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藥療效溫和,既是藥物,更是食材
指導您認識家庭常用養生中藥
為您精心準備450種簡單易學的藥膳製作方法
是您居家保健、滋補調養不可缺少的好幫手
中藥屬於天然藥物,不僅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還藥效持久。
但中藥的作用因人、因時而異,必須科學合理地選擇中藥,才能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用。
本書針對不同體質、症狀和療效,為您量身打造最適宜的食補方案,善用藥者神清氣爽,真得補養之道;不善者體虛神靡,背道而馳。
作者簡介:
審訂者簡介
郝近大
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兼中國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北京藥學會理事兼中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鮮藥研究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
《中國藥學年鑑》、《中藥材》、《中南藥學》、《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等刊物編委
章節試閱
什麼是滋補中藥
滋補中藥,又稱為補虛藥或補養藥。有補益正氣補充人體氣血陰陽不足,改善髒腑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虛證,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糾正人體正氣不足,治療虛證。
滋補藥大多味甘,因此可補益療虛、扶正祛邪。通常,滋補藥材適用於各種虛證:一是適用於體虛,氣、血、陰、陽諸不足,以增強體質,消除衰弱症狀,或者延緩衰老,益壽延年;二是適用於病邪未盡但正氣已衰的情況,可以在祛邪藥物中配伍適當的滋補藥材,以增強機體抗病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醫學歷來重視「治未病」,即防患於未然。近年來,醫學界提出了「亞健康」的概念,即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失眠多夢、情緒低落、煩躁、心悸、健忘、頭痛、易怒等。據統計,台灣有將近60%的成年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而滋補中藥大多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對人體有著直接的營養作用,通過滋補中藥補養調理功能,並輔以體育鍛煉、心理調節等手段,可使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變,避免發展成為疾病狀態。
科學研究證明,滋補中藥對人體有以下有益作用: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一些滋補中藥可提高人體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對細胞免疫和抗體形成功能均有促進作用,如人參、黃耆、枸杞子、女貞子等。
提高機體的適應性
一些滋補中藥可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調節病理過程,使紊亂的機能恢復正常。
調節內分泌系統
滋補中藥大多具有調節內分泌系統的作用,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尤其是補腎壯陽類滋補藥,更具有性激素樣作用或刺激促性腺激素分泌。
調節和促進物質能量代謝
滋補中藥可調節和促進核酸、糖、蛋白質、脂質等物質和能量的代謝,增強心肌收縮能力,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等,起到強壯全身的作用。
改善造血功能
滋補中藥特別是補血藥中,有不少藥物可直接促進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的生成,改善外周血液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恢復肝功能。
強壯作用
多數滋補中藥都可改善因組織缺氧而引起的疲勞、記憶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食欲不佳等狀況,增強記憶力和體力。
對抗衰老
隨著年齡增長,機體抗氧化能力減弱。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從而加速老化。而滋補中藥可有效抑製體內過氧化物生成,改善自由基代謝,達到抗衰老的目的。
滋補中藥的分類
中藥學將能夠補益人體正氣、改善髒腑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增強體質、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或補益藥,即通常所說的滋補中藥,並將其分為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及補陽藥四大類。
補氣藥
可增強人體的功能活動能力,尤其對脾、肺兩髒的生理功能具有顯著的滋補強壯功效,因此多用於治療脾氣虛弱或肺氣虛弱等證。
「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周身的氣血都有賴於脾氣運化而生成,脾氣不足,則運化無力,生化無源,通常表現為四肢無力,精神疲倦,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甚至出現髒器下垂等症狀。肺氣不足者,多表現為少氣懶言、動則氣喘、易出虛汗等症狀。
對於脾、肺虛弱者,可選用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耆、白術、靈芝、甘草、大棗、山藥、白扁豆、蜂蜜等進行滋補。
補血藥
可滋補陰血,促進心、肝、脾、腎諸髒功能以滋生血液。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因此,心、肝、脾、腎諸髒的功能均與血液能否正常生成有關。
血虛者多表現為面色、唇色、指甲等顏色異常,此外,還常伴有失眠健忘、多夢易驚等症狀,宜用當歸、熟地、何首烏、阿膠、龍眼肉等補血藥進行滋補。
生津潤燥、滋養陰液,尤其對肝、腎兩髒有較強滋陰作用。
陰虛者多表現為虛火妄動、手足心熱、口燥咽乾、陰液不足、大便乾燥等,可選用補陰藥進行滋養,如沙參、天冬、麥冬、百合、枸杞子、玉竹、石斛、黃精、桑葚、女貞子、墨旱蓮、龜板、鱉甲、黑芝麻等。
補陽藥
能扶助人體陽氣,促進機體氣化功能,尤其對腎陽不足有顯著的增強效果。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全身各髒腑器官的陽氣均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鼓舞。腎陽虛,則會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及性功能減退等,可選用補陽藥進行滋補,如鹿茸、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紫河車、肉蓯蓉、鎖陽、黃狗腎、仙茅、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沙苑子、菟絲子、韭菜子、補骨脂、益智仁、葫蘆巴、陽起石、蛤蚧、胡桃仁等。
煎藥服藥的方法
中藥的煎服方法多種多樣,要據病情和藥性來決定,煎服的方法是否恰當與藥效的發揮和療效有一定關係。因此,一定要掌握正確的煎服方法。
煎藥法
容器
煎藥的容器最好選用陶砂罐,也可以用不銹鋼容器代替,但不可用銅、鐵、鋁等器皿,以免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效。
用水
可以使用自來水,也可用礦泉水、純淨水或者乾淨的溪水,但是不能用熱水浸泡中藥,這是因為熱水浸泡後,在藥的表面會生成一層膜而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水的多少以浸過藥料上3釐米為宜,不可過多(過多喝苦藥傷胃),也不可過少(過少影響藥效煎出)。
洗淨
中藥大多以植物為主,多是從山上或園裡拔出後曬乾而成,難免有沙土雜質,因此,在煎前要選擇一下,如蟬衣、地龍沙土較多。應該先另洗;有的藥物,如枸杞子、豆類等。最好是將藥物放在水中淘洗一下過濾後泡上半小時後煎為好。
火候
在煎製過程中,一般中藥以小火保持沸騰即可,但滋補中藥多應以文火為主,煎開後30~40分鐘關掉;而外感中藥則以武火急煎,開後10分鐘即可。現代家庭煎藥多用煤氣或者電爐,煤氣煎藥應該小火多煎些時間,電爐煎藥一般在開後就可關掉,讓餘火慢慢煎出中藥。
時間
對於一般中藥煎30分鐘就可以;解表藥只要開後煎10分鐘就可以;而滋補中藥可用文火慢煎,開40分鐘後關掉;礦物類、介殼類、有毒中藥可以多煎一些時間。
服藥法
中藥的服藥方法和時間要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情況的中藥都是煎好後溫服。通常,每劑藥早晚各煎一次,或煎好一次後,將藥液倒出,加上水煎第二次,然後將兩次藥液合並分兩次服, 既能省電、省氣,又省事。特殊情況下,服藥方法也有講究。
服藥時間
滋補藥或治下焦(橫膈以下)病的藥宜飯前服;刺激胃的藥宜在飯後服用;安神類藥宜在睡前服用;治療慢性病的藥宜定時服;驅蟲藥物宜空腹服;治療嘔吐的藥宜少量頻服;治療寒性病(如胃冷)的藥宜溫服;治療熱病(高熱)的藥宜冷服。
服藥次數
一般中藥每天一劑,分早中晚服用;有的也可兩天一劑;也有的可以煎好代茶喝,或泡茶煎藥服藥方法飲等,具體要看醫生開藥的情況而定。
服用中藥時,要適當忌口
一般在服中藥後,都忌喝濃茶。另外,服用清熱涼血藥後,忌吃辣椒;服用荊芥後,忌食魚蟹;服用白術後,忌食大蒜;服用茯苓後,忌食醋;服用麥冬後,忌食鯽魚;服用蜂蜜後,忌食蔥;服用甘草、桔梗後,忌吃豬肉。而服用人參或其他滋補藥後,忌吃蘿蔔。
特殊藥物的煎服
先煎
石膏、磁石、鱉甲、代赫石等礦物類、介殼類中藥,因其質地堅硬應先煎10分鐘後,再加上其他中藥一起煎;另外, 附片、川烏等有毒中藥也應該先煎。
後下
某些芳香藥、解表藥、清熱藥,如薄荷、藿香、木香等不宜久煎,以防有效成分揮發。
單煎
即另煎。某些名藥材,如人參、高麗參、羚羊角、犀角等價格昂貴,為了盡可能減少浪費,常常單煎後與其他藥液同服。
烊化
為了避免粘鍋,一些膠類藥材,如阿膠、鹿角膠等。常常用單獨的鍋微煮後烊化,再與其他藥液一起服用。
裝膠囊
有些藥物,如三七、肉桂等可以將其磨成極細粉後,裝入空膠囊吞服。
包煎
有的藥物,如車前子、葶藶子等可用紗布包後與其他藥一起煎。
使用中藥注意事項
不可急於求成
慢性虛弱患者使用滋補中藥進行調理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不宜峻補。而且,在慢性病急性發作期時,切勿繼續補益。
分清體質,對症下藥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中醫治病用藥的原則之一。若身體沒有虛症的表現,就沒有必要進補;若濫用補品,反而會破壞身體原有陰陽平衡,出現藥源性疾病。
人參不宜濫用
人參是古今中外深受喜愛的高級補品,具有較強的補氣作用,服用得當能起到強壯身體、延緩衰老,甚至救死扶傷的作用。但是服用不當或濫用,則會適得其反。有人對百名服用人參一個月以上的人進行觀察,發現大多數都出現了過度興奮、咽喉乾痛、煩躁失眠、血壓升高等被稱為「人參濫用綜合症」的反應。
生病時不宜過早使用滋補藥
凡急性病發病初期、感冒初起、高熱病患者均忌服滋補藥。因此時,邪氣方盛,或外邪剛剛進入體內,而正氣未虛,若過早服用滋補藥,會將外邪閉留體內,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
虛不受補者,宜先調脾胃
虛不受補是指身體虛弱,服用滋補藥後,不僅不能補虛,反而出現脘腹作脹、大便洩瀉、失眠、升火、衄血、皮疹、惡心等不良反應,甚至使虛者更虛。這是因為虛弱病人消化吸收能力弱,服用比較滋補、不易吸收的補藥後,消化不良加重,外邪乘虛而入傷害身體。虛不受補者應以開胃和中為主,兼以清淡平補之品,切忌大補。
不要盲目貪貴
對於滋補藥,絕不能存有越貴越好、越貴越有效的觀念。中醫認為,只要運用得當,大黃可以當補藥;服藥失准,人參也會變成毒藥。
注意畏惡反應
中藥在應用中有十八反、十九畏等講究。民間也流傳許多「忌口」,這些規則在服用補藥時仍然應該遵守。如吃人參進補時不能與茶、蘿蔔等同飲等。現代醫學也證實,茶葉中含有鞣酸,而許多補藥都含有生物鹼,酸鹼結合,可產生不能被人體吸收的沉澱物。因此,進補期間最好停止飲茶,或服藥2~3個小時後再喝茶。
注意劑量和時間
滋補劑服用劑量不宜過大,如「氣有餘便是火」,補氣藥量過大則容易化熱;「甘寒滋膩礙胃」,滋陰過甚則易倒胃口。另外,滋補藥宜在胃口好的時候服用,以利於吸收,且最好是空腹服用,服後再做一些輕體能鍛煉,或在體能鍛煉過後服用也可。
什麼是滋補中藥
滋補中藥,又稱為補虛藥或補養藥。有補益正氣補充人體氣血陰陽不足,改善髒腑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虛證,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糾正人體正氣不足,治療虛證。
滋補藥大多味甘,因此可補益療虛、扶正祛邪。通常,滋補藥材適用於各種虛證:一是適用於體虛,氣、血、陰、陽諸不足,以增強體質,消除衰弱症狀,或者延緩衰老,益壽延年;二是適用於病邪未盡但正氣已衰的情況,可以在祛邪藥物中配伍適當的滋補藥材,以增強機體抗病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醫學歷來重視「治未病」...
作者序
前言
滋補與養生,向來是中藥最擅長的,不少人已經領悟到了它們的種種好處,開始習慣家藏幾味常用的中藥或中成藥,也開始學著製作各式藥膳,來為自己和家人進行調養。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中藥的產生與食物一樣來源於我們祖先千百年的生活實踐,是與大自然、與疾病長期鬥爭的經驗結晶。在生活中,我們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中藥,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就能做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食療」既是美味佳餚,又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融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
但是中藥和人們日常食用的各種食物又有所不同,於是人們在打算滋補身體的同時,心中又會存有疑問:怎樣選擇才能吃得安心,不至於惹出健康麻煩呢?有句古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就是說,要想不補錯了藥,就要對中藥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你要知道不同的中藥各有哪些功能,應該在何種情況下食用,而自己的體質又適合進補什麼樣的中藥等。
比如說性寒涼的中藥能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所以在炎熱的夏季,你就可以選用菊花茶、荷葉粥等,可幫助你清熱解暑、生津止渴。而食物的性味不同,對人體的作用有明顯區別。例如辛味食物可以祛風散寒,舒筋活血,行氣止痛,代表中藥有生薑(能夠發汗解表,健胃進食)、胡椒(能夠暖腸胃、除寒濕)、韭菜(能夠行淤散滯,溫中利氣)等。
當然,中藥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僅憑薄薄的一本書遠不能讓你達到精通的程度,但是,這些初步的滋補養生知識已經足夠在日常飲食中使用,讓您和家人的身體受益匪淺。本書介紹了國家藥食同源目錄中所給出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和「可用於保健食品」的滋補養生中藥,從人的七種不同體質、中藥的十四種常見功效,以及排毒養顏等美容抗衰老的功效方面指導你認識家庭常用滋補養生中藥的特點、性味歸經、用法用量、品質鑒定、養生用藥宜忌,並為您精心准備了450多種簡單易學的藥膳製作方法,是您居家保健、滋補養生不可缺少的好幫手。
前言
滋補與養生,向來是中藥最擅長的,不少人已經領悟到了它們的種種好處,開始習慣家藏幾味常用的中藥或中成藥,也開始學著製作各式藥膳,來為自己和家人進行調養。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中藥的產生與食物一樣來源於我們祖先千百年的生活實踐,是與大自然、與疾病長期鬥爭的經驗結晶。在生活中,我們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中藥,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就能做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食療」既是美味佳餚,又養身保健...
目錄
第一章 滋補中藥,要講究科學使用
第一節 什麼是滋補中藥
第二節 滋補中藥的分類
第三節 煎藥服藥的方法
第四節 四季滋補中藥
第五節 使用滋補中藥的注意事項
第二章 不同體質,滋補中藥養生長壽
第一節 氣虛體質 培元益氣
第二節 陽虛體質 溫陽固本
第三節 陰虛體質 滋陰降火
第四節 血虛體質 調氣養血
第五節 血淤體質 活血化瘀
第六節 痰濕體質 理氣化痰
第七節 氣鬱體質 行氣解鬱
第三章 不同功效,強身祛病全家健康
第一節 發汗解表類
第二節 潤燥清熱類
第三節 潤腸通便類
第四節 祛濕止痛類
第五節 化濕散淤類
第六節 利水滲濕類
第七節 暖胃驅寒類
第八節 理氣解鬱類
第九節 健胃消食類
第十節 涼血止血類
第十一節 收澀固脫類
第十二節 清肺止咳類
第十三節 寧神養心類
第十四節 明目平肝類
第四章 美容時尚,永葆年輕與活力
第一節 排毒養顏
第二節 美髮烏髮
第三節 瘦身美體
第四節 增強免疫力
第一章 滋補中藥,要講究科學使用
第一節 什麼是滋補中藥
第二節 滋補中藥的分類
第三節 煎藥服藥的方法
第四節 四季滋補中藥
第五節 使用滋補中藥的注意事項
第二章 不同體質,滋補中藥養生長壽
第一節 氣虛體質 培元益氣
第二節 陽虛體質 溫陽固本
第三節 陰虛體質 滋陰降火
第四節 血虛體質 調氣養血
第五節 血淤體質 活血化瘀
第六節 痰濕體質 理氣化痰
第七節 氣鬱體質 行氣解鬱
第三章 不同功效,強身祛病全家健康
第一節 發汗解表類
第二節 潤燥清熱類
第三節 潤腸通便類
第四節 祛濕止痛類
第五節 化濕散淤...
商品資料
出版社:有意思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5-31ISBN/ISSN:978986375320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