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曾經擁有的夢想與理想的桃花源,已然成為歷史。
也因此,我們開始有了傳說,有了故事。
同時,我們又有機會重新再造一座桃花源。
本書為許多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共同編寫,回憶求學時光,溫馨感人,可作為最佳的作文範本。
這個地方曾有多少兒文所師生的回憶與歡笑,所以希望透過這個機會,紀錄兒文所的歷史與記憶,重溫那個可愛又質樸的以前,拼湊出一個「心」地方。
台東大學舊校區遷移至知本,兒童文學研究所舊址也必須落幕,在林文寶老師的籌劃之下,邀請學生共同寫下,兒文人對於這個地方的回憶與懷念,並紀念這個老地方。
作者簡介:
林文寶
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曾任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主任、學務長、教務長、台東師院語教系教授兼所長、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台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現為台東大學榮譽教授兼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專長於新文學、兒童文學、台灣兒童文學、語文教學、曾獲五四兒童文學教育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兒童文學獎)、信誼特殊貢獻獎等。編著作品四十來冊、定期發表期刊論文不輟,現在仍致力於兒童文學研究。
章節試閱
那一年……
王文華
那一年的暑假,是二○○三年,距離現在彷若天寶年間。
那一年春天雨勢頗大,初夏一到,像約好了般,雨停了,朋友家的女兒也恰好出生,於是,命名為雨停,雨停了,我去看看雨停,帶著陳司令和三歲女兒去臺東讀書。
二○○三年,日期遙遠,現在回想竟彷如昨日。
同一年,路竹的靖芬姑娘尋路到東大,她要去探訪心裡那男生讀過的學校;臺南的老毛還在當校長,他開著車,載王小胖和翠萍,行經臺東海濱,在太平洋海鮮店喝魚湯……
那年,澎湖的戶正、屏東的國隆,都跟尋自己太太的腳步,先後到了臺東;那年,李盈穎還是一百七十六公分高。
那年呀那年,宜蘭的慧月用毅力,四次大戰終於戰勝兒文所,提著大包小包,她也來了。
那一年,我們來自全台各地,聚在臺東。
兒童文學,是文學的邊緣;臺東,是臺灣地理上的邊陲。這裡是邊緣裡的邊陲,可是我們卻毫不畏懼,以東大兒文所為中心,畫出自己心裡那個無限大的圓。
兒文所,暑期班,第五屆。
那一年,我的身份。
吸引眾多兒文控,肯定不簡單。
仔細一想,其因可循:
這裡的老師很特別,林文寶教授,他的所長一職一做就是六年,他的裝扮在我遇見他的時候永遠是「涼鞋、短褲加背心」,不管陰晴暑雨(不知道他去大陸東北看雪時,是不是還堅持到底?)阿寶老師對學生沒有架子,所以論文指導時,總如太平洋之廣納百川,吸收最多的子弟兵。
聽過阿寶老師最有名的傳奇如下:楊茂秀教授初到東大任教,坐上阿寶老師的車,車子開得頗快,竟然開進了逆向的單行道,楊教授嚇得面無人色:「阿寶,阿寶,你逆向耶。」
阿寶老師斜瞄了他一眼,淡定的說:「啊加係呆東哩~」
壯哉斯言,有一回,阿寶老師心血來潮,邀我們這群一年級的菜鳥去逛臺東,阿寶老師開他的車(天哪,沒有後視鏡),規定我和錢康明、孫永龍坐他車子,後頭跟著全班的車(品君的,老毛的,儷錦的……)。
一排車陣,浩浩蕩蕩駛進臺東市區,快了快了,傳說中的逆向單行道就要上演了。
我等了等,看了看,沒有。阿寶老師那天突然遵守起交通規則了(老師,這裡是臺東,你忘了嗎?),我們七、八輛車在臺東市區彎來彎去,偶爾他把車停下來,指指這裡是米苔目冰,偶爾把車停到對面,說是這裡的紅豆冰很有名,對了,還繞到知本去吃他最常吃的黑松羊肉湯。
車行臺東小小的街道,阿寶老師展現超凡的駕駛技術,那速度應該不超過二十公里,猶如我家鄉大甲媽祖遶境到了東部來。
臺東人很客氣,我們這一長排的車子擋在路上,也沒人按喇叭,一切都像理所當然。
我忍不住問他:「阿寶老師,按哪甘好?」
他斜瞄我一眼:「啊加係呆東哩~」
哈哈哈,聽到這句傳說中名言,比起他的課都還值回票價了。
現在想想,還真過癮。
楊茂秀教授威名赫赫,他的家人在美國,想修他的課,不好意思,只有暑期一開始那三天,那三天你得趕早摸黑,三天修完二學分,然後教授就出國去了。
短短三天的課,濃縮他畢生的精華,我們班有二個戲劇瘋子,一個是錢康明,一個是陳麗珠,楊教授逼我們演戲,大家本來很正經,幸好這兩個戲瘋子帶動全班。說學逗唱是康明的本事,在打鬧成一團的戲裡還能說出道理來的是麗珠的專長,而我,我永遠記得張美蘭被康明逼著扮成壁虎,趴在牆上吐舌頭裝可愛的畫面。
張子樟教授在那年八月接兒文所的所長。
那一年,我懷抱對張所長的景仰如滔滔江水,上他的少年小說,老師總是正經八百的分析與探究,逼著我們爬梳作者字裡行間那極其隱晦的意義。
少年小說不外乎離家,成長與返家的過程。
窗外蟬聲唧唧,下了課,子樟老師脫卻上課的嚴肅,他很照顧人的。
盈穎是全班長最高的女生,一百七十六公分高,老師擔心:「以後嫁給誰呀?」
他也擔心康明:「你搞戲劇,活得下去嗎?」
遇到我,他總說:「還不快去寫稿子呀?」
也許,聽了子樟老師的話,於是,一七六長到一七七,從此定名為一七七了;康明的天性樂觀,一個名字裡,有錢健康又聰明的人,生活能給他什麼威脅呢;而我,就不斷寫稿寫到今天。
那一年,所裡替張老師安排宿舍,離學校有三公里遠,張老師很瀟灑,總是騎著單車上下學,我們到了晚上,常常埋伏在他家門外,賴著他,硬要跟老師進門,聊天說笑看星聽潮,那時,張老師會不期然冒幾句八卦,冷冷的看著我們,等我會意會過來:「原來子樟老師也知道明星最新的外遇呀。」
明城老師學問很好,聽他的課時,我都很心虛,我不懂什麼意識流,什麼印象派,什麼後設解構,什麼前設虛擬;建崑老師來講學二次,他是李潼的好友,李潼走的那一年,他還帶我們讀了李潼遺作,不無感慨的說:「誰能接棒呢?」
接棒的作家當然有,兒文所裡臥虎藏龍,高手如雲呢。
那一年,我常在下課時遇到夏婉雲。她大我一屆,她的名字,我想兒文界裡沒人不知道的吧?在兒文所電腦室常碰到陳沛慈;得九歌首獎的林佑儒住的宿舍在巷底,她那年寫的草莓心事,在全台大熱賣;把暑期班當成日間部念的黃秋芳住她隔壁;廖炳焜和陳景聰喜歡在房裡看武俠小說練武功;第一屆的洪志明和陳昇群,他們的名字更早早印在這裡;後來會以屁屁超人聞名天下的林哲璋,那一年窩臺東在研究國語日報歷史,綁個小馬尾,閒適的過他的小日子。
這群大俠日日踩經的街道,也是我每天必經之地。
從我住的國賓學生宿舍出來,走中華路,豐里橋下是太平溪,橋下有水牛數十隻,有無數的夜鷺和大白鷺棲息,東邊太陽剛起床,照得太平洋波光蕩漾;橋上賣飯糰的妹妹很可愛,過了橋,是小麥,那年頭小麥還有免費續杯的,我騎著單車去上課,先去小麥吃早餐,再續一杯咖啡去上學。
後來,班上同學學我,大家一早進教室,人人都是一杯小麥咖啡。
咖啡香,伴著兒文所裡頭那一排一排的文學鉅著,成了東大暑期班,我最深的記憶。
那一年……
王文華
那一年的暑假,是二○○三年,距離現在彷若天寶年間。
那一年春天雨勢頗大,初夏一到,像約好了般,雨停了,朋友家的女兒也恰好出生,於是,命名為雨停,雨停了,我去看看雨停,帶著陳司令和三歲女兒去臺東讀書。
二○○三年,日期遙遠,現在回想竟彷如昨日。
同一年,路竹的靖芬姑娘尋路到東大,她要去探訪心裡那男生讀過的學校;臺南的老毛還在當校長,他開著車,載王小胖和翠萍,行經臺東海濱,在太平洋海鮮店喝魚湯……
那年,澎湖的戶正、屏東的國隆,都跟尋自己太太的腳步,先後到了臺東;那年,李盈穎還是...
作者序
寫在前面的話
林文寶
當我知道學校在今年八月,除進修部留在舊校區外,全部搬到知本新校區,於是所謂當年的兒童文學研究所發源地,也就會成為歷史。其間大量的圖書(含家裡的藏書)也就順理成章加以整理打包捐給學校,作為學校完全搬遷,與新圖書館成立的一份微薄的賀禮。
兒童文學研究所舊址,位於臺東校區東北角,比鄰游泳池與女生宿舍,它是師專時期的圖書館,六十五年七月由省政府撥款分三期興建,於六十九年四月落成啟用,稱之為中正圖書館。這是我記憶中東師的圖書館,之前是否有圖書館,真是空白一片。
而後又於學校進門左側,原舊學生活動中心興建五層樓的圖書館,歷時兩年,於八十年十月落成啟用,學校亦於八十年七月改隸國立。
師專時期的中正圖書館,是三層樓的建築,進門後的樓階梯在中間,分左右兩側,左側有地下室。兩側除大型開放空間外,並各有三層的夾層書庫。印象中,七十六年八月起九所師專改制為師院後,圖書館左側一、二層似乎是語教系的教室與圖書室。
八十五年八月十六日,教育部最速件,字號(85)師(二)字第85515894號。主旨:八十六學年度師範院校申請增設系、所、班案。本校兒童文學研究所奉報行政院核准增設並進行籌備。八月二十六日奉命兼兒文所籌備處召集人。進行有關課程、師資、圖書儀器、設備與場所進行之規劃。
當時舊圖書館於七十六年八月後稱之為語教大樓。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時行政會議通過一、二層與地下室,規劃為兒文所使用之場所。三層為教育研究所。
當時場所規劃如下:
進門左側一樓是為所辦公室,二樓是兒童讀物研究中心。其間充滿著書香,是為研究生的閱讀空間。地下室外間是劇場,內間是研究生研究室。右側一樓會議室,稱為一○一室,二樓是四十人的教室,為二○一室,四周皆為書牆。
左側三間夾層書庫,一層是所長室,二層是臺灣與大陸兒童文學研究室,三層是兒讀中心研究員辦公室。右側一層是日本兒童文學研究室,二層是翻譯研究室,三層是兒童哲學研究室。
兒童文學研究所經過長達十次的籌備會議,時間從八十五年九月十九日至八十六年六月十一日。在籌備期間並首開大學系所的各種行銷活動。後來將相關資料編輯成《一所研究所的成立》(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書,是為兒文所叢書第一本。並於八十六年五月二十九日公布第一屆碩士生錄取名單:一般生正取十二名,專業在職生正取生三名。六月十六日,計錄取新生十五名全部報到。
當年,我期許能重現宋儒風範與書院之精神。
所謂宋儒,主要指北宋五子:周敦頤、張戴、邵雍、二程兄弟(程顥、程頤)與南宋朱熹。董金裕有《宋儒風範》一書,其附錄〈讀宋元學案附錄看宋儒風範〉一文,認為宋儒志節風範如下:
志學之專,
修身之謹,
事親之孝,
手足之情,
治家之道,
急難之風,
宗族之義,
侍人之誠,
施教之法,
任道之勇,
胞與之懷。(頁一一一至一二三詳見一九七九年十月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以下再試以詩為證: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邵雍‧清夜吟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程顥‧秋日偶成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宋儒揚棄單一與固執,朝向開放與無執。邵雍臨終時,好友程頤請他留下勉勵後進的話,他默默無語,只把雙手攤於胸前,程氏催促,只好戲謔自己說:「我一生走的都是窄路,窄得連自己都不易立足,又怎能引導別人走什麼呢?」這是何等的坦然與胸襟。於是乎直觀、無間、自得與盡情,似乎就是我們所尋求的如蓮花般的童顏。
宋儒最重講學,但宋初書院雖起,未幾即遭帝王提倡科舉之影響,使士皆鶩於明利,未能長守山林。再加上宋仁宗(慶歷),神宗(熙寧、元豐),以及徽宗(崇寧)之興學,是以官學顯盛,私學式微,故終其北宋之世,書院沉寂長達一百四、五十年,至南宋官學衰敗後,而書院復盛。
南宋最早的書院,要算朱子興復的白鹿洞書院。
書院與官學之間最大不同點,便是在其教學目標之為「教育而非科舉預備的」,自宋以來,書院的教學目標,差不多都以朱子白鹿洞書院學規為標準。所以白鹿洞書院興復告成之後,朱子曾一再以勿事科舉勸勉學生。這種反科舉精神,是朱子興復白鹿洞書院的特點。
官學在南宋晚年,原已衰微。書院自盛興之後,反轉而受書院的同化。
宋儒當時的書院,正是學術、義理、德性、道藝的場域。
因為想重現宋儒風範與書院講學,因此特別重視人與書,在研究所的場域中,處處有書,處處有可以讓人休息的角落,每間的研究室既是教師的研究室,也是上課的地方,更是師生互動的地方。同時每星期三早上三、四節是所的共同時間。不排課,是師生開會或聽講座的時段。
八十八年,同時開始招收夜間部與暑期部,每班二十五名學生。
九十二年,招收博士生。
九十五年,招收臺北假日班,採隔年招生。
今將其開班、教師與主管等流動事實。
遙想當年,為尋求學有兒童文學專業的海外留學生,幾乎用盡可能的關係,認識了許許多多可能應聘的才俊,惜乎成效不彰,退而借助兼課與短期講學。兼課如早期洪文珍、陳儒修、張世宗等教授;短期講學,以暑期部為主,國內有許建崑,大陸有:王泉根、方衛平、朱自強、馬力、曹文軒、吳岩等人,還有第一屆駐校作家黃春明。
其間有不斷的學術活動與研討會,發行《兒童文學學刊》,舉辦「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獎」。
可說是盛極一時的兒童文學平台,多少人翻山越嶺,流星趕月,只為曾經有過,或為驚鴻一瞥。我們也曾走過千山萬水,尋覓可能的驚心。
其實,「兒童文學」在東師的發展,要溯及民國六十一學年度,國師科語文組有﹁兒童文學﹂課程之開設,即是由我教授。也就是所謂走進兒童文學之路,原非本意,亦非所願,或許是因緣與巧合所致。六十年八月任教東師專。六十一年國師科四年語文組有﹁兒童文學﹂課程,當時國語文老師都以古典為主,因此,兒童文學、新文藝及習作捨我其誰?想不到幾經努力,卻發現其中別有洞天,於是一頭栽進而無悔,而我最早的兒童文學論述〈兒童文學製作之理論〉,是刊登六十四年四月《臺東師專學報》第三期。持此,我個人是在六十一年九月開始講授兒童文學。這是臺東師專國師科第一屆。臺東師範學校於五十七年八月改制為師專,開始招收體師科,至五十九年才招收國師科。
因緣巧合我從此走入兒童文學的天地,在東師、在臺灣為兒童文學播種、耕耘,個人除沈潛於兒童文學的研究外,並指導學生創作。在東師專,由早期的《東苑》、《莘耕》到《東師青年》,都有學生創作作品發表,從六十一學年開課到七十九學年(八十年六月)師專時代結束,長達十九年的播種、耕耘,為東師奠定了兒童文學發展的基礎,後來將師專時期學生發表兒童文學創作結集為《鹿鳴溪的故事一書》一九九二年五月列為東師語文叢書第四。
七十二年四月,與好友吳當創辦《海洋兒童文學》刊物(七十六年四月出十三期後停刊)。
七十六年改制為師院。兒童文學成為師院生必修課程(體育系、美勞系、音樂系、特教系除外)我兼任語教系主任,因此師資與發展的基礎更為穩固。為強固兒童文學的發展,語教系在我個人的喜好之下,設立兒童讀物圖書室,收集各類兒童圖書出版品,期望為兒童文學的推展,提供較完整的環境。
八十年七月師院由省屬改隸國立。同時間經教育部核准設立「兒童讀物研究中心」,作為推動本校「兒童文學」研究發展據點,以充實兒童文學研究資料及計畫性之專題研究,確立語教系的發展特色。
語教系承辦相關兒童文學的研討會與活動,並發行《專師語文學刊》與《語文叢書》。
當時語教系已隱然成兒童文學教學與研究的重鎮,於是八十五年通過核准設置兒童文學研究所,似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實。
於是乎兒童文學研究的場域,於焉形成。這場域是理想與夢想的桃花源。據說陶淵明的桃花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至今,只有普太元武陵漁夫見過。而後來雖有人欣然規往,欲不得其門而入。
而兒文所的桃花源,卻是一個人人可見可到的平台。其間曾有人出入其間(學者、作家、畫家、讀者或出版從業者)更有徹夜不眠,高談闊論,狂言狂語的學子。
總之,兒文所的桃花源場域提供了平台,而平台上的時間、地點、空間,以及人物與事件,則是無限的想像世界。這個可能的想像世界,只有曾經在此駐留過的你們,才能有書寫與創造的可能。
九十二年七月卸下所長職,學校改為綜合大學,名為臺東大學,我接任第一任人文學院院長,而人文學院也在九十五年八月搬進到知本新校區。暑期部、夜間部仍在臺東舊址上課。
二○○九年一月三十一日,我在院長任內退休。蒙當時蔡典謨校長關愛,新設「國立臺東大學榮譽教授敦聘辦法」,於是我成為校方第一位榮譽教授。
我在新校區有間研究室,又舊校區的兒童文學研究所左側、二樓與夾層仍存放著我大量的圖書,而我的研究室也一直存在著。後來,校方將左側地下室、一層(原所長室夾層)與右側一層夾層撥供永齡希望小學教學研發中心與教學中心使用,而右側二層為理工學院教學用教室。於是兒童文學研究所供我使用的空間,是左側二層與二、三夾層書庫,至於兒童文學研究所的現況如下:
日間部每年招生十二人。(不含外籍生)當年是十八人。
夜間班、暑期班皆已停招。
臺北假日班兩年招生一次,招生人數為十九人。
博士班每年仍招生五人。
今年八月,臺東校區兒童文學研究所行將走進歷史,於是有了〈我們的歷史,我們的記憶〉的召喚:
我們的歷史,我們的記憶
臺東大學臺東校區已確定在今年八月全部搬移至知本校區,而兒文所舊校區也在我的藏書捐贈之後,立下里程碑,正式邁入歷史。這個地方曾有多少兒文所師生的回憶與歡笑,所以希望透過這個機會,紀錄兒文所的歷史與記憶,重溫那個可愛又質樸的以前,拼湊出一個「心」地方。
書寫有關兒文所舊校區的點滴回憶,或者發生的小故事均可。文體不限,字數不超過5000字為準,以word擅打,12級字,新細明體,如有相片相佐更好。作品請於5月31日前寄至litchild@n¬u.edu.tw。林文寶。
過去無所謂好或不好:過去只不過是與現代不同。如果我們一味懷舊,或認為現在的世界都比不上過去的好,就將永遠無法處理橫在眼前的問題。過去的世界真的是另一個國度,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我們可以召喚,可以想像。
在兒童文學路上,個人似乎仍一直在途中,其間或許仍有諸多不被見諒。但就個人而言,但求無愧於人,一路走來,無怨無悔,若有所謂遺憾者有三。
1、 二○○○年十月申請「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這是所謂的五年五百億。雖然進入決審,但仍是擦肩而過。
2、 兒童文學資料庫
二○○三年通過教育部「輔導新設國立大學健全發展計畫」,以「兒童文學學門為重點研究計畫」,後來學校又投入不少經費,可惜仍未能有成效。
3、 兒童文學館原預訂遷校後將臺東舊圖書館改為兒童文學館。然而,事過境遷,物換星移,終究未能成立。
在兒童文學的路上,各種的風風雨雨都有過,也都全力以赴。留下遺憾,以待來者。如今,以有限微小的召喚;留下歷史,留下記憶。又由於來件附有相片者不多,於是全書不用相片,僅以書寫描述可能的想像世界,或許日後再見以相片呼應書寫的想像世界。
於是,我只能說:
當曾經擁有的夢想與理想的桃花源,已然成為歷史。
也因此,我們開始有了傳說,有了故事。
同時,我們又有機會重新再造一座桃花源。
一○三年六月於舊校區研究室
寫在前面的話
林文寶
當我知道學校在今年八月,除進修部留在舊校區外,全部搬到知本新校區,於是所謂當年的兒童文學研究所發源地,也就會成為歷史。其間大量的圖書(含家裡的藏書)也就順理成章加以整理打包捐給學校,作為學校完全搬遷,與新圖書館成立的一份微薄的賀禮。
兒童文學研究所舊址,位於臺東校區東北角,比鄰游泳池與女生宿舍,它是師專時期的圖書館,六十五年七月由省政府撥款分三期興建,於六十九年四月落成啟用,稱之為中正圖書館。這是我記憶中東師的圖書館,之前是否有圖書館,真是空白一片。
而後又於學校進門左側,...
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林文寶
幾件事,在兒研所裡發生/洪志明
自由與夢想/廖雅蘋
那一年……/王文華
我這樣和兒童文學結了緣/陳景聰
飄過兒文所上空的雲朵/陳秀枝
不老的寶刀/范富玲
憶讀臺東大學兒文所往事/林美雲
五月抒懷/陳瑋玲
星光依舊燦爛/陳沛慈
最美好的求學歷程/林佑儒
歷史,在漂離又聚攏的記憶中……/黃秋芳
Wake up!兒文所,喚醒我們童稚的笑臉/戶正&佳秀
從那看的見軌道盡頭的日子說起/蔡孟嫻
我想寄給大家的信
―回憶臺東兒文所暑期班的美好/李公元
二○○三年的夏天……/陳麗珠
那一年,永遠的那一年……/廖炳焜
開門/子魚
﹁一輩子努力的方向﹂
―兒文所教我的事/施養慧
重溫作夢之地:巷弄裡的那間所辦/黃百合
在兒文所讀書/鄭丞鈞
記得當時/林德姮
母土上的燈火,何曾闌珊/原靜敏
旅程就這麼開始了/岑澎維
回首來時路,圓夢此其中/邱各容
那些年我待過的林文寶研究室/陳玉珊
寶大師的魔法研究室/林哲璋
一個充滿記憶的地方/嚴淑女
我的臺東印象/林茵
從找幼稚園開始的學習之旅/林茂興、陳靜婷
夜色多綺麗/鄭如晴
永恆之旅/陳玫靜
入寶山不空回/徐錦成
寶地記敘/丁君君
我在這裡,招自己的魂,超自己的渡/顏志豪
無怨的青春/江福祐
我與兒文所/盧彥芬
寫在前面的話/林文寶
幾件事,在兒研所裡發生/洪志明
自由與夢想/廖雅蘋
那一年……/王文華
我這樣和兒童文學結了緣/陳景聰
飄過兒文所上空的雲朵/陳秀枝
不老的寶刀/范富玲
憶讀臺東大學兒文所往事/林美雲
五月抒懷/陳瑋玲
星光依舊燦爛/陳沛慈
最美好的求學歷程/林佑儒
歷史,在漂離又聚攏的記憶中……/黃秋芳
Wake up!兒文所,喚醒我們童稚的笑臉/戶正&佳秀
從那看的見軌道盡頭的日子說起/蔡孟嫻
我想寄給大家的信
―回憶臺東兒文所暑期班的美好/李公元
二○○三年的夏天……/陳麗珠 ...
商品資料
出版社:釀出版出版日期:2015-02-04ISBN/ISSN:978986569647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6頁開數:14.8*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