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選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
★榮獲新北市「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優良圖書推薦
我們熟知的古典音樂,竟然是公元1600年後才誕生的流行音樂!
在這短短400年間,世界宛如發生一場大爆炸,出現了無以數計的音樂家、六大樂派、研發出N種可以彈奏美妙音樂的樂器,人類的生活從此進入了嶄新美好的境界……
第一本圖文並茂的西洋音樂史
6大樂派VS.60位音樂家
一次滿足您對音樂知識的渴求
本書將西方音樂史娓娓道來,以時代為經,以音樂家為緯,嘗試以視覺引導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西方音樂的堂奧。我們將漫長的音樂史分成「1600年以前的音樂面貌」、「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國民樂派」、「現代樂派」等六大階段,介紹各階段重要的音樂家,詳述其重要作品,並旁及音樂家身邊的重要人物,配以不可錯過的音樂知識,另外、音樂家的生平大事年表,也是讀者查詢時的好幫手。
此外,我們更將音樂史做成線性年表,將全書的音樂家按照年代與樂派逐一羅列,讓整個西洋音樂史一覽無遺。
音樂滿足您的感官,音樂史滿足您對音樂知識的渴求!
作者簡介:
許麗雯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繡出版集團文庫出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部總監。現任信實文化總編輯。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音樂系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經典歌劇》……等暢銷書籍,及藝術系列書籍,例如:《比亞茲萊的插畫世界》、《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與建築風格》、《愛上經典名曲101》……等暢銷書籍。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 版 序
瑰麗雄奇的音樂長河
音樂是老天賜給人們身心靈豐足,最偉大的禮物;《圖解音樂史》讓站在音樂歷史浪頭上的偉大人物,一一出列,告訴我們什麼是文化、真理、善美與思想真諦;音樂的歷史,教導我們形塑美好生活的必要。
閱讀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尤其是閱讀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是文化;什麼是真理;什麼是人性的善美;什麼是人類思想的真諦;而音樂的歷史,教導我們形塑美好生活的必要。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我們必須用耳朵去聆聽,用情感去接納,用心靈去感動。音樂是老天賜給人們身心靈豐足,最偉大的禮物。四百年來,歐洲的古典音樂在許多偉大音樂家的努力創作,與不斷突破、蛻變下,為人類豐富的文化生活,揮灑出一道雄奇瑰麗的奇幻大道,一首首的音樂就像一部又一部的精彩小說,各自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也各自用不同的旋律和人們交心,鼓舞、安慰著人們的心靈,迄今不變。
音樂書系的出版,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重要的出版方針。創業至今,我們一直堅持要邀請讀者,用眼睛欣賞高品質的美的閱讀元素;用耳朵聆聽美好的樂章;並且用心思索這些人類的經典作品背後,深刻而感人的創作故事。當音樂書系的出版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後,我們覺得應該要用心為讀者整理一部,清楚、容易閱讀的音樂史,為讀者清楚歸納音樂歷史中,重要的轉折與發展面貌,《圖解音樂史》於焉誕生。
《圖解音樂史》讓站在音樂歷史浪頭上的偉大人物,一一出列。時間是縱軸,空間是橫軸。藉著時間的流動,我們發現了音樂家與音樂家之間相互的影響與傳承的關係;藉著空間的重塑,我們則看見了音樂家們在當代文化與歷史環境中,用力撞擊的痕跡。因為時間與空間的不斷交錯,今天,我們才能享受音樂所迸發的無限活力與燦然火花。
《圖解音樂史》耗費三年多的時間編撰,從音樂的發源到當代音樂的描述,跨越了巴洛克樂派、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國民樂派到現代樂派,然而,受限於篇幅,遺珠之憾在所難免。我們試著用最清楚、最詳細的脈絡;最簡單、不浮誇的文字描述;最有趣、最富邏輯性的圖解方式;最生動而有趣的音樂知識……來串連這條多姿多彩的音樂之河。期待這份美麗的心意,能獲得您的青睞,那將是我們最大的成就。
生活當中不能缺少的許多美好事物,當然包括了音樂、藝術、文學、生活美學與環境關懷,它們之間息息相關,交錯發展,藉著閱讀、傾聽、經驗交換、用心思索,形成大家堅持、信守的文化風格。由衷的感謝您不吝伸出的溝通與友誼的雙手,那是我們長期以來最大的支持與鼓勵,更是我們向前邁進的最大動力。
華滋出版 總編輯
許汝紘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 版 序
瑰麗雄奇的音樂長河
音樂是老天賜給人們身心靈豐足,最偉大的禮物;《圖解音樂史》讓站在音樂歷史浪頭上的偉大人物,一一出列,告訴我們什麼是文化、真理、善美與思想真諦;音樂的歷史,教導我們形塑美好生活的必要。
閱讀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尤其是閱讀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是文化;什麼是真理;什麼是人性的善美;什麼是人類思想的真諦;而音樂的歷史,教導我們形塑美好生活的必要。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我們必須用耳朵去聆聽,用情感去接納,用心靈去感動。音樂是老天賜給人們身心靈豐足,最偉大...
章節試閱
序 論
古代、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西元1600年前的音樂史
音樂是何時出現在人類生活中的呢?至今考古學家仍無法確定,只知道:在數千年前,便已經有歷史記載提到音樂這個奇妙的名詞;而且世界各地的古文明──例如中國、波斯、埃及和印度等──都有它們自己的美麗的音樂傳說,也各自有著截然不同的音樂發展,因此今日我們才能夠聆聽到各種風格不同的音樂。
▋西洋音樂的分期
西洋音樂史可區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浪漫、國民及現代音樂,這是根據作品所展現的風格來劃分的,事實上,各時期之間的劃分無法非常清楚,例如在巴洛克音樂流行期間,文藝復興的音樂並未被完全取代,只是創作越來越少而已,因此,才有了以風格劃分的方法。
▋源於希臘的古代音樂
數千年前的音樂,由於年代太過久遠,遺留下來的資料少之又少,難以考證,因此我們所討論的西洋音樂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希臘時期(大約是西元前一千年)。古希臘文化對於歐洲藝術的發展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的音樂論述(例如奧菲斯的愛情故事),除了具有文學價值,對於後世音樂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影響。
古希臘人熱愛音樂,對音樂的組成已有非常詳細與正確的記載,他們知道如何測量音高、畫分音階,還制定了音調的調式。在樂器製作方面,希臘時期有一種叫「奧洛斯」(aulos)的管樂器,還有一種稱為「抱琴」的撥弦樂器,這些都可以讓人認同希臘在音樂上的成就。所以現代人研究中世紀音樂及早期教會音樂時,都離不開對希臘音樂的研究;連歌劇的概念及產生,也是源於希臘音樂中的戲劇形式。
古希臘人相信,音樂具有神祕的力量,可以和宗教儀式相結合;音樂創作並不只是為了要令人感覺悅耳,而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因此,在古希臘典籍中可以看出,音樂大多運用於祭典上。早期的音樂、戲劇及詩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有的音樂都是聲樂形式,樂器只是用來伴奏,若加上詩歌,便成了教化民眾最好的工具。古希臘人認為音樂可運用在教育上,於德育和涵養面上教化人心,根據此一理論,音樂的內在力量和特質能夠激發人們潛在的特別情感,對於人的心志和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希臘在西元前146年被羅馬帝國征服,因為羅馬人不珍惜希臘的音樂,使音樂逐漸失去其重要性,一直到基督教在羅馬興起之後,音樂才再度發揮它的影響力。而在基督教之前的音樂,便統稱為「古代音樂」。
▋與宗教息息相關的中世紀音樂
早期基督教音樂的演變有著希臘音樂的影子,從單音逐漸發展為複音、主音、十二音甚至無調性音樂。隨著基督教的普及,基督教的聖歌也逐漸在歐洲流行起來。到了中世紀,雖然歐洲文明在此時進步得非常緩慢,然而音樂上的進展卻十分快速,以羅馬為主的基督教音樂在歐洲更為普遍。西元6世紀末,教皇葛利果一世將各地的教會音樂加以編排、改良,產生了著名的葛利果聖歌,這種聖歌只有單音旋律,沒有和聲,更沒有樂器的伴奏,卻在教會的推動下,在西元11、12世紀時達到顛峰。
這是由於中世紀歐洲教會的權力高於國家和其他社團,一切社會意識形態──包括藝術以及哲學等──都必須為教會服務,中世紀的音樂因此有著不尋常的發展。我們甚至可以說,西洋音樂從理論到記譜法,從合唱、合奏到鍵盤樂器的興起及教學等,皆與中世紀教會相關。
另外,世俗音樂的發展也是源於中世紀,它和教會音樂有著極大的不同,也是日後西方音樂發展的基礎。世俗音樂最早流行於騎士之間,後來才漸漸於民間流傳,以德國和法國兩地最為盛行,樂器的發明與製作更因世俗音樂而蓬勃發展,長號、小號、圓號……在當時已廣為流行,弓絃樂器如維奧爾琴(viol),也有了普遍的應用。
中世紀另一項音樂上的重大發展是樂譜的發明。在記譜法尚未出現以前,音樂的流傳必須依賴口耳相傳,然而這樣的方式會使一些音樂失傳或失去其原創性。隨著葛利果聖歌的推廣,人們覺得有必要將曲調正確地記錄下來。於是在西元9世紀時,天主教會的音樂家便發明了「紐姆樂譜」(Neumes)。剛開始它只能表示歌詞各音節大約的長度和抑揚頓挫,到了西元10世紀左右,四線譜的發明使人們可以記錄音調的高低,到了12世紀又發明了表示樂音長短的符號,這些便成了今日習見之五線譜的基礎。
▋有三大重要發明的文藝復興時期音樂
中世紀之後,歐洲各國受到大航海風潮的影響,人們有了全新的視野。以前的歐洲人無論思維或生活方式都以宗教為中心,至此已不再由宗教的論點看世界,轉而根據科學的觀點、理性的思維來思考和研究,因之無論在科學、藝術、商業、醫學或是國家勢力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進展。人們開始嚮往古希臘時期那種自由的文藝氣息,對於醫學、科學與技術知識的需求與日俱增,對於中古世紀宗教、貴族以及經道院的知識感到懷疑;這無疑是挑戰握有最高權力的教宗,但是這波追求知識的風潮延燒得太烈,連教宗也無法干涉,社會開始變革,許多重要的知識在這個時期產生;這段時期便稱為文藝復興時期(大約是西元1450年~1600年之間的一百五十年)。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領域雖然不像科學、繪畫、文學等有許多傑出人物,但仍有三項重大的發展:複音音樂的流行、樂譜印刷術的發明,以及器樂曲的興起。
●複音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最重要的發展就是複音,這是由世俗音樂發展出來的,到了文藝復興末期的16世紀,複音音樂的發展達到顛峰。當時已經發展出幾個重要的形式,如:對位式、卡農式(對答)、輪迴式等,複音的表現手法變得更加成熟、多彩多姿,另外,和聲也初步成形,大多為四聲或四聲以上的聲部,以現在我們稱「遍佈模仿」的技法聯繫各聲部的音樂,這種技法在浪漫時期成為主流形式。
●樂譜印刷
在發明樂譜印刷術以前,所有的樂譜都要靠人工抄寫,因此非常珍貴而稀有,這對音樂的普及是非常不利的。自從樂譜印刷發明後,連一般百姓家中也能擁有樂譜,自然而然地,世俗音樂更加發達,甚至到了能夠與教會音樂分庭抗禮的地步,而且連教會也無法阻擋這股潮流;世俗音樂與教會音樂形成了兩大音樂主流。另外,印刷的樂譜保留下前人的作品、方便後世研究,對於音樂的累積與傳承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器樂曲
中世紀的音樂是為了服務上帝而創作,大多以聲樂為主,沒有樂器伴奏。世俗音樂興起後,樂器的發展更加蓬勃,許多創作也以樂器為主,因此雖然樂器的發展顛峰是在17世紀,但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已可明顯看出聲樂與樂器音樂分流傾向,這也是日後音樂界的發展。
…………………………
巴洛克樂派時期(Baroque)
西元1600年~1750年
西元1600年至1750年,亦即文藝復興之後到古典主義興起之前的這段時間,為西方藝術史上的巴洛克時期,它不只是音樂的潮流,而是整個藝術的趨勢。「巴洛克」(Baroque)這個詞原本是葡萄牙文,意為「不規則」或「畸形」的珍珠;這個字加以引申的話,具有「怪異」、「誇張」的意思。在18世紀末期,有些西洋藝術史的學者以他們對古典派的審美標準,來回顧17世紀以來的藝術發展,覺得這一百五十年來的藝術作品,給人的印象是古怪且龐大的,所以就以「巴洛克」來形容這段時期的藝術風格。另外,一般相信,現存最古老的歌劇於西元1600年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上演,由於歌劇是一項具有代表性的產物,可說對後人影響至鉅,所以將歌劇誕生的這一年作為藝術上的分界點。
▋因貴族而興起的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來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極盡奢華以及細膩裝飾,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由於貴族掌握了權力,富麗堂皇的宮廷、奢華的排場,正是新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趨勢,所有人都爭相模仿,希望能晉升成為宮廷中的名設計師。文藝復興力求的返璞歸真已不復存在,大環境的改變當然也為音樂家的創作帶來影響,當時的音樂絕大部分是為了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作。貴族們為炫耀權勢以及財富,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的宴會,宴會上的音樂當然也是一種財富的表現,能夠請到最有名氣的大師創作新曲子,也能表現出宴會主人的財勢,因此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耀的音符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出愉悅的氣氛。
因此,巴洛克音樂的特點就是極盡奢華加上無與倫比的混亂,創作時往往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樂曲表現的節奏是強烈、短暫而帶有律動的,旋律則比以往更加精緻。此時期複音音樂仍然佔據主流地位,在巴哈的時代更發展到顛峰。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創作場所集中於教會,但巴洛克音樂創作的場所已分散到宮廷、教會和劇院,其中又以宮廷最具影響力,這個現象如實地反映出專制君主、教會與中產階級這三種社會階層。這個時期的音樂創作,除了適合在宮廷裡演奏的大協奏曲外,還有貴族沙龍裡帶有私密氣氛的小奏鳴曲,而彌撒曲、神劇、受難曲以及豐富的管風琴曲目的創作,也令教堂充滿了聖神的光彩,此外,歌劇在威尼斯快速興起,演唱者藉著音樂和戲劇的結合將情感抒發到最高點。
▋巴洛克音樂的特色
巴洛克音樂的特色首先是演奏上的自由與無限可能,此時期的樂譜基本上只寫兩個外聲部:主樂器的聲部和伴奏的最低音,演奏者根據這兩種音,自由地加上和弦來演奏,雖然只有兩個基本音,但是因為演奏者的即興發揮,使每一場音樂的表現都有無限的可能。
其次是數字低音的運用;巴洛克音樂非常重視低音的創作,作曲家習慣以數字來標記低聲部的演奏要用什麼和弦,因此被稱為數字低音,樂曲的結構已從複音音樂各聲部的平衡,轉變為分成了高音的「旋律聲部」和低音的「和弦聲部」,所以巴洛克時期,又可稱為數字低音時期。數字低音的發展正代表著器樂的興起,它使得演奏者必須重視低音的演奏技巧,同時加強低音與和弦的伴奏,這就導致樂器伴奏的流行,也因此讓器樂音樂大放異采。
第三是戲劇張力;巴洛克藝術是一種受到戲劇原理支配的藝術,正因為如此,它的特色才會是扭曲、誇張、激昂與亢奮的,是追求運動和變化的藝術。想當然耳,巴洛克音樂少不了戲劇的張力,如果沒有戲劇性,又怎麼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呢?因此作曲家習慣用強奏和弱奏兩種音色來表現強烈對比,但是同時又有理智與客觀的情感存在,這和浪漫樂派那種崩潰的情緒是不同的。重視戲劇張力,也使歌劇在這個時候開始萌芽,先有威爾第的努力,而後義大利的史卡拉第歸納出巴洛克歌劇的固定形式,後者的偉大不只是創造新事物,同時也將傳統要素整理融合,為歌劇定出固定形式,喜劇式的歌劇誕生則讓歌劇更加大眾化、平民化。
最後是競奏;這是巴洛克時期所產生的演奏方式,以協奏曲最具代表性。「競奏」的拉丁文本意是競爭、爭論,因為演奏時樂器有兩種以上,表演時乃形成抗衡、對比但又和諧的感覺。一首協奏曲往往需要多種樂器,因此最能鼓勵器樂的創作,管弦樂團的編制也因協奏曲而越來越複雜,這是巴洛克音樂的主要特色。
▋以義大利為中心向外發展
巴洛克音樂初期以義大利為中心,再逐漸散布到全歐洲,法國詩人冉‧安特瓦‧德‧拜夫在國王夏勒九世的支持下,設立「詩與音樂學院」,讓音樂家與詩人合作,試著把法語特有的韻味表露出來,形成一種「詩歌旋律」的獨特節奏。巴洛克在不同國家都發展出具有各國民族性的特色音樂,也成為後代音樂典範,因此我們可以說,巴洛克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一段開花結果的時代,巴洛克的作曲家改良了文藝復興的音樂遺產,開創出一番新局面。
……………………………
史卡拉第
Domenico Scarlatti
1685.10.26~1757.7.23
史卡拉第於1685年誕生於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在十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弟弟皮耶托•飛利浦•史卡拉第(Pietro Filippo Scarlatti)也是個音樂家。他的音樂啟蒙來自作曲家兼教師的父親亞歷山卓•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在他年少時期更師承義大利作曲家格雷科(Greco)、歌劇作曲家加斯帕里尼(Gasparini)及巴斯昆尼(Pasquini)等,這些大師皆對他日後的音樂風格有影響。
1701年,他於那不勒斯的皇家教堂擔任作曲家兼風琴手,到了1704年,他為在那不勒斯的一場演出修改了波拉洛羅(Pollarolo)的歌劇《Irene》,此後,就被他父親送往威尼斯發展。直到1709年才前往羅馬服侍流亡在外的波蘭皇后卡西蜜拉,並在那裡遇到了來自英國的音樂家暨風琴手羅西葛拉夫(Roseingrave),也因為此人的熱心引介,才讓史卡拉第的奏鳴曲在倫敦嶄露頭角。
當時,史卡拉第已經是一位出眾的大鍵琴演奏家。他和當時也在羅馬的韓德爾,在紅衣主教奧圖邦尼(Ottoboni)的皇宮進行了一場琴技競賽,結果韓德爾以管風琴見長,而史卡拉第則以大鍵琴略勝一籌。所以當人們提及韓德爾的琴技時,史卡拉第也因這場競技而贏得不少敬意。
在羅馬時,他為卡西蜜拉皇后的私人劇院創作了幾部歌劇。在1715至1719年更擔任聖彼得教堂的音樂總長,也在倫敦國王劇院為他的歌劇《Narciso》擔任指揮,此後,還陸續擔任過葡萄牙和西班牙皇室的音樂教師。
史卡拉第於1757年逝世,享年七十二歲。時至今日,他的故居已被指定為歷史性地標,其後裔仍居住在馬德里。
▋重要作品概述
小史卡拉第是亞歷山卓的第六子,他之所以較父親更為有名,原因是他的鍵盤奏鳴曲在20世紀經常被演奏。這些奏鳴曲他自己稱之為「練習曲」,其中只有少部分在他生前出版,1738年他出版了三十首練習曲,當時即享譽全歐。但他有更多的奏鳴曲一直到之後兩個半世紀間才陸續問世,總數有五百五十五首之多。這些奏鳴曲都受到西班牙佛朗明哥吉他音樂的影響。其中K. 9、20、27、69、159、377、380、531等二十多首是經常被鋼琴家和大鍵琴家演奏的名曲。
史卡拉第也寫有歌劇和宗教音樂作品,但都不如他的鍵盤奏鳴曲廣為人知。
貝里尼
Vincenzo Bellini
1801.11.3~1835.9.23
貝里尼生於西西里的卡塔尼亞(Catania),不僅出身音樂世家,而且從小就顯露出非凡的音樂天分。據說,才十八個月大的貝里尼,就能唱出知名義大利作曲家費歐拉范提(Fioravanti)的詠嘆調,兩歲開始學習樂理,三歲習琴,五歲時琴藝已相當不錯,六歲時就創作出他的第一首曲子。在在顯示出貝里尼所擁有的良好背景,及注定往音樂發展的生涯。
1819年貝里尼在卡塔尼亞政府的資助下,離開故鄉,前往那不勒斯的音樂學校就讀。在1822年之前,他都在作曲家辛格瑞里(Zingarelli)的指導下,學習關於拿波里樂派的大師及海頓和莫札特的管弦樂作品,並受到羅西尼音樂的影響,開始創作歌劇。
畢業後初出道的他,得到經紀人巴巴亞的協助,很快在拿波里歌劇院以《碧昂卡與傑曼多》嶄露頭角,之後又在其安排下於 1827 年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歌劇《海盜》。此劇不但讓貝里尼贏得國際知名度,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並締結他與歌劇作詞家暨詩人羅馬尼(Romani)和偏愛的男高音魯比尼(Rubini)的合作關係及友誼,更展開他以史卡拉劇院為中心的音樂活動。
1833年,貝里尼就因感情生活的波折與長年痢疾的折磨,心力交瘁之下過世了,留給世人的是九部歌劇與聲樂作品。
▋重要作品概述
貝里尼是美聲歌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只活了三十四歲,因此作品數量有限。他的第一部歌劇《艾德森與沙維尼》發表於1822年,是他還在音樂院時期的作品,這是他被教授甄選為該年度最出色學生的力作。此劇以「半莊劇」(opera semiseria)的方式寫成。之後的《碧昂卡與傑曼多》也立刻受到好評,此劇的成功促成了下一部歌劇《海盜》在史卡拉歌劇院推出;這時他才二十六歲,但是已經得到義大利頂尖男高音和劇作家的支持和擁護。隔年他寫下歌劇《采伊拉》、之後又以莎翁名作《羅密歐與茱莉葉》寫成《卡普列第與蒙太鳩家族》,隔年歌劇《夢遊女》緊接問世,這些作品在20世紀中葉以後,又再度受到喜愛。然後同年貝里尼畢生最重要的歌劇代表作《諾瑪》就問世了,在兩年後他完成了《譚達的碧亞翠絲》,再隔兩年又完成《清教徒》,隨即過世。中間他也寫過一些歌曲,也經常被義大利歌唱家演唱。
葛令卡
1804.6.1 ~ 1857.2.15
Mikhail Glinka
葛令卡於1804年出生於俄國葉利尼亞市附近的小鎮,他父親曾學過鋼琴與小提琴,是個出身貴族的將軍,這使得家境富裕的葛令卡從小就獲得良好的教育,又因家族親戚的影響,他對俄國民謠非常熱愛。1817年,十三歲的他從故鄉來到首都聖彼得堡求學,除學習鋼琴外也嘗試創作。
1822年畢業後他到高加索地區旅行,接觸到諸如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等古典樂派音樂家的作品,得到關於管弦樂法的知識。1824年旅行歸來,短暫工作過一陣子後,決定專心從事音樂創作,並於1829年發表第一部作品。
1830至1834的五年期間,葛令卡到義大利、奧地利及德國等歐洲各地遊歷,除了見識這些國家的風土文化之外,更吸收了當地的音樂文化及理論。回到俄國之後,他企圖以俄文創作一部歌劇,便選擇俄國歷史人物伊凡‧蘇沙寧為主角,在1836年寫成歌劇《為沙皇獻身》,首演大獲成功。
這首部以俄文寫成的歌劇,同時也為俄國音樂史寫下劃時代的里程碑。1837年葛令卡被任命為宮廷禮拜堂的合唱長,同時開始創作他的第二部歌劇《露斯蘭嶼盧蜜拉》,這部歌劇是根據俄國文學家普希金的作品寫成,可視為葛令卡最成熟的音樂作品,然而它在1842年的首演之時,意外未受好評。
失望之餘,他選擇到西歐旅行,途中與李斯特、白遼士會面,得到他們對他在音樂上表現的高度肯定。1857年,他移居柏林,不久卻因感冒驟逝,遺體後遷葬於聖彼得堡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重要作品概述
葛令卡被俄國五人組視為精神導師,他的第一部歌劇《為沙皇獻身》就已經表現了十足的俄國國民樂派的強烈訴求。此劇在1836年首演即吸引沙皇的注意,並立刻大獲成功。之後他大受沙皇器重,並開始創作第二部歌劇《露斯蘭與盧蜜拉》,此劇的音樂成為葛令卡畢生的代表作,《露斯蘭與盧蜜拉》多少有著義大利花腔演唱的影響,但劇中已經採用大量俄國民謠旋律,這齣創作於1842年的歌劇,至今仍因其序曲的快速、充滿精神的風格受到喜愛。葛令卡在1848年以俄國民謠寫成的同名交響詩《卡馬林斯卡雅》、1845年寫的《亞拉岡省的霍塔舞曲》、1848年的《馬德里一夜》等至今都還常在音樂會中演出。葛令卡也寫作大量的藝術歌曲、鋼琴小品和室內樂曲。
浦朗克
Francis Poulenc
1899.1.7~1963.1.30
浦朗克1899年誕生於巴黎一個富裕家庭,父母皆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母親是業餘鋼琴家,他五歲時開始跟母親學琴,並曾接受過法國音樂宗師法朗克(Franck1)姪子蒙維爾(de Monvel)的指導。十五歲時跟隨西班牙名鋼琴家李嘉圖‧維尼斯(Ricardo Vines)學鋼琴,二十二歲時和法國作曲家科希林(Koechlin)學作曲。鋼琴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佔了極大的分量。
浦朗克為「法國六人組」的一員,這群同好是由法國及瑞士作曲家所組成。此外,他和法國詩人導演讓‧谷克多(Jean Cocteau)也是至交。浦朗克十七歲時就採用達達主義的技巧,創造出違反巴黎音樂廳所謂適當的旋律而寫出《黑人狂詩曲》。
二十四歲時,受主辦俄羅斯芭蕾舞團的經理狄亞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之託,譜作芭蕾舞劇《母鹿》,並於1924年首演,而一舉成名。之後,浦朗克輕妙、灑脫而易於親近的曲風極受大眾喜好。
浦朗克一生受到法國作曲家薩堤、拉威爾以及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等影響,留下許多簡潔而具古典樣式又富於法國精神的作品。他的作品除了自己的創作之外,也受到莫札特和聖桑作品的啟發。在生命後期,他因失去摯友,及一趟前往法國西南部霍卡曼都拜見黑面聖母(Black Madonna)的朝聖之旅後,重新尋回對羅馬天主教的信仰,並在他作品呈現出樸實無華的質感。1963年,浦朗克由於心臟衰竭病逝於巴黎,並安葬在拉榭思神父墓園。
▋重要作品概述
浦朗克的作品很豐富,幾乎各方面都有佳作,例如《無窮動》、《即興曲》都經常被鋼琴家選彈。為鋼琴與十八件樂器所寫的《晨歌》、《鋼琴協奏曲》、《雙鋼琴協奏曲》,以及為大鍵琴所寫的《鄉村協奏曲》,至今都還會被演出。他寫過三齣歌劇,《德瑞莎的奶子》是詼諧劇、《聖衣會修女對話錄》則處理嚴肅的宗教題材、《人的聲音》則是諧趣的作品。
浦朗克有大量管弦作品,都相當受歡迎,其中《單簧管奏鳴曲》、《鋼琴與木管的六重奏》、《長笛奏鳴曲》、《雙簧管奏鳴曲》都非常特別。除了器樂音樂外,浦朗克還寫了許多出色的聖樂與合唱作品,例如《黑色聖母連禱》、《G大調彌撒》、《人形》、《雪夜》、《法國之歌》,以及四首聖方濟的禱言、四首聖誕時光的經文歌、聖體頌等,都在20世紀成為別具風格的代表作。
序 論
古代、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西元1600年前的音樂史
音樂是何時出現在人類生活中的呢?至今考古學家仍無法確定,只知道:在數千年前,便已經有歷史記載提到音樂這個奇妙的名詞;而且世界各地的古文明──例如中國、波斯、埃及和印度等──都有它們自己的美麗的音樂傳說,也各自有著截然不同的音樂發展,因此今日我們才能夠聆聽到各種風格不同的音樂。
▋西洋音樂的分期
西洋音樂史可區分為以下幾個時期: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浪漫、國民及現代音樂,這是根據作品所展現的風格來劃分的,事實上,各...
目錄
出版序
一、楔子 西元1600年之前的音樂發展
二、巴洛克時期
蒙台威爾第
拉摩
韋瓦第
史卡拉第
巴哈
韓德爾
三、古典時期
海頓
莫札特
貝多芬
帕格尼尼
四、浪漫時期
韋伯
舒伯特
羅西尼
孟德爾頌
葛路克
蕭邦
舒曼
白遼士
李斯特
董尼采第
貝里尼
華格納
麥克杜威
布魯克納
威爾第
普契尼
比才
布拉姆斯
古諾
聖桑
約翰‧史特勞斯
柴可夫斯基
五、國民樂派
巴拉基列夫
庫依
穆索斯基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包羅定
葛令卡
史麥坦納
德弗札克
葛利格
巴爾陶克
西貝流士
艾爾加
六、現代樂派
德布西
拉威爾
馬勒
史特拉汶斯基
拉赫曼尼諾夫
普羅高菲夫
理查‧史特勞斯
蕭士塔高維契
蓋許文
柯普蘭
荀白克
布列頓
霍爾斯特
高大宜
浦朗克
出版序
一、楔子 西元1600年之前的音樂發展
二、巴洛克時期
蒙台威爾第
拉摩
韋瓦第
史卡拉第
巴哈
韓德爾
三、古典時期
海頓
莫札特
貝多芬
帕格尼尼
四、浪漫時期
韋伯
舒伯特
羅西尼
孟德爾頌
葛路克
蕭邦
舒曼
白遼士
李斯特
董尼采第
貝里尼
華格納
麥克杜威
布魯克納
威爾第
普契尼
比才
布拉姆斯
古諾
聖桑
約翰‧史特勞斯
柴可夫斯基
五、國民樂派
巴拉基列夫
庫依
穆索斯基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包羅定
葛令卡
史麥坦納
德弗札克
葛利格
巴爾陶克
西貝流士
艾爾加
六、現代樂派...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滋出版出版日期:2015-01-22ISBN/ISSN:978986576751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