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芝加哥學人的經典合著呈現
混亂時代人們最需要的一種思辨練習食品禁令省了多少人命錢?波斯納說:「如果透過芝加哥學派的角度針對禁令進行嚴格的分析,我們會發現那會是一道無效的命令……因此,即便有些人寧願少花一點錢,冒著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沒關係,但是禁令一下,卻讓他們必須多花錢才能到餐廳吃飯……」
貝克說:「攝取太多反式脂肪可能會承擔什麼風險?波斯納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精彩的經濟學分析,但我相信他的結論卻是錯誤的……波斯納先用所謂『芝加哥學派』的論證完整地說明了為什麼這樣一道禁令是沒有必要而且討人厭的。但是我認為這一種論證並不具說服力……的確有充分證據顯示反式脂肪會導致罹患心臟病……」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vs.聯邦大法官的共筆論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與美國聯邦法院法官理査•波斯納於2004年合作開設的共筆部落格The Becker-Posner Blog可說是公共議題部落格的先驅。兩位學人以針對同一主題輪流發表觀點的方式寫作,深獲讀者好評並引起廣大迴響,直至2014年貝克逝世後始停止更新。此書紀念了兩大學人的合作,也精選重現兩人經典的討論對話。
從健保到獎勵生育──「平民版」的芝加哥學派經濟學意見本書收集的文章來自於部落格內超過一百二十五篇論述文與評論。從全球暖化到紐約禁用反式脂肪的問題,從收費道路的委託民營到法國容易發生暴動的原因,從網路賭博到中國想要收購某家美國石油公司的企圖。這些議題雖看似龐雜,但它們都與當代的經濟政策有關,讓讀者可以從更廣義的角度去了解經濟學。
灰色議題的大師交鋒,公共事務的反常識思考貝克和波斯納,一位是諾貝爾經濟學家,一位是聯邦法官,前者將經濟學結合社會學,後者使用經濟學分析法律,不同的背景加上不同的領域的影響,使得部落格談論的主題不僅新鮮也非常多元;從學術剽竊的嚴肅主題到性觀念的前衛話題無一不談,透過兩位學界泰斗獨特且犀利的觀點,讓讀者能以更不同的角度看待公共事務。
特殊議題推薦:●普亭的人口政策│解決俄國低生育率問題
●塞車─誰該買單?│解決塞車問題
●大學,該賺錢嗎?│營利性的大學院校
●食品禁令省了多少人命錢?│紐約的反式脂肪禁用令
●大颶風的經濟課│聯邦政府與卡崔娜颶風
※原書名:《胖子的脂肪該被抽稅嗎?:人的行為怎麼計算?經濟學人與大法官帶你看見生活、社會與世界的隱藏價格》
作者簡介:
蓋瑞•貝克(Gary Becker)
從小是個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年輕時對數學所下的功夫,對貝克日後投入經濟學領域有很大的幫助。在普林斯頓大學求學期間貝克於「個體經濟學」課程上初遇已故經濟學大師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這大大拓展了貝克的视野,並促使他取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貝克於一九九二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為著名的「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性人物,也是芝加哥大學教授。1985年起到2004年間,貝克受邀於美國《商業週刊》上發表固定的專欄,同年12月起與理查•波斯納開設本書源起的共筆部落格對談時事,並於2007年獲得美國總統自由勳章,2014年因病逝世。
貝克是首位將個體經濟學方法應用到社會學分析的經濟學家,對於「新家庭經濟學」(New Home Economics)的發展有重大貢獻。貝克也是著名的「不肖子定律」(The Rotten Kid Theorem)的創說人,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歧視經濟學》、《人力資本》、《人的行為的經濟分析》、《家庭論》等。
理査•波斯納(Richard Posner)
以優異的成續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波斯納曾在美國最高法院、聯邦自由貿易委員會及美國司法部工作。1981年獲得美國總統任命為聯邦上訴法庭首席法官,被譽為美國「最具知名度的法官」。
波斯納是「法律經濟學」(The Law and Economics Movement)運動的代表性學人,也是芝加哥經濟學派的成員。他以經濟分析的角度寫作及談論法律的觀點,其文章往往能犀利直入現實社會情沉,亦是早年美國討論發展「反托拉斯」相關法律的權威。
在身兼法學研究者及法官兩種身份下,波斯納出版了許多重要著作,其中包括《法律的經濟分析》、《法官如何思考?》等。
譯者簡介:
陳榮彬
1973年生,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目前為台灣大學台文所與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業為英、法、美、台等國現代主義都市小說。譯作總計近三十本,包括小說大師費茲傑羅第一本作品《塵世樂園》(南方家園),曾以《繪畫與眼淚》(左岸)和《血之祕史》(大塊)兩度獲得《中國時報》開卷版所頒發之翻譯類十大好書,另有單篇譯作數十篇刊登於《BBC知識》、《孤獨星球》與《探索頻道雜誌》等期刊。
楊士奇
1974年生,政治大學哲學博士,博士論文為:《論代間正義:一個羅爾斯式的觀點》。研究領域為倫理學、法政哲學,現為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助理教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經典推薦】
「免學費!本書是讓你一窺芝加哥學派經濟學的最佳入門教材。」
──《芝加哥論壇報》
「如果説貝克的思考有什麼指導原則,那就是他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行為,而且這種思維方式的適用性比我們原先所想像的還要廣泛,而且他認為,不管是在犯罪、結婚、管教小孩、接受教育,甚或吸毒的時候,都是會進行理性選擇的......貝克的觀點曾經面臨同行的激烈抵抗,但也曾獲得芝加哥學派大師諸如傅利曼的熱情支持,如今貝克已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 我們甚至可以説他是這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
──《金融時報》經濟專欄作家、《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作者提姆‧哈佛(Tim Harford)
「如果純粹就思想精奧的程度而言,法院裡面很少有人是能與波斯納匹敵的──或者説,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很少有人跟他一樣傑出。他的著述與文字讓他成為過去半世紀以來最常被引述的法律學者。」
──《財星》雜誌
「這本書極具權威性,也回應了許多話題,同時也妙趣橫生;我們不僅應該緊盯本書兩位作者的部落格,也該藉著這本書進行反思。」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勞倫斯‧萊辛(Lawrence Lessig)
名人推薦:【經典推薦】
「免學費!本書是讓你一窺芝加哥學派經濟學的最佳入門教材。」
──《芝加哥論壇報》
「如果説貝克的思考有什麼指導原則,那就是他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行為,而且這種思維方式的適用性比我們原先所想像的還要廣泛,而且他認為,不管是在犯罪、結婚、管教小孩、接受教育,甚或吸毒的時候,都是會進行理性選擇的......貝克的觀點曾經面臨同行的激烈抵抗,但也曾獲得芝加哥學派大師諸如傅利曼的熱情支持,如今貝克已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 我們甚至可以説他是這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
──...
章節試閱
第4部《食品禁令省了多少人命錢》
─波斯納的觀點
對紐約市禁用「反式脂肪」的看法
紐約市的健康管理委員會已經做出如下決定:在餐廳販售的食品(包括外燴與供餐服務所製作的食品)禁用反式脂肪,禁令從二○○八年年中開始全面生效。此道禁令所引發的,是有關於經濟政策的一個基本議題。
反式脂肪是一種成分大多為合成物的脂肪,被人們廣泛地運用在油炸與烘焙食品中。有非常充份的醫學證據顯示,它是導致心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能因它而提高百分之六),因為它不但會提高那些對人體不好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還會降低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而後者的效用是可以保護動脈,讓它不要受到壞膽固醇的侵害。紐約市的兩萬家餐館裡面大概有一半在烹飪時會用到反式脂肪;而所有紐約客所攝取的卡路里則約略有三分之一是來自於餐廳裡的餐點。
如果透過芝加哥學派的角度針對禁令進行嚴格的分析,我們會發現那會是一道無效的命令。紐約市的餐飲業非常競爭,所以消費者如果願意花更多錢購買不含反式脂肪的餐點,每個業者都會感激不盡;因此,用這種手段強迫他們掏出更多錢,而不是由他們自己來做決定,只是顯得政府太愛管東管西了,一點道理也沒有。如果餐廳鎖定的是注意健康的食客,一定會把食材裡面沒有反式脂肪當作廣告號召,或者是在菜單的每一道菜上面標示反式脂肪的含量。其他餐廳的供食對象則是那些喜歡便宜餐點更勝於健康訴求的食客。因此,即便有些人寧願少花一點錢,冒著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沒關係,但是禁令一下,卻讓他們必須多花錢才能到餐廳吃飯。這一群人裡面,有些是很少去餐廳吃飯的,而且在家煮飯會避開反式脂肪,所以去餐廳吃飯所帶來的健康威脅並不大。其他則是一些不相信醫學見解的人(而且這種見解也常常出錯),或者他們認為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更為美味,也有可能他們覺得那一道禁令是政治壓力的產物——施壓者有可能是反式脂肪的替代品(例如玉米油)的製造商,或者是那些自願捨棄反式脂肪的餐廳,但是它們又不想讓那些使用反式脂肪的餐廳佔有較便宜的競爭優勢。此外,該道禁令的執行會讓紐約市政府花更多錢,結果是一群已經被課重稅的市民還要因此而被加稅。因為紐約市有一半的餐廳還持續使用反式脂肪,這顯示絕大部分的消費者都不支持這道禁令。
上述的分析中並未涉及某種成本——諷刺的是,對這種成本著力最深的偉大經濟學家喬治.史蒂格勒(George Stigler)也是芝加哥學派的,因其努力才使它成為主流經濟學分析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資訊成本」。然而,要告知消費者有關反式脂肪的訊息,似乎不需要多少成本——如果消費者想知道,餐廳只要說他們有用或沒用就好,如果他們騙人,那就要準備吃團體訴訟的官司。但是,在「散布訊息」與「吸收訊息」所需的成本之間有極大的差別。如果同一區的幾家加油站賣的同等級汽油在售價上會有些許不同,理由也許在於消費者不想開車到別間加油站去確認哪裡的價格最低,因為他們所花費的時間(與汽油)一定比那些價差還多。但如果真的有消費者大費周章地去調查,很容易就可以了解他所獲得的資訊。
但是反式脂肪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許多人壓根兒沒聽過它是什麼,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它(很可能)會損害健康,而且最重要的是,除了醫生與營養師之類的人士,沒有人知道反式脂肪會造成多少傷害,要吃多少才會。也就是說,人們不知道反式脂肪有多危險,他們的食用量會造成多少危險,還有他們去餐廳吃飯的行為會增加多少反式脂肪的攝取量。簡而言之,去餐廳用餐時避開反式脂肪到底會有多少好處,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除了少數習慣杞人憂天的人,或者是心臟病患者,誰願意在餐廳裡看到倒胃口的菜單,每一道菜旁邊都列著反式脂肪的含量以及食用那道菜有多危險(搞不好上面還印有骷顱頭和交叉的人骨圖形)?事實上,要向用餐的人解釋反式脂肪的危險性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有多危險取決於他們的每日平均攝取量,這一點不管是用餐者或餐廳都不知道。
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我們不相信政府對經濟體系的管制會有什麼好處,還是必須正視一個可能性:對於反式脂肪的禁令的確能夠促進紐約客們的福祉,因為他們不須耗費太多成本就可以吸收這道禁令的好處,正好符合大部份人的偏好。
透過一個很粗略的成本―效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根據這道禁令的支持者們預估,禁令上路後,紐約市因為心臟病而喪生的人每年會減少五百個。我們可以把這個預估視為最大值。這數字在我看來是太高了一點,因為紐約市每年因為心臟病去世的只有兩萬五千人,光是禁止餐廳使用反式脂肪似乎不太可能造成心臟病死亡率下降兩個百分點。如果五百這個數字站得住腳,再加上從一般經濟估算的角度可以算出,每一條美國人的人命價值七百萬美金(估算所根據的是趨險行為,因為它可以顯示出,為了避開死亡的風險,一般美國人願意付出多少代價);如果救了五百條人命,等於是創造出價值三十五億的利益。(這個數據也太高了,但是稍後我會予以修正。)就成本而言,餐飲業對這道禁令同感憤慨,而且禁令的支持者們說,用其他東西來取代反式脂肪完全不會導致成本的增加,這也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如果真的不會增加成本,那麼多年前開始有人說反式脂肪與心臟病有關時,它應該就被換掉了);儘管如此,我還沒看到有證據顯示會增加鉅額成本。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紐約市已經有一半的餐廳不再使用反式脂肪了,但是沒有人說餐點的價格大幅上漲。而且,那些反式脂肪的替代品之製造成本看來也不會比較高——反式脂肪的唯一優點只在於它可以讓食物在架上放更久。這一點對於餐廳來講是重要的,因為他們可以少丟一點賣不出去的食物,藉此省錢,但如果不用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紐約市餐飲業的年度銷售額為九十五億美元。我不知道那些已經不使用反式脂肪的餐廳在這個數字裡佔多少百分比,所以我保守地假設那些持續使用反式脂肪的餐廳所佔的營業額是六十億美元。假設這道禁令會讓它們的成本上升一個百分點——但這數字似乎是太高了,因為餐廳的主要成本是薪資支出,這部分並不會受影響,而食物的成本所受影響也不大(食物能擺在架上的時間變短也只是意味著出售的食物裡必須有更多被人買走)。顯然反式脂肪的替代品並不會影響食物的風味。
六十億美元的百分之一就是六千萬。我算出的三十五億利益顯然比六千萬成本這個數字大很多,可能兩者之差距是太大了。剛剛說的五百人裡面可能有許多是心臟病的晚期患者,他們的壽命本來就已縮減,生命的價值也降低,這都與反式脂肪無關。還有大部分因為心臟病而去世的都是老人(紐約市因為心臟病而死亡的人口裡只有百分之十二的年紀在六十五歲以下),他們的生命價值也比一般人低——儘管大部分的老人對生命仍有許多依戀,與此一致的是許多研究顯示,一般而言老人實際上比年輕人還快樂。還有,原來真的會有五百人因為吃了餐廳裡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而死亡?這也是值得懷疑的。但是,假設我把這個數字削減為一百,並且假設這一百人的平均生命價值只有一百萬,還是可以得出價值一億的利益,不但比業界增加的成本大很多,也足以抵銷那些因為執行禁令而衍生的成本。此外,這個數字還排除了那些得了心臟病,但是並未因而死亡的人(或者尚未死亡)。心臟病即使未造成患者的死亡,還是會讓他們飽受折磨。
在計算利益的價值時我也沒有把外部利益算進去——也就是對於那些並未罹患心臟病的人(或者是那些從未在餐廳裡吃飯的人)而言的利益;他們雖未得病,但是當那些患者享受醫療保險,獲得醫療津貼時,也算是取得了他們的補助,而且如果投保同一家保險公司,不管得病與否,也都是共同分攤風險。我之所以把它排除掉是因為不確定它真的是一種外部利益。就算心臟病這種疾病被徹底根除,醫療照護支出的總額也許不會因此大幅縮減,因為這只會造成其他疾病的患者與死者之增多(例如癌症。各種疾病之間事實上具有一種競爭關係;如果某人未受到某一種疾病的侵害,那另一種疾病等於多了一個「下手」的對象。)而且這也會增加人口的平均年齡,最後的結果是政府需要更多津貼支出,所以要課更重的稅。
我的成本―效益分析必然只是高度嘗試性的。然而,分析的結果讓我傾向於贊同反式脂肪的禁令。我預估自由派的人士會表達強烈的反對意見。
─貝克的評論
評紐約的反式脂肪禁令
攝取太多反式脂肪可能會承擔什麼風險?波斯納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精彩的經濟學分析,但我相信他的結論卻是錯誤的,因為重點並不在於紐約市政府對於反式脂肪的禁令是否有正當理由。在我看來,這道禁令只是進一步證明了,不管是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地方或中央政府已經走入了一個「保姆政府」(nanny state)的趨勢。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之下,它們就認定一般消費者太過無知,所以不能根據自身的利益做出決定——特別是有關於健康的決定,當然也包括其他方面。
波斯納先用所謂「芝加哥學派」的論證完整地說明了為什麼這樣一道禁令是沒有必要而且討人厭的。但是我認為這一種論證並不具說服力,也許很多讀者對我會有這種看法並不感到意外。他也不接受這種論證,理由是他相信消費者們真的完全不了解反式脂肪。波斯納的主要論證並不在於去餐廳吃飯的人不知道哪一家使用反式脂肪,也不在於只有餐廳知道反式脂肪的缺點,但消費者不知道。
他主要關切的是,他認為消費者們很難去「吸收」有關反式脂肪的訊息。至於這方面的資訊特別難以吸收的理由何在,他列出了幾個,包括: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反式脂肪會造成哪些健康風險,消費者不知道他們對於這種脂肪的總攝取量有多少,還有消費者們也不知道有人宣稱那些反式脂肪的替代品並不會減損食物的風味。簡而言之,根據波斯納的看法,雖然有人聲稱,避免使用反式脂肪或減少用量所帶來的利益遠遠超過這種做法所需付出的成本,但是消費者並不知道這一點。
我自己的判斷是,的確有充分證據顯示反式脂肪會導致罹患心臟病,但仍有待確認的是各種不同攝取量會造成哪些不同程度的傷害。就我所知,各種科學證據的最佳概述是由大流士.莫札法瑞恩(Darius Mozaffarian)等人所寫的〈反式脂肪酸與心血管疾病〉(刊載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一文。該文的幾位作者非常仔細地檢視許多研究,其中幾份研究所用的是隨機取樣而來的少量樣本。據估計,一般攝取量對於心血管疾病所產生的平均效應通常是很大的,但是他們所分析的一組最佳數據(信心水準為百分之九十五)不能排除的一項結論是:反式脂肪對於這種疾病可能沒有影響,或者影響甚小。所以,一般攝取量的反式脂肪是否真的對心血管疾病很大影響?根據這些研究的分析,對於這種說法我只有幾分信心。
波斯納宣稱消費者並不了解反式脂肪,也沒有能力吸收相關的資訊。事實上,相關的證據並不能駁倒他的說法。但是,如果消費者真的那麼不了解反式脂肪,為什麼在這道禁令發布前紐約市就有大概一半的餐廳並未使用反式脂肪?(雖然這些餐廳可能本來就比較容易把反式脂肪排除在食材之外。)為什麼一般超市與其他雜貨店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反式脂肪食品在陳列架上消失無蹤?還有,那些在餐廳大啖高含量反式脂肪食品的人搞不好在家完全不吃反式脂肪食品。而且,反式脂肪食品的主要食用者都是年輕人。上述的那些事實與其他我們不知道的變數都讓我們有理由對波斯納的說法存疑。而且,相當數量的反式脂肪會引發心臟病的證據被提出後,在過去數年間,餐飲業很快地做出了相關的處置,其效率的確是非常值得稱許的。而我剛剛引述的那篇文章卻一直到八個月前才出現。
也有證據顯示,對於其他跟健康有關的訊息,消費者的反應速度也是很快。例如,根據一些研究的紀錄,在一九八○年代有人提出證據顯示高鹽分會引發壞高血壓問題(如今這種說法已經被視為過度誇大了),之後很快就出現食鹽攝取量下降與低鹽食品紛紛上市的現象。
至於年輕人為何會因為食用薯條和大麥克等食物而成為反式脂肪、膽固醇與卡路里的主要攝取者,也許不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那些東西。反而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隱約意識到,等到他們老了,成為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高危險群以後,很可能就會有新藥出現;如今這些食物因為各種負面影響而看來是不健康的,但到時候那些影響也不會有問題。「立普妥」(Lipitor)和相似的藥物已經可以大幅減低「壞」膽固醇數值過高的問題,各大藥廠也相信不久後就會有新藥可以用來提升人體的「好」膽固醇含量。所以,就今日的醫學知識而言,持續攝取反式脂肪可能會對健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即便如此,多年後等到現在的年輕人容易罹患心臟病時,情勢可能就改觀了。納稅人可能要為未來的新藥多付不少錢,但那卻是另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了。
根據波斯納的假設,我們可以預期兩種可能的狀況:或者是餐廳因為這一股壓力而開始完全不用反式脂肪,但也有可能不用反式脂肪卻對消費者產生不利的情況。波斯納一開始預估,紐約市餐廳開始停止使用反式脂肪以後,會創造出價值三十五億美金的利益,而他認為,為了遵守這道禁令,餐廳在成本方面最多會增加六千萬美金。接下來我們可以算出,如果持續攝取反式脂肪,就算那些僅僅一知半解的消費者認為只有百分之二的可能性會導致健康上的嚴重後果,其所衍生的成本還是超過餐廳使用反式脂肪所帶來的低價利益(0.02 × 六十五億美元所得出的數字大於一億美元)。這些大至上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消費者也都只會光顧不使用反式脂肪的餐廳;因此其他餐廳就必須進行修正,否則就不用做生意了。
至於不使用反式脂肪所會帶來的利益,根據波斯納的估算,最小值是一億美元,同時他也認為,餐廳因為不用反式脂肪而必須增加的成本其實可以估得更低——我們姑且認為此一成本是三千萬美元。如果我們再加上反式脂肪的美味所帶來的一點小小利益(我從《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所引述的那篇文章的確承認反式脂肪具有「增添風味」的效果),實施禁令所需付出的全部成本就等於或大於其全部利益了。舉例說來,假設紐約市有一百萬人,他們一年平均在餐廳用餐兩百次。如果他們認為每一餐因為反式脂肪所帶來的美味只價值三十五分錢,禁令實施後等於是讓消費者因為錯失那種美味而每年損失七千萬美元。因此那一道禁令的全部成本已經等於其全部利益了。
如果這一道對於反式脂肪的禁令不一定能讓消費者有所收穫,甚至可能讓他們有所損失,而且禁令開始實施後如果要改回來,在政治上有其困難度,我們真的希望看到政府這樣堅持下去嗎?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在政治上要提出修正有多困難:根據新的證據顯示,要求車內加裝兒童安全座椅也許會增加他們在車禍中受傷的風險。但是我們看到有誰願意提案把法令修回來嗎?
根據上述與其他相關的計算顯示,儘管市政府或其他各層級政府都應該持續為民眾提供最佳資訊,讓大家了解反式脂肪與其他食物對於健康有何影響,但是人們到底要吃哪一種脂肪,還是應該由市場的供需原則來決定。否則的話,除了餐廳的禁令之外,我們豈不是應該進一步立法規範家裡的食物只能含有哪一種脂肪,以及多少卡路里?或者是應該像最近的義大利政府一樣荒謬,規定模特兒不能太纖瘦,否則會帶壞年輕女性,讓她們一昧地只想減重?我們發現,真的是有太多人欠缺周延的考慮,光憑有限的證據就想凌駕在個人的意志之上,讓我們連吃東西的選擇都不能自己下判斷。
第4部《食品禁令省了多少人命錢》
─波斯納的觀點
對紐約市禁用「反式脂肪」的看法
紐約市的健康管理委員會已經做出如下決定:在餐廳販售的食品(包括外燴與供餐服務所製作的食品)禁用反式脂肪,禁令從二○○八年年中開始全面生效。此道禁令所引發的,是有關於經濟政策的一個基本議題。
反式脂肪是一種成分大多為合成物的脂肪,被人們廣泛地運用在油炸與烘焙食品中。有非常充份的醫學證據顯示,它是導致心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能因它而提高百分之六),因為它不但會提高那些對人體不好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
作者序
前言 「貝克與波斯納」 部落格及本書的誕生
網際網路是一種對社會無比重要的革命性科技(想想看,它對諸如報紙等傳統新聞媒體產生了多大的影響!);而拜網路之賜,也才會有「部落格」這種主流的新興社會、政治與經濟現象。
網際網路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資訊取得方式,當然有時也會取得其實是錯誤的資訊。網路上的資訊通常有許多來源,它用一種鮮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證明了經濟學家海耶克的觀點:對於社會很重要的知識應普遍為人們所共有(他強調的「社會」是經濟面,而我們在這裡所主張的是一般的社會);還有,對於社會的一大挑戰就是,要如何才能創造出一個共享知識的機制。至於海耶克或者一般的經濟學家們所聚焦的那種機制,就是價格體系(也就是一個明確存在的市場)。價格的形成取決於買賣雙方對於物品價值與供應狀況所掌握的知識;因此,市場其實是種聚集資訊的方法。但是,有沒有其他機制可以用來聚集資訊?
網際網路為我們提供一個可能的解答。最新的機制就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所謂「部落格空間」(blogosphere)。透過網際網路,人們能夠迅速共同累積的,包括部落客們創造出來的觀念與意見、事實與意象,還有報導與學術研究(當然,能夠累積就意味著也能夠修正、改進與發揮)。「部落格空間」不是一個有明確價格與金錢報酬的體系,因為在這領域裡,提供資訊的人並不期待自己能夠藉此獲得金錢報酬或其他財務上的獎賞—不過,的確有些部落客設法獲取廣告收入,另一些(包括本書作者)則靠出書牟利。
儘管如此,「部落格空間」還是可以被視為某種形式的「市場」,雖然使用者不用出價購買知識(因為不管對部落客或部落格的讀者而言,最主要的成本就是時間),但有數以千萬計的參與者透過知識的提供來進行互動。當然也有其他不涉及具體報酬的「市場」,例如各個兄弟會組織或者尋找婚配對象的活動。但一來「部落格空間」是全新的,二來它的前提是電子革命以及隨之誕生的網際網路。略去廣告收益不論(但我們的部落格就沒有刊登廣告),在部落格上寫東西而獲得報酬,並不是一種常態,因為「po文」而獲得的報酬通常只是一種書寫的樂趣(例如在維基百科上寫東西),或者是表達意見的樂趣,還有在網路上看到自己名字的樂趣。
第一份「網路日誌」(或稱部落格)是大約在十年前於美國創立的,此後其數量不斷迅速增加。沒有人能掌握部落格的精確數量,主要是因為每天在這世界上都有許多新的部落格誕生。大多數部落格都是個人的日誌,讀者僅限於家人與密友。相對來講,只有少數部落格是寫給人數較多的讀者群看的(但是就這種部落格的數量本身來看,已經算是很多了)。我們姑且稱這一類部落格為「網絡部落格」。它們有些主要是提供各種網路資源的連結,讓大家能掌握新聞與他人的意見(它們也會提供其他部落格的連結);還有一些則是常常提供(通常是每天提供)政治或其他議題(例如文化議題)的評論。這一類部落格,我們則稱之為「意見部落格」(opinion blogs)。
學者披上戰袍:尖銳不失活潑,嚴肅卻也新鮮
從二○○四年十二月開始,我們的「貝克─波斯納部落格」誕生了(網址是:http://uchicagolaw.typepad.com/beckerposner/)。它是一個不遵循傳統模式的「意見部落格」。我們一週只「po文」一次,每次論及的都是大家關切的議題。我們「po文」的方式,是由其中一人針對某個議題先寫一篇短文,再由另一人提供更為簡要的評論。這樣的模式讓我們可以利用網路形成一個討論平台,針對重大議題進行嚴肅但不失新鮮,尖銳但不失活潑的分析。因為我們並未每天「po文」,也不會提供其他網址的連結(只有少數的例外),而且部落格文字的性質是簡要的論述文,不是像聊天一樣的非正式隨筆,所以我們並未融入目前發展出來的部落格主流文化中。但是所謂的主流也不應該被限定在如此狹小的範圍中。
作者之一(貝克)是曾獲頒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他的學術著作涵蓋了廣泛的經濟議題,像是教育、歧視、勞動、家庭、犯罪、成癮行為與移民等等;除此之外,多年來他也在美國《商業週刊》上有個每月出現一次的專欄。而波斯納也會幫媒體寫一些東西,有一段時間還幫《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撰寫專欄。我們認為相較於雜誌上的專欄而言,部落格有三個優勢:首先,它可以引發更多的評論,因為「po文」評論比寫信給編輯來得簡單,也因為報紙和雜誌通常不願給讀者來信太多的刊登空間。它們登出的來信少,也因而影響讀者寫信的意願。其次,部落格能夠吸引的讀者更勝於雜誌專欄,因為我們發表文章的頻率更高了(由每月一次提高為每週一次)。這也顯示部落格與雜誌在形式上本來就是相對的,而今專欄也可以不用跟雜誌綁在一起。(例如,讀者不必因為想閱讀貝克寫的東西而訂閱《商業週刊》。)
波斯納不但是一位聯邦上訴法院法官,也是位作家。他寫的書與文章涵蓋各類領域,包括反托拉斯、智慧財產權,以及其他將經濟學應用於法律的領域,但也包括其他議題,例如彈劾、選舉爭議與國家安全等等。基於法官倫理的規範,波斯納不能對訴訟案件公開表達意見(不管該案是否已進入審查程序),也不能參與政治(也就是說,不能為候選人背書);因此有些議題看來可能是我們一定會有興趣的,但是在部落格裡卻必須予以迴避。
這本書裡所收集的文章,都是我們創立部落格後兩年又三個月裡的「po文」(時間最晚的一篇是在二○○七年三月四日出現的),一共有一百二十五篇以上的論述文與評論。它們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從全球暖化到紐約禁用反式脂肪的問題,從國際援助到濫用藥物的運動員,從收費道路的委託民營到法國容易發生暴動的原因,從網路賭博到中國想要收購某家美國石油公司的企圖,從哈佛大學的管理方式到同志婚姻,從孤兒藥到酒駕,從非洲的抗愛滋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的花費。
這些部落格的主題看似雜多,但它們背後的共通點在於:都與當代的經濟政策有關─前提是我們要先從廣義的角度去了解什麼是經濟學。(相關說明將於後面呈現。)
我們部落格裡的文字都是非正式的論述,它們充滿話題性,並且與政策息息相關,但是不會涉及抽象的經濟學議題,也不會運用專業的經濟學方法,而且總是以豐富的經驗知識為立論基礎。而且我們所進行的也不能說是一般意義下「經濟學」分析。只要是與政策有關的因素,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列入考慮範圍。
即時迴響的樂趣
當初的「po文」大致上都在本書中被如實重現,只修正了一些印刷上的錯誤,還有標點符號與文體上也有些微更動。我們按照主題將「po文」內容予以分類,計有下列幾個部分:「性與人口」、「財產權」、「大學」、「誘因」、「工作與雇用」、「災害與環境」、「犯罪與刑罰,以及恐怖主義」與「世界」。很多「po文」內容與上述幾個部分裡的兩者(或兩者以上)有關,遇到這種狀況,我們會把它們擺在相關性最高的一部分。每一部分的篇章主要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但是在不同時間發表的相同議題內容,會被放進同一篇章裡。因為部分「po文」內容在我們寫下這些文字之際(二○○八年十二月)已經有四年之久了,為了反映出我們後來的一些新想法,在每一個部後面,我們還加上了一個「後記」(還有一部分理由是為了回應人們在部落格留下的評論)。我們要感謝賈斯汀.艾利斯(Justin Ellis)、安東尼.韓克(Anthony Henke)、愛麗森.塞德(Alison Sider)與麥可.索普(Michael Thorpe)等人,因為他們提供的研究協助,我們才能完成「後記」,同時也感謝他們修正原文的錯誤以及刪除部分內容。蓋瑞.貝克也想在此向他的妻子吉蒂.貝克(Guity N. Becker)致謝,她對他的原文初稿曾提供非常有價值的評論。
與報章雜誌的評論文章或專欄相較,部落格形式有一個更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如前面所說),部落格的內容可以引起更多的讀者反應。我們的部落格的確引發了許多評論,它們通常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寫出來的,有時我們也會在部落格上予以回應。因為篇幅限制,我們無法在本書中囊括讀者們的評論以及我們的回應,但它們還是都留在部落格上。
我們的部落格有一個特點是只要搜尋裡面的「po文」內容,讀者的評論以及我們的回應也會隨之一起出現。我們倆都有全職工作在身,所以每週能用來寫部落格的時間有限,因此讀者不應期待部落格內容能具有學理的深度與透徹。但希望內容的新鮮與活潑特質能夠補強它們在學理上的不足。
因為我們的部落格不討論抽象的經濟學原則,而且我們的讀者也大多不是專業的經濟學家,所以如果要加強這篇前言的用處,應該用它來介紹一些我們在分析公共政策議題時所憑藉的指導性原則。
最關心的事:人會怎麼選擇?
至於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性選擇」的原則。所謂理性選擇,意謂的不是要透過深思熟慮的思考過程來選擇,甚至也不是針對不同選項的利弊得失來評估其優劣,而只是選擇者依據其自身目的,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選出一個恰當的手段,不管此手段為何。這個原則假設人們都是理性選擇者,透過這種方式來理解人類行為,將會獲得豐富而具說服力的成效。當然它不是一個完全沒有錯誤的指導原則,例如近年來許多認知心理學家就曾對所謂「理性行為」的許多面向提出強烈抨擊。
在理性選擇中,那些足以決定手段的目的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利他的行為是常見的,特別是在家庭中。但是,跟理性行為的假設一樣,狹隘的自利行為假設一樣可以用來解釋相當多的現象。大部分的人在從事許多領域的活動時,往往是以自利為導向;當我們在考慮如何制定公共政策時,如果忽略了這一點,是很冒險的。
我們之所以會注意到誘因機制(incentives)在人類行為與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因為有一種模式將人類視為自利選擇者。在過去,人們的確認為經濟學所研究的是一個明確的市場,在其中除了有貨物的買賣之外,還有例如通貨膨脹與失業等種種經濟現象;如今經濟學有了一個較新而且廣義的定義,它所研究的是,當誘因出現改變的情況時,個人或組織將會有什麼反應,而理性選擇就是被當成這些反應的主要指導原則。
誘因機制會隨著利潤或者成本的增減而有所改變。所以,當貨物價格上揚時,用來刺激購買這項貨物的誘因也隨之降低。所以,舉例來講,最近世界的油價因為需求量增加而高漲,這一方面激勵了產油國提高出口量,但另一方面因為價格增加,也使油的消費量減少。對於供給者來講,價格增加是一種利潤,但對於消費者而言卻是一種成本,所以兩方面的反應是相反的。同樣的道理,近年來大家比較清楚反式脂肪對健康會造成哪些傷害,在誘因減退的情況下,購買反式脂肪食品的意願也就降低了。
不管是公共政策的改變,或者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變遷,通常都深深影響著個人與公司的誘因機制,我們的部落格討論了許多影響的實例,像是資本稅(taxes on capital)對於投資的影響,人們如何回應卡崔娜颶風所帶來的種種破壞,還有倫敦市開徵的「汽車通勤稅」(automobile-commuting tax)是否影響了開往倫敦市中心的汽車數量,以及徵收排碳稅(carbon tax)將如何影響興建核能電廠的商機。
當誘因機制改變時,不同的個人與組織會有何回應,而這些回應又如何決定群體的集體回應方式?基本上所有公共政策的議題都是環繞著這個問題打轉的。舉例來說,當資本稅調升時,對於不同的資本持有者會有不同影響,但是經濟學家所研究的卻是一個經濟體或產業的資本總額,而且他們常常認為經濟範疇是受到特定個人的影響,殊不知經濟對個人也有影響。
為了瞭解這些群體的回應方式,我們必須針對市場的運作機制發展出一套分析方式─無論是正式的市場,例如股市,或者是非正式的市場,例如婚姻的市場。與市場的集體回應方式相較,具代表性或典型的個人與組織的回應方式有可能是大相逕庭的。這就是為何經濟學家在分析市場時總是不會忽略個人行為,而且在這方面付出許多心血。同時這也可以用來說明,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旨趣往往是不同的。心理學家也研究個人行為,但是他們比較不重視群體對於激勵機制與種種約束所進行的回應─不過,群體對於刺激的回應方式的確是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焦點。
當我們在了解成本與利潤的影響時,切莫將成本與金錢方面的支出混為一談。從社會整體的觀點而言(與個人的觀點截然有別),一筆錢從某人手上移轉到另一個人手上,並不能說是一種成本,因為它只是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儘管這種轉移可能要靠人為努力還有資源的耗費才能達成,而它們就是某種形式的成本。為了尋找想要購買的貨物而花費時間,顯然是一種成本,因為如果把時間用來做別的事,就可以創造價值;但它不是一種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成本。對於經濟學家而言,一件消費貨品的「完整價格」,是售價、尋貨成本(主要是時間)與使用貨物時間等三者的總和。我們在部落格裡總是在嘗試的一件事,就是確認並且評估各種活動的完整成本或價格。
個人或組織的利益與成本有時會受到各種行動的影響,至於會受什麼影響,主要取決於這些行動是由選擇的主體所造成的,還是另有其人。
如果你捐款給慈善機構,你一定可以拿到免稅證明,否則你就不會捐款;但是每個可能捐款的人所拿到的免稅證明金額一定遠遠不如所有獲贈者實際取得的利益;否則的話,慈善捐款的金額一定會更多。相似的,一家污染環境的工廠會危及員工的健康,使其工作環境惡化,而且這可能會使它必須支付更多的薪水或者醫療津貼。就此而論,工人所付出的成本可能也是工廠必須付出的成本。但是,大多數因為污染而衍生出的成本卻必須要由那些與工廠毫無關係的人承擔─他們與工廠之間不具備契約關係,也沒有訂約的可能,因為訂約所需的成本太高了(這種成本在經濟學中稱之為「交易成本」)。因為工廠的經營者與老闆通常是以自利為中心的,所以當他們在決定要花多少錢來控制污染時,不太可能會受到這些「外部成本」的影響。有關外部利益與外部成本的問題,
當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全球暖化─它的一個重要成因就是人類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層裡面。發電廠若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必須增加自身的成本,但是這種做法所衍生出來的利益卻主要是由其他人受惠;相同的,二氧化碳排放所衍生出來的成本,主要的承受者是他人,而非排放者自身。
得與失之間的經濟眼光
與成本必須有所區別的是我們在部落格裡面不斷使用的另一個經濟學的概念:經濟租(rents)。如果將成本用於生產中,所得到的回報與成本間的差額就是經濟租(不可與租金混為一談)。最典型的例子是肥沃的農地。如果對於某種農產品的需求量太高,連最肥沃的土地也生產不出所需產量,較貧脊的土地(也就是生產成本較高的土地)也會被拿來進行生產。市場價格就因為這一部分的生產成本偏高所以也要隨之拉高,因此在一個具有競爭性的市場中,價格等於市場所需最後一個生產單位的生產成本。這一筆生產成本會超過最肥沃土地的生產成本,因此市場價格也會超過此一成本;由此可知,這片肥沃土地的地主們可以取得超過成本的售價。
經濟租的另一個例子是流行藝人們的高所得─這些藝人具有不可取代性(就像那些貧脊的農地也不能完全取代肥沃的農地),所以他們在提供服務時可以開出超過服務成本的價格。順帶一提的是,這也說明了對於經濟學家而言的一個重點(這一點從消費者尋貨成本的討論中就可以看出其端倪):「成本」就是「機會成本」。藝人之所以可以獲得經濟租,原因在於他們如果去做其他工作,取得的報酬較少:如果不當藝人,一位流行歌手最好的工作可能只是去當服務生,薪水只有藝人收入的零頭。服務生的薪水是他們為了當歌手而放棄的,可以說是其演藝事業的成本(當然,要成為歌手還有其他成本,包括訓練費用、經紀人的費用,以及服飾的開銷)。他們的歌手收入與遠遠不及這筆收入的服務生薪水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此差距就是其經濟租。
「競租」(rent-seeking)則與經濟租有關,但卻是截然有別的一種行為。它主要是一種把他人的財富轉移到自己身上的行為,有時這種行為以政府補助或者其他恩賜的形式出現,有時候則是金融市場中的投機行為。競租是一種人類生而有之的衝動,但是它也會為社會帶來浪費。這種收穫雖然是一種前景,但是為求收穫,必定有相關的開銷;這些開銷如果只是讓競租者達成財富轉移,而沒能創造價值,對於社會而言就是一種浪費。我們可以用「專利競賽」來當作例子:專利是經濟租的可能來源,因為專利所帶來的收入可能高出專利品的發明與生產成本─理由在於,如果出現競爭,將使專利擁有人無法獲得超出生產成本的回報,但是專利將避免競爭狀況的發生。因為大家競相成為第一個取得專利的發明人,專利競賽的社會價值在於它可以加快發明創作的速度;但如果增加的速度有限,此一社會價值可能遠遠低於公司在參與競爭時所耗費的成本。
在分析經濟政策時,制度性管理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各種主要的制度包括市場、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大部分的美國大學都是),以及其他的慈善基金會。市場(交易)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社會福祉通常是透過自利行為而獲得提昇的。最主要的理由在於,兩個自利的人除非預期交易可以使自己更好過,否則就不會進行交易;因此,除非交易會在經濟體系中的別處造成負面影響(例如,被交易的產品在製造時會衍生污染問題),否則交易就會增加福祉。如同前面已經提及的經濟學家海耶克所強調的,市場的另一個特色在於匯集資訊(不過,透過目前的金融風暴,我們也可以看出資訊並不總是能夠有效地匯集),因為從價格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出有關供需的簡要資訊。
有些組織可能沒有這個特色,因此衍生出所謂的「代理成本」:會有這種成本,是因為委託者(例如公司)必須設法確保業務執行者(agent,此處泛指指公司或任何機構與類似組織的員工,因為他們都是受組織的委託來執行業務,所以稱為業務執行者。)按照委託者的利益,而非自身的利益行事。在市場以外的組織裡面(例如與一般公司行號截然有別的政府機構和非營利組織),這種代理成本特別高,因為那些組織的業務執行者即使有不忠心或表現不佳的狀況,也沒有很強的市場訊息可以獲知,或者是,要按照這些訊息來做出回應是有困難的。
在這篇前言中,我們用抽象的方式來表現各種經濟原則,這讓它們看來不著邊際,與實際問題無關。希望在本書各篇po文將這些原則加以應用之後,可以化解這種印象。
前言 「貝克與波斯納」 部落格及本書的誕生
網際網路是一種對社會無比重要的革命性科技(想想看,它對諸如報紙等傳統新聞媒體產生了多大的影響!);而拜網路之賜,也才會有「部落格」這種主流的新興社會、政治與經濟現象。
網際網路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資訊取得方式,當然有時也會取得其實是錯誤的資訊。網路上的資訊通常有許多來源,它用一種鮮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證明了經濟學家海耶克的觀點:對於社會很重要的知識應普遍為人們所共有(他強調的「社會」是經濟面,而我們在這裡所主張的是一般的社會);還有,對於社會的一大挑戰就是...
目錄
前言 「貝克與波斯納」 部落格及本書的誕生
第1部 婚姻這事兒落伍了嗎?談「性與人口」
1 經濟眼光看性觀念│性革命
2 同志,可以結婚嗎?│同志婚姻的法律經濟問題
3 一夫一妻好不好?│多偶制合法化問題
4 生男生女,預先決定?│胎兒的性別篩選
5 移民太多怎麼辦?│移民權與移民政策
6 普亭的人口政策│解決俄國低生育率問題
第1部後記
第2部 我的器官可以賣嗎?談「財產權」
7 政府拿走了我的東西?│徵用權與公共用途
8 大藥廠賺錢,能救更多命嗎?│藥物專利
9 「分享」和「小偷」的界限│葛羅克斯特案
10 誰來研發罕疾藥?│孤兒藥品與智財權
11 器官市場好不好?│器官買賣與移植
12 塞車─誰該買單?│解決塞車問題
13 這條路是「別人的」?│道路的私有化
第2部後記
第3部 食古不化的學校?談「大學」
14 絕對原創,還是抄襲?│關於學術剽竊
15 為什麼有些飯碗摔不破?│學術的終身職
16 大學,該賺錢嗎?│營利性的大學院校
17 學校排名,有多真實?│大學的排名的經濟學
第3部後記
第4部 胖子的脂肪該被抽稅嗎?談「誘因」
18 向垃圾食品宣戰?│徵收脂肪稅
19 食品禁令省了多少人命錢?│紐約的反式脂肪禁用令
20 要自由,又要管東管西?│自由主義的家長制
21 誰害了大賣場勞工失業?│芝加哥市的大賣場勞動新法令
第4部後記
第5部 上班,有公平這回事嗎?談「工作與就業」
22 活到老,判到老?│法官該有任期職嗎?
23 公務員的產值與工作權│「旋轉門」的經濟學
24 令人眼紅的CEO薪水│美國企業執行長的報酬計算
25 收入不平等一定是壞事嗎?│別擔心美國的財富不均問題
26 挑戰企業的「非賺錢」業務│股東價值外的公司社會責任
第5部後記
第6部 防治天災的投資建議│談「環境與災難」
27 大海嘯的風險課│海嘯與災難經濟學
28 大災難的成本課│重大災難和「善良的撒馬利亞人」問題
29 大颶風的經濟課│聯邦政府與卡崔娜颶風
30 追擊「災難財」的元凶│誰哄抬了災難後的物價
31 全球暖化的數學課│全球暖化與折現率
32 水資源的效率課│怎樣有效節約用水
第6部後記
第7部 處罰壞人,就是件好事嗎?談「犯罪、刑罰與恐怖主義」
33 死刑的經濟考題│死刑的嚇阻與存廢爭論
34 運動員的禁藥賭注學│體壇的禁藥問題
35 酒駕肇事的成本計算│酒駕的徵罰
36 賭徒的連線禁令│網路賭博禁與不禁
37 先發制人是贏家│談反恐與「預防性戰爭」
38 定義「某種人」的歧視│談「種族剖繪」
39 民營化的軍隊?│國安業務民營化
40 反恐預算怎麼編最有效?│反恐預算縮減問題
41 人人都說有罪的事│集體式懲罰
第7部後記
第8部 全球新聞經濟學│談「世界」
42 政府能創造繁榮嗎?│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之爭
43 國家大小怎樣最好?│小而美的國家規模?
44 被誤用的美國民主│哈瑪斯、巴勒斯坦和民主的經濟學
45 搜尋巨人來到長城下│Google在中國
46 為國民的習慣算算價格│國家的經濟文化
47 翻開鄉村銀行的帳本│關於小額信貸
48 測量全球的富有與貧窮│世界的不平等問題
49 美國國際金援的效率測量│美國該提供外援嗎?
第8部後記
前言 「貝克與波斯納」 部落格及本書的誕生
第1部 婚姻這事兒落伍了嗎?談「性與人口」
1 經濟眼光看性觀念│性革命
2 同志,可以結婚嗎?│同志婚姻的法律經濟問題
3 一夫一妻好不好?│多偶制合法化問題
4 生男生女,預先決定?│胎兒的性別篩選
5 移民太多怎麼辦?│移民權與移民政策
6 普亭的人口政策│解決俄國低生育率問題
第1部後記
第2部 我的器官可以賣嗎?談「財產權」
7 政府拿走了我的東西?│徵用權與公共用途
8 大藥廠賺錢,能救更多命嗎?│藥物專利
9 「分享」和「小偷」的界限│葛羅克斯特案
10 誰來...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寫出版出版日期:2015-10-08ISBN/ISSN:978986569524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28頁開數:16*22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