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病及痔瘡的治療捷徑
三十年經驗,真實個案臨床驗證
對應療法讓您迅速擺脫腸胃困擾
脾為後天之本,脾又為中州,萬病皆歸脾土,所以胃腸的功能可以影響後天的一切,許多疾病也是因為胃腸疾病演變而來,本書就是在敘述胃腸病的重要性以及與其他臟腑疾病互為因果的關係,並略述肛腸疾病與胃腸的關係,進而論述中醫的治法,希望關心本病的人,在閱讀本書後,能更加深對胃腸病及痔瘡的認識,從而知所預防,常保健康。
作者簡介:
宋文靖醫師
資歷: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民國71年中醫特考及格、至善中醫診所院長
著作:《中醫常見疾病治驗談》、《宋氏對應針法的痠痛治療驗證》、《鼻病與咳
喘的中醫快速療法》、《痠痛革命》等多部醫療著作。
專長:過敏性鼻炎、鼻塞、倒流、胃腸諸病、肛腸疾
病、皮膚頑疾、肝病。
院址:新北市土城區中央路二段20號1樓
電子郵件:swc5168@yahoo.com.tw
電話:02-82612705及02-22701365
網址:www.jscmc.com.tw
章節試閱
前 言
余臨床行醫三十餘年來,所看到的胃腸病患者無數,而因胃腸病影響其他臟腑經絡,併發其他病症的更是不乏其人,不管是胃腸本身的疾病或是由胃腸引發的其他相關疾病,只要該疾病與胃腸有關,都可藉由兼治胃腸疾病的同時,達到基本治癒或快速改善的目的,這樣的治療法較能一發中的,不會亂槍打鳥茫無目標。
中醫治病只要把本病治好,其他的病就會跟著好轉,只要讓機體陰陽平衡達到致中和的狀態,病就可以解除,跟西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胃酸逆流則制胃酸的局部治療法是迥然不同,如果患者說頭痛了就醫頭,血壓高了就用藥控制血壓,血糖高就控制血糖、經痛了就吃止痛藥,皮膚癢了就吃抗組織氨或類固醇,失眠了就開鎮定劑,憂鬱症則開百憂解,白帶陰癢就給予塞劑,那樣的治療法只能短暫的把病情控制,不會把病真正治好,因為當本病還存在時,是紙包不住火,只會把病越治越複雜,越治越糟糕。
因為我親身經歷治癒過如是此類不少的病症,心裡非常清楚,沒有把本病治好,是無濟於事的,可是太多的患者並不知道發病的原因,也不知只服藥控制的後果,對身體是不好的。當病越來越嚴重時,只得在醫院檢查、拿藥、徘徊、無助,從這一科看到另一科,耗費不少時間,最後的答案總是落莫的失望而歸,病情越來越顏重,在徘徊無邊的苦海裡時,才驚覺事態的嚴重。為了讓那些無助的患者能早日尋找到正確醫療之路,找回健康,只好利用診務之餘,把自身所知盡量用淺顯的文字描述成書,目的是希望有緣者能獲得此類正確的訊息,獲得健康,早日脫離苦海。
『腎為先天之本』,父母親給你的基因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脾為後天之本』,後天的生命基礎是可以靠飲食、起居、運動去培養或改變。人在出生後全靠吃進去的食物所攝取的營養來維持生命,因此在出生後的漫長生涯中,把吃進去的東西好好的吸收去供應全身的營養所需是何等重要的事,而維持消化吸收的功能全在於脾胃等的消化系統,胃之下為十二指腸、空腸、小腸、大腸,最後到達肛門,在消化的過程中還須靠嘴巴咬合所分泌的唾液及膽汁的分泌以分解脂肪,還有脾的運化、吸收、轉輸,和胰臟的分泌胰液來幫助消化,在整個消化吸收過程中,胃、脾、小腸、大腸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凡是發生在胃與腸的大大小小疾病,我們都統稱為胃腸病。
很多人都有一種觀念,普遍都認為現代的人衣食無缺,吃的好,穿的好,應該沒有什麼營養不良的問題,反而是營養過剩才對,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越是生活在現代文明時代的人,吃的反而越是不營養,怎麼說呢?因為越文明,精緻及加工的食品就越多,譬如白麵、甜點、蛋糕、肉圓、油炸物、加工飲料就是,外食族的人都知道要買胚芽米或糙米或五穀米煮的飯是相當不容易,舉目望去,滿街上的大大小小賣吃的店家,所端出的飯都是白飯,或是以賣各式精緻麵食、水餃、鍋貼、米粉、肉丸、火鍋、燒烤、炸雞排為號召,吸引顧客前去。
商人經營生意只要有人上門就好,那管顧客吃的營養不營養,而顧客呢?只要好吃、便宜、方便就好,如果有199元吃到飽的店,顧客更是懷著貪小便宜的心把他吃個夠,等到吃回來發生肚子撐了,才知道事情不妙,趕緊把強胃散拿來應應急,一般人怎麼會知道這些過於精緻的食物,吃多了對身體會產生不好的結果呢!你知道很多加工食品或精緻食品,大部分都有添加對身體不好的化學原料進去嗎?
我常在看病的時候很耐心的跟患者朋友講,他們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問我為什麼?還會拿北方人、外國人不是一樣吃麵來跟我辯論,說他們這樣吃不是一樣也沒事?沒想到2013年的5月20日以後電視媒體終於用大幅度的報導毒澱粉事件,很多用麵粉做的美食若是標榜又Q、又酥、又脆,幾乎都有加化工原料順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吃多了會影響腎臟,甚至連某知名麵包品牌標榜純天然香料也是假的,很多人都被美麗的商標所騙。這時患者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另外,誰會注意到現代的土壤已被過度利用,造成有機物質減少,所以吃進去的營養物質也相對欠缺呢?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有許多是經過基因改造,加上噴灑孟山都農藥,吃了容易長瘤,這些都是製造疾病的重要根源,卻被許多人所忽略,只有我們這些有心探討追究的醫者或曾身歷其害的病人才會去注意並發現這些問題。
很多人因為缺少飲食營養的基本知識,看到電視、廣播上的美食節目非常吸引人,便一窩蜂的搶著排隊試吃,做個道道地地的美食主義者,的確,吃進天下間的所有美食是人生一大快事,但是要吃天然、無加工的食物的確不容易,如果不是天然的食物,那麼長期吃下來,雖嚐盡天下所有美食,卻也會造成偏食的問題,造成食物囤積產生毒素,最後的結果是一個一個的病被自己製造出來,甚至等到罹患疾病還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於是開始亂投醫,到處檢查,到處吃藥,其實他們很多的病都是自己吃出來的卻不自知,這就應了病從口入的諺語,要治這類的疾病如果沒有從發病的源頭改善,疾病難以根治而且只會越治越糟。
胃腸病本身就已經令人感到很難過,不是痛就是悶脹,要不然就是打嗝、矢氣、吞酸,或是便祕、拉稀交替,嚴重的還會痛到死去活來,或長一些不好的東西,你不能不去理它,要盡快治療,要知道如果不積極治療還會影響其他臟腑經絡而有其他併發症發生,影響的層面廣大因人而異,大致來說有以下多種病況,如:頭痛、頭暈、肝病、小便不利、口瘡、口臭、眼澀、腰酸、白帶、經痛、皮膚病、心悸、胸悶、不易入睡、精神官能症、痔瘡、疲倦、容易退化等症,除此之外,尚還有很多疾病是沒有被發現的,這些慢性疾病都非常惱人,影響生活品質甚大。
倘若不幸罹患因腸胃病而引發的以上諸症,治療之法最好先從腸胃治起,或者相關疾病與腸胃並治,這樣才能把疾病治的更好更快,如果患者不知其所患的疾病是與胃腸有關,則勢必盲目亂投醫,罹患白帶則找婦產科,患失眠則找精神科,便祕則找胃腸科,患青春痘則找皮膚科……,如此頭痛醫頭不尋求其本的治療方式,最後還是不能真正把病治好,有時還會造成反效果;因此,身為一位有醫德的臨床醫者,有義務告知,讓那些罹患疾病的患者,尋找出正確的治療方向,早日脫離苦海。
胃腸病還會影響肛腸疾病的發生,如痔瘡、肛裂、肛癢、肛門濕疹、肛乳頭肥大等,因為肛門乃消化道的最後一道關口,排便的質地,順與不順,次數的多寡、量的多少、排便時間的固定與不固定,都會影響肛門口而產生疾病如肛裂及血栓痔,及肛門口3公分以內的靜脈循環不良而產生痔瘡,而這些排便的品質好壞是消化良與不良的表現,消化的良與不良又與吃進去的食物有關,吃進去的食物好消化吸收與否又跟胃腸本身機能有重要關係,所以要治好痔瘡或整個肛腸疾病,並不能把肛腸疾病當做單一的疾病治療,還要把重要的腸胃功能考慮進去,這樣才能把治療肛腸的疾病治得更好。同樣的道理,治青春痘等類似的疾病,不能把青春痘當成單一的疾病處理,當它跟胃腸扯上關係時,沒有把胃腸調好則休想把青春痘治好,我會在書內舉例證明。
民以食為天,我們沒有一天可以離開食物與營養,而胃腸正是擔任消化食物與吸收營養的重要器官。由於胃腸等中空器官,每天都要與外界進來的食物相接觸,每天都要默默地耕耘、蠕動、儲存、消化、吸收,進而排泄,無時無刻的忙碌著,好的壞的都要照單全收,也正因為如此,難免發生大大小小的毛病,吾人實在不可忽視它而延誤病情。
胃腸病種類繁多,有的很快即可治癒,有的則難度較高,具有高度危險性,所以只要有輕微的症狀出現,就要即刻就醫,譬如噁心、嘔吐、腹脹、打嗝、矢氣、消化不良、胃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酸逆流、腹瀉、便祕、腸躁症、大便習慣改便、便血或解黑便、肛腸疾病等,均是與胃腸消化系統有關的症狀,不容大意。
脾為後天之本,脾又為中州,萬病皆歸脾土,所以胃腸的功能可以影響後天的一切,許多疾病也是因為胃腸疾病演變而來,本書就是在敘述胃腸病的重要性以及與其他臟腑疾病的互為因果關係,並略述肛腸疾病與胃腸的關係進而論述中醫的治法,希望關心本病的人,在閱讀本書後能更加深對胃腸病及痔瘡的認識,從而知所預防,常保健康。
注:作者宋文靖醫師本著醫者之仁心,創作了《胃腸病及痔瘡的治療捷徑》一書,分享其中醫治療痔瘡與胃腸病的理念與健康觀,希望能讓有此困擾的患者得到指引。在創作過程中,本書部分汲取了網路與醫學專著之論述,因多次轉載已無法正確得知作者並聯絡,(本書筆者是善意引用絕無不良之心)若因此轉載給原作者造成困擾,我們表示最誠摯的歉意,若本書使用過您原創的著作內容,懇請您能與本社聯絡,經確認後,我們將按字數補償給予稿酬。
一、久病可以成良醫
人的一生總不免發生病痛,但若此病痛纏綿不斷難以治癒,著實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煎熬,精神上的痛苦真是難以言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相信曾患過慢性疾病的人都曾有這種經驗。
余打從有記憶開始,便體弱多病,記得很小的時候(大約五、六歲吧?)便得了氣喘,當時整晚都趴坐在床的棉被上氣喘呼呼,像快要斷氣似的不能入睡,這樣的情形發生過好多次,每次氣喘發作都是請村里唯一的西醫葉醫師來打針開藥,病久了鄰里村人都知曉此事,上小學時不幸又得了中耳炎,耳朵老是流膿,一直吃藥(西藥)吃到國中,高中時又得鼻竇炎,整天都有流不完的黃鼻涕,以為吃西藥(抗生素)會好,結果把胃吃壞了病還是一樣沒好轉。之後在唸高中時,常去花蓮市某耳鼻喉科處做穿刺,雖然做過無數次的引流,但還是一直醫不好,最後甚至差一點跑去台北榮總開刀。
還好此病在當中醫師數年後由點鼻療法治好,否則我不知道還要走多少冤枉路,這些事都是在未當兵時發生的,這些年過去,我曾把它寫在《鼻病與咳喘的中醫快速療法》一書中,當兵因受訓整天出操曬太陽的關係,身體變壯許多,身上的舊疾一下子改善了很多,也不覺得自己曾得過鼻竇炎,是我最健康的時候。
退伍後唸大學,大三時考上郵局,在郵局工作近七年,由於經常外食,有一陣子胃腸變得不太好,經常拉肚子,記得不知是唸大幾時,有一次吃壞肚子,肚子痛得要死,急著要瀉肚子,急急忙忙用快跑的方式從羅斯福路公館處跑到台大內找廁所,還沒跑到一半便一陣眩暈昏倒過去,馬上又被肚子痛醒,強忍著便意勇闖廁所而去,可說是糗到極點,此事一直記憶猶新。
婚後有一次半夜肚子痛起床如廁,還沒走到廁所便昏過去了,適逢胞弟來我處暫住,聽到我跌倒的聲音而驚醒,趕快把我叫醒,醒後方知怎麼一回事。講到排便的情形是有時大不出,或排便不順時,肛門口便會出現肛裂流一點血,我以為得了痔瘡,聽郵局同仁介紹,便在重慶北路的某個路邊攤購買一包一包的樹根頭(即草藥)據說有治便祕之效,買回來用電鍋煮來喝,有喝時大便的順暢度則變好,沒喝時又恢復以前的情形,我不知是那裡出了問題,是飲食不對還是自己胃腸不爭氣,因為當時我對中醫的知識全然不知,而看西醫,醫生又沒有講的很清楚,所以也不知要從那裡預防起。
從郵局轉換跑道考上中醫後才漸漸接觸中醫醫學的知識,民國七十二年尾,為了生活為了工作,我簽約被派到故鄉花蓮市開業,開業之初業主大肆舉辦七天的義診,當時掛號的人潮洶湧,共五位醫師應診,每人要看近兩百人,我是開業醫師不得怠慢,七天下來,把我累壞,事隔一年後,突然有一天早上起不了床,頭昏氣短一點力氣皆沒,原來大出一堆柏油樣糞便,是十二指腸出血的徵兆,馬上被送到花蓮醫院急救打點滴,這就是過於勞累所生出來的病,良久才調整過來。
一九八七年為了唸中國醫藥學院的短期進修班,我搬到台中十九甲開業,當時的我又要唸書、又要開業、太太又懷孕生子,搞到身體疲憊,經常因半夜胃痛而起床自己配藥服用,暫時止一止,排便不好時則經常肛裂出血,還經常趕往台北看林大鵬醫師拿藥膏回來擦,一九八九年入聖佑堂中醫院服務,不知是診務繁忙還是飲食不慎,可能跟喝牛奶所產生的乳糖不耐症有關,每喝牛奶則排便酸臭,一日數行,長久下來再壯的身體也會給弄瘦了,同時一直排便的關係肛裂也嚴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每次大便皆痛且痛後出血,醫院說要開刀,後來我找醫療痔瘡的同道師兄把我治好,這樣治療也費了好幾個月,由於那次慘痛的經驗,終於讓我學習到了一些治療痔瘡的技術,也知道了胃腸的重要性,便開始在醫院裡大量的使用自己研發的腸胃散,在醫院服務期間,我應用腸胃散的加減方,真正的治癒了不少罹患腸胃病的病人。
一九九○年尾我從新店租屋處搬到土城新購的房屋,可能因為整天搬運重物勞累流汗的關係,那天的排便變得非常漂亮,這是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原來有勞動、有流汗,腸胃蠕動就會明顯變好,若沒勞動,大便品質又變差了,這是我難得的經驗。一九九二年起我在土城自行開業,從早到晚都要工作,應診時間很長,多年勞累的結果把自己給累瘦了,最瘦的時候才五十三公斤,當時排便經常是稀稀的,一日數行,沒有吸收,後來在不得已之下吃台中榮總精神科的藥約一年半的時間,才把排便品質變好,把消化吸收功能恢復,才從五十三公斤又跳到最胖的六十六公斤,這個時候氣色最好,總是精神奕奕,我方才領悟腸胃的疾病是跟壓力有重要關係的。
可好景不常,藥一停用,人又瘦了下來,所以使用抗壓力的西藥還是不可靠,後來研究中藥,發現甘藥能令人緩及肥,也就是說甘性的中藥能使人增胖,所以開脾胃的藥都很好吃,而且甘味藥能解除壓力,像甘麥大棗湯、龍眼肉皆是。二○○三年,SARS期間,不知是何原因(事後我想應是胃腸差、營養吸收不良合併無形壓力累積過久所造成)開始心跳、心慌、不好睡,因這病看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大病,但就是一直醫不好,最後演變成腦神經脫髓鞘的胞輪震跳,顏面肌肉時常抽搐顫動,非常不舒服,我想這些病都跟胃腸、壓力等脫離不了關係。
另外,我也體會到飲食不慎及吃的時間不對很容易引起胃腸病,譬如說連續吃了兩餐以上的麵食,或是便當內的肉油放太多沒有菜(現代的便當都是肉多菜很少),或是外食餐館連續三次以上,胃腸及排便就會很快出現問題,同時口乾舌燥會變得很明顯,胃腸一不好問題就來了,除了人變瘦還整個人變得很沒精神。
由於自己得病的親身經驗,知道胃腸一不好,很多問題便接著發生,這是一般人不會去注意的,醫生也常忽略,從這些經驗及教訓,更增加了我對胃腸病的重視,因為有這個經驗也更能掌握腸胃病的治法,另外還從許多病人患病的口述中,發現了許多難纏的問題只要跟腸胃功能有關的,大抵皆可從調整腸胃功能而得到改善,而不一定一直繞著主訴上打轉,例如前頭痛、頭暈、皮膚病(尤其是青春痘)、經痛、白帶、睡眠障礙、肝功能不良、高血壓、貧血、痔疾、胸悶等,皆可由腸胃功能的改善而間接治好了主病,不要只頭痛醫頭,那是無濟於事的。
可見腸胃的功能影響的層面很廣,不能輕忽,我經歷過太多這樣的病例,本來僅是單純的胃腸病,卻不加詳查,而被誤治,變成複雜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有許多患者不幸罹患頭暈、頭痛、心悸、緊張的疾病,本來很快就可醫好的,卻不幸的在醫院一再的檢查看病拿藥,從這一科看到那一科,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地,把問題變得更複雜化,結果我發現他們的病原居然跟腸胃有關,我從健脾利濕、去其積滯、調整腸胃的根本問題改善便很快有了起色,等到病醫好了他們都會很好奇的問,如不詳加解說,病人還不知道他們的病居然是從腸胃引起,如果他們還被這樣誤治下去,除了本病沒治好之外,還徒然製造出病人的另一疾病,這樣只會造成病人更多的痛苦、時間、金錢,還浪費了不少社會資源。
維持生命需要食物營養的供給,而營養的吸收要靠良好的腸胃,腸胃好,營養吸收就好,便不容易得病,免疫力自然增加,身體健康了,活的也就更有價值、更有意義,人生才會變成彩色。
二、我們應該怎麼注意胃?
從以上的敘述,胃腸的重要性應該已經被初步了解,很多疾病的發生雖然不全是由於胃腸,但卻可以肯定的說幾乎都跟生活上的飲食、起居不正常及工作上的壓力有關,讓我們冷靜地想一想,我們被生下來以後不管要將來做什麼,要做一個有用的人?還是堂堂正正的國民?首先的必要條件說穿了就是要先能活下去,先能維持生命才能兼顧其他,要活就要吃,要吃就要工作,要有好工作就要努力,有努力才有好日子過,所以我們受教育,學習技能,幾乎所有的人都是一樣(含金湯匙出生的例外),在努力工作謀生活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不免發生競爭、產生壓力,這之中很容易發生起居、飲食、情緒、生活上的諸多不適。
如做業務的常為了跟客人談案子而不能正常的休息跟進餐,像保險員就是,在工廠工作的作業員,常為三班的輪班制使生活日夜顛倒,隨之飲食也跟著紊亂起來,該是進餐的時間卻不會餓,有餓感時又不是正常進餐時間,現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半夜兩、三點還不睡覺,早上睡到中午還不起床,若起床就整天對著電腦、手機,白天像一條蟲,晚上像一條龍,這樣的生活方式胃腸一定不好,那又怎能造就健康的國民?別人吃中餐時他才吃早餐,別人睡覺時他吃宵夜,我們可以從社會的諸多現象看出現代人的文明病為什麼突然增多,看看有名的夜市就好,已經超過正常的進餐時間了,再怎麼晚都還是有人在吃吃喝喝,越是人口密集的都市情況越嚴重,難怪像這種胃腸文明病越來越多。
現代人的飲食觀念已有些偏差,食物只要好吃就好,只要有名就好,越奇怪越標新立異越好,有些人為了嚐一嚐有名的豆花小吃,可以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長隊伍,也不覺得浪費時間,很多小餐廳端出來的菜老是那幾樣沒有變化,主食是南瓜飯就全部是南瓜,蓋飯就蓋飯,一點菜也沒有,有些便當店的排骨飯就是排骨一塊,菜全夾起來一口就吃完了,一點營養觀念也沒,這些外食族的人找不到價廉物美的好餐廳,非常無奈,有些人因時尚心理做祟,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去擠,譬如很多高檔西餐廳,放眼望去全是愛吃美食的人,他們真不知一塊牛排吃進肚子裡要消化多久?肉吃太多會對身體不利嗎?這就是現代人的飲食觀,這種飲食觀不改是遲早會吃出問題。
從農業社會演變到工業社會,在從工業社會演變到科技的雲端時代,人類的生活被逼得不得不改變,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拿來蓋房子、蓋工廠,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生產的農作物有限,為了增加生產,於是農藥肥料的濫用便接著產生,蔬菜農藥殘留變得異常嚴重,土地無法休耕,土壤越形貧瘠,吃進去的東西有毒物質增多,內涵的營養素卻越來越少,於是生病的人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年輕,西式飲食的引進、精緻食品的充斥、食品添加物的濫用,加上飲食時間的不對,經常導致胃腸病的發生。
還有生活上的太緊張、工作太繁忙也是原因之一,如交際應酬太多,或無事忙者,如乘坐捷運總是看到人手一機拼命的滑,連上下電扶梯的時間皆不放過,形成另一種低頭族的景象,這就是現代人的壓力,眼睛耳朵從來不得閒,這種雲端科技的結果雖給人們帶來方便,但方便過了頭也有不好的地方,如只要有空就對著手機的結果,終將造就胃病、眼疾、頸肩僵硬、睡眠障礙的另一批文明病產生,看在有心人眼裡不免憂心,可預見新的文明病又即將到來。
要避免胃腸疾病的發生,人類的生活必須漸漸回歸原始,要過著規律的生活起居運動娛樂,維持正常進食時間,避免不必要的壓力,規避精緻化的飲食及垃圾食品,注意營養物質的攝取,飲食勿過飽脹,心情宜放輕鬆,人有胃氣則生,有胃氣就能吸收營養,有營養則能長壽,無壓力則能一身輕,後天之本在於脾胃,後天之養全靠飲食,飲食好、胃腸好免疫力自然增加,胃腸健康身體也會跟著健康。
胃腸病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胃腸病又影響其他疾病的產生,所以做為現代人的我們,進修一些有關胃腸病的知識實屬必要,可做為事先預防,也可做為指引方向的指南,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在不幸得到胃腸病時,至少有此基本知識才不會亂了方寸,進而準確的掌握治療的方向,找對醫生吃對藥,以此縮短療程,加速恢復健康的時間,這樣做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有幫助的,希望藉由本書讓你知道更多你從來沒有注意到的訊息,提醒自己,關心別人,常保健康。
三、腸胃的解剖位置
胃腸的功能既然如此重要,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其基本解剖的位置,及其與鄰近組織的相互關係,進而了解腸胃在消化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腸胃所衍生的其他病症,這樣才能方便我們診斷並進行治療,做為現代的人多少了解一點自己的胃腸,幫助自己提醒自己,對腸胃病的保健及預防也是有必要的。
右側是一張簡單的消化系統解剖圖。我們所說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但真正參與消化作用的器官不是只有上面所述而已,還包括肝、膽、脾、胰諸臟在內,有了它們的幫助才能完成整個消化過程。消化的定義是在說明,食物的營養被機體利用時,先要將食物變成易於吸收的溶解物,這種變化的過程就叫做消化。
消化過程中包含兩種消化作用,即是
機械性的消化及化學
性的消化。機械性的消化是指將食物作粗部細碎之咀嚼,伴隨唾液之混合後,經食道嚥下至胃腸裡做粗部的蠕動,化學性的消化是指食物在做機械性粗部消化時,還必須有消化腺去分泌消化酶(即酵素)來做輔助,才可以使大分子的物質分解成較小的小分子的物質,其目的在便於消化吸收及攝取,輸送到身體各個地方,以營養五臟六腑,變成氣血津液,為人體生命活動所需。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肛門等。口腔內有牙齒和舌頭,舌後方連接咽部。口腔含唾液腺,唾液腺的功用是分泌唾液以濕潤食物,唾液內含澱粉酶可分解澱粉。唾液腺又分耳下腺(腮腺)、頷下腺(顎下線)、舌下腺,耳下腺位於耳朵下方,腺體呈三角形,是最大的唾液腺。咽以下是食道,食道為扁平且長的食管,其下接胃賁門,賁門為胃的上口,賁門下的胃呈一囊袋狀,位於膈肌下,略偏左側,胃的下口為幽門,賁門與幽門皆有瓣膜。胃有胃腺,胃腺分泌黏液、鹽酸、胃蛋白酶、胃泌素及胃內因子,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一段,它有容納食物、分泌胃液及分解消化的作用。幽門下接十二指腸,十二指腸之下為迴腸,十二指腸與迴腸的中間部分稱空腸。小腸壁生有絨毛,有吸收營養的作用。小腸之黏膜層上有許多小腸腺,可分泌黏膜和多種消化酶。
此外,肝臟和胰臟的分泌液亦注入小腸中,小腸是很重要的消化道,更是吸收分解後的食物養分最重要的地方。小腸後下接大腸,大腸起於腹腔內下方迴腸末端的盲腸部,盲腸末端有一蚯蚓狀之闌尾,大腸分為三部分,上升者稱為升結腸,橫行者稱為橫結腸,下降者稱為降結腸,降結腸其下還連接乙狀結腸,最後達於直腸及肛門。大腸的主要作用是食物經消化後變為的殘渣,在此準備被排出。
在消化過程中還有肝臟、胰臟消化腺的參與,需有膽汁的作用才能完成整個消化系統。膽囊位於肝臟下方的膽囊窩內,藉膽管系統與肝臟相連,沒有分泌功能,並非消化腺,僅儲存來自肝臟的膽汁和濃縮膽汁。肝臟分泌的膽汁經肝小葉間膽管匯集成左右肝管,出肝門後再匯集成總肝管,並與膽囊管會合形成總膽管,總膽管下行於胰臟頭部之後,與主胰管會合,與十二指腸乳頭注入十二指腸。
膽汁雖沒消化酶,但可把脂肪分解成微小顆粒,促使其與消化酶接觸,當吃太油膩時,小腸會分泌膽囊收縮素來刺激膽汁排出,送到小腸頭的十二指腸參與消化脂肪和蛋白質。割除膽囊的人,因少了膽囊的調節,膽汁直接流入腸道,若吃了太多油膩的食物容易引起食道炎、胃炎、腹瀉、下腹絞痛等症狀。
胰臟為僅次於肝臟的第二大腺體,胰臟分泌胰液,胰液經小導管導出。小導管再匯集形成主要胰管,其與總膽管匯集,形成肝胰壺腹,注入十二指腸。西醫認為脾和消化功能沒有直接關係,但中醫認為脾的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並與四肢、肌肉密切相關連。「脾為胃行其津液」,管健運轉輸,將營養物質運送到心肺和顏面部,然後心肺再透過血液將營養物質運往全身,還要統領全身的血液。
脾又主肌肉,脾與胃相為表裡,也就是說胃的受納與脾的運化輸佈是息息相關的。小腸之後接著進入大腸,大腸的功用是在排泄。當食糜來到大腸,絕大部分有用的養分都被胃和小腸吸收了,只剩一些殘渣還有一些有用的水分及電解質,最後形成糞便被排出。從口腔的食物進入到大腸糞便的排出,整個消化系統才算完成。
四、胃腸的病理變化
胃與大小腸在中醫臟腑學說中,乃屬於六腑。六腑者,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與三焦。但三焦並非獨立的器官,而是指胸與腹腔三個部位,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腎、膀胱、及大小腸。三焦之功能,實際即指此三個部位內在之臟器功能而言。
中國醫學認為五臟之功能係在產生與儲藏精氣;六腑之功能則為熟腐五穀,分清泌濁,傳化糟粕,也就是指胃腸的消化、吸收與排泄作用。
胃為「水穀之海,倉稟之官」,「胃者,太倉也」,意思是說胃像大海一樣,所有的食物都進入到胃,胃就像食物的大倉庫一樣。胃為受納、消化飲食之器官,「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血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說五味進入到腸胃,經過消化吸收的過程而產生對人體營養的作用,有了營養,氣血就能運轉,生命才富有活力。
脾和胃的功能、性質是有分別的,胃其性喜潤惡燥,與脾臟相為表裡。而脾喜燥惡濕,性質恰好相反,在功能上脾主健運,胃主受納。脾氣主升,使飲食營養成分,轉輸上承,分布營養全身;胃氣則主降,使飲食下行,便於進一步消化吸收及排泄。脾因與胃相表裡,故兩者常成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脾胃生病常是同時的。倘若發生腹部脹悶、疼痛、呃逆、噯氣及嘔吐等症,即可判定是胃氣下降的功能失常。
小腸之主要功能,是在化物,是在吸收,「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然後分泌清濁,將胃腑大略腐熟之水穀食物,再經小腸進一步消化,然後吸收其「清」的、有用的、好的營養成分,再經由脾上輸於心、肺,分布於全身。將「濁」的、不好的、沒用的糟粕下送至大腸。小腸功能好、吸收好,則全身都得到營養供給,自然精神好、元氣足,倘若小腸功能紊亂,不能發揮正常作用,則吸收差,生命變得沒有活力,小腸主要的病理表現為消化不良,吸收失調和大便異常、或夾有泄痢之症。
大腸之主要功能是為傳導,將小腸分泌之水穀糟粕變化為糞便,經肛門排出於體外,故稱「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若大腸功能失常,則易有腹瀉、便祕或大便品質不良的病理表現,且由於排便的功能異常導致肛門疾病者不乏其人。
綜合上述可得知,消化器官,為專門消化食物,並為吸收營養之樞紐。食物經由口腔進入食道,食道轉入胃,開始做初步的消化,再經小腸吸收分清泌濁,完成整個消化工作,最後把渣滓運送至大腸,轉成糞便後再由肛門排出,為消化器官的分工合作過程。
人的消化系統運作正常,身體自然健康,若飲食不節,或亂飲亂食,加上情緒不遂,很容易影響消化功能使之不正常。若胃不能腐熟水穀,則小腸的分清泌濁,必失其常,接著大腸的傳導排泄,亦蒙其害;而脾臟之運化輸佈也將陷入停擺;如此惡性循環,互相牽掣,則人體之消化、吸收、排泄等各種功能勢將紊亂。在整個消化過程中,不是只有胃與腸,還旁及肝膽,肝膽在消化過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肝主疏泄,其性剛強,喜條達而惡抑鬱,若因腸胃不和,則人之精神情志,亦必失其調節,膽附於肝,內藏精汁(即膽汁),一旦受侮,則氣鬱難舒,一旦肝火上炎、肝陽妄動、肝氣橫逆、竄擾臟腑,肝脾必將失和。脾一旦受戕,不能健運、肝膽亦蒙其害,失其條達;如此脾、胃、肝、膽、大腸、小腸均將產生機能障礙,而百病叢生。
人體生命得賴以維繫,必靠食物營養,而消化器官之工作非常繁重,人之七情六慾,外淫之風、火、暑、濕、燥、寒,生活起居不調等皆極易影響消化器官的各種疾病,胃腸疾病僅係較為常見者。其他相關各症,亦屢見不鮮。是以臨症之時,還須依據病證,推斷有關臟腑之變化、掌握疾病本質之重點,理出治療法則,完成正確施治,方能快速縮短療程,治疾病於無形!
五、胃腸病的分型
胃腸病的類型很多,為簡便起見,大致上分為寒、熱、虛、實四種類型,但疾病發生時通常不會以單一型發病,症狀時常錯綜複雜,交互兼症發生:
(一)胃腸寒型
主症為胃腸內覺冷,持續脹滿冷痛,受冰冷食物刺激及受涼時更形不舒,平常身喜熱怕冷,得溫較舒,症狀發生時除胃腸有冷痛感外,還常伴有呃逆、嘔吐、流涎、臍腹冷脹、腹中腸鳴、水聲頻頻,稍食不慎即瀉,小便清長且頻,腹喜暖喜按,舌苔白滑,食物不易消化、稍食油膩或飲食不潔則大便溏瀉等症,神疲倦怠,沉細虛弱為其一般脈象,胃神經官能症、幽門梗阻、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及消化不良的人易得此症。又腸寒型者,常有小腸氣痛,痛引睪丸,睪丸炎及副睪疾患或腸痙攣症者常見此症。
(二)胃腸熱型
主症偏於胃者,為胃中灼熱,胃脘痛呈陣陣發作,痛勢猛烈,伴有吞酸嘈雜、心中煩熱,噁心嘔吐、口乾舌燥、口渴欲飲、口臭口澀等症,喜食冰涼冷飲,易患口糜舌瘡,排便不暢,大便量少或細或一截一截不成形,小便黃赤量少,舌苔黃膩或黃燥,脈浮弦滑數。急慢性胃炎、胃潰瘍、長期胃脘痞悶脹痛者多有此症。偏於腸熱者,為發熱腹痛,絞痛泄瀉,大便溏稀不暢,排出之物腐臭味甚重,或下痢赤白,或下痢膿血、肚腹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疼痛,急性腸炎,食物中毒、急性細菌性痢疾及傷寒,溫病等症易見。
若為腸瘀熱滯留,則症為臍腹疼痛,在右下腹部常可按到定點痛,用手觸按有明顯壓迫感,便祕或腹瀉交替發生,發熱、脈數、苔黃、腸炎、急性盲腸炎、大腸激躁症或腹腔其他炎症常見此症。
(三)胃腸虛型
偏於胃者,有胃氣虛寒、胃陰不足、肝胃不和、脾胃不和、痰濁中阻、傷食損胃等類型:
1、胃氣虛寒型的人:脈象大都細小虛弱,舌質偏淡紅、舌苔薄白,胃脘經常隱隱作痛,尤其在空腹時痛更明顯,在吃進食物時疼痛又稍微減輕,胃脘喜按或得按稍舒,時有泛噁或嘔吐的症狀,大便稀溏或一沖即散,多不成形,罹患慢性胃炎、胃下垂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常見。
2、胃陰不足型的人:舌質偏紅潤少苔或舌體偏薄,脈象細弦微數,胃部灼熱疼痛,口乾口渴、咽中乾燥,雖嘈雜易饑但不思飲食,因少食即脹,大便常成乾硬難出,患萎縮性胃炎的人最為常見。
3、肝胃不和型的人:除胃脘痞悶脹滿外,脇肋苦滿或脇肋脹痛為其特徵,飲食不納和胃口欠佳,時有嘔吐吞酸及噯氣呃逆,苔一般偏黃,脈弦數,罹患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膽囊炎、胃神經官能症者常帶有此症候。
4、脾胃不和型的人:胃脘經常隱隱作痛不舒,腸胃蠕動緩慢,食物遲遲不易消化,動不動即感飽悶作脹,食慾欠佳,稍食即飽,腹脹時嘔,噯氣吞酸,舌苔白滑或白膩,脈細弱且大便稀溏,此症常見於慢性胃腸炎、脾胃虛寒及消化不良的人。
5、痰濁中阻型的人:胃脘脹悶,胸悶不舒,食慾不振,肚腹飽滿,食物難以消化,口中黏膩,頭昏身倦,甚至頭暈身搖,四肢乏力,大便稀軟,時伴泄瀉,泛吐清水或痰涎,常患前頭痛及走路不平衡的美尼耳氏症。
6、食滯胃脘型的人:由於飲食過量,導致脾胃受傷,症多為飽悶脹痛,常嘔吐酸腐之物,食慾減退或下痢腐臭,症狀常在瀉後痛減,此病之得與胃氣虛寒,脾不健運,又加上飲食內傷或過食生冷及油膩之物,導致停積胃內過久傷胃所致。
7、腸虛證型:常因久瀉久痢不止虛寒滑脫引起。腸子蠕動緩慢,飲食呆滯、消化遲緩,病發作時小腹隱隱作痛,腹中常聽見雷鳴聲,肚腹喜溫喜按,排便時常伴有肛門下墜感,手足冰冷,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每見於慢性腸炎,腸結核症,慢性痢疾等症。
(四)胃腸實型
偏於胃者,主要症狀為胃腹脹滿,疼痛拒按,腹診觸按有強烈壓迫感,打嗝矢氣頻頻,經常噯氣吞酸,伴有口渴、口臭、口乾、口澀,時有嘔吐酸腐,大便不暢,或大便量少,或細小不成形,脈浮滑苔膩厚,患有急性胃炎、腹脹、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等疾病者多見。偏於腸者,是指腸氣燥結,氣機阻滯,大便祕結難出,證象表現為腹部脹滿、口渴身熱、大便祕結、腹痛拒按或先硬後溏、肛門灼熱、手足心熱、身易流汗、脈實有力、舌苔黃厚粗燥、熱性病之胃腸病,或腹膜炎、腸梗阻、胰腺炎等症易伴有此症。
胃腸之簡易分型如上,但臨症之時常有虛時夾雜者,須分清本末理出主次,才能治病於無形。
六、消化系統的梗概
胃腸是主要的消化系統,但在胃腸進行消化功能的運作中,卻必須靠口腔中的唾液,以及膽汁、胰液等的互相作用才能完成消化過程,然後經脾的消化吸收完成後,再把無用的廢物從肛門代謝掉,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消化系統。脾在西醫的認知裡並不認為是消化器官,脾臟的功能為:一、清除衰老的紅血球,二、產生抗體,三、清除被抗體附著的細菌。但在中醫裡的說法則不同,認為胃跟脾是表裡器官,胃主受納,脾主吸收,是有吸收功能的,而且還認為脾有將重要營養素輸送至各細胞的作用。胃與脾一陽一陰,互為轉化,它們是不能分割的,所以在談胃時,其實也包含著脾,其實脾除了是免疫的主將之外,還是消化的幫手,因為當胃腸進行消化作用,將食物轉變為單醣、胺基酸、脂肪酸、三酸甘油脂等時,需仰賴大量的血液和淋巴液進行運送,而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同時儲存血液又適時釋出血液。食物經胃之後接著才從小腸、大腸出,腸胃只是統稱。
消化道是屬中空的器官,食物經過口腔後經過咽喉、食道、胃,再進入小腸、大腸,把營養物質轉化為營養素,經脾輸送至各個細胞,最後從肛門將廢物排出,這條中空的管道全長大約有9公尺之長。
消化作用包括:進食、蠕動、消化、吸收、排便,此處所說的消化還包括了機械性的消化與化學性的消化兩種,這樣才能完成真正的消化,機械性的消化是將吃進去的食物經由口腔中的牙齒和舌頭一起把食物做初步的切碎、磨細、攪拌、混合,再透過吞嚥動作,把食物泥團經過咽喉進入食道,藉由肌肉收縮和放鬆,不斷地蠕動,食物泥團被慢慢的往下推進,化學性的消化是在進行機械性消化中即時分泌各種消化酶(酵素)來分解蛋白質然後再進行吸收,例如小腸透過上皮細胞間隙,讓養分從微血管和淋巴管進入循環系統即是。
靠著肌肉收縮、放鬆及蠕動,口腔咀嚼過的食物團通過咽部進入食道後,食物泥團被小段小段地往下推,食道原來呈扁平狀,當食物通過時則成圓柱狀,而食道黏膜會分泌黏液,用來幫助食物泥團順利通過,食道分泌的黏液不含消化酶,食道在這裡只是扮演運輸的通道,不具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食道下方連接胃,胃在人體前面的左上腹,有肋骨保護著,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是一個中空的囊袋,上端有括約肌「賁門」連接食道,下端有括約肌「幽門」接十二指腸,功能是在控制食團或食糜進入的速度,並防止胃酸逆流。胃是由賁門、胃底、胃體、胃竇、幽門所構成,胃壁從內而外分為五層:黏膜、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下層、漿膜外層,有神經、血管和淋巴管分佈。胃壁有縱形皺褶和胃腺,每天約分泌2.8公升的胃液。胃液可分解食物,還有殺菌的功能,成分包括:鹽酸、胃蛋白酶原、凝乳酶原、胃黏液,PH值約1.5~2.0,強酸性,習慣稱為「胃酸」,胃壁黏膜層會分泌黏液而具有自我保護功能,不會被胃酸侵蝕。賁門是最容易被胃酸傷害之處,最容易產生病變,對飯後習慣躺平的人,賁門容易鬆弛、發炎,甚至致癌。
胰臟是位在胃背側的內臟,可製造強力的消化酵素,並可分泌胰島素、高血糖素,以調節血液中的血糖濃度。整個胰臟如同月牙形,扁平細長,重約70~100克,長約15公分,頭部最厚也最寬,厚約3公分,呈淡紅白色,彈性良好,有時如橡皮一樣。胰液含有消化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的酵素。
胃內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後,十二指腸黏膜便會在血液中分泌消化道荷爾蒙,促進消化酵素的合成與胰液的分泌。胰島素刺激肌肉及其他組織吸收葡萄糖並加以利用,藉以降低血糖值。高血糖素則可促進肝醣分解,提高血糖值。
脾臟是連接胃邊端的淋巴性器官,其功能與血液及免疫方面有關,具有造血、儲血、破壞老紅血球、調節血容量的功能,另外也可除去細菌,在此所製造的淋巴球還會製造抗體,帶給人們免疫力。
脾臟連接胃大彎曲部分的上側,以及胰臟的尾側;從體表來看,它的位置則是緊接著左背外側,位於第9~11肋骨的內側。脾臟呈深紅色扁平的蠶豆形,長約10公分,寬約7公分,厚約2.5公分,重約80~120克。病變變大時,會朝肚臍的方向膨脹,用手壓在上腹時即可觸摸得到。覆蓋在表面的被膜進入脾臟內會製造板狀、束狀的立體網狀物(脾小梁)。
脾小粱間全部掩蓋著無數白色小棍棒狀斑點,叫白脾髓,又稱脾白髓,是淋巴球的製造機,能產生抗體對抗病毒,及圍繞著此斑點的紅色組織—赤脾髓,又稱脾紅髓,是血液的過濾器,同時儲血在血竇,適時釋出到血管。脾髓的基本構造是格子狀的纖維支柱。
膽囊位在肝臟下方,為呈西洋梨狀的囊袋,用來濃縮和儲存由肝臟排出來的膽汁,膽汁由肝細胞生產,每天約600~1000毫升,經肝管排到膽囊儲放。膽囊內壁黏膜層會分泌黏液,自我保護不被鹼性的膽汁侵蝕。膽汁雖不含消化酶,但可把脂肪乳化成微粒,促進脂肪和消化酶接觸。當含有脂肪的食物進入膽囊後,膽囊會藉其中的胺基酸、脂肪酸刺激,由十二指腸、空腸分泌消化道荷爾蒙,促使膽囊平滑肌收縮擠出膽汁,稱「膽囊收縮素」,送到小腸頭的十二指腸參與消化脂肪和蛋白質。
響預防膽結石或膽囊炎,就要少吃高膽固醇、高蛋白食物,多攝取維生素。切除膽囊的人,因少了膽囊調節,膽汁直接流入腸道,所以吃太多油膩食物易引起食道炎、胃炎、腹瀉、下腹絞痛等症狀。
肝臟緊接著橫隔膜的下方,幾乎佔滿了右上腹部的空間,有一部分還延伸到左上腹。肝是人體內最大的內臟器官,其重量成人約1200~1400克,20~30歲左右的人的肝臟最重,以後則會逐漸減輕,肝臟有最大的消化腺,是進行新陳代謝的重鎮,主要作用是排除體內的有毒物質,並有再生功能。因為要不斷進行忙碌的化學任務,必須長期維持攝氏38度的高溫。
肝臟會製造肝醣,當成能量而加以儲存,並根據身體的需要加以分解並運送到血中,以調節體內的糖分。肝臟還會將構成身體的胺基酸、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加以分解、合成、儲藏。肝臟會將糖轉化成脂肪,或將胺基酸及脂肪變成糖,還能將各種維他命轉變成容易使用的形態而加以儲藏,並破壞處理體內的廢物、阿摩尼亞及不要的荷爾蒙。肝細胞製造膽汁,能促進消化脂肪,及協助排除紅血球代謝廢物「膽紅素」,避免「黃膽」和傷害大腦、神經。
小腸是消化道最長的一段,約5~7公尺,上接胃部幽門,下接大腸的盲腸,身兼消化和吸收功能,且是吸收養分的主角。期吸收功能主要靠小腸壁上的大量皺褶(表面積約皮膚總面積的300倍),和黏膜上大量的「絨毛」,每平方公分有約二千根絨毛,絨毛根部有腸腺分泌腸液助功,小腸又分為:
1、十二指腸:有腸腺,並接受胃液、胰液和膽汁參與消化過程,是蛋白質消化吸收區,上部與幽門相接處,是最易發生潰瘍處。
2、空腸:盤繞在腹腔左上,腸壁血管粗厚、血管多,內有多種消化酶作用。
3、迴腸:盤繞在腹腔右下,由繫膜固定於腹腔後壁,主要功能也是吸收。
大腸是消化道的末段,約有1.5公尺長,開始於右腸骨窩的盲腸,終於骨盆深處的直腸和肛門管。大腸是圍繞於小腸外圍的消化道。當食糜來到大腸,絕大部分有用的養分都被胃和小腸吸收,只剩殘渣了,這些殘渣一邊被吸收還有用的水分及電解質(如氯、鈉、鎂),一邊形成糞便等著排隊被解出。大腸不需大腦發號施令就能自行判斷,以維持腸道的正常運作,故大腸堪稱是身體的第二大腦。所以當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時,大腸會受影響,出現絞痛、腹脹、腹瀉等「大腸激躁症」。大腸這條中空管,比小腸粗,大腸壁卻比小腸薄。大腸按其結構又細分為盲腸、結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等,直腸位在小腹,呈上到下,是消化道尾端,糞便都堆積在此,當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通知大腦產生便意。其前方有膀胱,男性有攝護腺、精囊腺;女性有子宮、陰道。直腸的最後4公分為肛管,由內外括約肌組成,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不隨意肌,此處有豐富的靜脈叢,緊接肛門,同屬排泄、消化系統。肛門處有汗腺、皮脂腺;肛門內有放射狀的皺褶,平時褶口緊閉,在排便時可擴張2~3公分讓糞便通過。
七、脾與胃的關係
脾與胃在中醫臟腑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古籍中有關脾胃學說的論述對很多腸胃病的治療,以及其他相關臟腑疾病的治療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內經》的〈靈樞〉、〈素問〉開始,即有脾胃病治法指導性的論述,往後以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諸家有張仲景、李東垣、劉守真、葉天士等,仲景論脾胃偏於傷寒中陽、以寒為殺厲之氣,外感寒邪,輕則遏其衛陽,甚者傷及中陽,以致喘而不能食,瀉而腹中痛,治用散表寒、溫脾胃、護中陽,故每投薑、附、參、朮、草、棗、吳茱萸之屬;守真重視火邪為患,創六氣化火之說,所論積濕成熱,火熱成濕,濕熱相搏則怫鬱痞滿等,治用寒涼瀉火,佐以微辛;天士脾胃並重,提出甘寒濡養胃陰之治法,李東垣之未備,曾曰:「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故脾喜剛燥,胃喜涼潤,脾胃與肝、心、肺、腎密切相關,土旺四季之末,寒熱溫涼隨時而用,故有心之脾胃,肺之脾胃,肝之脾胃,腎之脾胃,認清門路,寒熱溫涼以治之,未可但言火能生土而用熱藥。」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也博採他們的論述,取用他們的治法取得良好療效而驗證了此一理論。的確,很多奇奇怪怪的病,只要扯上腸(脾)胃這個消化系統的問題,幾乎都可透過調治腸(脾)胃,在此基礎上獲得治癒本病的速度。
脾統血,脾主肌肉和四肢,開竅於口唇。脾與胃相表裡,胃的功能在受納食物,脾運化著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運送。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維持生命一切的物質都靠脾胃在供給,是推動生命活動的關鍵。
民以食為天,脾胃把食物變成人體內可應用的營養成分和津液,與心肺共同運作下,將養分輸送到全身,同時調節人體水分的平衡,維持生命的運作。脾胃功能若不好,會有腹脹滿、唇白、四肢無肉、大便溏稀等症狀。
我們常聽人們說「胃腸不好」,較少聽到「脾胃不好」的俚語,這除了人們的認知不足外,還牽涉到脾在西醫認知中與消化系統無關的緣故,認為脾的重要功能是免疫、儲血、製造淋巴球及抗體等,極少談到消化這一層面,但在中醫的學說裡,脾是重要的吸收、運送臟器。
在中醫的觀念裡認為:胃主受納,脾主吸收。胃是陽,脾是陰,一陽一陰,一升一降,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故認為脾與胃為相表裡的器官,脾與胃互為作用。《內經.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脾為「中央土以灌四傍」,所有的營養都要靠脾的運送,在〈五臟別論〉中也說:「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所以胃是接受各種食物的器官,脾胃主宰一身營養來滋養全身,提供生命活動所需,故稱「脾為後天之本」,它與「腎為先天之本」相呼應,腎來自遺傳,體質與生俱來較難改變,後天須靠脾胃的滋養,才得以維持生命,所以好好調養後天的脾胃,體質是可以改變的。
人賴胃氣以生,藥亦賴胃氣以還。要治好疾病一定要兼顧脾胃,再好的藥也要好的胃才得以吸收,故脾與胃的調治,一向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尤其到了南宋時代,名醫學家李東垣深研《內經》理論,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基礎,更為脾胃病的治療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提出了重要的脾胃學說,其思想為後代醫家所遵循。
所謂脾胃學說,要在維持水穀之納受,精微之輸布,使血氣得其所稟,五臟得其所養,大凡病於寒者,法仲景之辛溫;中氣虛者,師東垣之升補,火太過者,仿守真之苦降;液不足者,宗天士之涼潤。這樣綜合應用才能不失偏頗。
脾主運化水穀精微,胃主受納水穀;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通過受納、運化、升降、以化生氣血津液而奉養周身,這是脾與胃在生理功能,在陰陽五行學說中,脾與胃皆屬土,不同處只在於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的屬性是喜燥惡濕,而胃喜潤惡燥。
能量來源都是出自良好的胃,五臟之所以能夠活動發揮其應有功能都需要好的胃,所以說五臟的根本是在「胃」。
五臟雖各自有其臟的本氣,但都須仰賴胃氣才能到達,尤其是肺經,因肺有主治節及通調水道及下輸膀胱的功能,又飲食進入到胃,經過胃的消化吸收後才能把有用的精華物質輸送到脾,脾的功能是轉運輸布,把精華物質運送到身體各部器官,最終上達於肺,肺主治節,通調水道,若水的精華四面都可到達,且肝、心、脾、肺、腎,五條經絡并行,則合乎四時節氣及五臟陰陽,運行的規則就不偏離常道,身體自然健康。李東垣說:「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人體的元氣、精氣,都來自胃氣對營養的吸收,若胃氣虛弱,營養來源的地方沒有了仰賴,則四臟經絡皆會生病。何況脾的作用全藉胃土平和,才能有所施受,而正常發揮其功能,隨之周身四臟機能才能旺盛起來,若身體各部都能自動調節的話,身體自然健康,有了健康的身體則外邪不能輕易欺侮。
所以說脾胃好,營養吸收好,抵抗力及免疫力跟著就好,就不容易生病;可見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升降的樞紐,都需仰賴脾胃。而脾主升,胃主降,故脾胃氣機的升降,影響到整個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所以治脾胃的大法,即在於調其升降,升降得宜則脾胃健,反之,若升降失宜,則脾胃易被所傷,脾胃若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而後天之生氣已然停止,生命也會受到損傷。
因此,認識了脾胃的功能,即可掌握疾病的矛盾點,治起病來則較為輕鬆容易。要治脾胃,先要了解脾胃的病因病機:脾胃位居中州,以灌四旁,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對於人體的生命活動,影響甚大,所以引起脾胃發生疾病的機會也比較多,無論外感、內傷,都容易引起脾胃的疾病。脾胃病之所以生,有其一定的原因,有外感,有內傷。生於外感的病,像是風雨寒暑流感等外邪;生於內傷的病,像是飲食起居、喜怒不調。情緒失調一樣會致病,先是喜怒憂思恐五賊所傷,而後使胃氣不行,若又繼之勞役、飲食不慎,終會使元氣大傷。可見疾病的發生跟飲食失調、勞倦過度、七情內傷、六淫外襲、誤治所傷等諸種原因,擾亂了脾胃升降及運化受納轉輸等功能,使陰陽氣血失去平衡有關,因此釀成諸種疾病,這是脾胃病因病機的一大特點。
脾胃學說諸多的論述不但驗證了《內經》裡所闡述的理論,而且也形成了獨創性的理論思想,啟發後世醫家治療脾胃病的思維。尤其經過歷代醫家的闡發與補充,更能全面且系統地歸納出一套診治法則,為診治脾胃病提供了較可行的方法。要治脾胃病,如沒有脾胃學說的指導,則很可能遇到診治上的盲點,如沒有「胃虛則臟腑經絡皆無以受氣而俱病」的觀念,則很可能變成是見臟治臟,見腑治腑,見寒治寒,見熱治熱的狀況,那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兩樣,結果必很難出奇致勝、令人滿意。
反之,此時如果運用脾胃學說,按其規律,找出主要重點,從脾胃論治,則往往效如桴鼓。臨床中碰到許多複雜的難症或重病,也常常以脾胃功能的健全與否為衡量,作為判斷轉歸和採取措施的依據。能掌握脾胃學說的診治規律,不但對診治脾胃病有指導意義,而且在它的啟示下,對診治其他臟腑疾病也會起到發揮靈感的作用,治起病來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腸胃的主要疾病有那些?
凡是疾病跟消化器官有關的都稱為消化器官疾病,消化器官的疾病很多,急慢性胃腸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逆流、胃擴張、胃弛緩、胃下垂、胃痙攣、胃癌、腹痛等,甚至連口腔癌、舌癌、食道癌、食道靜脈瘤、肝炎、肝癌、肝硬化、膽囊炎、膽結石、胰臟炎、胰臟癌等都是,但若僅從腸胃疾病而言,則主要的疾病如下:
(一)胃炎
胃炎即是胃黏膜發炎的症狀,亦稱為胃黏膜炎,有急性與慢性之分。
急性胃炎大都因暴飲暴食而引起,症狀是上腹疼痛、噁心、嘔吐。慢性胃炎則是偶而會有症狀,有時又似常人,常反覆發生,纏綿不癒。
急性胃炎又分為外源性與內因性二大類:
1、外源性:包括單純性與腐蝕性兩種;單純性胃炎是由化學品(如水楊酸鹽類、金黴素)、物理性刺激(烈酒、濃茶、咖啡、過燙的食物)、細菌或細菌毒素(不潔食物中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桿菌、沙門氏菌等)等引起,腐蝕性胃炎大部分是由口服強酸或強鹼所造成,口服腐蝕劑後,口腔、胸骨後及上腹部會產生劇痛,且伴有吞嚥困難與吞嚥疼痛,嘔吐頻繁,吐出血樣黏膜腐片,常發生虛脫及休克,嚴重病例可有食道或胃穿孔,這種病人應緊急送醫搶救為優先考慮。
2、內生性:包括感染性與化膿性二種;感染性胃炎是得急性感染症如麻疹、傷寒、白喉、猩紅熱、肺炎、流行性感冒或膿毒血症時,病毒、細菌或其毒素可循血液途徑進入胃組織而產生急性血原性胃炎。化膿性胃炎其實就是指急性蜂窩組織性胃炎,本病罕見,是一種嚴重的胃炎,係由化膿性細菌侵入胃壁所致。
慢性胃炎又分淺表性、萎縮性、肥厚性三種:
1、淺表性胃炎:是發生在胃黏膜表淺地方的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與固有膜內炎性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腸上皮化生,常見症狀是上腹疼痛,疼痛呈彌慢性上腹痛,吃冷食、硬食、辛辣刺激物後加重,根據其症狀的表現施藥是可以完全治癒的。
2、萎縮性胃炎:是胃的黏膜萎縮老化,在病理學上是指胃黏膜甚至胃壁肌肉層變得較為稀薄,甚至胃黏膜被淋巴球、形質球,或嗜酸性白血球所浸潤,此時通常胃腺體減少或者消失,胃酸分泌減少,會影響消化與吸收。此外,此類胃黏膜亦有可能轉化為具有小腸黏膜特徵的上皮組織的病理變化而容易致癌。萎縮性胃炎可以由持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引起,也可以源自患者自身免疫上的問題,與中醫的「痞滿」、「胃脘痛」相類似。有一方叫做「加減烏梅安胃湯」,是由《傷寒論》化裁而來,方用烏梅、桂枝、川椒、乾薑、川連、木瓜、生白芍、陳皮、炙甘草、吳茱萸、生麥芽,共十一味藥組成,為酸苦甘辛合用,剛柔寒溫併施之平劑,具有理肝和胃醒脾降逆的功效,對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尤為適宜。
3、肥厚性胃炎:胃酸不多,時有吐酸、燒心,亦可隨時發生胃出血症,消化道出血,或大便色黑,在病程中,病變有程度上的差別,但它不會演變為其他類型。
(二)、胃潰瘍
胃潰瘍是發生在胃部的消化性潰瘍,當胃的組織缺損深度超過黏膜肌板時,便稱為胃潰瘍。發生胃潰瘍的主因有機械性及化學性刺激,精神壓力也會引起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過多,此症發生時還會併發胸悶、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打嗝、胃酸逆流等症狀,主要特徵是週期性的上腹疼痛,特別是在飯後30分鐘最為嚴重,痛起來很不舒服,有火燒心的感覺,在胃鏡下可看到大片胃黏膜糜爛,但也有極少數人例外,雖有胃潰瘍但並沒有不適的症狀發生。
(三)、十二指腸潰瘍
在十二指腸黏膜上所形成的潰瘍,它與胃潰瘍合稱為消化性潰瘍,不管男女都有罹患機會。其特徵是右上腹部疼痛與右背中疼痛,症狀是空腹時感到異常疼痛,吃飽飯後疼痛較為減輕,疼痛發作時有如火燒一般,令人痛苦不堪。
潰瘍病有三個臨床特點:長期周期性的發作、具有高度的節律性、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的症狀群,包括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等併發症。會形成潰瘍的原因與經常的飲食不潔、饑飽失常和精神刺激有關,中樞神經系統的紊亂、胃液分泌失常、胃酸過多和胃、十二指腸的防禦機能減弱都是原因之一。
(四)、幽門桿菌
當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被檢驗出來的時候,常會附帶驗出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因此在治療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時,也一併要把幽門螺旋桿菌驅除。
1983年澳大利亞的實習醫師馬歇爾和病理醫師瓦倫共同發現胃潰瘍的病因是來自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是革蘭氏陰性菌,是微需氧菌,生長在胃和十二指腸的地方,它會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全世界有超過五成的人在消化系統帶有幽門螺旋桿菌,但超過八成的帶原者並不會表露病徵。幽門螺旋桿菌是從口腔進入胃腸,有可能是親吻、上廁所後沒洗手,或和人接觸後不洗手而用手拿食物吃,因而感染到病菌,此菌和性交無關。這細菌會緊附在胃部的黏液內層膜,因此不會受到胃酸的影響。這細菌在內層膜繁殖,穿開了小孔洞,而經胃酸和消化液的作用更加惡化,就變成了內白外紅的瘡口,帶來胃痛、胃灼熱、胃潰瘍等。
(五)、胃弛緩
胃壁肌肉緊張發生鬆弛、收縮程度大為降低的狀態即是胃遲緩,在解剖學上胃壁本身並沒有疾病,是屬功能上的退化,以先天性肌肉虛弱及貧血者罹患率較高,通常也會同時引起胃下垂及胃蠕動不良、飯後胃部容易有滿脹感等,此種病人常因為蠕動不良故常會發生便祕,這種病人宜補脾補氣及補胃陽。
(六)、胃擴張
在胃的出口即幽門附近,由於受到癌或炎症及潰瘍等的衝擊,使胃部的食物很難送到十二指腸內,導致胃內腔異常擴大的情況,因而胃壁比健康人收縮慢,最後胃壁失去彈性而呈擴張狀態,所以說胃擴張是由於胃的內容物不能順暢的下降而引起的。
(七)、胃下垂
胃下垂乃胃的位置異常低下,導致胃肌無力伸展而下垂到骨盆中的狀態,常會因胃鬆弛導致胃內食物停滯而導致此病。胃下垂的人容易產生食慾欠佳、易飽、腹脹、打嗝、胸口難受等症狀,還會不時口渴,腹部症狀則有便祕、下痢、腹部膨脹、激烈腹痛等,其他症狀則是手腳易冷、眩暈、貧血、易疲、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
(八)、胃痙攣
當胃潰瘍或慢性發炎時,胃某部分強烈收縮而引起的症狀,大慨發生在幽門前庭部,每隔幾分鐘則抽痛一次,發作時非常難受。引起胃痙攣的原因有膽結石、胰臟炎、大腸炎等,其他情況引起胃痙攣的原因亦有。
(九)、胃擴張
胃擴張症引起的原因大多由幽門狹窄所致,胃壁器質性的變化會引起胃的出口狹窄,例如胃潰瘍症的炎性腫脹、瘢痕收縮,或因其他臟器之壓迫,導致神經性的胃機能衰弱和蠕動無力,或習慣上飲食過多等。食慾不佳、口渴、飲食後胃中有重壓感、腹部脹滿、吞酸、噯氣、嘈雜,胃部疼痛、嘔吐、大便祕結等都是常會發生的症狀,在腹部拍打時會發出低調鼓音。
(十)、胃癌
惡性腫瘍達到胃黏膜及黏膜肌板、或黏膜下組織時是屬早期的胃癌,治療時若在此階段將患部切除,可減少復發率。常見的症狀是經常性的消化不良、肚腹不舒、輕微噁心、吞酸反胃、胃灼熱感、打嗝、食慾不振、下痢、全身倦怠等。早期胃癌症狀不明顯,只能定期檢查早做預防。
(十一)、十二指腸憩室
所謂的憩室是指腸內腔面的一部分腸壁虛弱,而由於來自內側的壓力,導致腸內腔向外側鼓起,此症狀若發生在十二指腸者即稱十二指腸憩室,發生在結腸者則稱大腸憩室。憩室裡造成發炎時,便會引起腹痛、發熱、噁心、嘔吐,並會形成腫瘤。
(十二)、腸炎
大腸發炎性疾病的總稱,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兩種。原發性者係由感染大腸桿菌、霍亂菌、傷寒菌、化膿性鏈球菌等引起,或由腸內化學黏液、腸內腐蝕性物質或飲食不潔、消化不良、冰冷飲料、腐敗食物、暴飲暴食、大吃大喝、感冒風寒、暑濕、外傷等誘發本病。續發性者則由於腸管有其他疾病,如腸癌、腸潰瘍,或因腸管附近臟器的影響,如腹膜炎等。急性腸炎症狀以突發腹痛、腸鳴、腹瀉為主,慢性腸炎多由急性腸炎轉變而來,或續發於胃部疾患、慢性消化不良、先天性消化機能薄弱、服瀉藥過多,以致胃機能障礙,還有胰腺分泌障礙,亦會誘發此病。症狀是腹部膨脹、牽引壓迫、腹內有瀰漫性的疼痛及腸鳴,特別在飲食後或入廁前更加明顯。
(十三)、大腸息肉
大腸內側黏膜發生病變而出現隆起乳疣,大都屬於良性腫瘤,直腸與乙狀結腸較常發生。此病並無特殊症狀,其中小部分會癌化,約佔百分之十至十五的機率,若息肉比大豆大時,就會出現便血,若便血不止時應積極治療。
(十四)、大腸癌
發生在大腸的惡性腫瘤,稱之為大腸癌,中醫稱為臟毒,位置在肛門之內,結腸以下之處,因發生部位不同而各有命名,可分為乙狀結腸癌、升結腸癌、直腸癌等。可驗糞便或照直腸鏡得之,主要症狀是出血、排便異常、下腹疼痛,病輕時大都無明顯症狀,病勢嚴重時症狀明顯,若不治療則有生命危險。
(十五)肛門疾病
1、痔核:俗稱疣痔,這是肛門周圍的靜脈叢瘀血,而部分靜脈異常擴張形成瘤狀物的情形。痔以齒狀線為界,發生於齒狀線上方的稱為內痔,發生於齒狀線下方的則稱為外痔,而橫跨在齒狀線上下的稱為內外混合痔,發生於肛口周圍的稱為血栓痔。
2、痔瘻(稱為肛周圍膿瘍):發生在肛門管及肛門周圍的瘻孔(組織中的異常管狀缺損),主要是因肛竇處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炎及化膿,另外在組織空隙中會形成膿瘍,瘻管在肛門附近破裂流出膿液。膿液流出之後,瘻孔會殘留下來,而長期由膿瘍內壁排出滲出物,痔瘻日久,該處組織會形成纖維硬化疼痛。
3、裂肛:肛門的皮膚黏膜裂開而發生潰瘍的症狀,是一種好發的肛腸疾病。此症狀嚴重時痛感強烈併發出血,每在排便時便會產生撕裂般疼痛、便後肛門陣陣抽痛,便後伴有出血,病症輕微時出血量不多,但傷口大時,出血量則隨著增多。
(十六)、闌尾炎
也稱為盲腸炎,是指由闌尾發炎而引起的急性消化系統疾病,此病發病急劇,痛處疼痛拒按,主要症狀有腹痛、噁心、嘔吐、發燒。原因大都與暴飲暴食導致大腸積滯有關,症狀開始時心窩周圍會疼痛,而疼痛會漸漸集中到下腹及迴盲部,其特徵為固定右下腹壓痛,且在該處有紅腫熱痛狀發生。
(十七)、腸扭轉症
腸子形狀發生改變,即腸管與腸間膜為軸發生半旋轉後轉兩圈的情形,發生部位主要是在S狀結腸,會引起腹痛、嘔吐、腹部膨脹及急性腸閉塞症。
(十八)、腸閉塞症
因某種原因使腸管內的食物不能通暢,堵塞在腸子裡而引起的嚴重症候,因毒素無法排出,會迅速的迫使全身症狀惡化而危及生命。主要症狀有腹痛、噁心、嘔吐、腹部膨脹、停止排便、不斷排氣等。
(十九)、直腸炎
即指直腸黏膜發炎症,因細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細菌腹膜炎。其次,因外傷或腹腔內臟器官發炎也會再次發病。
胃腸之外的消化器官如下:
(一)肝臟
1、肝炎:肝炎是指肝細胞受到外來或內在因素的損傷發炎。可依病程的長短分成:急性、慢性和猛爆性肝炎數種,若因濾過性病毒感染發炎,則有A型、B型、C型數種,A型是經由食物感染,B、C型是輸血性感染。A型最容易治療,B、C型易慢性化,發生肝炎之後應即時治療,才不會急速惡化。酒精、藥物中毒也會引起另一型態的肝炎。
2、肝癌:發生在肝組織細胞上及肝臟內膽管的上皮細胞的癌。肝癌有許多種類,慢性化的B型肝炎及C型肝炎,最會引起肝硬化而導致肝癌,酒精、黃鞠毒素、血色素沉積、鐵沉積、自體免疫、藥物及慢性心衰竭等,均可引起肝癌。而會慢慢引起肝細胞的癌化。
3肝硬化:肝組織病變,肝臟變硬變小,導致肝臟無法正常運作的狀態稱之為肝硬化,此病大多是由濾過性病毒及酒精性的慢性肝炎所演變而來。其代表症狀是蛛網狀血管腫(上半身出現紅色小斑點),與手掌紅斑,俗稱肝掌,症狀嚴重時有時併發腹水。
4.肝不全:指發生肝癌之後生命陷入危險狀態時的現象,此時肝機能減退,一切運作失常。主要特徵是肝性腦病時的精神神經障礙,與肝性昏迷。
一般肝病患者飲食禁忌:香焦、茄子(九月十五以後不可吃)、羊肉、鵝肉、鴉肉、不新鮮之魚、芒果(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吐血,止血後若一吃芒果就又會出血)。
(二)膽囊、胰臟:
1、胰臟炎:這是因胰臟本身所製造的消化酵素侵犯到本身所引發的疾病,導致此病的主因為酗酒、暴飲暴食及其他因素。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或嚴重時,胰臟組織會發生壞死。症狀是從心窩下方到左上腹會感到劇痛,而慢性症狀則會依序經歷從無痛到鈍痛、劇痛等不同階段。
2、胰臟癌:發生在胰臟的癌症,50~60歲的男性較易發生。早期大部分沒有症狀,當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主要症狀是上腹疼痛、甚至背痛、消化不良、體重減輕、有時出現黃膽、皮膚搔癢、灰白色糞便等。早期診治仍不易達到效果。
3、膽管癌:發生在外膽道系(左右的肝管、總肝管、總囊管、總膽管)的癌症。
4、膽結石:在膽囊或膽管內形成石頭的情形,這是由膽汁內所含成分的膽紅素與鈣形成的結晶體。患此病時有時並無症狀,但有時左右上腹部會發生劇痛。
5、膽囊炎:因大腸菌等腸內細菌感染而發生發炎的症狀,引起細菌感染的主因是膽汁無法順利通過所致。有時雖無結石一樣會發生此病,膽囊炎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時會發高燒、右上腹劇痛,嚴重時膽囊壁會破洞。
6、膽囊癌:發生在膽囊的癌症,60歲以上的女性較易發生,可能與膽結石有關。
以上都是有關消化器官的疾病,胃脘痛、胃脘痞悶、胃脹、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胃食道逆流、腹脹痛、便祕、腹瀉、便溏、打嗝、矢氣、口乾、口苦、急慢性腸炎等是胃腸科裡較常見的疾病,至於其他的疾病雖也曾聽到,但大部分都到大醫院去了,中醫診所難得看見。
前 言
余臨床行醫三十餘年來,所看到的胃腸病患者無數,而因胃腸病影響其他臟腑經絡,併發其他病症的更是不乏其人,不管是胃腸本身的疾病或是由胃腸引發的其他相關疾病,只要該疾病與胃腸有關,都可藉由兼治胃腸疾病的同時,達到基本治癒或快速改善的目的,這樣的治療法較能一發中的,不會亂槍打鳥茫無目標。
中醫治病只要把本病治好,其他的病就會跟著好轉,只要讓機體陰陽平衡達到致中和的狀態,病就可以解除,跟西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胃酸逆流則制胃酸的局部治療法是迥然不同,如果患者說頭痛了就醫頭,血壓高了就用藥控制血...
目錄
前 言 / 5
一、久病可以成良醫 / 16
二、我們應該怎麼注意胃? / 19
三、腸胃的解剖位置 / 22
四、胃腸的病理變化 / 24
五、胃腸病的分型 / 26
六、消化系統的梗概 / 29
七、脾與胃的關係 / 34
八、腸胃的主要疾病有那些? / 37
九、胃腸病的徵兆? / 46
十、脾胃病診斷重點 / 59
十一、何謂過敏性胃腸炎? / 62
十二、何謂「腸胃型感冒」? / 63
十三、何謂大腸激躁症? / 64
十四、胃腸神經官能症 / 66
十五、細菌性痢疾 / 66
十六、什麼是霍亂? / 67
十七、霍亂和細菌性痢疾症狀有何不同? / 68
十八、消化性潰瘍發生的原因與預防 / 69
十九、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及治療 / 71
二十、胃酸逆流西醫的用藥 / 73
二十一、腹痛的種類 / 74
二十二、病痛的特徵 / 76
二十三、認識腸病毒 / 77
二十四、與胃腸病相關的常見疾病 / 79
二十五、胃腸病的治療體會 / 94
二十六、腸胃散在消化系統及雜病上的應用 / 101
二十七、病例分享(總共68個病例) / 106
1.治肝之病必先實脾 / 106
2.尿少小便不利與腸胃的關係 / 107
3.小便不利、不順 / 108
4.屎如羊糞之症 / 109
5.潰瘍出血後遺症 / 110
6.口瘡與胃腸 / 110
7.胸悶與腸胃 / 111
8.頭痛與腸胃 / 112
9.胃腸經常性的發炎會影響到腰酸背痛 / 114
10.腸胃功能的不良與婦女經痛白帶有莫大關係 / 114
11.皮膚病與腸胃的關係 / 116
12.肛門疾病很多是由腸胃功能不良所引起 / 117
13.皮膚搔癢不可忽視腸胃 / 118
14.風疹塊癢之皮膚病有些是與腸胃有關 / 119
15.面紅癢、鼻塞常與便祕相關 / 119
16.腸胃積滯所引發之富貴手及汗 疹(俗稱螞蟻窩) / 120
17.頭皮癢有時是腸胃的毒素所引起 / 121
18.你可知道胃腸病會引起失眠(胃不和則臥不安) / 121
19.半夜胃痛症 / 123
20.餓時發抖症是胃寒的狀態 / 124
21.打嗝、呃氣是胃腸積滯不化所導致 / 125
22.慢性胃腸炎先用清熱消導後用理脾去濕 / 125
23.胃脘痛不一定是熱症 / 125
24.腸胃的問題卻誤以為肝膽濕熱 / 126
25.肝胃不和的拉稀 / 126
26.急性腸胃炎 / 127
27.胸痛徹背、腰酸背痛結果病因在胃腸 / 128
28.膀胱發炎的原因有些是跟胃腸有關 / 129
29.自覺脖子脹大之怪症結果與胃腸有關 / 130
30.麵吃多極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 130
31.白帶量多且癢跟胃腸關係莫大 / 131
32.拉稀不止之治驗 / 132
33.腸胃散可一方多用,可做為家庭必備良藥 / 133
34.旅遊中用腸胃散醫治一位上吐下瀉不止的朋友 / 134
35.胃潰瘍痛至前胸撕裂 / 134
36.用調腸胃為主來治癒由腸胃功能紊亂併發的其他症狀 / 135
37.寒性胃腸病 / 136
38.胃痛十餘年始終不癒 / 136
39.胃常悶痛,不易餓、大便不會一次乾淨 / 138
40.胃腸一有不好即吐、頭痛、血壓高、裡急後重而瀉 / 138
41.白帶病從治胃腸而癒 / 139
42.用點鼻療法與調腸胃治好難纏的憂鬱症 / 140
43.用厚朴溫中湯治胃腸痙攣、痛而踡縮 / 142
44.躺下則頭暈用真武湯合腸胃散治癒 / 143
45.肚腹抽筋發作時如中邪! / 144
46.多年便祕、便硬的老婦人用中藥快速改善 / 145
47.皮膚起小疹子有時要與腸胃兼治 / 146
48.不停打呃與誤服水藥導致水腫 / 147
49.醫院誤為美尼耳氏症多次掛急診用中藥治癒 / 148
50.大腸激躁症 / 150
51.亞急性腹膜炎 / 151
52.頭暈不一定是美尼耳氏症 / 151
53.小兒食慾不開中藥有良效 / 152
54.胃腸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尿少不利 / 153
55.細菌性痢疾、腹瀉、嘔吐、拉肚子 / 154
56.急性腸炎腹瀉拉稀 / 155
57.用中藥治腸鳴、腹痛、拉肚子超有效 / 155
58.胃賁門處熱到要脫衣的胃食道逆流 / 156
59.難纏的食道逆流治驗錄 / 156
60.調治腸胃可助高血壓下降 / 158
61.突然小便量少、尿頻、尿道酸,原來是胃腸在作怪 / 159
62.腹脹痛、打嗝、想吐等症不癒而至不能睡 / 159
63.早上吃水果胃會不舒服,像要抽筋一樣 / 160
63.口乾到沒有唾液,勤喝水也改善不了口乾 / 161
65.痛經跟胃腸功能不良有密切關係 / 161
66.潮熱、盜汗有時是胃腸病惹的禍 / 162
67.腹脹嚴重時會引起喘悶 / 163
68.原來治胃痛吃中藥不比西藥慢 / 164
二十八、腸胃病治療參考方劑 / 164
二十九、醫生對胃腸病患的叮嚀 / 182
三十、胃腸病的預防 / 185
三十一、胃腸與免疫 / 194
三十二、胃腸與營養的攝取 / 196
三十三、善於利用台灣本地盛產蔬菜、 水果以補充不足的營
養 / 198
三十四、吃的小常識 / 200
三十五、酵素、酵母、乳酸菌、益生菌、 / 211
三十六、認識食品添加物 / 216
三十七、為什麼要寫「痔瘡」 / 223
三十八、談肛腸疾病─痔瘡的診治經驗
三十九、肛腸疾病治驗病例 / 237
(一)肛門口不舒 / 237
(二)肛門尖銳濕疣 / 238
(三)、習慣性肛裂治驗錄 / 239
(四)、痔瘡腫痛 / 240
(五)、肛裂引起肛門濕疹 / 241
(六)肛門努肉(贅肉) / 241
(七)、肛門口痛治驗史 / 242
(八)四期內痔脫出用結紮法最快 / 243
(九)、肛門莫名其妙出血 / 244
(十)、肛門口腫痛 / 244
(十一)、胃腸的問題導致肛裂癢痛 / 245
(十二)、肛門口痛 / 245
(十三)、肛門口裂痛而流血 / 246
(十四)、肛周膿腫 / 246
(十五)、肛門癰 / 247
四十、肛門直腸的功能 / 248
後 語 / 249
參考文獻 / 251
前 言 / 5
一、久病可以成良醫 / 16
二、我們應該怎麼注意胃? / 19
三、腸胃的解剖位置 / 22
四、胃腸的病理變化 / 24
五、胃腸病的分型 / 26
六、消化系統的梗概 / 29
七、脾與胃的關係 / 34
八、腸胃的主要疾病有那些? / 37
九、胃腸病的徵兆? / 46
十、脾胃病診斷重點 / 59
十一、何謂過敏性胃腸炎? / 62
十二、何謂「腸胃型感冒」? / 63
十三、何謂大腸激躁症? / 64
十四、胃腸神經官能症 / 66
十五、細菌性痢疾 / 66
十六、什麼是霍亂? / 67
十七、霍亂和細菌性痢疾症狀有何不同? / 68
十八、消化性潰...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志文化出版日期:2014-12-02ISBN/ISSN:978986563602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