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本介紹西藏脈動的書籍,
唯一台灣籍脈動資格師Vidya撰寫。
脈動的力量是當下的,內在蛻變的力量是當下的,脈動的技巧是有智慧的,我們不跟過去比較,也不跟未來祈求。利用兩個人以上的連結所產生的能量,大於製造問題的個人頭腦,順勢融解盤踞在神經系統的負電充斥。阻擋傳導物質流動的負電荷一旦被移除,馬上我們感受到愛的流暢,愛的告白,如花朵綻放。
內在的亮,是生命能量甦醒恢復順暢運作,身心靈直接受惠超思想似的意會形容詞。
脈動是實修的功法,整合調理身體這座偉大奧祕的靈魂殿堂。
我們經歷著無字眼可描述的最私人的療癒過程,帶著亮,行行復行行。直到我們瞭解,原來我們就是亮的本身。
西藏脈動是源自幾千年古老而強效的治療藝術,涵蓋肉體、精神、意識、靈性的淨化技巧,希望讀者透過本書也能體驗心靈解放的自在。
西藏脈動的技巧不是硬生生叫我們丟掉頭腦〈No Mind〉,而是利用心脈能量磁性的特質加以連結,使互動的力量加強到足以融化頭腦的噪音。
這種深度放鬆的經驗,又像一盞燈光,明亮了一個瞭解和體諒,讓大腦善盡它的職責,而不是過度催促,讓「心」盡情的熱愛,恢復敞開的磁性本質,互相支援生命的機制,實踐與自然界共存的生命體。
愛是一切療癒的力量,愛是能量自然的流動。
神經系統的正、負電荷有序的交換著,自然產生電能,電能產生磁場,生命得而滋養,得而生生不息,得而實踐。
小小的頭腦是很難意會空性的無限,讓心來做主吧!
作者簡介:
Vidya 是目前唯一完整接受西藏脈動瑜珈創始人Dheeraj 的全部課程教學與訓練的華人,也是由Dheeraj 親身認可的傳承資格師。
1999 年初,Vidya 決定由義大利回到臺灣,在臺中市開始了傳遞脈動功法與技巧的承諾,至今帶領脈動瑜珈的團體已逾十五年。
Vidya 目前在臺中新社一處有著好山好水的土地上看管小小的「脈動瑜珈屋」,提供給臺灣愛好脈動瑜珈的修持者一個互相交流的好場所。
Vidya 的教學稟承西藏脈動的原創精神「依法不依人」,讓有興趣共同實修的朋友一同護持這個法脈。團體的互動當中,沒有崇拜,沒有規約。
Vidya 就像是一個導遊,在「自身走過萬重山」之後,不忘回頭引領有志於意識蛻變的朋友們一同穿越,享受能量自然流轉的充分洗滌與回歸自性後的無限可能。
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到許多修習脈動的朋友們的回饋與肯定,看到了修習者每一年的改變,更加確定「此路可行!」
章節試閱
第一章什麼是西藏脈動瑜珈?
脈動的朋友們常說:「脈動真的很讚,只是不知如何對別人說。」是的!當我們聞著玫瑰花的香,有誰能描述香味呢?
如《心經》所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只能體驗而無法描述空性!
脈動的技巧很簡單,四十五分鐘朋友與朋友的心脈連結,激起綿綿不絕的精緻頻率,深入不可測的潛意識裡,內在的本質甦醒了。甦醒中有一些微妙的剝落感,潛沉的空性在生物電能陰陽活絡的交換中,化合、轉變、析解,剎那脫穎而出,隨即一片寂靜。
當然自我也會不時的出現叫囂或干擾,期許即時阻撓隨時被溶化的負面情緒,自我不想失去地盤。那般困獸猶鬥的力量很可能逼空性退位,使得我們會逃避,會找藉口,會掙扎,此時我們的意識需要有堅持的意願:「此時不過更待何時?」那麼當下蛻變就發生了!
脈動的力量是當下的,內在蛻變的力量是當下的,脈動的技巧是有智慧的,我們不跟過去比較,也不跟未來祈求。利用兩個人以上的連結所產生的能量,大於製造問題的個人頭腦,順勢融解盤踞在神經系統的負電充斥。阻擋傳導物質流動的負電荷一旦被移除,馬上我們感受到愛的流暢,愛的告白,如花朵綻放。
愛是一切療癒的力量,愛是能量自然的流動,神經系統的正、負電荷有序的交換著,自然產生電能,電能產生磁場,如陽光、空氣、水的聚合,生命得而滋養,得而生生不息,得而實踐,所以說、小小的頭腦是很難意會空性的無限,就讓心來做主吧!
心是我們身體裡維持生命現象的主動力,像個高功能的小馬達不停的運送血液到各個器官去。身體器官本身的運作已經是相當複雜,彼此間的溝通很重要,首先取決生物電能在神經系統傳導的穩定與流暢,心能夠工作順暢,情緒的特質將是充滿著愛!
西藏脈動瑜珈是門嚴謹而完整的學習系統,不是說說而已,確實經過成千上萬的學習者長期的體驗,瞭解身體有二十四器官的能量屬性,流動著四種不同的電流,藉著神經系統傳導物質忙碌交錯著。我們提供的技巧,無法用頭腦介入,靜心品質是必須的,不過、帶領者會對初學者先做解釋,滿足親愛的頭腦們。
這樣的學習系統,我們以四個器官為一組色波,共六個色波。大都工作在口腔內,懂得心理學口腔期的朋友們,當可意會這技巧的威力;還有以讀眼做診斷用,分左右眼呈現陰陽不同屬性,不同層次的技法運用,給有興趣給個案的朋友們學習,不過不急,因為工作在自己身上最實惠。
脈動課堂先要有兩個概念,一如經度以電流為名,解釋生物電能量的運作特質。「頭腦」屬「靜電」,「心」屬「磁電」,「丹田」屬「直流電」,「整體」為「交流電」,演化為思想、情緒、行為,合作出現象界的事實。一如緯度,以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時間名為「七步曲」,適用於肉體年齡、心理年齡,甚至靈性年齡。一旦能量循環順暢,很快明白在時空經緯中的處境,既而釋懷眾人的造作,自己也難咎其詞,放下批評吧!在這時空裡,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
在脈動課程中,一樣有個基本門檻。沒有崇拜,沒有承諾,沒有威脅利誘,沒有誰高誰低,每個人走自己的過程,無需比較。進得門來,工作在自己身上,反觀自己是唯一的責任,而責任是自娛的方式之一,嚴肅是不必要的。有位資深的學員說:「練脈動越來越不會去計較,身體放鬆心裡沒緊張,生意越做越順,該有的都有⋯⋯」當初容易焦慮不安的他,蛻變了。
不管怎樣,生命本身就是自顧自的走著「七步曲」的循環,我們經驗瞭解「七步曲」能量屬性的過程,對意識蛻變有著莫大的幫助。特此翻譯脈動創始人Dheeraj 對七步曲的詮釋,有助於對意識蛻變有興趣的朋友們,來親近與瞭解脈動密法的古老精神,執行依法不依人的智慧傳承。
歡迎呀!朋友們!
第一章什麼是西藏脈動瑜珈?
脈動的朋友們常說:「脈動真的很讚,只是不知如何對別人說。」是的!當我們聞著玫瑰花的香,有誰能描述香味呢?
如《心經》所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只能體驗而無法描述空性!
脈動的技巧很簡單,四十五分鐘朋友與朋友的心脈連結,激起綿綿不絕的精緻頻率,深入不可測的潛意識裡,內在的本質甦醒了。甦醒中有一些微妙的剝落感,潛沉的空性在生物電能陰陽活絡的交換中,化合、轉變、析解,剎那脫穎而出,隨即一片寂靜。
當然自我也會不時的出現叫囂或干...
作者序
脈動是做了覺得沒啥好說,一種無可言喻的空靈幽靜,怎麼說呢?這是脈動朋友們常常反映的一句話。自己勤練脈動就是處在難以詮釋的片刻中,無我、無他、無言、無思。似乎意識著內在暈開的亮,或是內在的亮只能在寧靜中意識著!
脈動在臺灣十餘年來,一直是小眾團體,一直是不散的實修精神。朋友在一起練的不是什麼超凡入聖的密法,是某個層面意願放手的靈識們,實踐有為中的無為法。意願放手不是失去而是寬敞,不是無奈而是豁然;當我們願意卸下面具,自然可以體諒戴著面具的苦,自然滋生同理心,自然放下惡意的批評。
明知流行著某種崇拜與威嚇,明知荒謬的流言擋不住,我們沒有批評只能反省,我們的覺性呢?怎麼信著用商業手段包裹著難辨真偽的論調?怎麼注意不到內在閃過的狐疑?藉一點靈光反照,不過是人造神。神最人性了,少不了貪瞋癡的,不管自稱神還是人,生老病死難以倖免!少了譁眾取寵的信仰,自然少了裝神弄鬼的人,那麼、人類意識有了反璞歸真的機會。
自己一路守在脈動的教學裡,感謝脈動朋友們的回饋,見證朋友們意識的蛻變,處變不驚的涵養,驚滔駭浪中保住內在的純真,寧靜的心配著漸漸健朗的肉體,瞭解世間情成了最自然不過的娛樂之一! 那麼、我們有機會經歷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非我族類的風采,這就想起了《心經》裡最印我心的句子:「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談到罣礙,想到傳法中有人問佛陀什麼是業?佛陀說:無可奈何就是業。真傳神!而在脈動裡,我們認出覺得進退兩難的是種相信,相信自己是無可奈何,相信自己是情非得已。尤其是親密關係,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與愛⋯⋯。或者是名與利,那種無止境的追逐,有也煩沒又苦的慾與癡⋯⋯。世間人,深深的如此相信,如蠶縛繭,層層疊疊!
當佛陀回答無可奈何就是業,跟著當然有人問怎麼辦?在脈動裡沒有人會回答你怎麼辦,除非自己走過,走過方知來時路。所有、我們認為要怎麼辦的問題,我們也都是參與者,別人又怎麼會知道呢?就如同所有的相信是一種根深柢固守著規則的牌局,參與的就繼續玩,直到驚醒時思忖如何出局,這時生命有了新的瞭解,也需要新的能量運作,需要內在的亮,引導出局的智慧及放下的勇氣!
內在的亮,是生命能量甦醒恢復順暢運作,身心靈直接受惠超思想似的意會形容詞。脈動是實修的功法,工作在身體的神經系統,朋友與朋友心脈的連結,大於個人的動能,自然產生磁性的物理化學作用,整合調理身體這座偉大奧祕的靈魂殿堂,我們經歷著無字眼可描述的最私人的療癒過程,帶著亮,行行復行行⋯⋯。直到我們瞭解,原來我們就是亮的本身。
七年前唏哩呼嚕短短個把月就出了一本脈動書,很冷門,感謝文興出版社的友誼支援得以問世。最近聽到有人說在圖書館看到脈動書,給著善意的鼓勵,心裡小小感動。前一陣子有出版社的朋友建議把脈動編成工具書,買了書就可以回家自己練。以自己多年的經驗告訴他萬萬不能,他嘆了口氣說:「完了!你們西藏脈動一定會再次失傳了」。我回說:「失傳就失傳了,曾經失傳千年的脈動要再次失傳也認了。」
不過心裡可不這麼想,在臺灣的脈動屋總有著十來位的朋友勤練脈動,這把火種是不會失傳的。因為脈動人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師,可以不斷的實修,無需追隨某人或團體,只要朋友們彼此護航,堅持自己的信任,自己內在的亮,體認生命只能自己負責,法自然繼續傳承。
脈動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驗,也面對深不可測的情緒深淵,能夠堅持的其實不多。不過不多才是正常的,誰願意去承認自我操弄受苦於悲歡離合只是集體意識遊戲的方式?只是隨波逐流的機制反應?一旦深究,才知自己一直是個夢中人,那麼體驗才真正的開始。
脈動只能說是支援系統,運轉足夠的「能」讓我們本來的「有」承接,所以靜心觀照還是最重要的,否則學而不習,無法落實生活,像是原地打轉暈頭轉向,靈性自我的詭譎更壯碩,讓覺悟之道好似是咫尺天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一轉眼像是捧著一顆疲憊的心,只想退居一角喘口氣。因此在脈動裡經驗著深度放鬆,功不居、道不求,剛開始又同時要見識到社會制約的斑駁剝落,對慣於現狀的自我確實不易,能夠一本初衷繼續潛行,要驚或喜就看朋友們是否意願了。
脈動的道理很簡單,方法也很簡單,偏偏頭腦鄙視簡單,讓簡單包袱著不容易的但書。所以我們脈動朋友們無法跟自己或別人的頭腦爭辯,我們成了一群對社會制約不對焦的人。以往的相信像是圖像存檔,偶爾可懷舊噓唏,或是歸之虛無。但是不代表我們無法在社會生存,而是冶煉不同的質感,少了做作,少了緊張,自己可以感覺別人也可感覺,生存的價值有了新的軌跡,不用改就變了。
既然如此,身為脈動唯一的華人資格師,知道脈動功法不能做為大眾化的工具書,但至少可以以自己的經驗為脈動朋友們分享實用的脈動書。還真不能再等另一個七年了,世事多變,歲月催人,雖然心裡不會著急,但是不能偷懶,所以脈動書又出現啦!要感謝紅螞蟻圖書公司的李總經理,見面兩個多鐘頭,彼此對世間情有相當雷同的瞭解,相談甚歡,答應助一臂之力,真是遇到貴人!
脈動需要勤練也許不適合每一個人,但哪一種功法不需勤練呢?每個人都有意願見識自己的勇氣與智慧,希望脈動提供一個可能性讓興趣意識蛻變的朋友們受惠這簡單強效的自療藝術。讓古老的生命智慧繼續傳承,謹附介紹西藏脈動的由來及背景於本書內。
感謝所有參加過脈動的朋友們,藉此表達對所有脈動朋友們深深的敬意,滿滿的愛!更感謝一直在身邊勤練的脈動朋友們,每一位都是值得珍愛的寶!就像每位有意願在意識上有所蛻變的人,都是宇宙能量的寶!
脈動是做了覺得沒啥好說,一種無可言喻的空靈幽靜,怎麼說呢?這是脈動朋友們常常反映的一句話。自己勤練脈動就是處在難以詮釋的片刻中,無我、無他、無言、無思。似乎意識著內在暈開的亮,或是內在的亮只能在寧靜中意識著!
脈動在臺灣十餘年來,一直是小眾團體,一直是不散的實修精神。朋友在一起練的不是什麼超凡入聖的密法,是某個層面意願放手的靈識們,實踐有為中的無為法。意願放手不是失去而是寬敞,不是無奈而是豁然;當我們願意卸下面具,自然可以體諒戴著面具的苦,自然滋生同理心,自然放下惡意的批評。
明知流行著某種崇拜...
目錄
自序/作者簡介
第一章 什麼是西藏脈動瑜珈?
第二章 西藏脈動瑜珈的由來
第三章 脈動創始人—Dheeraj 的生平
第四章 脈動話說從頭(一)
第五章 脈動話說從頭(二)
第六章 人類意識發展的七步曲
第七章 活力的七步曲
第八章 外在價值的認知—綠波
第九章 親密關係的難題—紅波
第十章 自我認同的實現—藍波
第十一章 敏感性的內應外合—黃波
第十二章 溝通的尊嚴管理—閃亮波
第十三章 無分別的內在教育—紫波
第十四章 個案的例證 (一)
第十五章 個案的例證 (二)
第十六章 讀眼的基本瞭解
第十七章 試試自己讀讀眼
第十八章 器官能量原型的代表性動物
第十九章 如何使用脈動輔佐精油
第二十章 脈動功法實用篇
第二十一章 西藏脈動示範課的緣起
第二十二章 西藏脈動屋在新社
第二十三章 西藏脈動在臺北
第二十四章 後記分享篇
自序/作者簡介
第一章 什麼是西藏脈動瑜珈?
第二章 西藏脈動瑜珈的由來
第三章 脈動創始人—Dheeraj 的生平
第四章 脈動話說從頭(一)
第五章 脈動話說從頭(二)
第六章 人類意識發展的七步曲
第七章 活力的七步曲
第八章 外在價值的認知—綠波
第九章 親密關係的難題—紅波
第十章 自我認同的實現—藍波
第十一章 敏感性的內應外合—黃波
第十二章 溝通的尊嚴管理—閃亮波
第十三章 無分別的內在教育—紫波
第十四章 個案的例證 (一)
第十五章 個案的例證 (二)
第十六章 讀眼的基本瞭解
第十七章 試試自己讀讀眼...
商品資料
出版社:樂果文化出版日期:2015-03-04ISBN/ISSN:978986598385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4頁開數:17*23(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