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工藝的美舉世聞名。
*中國歷代工藝美術的演變、工藝產品的多樣性與能工巧匠的故事等等。
*精選中國各歷史階段的著名工藝,並以精彩細緻的彩圖說明各傳統工藝的特色。
*比較了工藝的創意與文飾的不同,也讓讀者理解文質之樸與奢華之豔會有何不同的感受。
藤編家具、木雕家具、鑲嵌工藝家具的材料、形制、使用方式,與手工泥制紅陶、小口尖底瓶、明式家具、清式家具等等,各朝各代工藝,風格亮麗,獨樹一幟!
這些在本書都可以看到……
從打字、鑽磨、切削石器,到鬼斧神工;從漸漸沒落的民間工藝,到讚嘆驚訝的奢華特藝;中國的傳統工藝是生活所需的技藝、是豐饒的特產、是多彩的趣味,更是中華文化的文脈,「鄭之刀,宋知斤,魯之削,吳越之劍」、「蜀錦」、「越布」、「齊陶之縑」等,無不輝煌燦爛。傳統工藝本身是有生命的,他就像生物一樣具有多樣性,本書在工藝傳統的承續、變化之間,歸納出唯有合理合道、相適相宜,才能成天地之大美,臻神與物遊之化境。
作者簡介:
朱怡芳
1980年生。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目前主要從事的研究領域有:設計藝術歷史及理論研究、傳統工藝美術及相關產業經濟與政策研究。先後主持中國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參與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文化部等部門的十餘項課題。發表《中性產業:傳統工藝美術界定與產業系屬的新思考》、《用物者與造物者的話語權》等論文和譯文三十餘篇,出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顧永駿卷》等著作。
作者序
【序】
時空中的文脈
傳統工藝,是指那些百年以上、歷史悠久、世代相傳、有完整流程的手工技藝。其物質形態是由天然原材料製作而成、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豐富多彩的工藝品。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工藝傳統的國家。最初的造物開啟了中國工藝文明的時間轉盤,從遠古純樸的打製、鑽磨、切削石器,到後來的各種精湛的鬼斧神工,工藝儼然成為實現人們衣、食、住、行、用的必需手段,滿足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創造著人類的造物奇蹟。
而傳統工藝恰恰是以時間為文脈,在空間中承續不同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工藝傳統。所謂「工藝傳統」也就是「手工藝」的傳統。在現代機械化大生產造勢之前,人類的造物活動以手工勞作為主要方式,也因此,工藝製品和工藝活動中充滿了個性和人性。人們生存、生產、生活之中,必需的工具、豐饒的產品、多彩的趣味,統統借由手藝達成。傳統工藝宛若一棵生命之樹,它的根脈深扎於生活,汲取營養,一如現今我們生活裏那些依然存在或即將消亡的民間工藝;而它的枝幹向上攀長,枝繁葉茂,果實纍纍,又如那些我們讚歎唏噓的奢華特藝。
從遠古的石器、玉器、陶器中我們可以管窺到神祕而又繁榮的中國史前工藝文明,而後,自夏始,至民國,二十多個朝代更迭,中國的物質文化史幾乎就是一部傳統工藝文化史。在歷史進程中,人們對自然事物的認知與利用,對技術工具的改造與發明,思想觀念的生成與變化,促使各朝各代形成風格明朗、獨樹一幟的工藝和傳統。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的玉器和漆器、魏晉南北朝的石窟造像、唐代絲綢與金銀首飾、宋代陶瓷、明清家具,等等,無論是器用之物,還是裝飾之物,又或是玩賞之物,都成為某個朝代具有代表性的工藝標誌。當然,傳統是內在實質性的,有著或承或變的連續性,每個朝代或多或少會承傳前代的工藝傳統,但也因社會變遷而形成當朝當代人文背景下的傳統工藝。當我們端詳博物館裏一件件默默散發著歷史文明氣息的工藝物品時,自豪感、崇敬感油然而生,那是歷代先輩創造力的座標,更是永恆文化的美妙旅程。
工藝在不同的空間中生發,並形成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傳統。地方文化具有空間性、經驗性和歷史繼承性,傳統工藝與地方文化共生,它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內容,地方文化也對傳統工藝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仰韶文化中繪有動植物紋飾的手工泥製紅陶和小口尖底瓶、深腹甕、缽、碗等,反映出人類定居一地後形成的發達農耕文化。往往是同一地方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設色之工、刮摩之工、搏埴之工」的手工藝分工,不同地方還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蜀錦」、「越布」、「齊陶之縑」的專精手工行業。即使相似的傳統工藝,因地域差異,也存在多元的取向,比如藤編家具、木雕家具、鑲嵌工藝家具,它們的材料、形制、工藝、使用方式各有特點,是在不同地方文化背景下誕生的工藝家具類型。
當然,傳統工藝的地方性特點也是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手工業者聚族而居,正所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在中國傳統社會時期,工藝主要以家庭手工業形式傳承,其生產生活的活動鑲嵌在以家庭為小單元,以當地村、鄉為大單元的社會網路中,工匠藝業因地域及社會結構關係而各有專精。但是,木匠、泥瓦匠、石匠、陶匠、鐵匠等手工業者,在奔走謀生乃至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也將代表當地文化的技藝傳播到遷徙地,比如春秋時期巧匠眾多、手工業相當發達的魯國,曾將手工業者當作以求和平的賄賂品派往楚國,這樣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異地的工藝,並使傳出、傳入兩地日漸形成某些共通的技藝或共性的元素,譬如清代江南琢玉名家被召入宮廷治玉後,「京派」玉器中時而也融合有「海派」、「揚派」的靈秀、文儒。
回望歷史,傳統工藝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已歷經近萬年的風雨洗禮和蛻變。當代科學技術仍在飛速地發展,文化從表象上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然而,科學、技術可以無國界,文化卻有極強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樣性,人需要借由文化來尋求自我的歸屬感。在技術產品氾濫的今天,人們對技術、技藝的人文價值應予以反思,要找到歸屬感和自豪感,怎麼也離不開那些承載了歷史記憶和民族精神的傳統工藝及其物質形態。
隨著工業化經濟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變遷,中國傳統工藝的存在面貌也是多元、立體的:以經濟背景為依託,傳統工藝的傳承,既有非正式的靈活機制又有正式的產業化發展方式;以文化保護事業為前提,政府部門不但採取了資料性、扶持性的保護手段,還有鼓勵生產性的保護方式;在地方文化產業化的趨同情勢下,一些偏遠及少數民族地方,仍然保留著生產自覺的原生態工藝文化,偶爾也顯現出一些創意型保護與發展的模式;而且,由於歷史遺因,原來為出口外銷所做的精良傳統工藝品近年也逐漸回歸國內市場,而一些傳統的內銷工藝企業在現代運營理念下又不斷走向國際市場,將中國傳統工藝文化推而廣之。
當然,今日中國之傳統工藝,仍舊普遍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比如後繼人才缺乏、技藝面臨失傳,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工製造業企業賦稅重,行業與品種發展不平衡,從業者中「文化人」少、產品難於創新,等等,這些現象值得我們關注,更值得研究和解決。可以說,中國的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各種衝擊下幾經起伏,正待人們重新認識並煥發新的生機。
傳統工藝本身是有生命的,它像生物一樣具有多樣性,它的存在與發展有些並非人力可為,而人力又確實可以推波助瀾,對其產生影響。我們應當視其為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正視這個小系統與社會文化乃至人類發展的大系統中各種不平衡的現狀,以及消亡、發展、新生的必然,認識其生存的百態。著眼當前,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既需要國家政策層面的扶持、指導,更需要人們意識的自覺。但無論是何種措施途徑,都不應破壞它的自然的、人文的生態系統。
工藝的傳統在承續、在變化,只有合理合道,相適相宜,才能成天地之大美,才能達天地人和之化境。
【序】
時空中的文脈
傳統工藝,是指那些百年以上、歷史悠久、世代相傳、有完整流程的手工技藝。其物質形態是由天然原材料製作而成、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豐富多彩的工藝品。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工藝傳統的國家。最初的造物開啟了中國工藝文明的時間轉盤,從遠古純樸的打製、鑽磨、切削石器,到後來的各種精湛的鬼斧神工,工藝儼然成為實現人們衣、食、住、行、用的必需手段,滿足著人們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創造著人類的造物奇蹟。
而傳統工藝恰恰是以時間為文脈,在空間中承續不同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工藝傳統。所謂「工藝傳統...
目錄
1 工藝的真善美
扎根於生產生活
與科技逐漸分野
與信仰崇拜共生
工藝傳達的藝術美
2 文質之治 天地人和
巧飾為末 致用為本
文質彬彬 相適相宜
飾極返素 技進乎道
3 因材施藝 神與物遊
切磋琢磨 人如玉品
心凝形釋 陶風瓷韻
寬和穩重 髹飾文采
模範錯嵌 金銀鎏霞
錦繡文章 染服織造
異曲同工 木石雕刻
精妙靈致 鬼工神意
4 百工之事 開物成務
工藝部類與行會
禮制下的手工藝體制
世襲傳承與現代轉型
5 知者創物 巧者述之
傳說中的祖師
歷代能工巧匠
工藝著說
參考文獻
1 工藝的真善美
扎根於生產生活
與科技逐漸分野
與信仰崇拜共生
工藝傳達的藝術美
2 文質之治 天地人和
巧飾為末 致用為本
文質彬彬 相適相宜
飾極返素 技進乎道
3 因材施藝 神與物遊
切磋琢磨 人如玉品
心凝形釋 陶風瓷韻
寬和穩重 髹飾文采
模範錯嵌 金銀鎏霞
錦繡文章 染服織造
異曲同工 木石雕刻
精妙靈致 鬼工神意
4 百工之事 開物成務
工藝部類與行會
禮制下的手工藝體制
世襲傳承與現代轉型
5 知者創物 巧者述之
傳說中的祖師
歷代...
商品資料
出版社:風格司出版日期:2015-01-23ISBN/ISSN:978986633085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4頁開數:17*23(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