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常民的生活,信仰是其歷史情感、文化的最重要部分。本書從歷史角度切入,從清初渡台禁令及客家移墾開始探索,逐步深入探討客家原鄉傳統神祇在台灣發展的情形。
這種兼具內地化與土著化的信仰移植和發展特色,形成非常富饒的文化精神風貌,本書有相當深入的描繪與分析。
作者是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長期從事台閩粵贛等地的田野調查,是國立師範大學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邱榮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
作者序
《國立臺灣大學客家學研究叢書》總序
客家人屬亞洲華人中漢族的一支,是臺灣五大族群中的第二大族群,早期為解決客家問題而引發的「客家研究」,在20世紀香港大學羅香林教授率先努力倡導下,開始推動「客家研究」,並已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80年代臺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本人與一群臺灣客家青年為維護臺灣客家人的尊嚴,搶救臺灣客家文化,以及爭取臺灣客家族群應有之權益,乃發起「臺灣客家運動」。為了能有效地解決客家問題,並研製優質的客家政策,乃大力推動「客家研究」,進而企圖朝向建構「客家學」發展。
過去,從「歷史研究」發展成「歷史學」,或從「政治研究」發展成「政治學」,皆經過一段相當漫長而艱辛的歷程。今日,吾人擬將「客家研究」朝向建構「客家學」發展,自非易事,亦非一蹴可幾,但是最根本的奠基工程,特別需要客家界、學術界及政治界能共同集結各方資源,群策群力,始能有所成。
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協助解決客家問題,研製優質的客家政策,聯結國內外有心之士與各方資源,共同推動「國際客家研究」,以利將「客家研究」朝向建構「客家學」發展。
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自2006年創辦以來,有短程、中程及長程發展計畫,其中陸續策劃與出版「客家學研究叢書」為一主要工作重點。其目的至少有三:一為培養與激勵客家研究人才,並逐步累積與發展客家研究成果,作為「客家學」奠基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為將有助於研製優質的客家政策,解決重要的客家問題;三為將有助於客家領域的教學、研究及服務。
邱榮舉
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創辦人
作者自序
民間信仰(customary belief或folk-belief)是歷史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客家研究等領域之主要重點,一般是指鄉土社會中植根於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練瀝並延續至今的有關神明、鬼魂、祖先、聖賢及天象等的信仰和崇拜。民間信仰的許多元素來自萬物有靈論(animism)或拜物主義(fetishism)。從文化立場而言,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表現,在現實的生活中以民間信仰的不同最為顯著,民間信仰往往與風俗習慣、日常生活密切融和在一起,更是人們在困難當中,對於外界滿足個人心理平衡需求的憑藉。
臺灣社會的民間信仰,主要是源自中國社會歷史,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靈崇拜為核心,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發性等特色。臺灣社會族群間文化差異頗大,研究客家族群的民間信仰,除了有助於了解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可以凸顯客家文化的特色。
日本學者櫻井德太郎與堀一郎,均一生致力於日本民間信仰的研究,成就受到學界的肯定。他們認為「民間信仰」一詞與「民俗信仰」,或與「民俗宗教」,均是同義的範疇。對於民間信仰與宗教的界定,以為民間信仰的存在與宗教的不同,在於形式上沒有必要的教祖、教理以及教團等嚴格的條件;但是民間信仰內涵,包括古老傳統的儀禮、咒術、祭典方式以及定期行事,在民間社會當中作為信仰儀禮,而代代傳承。 同時認為任何民間信仰的緣起與發展,均與地域社會的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他們對於民間信仰的界定,基本要件有五項:一、具有萬物有靈的特質。二、有祖靈、氏神信仰要素。三、有各種不同神靈信仰的產生。四、民間發展出很多同類小廟供奉。五、信仰內容受到佛、道及其他外來宗教的影響。
臺灣社會民間信仰的成分相當複雜,除去有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因素之外,也包括古老萬物有靈的泛靈信仰,體現在歲時節慶、生命禮儀、農業及土地等的各種祭祀儀式上,這些成為民間文化的主要內涵,也可以說是文化基層中的主流。
漢人移民臺灣社會,過程中大致可包括四個步驟:渡海、開拓、定居與發展,這四個步驟也可以說是移民的四個時期,在每一時期中移殖的先民,都會憑藉其所崇敬的神明,作為心靈的慰藉,以完成其艱辛的立業工作。臺灣社會傳統廟宇的設置與各類神明供奉的發展,亦可以呈現臺灣社會在上述四個移墾階段,漢人從不同原鄉移墾臺灣社會過程中,民間信仰文化的差異性。
臺灣地區寺廟的調查從日據時期開始,首先於1915年(大正4年)10月進行,主要透過當時各廳行政區域所屬的公學校教員及警察官吏等的協助,依照宗教調查表項之內容填報,到1918年(大正7年)完成。日人完成這次臺灣地區的普遍性宗教調查,不只了解民間信仰的內容,也清楚臺灣社會寺廟管理、組織、財產等情形, 其調查結果有利於其日後殖民政策擬訂的參考。臺灣光復後政府單位及民間人士亦分別進行寺廟調查,但因寺廟調查工作艱巨,且調查規模、經費等不及日據時期官方周全的調查規劃,所得成果難免有些許出入。但整體而言,從寺廟數量及分類的統計,可以讓研究者明瞭臺灣寺廟在不同時期民間發展的趨勢,以及當時社會民間文化表現的意涵。
臺灣較具規模的寺廟約在9,000座以上,所供奉神明的種類極多,大約在250種以上,但是其中卻有十種是最常見,也就是最普遍被奉祀的。這十種神明依其被奉祀的數目次序列如下:一、王爺;二、觀音;三、媽祖;四、土地公;五、釋迦牟尼;六、玄天上帝;七、關帝爺;八、保生大帝;九、三山國王;十、開漳聖王。
如從漢人移植的觀點去了解,不但可以對神明種類有所了悟,而且也會對民間信仰的性質有深一層的認識。臺灣漢人大多從福建、廣東兩省地區移民而來,移民在乘船渡海之時,「媽祖」與「玄天上帝」(北極星神,作為航海指標)成為祈求平安渡臺的憑藉。而後移民開拓的社會環境,因為瘴癘瘟疫肆虐,當時移墾社會不僅缺乏醫生,醫藥亦極匱乏,所以只有藉供奉瘟神以安定恐懼心理,這就是「王爺」高居首位的原因。其後移墾定居,除防備原住民的攻擊外,又要與不同移民群體競爭耕種的土地、水等資源,原鄉崇拜的神明成為團結同鄉的認同中心,這就是「保生大帝」(泉州人供奉)、「三山國王」(客家人供奉)、「開漳聖王」(漳州人供奉)等普遍被供祀的原因。最後,臺灣社會穩定,商業繁榮,講信用成為商業行為的重要依據,因此代表商業之神的「關帝爺」,在社會受到店家與民眾的供奉。至於「觀音」與「釋迦牟尼」,則是中國歷史長期佛教漢化的結果,與「土地公」成為漢人普遍的信仰神祈。
客家族群是漢民族中一個系統分明又有特點的支系。客家先民有多種來源,其一從黃河、淮河、長江等流域的漢民族人民,因中國歷史上的天災人禍的發生,逼迫背井離鄉,輾轉遷徙至贛南、閩西、粵東等地區落地生根;其二是原居湘鄂西部邊境的武陵蠻,部份族群東遷至贛閩粵邊境居住;其三為贛閩粵當地原住民。這個區域族群間經歷長期發展,彼此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一個特別吃苦耐勞、特別團結進取的族群,在宋元朝代以來的關鍵歷史事件當中,表現出愛國愛鄉、敢於犧牲、敢於奮鬥的精神,而被稱譽。
客家族群的形成歷史,據歷史學者謝重光之研究,起於唐代中葉江淮地區之民,因亂事遷移至贛南、閩西、粵東等地,與當地之南方原住民社會,長期混居,歷經五代十國、宋、元、明等朝代,而孕育出的漢族之另一民系。客家族群於明清之際人口外移,並將鮮明客家文化播遷至臺灣、廣東、廣西、貴州、湖南、四川,以及海外等地。
然而,移民現象中,少數移民者在新的地方接觸到異文化的多數族群時,為了維持生計與現況,其本身母語的使用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有所改變,但民間信仰之族群特性與祭祀之私密的文化理念,則不容易更替,因此,觀察一個受到同化的族群或家族,盡管被同化者母語已經喪失,但從其家族的祭祀行為與過程中,不難發現其仍保留有若干的原先族群文化與風俗的蹤跡,臺灣社會一般所謂的「福佬客」,即是明顯的事例。
現階段有關臺灣客家文化的重要議題,一般多偏重於現代客家文化、政治地位的處境,因而如何化解臺灣客家文化上的危機,例如:客家語言的傳承以及客家事務的推展,也就成為當下主要的研究議論焦點。至於較遠的客家文化源流,或者客家文化如何傳播等,有關客家文化實質內涵問題的討論,還是不足。客家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要內涵,同時亦涵化其他族群文化,在歷史的積累之下,客家文化不僅豐富也多彩,但欲觀察其特色,惟有從其民間信仰文化中發掘,才能夠清楚其特殊之處。
本書是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來探討臺灣客家民間信仰,屬歷史學、客家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以歷史研究途徑為主,比較研究為輔,進而採田野調查法,探討臺灣客家文化中民間信仰的問題,諸如三山國王、慚愧祖師、定光古佛、信仰傳播與變遷,義民爺信仰的傳承與創新,客家祖先崇拜,地方供奉客家移墾有成者神牌位,民間信仰的現代化肆應等議題,以利釐清這些兩岸客家民間信仰研究中較具爭論之重要問題,本書可以使吾人能清楚明瞭臺灣客家文化形成的原貌,並有助於一般人認識臺灣客家歷史與文化的發展特色。
自然,此文本尚有不周之處,錯漏之事,本人需負完全責任,誠懇期盼專家學者給予指正、賜教。
邱榮裕 謹誌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室
2012年1月20日
《國立臺灣大學客家學研究叢書》總序
客家人屬亞洲華人中漢族的一支,是臺灣五大族群中的第二大族群,早期為解決客家問題而引發的「客家研究」,在20世紀香港大學羅香林教授率先努力倡導下,開始推動「客家研究」,並已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80年代臺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本人與一群臺灣客家青年為維護臺灣客家人的尊嚴,搶救臺灣客家文化,以及爭取臺灣客家族群應有之權益,乃發起「臺灣客家運動」。為了能有效地解決客家問題,並研製優質的客家政策,乃大力推動「客家研究」,進而企圖朝向建構「客家學」發展。
過去,從「歷史研究」...
目錄
緒論
1.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2.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
3.研究架構、研究途徑及研究方法
4.論文結構重點說明
一、清初渡臺禁令與客家移墾
1.施琅與清初渡臺禁令關係
2.清初臺灣移墾環境
3.清初方志有關客家移民社會的描述
第四節 清代臺灣客家移墾情形
二、臺灣客家民間信仰的傳衍
1.客家族群的形成與分佈
2.民間社會神明分類與客家神祇
3.客家祠堂與祖先祭祀
三、客家原鄉傳統神祇:三山國王
1.臺灣地區三山國王信仰發展概述
2.民間信仰的界定
3.三山國王信仰的形成
4.宜蘭地區三山國王信仰之傳播
5.三山國王供奉祭祀類型
6.三山國王信仰「土著化」的意義
7.小結
四、客家原鄉傳統神祇:慚愧祖師、定光古佛
1.「慚愧祖師」信仰在南投縣的發展
2.「定光古佛」信仰在臺北縣的發展
3.「慚愧祖師」﹑「定光古佛」信仰之差異
4.小結
五、臺灣客家創新神祇:義民爺
1.臺灣義民廟的由來
2.新埔褒忠亭義民爺祭祀圈的形成
3.義民爺信仰文化內涵
4.義民爺信仰的社會意義
緒論
1.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2.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
3.研究架構、研究途徑及研究方法
4.論文結構重點說明
一、清初渡臺禁令與客家移墾
1.施琅與清初渡臺禁令關係
2.清初臺灣移墾環境
3.清初方志有關客家移民社會的描述
第四節 清代臺灣客家移墾情形
二、臺灣客家民間信仰的傳衍
1.客家族群的形成與分佈
2.民間社會神明分類與客家神祇
3.客家祠堂與祖先祭祀
三、客家原鄉傳統神祇:三山國王
1.臺灣地區三山國王信仰發展概述
2.民間信仰的界定
3.三山國王信仰的形成
4.宜蘭地區三山國王信仰之傳播
5.三山國王供奉祭祀...
商品資料
出版社: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4-07-29ISBN/ISSN:978986752278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7頁開數:17×23×1.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