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相傳為西漢戴聖所編定,因同時又有戴德編定的《大戴禮記》,故也稱《小戴禮記》。它與《周禮》、《儀禮》並稱「三禮」,是一部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匯編,是全面反映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之一。其中《大學》、《中庸》兩篇在宋代從《禮記》原書中抽出,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影響尤大。
本書對《禮記》有詳盡的導讀,對其中部分篇章既有精當的注釋、精妙的集評,又有問題分析、文化史擴展等等項目,引領讀者深入閱讀與探討,還整理出由本書內容所衍生出的新詞、成語及典故。
《禮記》之文,大都博達雅麗。〈冠義〉……諸篇,則序跋文之正宗也;〈投壺〉……諸篇,則典志文之正宗也;〈曲禮〉……諸篇,則雜記文之正宗也;〈禮運〉……諸篇,則論著文之正宗也。昔北齊顏黃門之推著《顏氏家訓》,其〈文章篇〉有云:「祭祀哀誄,生於《禮》者也。」……然則哀誄箴銘之文,亦以《禮記》為正宗矣。世人學文詞,徒知求之於《尚書》、《毛詩》及《左氏》,而不知《禮記》之文,尤不可及。……況乎〈大學〉、〈中庸〉、〈禮運〉、〈樂記〉、〈儒行〉〈學記〉諸篇,義理之宏深,文詞之粹美,他經罕有其比。此其所以江河長流,萬古不廢也。本書上冊包含導論以及曲禮上、曲禮下、檀弓上、檀弓下、王制、月令、禮運、內則等篇的節選的闡釋。
章節試閱
《禮記》的內容
《禮記》四十九篇,由於〈曲禮〉、〈檀弓〉、〈雜記〉三篇的卷帙繁重,文字較多,所以各分為上下兩篇。這樣一來,實際上只有四十六篇。據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五的統計,以《唐石經》為準,《禮記》共有九萬八千九百九十四字,差不多是《周禮》、《儀禮》二書的字數之和。
《禮記》的「禮」,可以說包羅萬象。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齊家、修身,禮都無時不在。不但對活著的人要講禮,還要對死去的人講禮。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在禮的框架下運轉;而一個人從呱呱落地到壽終正寢,也須臾離不開禮。這個「禮」,是廣義的「禮」,所以其中有〈學記〉篇和〈樂記〉篇,把老師應該怎樣教,學生應該怎樣學,詩歌、音樂、舞蹈的本質和要義是什麼,也都包括了進來。有的篇章讓人感到條理秩如,有的篇章又讓人感到雜亂無章,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禮。
《禮記》四十九篇,每篇的解題及主旨,茲簡介如下。
〈曲禮上〉第一:本篇是以篇首二字命篇。尋其含義,眾說紛紜。據鄭玄和孔穎達說,本篇所記包含了吉、凶、賓、軍、嘉五禮,但大多屬於細微末節,故稱。
〈曲禮下〉第二:鄭玄《三禮目錄》云:「義與前篇同。簡策重多,分為上下。」
〈檀弓上〉第三:檀弓是人名,因為首章記檀弓之事,因以名篇。本篇的中心內容是討論喪葬之禮,但多是就事論事,顯得結構零散。其中不少章節義理文采俱佳,後人傳誦不絕。「曾子寢疾」章、「孔子蚤作」章、「喪欲速貧,死欲速朽」章、「有子與子游立」章、「子路曰傷哉貧也」章、「苛政猛於虎」、「齊大饑」章等,是其例。
〈檀弓下〉第四:鄭玄《三禮目錄》云:「義同前篇。以簡策繁多,故分為上下二卷。」
〈王制〉第五:王制,意謂王者之制度。鄭玄《三禮目錄》說:「名曰〈王制〉者,以其記先王班爵、授祿、祭祀、養老之法度。」這是一篇完整的施政大綱。將「鰥、寡、孤、獨」四者視為弱勢人群並由國家予以補貼,即出此篇。
〈月令〉第六:鄭玄《三禮目錄》說:「名曰〈月令〉者,以其紀十二月政之所行也。」一年十二個月,每月施行什麼樣的政令,取決於當月的天象、節氣、候應。規定得相當細。本篇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的全年施政綱領,對後世頗有影響。
〈曾子問〉第七: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全篇採取曾子問(個別條是孔門其他弟子問)、孔子答的形式,所涉及的問題則是遇到喪葬之禮中的某些突發情況應如何處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篇補充了《儀禮‧士喪禮》之所未備。
〈文王世子〉第八:文王,謂周文王。世子,即太子。本篇主要講周文王、周武王如何扮演世子的角色,以及周公如何教育成王之事。又推而廣之,論及夏、商、周三代對世子的教育等事。
〈禮運〉第九:鄭玄《三禮目錄》說:「名曰〈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蓋「禮運」者,禮之發展演變也。社會由五帝時的大同,演變為三王時期的小康,其分水嶺便是由德治變為禮治。孔子藉著弟子子游之問,遂縱論禮的產生、發展與作用。篇中對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的描寫,幾千年來,一直牽動著中國人的心。
〈禮器〉第十:本篇所講的禮,不是抽象的禮,而是具體的禮,故以「器」稱之。本篇論述這樣一個原則:禮以恰如其分為貴。該多的時候就多,該少的時候就少,該文的時候就文,該質的時候就質。人作為禮的施行者,又必須具備忠信的美德,否則,禮作為器的作用也要受到影響。
〈郊特牲〉第十一:陸德明《經典釋文》云:「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本篇內容較雜。以解說祭天、社祭、蜡祭、廟饗等祭禮為主,另外還有涉及朝覲、燕禮的內容,涉及冠禮、昏禮的內容。
〈內則〉第十二:所謂「內則」,即家庭之內,兒子、媳婦如何伺候父母、公婆的細則。這是本篇的主要內容。此外,還談到養老之法、食譜和育子之法。
〈玉藻〉第十三:玉藻即旒,它是天子的冕前沿下垂的玉串。藻是五彩絲繩。以藻貫玉,以玉飾藻,故曰玉藻。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說:「此篇首記天子諸侯衣服、飲食、居處之法,中間……專記服飾之制,……其前後又雜記禮節、容貌、稱謂之法。《禮記》中可以考見古人之名物制度者,此篇為最詳。」
〈明堂位〉第十四: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此篇首記周公攝政,諸侯相率來朝,朝周公於明堂,各就其位。次記成王以周公有功,賜魯以天子之禮樂。
〈喪服小記〉第十五:吳澄《禮記纂言》云:「〈喪服〉者,《儀禮》正經之篇名。正經之後有記,蓋以補經文之所不備。此篇內所記喪服一章,又以補〈喪服經〉後記之所未備者也。其事瑣碎,故名〈小記〉,以別於經後之記。」
〈大傳〉第十六:鄭玄《三禮目錄》說:「名曰〈大傳〉者,以其記祖宗人親之大義。」本篇主要講喪服制度,講宗法制度。
〈少儀〉第十七: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曰:「此小戴記之第十七篇,言少者事長之節。」即卑幼者如何禮貌地對待尊長。
〈學記〉第十八:〈學記〉主要記兩個方面:學者應該怎樣學,教者應該怎樣教。它對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和教學第一次從理論上作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可資後世借鑑者甚多。
〈樂記〉第十九:樂的概念,古今有異。本篇所謂之樂,包括詩歌、音樂、舞蹈在內。本篇記樂的產生原因,樂的社會功能,樂與禮的相輔相成關係,樂與和的關係,等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雜記上〉第二十: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雜記〉者,以其雜記諸侯以下至士之喪事。」本篇所記,有可補《儀禮》之〈士喪禮〉、〈喪服〉二篇之未備者。
〈雜記下〉第二十一:內容同上。由於卷帙繁重,分為上下兩篇。
〈喪大記〉第二十二: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喪大記〉者,以其記人君以下始死、小斂、大斂、殯葬之事。」王夫之《禮記章句》說:「大,備也。自始死至葬,自諸侯至士,皆備記之,所以補〈喪禮〉之未悉者也。」
〈祭法〉第二十三:《漢書》中稱引此篇又叫做〈祀典〉,本篇備記天神、地祇、人鬼之大中小祀典,並論述其所以能夠被列入祀典的原因。
〈祭義〉第二十四: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祭義〉者,以其記祭祀、齋戒、薦羞(進獻供品)之義也。」本篇意在通過祭祀活動以揭示孝悌之義。
〈祭統〉第二十五: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祭統〉者,以其記祭祀之本也。統,猶本也。」說得更明白點,這個「本」就是一片孝心。祭祀先祖,並不是迷信鬼神,而是出於飲水思源的孝心。就是祭祀過程中的種種儀節,也無不貫穿著孝心。
〈經解〉第二十六:〈經解〉之「經」,即儒家的六經:《詩》、《書》、《易》、《禮》、《春秋》、《樂》。孫希旦《禮記集解》說:「此篇凡為三段:首論《六經》教人之得失,次言天子之德,終言禮之正國。」
〈哀公問〉第二十七:本篇開頭一句是「哀公問於孔子曰」,即以篇首三字名篇。哀公,魯哀公。哀公所問,一是問禮,二是問政。通篇採取哀公問、孔子答的形式。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仲尼,孔丘的字。燕居,閒暇無事之時。本篇記孔子在家休息的時候,有三個弟子陪侍在旁,閒談之中,孔子給他們講了禮的內容、本質及作用,弟子聽了,「昭然若發矇」。
〈孔子閒居〉第二十九:本篇取篇首四字名篇。孔子在休息時,子夏陪侍在旁,順便請孔子為其講解《詩經》裡的詩句,孔子遂由講詩而及於禮。
〈坊記〉第三十:坊,本字作「防」,堤也。鄭玄《三禮目錄》說:「名曰〈坊記〉者,以其記《六藝》之義,所以坊人之失者也。」本篇是記防備人們做種種錯誤、種種壞事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就蘊含在《六經》裡面。
〈中庸〉第三十一:本篇記中庸之道。《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把中庸看作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本篇為朱熹所編《四書》之一。
〈表記〉第三十二:《禮記集說》引呂大臨說云:「此篇論仁為多,而篇中有云『仁者,天下之表』,恐取此義以名篇。」然則〈表記〉者,〈仁記〉也。
〈緇衣〉第三十三:〈緇衣〉,本《詩經》篇名。郭店簡本〈緇衣〉首章(今本為第二章)有「好賢如〈緇衣〉」句,蓋取以名篇。本篇主要記君上化民,臣下事君,以及安身立命之道。與〈坊記〉、〈表記〉一樣,通篇採取「子曰」的形式。
〈奔喪〉第三十四: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奔喪〉者,以其居他國,聞喪奔歸之禮。此……實逸曲禮之正篇也。漢興後,得古文,而禮家又貪其說,因合於《禮記》耳。」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鄭玄所說的「逸禮」,即《漢書‧藝文志》禮類所載之《禮古經》五十六卷,因其藏在祕府,所以叫做逸禮。
〈問喪〉第三十五:本篇是記居喪之禮的問答。前半篇是寓問答於敘述中,後半篇則是設為問答。
〈服問〉第三十六:〈服問〉,猶言關於喪服制度的問答。本篇實際上是採取論述的形式,不是設為問答。對此,王夫之《禮記章句》解釋道:「未嘗有問答之文而言『問』者,條析疑義以待問也。」《儀禮》有〈喪服〉一篇,本篇可補〈喪服〉之所未備。
〈間傳〉第三十七: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間傳〉者,以其記喪服之間輕重所宜。」意思是說,喪服五等,由重到輕的順序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居喪之時,穿不同喪服的人,其容貌、哭聲、言語、飲食、居處、喪服也不同。總的原則是,穿什麼樣的喪服,就應在容貌、哭聲、言語等方面持相應的表現。否則,不是失禮,就是矯情。這就叫做「喪服之間輕重所宜」。
〈三年問〉第三十八:喪服的不同,守喪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三年、一年、九個月、五個月、三個月之分。這種守喪時間的長短,是根據與死者血緣關係的遠近、哀痛程度的深淺來決定的。本篇就是通過問答的形式來說明這個道理。因為是以三年之喪的問答為主,故以〈三年問〉為名。
〈深衣〉第三十九: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深衣〉者,以其記深衣之制也。」深衣,古代上衣與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類似後世的長袍,是諸侯、大夫、士夕時所著之服,庶人也用作祭服。本篇不僅記其制,而且也記這樣製作的含義。
〈投壺〉第四十:古時候,主人宴請賓客,為了盡興,或比賽射箭,或比賽投壺,以決勝負。負者飲以罰酒。本篇為逸禮之一。其文體仿《儀禮》。孔穎達說,從篇首至「正爵既行,請徹馬」是經文,其後才是「記者之言」。《大戴禮》也有此篇,不無異同,可以對照來看。
〈儒行〉第四十一:〈儒行〉,記儒者值得稱道的品行。全篇通過哀公問、孔子答的形式,歷述儒者十六項值得稱道的品行。呂大臨批評說:「此篇之說,有矜大勝人之氣,少雍容深厚之風。」按《荀子‧非十二子》「士君子之容,其冠進,其衣逢。」王先謙《荀子集解》:「俞樾曰:『……進,讀為峻。峻,高也。』楊倞注:『逢,大也。謂逢掖也。』」按:《禮記‧儒行》:「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荀子》既引此篇,則此篇早於《荀子》也。
〈大學〉第四十二: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在鄭玄那裡,「大」是「博」的意思,大學即博學。宋代學者則不然。朱熹〈大學章句序〉:「《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把大學看作與小學相對的教育機構。本篇著重闡述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係。文中提出了實現天下大治的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其前的四個步驟是修身的方法途徑,其後的三個步驟是修身的必然結果。本篇為朱熹所編《四書》之一。
〈冠義〉第四十三: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冠義〉者,以其記冠禮成人之義。」按《儀禮》有〈士冠禮〉,記冠禮的具體儀式,本篇則說明那些儀式的含義。
〈昏義〉第四十四: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昏義〉者,以其記娶妻之義,內教之所由成也。」按《儀禮》有〈士昏禮〉,記昏禮的具體儀式,本篇則說明那些儀式的含義。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鄉飲酒義〉者,以其記鄉大夫飲賓于庠序之禮,尊賢養老之義。」按《儀禮》有〈鄉飲酒禮〉,記鄉飲酒禮的具體儀式,本篇則說明那些儀式的含義。又按:鄉是周代的行政單位,轄一萬二千五百家,鄉的首長叫鄉大夫。一鄉轄五州,州轄二千五百家,州的首長叫州長。鄉學叫庠,州學叫序。
〈射義〉第四十六:《儀禮》有〈鄉射禮〉、〈大射〉兩篇,前者是州長召集民眾習禮於州序之射,後者是諸侯將要舉行大的祭祀活動,就舉行射箭比賽來選拔有資格參加祭祀的人。〈鄉射禮〉、〈大射〉兩篇是記其儀,本篇則是記其義。
〈燕義〉第四十七: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燕義〉者,以其記君臣燕飲之禮,上下相尊之義。」按:《儀禮》有〈燕禮〉一篇,記諸侯國君與其臣下燕飲之儀,本篇則記其義。燕,本字是「宴」。
〈聘義〉第四十八: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聘義〉者,以其記諸侯之國交相聘問之禮,重禮輕財之義也。」按《儀禮》有〈聘禮〉一篇,記諸侯派遣本國的卿到友好國家進行訪問的禮儀,本篇就是發明其義。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鄭玄《三禮目錄》云:「名曰〈喪服四制〉者,以其記喪服之制取於仁、義、禮、知也。」換言之,仁、義、禮、知是制定喪服的四條原則。孔穎達說:「以上諸篇,每篇言義,此不云〈喪義〉而云〈喪服四制〉者,但以上諸篇皆記《儀禮》當篇之義,故每篇言義也。此則記者別記喪服之四制,非記《儀禮‧喪服》之篇,故不云〈喪服之義〉也。」
《禮記》的內容
《禮記》四十九篇,由於〈曲禮〉、〈檀弓〉、〈雜記〉三篇的卷帙繁重,文字較多,所以各分為上下兩篇。這樣一來,實際上只有四十六篇。據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五的統計,以《唐石經》為準,《禮記》共有九萬八千九百九十四字,差不多是《周禮》、《儀禮》二書的字數之和。
《禮記》的「禮」,可以說包羅萬象。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齊家、修身,禮都無時不在。不但對活著的人要講禮,還要對死去的人講禮。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在禮的框架下運轉;而一個人從呱呱落地到壽終正寢,也須臾離不開禮...
目錄
上冊
序 王元化
《禮記》導讀
一、《禮記》的名稱
二、《禮記》的內容
三、《禮記》的成書
四、《禮記》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
五、《禮記》的價值
六、怎樣學習《禮記
《禮記》
曲禮上第一(節選)
曲禮下第二(節選)
檀弓上第三(節選)
檀弓下第四(節選)
王制第五(節選)
月令第六(節選)
禮運第九(節選)
內則第十二(節選)
下冊
大傳第十六
學記第十八
樂記第十九
祭義第二十四
經解第二十六
坊記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三年問第三十八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學第四十二
昏義第四十四
主要參考文獻
上冊
序 王元化
《禮記》導讀
一、《禮記》的名稱
二、《禮記》的內容
三、《禮記》的成書
四、《禮記》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
五、《禮記》的價值
六、怎樣學習《禮記
《禮記》
曲禮上第一(節選)
曲禮下第二(節選)
檀弓上第三(節選)
檀弓下第四(節選)
王制第五(節選)
月令第六(節選)
禮運第九(節選)
內則第十二(節選)
下冊
大傳第十六
學記第十八
樂記第十九
祭義第二十四
經解第二十六
坊記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三年問第三十八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學第四十二
昏義第四十四
主要參考文獻
商品資料
出版社:龍視界出版日期:2014-11-26ISBN/ISSN:978986573276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2頁開數:14.8*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