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最重要的思想,是希望人人都能夠開悟成佛;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要真正能夠學佛成道,可不是隨意談禪論道便可以達成,必須透過真修實煉地實踐行法,才有可能成就真實的菩提道!佛法的行門很多,例如讀經、持咒、念佛等等,都是普遍的修行法門,而禪修可說是最為核心的行門,當初悉達多太子便是在菩提樹下精進禪修而成就佛道。
本書為大華嚴寺禪修行法「正行」的指導講記,內容重點為「安那般那」數息法的基礎指導。誠如其指導法本開宗明義所述:本道場是以「安那般那」為基礎,再通過「大乘禪」的訓練,令六根覺性完全恢復後,才依於「法界三觀」,透過「海印三昧」的呈現,將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得的境界,按《華嚴經》的標準,完全展現出來。
「安那般那」為印度梵文ānāpāna的音譯,是以觀察入出息為其主要的禪修法,其訓練共有六個階段,古代稱之為「六妙門」,即數、隨、止、觀、還、淨六法;當中的每一法,都有其不同的要領,但法法都以息入、息出為本體。「安那般那」看似簡單,卻是「大乘禪」的基礎,也是華嚴入法界禪修法門的重要根基。希望讀者在本書的幫助和引領下,能夠體會禪修法味,為將來進入華嚴佛境界奠定良好的修行基礎!
作者簡介:
海雲和上乃中國佛教華嚴宗第四十二世、高原法系(兼慈恩宗)第十八世衣缽傳承者,為大華嚴寺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陜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出家弘法迄今近三十年,足跡遍及海內外二十餘道場。主要弘揚華嚴思想,致力於提倡新時代佛教的教理、教義、教制、教學等學制及教學系統的建立與規劃;並致力重建僧才、僧倫、僧制等僧伽教育,尤其行法中「禪觀」的體驗與培訓,乃至「心法」的教育與「心行」的指導。欲知詳情敬請親炙法筵!或歡迎蒞臨華嚴全球資訊網:http://www.huayenworld.org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禪修正行──「安那般那」數息觀 編輯說明
佛法最重要的思想,是希望人人都能夠開悟成佛;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要真正能夠學佛成道,可不是隨意談禪論道便可以達成,必須透過真修實煉地實踐行法,才有可能成就真實的菩提道!佛法的行門有很多,例如,讀經、持咒、念佛等等,都是普遍的修行法門,而禪修可說是最為核心的行門,當初悉達多太子便是在菩提樹下精進禪修而成就佛道。
本書是大華嚴寺禪修行法「正行」的指導講記,是海雲和上於民國八十八年根據「禪修正行指導法本」,對當時參與禪修課程的信眾及弟子所作的開示;本編輯部將其整理成《禪修正行》一書,並將其講述的法本內容收錄在附錄,以方便讀者參考。至於「前行」的講記,已於二○一一年整理完成並出版,名曰《邁向佛陀的境界》,內容主要是談到禪修前行者應具備的基本準備功夫。
所謂「正行」,即是指禪修的本體部分。誠如書中指導法本開宗明義所述:道場的指導是以「安那般那」為基礎,再通過「大乘禪」的訓練,令六根覺性完全恢復後,才依於「法界三觀」,透過「海印三昧」的呈現,將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得的境界,按《華嚴經》的標準,完全的展現出來;所以本書的內容重點,即是「安那般那」數息法的基礎指導。
「安那般那」為印度梵文ānāpāna的音譯,安那(ānā)的意思是入息,般那(āpāna)的意思是出息,「安那般那」的訓練,即是以觀察入出息為主要的禪修法,它的訓練共有六個階段,古代稱之為「六妙門」,即:(一)數法。(二)隨法。(三)止法。(四)觀法。(五)還法。(六)淨法。這當中的每一法,雖然都有其不同的要領,但法法都是以息入、息出為本體。「安那般那」看似簡單,卻是「大乘禪」的基礎,也是華嚴入法界禪修法門的重要根基。
和上慈悲,把這禪修正行六妙門的「技術面」與「工程面」都提點了出來,不管是「安那般那」的具體修行要領,乃至實修中的關鍵心法要訣,抑或是行者常犯的修行盲點,於此書中都有詳盡、適切的開示與指導。希望讀者在本書的幫助和引領下,能夠體會禪修法味,為將來進入華嚴佛境界奠定良好的修行基礎!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禪修正行──「安那般那」數息觀 編輯說明
佛法最重要的思想,是希望人人都能夠開悟成佛;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要真正能夠學佛成道,可不是隨意談禪論道便可以達成,必須透過真修實煉地實踐行法,才有可能成就真實的菩提道!佛法的行門有很多,例如,讀經、持咒、念佛等等,都是普遍的修行法門,而禪修可說是最為核心的行門,當初悉達多太子便是在菩提樹下精進禪修而成就佛道。
本書是大華嚴寺禪修行法「正行」的指導講記,是海雲和上於民國八十八年根據「禪修正行指導法本」,對當時參與禪修課程的信...
作者序
「海雲繼夢解禪」叢書 總序
禪法是佛教的核心,隨著時空的轉移,人們對佛陀的認知已經不甚清晰,對佛教的認識更是各說各話,而對禪法何嘗不也一樣的迷惑!為此在佛教的禪法中要釐出一套禪法中的佛法,或佛法中的禪法,使得佛與禪能夠產生真正的雙迴向對流關係,是華嚴宗行法今日的時代性使命。
禪法的名稱甚多,英譯更夥,其修行之指導可謂各隨其立場取向而有不同,已非當年行者的範疇,市場禪學式的禪修不在我們所論的範圍內,但對「市場禪」的認知亦有其必要。市場禪概可分為三大系統:
一、瑜伽系統的靈修部分。
二、禪功系統的練習部分。
三、密與道的練功部分。
除此之外,邇來自印度重新傳來了阿難達瑪迦、可因卡、奧修、十日禪、內觀禪、毘缽舍那禪,以及教內的一行禪師禪法,張耕雲老師的安詳禪,佛光山的禪淨中心,法鼓山、中台等都各張旗鼓、各有旗號,此中之禪修,其結果唯各自闡釋,無人敢踰越問津。
今我宗之行法統稱禪觀,就廣義言,統一切禪法,不排他也;就狹義言,唯我一宗之獨門功夫,我宗禪觀之獨門功夫是不對外廣傳的,但是共世間禪部分是開放的,乃藉以淘煉人才以進趣深入而可登堂入室也!而共世間禪部分的淘煉,乃在培養共識,依憑共同的語言模式及思惟模式,在入定之後,「心行」方不致於迷失應走的方向!
我宗行法在共世間禪方面是一般共識的,但自入定指導起,即自入我宗行法之特色。行地依《瑜伽師地論》言,觀行依《法界安立圖》言。出三界正行依「十信位」,入法界之行依「六位行法」。十信滿心之後有《大華嚴經》之指導,不作師弟傳承。而此之前,自前行之靜心至入定為第一階,自入定到入正定為第二階,自入正定到初果為第三階,此三階乃三摩地行之前行也,而一般所指禪修前行為第一階之前行,禪修正行為第一階正行。所以在尚未系統化之前,前行、正行之稱呼似有些混亂。
在共世間禪的行法中,其前行部分即所謂禪坐或稱為禪修,一般皆指靜態的靜坐而言,如此靜坐,要如何與心法工程結合,是禪宗的一大課題。禪宗心法不是徒有「心法」兩字而已,而是一套完整的工程,也就是用心的工程,自不同於時下狂禪之徒所言之狂人狂語,而是一套縝密的心靈工程。因此我宗澈始澈終,源自大乘瑜伽行派的傳承,上承無著、世親,中秉玄奘、慈恩,近承惹札西牟尼,一秉禪宗心法誕生之遺緒,重理行法次第而成此華嚴海印三昧行法。而共世間禪之行法,乃此華嚴海印三昧行法之前行的前行資糧也;海印三昧行法的前行有三階段,第一階段的前行即共世間禪也。在共世間禪中有五步驟,即待人圓融、內心清淨、調身、調息與調心。在中國的禪修訓練中,幾乎都如此教,而也只是如此而已,以下如何進行,則不得而知了。
本宗禪觀的獨門功夫,即在此調心之後的「靜心至入定」為前行第一階段,而自「入定到入正定」為前行之第二階,自「入正定到初果」為前行之第三階,即此之謂也!此前行三階段皆有明確之條件與核對標準,此去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及七信、九信、十信位之行法準則,與八識轉四智,四智轉一切智等各各行法標準。這些部分是無法對外開放的,雖然我們也很想公諸于世,奈何人力財力皆不足,唯待日後因緣成熟才議。故此時所公布的解禪資料,唯是前行中的資糧道而已!
在此「解禪叢書」資料系統中所陳述者,悉前五項為主要資糧,即待人圓融與自心清淨,此二部分一者為清除外障,一者淨除內障,而調身即是能量載體調整術,調息即是能量導引術,調心即是釋放負能量到靜心之間,此五項前行資糧道乃凡夫入道前的必要認識,雖非大事,卻不可或缺也!茲分述于後:
第一、待人圓融。有人稱為戒,實是一種自我要求的標準。一位行者要是無法與人圓滿相處,必然是處在一種緊張的人際狀態中,如何能放下身心世界而安然修行呢?
第二、內心清淨。亦有人稱為戒,亦是一種自我坦然,不自欺不自瞞的為人常態,若一位行者不能釋然獨處,安閑適泰,又如何能自在深化靈性而得超越呢?
此二資糧道乃常態性與前提性之自我要求,換言之,一位行者當有此自知之明,于前提上先行自我要求,莫使自己踏上失敗的陷阱,此乃行者自知之明也,也是一種長期自理的普通條件。此下三條件則為技術性專業條件:
第三、調身。有各種運動操,瑜伽體位法,乃至氣功、太極拳等皆可,目的在促使身體柔適,以令身體的氣血循環暢達通順,並令滯礙之處能起到舒通之用。
第四、調息。調息的目的不在令呼吸如何,生命的天生性即會呼吸,調息的目的即在導引生命能量的運行,故我宗稱為能量導引術,其可促進正能量的運行,並可釋放負能量,而能量之導引可透過調息為之,故調息的目的即在導引能量的復甦。
第五、調心。調心有兩大作用:一者為負能量釋放完畢後的自我修復,一者為靜心狀態。分述如次:
一、自我修復:在釋放負能量之後,身、心、靈三方面皆會有全方位的變化,因此必然會進入整修與恢復的過程。此種整修與恢復的過程中,未必是回到舊有的狀態,而是一種全新的狀態,亦即身上的壓抑、扭曲、潛伏性疾病等皆能修復;另在心性上的傷害,亦會有所矯正並恢復健康,靈性上亦會得到啟蒙。是謂身心靈的自我修復也。
二、靜心狀態:此時身心靈既已得到自我修復,因此「心」即進入一種止息狀態,即不起妄想的止息狀態,于此狀態中是一種靜止的狀態、舒服的狀態,無我的狀態,這些都是形容詞而非名詞。行者的此一自我感受是一種全然的真切,這也是修行的第一項利益!
到此五步驟皆屬資糧道,自此以去,才算進入華嚴海印三昧行法之前行三階段:
(一)前行第一階段:即自靜心到入定,亦即以靜心之內心定與共世間之外相定結合為禪定之工程。
(二)前行第二階段:即自入定到入正定,亦即自入定中,清楚明白到能知之心與所知之根。此根為般那而非境界,根隨境動,意不能為境轉;若意隨境轉,則未見根,正定不成!
(三)前行第三階段:即確認能知之心為般若,所知之根為般那,此二能確認,即證初果向。進一步即轉識成智的內容,唯是分分證得,初得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首即在妙觀察般若與境界之分。唯意隨境轉即第六意識之作用,若見般那之存在,乃妙觀察智之作用,此乃一分之證也。同時前六識(一般稱前五識)亦可發現有一識是行者的著力處也(此唯善知識之所觀察,無法言傳);此為轉前六識為成所作智也。
是故所言滔滔之文,皆在漫漫人生路上,大腦作用的煙霧中指指點點而已,對者只是相對之對,錯者也是相對之錯;在瀰漫大霧之中、倉皇失措之中,何有對錯可言。但在摸索的過程中,亦總有可茲遵循的一般通則;故言此通則,總歸為前五項,此後三階段已臻學員階段,尤有進者,即是行者之前行了。本宗學者進學共有四級,如圖一、圖二所示,欲詳其旨,詳洽指導中心。今出系列解禪叢書,旨在撥霧見日,初始必然不迷而迷,且愈認真愈迷,而有痛苦感;至熟稔後,逐漸撥雲見日,始知心性如何由迷轉悟?云何學佛學禪?所為者何?方可知也!
值此出書之際,聊敘一二,以供有心之士參考,若想一探究竟直搗黃龍者,慎思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一點靈的仙丹妙藥,尤其在轉凡成聖的生命改造工程上,急不得也!
普賢行者 海雲繼夢
「海雲繼夢解禪」叢書 總序
禪法是佛教的核心,隨著時空的轉移,人們對佛陀的認知已經不甚清晰,對佛教的認識更是各說各話,而對禪法何嘗不也一樣的迷惑!為此在佛教的禪法中要釐出一套禪法中的佛法,或佛法中的禪法,使得佛與禪能夠產生真正的雙迴向對流關係,是華嚴宗行法今日的時代性使命。
禪法的名稱甚多,英譯更夥,其修行之指導可謂各隨其立場取向而有不同,已非當年行者的範疇,市場禪學式的禪修不在我們所論的範圍內,但對「市場禪」的認知亦有其必要。市場禪概可分為三大系統:
一、瑜伽系統的靈修部分。
二、禪功系統的練習...
目錄
編輯說明
「海雲繼夢解禪」叢書 總序
壹 「安那般那」數息觀
邁向佛陀的境界,路有很多條,但是本道場是以「安那般那」為基礎……安那般那即「數息觀」,在中國稱為「六妙門」,即將數息觀分為六個階段來修學。於此法門中,雖分六個階段,唯階階皆以「息入、息出」為本處……
貳 正行──置心一處,使心不亂
正行是什麼?置心一處,使心不亂,這就是法、就是正行。修行就是這麼一個要領,把心「放在哪裡」,使你的心不亂、不晃動,不會跑掉,這個叫正行……你要擺在佛號上、咒語上,或擺在你所專注的一點上,或者擺在呼吸上跟著「息入而入,息出而出」,或觀察呼吸軌跡以後,我們來數一、二、三,或守住風門都可以……
叁 心在正念!
你要是心在正念上,香板到了,「你是誰?」「七!」馬上就出來了;「你從哪裡來?」「從六來!」有沒有?這樣公案你就可以解讀了。你要是答「我從高雄來……」,那表示你心沒有在道上嘛!為什麼人家這樣子就開悟了?師父是怎麼印證的呢?境界層次在這裡啊!
肆 觀察呼吸的變化
呼吸是怎樣影響我們的色身?這個地方講「呼吸是能,是主格、是操縱者;身體是所,是受格、是被影響者」……現在社會的教學法,都是以訓練你的色身作為主要的目標,不是把呼吸作為考慮的目標;結果,我們的作意都不是在呼吸上,是在色身上,也因此我們的七情五欲就會很發達……
伍 八觸十功德
你自己去用功,然後慢慢去體會;當你把這些都弄好以後,那個觀法、工程面的部分就會出現了──這個時候,它會有二個變化,一個是身體的,一個是心理的。身體的變化,叫八觸;心理的變化叫十功德。你自己慢慢地去看色身所起的變化……色身和心理的這二種變化,你都不要執著,這當中,你只要把握住一個原則──清清楚楚就好!
陸 面對自己的缺點
假如你在攝心、在息入息出上,是處在一直不能進入狀況的心理狀態──我們是把它叫作「心理狀態」,其實那是你的業力在障道。你的心理狀態、觀念,這個就是業力障道……一個真的有責任、有承擔的行者,他會馬上在這個地方下定決心,勇猛地改進!一定要去承受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進,因為這個法門很敏銳,你無法逃避;其他的法門,也一樣有檢定的情況……
柒 隨法
隨法,它有承先啟後的作用:第一個,是把數法的過程當作摸索階段,而到隨法的時候,你的數息就開始要進入狀況了,所以改為一、二;啟後的部分,是作為將來進階到止法時的「不數」之用,因為到止法不算數了,只是觀鼻息……
捌 修行工程面的重要
因為「六妙門」都是以技術面立名,所以大家就一直以為只有技術面而已……以為數法就只有這樣「一數到十」;隨法也只是「一、二,一、二」;止法呢?就只是守住風門,其他不管。那就會變成百不思量的空心靜坐啦!「我就雲來雲去,空來空去、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是這樣斬的,你根本搞不清楚;那是工程面的工作,不是技術面的……
玖 止法
事實上,止法的技術面,是整個數息觀的主要方法,前面的「數法」跟「隨法」只是方便法。換句話說,前面的數息只是一個訓練過程,讓你知道鼻息是什麼、觀息入息出,讓你懂得去轉化;而止法「守住風門」,則告訴你: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在佛法的修行當中,我們常常要各位「提起正念」、「緊守正念」,也就是要你把心安住在風門上面……
拾 觀法
觀法與止法的差別,第一個是把觀照的對象,由息入、息出轉變成「境界相」。注意喔,是境界,不是心魔喔!在觀法中,是指守住風門,觀照化境,或境界中所現的某一特定相;這個時候只是觀照化境,而它會一直的出現。有很多的化境,這個時候你去觀照化境,或者選定某一特定相;這個「選定某一個特定相」,那功夫就大了……
拾壹 還法──真正的修法
「還」是還原,也就是回到原來的地方,意思就是真正的修法是這一法……換句話說,止法以前的所訓練的,都只是一種基礎訓練而已,到觀法的時候,才把這個息入息出轉成化境、變化境界,但這個變化境界要到還法的時,我們才能確定;那麼你修行的成就、境界如何,就從這個化境來勘定。
拾貳 安那般那:調息、調身、調心
前面我們談到「御心得定時,這時已經完成了調身、調息、調心的所有功夫」,這個文是寫「調身、調息、調心」,這個順序是從大腦的想法來看的;從修行的過程來看,「安那般那」法是調息,然後調身、調心;而「大乘禪法」呢?它是調心、調身、調息。你要留意一下,它的下手處不同……
拾參 淨法──圓滿的工程
修行到還法的時候,已經接近完成的階段了。因為在技術面上,已經轉化到「化境的確定」,已經定案,你的世界要成立什麼樣子,它已經出現了;在工程面來講,三身已經合一,跟欲界逐漸脫離關係,你的世界已經逐漸建立起來了。現在的問題是,當你這些工程完成的時候,那你要怎麼圓滿它?「淨法」講的就是這一種圓滿的工程……
拾肆 禪定──自然的進程
到了淨法,它其實還是一種境界;這時候,它會顯現五個相,我們叫作「五禪支」;這五個相具足,禪定就完成了。換句話說,禪定它不是突然間「啵!我入禪定了!」不是像開關那樣,一按,燈就亮了……它是一種自然的進程,你不經過那些工程,不經歷那些階段的苦行跟基礎,就不可能開悟、證果或者入禪定……
拾伍 守住正念
各位要留意,不管任何境界產生都不要管它;那個境界「對不對」你都不要管,守住正念就對了。將來各位在指導眾生的時候,也是一樣,假如有人跟你講說「他怎麼樣了,有什麼狀況……」,叫他提起正念就對了……不要用對治法,你沒有功夫,「對治法」絕對沒有用。你用這個「總持法」就好了,這個總持法講起來真的是萬能,你只要回到這一處來,其他就沒事了……
拾陸 妙行──若心他緣,攝之令還
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處,也就是「置心一處」,但因為功夫還沒成熟,心跑掉了,你要設法把它攝回來。但你若是用很強烈的意志,那是不對的!那麼要用什麼方法呢?還是一樣「緊守正念」!這是把妄想熄滅、攀緣止息的最好的方法……
附錄 「安那般那」行法導論
編輯說明
「海雲繼夢解禪」叢書 總序
壹 「安那般那」數息觀
邁向佛陀的境界,路有很多條,但是本道場是以「安那般那」為基礎……安那般那即「數息觀」,在中國稱為「六妙門」,即將數息觀分為六個階段來修學。於此法門中,雖分六個階段,唯階階皆以「息入、息出」為本處……
貳 正行──置心一處,使心不亂
正行是什麼?置心一處,使心不亂,這就是法、就是正行。修行就是這麼一個要領,把心「放在哪裡」,使你的心不亂、不晃動,不會跑掉,這個叫正行……你要擺在佛號上、咒語上,或擺在你所專注的一點上,或者擺在呼吸上跟著「息...
商品資料
出版社:空庭書苑出版日期:2015-02-01ISBN/ISSN:978986748489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菊16開 (14.8*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