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探討四大主題:
(一)人文與自然:從文學、史學、哲學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
(二)環境變遷:探討環境變遷的人為因素及因應作為。
(三)綠色經濟:探討綠色金融,綠色會計、綠色管理、綠色行銷、綠色供應鏈、綠色產業、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綠色工作等經濟議題。
(四)環境正義:從社會正義角度探討因過度經濟開發造成環境的破壞的議題。
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使社會大眾對綠色人文、環境保育,綠色經濟、永續發展等議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積極關心並參與環保工作,共同建立一健康、清靜,可永續發展的美好環境。
作者簡介:
楊祖漢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研究專長 先秦哲學 宋明理學 韓國儒學 康德哲學 當代新儒學
楊自平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研究專長 易學 先秦儒學 史記學 三國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序一
李誠/中央大學副校長
在2006年中央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南京大學三校的校長共同簽署「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的協定,三校同意輪流主辦此論壇,2010年是第五屆論壇,該由中央大學主辦。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綠色啟動:重探人與自然關係。其來源是2009年中央大學蔣校長指示中大發起綠色啟動(Green Initiative),把中大建立成一個綠色人文、科技與經濟的研究與綠色人才培育的全球重鎮。在此背景下,當時代表中大出席第四屆論壇的文學院李瑞騰院長便建議第五屆論壇可以「綠色啟動:重探人與自然關係」為主題,獲全場與會者一致通過,大家都認為是很好的主題。
所謂綠色啟動主要是以綠色教學、綠色生活、綠色研究與綠色服務為綠色大學的四大主軸,在此架構下綠色人文是一個教學與研究的發展重點。綠色人文是指在李國鼎資政所提「群我關係」第六倫之外另創第七倫,即「人與自然互動的關係」。
為籌備此會議,中大組成一個全校性籌備小組,並委由中文系為此論壇的執行單位,論壇分下列子題,並向三校徵稿:
人文與自然:探討文學、史學、哲學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環境變遷:探討地球環境變遷的人為造成原因及人類因應的作為。
綠色經濟:探討綠色金融,綠色會計、綠色管理、綠色行銷、綠色供應鏈、綠色產業、綠色人力資源管理,綠色工作等議題。
環境正義:探討主流族群在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時,少數民族如原住民卻負擔因環境變遷所帶來各種災害,如土石流等重大的傷害的公平正義問題。
此次論壇獲三校熱烈的回應,香港中文大學特別要求把他們原有的名額由20名增加到25名,三校撰寫論文篇數增加到64篇。11月6、7二日研討會除高希均教授的「一根扁擔、一份入學證、一個夢想──構建新GNP(Green Neat Place)」專題演講與我個人就「綠色人文與綠色啟動在中大」所作的說明以外,64篇論文發表分成7場舉行,8日會議結束後由大會招待與會者參觀台南文化古城與台南科學園區中台達電子公司的鑽石級綠色建築。
按慣例每次論壇結束後主辦單位都會把論文編撰成冊,並對外分發,因為本次論文數目特多,題目亦廣,會議論文集特別龐大,因而主辦單位決定按不同的子題分三冊出版,以致在出版時間上稍有延誤,敬請各界見諒。我們希望透過此次會議與論文集的出版,使社會大眾對環保,綠色人文,綠色經濟,永續發展的議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因而對環保工作更為積極與努力,大家一起拯救地球,留給我們子孫有一個清靜,健康與可永續發展的生活環境。
本次論壇得以圓滿結束,成果豐碩,除要感謝本校中文系全體同仁扛起論壇設計與執行的責任外,楊自平教授與楊祖漢主任的全力與無私的投入,奉獻了無數個人研究及與家人相聚的時間特別感謝。中央大學祕書室的相助,香港中文大學與南京大學的踴躍投稿與支持也一併致謝。蔣校長在財務上的大力支援,讓中大能負責所有會議,住宿,參觀及會議論文的出版等費用,使承辦者無後顧之憂也一併致謝,沒有上述人士的大力支援,此次會議不可能圓滿成功。
李誠于中壢
2010.10.5
名人推薦:序一
李誠/中央大學副校長
在2006年中央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南京大學三校的校長共同簽署「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的協定,三校同意輪流主辦此論壇,2010年是第五屆論壇,該由中央大學主辦。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綠色啟動:重探人與自然關係。其來源是2009年中央大學蔣校長指示中大發起綠色啟動(Green Initiative),把中大建立成一個綠色人文、科技與經濟的研究與綠色人才培育的全球重鎮。在此背景下,當時代表中大出席第四屆論壇的文學院李瑞騰院長便建議第五屆論壇可以「綠色啟動:重探人與自然關係」為主題,獲全場與...
作者序
編者序
楊祖漢/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
近年來,全球暖化、天災頻仍、資源耗竭、物種滅絕等自然問題,強烈影響人類生活。人們已深切意識到環保的迫切性,積極探討綠色議題,並將環保概念落實於生活中。各國以經濟發展作為優位性的思考模式,必須加以改變;過去強調重視個體,關懷社會,也須進一步擴展到關懷自然。唯有正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並真正做到珍惜自然資源,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人們才能安居樂業。
「第五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由中央大學主辦,中文系承辦。特以「綠色啟動(Green Initiative):重探人與自然關係」作為會議主題,於2010年11月6日、7日(六、日),假中央大學文學院召開。本次學術會議聚集兩岸三地的教授及博士生,針對會議主題,進行跨領域的學術對話。會議期間,共提出六十四篇論文,涵蓋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會後經作者同意,並通過專家初審,收錄四十四篇論文,結集成書,共三大冊。
第一冊共三輯。第一輯為「經學與史學」,收錄六篇論文。第一篇是蕭振邦的〈《周易》思想的環境倫理涵義探究〉,闡明了《周易》思想具備「自然法則優先性」、「人倫規範優位性」的「自主回饋系統」特色,及其中的環境倫理涵義。第二篇是賴貴三的〈「《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從《周易‧繫辭傳》「三陳九卦」為中心的闡論〉,討論如何從傳統經典中獲得應世智慧,正視善待人與自然的永續生生的時代課題。第三篇是徐興無的〈五嶽與三公──經學與漢代的山川祭祀〉,說明漢代的山川之祀中的五嶽之祀,確立了尊崇和保護五嶽生態的信仰與制度。第四篇是顧遷的〈鄭玄、王肅禮制異說的歷史影響──以禘郊說為中心〉,指出在禘郊問題上,宋儒、清初、乾隆中葉後學者解經方法的不同與影響。第五篇是汪榮祖的〈中華帝國後期生態危機省思〉,論述中華帝國晚期的環境變遷,指出當時未能減緩環境的惡化與解除生態危機,因此付出很高的代價。第六篇是馬俊亞的〈淮北社會經濟史幾個問題之商榷〉,藉由釐清對淮北開業帝王、雇用勞動人口、商人階層的生活等問題,來認識淮北社會。
第二輯為「哲學」,收錄八篇論文。第一篇是李瑞全的〈都市生活之生態存有論基礎〉,根據儒道哲學指出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大都會未必違反生態倫理,亦有其符合生態需求、壓力之處。第二篇是陳憲中的〈莊子「魚樂之辯」中的人與自然之關係析探〉試圖重構莊子能知魚樂理論的可能性,反思今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三篇是曾春海的〈魏晉的養生論及其對生態倫理的啟示──以阮籍、嵇康和向秀為主軸〉,由魏晉人士的養生論,探討今人面對大自然的生活態度。第四篇是楊祖漢的〈從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論」看自然與自由的統一〉,強調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有其強烈的思辨精神,說明思辨活動對於成德之重要性。第五篇是楊自平的〈邵雍的觀物思想與由智生樂析論〉,文中指出,以「觀物」作為切入點,兼衡邵雍論「學」與「樂」,以通貫整個邵雍思想。觀物以明理,由智而生樂是邵雍思想之特色所在。第六篇是許惠敏的〈「學宗自然,而要歸於自得」──就蕺山、牟宗三對白沙思想的評論再次提出商榷與反省〉,通過詮解白沙文獻,對於劉蕺山、牟宗三評論白沙學的意見做出回應。第七篇是林安梧的〈「天人合德」:「自然」與「人文」的統合──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思考〉,關聯了儒學變遷的宏觀反省,並指出公民儒學的嶄新可能。
第三輯為「宗教」,收錄四篇論文。第一篇是徐天基、羅丹的〈符與藥:道教醫學中的自然觀〉,以道教醫學是社會醫學和宗教醫學來說明符與藥,並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二篇是傅曉的〈《起世經》對生態關懷的理論性啟示〉,藉《起世經》直觀地展示了人與自然的經典關係,並嘗試進行實踐層面的反思。第三篇是王富宜的〈華嚴佛學與深層生態學〉,嘗試指出華嚴佛學的「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闡述,可為深層生態學解釋人與自然關系提供理論範型。第四篇是楊硯的〈凌駕或平等?──從生態主義詮釋看創世記1-3章〉,展示了聖經創世故事中的兩種生態倫理,並且探討影響它們的可能原因。
第二冊共二輯。第一輯為「文獻與文學批評」,收錄四篇論文。第一篇是李國俊的〈閱讀與研究的綠色革命──古籍數位化的現況與檢討〉,探討古籍數位化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第二篇是鍾志偉的〈以水論文,以文喻水──一種中國文學批評方法的探索〉,探索中國文學中「以水論文」、「以文喻水」的文學批評例子。第三篇是朱寶盈、黃怡連的〈從古代文藝理論「法自然」的觀念看中國古代的「創意」文化思維〉,透過現代創意理論的比較,剖析古代文藝理「法自然」觀念背後有關「創意」的文化思維。第四篇是梁樹風的〈陶淵明詩「自然」的美學評價──析歷代學者如何以「自然」評論陶淵明詩作〉,比較各朝對陶淵明「自然」的美學評價,藉此分析「自然」標準的演變。
第二輯為「文學與藝術」,收錄七篇論文。第一篇是洪麗玫的〈蘇軾自然寫作試探──以早期山水詩為主要素材之探討〉,將蘇軾山水詩分為形上、形下,並指出「遊」是蘇軾自然書寫的總持原則。第二篇是尹子玉的〈葉榮鐘詩稿中的自然變異〉,考證了葉榮鐘的日記、詩歌手稿等,探討詩人、作品與自然景物的關係。第三篇是顧敏耀的〈女性古典詩人與自然地理書寫──張李德和的山水詩作〉,指出張李德和有關台灣自然地理的詩作,並歸納其詩作特色。第四篇是許秦蓁的〈從嘉南平原到臺北都會──談鍾文音《艷歌行》、《短歌行》中的城/鄉〉,記錄與觀察了島嶼臺灣在百年歷史洗禮下的人文與自然,以及城/鄉之間的對照。第五篇是翁振盛的〈天與地之間:法國青少年和兒童文學中的樹〉,指出我們可藉由樹導向自然界其他元素與動植物,尋回人與環境、世界寬廣與和諧的關係。第六篇是郭永吉的〈試論先秦兩漢時期琴之功用〉,探究先秦兩漢時期儒家禮樂中,代表樂的「琴」的景況,提出當時琴具有與經書同等地位的論點。第七篇是郭晉銓的〈論臺靜農梅畫〉一文,從臨摹對象、畫法表現、畫梅心境三方面來重新詮釋臺靜農的梅花畫作。
第三冊共二輯。第一輯為「環境正義與災害」,收錄七篇論文。第一篇是石慧瑩、江明修的〈環境正義的公民行動:以環保類「非營利組織」為例〉,探討了知識份子「公民參與」的社會責任,以及當代環保類「非營利組織」如何運用環境正義理念進行「公民參與」之課題。第二篇是何政偉〈學會環保:初步探索環保教育與學生環保意識的關係〉,探討學生對環保方面的認識、態度及責任感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出研究方向與決策建言。第三篇是朱力、龍永紅的〈中國環境正義問題的突現與調節〉,指出遏制資本與權力結合破壞環境、轉型為環境友好型經濟模式、保障環境制度正義、塑造環境主體正義品格是建構「發展中協同控制污染」的重要方面。第四篇是紀駿傑、蕭新煌的〈台灣東海岸的原住民與環境正義問題〉,探討花蓮縣北秀林地區太魯閣族群面臨的環境與資源議題,並提出相關建議。第五篇是徐世榮、蕭新煌的〈台灣西海岸的城鄉落差與環境正義問題〉,主張環境不正義問題,必須由永續發展典範的倡導、政治經濟權力結構的調整等面向來解決。第六篇是呂理德的〈環境難民之環境正義初探:以88水災小林村滅村為例〉,自八八水災小林村滅村的前因後果談起,探討環境難民的環境正義課題。第七篇是黃洪的〈對四川5.21大地震後社區「人文重建」的反思〉,以文獻回顧及親身探訪來反思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區「人文重建」的方向及重要性,並論述社會工作者的重要性。
第二輯為「風險與管理」,收錄八篇論文。第一篇是吳衛星的〈論環境規制中的風險交流制度〉,認為大陸風險交流制度應在:建立PRTR制度、扶助環境非政府組織、完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與公害防止協定制度等予以完善。第二篇是徐江的〈中國生態城市規劃:虛幻還是現實?〉,表明生態城市規劃不僅是技術面地解決環境與社會問題的工具,同時成為掃除資本積累障礙的制度手段。第三篇是李鏗的〈中國的環境正義與電子工業的全球商品鏈〉,指出「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能為探討電子工業與環境正義的課題提供合適的理論平台。第四篇是李小梅的〈消費者對於綠色產品之態度、購買意圖及願意支付價格之分析〉,說明依統計可知多數消費者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購買綠色產品,且價格受到其對於綠色產品的態度以及環保行為的影響。第五篇是葉雷、王遠飛的〈綠色經濟中的長三角中小城鎮商業發展規劃研究與實踐──以江蘇省吳江市為例〉,以2006年江蘇省吳江市商業發展規劃為例,分析了長三角中小城市商業發展的現狀。第六篇是陳寬彤的〈社會永續發展的規劃過程與綠色未來〉,從社會永續發展的角度分析香港市區重建的個案,探討香港社會永續發展的現況。第七篇是盧世權、沈建法的〈環境在世界城市的競爭力中的角色:以香港為例〉,從城市競爭力角度,把環境質素重新帶回世界城市的研究。第八篇是崔燕的〈不同社會脈絡中的「綠色生活」議題:相關報導在廣州與香港報紙中的呈現〉,顯示全球化的新聞議題在不同社會中呈現的方式差異頗大,並為商業化與新聞獨立的關係提供經驗,也對兩地媒體提出具體建言。
生態危機,迫在眉睫;綠色行動,刻不容緩。本書所收錄的四十四篇論文,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各種向度的觀察與研究。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有更多人士加入綠色希望工程,為人類美好的未來,共同努力。
最後,本次論壇及本書的順利完成,感謝本校李誠副校長的鼎力支持,並感謝本系「第五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執委會全體工作同仁的全力投入,尤其是楊自平教授、孫致文教授、丁亞傑教授、莊宜文教授、郭永吉教授、卓清芬教授、廖湘美教授等,以及多位博士生助理鍾志偉、康凱淋、陳儀、連育平、涂藍云等人的辛勞付出,也感謝校內其他系所教授們在論文初審的熱心協助,在此一併特致謝忱。
編者序
楊祖漢/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
近年來,全球暖化、天災頻仍、資源耗竭、物種滅絕等自然問題,強烈影響人類生活。人們已深切意識到環保的迫切性,積極探討綠色議題,並將環保概念落實於生活中。各國以經濟發展作為優位性的思考模式,必須加以改變;過去強調重視個體,關懷社會,也須進一步擴展到關懷自然。唯有正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並真正做到珍惜自然資源,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人們才能安居樂業。
「第五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由中央大學主辦,中文系承辦。特以「綠色啟動(Green Initiative):重探人與自然關係」作為會議...
目錄
序一/李誠
序二/楊祖漢
I
【輯一‧經學與史學】
《周易》思想的環境倫理涵義探究 蕭振邦
「《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從《周易‧繫辭傳》「三陳九卦」為中心的闡論 賴貴三
五嶽與三公──經學與漢代的山川祭祀 徐興無
鄭玄、王肅禮制異說的歷史影響──以禘郊說為中心 顧 遷
Reflections on the Ecological Crisi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中華帝國後期生態危機省思 汪榮祖
淮北社會經濟史幾個問題之商榷 馬俊亞
【輯二‧哲學】
都市生活之生態存有論基礎 李瑞全
莊子「魚樂之辯」中的人與自然之關係析探 陳憲中
魏晉的養生論及其對生態倫理的啟示──以阮籍、嵇康和向秀為主軸 曾春海
從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論」看自然與自由的統一 楊祖漢
邵雍的觀物思想與由智生樂析論 楊自平
「學宗自然,而要歸於自得」──就蕺山、牟宗三對白沙思想的評論再次提出商榷與反省 許惠敏
「天人合德」:「自然」與「人文」的統合──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思考
林安梧
【輯三‧宗教】
符與藥:道教醫學中的自然觀 徐天基、羅丹
《起世經》對生態關懷的理論性啟示 傅 曉
凌駕或平等?──從生態主義詮釋看創世紀1-3章 楊 硯
II
【輯一‧文獻與文學批評】
閱讀與研究的綠色革命──古籍數位化的現況與檢討 李國俊
以水論文,以文喻水──一種中國文學批評方法的探索 鍾志偉
從古代文藝理論「法自然」的觀念看中國古代的「創意」文化思維
朱寶盈、黃怡連
陶淵明詩「自然」的美學評價──析歷代學者如何以「自然」評論陶淵明詩作 梁樹風
【輯二‧文學與藝術】
蘇軾自然寫作試探──以早期山水詩為主要素材之探討 洪麗玫
葉榮鐘詩稿中的自然變異 尹子玉
女性古典詩人與自然地理書寫──張李德和的山水詩作 顧敏耀
從嘉南平原到臺北都會──談鍾文音《艷歌行》、《短歌行》中的城/鄉
許秦蓁
天與地之間:法國青少年和兒童文學中的樹 翁振盛
試論先秦兩漢時期琴之功用 郭永吉
論臺靜農梅畫 郭晉銓
III
【輯一‧環境正義與災害】
環境正義的公民行動:以環保類「非營利組織」為例 石慧瑩、江明修
Learning to be Green: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學會環保:初步探索環保教育與學生環保意識的關係 何政偉
中國環境正義問題的突現與調節 朱 力、龍永紅
臺灣東海岸的原住民與環境正義問題 紀駿傑、蕭新煌
臺灣西海岸的城鄉落差與環境正義問題 徐世榮、蕭新煌、許耿銘
環境難民之環境正義初探:以88水災小林村滅村為例 呂理德
對四川5.21大地震後社區「人文重建」的反思 黃 洪
【輯二‧風險與管理】
論環境規制中的風險交流制度 吳衛星
Planning for Eco-Cities in China: Imaginary or Real?
中國生態城市規劃:虛幻還是現實? 徐 江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in China and Global Commodity Chain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中國的環境正義與電子工業的全球商品鏈 李 鏗
消費者對於綠色產品之態度、購買意圖及願意支付價格之分析 李小梅
綠色經濟中的長三角中小城鎮商業發展規劃研究與實踐
──以江蘇省吳江市為例 葉 雷、王遠飛
Achiev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with a Social Sustainable Process in Planning: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社會永續發展的規劃過程與綠色未來 陳寬彤
The role of environment in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of a world city: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環境在世界城市的競爭力中的角色:以香港為例 盧世權、沈建法
不同社會脈絡中的「綠色生活」議題:相關報導在廣州與香港報紙中的呈現
崔 燕
附錄:
第五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綠色啟動(Green Initiative):重探人與自然關係」學術研討會議程表
序一/李誠
序二/楊祖漢
I
【輯一‧經學與史學】
《周易》思想的環境倫理涵義探究 蕭振邦
「《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從《周易‧繫辭傳》「三陳九卦」為中心的闡論 賴貴三
五嶽與三公──經學與漢代的山川祭祀 徐興無
鄭玄、王肅禮制異說的歷史影響──以禘郊說為中心 顧 遷
Reflections on the Ecological Crisi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中華帝國後期生態危機省思 汪榮祖
淮北社會經濟史幾個問題之商榷 馬俊亞
【輯二‧哲學】
都市生活之生態存有論基礎 李瑞全
莊子「魚樂之辯」中的人與...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開數:正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