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中小學優良藝術出版品」推薦
輕鬆便利、隨手掌握,
五大樂派、25位音樂家軼事及經典作品、30則音樂常識,
以及聆聽音樂會的基本禮貌及相關資訊。
處變不驚的韓德爾,如何指揮、演出讓觀眾們四處逃竄的《皇家煙火》;機智幽默的海頓,藉由《告別交響曲》讓雇主體會團員們想家、思親的哀怨心情;被形容為「美國的音樂萬花筒」、充滿爵士藍調風味的《藍色狂想曲》,既新鮮又充滿活力,是在蓋希文與爵士樂之王懷特曼的激盪下完成。
擅長將鋼琴音色發揮到極致的蕭邦,其感情世界如同他的樂曲一般,細膩又多情,贏得永遠的「鋼琴詩人」的封號;而李斯特高超絕倫的鋼琴演奏技巧,其激情的表演方式,讓許多女性為他瘋狂迷戀,在當時造成了一股瘋「李斯特」的旋風。
本書以輕鬆活潑的筆調、清楚明瞭的架構,收錄了自巴洛克時期以來的五大樂派、25位音樂家的軼事,及其重要作品的精采故事。30則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常識,以及聆聽音樂會的基本禮貌及相關資訊,讓你頓時發現,欣賞古典音樂就像便利貼一樣,唾手可得,不再深奧難以接近,成為融合在你我生活週遭的時尚精神!
作者簡介:
許麗雯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繡出版集團文庫出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部總監。現任信實文化總編輯。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音樂系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經典歌劇》……等暢銷書籍,及藝術系列書籍,例如:《比亞茲萊的插畫世界》、《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與建築風格》、《愛上經典名曲101》……等暢銷書籍。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規劃音樂書系的出版,是高談文化的重要出版方針。而優質、精緻,兼具入門、賞析,可以輕鬆閱讀的音樂書籍,更是音樂書系的出版堅持。在這樣的堅持之下,我們強力企劃了這本彩色版《古典音樂便利貼》。
本書以輕鬆活潑的筆調、清楚明瞭的架構,收錄了自巴洛克時期以來的五大樂派、25 位音樂家的軼事,及其重要作品的精采故事。另外,還包括 30 則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常識,以及聆聽音樂會的基本禮儀及相關資訊,讓你頓時發現,欣賞古典音樂就像便利貼一樣,唾手可得,不再深奧、難以接近,很容易成為融進生活中的時尚養分 !
在書中你可以看見包括: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國民樂派、現代樂派的 25 位音樂家的軼事,及其重要作品的精采故事。例如:可看到處變不驚的韓德爾,如何指揮、演出讓觀眾們四處逃竄的《皇家煙火》;可理解機智幽默的海頓,如何藉由《告別交響曲》讓雇主體會團員們想家、思親的哀怨心情;而那首被形容為「美國的音樂萬花筒」、充滿爵士藍調風味的《藍色狂想曲》,既新鮮又充滿活力,則是在蓋希文與爵士樂之王懷特曼的激盪下完成。
擅長將鋼琴音色發揮到極致的蕭邦,其感情世界如同他的樂曲一般,細膩又多情,贏得永遠的「鋼琴詩人」的封號;而李斯特高超絕倫的鋼琴演奏技巧,其激情的表演方式,讓許多女性為他瘋狂迷戀,在當時造成了一股瘋「李斯特」的旋風。
當然,你也可以在書中得知,在走進音樂廳之前該做什麼樣的準備。該穿什麼、該閱讀或上網尋找什麼資料、了解什麼樣的音樂常識,以及應該注意的禮儀等等。而身為愛樂者的你,一生當中非得親臨一次的經典音樂盛宴又有哪些?
在這個美學經濟掛帥的年代,你不能不知道的關於古典音樂的必修學分,都被完整濃縮在這本《古典音樂便利貼》當中,它能讓你隨手翻找、隨時閱讀、隨處驚喜。想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成為美學經濟時代的時尚達人,您絕對不能錯過這本輕巧、精采的音樂小品。
華滋出版總編輯 許汝紘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規劃音樂書系的出版,是高談文化的重要出版方針。而優質、精緻,兼具入門、賞析,可以輕鬆閱讀的音樂書籍,更是音樂書系的出版堅持。在這樣的堅持之下,我們強力企劃了這本彩色版《古典音樂便利貼》。
本書以輕鬆活潑的筆調、清楚明瞭的架構,收錄了自巴洛克時期以來的五大樂派、25 位音樂家的軼事,及其重要作品的精采故事。另外,還包括 30 則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常識,以及聆聽音樂會的基本禮儀及相關資訊,讓你頓時發現,欣賞古典音樂就像便利貼一樣,唾手可得,不再深奧、難以接近,很容易成為融進生活中...
章節試閱
1認識樂派及其名家
──華麗的巴洛克饗宴
▋巴洛克時期(1600~1750)
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本來是葡萄牙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這是當時保守派人士對新藝術風格的指稱,原本含有輕蔑、戲謔的含意。但久而久之,「巴洛克」成為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歐洲藝術文化的代名詞。在美術與建築的領域上,巴洛克時期展現的是裝飾華麗、雕刻繁複、充滿對比性的效果;而在音樂史上,巴洛克代表作曲家們的作品特色也有相似之處,他們的作品規模宏大、情感表現沉穩,注重輝煌、華麗與對稱性的表現。
韋瓦第、巴哈與韓德爾可說是巴洛克時期的「三巨頭」,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讓「巴洛克風格」延燒了整個歐洲,在不停的發展和演變中,確立了時代特徵:
1. 旋律:樂句簡短好唱,大多以四小節或八小節為一個樂句,編寫樂曲時常常應用了「對位」的方法,音符與音符彼此有規律的對應,曲調簡明但變化豐富。除此之外,強弱的鮮明對比也是一大特色。
當時技巧純熟的音樂家也常以即興演奏來為樂曲做豐富的裝飾,在即興的應用上,曲調與主題都能有充滿驚喜的變化與表現,即興技巧是巴洛克時期音樂在音樂史上的一大特徵。
2. 和聲:對位法的技巧也應用於和聲上,而「數字低音」則是一種新和聲的觀念,經常應用在早期歌劇的朗誦和抒情調中。作曲者在低音部標寫數字符號,這個數字是一種和弦的代碼,由大提琴或大鍵琴來彈奏數字低音之和弦,使得主旋律與低音部組織起曲子的主要架構。
3. 節奏:節奏與速度變化簡明一致,全曲由一個單純容易辨識的節奏律動來引領,產生穩定和諧的音樂特色。
4. 曲式:聲樂曲方面有歌劇、輕歌劇與神劇;器樂曲則有奏鳴曲、組曲和協奏曲;應用對位法的曲式則是賦格曲,賦格使用於各種樂器和合唱的作品中,各聲部的線條彼此獨立又融合交織,輪流擔任主旋律的表現。
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是由獨奏樂器與管弦樂合奏的奏鳴曲,獨奏樂器與管弦樂群彼此有競爭、對比的效果,能突顯出獨奏者的技巧表現。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注重的是對位與和諧,音樂家們用華麗而恢弘的規模來表現音樂崇高的效果,在情緒的表達上也充滿了戲劇張力,以嚴謹工整的手法清楚地傳達音樂家們的內心世界。
韋瓦第流傳古今的四季風情、集巴洛克創作技巧之大成的巴哈、還有融合了古老歐洲作曲技巧與新英國風味的韓德爾,在這三位代表性作曲家的音樂中,我們可以欣賞巴洛克時期形式與內涵兼具的音樂饗宴。
▋協奏曲之父
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韋瓦第 1678 年出生於義大利,浪漫迷人的水都威尼斯是他的故鄉,韋瓦第的音樂正如這個風情萬種的城市般,充滿了活力風采。
韋瓦第的父親是聖馬可教堂裡的小提琴手,韋瓦第從小跟著父親學習音樂,很快便展露出過人的音樂天賦,尤其他拉得一手精湛的小提琴,曾是當時聲名遠播的音樂神童。但因為韋瓦第體弱多病,他的家人認為與其成為一個音樂家,不如在教會謀得一職更加實際,因此在 15 歲時韋瓦第便開始接受神職人員的訓練,25 歲那年正式被任命為神父。
韋瓦第的外貌最明顯的便是那滿頭的紅髮,因此居民們總是喊他「紅髮神父」。但這個紅髮神父熱愛音樂遠勝過傳教的使命,他時常沉迷於音樂的創作與研究工作,把傳道的任務拋在腦後。後來他來到威尼斯仁愛醫院的附屬孤兒院任職,在這個地方韋瓦第找到了他人生的使。他指導學生組成樂團,不但教孤兒院的孩子學習音樂,更寫了許多曲子讓樂團巡迴演出,在當時造成轟動。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演出與練習的機會,紅髮神父激發了大量的創作靈感,總共寫了五百多首協奏曲與大量的教堂音樂,這也是他大半輩子的心血結晶。但身為一個神職人員卻對教會工作貢獻不多,韋瓦第也受到保守鄉民的議論排斥,後來在晚年不得不遠走他鄉。1741 年韋瓦第離開威尼斯,遠赴維也納投靠新的資助人,並希望能在奧國宮廷大展所長。但最後事與願違,韋瓦第發現自己在維也納只不過是一個一文不名的過氣音樂家。抑鬱潦倒的韋瓦第在異國貧困交加,不久便病逝他鄉了。
●情人還是朋友
除了在孤兒院擔任小提琴老師之外,韋瓦第也是歌劇院內的作曲家與歌劇團長。1718年開始,韋瓦第更展開了長期的旅行創作生涯,他到曼圖亞、羅馬等城市旅遊、演出,甚至在這些浪漫的城市裡傳出了引人議論的羅曼史呢!
傳說韋瓦第停留羅馬時,曾與自己的女學生、也是劇院女中音安娜.吉拉德小姐交往頻繁。安娜的長相清秀脫俗,全身散發出獨特的戲劇魅力,她與妹妹經常陪著韋瓦第四處旅行,雖然韋瓦第曾公開說明兩人的朋友關係,但韋瓦第身為一位天主教神父,這種違背教義與道德規範的交往難免會惹來世人的批評。1737 年,費拉拉市主辦某項表演季,但羅馬教皇卻下令禁止韋瓦第進入費拉拉城訪問及演出,據說原因就是韋瓦第與安娜之間的緋聞,這個事件使得韋瓦第沮喪了許久。
●協奏曲之父
韋瓦第曾出版小提琴協奏曲集《和諧的靈感》,大大提升了獨奏樂器的演奏地位,後來人們尊稱韋瓦第為「協奏曲之父」,協奏曲是他的作品中數量最多也是最出色的。協奏曲是由獨奏樂器與管弦樂合奏的奏鳴曲,大部分是以小提琴擔任獨奏樂器,在「快─慢─快」三個樂章中讓獨奏者充分展現技巧,也突顯了器樂之間的對比性,為曲式的演變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促成了古典時期交響曲和協奏曲的形式。
韋瓦第是巴洛克時期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滿了巴洛克華麗明亮、對比強烈的特色,尤其當時器樂曲的地位大幅提升,韋瓦第也因此寫了許多以組曲、協奏曲為形式的器樂曲。這些曲子曲式清晰、結構平穩,在情緒的表達上也有著抒情的旋律。巴哈曾將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改編為大鍵琴曲,可見連巴哈也對韋瓦第清晰嚴謹的音樂風格頗有共鳴呢!
韋瓦第生前以豐富的歌劇、神劇及奏鳴曲聞名,但在今天,韋瓦第最重要的代表作則非《四季》小提琴協奏曲莫屬了。
這是一組四首由獨奏小提琴與管弦樂團合奏的大協奏曲,四首曲子分別冠上「春」、「夏」、「秋」、「冬」的標題,並且均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樂章組成。韋瓦第在《四季》的每個樂章上都寫了一首短詩,敘述樂曲中呈現的季節意象,充滿濃厚的繪畫色彩。
《四季》由一年之首「春天」開始:春日中有愉快的鳥鳴與潺潺流水聲,忠實的牧羊犬護衛著樹下沉睡的主人,田園中傳來牧笛悠揚的曲調,仙女和牧羊人在草地歡舞,歌誦光輝的春日;到了夏天,則有炎熱的太陽與雷雨交加的暴風雨;秋天表達的是農夫歡慶豐收、開懷暢飲的景象;而最後的冬天,則聽得到刺骨的寒風與冰天雪地裡人們不停的跺腳與顫抖。
韋瓦第以細膩的手法,用器樂來描繪四季變化豐富的景色,可說是音樂史上的第一人。在每個樂章中,韋瓦第巧妙安排了合奏與獨奏交錯的演奏技巧,更為獨奏的小提琴編寫了許多美妙動人的樂段,讓技巧精湛的小提琴與合奏樂段呼應對比,使得樂曲內容充滿了豐富的畫面。
《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是標題音樂中的曠世名著,樂曲中所附的詩句與音樂相輔相成,共同刻畫出自然界絢麗多姿的大千氣象。在今天,《四季》早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古典樂曲,時常登上「最受歡迎的古典樂」排行榜,在聆聽這首曲子的同時,我們彷彿也能感受到義大利明亮溫暖、色彩飽滿的威尼斯風格。
▋音樂之父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1685 年巴哈誕生於德國中部的埃森納赫,巴哈家族是當時聲名顯赫的音樂世家,家族親友們有許多人從事專職的樂師、作曲家、演奏家,巴哈的父親便是一名宮廷樂師兼小提琴手。從小,巴哈便深受整個家族的影響,在父親與兄長的指導下學習各種音樂知識、作曲方法與演奏技巧。15 歲那年他獲得聖湯瑪斯教 會唱詩班提供的獎學金,於是便離開哥哥家,進入學校接受更廣泛精深的音樂教育。
巴哈從小便是一個勤奮的孩子,除了天賦與家族事業的影響之外,巴哈在音樂界之所以能締造驚人的成就,還是得歸功於他對音樂努力不懈的學習態度。年幼時他曾在微弱的月光下抄寫樂譜,也曾千里迢迢走了好長的路,只為了聆聽一位管風琴大師的演奏會。熱愛音樂的巴哈更是虔誠的教徒,當時他創作了許多獻給教會的宗教音樂,這些動人的作品包含了他對上帝堅定無比的信仰。
三百多年來,巴哈的作品始終在音樂史上佔著極重的份量,這些兼顧了內涵與技巧的樂曲似乎有著崇高的地位,但在多年前,巴哈創作這些作品的動機,是十分尋常而生活化的:有的曲子是為了讓學生練習之用、有的是隨興所至的創作、有的是獻給宮廷裡的公爵、還有的則是為教會儀式所寫。因為對音樂的堅持與熱愛,巴哈為世人留下了豐富而龐大的音樂遺產。
●三個輝煌的創作階段
巴哈作曲的工作與他的職位有相當直接的關係,他一生約可分為三個重要的創作時期:第一階段是「威瑪時期」,1707 年巴哈與瑪莉亞.芭芭拉結婚,建立了穩定的家庭生活,當時正值青壯年的巴哈擔任威瑪公爵的管風琴師,創作了許多華麗熱情的管風琴曲,例如《 D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曲》、《 A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曲》,還有優美的清唱劇作品《耶穌,人們渴望的喜悅》也是這時期的作品之一。
第二階段是「科登時期」,這階段他把重心轉移到管弦樂與室內樂的創作,陸續完成了《布蘭登堡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以及《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一首接一首代表性的作品誕生了,這是巴哈的創作高峰期,但這期間他的家庭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720 年巴哈的妻子因為急病過世,留下七個孩子,所幸隔年巴哈與女高音安娜小姐結婚,重建幸福的家庭。
第三階段「萊比錫時期」,當時38歲的巴哈擔任聖湯瑪斯教堂的樂長,這個工作十分繁重,他不但要教學、指揮合唱團,更要負責當地四個教堂的宗教音樂及城市所需的音樂演出。巴哈豐沛的創造力在這裡展現無遺,他完成了大量的聲樂作品,包括《 b 小調彌撒曲》、《馬太受難曲》、三百多首清唱劇以及《賦格的藝術》和《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冊。
●被世人遺忘的音樂大師
巴哈的音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便是以「對位法」作曲的技巧。「對位法」是一種多聲部的音樂效果,將兩個以上的旋律線重疊交錯,每個聲部有其獨立意義卻又共同交織成一個豐富的整體,呈現出華麗多變的音響效果。巴哈所作的賦格曲與卡農曲式將對位法的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雖然巴哈在世時已經享有盛名,但是因為當時資料保存不易,資訊的流通也十分封閉,所以就像不再出現於螢光幕前的明星一樣,他在 1750 年過世之後便逐漸被世人遺忘。一直到 1829 年,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偶然發現《馬太受難曲》的樂譜,並且親自指揮演出,才將巴哈的才華再次帶回舞台,讓他的作品被人們重新重視,並從此廣為流傳。
1717~1723 年間的科登時期是巴哈一生最幸運的時光,在這個時期巴哈寫出了一生中最傑出的幾首器樂曲,其中《布蘭登堡協奏曲》是他 36 歲那年所寫,全曲共由六首協奏曲所組成,是獻給布蘭登堡路德維希侯爵的作品。
通常協奏曲都以小提琴或鋼琴作為獨奏樂器,但是這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的獨奏樂器並不是只由一種樂器來擔任,而是以「大協奏曲」的型態來呈現,也就是由兩支以上的「獨奏樂器群」來與弦樂為主的「合奏樂器群」相對唱。而獨奏樂器群的種類以及數量,則是每一首曲子都不相同。例如其中第二號的獨奏樂器部有小號、長笛、雙簧管以及小提琴,而合奏樂器則是弦樂與豎琴。
在這六首協奏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愉快的舞蹈氣氛,六首曲子全都使用大調為主要調性,表達出了勝利與歡樂的光輝色彩。巴哈的協奏曲也受到了韋瓦第的影響,在曲式、樂思與節奏上繼承了義大利音樂的特色,並且將它無限的延展,讓靈感不受拘束地自由揮灑。
《布蘭登堡協奏曲》是 7~12 人室內樂團的編制,這六首曲子不但有古典義大利樂曲形式,更有德國音樂的氣息,例如小號的使用、比例的對稱均衡、節奏性十分一致平穩等等。巴哈擅長將主題與變奏使用在樂曲中,聆聽巴哈的音樂,總是可以在嚴謹的對位技巧裡,感受到處處驚喜的創意。1977 年,美國發射太空探測船「旅行家號」,其中就運載了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中的第二號曲子,也許哪一天探測船遇到了其他外星生物時,就可以用巴哈的作品來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善意與文化,這個神秘的第一類接觸,同時也代表世人對巴哈最崇高的敬意!
▋神劇之父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韓德爾與巴哈都在 1685 年誕生於德國,這兩位音樂家也同樣是巴洛克晚期的音樂巨匠。但不同的是,巴哈一生幾乎沒有跨出德國的領土,而韓德爾卻是遠赴英國倫敦發展,甚至落地生根成為道地的英國佬呢。
韓德爾的父親是一位理髮師兼外科醫生,韓德爾在父親 63 歲那年才出生,因此父親對韓德爾的期望特別高,希望他長大後成為一名律師。雖然從小韓德爾便展現了對音樂的熱情與天賦,但是在父親的期許之下,他還是選擇了法律作為主修科目,並且只能利用課餘的時間學習管風琴演奏和作曲技巧。雖然父親並不全力支持韓德爾的音樂之路,但是憑著過人的毅力加上良師的指導,韓德爾還是奠定了十分紮實的演奏與作曲基礎。1703 年在哈雷大學研讀法律的韓德爾放棄了學業,來到漢堡並且找到演奏家的工作,從此,韓德爾便義無反顧地完全投入音樂的世界中。
韓德爾首先在漢堡市歌劇院推出了兩部歌劇處女作,但是票房並不理想,於是 21 歲的韓德爾決定前往義大利學習歌劇,希望能在這歌劇的發源地一展長才。在威尼斯與羅馬,韓德爾分別認識了史卡拉第和柯賴里,這兩位都是當時音樂界的名人,韓德爾與他們惺惺相惜也互相切磋,大大增加他在歌劇創作方面的技巧。這段期間韓德爾完成了多首室內清唱劇與歌劇,優秀的作品使他成功地在音樂界打響知名度。
●愛上英國的德國音樂家
韓德爾終身未婚也幾乎沒有傳出緋聞,也許是因為他到處旅行演出,覺得自由自在的單身漢最能沒有牽掛地創作出好音樂來吧。在義大利嶄露頭角後,韓德爾決定前往英國倫敦繼續開拓音樂國土。與歐洲其他大城市不同的是,倫敦音樂界擁有一個更自由的創作空間,上流社會的民眾對音樂活動的參與度很高,讓音樂創作者有開闊的舞台能互相激盪。
1711 年開始,韓德爾陸續前往英國拜訪,後來他發現這的確是一個能讓他如魚得水的國家,因此決定定居倫敦,全心推展義大利式歌劇,這段期間他甚至開了一家歌劇院,前後共推出了四十二部歌劇作品。但隨著民眾音樂口味不斷的替換,人們對歌劇的新鮮感逐漸消失,不久另一種新的音樂形式「乞丐歌劇」崛起了,韓德爾歌劇院的生意一天比一天清淡,於是他把重心移到神劇的寫作,從 1738 年到 1759 年之間,共寫了二十三部神劇,尤其是《彌賽亞》成功的演出,讓觀眾更貼近這些原本枯燥嚴肅的宗教故事,也使得韓德爾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作曲家。
除了歌劇與神劇,韓德爾在器樂方面的表現也十分亮眼,例如1720 年發表的《大鍵琴組曲》中,有一首《快樂的鐵匠》,風格簡潔明快,直到今天,許多人就是從這首曲子開始認識韓德爾的。另外旅居英國期間,他也創作了《水上組曲》與《皇家煙火》這兩首風格壯麗的管弦樂曲,前一部作品是韓德爾年輕時所寫的,另一首則是老年階段才完成的,雖然相隔了許多年,但這兩首組曲都是採用大協奏曲的形式來演出,曲風十分流暢而且帶有華麗的巴洛克色彩,也是韓德爾的代表作品。
●永遠的禮讚
韓德爾的一生始終為音樂而努力不懈,他在德國擷取了傳統的作曲技巧,來到義大利學到了歌劇的精髓,最後他在英國盡情發揮所長,寫出了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幾部作品,晚年他因為白內障手術失敗雙目失明了,卻還是堅持音樂的感動與演出。1759 年在倫敦皇家劇院的舞台上,高齡 73 歲的韓德爾正努力揮舞著指揮棒,主持《彌賽亞》一年一度的義演,但最後卻因為體力不支無法演出全場,八天之後,他留下最後的遺囑與世長辭。英國人將韓德爾的遺體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這代表英國民眾對這位音樂大師崇高的敬意與永遠的追思。
韓德爾的音樂之所以能深深獲得共鳴與迴響,是因為他抓住了英國人的民族精神,在作品中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與心聲。相較於嚴謹的巴哈,韓德爾巧妙的混合了巴洛克風格與新英格蘭的口味,保留了雄偉的氣勢並加入更多巧思創意,這使得他的作品流傳至今,仍然能夠帶給我們深刻的感動。
●經典曲目──神劇《彌賽亞》
《彌賽亞》是韓德爾56歲那年所寫的,當時他的歌劇事業並不是十分順利,於是他將重心轉移到神劇的創作,完成了這一部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神劇作品。
《彌賽亞》的寫作依循英國的聖歌傳統,運用了很廣泛的資料,包括英國教會在聖誕節、復活節、基督升天節和聖靈降臨節的禱告文,內容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是基督誕生的預言,第二部是基督的受難與贖罪,第三部是基督的復活與永生,其中「彌賽亞」又被翻譯為「救世主」,指的就是耶穌基督。
《彌賽亞》的第二部中有一段「哈利路亞」大合唱,是段大家朗朗上口的旋律,據說當年韓德爾在譜出這段旋律的時候,情緒激動不已,大聲喊著:「這是神的奇蹟!我看到了天國!我看到耶穌!」而《彌賽亞》在倫敦首演時,國王喬治二世也到會場聆聽,當演唱到「哈利路亞」的時候,他感動得起立致敬,全會場的聽眾也跟著起立,從此這變成一個不成文的傳統,聽眾們在「哈利路亞」大合唱時總是會起立表達對耶穌、對韓德爾、對音樂的最高敬意。
在譜寫《彌賽亞》的時候,韓德爾將創作的熱情與潛能發揮到極致,源源不絕的能量使得他在三個禮拜的時間內就完成了這部龐大作品,在今天,《彌賽亞》與海頓的《創世紀》、孟德爾頌的《伊利亞》並稱為「世界三大神劇」。
1認識樂派及其名家
──華麗的巴洛克饗宴
▋巴洛克時期(1600~1750)
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本來是葡萄牙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這是當時保守派人士對新藝術風格的指稱,原本含有輕蔑、戲謔的含意。但久而久之,「巴洛克」成為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中葉歐洲藝術文化的代名詞。在美術與建築的領域上,巴洛克時期展現的是裝飾華麗、雕刻繁複、充滿對比性的效果;而在音樂史上,巴洛克代表作曲家們的作品特色也有相似之處,他們的作品規模宏大、情感表現沉穩,注重輝煌、華麗與對稱性的表現。
韋瓦第、巴哈與韓德爾可說是巴...
目錄
1認識樂派及其名家
華麗的巴洛克饗宴 巴洛克時期
協奏曲之父 韋瓦第
音樂之父 巴哈
神劇之父 韓德爾
明亮開闊的古典時期 古典樂派
交響曲之父 海頓
音樂神童 莫札特
不向命運低頭的樂聖 貝多芬
自由隨性的浪漫新視野 浪漫樂派
歌曲之王 舒伯特
音樂的幸運兒 孟德爾頌
鋼琴詩人 蕭邦
卓越的音樂文學家 舒曼
鋼琴之王 李斯特
圓舞曲之王 小約翰.史特勞斯
新古典主義的先知 布拉姆斯
悲愴的俄國音樂巨匠 柴可夫斯基
交響曲的巨人 馬勒
狂放的樂劇大師 華格納
義大利的歌劇之神 威爾第
多采多姿的民族音樂 國民樂派
國民樂派的巨人 德弗札克
俄國的音樂魔法師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愛國的音樂鬥士 西貝流士
二十世紀以後的音樂 現代樂派
印象樂派的音符實驗師 德布西
二十世紀音樂的開創者 史特拉汶斯基
俄國的諷刺音樂家 普羅高菲夫
美國音樂的狂想家 蓋希文
極權制度下的音樂泰斗 蕭士塔高維契
2與古典音樂發生關係
聽音樂會的事前準備
音樂欣賞的基本概念
古典音樂能源補充站
音樂會禮儀
去哪裡聽音樂會
兩廳院
文化中心
民間機構
國外頂級音樂聖殿
一生中必得親臨一次的經典音樂盛宴
歐洲三大音樂會
美國的音樂節
美國馬友友大提琴演奏會
世界頂級樂團
世界三大交響樂團
合唱團
1認識樂派及其名家
華麗的巴洛克饗宴 巴洛克時期
協奏曲之父 韋瓦第
音樂之父 巴哈
神劇之父 韓德爾
明亮開闊的古典時期 古典樂派
交響曲之父 海頓
音樂神童 莫札特
不向命運低頭的樂聖 貝多芬
自由隨性的浪漫新視野 浪漫樂派
歌曲之王 舒伯特
音樂的幸運兒 孟德爾頌
鋼琴詩人 蕭邦
卓越的音樂文學家 舒曼
鋼琴之王 李斯特
圓舞曲之王 小約翰.史特勞斯
新古典主義的先知 布拉姆斯
悲愴的俄國音樂巨匠 柴可夫斯基
交響曲的巨人 馬勒
狂放的樂劇大師 華格納
義大利的歌劇之神 威爾第
多采多姿的民族音樂 國民樂...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滋出版出版日期:2014-10-17ISBN/ISSN:978986576740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