一笑」。
這件事經陳君提起後,急忙尋檢舊稿,喜獲當年手寫語譯《禪海蠡測》原稿,文中並有南師在多處增添之筆跡,而以〈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論〉及〈禪宗與理學〉為最多。
本書有些篇章,記得曾在《知見雜誌》刊登,並在《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中,將本書〈修定與參禪法要〉一篇,作為附錄。
現重拾全部原稿出版,也是初次出版,因緣特殊,時間、環境皆大異昔日,令人感慨甚深。天下事難言,一切莫非定數?此書之問世,為南師嗎?
為讀者嗎?為文字嗎?為禪宗嗎?為文化嗎?誰知道!
劉雨虹 於廟港 二○一四年三月
譯者的話(二)
前面的說明,記得是翻譯時所寫,物轉星移,南師已於二○一二年九月辭世西去了,各地紛紛舉行紀念活動。
在台灣的追悼會上, 有一位曾任老古總經理的陳世志先生, 講到一九七七年南師在閉關時,仍在審閱本書的原稿。現抄錄南師「關中記妄」涉及本書部分如下:
「丁巳正月初一日(一九七七年二月十八日)……下午入定一座,強起治案頭文稿雜事,為劉雨虹《禪海蠡測》文稿修飾,廿餘年寒窗執筆舊夢,宛然如在,頗多感慨。……而後繼續為劉之譯稿審理文義。……繼續看稿,快速不減當年,方知連年懶於執筆,似不能寫作者,皆...
目錄
上冊
譯者的話(一)
譯者的話(二)
再版自序
初版自序
禪宗之演變
印度原來的情形
中國初期情形
唐宋間之發展
元明清之趨向
與中國文化因緣
對佛教之功績
禪宗之宗旨
公案語錄
機鋒轉語
接引學人
勘驗見地
辨器搜括
鍛鍊盤桓
換互開眼
簡鍊操履
證悟知解
祖師禪與如來禪
三關與頓漸
閉關與打七
宗師授受
參話頭
參話頭
做工夫
神通妙用
法身神通
報身神通
佛對神通的態度
修來的神通
幻境相似神通之錯誤
正定所發的通明
生死之間
死生問題
生命的輪廻
因緣與業力
體用和空有
儒道談生死
佛法的人生觀
坐脫立亡
入定和死亡的區別
談鬼神
談功德
中陰身略述──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了生脫死之簡說
臨命終時的現象
中陰身緣起
生死決疑
了生脫死十二因緣
醒與夢
禪宗與教理
由教入禪
禪須通教
禪宗與禪定
禪定之學
禪定是共法
修定的方法
為什麼有魔境
禪宗與禪定之間
下冊
禪宗與淨土
淨土究竟論
禪宗究竟論
禪淨雙修調和論
禪宗與密宗
西藏佛學淵源
西藏佛法之崛起
西藏後期佛法及派系
西藏的顯教
西藏之密法
藏密的特點
顯密優劣之商榷
禪宗與丹道
周秦時代的道家
漢晉南北朝的道教
唐宋元明清情形
道教的經典書籍
丹道之類別
佛道優劣之辨
禪宗與理學
理學之先聲
北宋理學的崛起
佛化儒家的蹤跡
禪宗與理學的淵源
理學與禪宗的異同
佛道儒化之教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論
心法與力學
心法與聲音
心法與光
心法與電磁
心理與生理
修定與參禪法要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注意事項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
定慧影像
參禪指月
跋
禪海蠡測賸語
上冊
譯者的話(一)
譯者的話(二)
再版自序
初版自序
禪宗之演變
印度原來的情形
中國初期情形
唐宋間之發展
元明清之趨向
與中國文化因緣
對佛教之功績
禪宗之宗旨
公案語錄
機鋒轉語
接引學人
勘驗見地
辨器搜括
鍛鍊盤桓
換互開眼
簡鍊操履
證悟知解
祖師禪與如來禪
三關與頓漸
閉關與打七
宗師授受
參話頭
參話頭
做工夫
神通妙用
法身神通
報身神通
佛對神通的態度
修來的神通
幻境相似神通之錯誤
正定所發的通明
生死之間
死生問題
生命的輪廻
因緣與業力
體用和空有...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24頁開數:菊16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