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腳里程數是馬可.波羅三倍之多;真實性與正確率更勝馬可‧波羅遊記。
★十四世紀旅人書代表作,一部浪跡天涯二十九年、行腳四十多個城市、7,500英哩的遊記,深入伊斯蘭世界的最佳捷徑。
★獨家附贈伊本.巴杜達旅行精美地圖。
★前台灣伊斯蘭研究學會理事長林長寬教授,專業導讀、審訂。
睜開你的雙眼,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好的故事讓世界因此與眾不同
伊本.巴杜達:「能夠在大地上遊歷探索就是我今世所求。」
趣味盎然的冒險旅程,以穆斯林之眼記錄世界的脈動與吐息
十四世紀的傳奇旅人伊本.巴杜達,最初為實踐伊斯蘭信仰前往麥加朝聖,二十一歲時從家鄉摩洛哥的丹吉爾啟程。他僅靠步行、馬匹、駱駝和船筏旅行二十九年,足跡遍及阿拉伯半島、印度、蘇門答臘、中國、非洲、歐洲等地。
這本遊記由伊本.巴杜達口述而成,涵納他飽覽的奇觀美景與遭遇的歷險故事。這是一趟波折不斷的旅程,他曾因法學家身分而受重用,享盡統治者贈與的金銀華衣,但也曾在海上被盜賊洗劫一空,只剩一條褲子可穿。
他踏遍繁榮大城與荒蕪沙漠,親眼見證奇人異事,品嚐各地的美食佳果,以穆斯林的身分和異文化互動、交流。伊本.巴杜達的抄寫員保留他饒富人性的語句,寫成中世紀世界各隅珍貴的風俗紀錄。
引進西方世界後引發熱潮,行腳里程數長達馬可.波羅的三倍
《伊本.巴杜達遊記》在十四世紀成書後,就在穆斯林世界廣受歡迎,但直到十九世紀初才被引進西方。法文版上市後,西方學術界開始投入遊記內容的研究與考證,發覺其真實性與正確率超越馬可‧波羅遊記,里程數更是馬可‧波羅的三倍。
本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另有許多相關研究或旅行文學的著作出版,更被製成兒童讀物,伊本‧巴杜達的旅程成為精彩的床邊故事,世代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與冒險精神。
此簡明版本的編者提姆.麥金塔.史密斯長年旅居葉門,熱愛旅行與世界文化,他去除全本中龐雜、零碎的段落,輯成這本完整呈現伊本‧巴杜達重要旅行見聞,又不失個性與溫度的遊記。
「所有的異鄉人都流著同樣的血液。」
儘管《伊本.巴杜達遊記》距今已近七百年,書中所描繪的景物或消逝、或留存,旅行的樣貌卻從未改變。在旅途中,伊本.巴杜達曾加入熱鬧非凡的商隊或行軍隊伍,也曾咀嚼著寂寞獨自前行。他滿懷熱忱地追尋信仰,探索未知的土地,卻又時時惦記家鄉。他接觸與自身背景大相逕庭的文化習俗,卻又在其中看見認同的價值觀。
所有旅人都在異地面臨拉扯,都共享近似的情感,而正是這份相同,將我們與這位真誠的旅行家連接起來,使他有如你我的摯友。他歷久彌新的迷人旅程,每次閱讀,都是一趟心靈的出走。
作者簡介:
伊本‧巴杜達 Ibn Battutah
北非柏柏族(Berber)人,出生於摩洛哥的丹吉爾城(Tangier)。二十一歲時,啟程前往麥加朝聖,而後旅行至世界各地,足跡遍及歐亞非三洲,遠至印度、中國、東南亞等地。歸國後他將旅行經歷口述成書,為後人留下巨著《伊本‧巴杜達遊記》,被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
譯者簡介:
苑默文
穆斯林,生於北京,熱愛穆斯林歷史與藝術,現居美國。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前所未有,既宏觀又詳盡地呈現中世紀文明樣貌……穆斯林地理巨著的極佳入門」──《衛報》
「奇特地揉雜傳說、幻想、歷史與神學,轉瞬讓讀者置身於駱駝之路走入從中國至坦尚尼亞的宮廷與華殿」──《大誌》
「毫無疑問,伊本‧巴杜達至今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旅行家。」──《紐約時報》
「西方讀者長久以來對伊本‧巴杜達的關注程度不足,而麥金塔‧密斯正是他最佳的擁護者。」──《泰晤士報》
「一本十四世紀的遊記對現代讀者來說可能稍嫌過時,但已在葉門活餘十八年、阿拉伯文流利的淵博學者麥金塔‧史密斯,讓它變得易近人。」──《旁觀者週刊》
媒體推薦:「前所未有,既宏觀又詳盡地呈現中世紀文明樣貌……穆斯林地理巨著的極佳入門」──《衛報》
「奇特地揉雜傳說、幻想、歷史與神學,轉瞬讓讀者置身於駱駝之路走入從中國至坦尚尼亞的宮廷與華殿」──《大誌》
「毫無疑問,伊本‧巴杜達至今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旅行家。」──《紐約時報》
「西方讀者長久以來對伊本‧巴杜達的關注程度不足,而麥金塔‧密斯正是他最佳的擁護者。」──《泰晤士報》
「一本十四世紀的遊記對現代讀者來說可能稍嫌過時,但已在葉門活餘十八年、阿拉伯文流利的淵博學者麥金塔‧史密斯,讓它變得易近...
章節試閱
從迪姆亞特城出發,我順著尼羅河而行直至眾城之母、殘暴的法老之居所、廣闊省份和豐饒土地之主:開羅(Misr,Cairo)。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建築,散發無與倫比的光輝和美麗。這裡是往來商旅的必經之地,也是強人與弱者的駐足之處。在這裡,你能同時看見博學與愚鈍之人、憂鬱與喜悅之人、幹練與笨拙之人、卑賤與高貴之人並存,還有權貴與百姓、名聲廣播與默默無聞之人。那裡的人群如海浪般湧動,以其境遇與不絕的力量也幾乎難以容納所有人。即便歷經漫長的時日,她仍永保朝氣,其占卜之星也從未離開好運的寓所。她以勝利之城(al-Qahirah)的美譽懾服所有民族,她的君王統治著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之首。她擁有尼羅河這一得天獨厚的資產,使她的域土免於渴求淨化雨水之苦。加快腳步的旅人也得於此停留一個月的光景,這裡土壤豐沃,對異鄉人竭盡友善的款待。
據說在開羅,用駱駝運水的工人有一萬兩千人,並有三萬名趕騾和趕驢人。在尼羅河上,有三萬六千條船供蘇丹和其下屬使用,這些船載著各式各樣的商品,往上流航行可以到上埃及,若是順流直下則可到亞歷山卓和迪姆亞特。在尼羅河的對岸有個地方叫做「勞達」(al-Rawdah),那是一處可供散步的休閒公園,附帶大大小小的美麗庭院在其中。開羅人愛好遊樂,我有次在那裡參加一個為馬立克‧納席爾蘇丹手部骨折痊癒而舉行的慶祝活動。所有商人都在市集(bazzar)裡張燈結綵,擺上華美的裝飾,掛上絲綢布料達數日之久。
阿姆爾‧賓‧阿斯(Amr b. al-As)清真寺、學院、醫院以及修道中心
阿姆爾‧賓‧阿斯清真寺是座高貴、盛名遠播的清真寺。這座清真寺舉行週五的聚禮,有條東西向的大街貫穿其中。清真寺西邊的房間是教長阿布‧阿布杜拉‧夏菲儀(Abu Abdullah al-Shafi’i)曾經講學的地方。在開羅,有數不盡的經學院(madrasah),而那間位於「兩座城堡之間」、近馬立克‧滿素爾‧嘎拉溫(al-Malik al-Mansur al-Qala’un)陵墓的醫院,其優點與美好之處是難以描述完全的,醫院裡的設施和藥品無以計數,且據說其經費每天有一千迪納爾幣之多。至於修道中心,數量也是多到數不清,開羅的權貴都爭相建造修道中心。
開羅每一個修道中心的特色都受不同道團的靈修者影響,他們多數是受過良好教育、熟知蘇非靈性之道的波斯人。每個修道中心都有一位導師作為主要管理人,並有一位門司,他們組織事務的能力非常令人讚賞。他們吃飯的規矩是這樣的,膳務員早晨時會來詢問靈修者,每個人都會具體說明想要吃什麼。等到吃飯的時間,大家都將分到各自的麵餅和湯,放在分開的餐盤裡,不共用餐具,每天吃兩餐。每人都會拿到冬夏的衣物,每月有零用錢約二十、三十枚迪爾罕幣(dirham)不等。每週四晚上會分發甜糕、洗衣用的肥皂、去澡堂的錢和燈油。他們都是獨身禁慾者。已婚者有另外的修道中心。
開羅的喀拉法及其聖堂
在開羅的舊城區有一處墓園叫做喀拉法(al-Qarafah),這是一處以神聖力量聞名之地,因為喀拉法是穆卡塔姆山(al-Muqattam)的一部分,此山則是真主應許過將作為天堂中一處花園的地方。在喀拉法,人們建造美麗的圓頂禮拜堂並築以圍牆,所以看起來就像普通的住家。在其中人們還分隔房間,並請誦經之士日夜吟誦悠揚動聽的《古蘭經》經文。在墓園旁邊,有人建了一座經學院,當地人每週四晚上都攜帶妻兒到這裡過夜,瞻仰著名先賢的聖堂。人們在八月中旬也會去那裡過夜,很多商賈小販在那裡叫賣各種食物。
在開羅那眾多賢人的聖堂中,有個特別神聖的墓穴,是胡笙‧賓‧阿里(al-Husain b. Ali)安息之處。他的墓地建有巨大的旁廊,門上鑲著銀環包著銀葉,做工極其精美。這座聖地受到人們極大的尊敬。
埃及的尼羅河
尼羅河的水比世上任何其他河流的水更甘甜可口,其寬廣和重要性也是無以倫比的。城市和村莊比鄰在尼羅河畔,毫無間斷,有人居住的土地沒有一處如此,其流域土壤之肥沃也是無可比擬的。尼羅河的水是自南向北流動,在世界偉大的河流中是獨一無二。另一件獨有的事是尼羅河在天氣最炎熱、其他河流乾涸時豐沛,而輪到其他河流漲水時,尼羅河則水位下降。
尼羅河是世界五大江河之一,其餘是幼發拉底河(Eupharates)、底格里斯河(Tigris)、錫爾河(Saihun,Syr Darya)和阿姆河(Jaihun,Amu Darya)。另有五條河也可以和它們相提並論,分別是信地的旁遮普河(Panj Ab);印度斯坦(Hindustan)的聖河恆河(Gang,Ganges),印度教徒會去那裡朝聖,死後把火化的骨灰撒進河中,且人們相信恆河發源自天堂;位於印度斯坦的亞穆納河(Jun,Yamuna);位於欽察(Qifjaq,Kipchak)草原、薩拉城(al-Sara)旁的伊提爾河(Itil,Volga);位於契丹(al-Khita,Cathay)地區的黃河(Saru),流經汗八里城(Khan-Baliq,北京)、中國的「行在」城(al-Khansa,杭州)和刺桐。如果阿拉意欲,我們之後會一一談到這些地方。
金字塔以及法老神殿
這些是歷代相傳的奇蹟,人們對其來源和重要性有著各異的說法和研究。有人聲稱在大洪水時代以前,所有的知識都源自居住在遙遠的沙義德(Sa’id)地區古老的荷米斯(Hermes),人們稱他為哈努赫(Khanukh),即先聖伊德里斯(Idris)(願主賜他平安)。據說他是第一個推斷地球和天體運行的人,同時他也是第一個開始建設這些神殿並敬侍神的人。他還警告世人大洪水將至,因擔心知識和技藝將不復存在,他建築金字塔和神殿,把一切手工技藝和工具用法都展現於此,並繪製科學知識的圖表,使之得以永世長存。
金字塔是用粗糲堅韌的石頭建成的大廈,高度驚人,底部是寬大的圓形,往上逐漸變窄,像圓錐型。金字塔沒有門,也不知道是如何建造而成的。當瑪蒙(al-Mamun)成為哈里發以後,下令要拆除金字塔,一個埃及的老者建議他不要這麼做。他沒有聽從,而是命人從金字塔的北面開始拆除。人們動用火、醋和投石機來拆除金字塔,於是金字塔就被打開了,人們在缺口中發現一些錢。哈里發瑪蒙命人將這些錢稱重,結果發現這些錢的重量正好是拆出這個缺口所花的錢的重量。這實在神奇得令人目瞪口呆。
埃及的蘇丹
當時埃及的蘇丹是馬立克‧納席爾‧阿布‧法塔赫‧穆罕默德(al-Malik al-Nasir Abu’l-Fath Muhammad),他的父親是馬立克‧滿素爾‧賽夫丁‧嘎拉溫‧薩利希(al-Malik al-Mansur Saif al-Din Qala’un al-Salihi)。嘎拉溫也被稱作「艾爾非」(al-Alfi,意即 「千之人」),因為他本是欽察人,馬立克‧薩利赫用一千枚迪納爾金幣買了他。馬立克‧納席爾(願真主賜慈於他)是個極其慷慨且道德高尚的君主,從他終生供給兩大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捐助就可見他的高貴品格。他每年做的善行包括用滿載乾糧和飲用水的駱駝隊資助前往朝聖的窮人,以及幫助在埃及和大馬士革(Dimashq,Damascus)兩條朝聖路線上,生病或體弱脫隊者到達聖地。
開羅的將領們
這些將領中,有馬立克‧納席爾蘇丹的司飲大臣布克圖穆爾(Buktumur),他後來被蘇丹下毒處死。還有蘇丹的副手、司墨者阿爾渾(Arghun),他的官位僅次於布克圖穆爾。另外一位則是外號「綠鷹嘴豆」的吐什圖(Tushtu),他是一位行善積德的好將領,常供給孤兒錢財和衣物,支付古蘭經教師薪水。他也捐贈許多物資給那些被稱作「哈拉菲什」(harafish)的流浪者們,其中不乏一些厚顏無恥、行跡荒唐的人。有一次蘇丹逮捕了吐什圖,上千名的哈拉菲什們竟聚集在城堡之下,異口同聲地高喊:「出來!倒霉鬼瘸子(指馬立克‧納席爾蘇丹),快把他給放了!」結果他真的被釋放了。後來他再次被捕,這次則換當地的孤兒們故技重施,大聲吵鬧,結果吐什圖又再次恢復自由之身。
我離開開羅沿著通往上埃及地區的路,朝向神聖的漢志地區前進。當天晚上我寄宿在沙希卜‧塔吉丁‧伊本‧漢納(Sahib Taj al-Din ibn Hanna)在戴爾庭(Dair al-Tin)的修道中心。那中心寬闊宏偉且保存著珍貴的歷史遺物,例如先知穆罕默德(願主賜予他平安)生前使用過的木盆殘片、他點眼藥水用的小棍子、先知修鞋用的錐子,還有哈里發阿里‧伊本‧阿比‧塔立卜(Ali b. Abi Talib)(願他使真主滿意)親手抄寫的《古蘭經》。據說沙希卜花了一千迪爾罕幣購買這些聖物。他修建這座修道中心,並捐贈資金以利為過路的人提供飲食,以及雇用那些負責看管聖物的守衛。至高的真主一定會為此高貴的行為而賞賜他!
離開這裡以後我溯流而上到達蒙亞特‧伊本‧哈希布鎮(Munyat Ibn Khasib),這個城鎮幅員遼闊,建在尼羅河畔。說實話,我覺得這是上埃及地區最好的城鎮。這裡有學院、聖地、宗教場所和清真寺等等。該鎮早期是埃及總督哈希布的轄區。
哈希布的故事一則
據說一位阿巴斯家族(願他們使真主滿意)的哈里發因為被埃及人惹惱過,發誓把他最卑賤的奴僕派到埃及管理他們,以示對埃及人的羞辱與懲處。而哈希布就是這麼一位低下的奴隸,他本是負責加熱洗澡水的。哈里發賜給他一件榮譽之袍並任命他去當埃及的總督,以為他肯定會把那裡搞得一團糟,通常毫無經驗者擔此重任時都會如此。但是當哈希布在埃及定居以後,他對當地居民展現了絕對的寬宏大量,並以開明大方聞名。連哈里發的親屬們也都為了得到豐厚的賞賜遠道而來,又滿懷對其慷慨的感激回到巴格達。有一次,哈里發發現某一位家族成員久未露面後又歸來。哈里發問他原因,他說他去拜訪哈希布,並說哈希布送給他很多的禮物。哈里發大怒,下令弄瞎哈希布的雙眼並遣送回巴格達,丟到巴格達的市集裡。
當逮捕令到達埃及時,哈希布有家難入,但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石隨身,因此他趁著夜晚把那顆寶石縫在他的襯衣內裡。在他痛苦地失去雙目並被丟棄在巴格達的市集之後,有一位詩人看到他並對他說:「哈希布啊,我有一首讚美詩送給你,可不巧我從巴格達到埃及時,你正好離去了,我仍想讓你聽聽這首詩。」哈希布說:「你瞧我已落到這步田地,聽詩還有何用呢?」詩人說:「我只求你一聽,至於賞賜,你早已慷慨地送給我們了──願真主賞賜你。」哈希布說:「那你唸吧。」詩人隨即誦出這樣的詩句:
慷慨的哈希布有如富饒的尼羅河,
願兩者都如浩瀚無邊的大海美名揚。
詩人讀完讚美詩,哈希布對他說:「你把這裡的縫線拆了。」詩人把線拆掉後,哈希布要他取走寶石。詩人拒不肯納,但哈希布再三要求,詩人才把寶石拿去珠寶市集。珠寶商人見過那寶石之後都說:「這樣的寶石除了哈里發,沒人配得上擁有它。」於是他們把這個寶石的消息告訴哈里發,哈里發派人帶詩人到宮中,並質問他寶石的來歷。詩人說了事情的經過,哈里發十分後悔如此對待哈希布,於是把他找來,贈予他許多錢財,並讓他提出任何所欲的條件。哈希布要求哈里發把蒙亞特鎮賜給他,並得到哈里發的應允。哈希布便於此渡過他的餘生,他死後也由他的後裔繼承之,直到全族滅亡為止。
我到那裡的時候,蒙亞特的法官是法赫爾丁‧努威里‧瑪立基(Fakhr al-Din al-Nuwairi al-Maliki),總督是為人慷慨又善良的夏姆斯丁。有一天我去鎮上的澡堂,發現裡邊的男人居然衣不蔽體。這對我來說實在震驚,便去面見總督告訴他此事。他把我留住,又派人把澡堂的工役們找來,給他們訂下規定,凡是不用浴巾圍在腰間的顧客不許進入澡堂,他態度十分嚴肅,於是我就離開了。
從蒙亞特‧伊本‧哈希布鎮我去了曼法魯特(Manfalut),這是個位於尼羅河的城鎮,有著美麗的景觀、優雅的建築,並以聖潔聞名。
一則故事
當地人告訴我,馬立克‧納席爾蘇丹(願真主賜福於他)下令為麥加的聖寺(願真主增其高貴與崇敬)製造一座做工精緻、設計考究的清真寺講道台(minbar)。完成後,用船運往尼羅河上游,以利海運到朱達海再至聖地麥加(願真主使其高貴)。當船載著這個清真寺講道台到曼法魯特城(Manfalut)並航行到與當地的大清真寺齊平的地方時,雖正值順風,該船卻停止不前。船上的人們都覺得很奇怪,如此數日,還是不能使船前行。於是人們把這件事報告給馬立克‧納席爾蘇丹(願真主賜福他),他下令將這個清真寺講道台安置在曼法魯特大清真寺內,人們便從命照辦。我曾親眼見過這座講道台。
我從這裡離開之後前往阿斯尤特鎮(Asyut),這是座有著上好市場的美麗小鎮。這裡的法官有個知名又響亮的外號叫做「庫存已盡」。這個外號的來由是這樣的:這位埃及和敘利亞的法官負責管理瓦喀夫(waqf)並對旅行者提供救濟。當有窮人到鎮上時,他們就會去找法官索要所需的金額。但每當有窮人來要錢時,這位法官就會對人說:「庫存已盡。」也就是捐贈的錢所剩無幾之意,因此得到這樣的一個外號。
接著我又旅行至伊赫敏鎮(Ikhmim),其建築堅固且宏偉,且有一座以該地之名命名的神殿。神殿以石塊建築而成,其內部有雕像和現已無解的古代文字,還有日月星辰的圖畫。他們推斷這個神殿建築於天鷹座運行到天蠍宮之時。裡頭還有動物和其他主題的圖畫,人們因那些圖畫創造出許多古怪幻想的故事,大多不太值一聽。
離開伊赫敏鎮以後,我到達胡鎮(Hu),這是尼羅河岸邊的一座大鎮。在這裡居住著最聖潔的人之一,聖裔阿布‧穆罕默德‧阿布杜拉‧哈沙尼(Sayyid Sharif Abu Muhammad Abdallah al-Hasani)。
哈沙尼的奇蹟
我去探望和問候這位賢者,他問我要到哪裡去,我告訴他我要取道朱達港到聖地麥加去朝聖。他說:「現在這條路線是行不通的,你還是回去吧,你第一次朝聖一定是取道敘利亞。」我向他告辭以後,並沒按照他說做,直到我旅行至艾扎卜時,發現實在無法從此到達聖地,所以只好返回開羅,再從那裡前往敘利亞。我初次朝聖果不其然是取道敘利亞完成的(真主使我們受益於他)。
離開胡鎮之後我繼續順著尼羅河前進,一路上經過基納鎮(Qina)、古斯鎮(Qus)、路克索鎮(al-Aqsur,Luxor)和阿斯納鎮(Asna)。不久後我行至亞德芙鎮(Adfu,Edfu),這裡離阿斯納有一宿的路程,沿途皆為沙漠。後來我們渡過尼羅河、雇了駱駝隊,在當地阿拉伯人的陪同下,雖遠離人煙,但旅途十分安全,途中我們停留在胡麥西拉紮營休息,就是之前提到過,聖徒阿布‧哈珊‧沙吉利奇蹟預知自己死亡的故事之處。這裡有許多土狼出沒,我們整個晚上都忙著趕走牠們。其中有一隻翻動我的行囊,撕裂其中一個駱駝皮袋,並叼出一個椰棗小皮盒,偷走了它。我們第二天早晨找到那個皮盒時,已被撕成碎片,裡邊的椰棗大部分都被吃掉了。
在沙漠中的旅程持續十五天,終於抵達艾扎卜鎮,這是一座大鎮,有很多魚和奶,椰棗和穀物是從上埃及地區運來的。這裡的居民為布加族人(Bujah),他們皮膚黝黑,身披黃色的布匹,纏指寬的頭帶。按照當地習俗,女人沒有繼承權。他們的主食是駱駝奶,騎行工具是瑪赫利(mahri)駱駝。該地的三分之一歸馬立克‧納席爾蘇丹所有,另外的三分之二歸布加族的首領哈德拉比(al-Hadrabi)所有。
在我們剛到艾扎卜的時候,我們發現哈德拉比和納席爾蘇丹的部隊正交戰,蘇丹的戰艦被擊沉,突厥士兵們落荒而逃。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不可能如願渡海通過,因此我們只得把攜帶的行李賣掉,同那些趕駱駝的阿拉伯人一起回到上埃及的古斯鎮。我們趁著漲水期,乘船在尼羅河上航行了八個晚上後終於回到開羅。
從迪姆亞特城出發,我順著尼羅河而行直至眾城之母、殘暴的法老之居所、廣闊省份和豐饒土地之主:開羅(Misr,Cairo)。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建築,散發無與倫比的光輝和美麗。這裡是往來商旅的必經之地,也是強人與弱者的駐足之處。在這裡,你能同時看見博學與愚鈍之人、憂鬱與喜悅之人、幹練與笨拙之人、卑賤與高貴之人並存,還有權貴與百姓、名聲廣播與默默無聞之人。那裡的人群如海浪般湧動,以其境遇與不絕的力量也幾乎難以容納所有人。即便歷經漫長的時日,她仍永保朝氣,其占卜之星也從未離開好運的寓所。她以勝利之城(al-Qahirah)的美...
推薦序
林長寬(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副教授)
伊本.巴杜達的旅行記述在伊斯蘭文獻或阿拉伯文學作品中常被歸於Rihlah之類別,即所謂的旅遊觀察報導(或稱遊記﹝Travelogue﹞)。Rihlah一詞除了其阿拉伯文原意的「移動、離開、啟程」之外,在中世紀伊斯蘭的用詞中,它通常指「追求知識的旅程」(al-Rihlah fi Talab al-‘Ilm)。
……
伊本.巴杜達的旅行路線之廣,其《遊記》所記載的人文地理景觀為所謂的Rihlah文學開創了新的層次。對於西伊斯蘭世界而言,傳統的Rihlah著作通常是描述東伊斯蘭世界的人文地理風貌,特別是對伊斯蘭聖地如阿拉伯半島的麥加、麥地那或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的描述。雖然伊本.巴杜達最初旅行之目的乃是為了朝聖而行,但他的遊訪歷程卻走出一個更大的文學描述空間,亦即他的描述已超越了宗教之旅的文獻內涵。
……
儘管面對不少學術界對其可靠性的批判,幾世紀以來,伊本.巴杜達之名氣在阿拉伯世界歷久不衰,如在埃及地區,就常常把「伊本.巴杜達」當作口頭禪,加諸於某人身上,表示其不同凡響之見聞與貢獻。伊本.巴杜達的知名度並非建立在其個人的學養或豐功偉業上,而是其旅行的記載充分展現了伊斯蘭世界之大與伊斯蘭文明之輝煌,這是大多數穆斯林引以為傲的。他的遊記所帶來的影響甚至超越歐洲的馬可.波羅甚多,現今的摩洛哥政府甚至以他作為摩洛哥人的精神指標,以提倡國家意識—柏柏人、阿拉伯人、穆斯林整合的族群文化認同。
伊本.巴杜達遊記所呈現的伊斯蘭世界觀是一種中世紀人類文明昌盛之光榮,他遊記之意義並不在於突顯個人的宗教虔誠性與宗教學術專業,也不是穆斯林日常現實生活的反映;而是大多數伊斯蘭信仰者的夢想,一種自信與認同的榮耀。這本遊記所敘述的故事並不如天方夜譚中的故事那麼吸引人,因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敘述直接與生活作連結。伊本.巴杜達的敘述純然是一位虔誠穆斯林其對獨一神之信仰的表達,處處展現身為穆斯林的驕傲。
……
依據已逝的美國伊斯蘭史學家哈濟生(Marshall G. S. Hodgson, 1922-1968AD)的理論,西元一千至一千五百年間為伊斯蘭大擴張時期,這期間伊斯蘭的信仰與社會秩序的發展達到顛峰,以及全然的多元性。透過突厥人(Turks)的軍事擴張與穆斯林商人的跨洋貿易,整個伊斯蘭境域(Dar al-Islam)之擴大足足有三倍之多,非洲、歐亞大陸之間的交通使得政治、文化、語言的界限不再是障礙,伊斯蘭世界儼然成為一大共同體(Ummah)。伊本.巴杜達的旅行正是跨越了如此廣闊的空間,他的紀錄顯現出伊斯蘭帝國的世界性影響,整個伊斯蘭世界「和而不同」,穆斯林信仰的實踐更是「異中求同」。伊本.巴杜達出身西伊斯蘭世界,而遊記所述也經常以一個西伊斯蘭世界者的觀點、立場來看待其他地方的事物。亦即,他以自我的理解將東伊斯蘭世界的事物轉化成西伊斯蘭世界者可理解的文明本質;這充分地說明東西伊斯蘭世界文明的交融。由於他是瑪立基法學家,因此他的伊斯蘭法立場也在他的描述中顯現無遺,但他並不刻意去批判其他法學派。他所要呈現的是東、西伊斯蘭世界的區域差異性,以及伊斯蘭文化的多元性。
作為一位普世的穆斯林,伊本.巴杜達的報導突顯了不同信仰者在伊斯蘭世界內應能和平相處,特別是一神信仰者。伊本.巴杜達對信仰的態度在遊記中特別彰顯,這是他作為一位穆斯林的驕傲,在他的眼中,不同信仰者應受到包容,這種精神正是古蘭經中的訓諭。從《伊本.巴杜達遊記》,吾人當可學到身為國際人應有的胸襟與氣度。或許讀完此《遊記》,世人當省思人類一切的衝突應可消弭,且必須積極去除之。人類的不同文明應是相互交融,而非彼此衝突。
林長寬(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副教授)
伊本.巴杜達的旅行記述在伊斯蘭文獻或阿拉伯文學作品中常被歸於Rihlah之類別,即所謂的旅遊觀察報導(或稱遊記﹝Travelogue﹞)。Rihlah一詞除了其阿拉伯文原意的「移動、離開、啟程」之外,在中世紀伊斯蘭的用詞中,它通常指「追求知識的旅程」(al-Rihlah fi Talab al-‘Ilm)。
……
伊本.巴杜達的旅行路線之廣,其《遊記》所記載的人文地理景觀為所謂的Rihlah文學開創了新的層次。對於西伊斯蘭世界而言,傳統的Rihlah著作通常是描述東伊斯蘭世界的人文地理風貌,特別是對伊斯蘭聖地如阿拉...
目錄
導讀
前言
序
第一章 西北非與埃及
第二章 敘利亞
第三章 麥加朝聖之旅
第四章 南波斯和伊拉克
第五章 南阿拉伯、東非與阿拉伯灣
第六章 小亞細亞、大草原與君士坦丁堡
第七章 突厥斯坦與阿富汗
第八章 信地與西北印度
第九章 德里城與穆罕默德•伊本•圖魯鉻蘇丹
第十章 居留德里
第十一章 從德里至金巴亞
第十二章 印度南部
第十三章 馬爾地夫群島
第十四章 錫蘭與科羅曼德爾海岸
第十五章 孟加拉、阿薩姆與東南亞
第十六章 中國
第十七章 從中國到馬格里布,再至西班牙
第十八章 黑非洲
導讀
前言
序
第一章 西北非與埃及
第二章 敘利亞
第三章 麥加朝聖之旅
第四章 南波斯和伊拉克
第五章 南阿拉伯、東非與阿拉伯灣
第六章 小亞細亞、大草原與君士坦丁堡
第七章 突厥斯坦與阿富汗
第八章 信地與西北印度
第九章 德里城與穆罕默德•伊本•圖魯鉻蘇丹
第十章 居留德里
第十一章 從德里至金巴亞
第十二章 印度南部
第十三章 馬爾地夫群島
第十四章 錫蘭與科羅曼德爾海岸
第十五章 孟加拉、阿薩姆與東南亞
第十六章 中國
第十七章 從中國到馬格里布,再至西班牙
第十八章 黑非洲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