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充滿衝突、混亂、與對立的時刻,
用這本書讓我們與世界溝通,也與懷疑論者、甚至是無神論者進行理性辯論。
本書亦改編同名電影,影視與文字同時見證。
上帝並不怕我們有問題,但是我們要把這些問題提出來!
提出這些問題不是出於對祂的敵意,而是出於對祂應許的信任!
本書引導並提醒:
◆真正的信仰並非盲目──而是植基於證據之上的。
◆生命並非偶然──在宇宙中自有其意義與目的。
◆良善與邪惡都不是幻影。
◆活著的上帝,透過基督耶穌,曾在歷史上清楚顯示過祂自己。
這本書裝備我們辯明的工具,對於那些主要觀念與爭論的重點,提供清楚、易於理解的解釋。
《神活著》一書是二十一世紀的護教之聲。
作者簡介:
萊斯‧布魯克斯〈Rice Broocks〉
是跨國、跨宗派福音運動「展翔教會」(the Every Nation family of churches)的共同發起人;此一組織目前在全球六十餘國有超過千所教會,以及數百個校園福音事工。他也是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伯特利世界教會」〈Bethel World Outreach Church〉的資深牧師,這是一個多種族、多據點的教會。他寫過一些書,包含《The Purple Book》、以及 《Every Nation in Our Generation》;畢業於密西西比州立大學,萊斯同時擁有改革宗神學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的碩士學位,以及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博士學位。
譯者簡介:
趙郁文
台大商學系工管組,政大企研所MBA,教育部公費碩士後留歐,倫敦大學國際企管博士。
曾任教於東華大學國企所與政治大學EMBA,並在創投與創業領域多年。
曾經是教授、經理人、與創業家;也曾出版《國際企業管理》(華泰)、《我這樣教出基測滿分的孩子》(大田);自大學受洗歸入基督後,經歷許多生命奇妙旅程,沿途充滿上帝的恩典帶領。在進入人生下半場後,決定順服上帝的旨意,投入榮神益人的事業。翻譯神的話語,代表著人生的另一里程碑。翻譯作品《我為什麼相信》〈大田〉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北靈糧堂 周神助牧師 特別推薦
看完這本《神活著》心裡深深感動。作者以由淺入深、娓娓道來、專業分析的角度,對三種人進行勸勉佈道:(一)追求者(二)相信者(三)懷疑者。
__淡水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呂代豪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護教的手冊,成為基督徒在屬靈爭戰上的武器,更可以作為個人信仰基礎檢視與深化的修煉工具,值得對信仰認真的個人深思體悟。
__譯者趙郁文導讀
這本書簡明扼要,卻也擲地有聲,是近年來對神存在與基督真理廣泛的論證之作。 __大衛‧艾克曼 前《時代》雜誌資深特派員
《神活著》回應了新無神論者淺薄的論點,激發基督徒對他們福音的信心,也激勵信徒在我們的時代中,進行屬靈與智識上的爭戰。 __史蒂芬‧曼斯菲爾德《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裝備自我、為主精兵 ◎譯者趙郁文
在一個充滿衝突、混亂、與對立的時代,基督徒的信仰必須堅立在真理的磐石上,更必須勇於護衛並宣揚這樣的真理,才能成為混濁世代中的一流清淺。
穿戴著真理的盔甲兵器,萊斯‧布魯克斯牧師從跨文化思辯的立場,用這本書與世界溝通,也與懷疑論者、甚至是無神論者進行理性辯論。在科學、哲學、與歷史的證據之外,作者更從生命的角度與信仰的根基出發,一步步帶領讀者勇敢地面對一切世俗的質疑、嘲諷、甚至攻擊。字裡行間,顯示的不僅是一位強悍的格鬥士,勇敢護衛自己堅守的信仰與真理;也帶領我們重新用理性檢視基督信仰的本質、復活的意義、與聖經的證據。
環顧信仰的領域裡,許多基督徒自我滿足於信仰的舒適圈中,不知道如何與外界溝通;也有許多溫良恭謹的基督徒,在面對外界錯誤扭曲的嘲諷與攻擊時,不願或不知如何回應。作者希望用此書,鼓勵基督徒勇敢地站出來,成為世界的光鹽,為主發聲;用清楚的真理邏輯,來回應外界的質疑與攻擊。但是,能夠如此的前提,是要先把自己真理的基礎重新扎根;所以,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護教的手冊,成為基督徒在屬靈爭戰上的武器,更可以作為個人信仰基礎檢視與深化的修煉工具,值得對信仰認真的個人深思體悟。
雖然這本書是在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由一位美國牧師的角度出發所寫成的,在文字的鋪陳上,有著美國文化一貫的直率與果敢,但讀者不宜用宗教衝突甚至文化對抗的偏狹觀點,來解讀此書。作者真正強調的是「扶正」—由理性思辯強化自己的信仰體質,堅守真道,而非「祛邪」—透過對懷疑、嘲諷者的攻擊與對抗,來壓服敵人,甚至製造對立;作者用自身的經驗與智慧,告訴讀者,驅除黑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散發光芒;破解偽鈔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熟習真鈔。
當信仰的根本被堅固地扎根後,不僅信仰者本身站立得穩,也能夠有智慧能力面對一切的異端邪說、與嘲諷攻擊;這才是現代理性基督徒所應抱持的態度—成為混亂時代裡的中流砥柱!
作者在他的年輕歲月中,就像絕大多數人一樣,對於刻板的宗教產生排斥,並曾有一段迷惘與追尋的歷程,最後,靠著理性的追求與基督徒的扶持,尋回自我的信仰。這樣的經驗,讓作者投身校園事奉三十餘年,也熟悉現代年輕人對信仰與生命的疑惑,屬靈上的空虛。
正是因為太多人環顧周遭,認為上帝已死、信仰虛空,太多人認為宗教是偽善的教條、自我的麻醉,所以,他勇敢地站出來大聲宣揚,用對年輕人的直率,強調上帝不僅鮮活強韌地存活至今,而且對你我的生命切身相關。在書中,我們絲毫沒有感受到作者在福音事工上的無
力,他不以福音為恥,反而竭盡所能,護衛真理的信息,把握任何的機會,向周遭的人,真誠地述說上帝的真實。這是一種僕人與勇士的忠誠特質,也是現代基督徒應具有的生活風格。
神所賜下的是剛強壯膽的心志,非謹守與疏離,祂也供應了各式軍裝、各種證據,讓基督徒不僅可以抵擋惡者的攻擊,還可以主動出擊,向世界大聲宣揚在我們這瓦器裡的寶貝。在閱讀此書時,建議讀者用一個開放的心胸,感受作者所要傳達的真理與勇氣,也傾聽上帝透過此書,對你個人的呼召。我們是有能力、也被激勵要為主做工,為主爭戰!
名人推薦:台北靈糧堂 周神助牧師 特別推薦
看完這本《神活著》心裡深深感動。作者以由淺入深、娓娓道來、專業分析的角度,對三種人進行勸勉佈道:(一)追求者(二)相信者(三)懷疑者。
__淡水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呂代豪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護教的手冊,成為基督徒在屬靈爭戰上的武器,更可以作為個人信仰基礎檢視與深化的修煉工具,值得對信仰認真的個人深思體悟。
__譯者趙郁文導讀
這本書簡明扼要,卻也擲地有聲,是近年來對神存在與基督真理廣泛的論證之作。 __大衛‧艾克曼 前《時代》雜誌資...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上帝未死
當我無神論的哥哥班(Ben),決定想要將我帶離基督教信仰時,我正念大三。當時的我,看來像是個容易被說服的標的,我剛成為一個基督徒,而班正在達拉斯的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修習第三年的法學院課程,他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已經有一個諮商輔導的碩士學位,而且對於基督教義的鄙視,已經磨練了好一陣子。
我們約好在父母位於達拉斯的住處碰面,班做的準備,就好像是他正要出庭打官司一樣,也研讀聖經,準備好所需的彈藥,想要一次就把我轟出剛剛進入的信仰門外。他告訴一位同學說:「我要回家,把我的小弟,救離這個所謂重生的東西。」他帶著準備好的問題出現,精心調整他的挑戰,也對任何我可能會說的,做好預期。他自信滿滿,認為自己可以要我放棄對上帝的信心、與對耶穌的信仰,棄絕這整個概念。
我很想要告訴你,當時對於他提出的每個質問,我都有很棒的、智慧的回答,但我從沒有機會去這樣回應。當我傾聽班的問題,也簡單加以回應後,上帝話語的真理,開始軟化他的心,我可看出,他對他所質疑的東西,已經開始懷疑了。最後,終於有一刻,我告訴他:「班,並不是你所不知有關上帝的東西,妨礙你進入信仰;妨礙你的,反而是那些,你所知道的東西。你知道祂是真實的,你也知道祂是聖潔的(意指純潔)。」使徒保羅寫道,人們「在不義中阻擋真理」(羅馬書1:18)原因為何?他們不喜歡上帝的規則!但這種問題,就好像努力要在水面下,壓住一個海灘球一樣:你越想把真理壓下去,它就會更猛烈地浮現上來。這確實就是我兄弟正在做的事,他正試圖逃離良心的敲擊,因為這種敲擊,會給他的行為定罪。
在那日的末了—本來他想說服我脫離信仰的那一天—我在一個游泳池裡,幫我的哥哥班施洗。當他從水裡起身的時候,他說:「我不認為你回答了我所有的問題,但我想我問了錯誤的問題。」今天,班是一位在德州奧斯丁市成功的律師,也是一位基督大無畏的見證人。
三十年前那個週末,是班與我兩人的人生轉捩點。他因為想要說服我脫離「這個重生的東西」,成為耶穌基督的信徒;而我,也從那天起,將生命奉獻於讓人們脫離「這個無神論的東西」。我的工作環境,主要是在全世界的大學學生之中,我親身見證了數以千計的人,他們發現上帝的信仰,無論在一個人屬靈的復興或心智的滿足上,都大有果效;我們也發現相反地:無神論,是不能滿足一個人的心靈與意念的。
信仰的終結?
四十多年以前,時代雜誌的封面提出質疑:《上帝已死?》作者所反映的,是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提出上帝已死的宣告。在那個世紀中,另有不同的聲音,用不同的敘述方式,表達了同樣的問題。達爾文的信徒提出,在一個科學不斷進步的世界裡,對上帝的信仰,很快就會消逝無蹤。馬克斯也說宗教是一種麻藥,是「窮人的鴉片」;在1999年,經濟學人雜誌也刊登了一篇上帝的訃文。
但在赴喪禮的路上,有趣的事發生了:2009年,經濟學人的資深編輯們,共同寫了一本書《上帝回來了》(God Is Back),算是收回了1999年的文章。如今,基督教在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都經歷了讓人訝異的成長。即便在宗教衰退了幾代的歐洲,也看到令人鼓舞的屬靈成長跡象,特別是在倫敦、柏林、都柏林這些有上帝信仰深厚歷史傳統的地方;這得歸因於一種心智的復興,也是一種屬靈的復興。
人們開始由世俗主義(secularism)與自然主義(naturalism)教條式的沉睡中覺醒;在美國,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承認上帝的存在,這個國家正開始見證一段年輕人的屬靈復興,雖然在現實上,上帝已經被排除在課堂之外,大學與高中學生正質疑他們所被教導的,到底是什麼?—自然主義教條告訴他們,宇宙與生命只是盲目、隨機力量的產物—他們正開始認知,必然有理性的基礎,去相信存在有一位造物主。長久在學術領域瀰漫的不信濃霧,當對一位智能創造者的證明越來越多時,正開始逐步消退。
當全世界信仰升起之時,相對地也會產生對應的反應,過去這十年來,世俗主義者集結起來,想要對這股重新而起的信仰浪潮加以攔阻。「新無神論者」(new atheists)這名詞,是給一群想要重新反對上帝、重新包裝不信思想給下一代的懷疑主義者。反諷的是,這些無神論的論點,鮮少是新的;事實上,他們主張的成功,主要來自於有神論者對他們主張的回應—這些關於上帝真理的回應—並沒有被廣泛地流傳。
一世紀以前,C. S. 路易斯(Lewis)創作了一系列的講道,在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廣播,並且被錄製、出版成《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一書,原先也是無神論者,路易斯最後發現,他必須要忽視掉太多的證據,才能持守原先的不信立場,他說:如果你是一位無神論者,你必須相信這整個世界所有的宗教,都只是一個天大的錯誤;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可以放心去想像:所有這些宗教,即便是最奇怪的,都至少蘊含了真理的某些提示。當我是無神論者時,我要努力去說服自己,在與他們生命最密切的問題上,多數的各種各族,一直都是錯誤的。
無神論者用以攻擊上帝的論點,當被有智識的信徒如路易斯者加以回應時,很快就會像幻影般消失無蹤。無神論者宣告,如果超自然的上帝真的存在,宇宙不會如你所看見的那樣;他們說,所有這些死亡、受苦,正是一個慈愛與智能的上帝,並不隱身其後的痛苦證明。
實情是:上帝創造了一個世界,且讓這世界上的道德行為者,有自由去選擇行善或作惡,如果上帝創造了一個對善惡行為,沒有基本選擇的世界,我們也不會有這樣的討論了,上帝創造了一個選擇是真實存在的世界,而在其中的人類,會受別人的選擇所影響。酒醉駕駛撞死無辜的行人,某些謀殺或偷竊是來自最親近的同伴;雖然上帝給過人類命令,我們卻多半忽略了這些指示,所以,造成這一團混亂,不是上帝的錯,是我們的錯。
我們被呼召要去跟隨上帝,並用全心全意去愛祂,這表示我們必須要去思想與研查;真理是代表事實的另一個字,當某事為真時,它在任何地方都應是真實的;九九乘法表在中國,就像在美國一樣的真實;重力在非洲運作的方式,與它在亞洲的運作一樣。事實是,道德真理在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它們指明一個高超的道德性,而這並非我們所發明、也不是我們所能逃避的。
作為創造主,上帝在地球上留下的,不僅是自然律,也有屬靈律。舉例而言,在每個地方,撒謊都是錯的,偷竊亦然;無論你處身在何種文化、或來自哪個國家,對孩童的殘忍,都是錯的。當這些律法被破壞時,人們也被破壞;違反這些屬靈律法,不僅讓我們與上帝撕離,而且也對我們的生命以及在我們周遭的生命,造成痛苦。於是,大問題是:我們可以對我們的情況,做些什麼嗎?當我們破壞這些屬靈的律法時,我們可以向誰求助?我們要如何與上帝和好,也免於痛苦與失衡的循環?
第二章 真實的信仰並不盲目
上帝或科學
2006年11月13日的時代雜誌,封面故事的名稱為〈上帝對上科學〉(God vs. Science)。這樣的標題本身就要求一個人在這兩者之間選邊站,這篇文章線上版的副標題寫著:「我們尊重信仰與科學的進展,渴望神蹟與核磁共振顯影,但這兩個世界觀是相容的嗎?
時代雜誌召聚了一場辯論。」這場辯論的一方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一位基因學家與基督徒,他寫了一本關於由DNA中發現智能創造證據的書《上帝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God: 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另一方則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一位生物學家與無神論者。柯林斯打破了一位宗教人士自我封閉的刻板印象,這正是道金斯一直對宗教信仰者所勾勒的形象。事實上,早在這兩人辯論之前,時代雜誌便提出其觀察,越來越多科學家一反過去保守型態,對道金斯這類人所引發的嚴酷戰線,發出不同的聲音:「為了要平衡(無神論者)道金斯者流,所設下的主宰性標準,我希望有宗教確信又有科學成就的人,可以可信地去主張,科學與上帝其實是可和平共存的—事實上,科學始自於上帝。」
這篇文章接著提到像柯林斯這樣的科學家,就發現在科學與信仰間,他們沒有發現任何衝突,反而可以指出兩者間,存有建設性對話的共同領域。同樣的,物理學家與聖公會教士波金霍爾(John Polkinghorne)就曾指信仰與科學間重要的關聯為「雙眼視覺」(binocular vision)。他解釋:「用兩隻眼睛看世界—有雙眼視覺—比只用一隻眼睛去看,讓我可以瞭解得更多。」請記得,在此之前被推銷給公眾的觀念是:科學處理事實,而宗教則處理信仰。然而,科學本身有它自己的信仰原則,而真實的信仰,則是植基於事實之上的。
科學與信仰
正如時代雜誌所言,科學真的是「上帝的」。因為基督徒的世界觀,指出宇宙本身是設計而來的這個事實,而這點也可以被理性地加以理解。如同路易斯所言:「人之所以變得科學,是因為他們期待自然率,而自然率之所以可以被期待,是因為他們相信有一個制訂這些規律的人。」愛因坦也同意:「對於宇宙,最不能被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本身是可理解的」。他們相信宇宙是由一位全能上帝所精心設計的,這位上帝用祂的形象造了人、那種(借用克卜勒Kepler的名言)「可以理解上帝想法」的生物,對克卜勒而言,「對外在世界的所有探索,其主要目的應該是去發現,由上帝賦予的理性秩序,而這些秩序是藉由數學的語言,所透露給我們的。」
當無神論者提到教會對伽利略(Galileo)的殘忍對待,作為其科學發現的一種結果,他們對這個故事是言過其實的渲染了。信仰對科學這樣的敵對,是很少見的例子。首先,伽利略與當時的科學家一樣,是有信仰的人;其次,他所挑戰的不僅是當時的信仰觀點,而且也包含當時的科學與哲學觀點。最後,伽利略對地球繞行太陽的觀察,無關乎任何的信仰原則,只是一種對聖經經文的解釋,而這些解釋,最後也被改變了。有些科學數據的解讀,剛開始時,似乎與聖經衝突,但最後都可以被調整,甚至以支持經文為終結(比方說:宇宙有一個起源),所以,這扇門是兩面都可以打開的。
侮辱並非爭辯
在這場辯論中,使用羞辱對方的戰術,從來未曾成功過。調侃與嘲弄,只是一種證據,顯示他們不願與有神論在理性與神學的立場上來較量。就在2012全球無神論者墨爾本大會的幾個月前,美國人也在華盛頓特區聚會,主講者道金斯呼籲在場的人用更尖酸的語調與戰術,「在公眾面前嘲弄、調侃他們,別只在我們的大會上,我們對宗教的論點太過禮貌了,宗教還沒有下桌,宗教還沒有成為禁區。」
在這種情緒性的立場上,他絕非唯一。不信者的傳奇人物,都已學會當他們用情緒化的訴求,攻擊對手弱點時,同時也要高喊「理性」。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若犯了錯,就會被搜集變成證據,指稱因為這些相信者的錯誤,所以上帝不存在。這就好像是說,因為我的孩子們犯了錯,所以我不存在一樣。
彼得‧希鈞斯(Peter Hitchens),當代最知名無神論者克里斯多福‧希鈞斯(Christopher Hitchens)的兄弟,親眼見證這種傾向,在他的書《對上帝之怒》(The Rage Against God)寫道:當反對有神論的人士,要對上那些不同意其意見的人時,他們的困難於焉開始;這時他們的反應通常是一種挫折的憤怒,怎麼我們其他的人,會這麼的愚蠢。但如果那不是問題呢?他們拒絕接受,其他人可能與他們一樣聰明、但卻不同意他們觀點的事實,而這樣,卻把他們引向許多的網羅。
我對他們有種同情,我也曾被對手要求重新檢視,那些我用熱情擁抱、而非用理性接受的意見。
在一篇對無神論者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M. Krauss)之書《無中生有的宇宙》(A Universe from Nothing),刊登於紐約時報的書評中,大衛‧亞伯特(David Albert)嗅出這種對宗教所顯露出來的憤怒:看來很可惜、不僅是一種可惜、比可惜更糟糕的是,讀完之後,在一個人腦袋的背後,總是想著由「克勞斯」這些人、透過像這樣的書,現在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只是那麼些蒼白、微小、傻氣、近乎書呆子的控訴,說宗教就是,我不理解的,愚蠢。
信仰與理性並非敵人不知怎的,一般人對信仰者的印象,就是他們害怕去面對信仰所引起的困難問題。隱含的圖像是,信仰者必須在任何反對的觀點之下尋求遮蔽,而且要「停止問問題」。
喬‧馬林(Joe Marlin),一位醫生與紐約大學的博士生,也是一位無神論者,曾經閱讀過道金斯的《上帝的迷思》、以及許多其他想要排斥上帝信仰的著作;他在一次會談中告訴我,有時他在自己的無神論中會變得「好戰」。「特別是當某人為某事『感謝上帝』時,我覺得他們在歸功勞給上帝,但其實這事是某人做成的。」他描述在這整個過程裡,他開始質疑自己原有無神論的懷疑,也持續地與一位有信仰的人碰面,然後對方公開地、客觀地對應他的問題。他說:「理性,終究將我帶向上帝,而非遠離祂。」
當某件我們不瞭解的事情發生時,僅僅用「上帝神祕的道路」來解釋,並不是放棄理性,以信仰為名盲目地接受每件事。如果一個酒醉的駕駛撞死了一位無辜的家人,我們問:這為何發生?合理的答案是,這事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有人不小心、並且違法駕駛了一部車,而那因此受害、甚至死亡的家人,只是其結果。但真正的問題是:為何上帝要讓這事發生?難道祂不能阻止他嗎?我們聽過屬靈介入的故事,為何在這件事上沒有發生?當我們訴諸於奧祕時,我們只是在承認,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所不知道的。這當然不代表,我們可以帶著一種宿命論的放棄心態過日子,我們應該要繼續尋求這些大哉問的答案;許多時候,真正的奧祕,是抓住人們做這些事情背後的動機。
在下一章中,我們會談到更多邪惡與受苦的細節,希望能對為何壞事發生在我們世界,這個讓人迷惑的問題,能夠有較清楚的交代。
信仰是思想的產物
信仰涉及推理、記憶、與研究或研讀。信仰是件難事,我們要作自己的功課,才能瞭解上帝應許了什麼,才能抓住那些應許的條件,也才能檢視過去祂信實的證據,這樣才能持守我們對祂信實的確信,而不論我們易變的感覺為何。就如路易斯所建議的:當我還是一位無神論者時,我常有一種心情,讓基督教顯得非常有可能是真的,像這種違反實際自我的心情叛逆,總是會出現的。這就是為何信心是如此一件必須的美德:除非你能教你的心情「隨叫隨走」,否則你既不能成為一位穩健的基督徒,甚至於也不能成為一位穩健的無神論者,你只是一個猶豫搖擺的生物,其反應繫於天氣、或是消化狀況。
路易斯說的是,信仰實際上是能夠遵守你理性帶領的,無論你善變的心情如何;這幾乎是與懷疑論者所質疑的完全相反。我們被呼召要用我們的全心全意去愛上帝,這是當我們全力去理解、追尋智慧、檢驗所有事物,而且持守我們辨別為真道的,然後對我們的生命與世界,做出明智的決定。
宗教與科學回答的是不同的問題
已故的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ven Jay Gould)論到信仰與科學,認為兩者是「互不重疊的範疇」(nonoverlapping magisteria)。這表示它們是兩個不同、但同樣有效的既存領域。雖然他的研究與貢獻,被大多數懷疑論者所尊重,但是很多懷疑論者對於古爾德沒有將宗教與信仰斥為虛幻,又肯定信仰之人對世界做出的貢獻,卻是頗有微詞的。「(約翰)波金霍爾說,科學與宗教並非互斥的。事實上,兩者對我們去瞭解世界,都是必要的。『科學問事物是如何發生的,但有些關於意義、價值與目的的問題,卻不是科學所能著力的。宗教問為什麼,我相信我們可以、也應該問關於同樣事物的,兩個不同的問題。』」
科學基本上告訴我們事物是如何運作的;宗教與信仰則告訴我們為何這些事物存在,以及我們要如何有倫理、有道德地活著。而這些問題都不是科學所能回答的。
「(波金霍爾)說,科學告訴我們燒瓦斯可以把水加熱,也讓茶壺沸騰。」但科學並不能解釋這個「為何」的問題;「茶壺之所以煮沸,是因為我想要沏一壺茶;你要一點嗎?我不需要在這些與那些問題之間作抉擇。」波金霍爾宣稱:「事實上,要去瞭解煮沸的茶壺這件神祕事件,我需要兩者的答案,才能告訴我正在發生的整個事件。所以,若要瞭解這個豐富、具有許多層次的世界,我既需要科學的洞見,也需要宗教的洞見。」
在科學與上帝之間,沒有真正的衝突,但在自然主義與信仰之間,確實存在衝突。自然主義相信所有一切的存在,都是自然;這樣的定義,當然排除了任何超自然或自然之外的事物。在一個1941年為紐約猶太神學機構(Jewish Theological Institute)準備,稱為「科學,哲學,與宗教:一場研討會」的演講中,愛因斯坦提出他的見解,認為宗教與科學兩個領域,都是真實有效的:「科學只能被那些完全被真理與理解渴望所浸潤之人加以創造,然而,這種感動的源頭,卻是來自信仰的領域。這種可能性也歸屬於信仰領域,那就是:讓世界得以存在的規律,是理性的,也可說,是可以被理性所理解的。我不能想像一個真實的科學家,是一個沒有深刻信仰的人;這狀況可以用一種圖象來表達:科學沒有宗教是跛腳的;而宗教沒有科學是盲目的。」
雖然愛因斯坦並不相信一位傳統所理解的上帝,他卻表達出當時與現代許多科學家的理解,科學對信仰的依賴,一如任何主要宗教一般。
結論
真實的信仰不是盲目的。它是需要以證據作為基礎的,也需要我們全力去追求真理。上帝要求我們不可將頭埋在沙中,而是要張開雙眼,去檢視環繞在我們周遭,關於祂的證據。祂呼召我們要使用我們的理性與心智(詳參以賽亞書1:18;馬太福音22:37),如此我們才能發展出一種有可信度的信仰。對懷疑論者的挑戰是,他們要去跟隨證據,無論這證據領到何處,也無論他們既存的主見為何,即便這可能與他們的世界觀相反,也不可對顯然之事閉上雙眼。反諷的是:對他們而言,對於那些證明超自然造物主的真理,盲目而渾然不知,正是懷疑論者的本性。在此狀況下,他們的理性,可能就因此被蒙蔽而不可靠了。(羅馬書1:21)
所有的信仰都應該包含理性,正如理性本身也有信仰的成分一般。我聽人說,除了上帝與某些瘋子外,對於上帝的存在,沒有一個人有絕對的確信。可悲的是,當懷疑論者想要主張上帝不存在的時候,他們失去了現實的接觸與穩健的理性,反而不明智地,朝著那條通往瘋狂、又長又暗的道路,墮落下去。
第一章 上帝未死
當我無神論的哥哥班(Ben),決定想要將我帶離基督教信仰時,我正念大三。當時的我,看來像是個容易被說服的標的,我剛成為一個基督徒,而班正在達拉斯的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修習第三年的法學院課程,他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已經有一個諮商輔導的碩士學位,而且對於基督教義的鄙視,已經磨練了好一陣子。
我們約好在父母位於達拉斯的住處碰面,班做的準備,就好像是他正要出庭打官司一樣,也研讀聖經,準備好所需的彈藥,想要一次就把我轟出剛剛進入的信仰門外。他告訴一位同學說:「我...
推薦序
從風聞到眼見 淡水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呂代豪〈北京大學哲學博士〉
看完這本《神活著》心裡深深感動。作者以由淺入深、娓娓道來、專業分析的角度,對三種人進行勸勉佈道:(一)追求者。這是想要相信,但面對上帝是否真實、存在仍有疑惑的人。(二)相信者。這是主觀上已經相信上帝存在,而且是真實的,但是面對不信者提出疑問時,無法進行衛道與勸說。(三)懷疑者。這是對上帝是否存在,非常質疑;或者認為「上帝已經死了」,因這世界種種的不公不義以及天災人禍、好人沒有好報、壞人沒有壞報。
作者在哲學與科學上著墨甚多,我深表認同。我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負笈八年〈從碩士到博士〉,主修哲學與邏輯科學。其實,哲學的作用在於去神祕化〈因早期的年代怪力亂神的事太多了〉,而且幫助透過公正的觀察視野來解讀生命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找出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癥結,歸納出對立力量的隱藏模式和規則。因此,在這個層面上,哲學自始就是一種科學,從科學發展最關鍵的考量來說,它就是科學。這種科學相信無偏見的觀察,而且不能被大眾觀念或尋常道德審判所影響。事實上,哲學經常對那些輕易被接受的信念或價值觀發出質疑;這就是為什麼像蘇格拉底這樣的哲學家,最後會被以危害社會的罪名送上法庭處死。
但哲學仍有其侷限。舉個幽默的例子:有一位老教授,每天開車回家約四十分鐘,數年不變。有一天有另一位教授告訴他,有一條捷徑可節省十分鐘;於是當天下班老教授就去試試看,沒想到開到一個小鎮卻迷路了。他把車停在路旁,把車窗搖下來,叫住一位過路客:
「先生,先生,對不起,對不起,請問我現在在哪裡?我迷路了。」
那位過路客眼睛直視他說:「請把你的問題再清楚地說一遍。」老教授只好再說一遍:「我因為迷路了,不知道我現在在哪裡。」那位過路客眼睛仍然直視他說:「您現在正在車上。」這位老教授回答說:「這位先生,請問您是哲學家嗎?」過路客說:「是的,我正是研究
哲學的,咦,您怎麼知道我是哲學家?」老教授說:「因為從您的回答,我由以下三點幾乎可以確定您是哲學家。第一、您把我的問題重新再問一遍,確信沒有聽錯問題,研究哲學的人的確需要慎思明辨。第二、您的回答非常準確『我正在車上』,關於這一點我完全無法辯駁。第三、但是您的回答對我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我仍舊找不到回家的路。」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而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夏哈爾,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應,這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為今天的社會儘管科技進步,物質繁榮,人心卻是何等的空虛!有一位心理學家在臨終病房訪談了十三位病危但仍然清醒的病友,這些人都有良好的學識與社經背景,他們也心理已經準備面對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當心理學家問到他們臨終最割捨不下的事與物是什麼,他們共同提及最大的遺憾是:曾經傷害了家人,與家人存在某些傷害未曾解決,陪伴家人的時間不夠。當再問到他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他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親愛的家人,「我愛你」,一千遍,一萬遍。
所以,親愛的朋友們,不論我們有多成功,如果我們與家人的關係是破裂的,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永遠會有一股莫名的空虛感!就像是缺了一個角的圓,永遠品嘗不到真正的幸福。也因為這緣故,我們發現,想得著幸福,唯一的一條路,就是下定決心去愛您身邊的人,從家人開始;並且明白真理,找到回家的路。
從風聞到眼見 淡水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呂代豪〈北京大學哲學博士〉
看完這本《神活著》心裡深深感動。作者以由淺入深、娓娓道來、專業分析的角度,對三種人進行勸勉佈道:(一)追求者。這是想要相信,但面對上帝是否真實、存在仍有疑惑的人。(二)相信者。這是主觀上已經相信上帝存在,而且是真實的,但是面對不信者提出疑問時,無法進行衛道與勸說。(三)懷疑者。這是對上帝是否存在,非常質疑;或者認為「上帝已經死了」,因這世界種種的不公不義以及天災人禍、好人沒有好報、壞人沒有壞報。
作者在哲學與科學上著墨甚多,我深表...
作者序
信仰的原爆點
「上帝,我不能再相信祢了。」當他開車在公路上,想起與一位無神論者近來的對話,我的朋友狄恩,下了這種挫折的結論—那些對話震垮了他的世界。他已經被那人對上帝存在的質問與反對,強力挑戰了一陣子,狄恩感到最煩心的是,他竟然都沒有答案!對於自己不能回應這些懷疑的砲火,狄恩感到又挫折、又羞愧,最終,他告訴上帝,他想要放棄信仰。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是他始料未及的:當他在心中,宣告自己不再相信之後,他聽到一個聲音:你以為你在向誰說話?
他立刻在路邊停下車來,向上帝「把心導正」。他就是這樣做的,狄恩「把自己的心導正」,而不是把疑問深藏起來。於是,他把這些疑問公開,坦然面對,也開始查考那些可以強化信仰基礎的證據。他說,現在的他不但能回答懷疑者的挑戰,而且還可以幫助那些在信仰中掙扎的疑問者。
正是像狄恩這樣的故事,激勵我寫成此書。我希望每位信仰者,都能夠緊抓相信上帝的原因,而且能夠與在他們周遭的世界,清楚溝通。這是歷史上由不信的黑暗,回復到信仰的光明,那個最有名案例的主角:使徒保羅,所給我們的挑戰:「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做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書3:15)。對於懷疑者的問題,其實都有直接的答案,但多數信徒卻對此不夠熟悉,以致於不能向他人解釋這些原因;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改變這種狀況。
來自不信者最狂暴的攻擊,具代表性的有本身是音樂家、也是動物學家、「邪教合唱團」的(Bad Religion)主唱格拉芬(Greg Graffin)所堅稱,那些認為生命是經過有智識地設計所創造出來的人,根本「沒有提出一丁點的數據」,來支持他們的看法。確實,這件事沒有一丁點的數據,但卻有舉目所見、滿滿的證據,來支持確實存在一個有智識的創造者。硬說沒有創造者的證據,就好像身處掛滿千幅畫作的藝術博物館中,只因為沒看見藝術家,就認為這些畫作沒被創作出來一樣。宇宙的背後有一位智慧造者,其證據是如此強烈,甚至已經「粉碎」了萬事萬物,只是由自然所創造出來的概念。上帝的證據,不僅是存在於一些模糊的化石,或是在不能被檢驗的、理論物理學家的假說中;它是如此耀眼地,就呈現在你周遭的轉身之處。
我想給你的,正是那些證據的一個總覽。對上帝的信仰是日益增加的,但對祂的懷疑也是如此。假科學與理性之名,信仰曾經被侷限為非理性與不邏輯的;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論點,已經翻轉了許多人的心智,它教導人們,生命是由無物之中自發性產生的;生命既無原因、也無目的,卻是被自然天擇那位「盲眼鐘錶匠」(The Blind Watchmaker)所引導前進的。那種認為我們舉目所見的一切,都是自然產物的觀點,被稱之為自然主義(Naturalism),正如霍金結論
的:「那麼,哪個地方,容得下一位創造主?」我希望讓你看到,我們需要造物主來解釋周遭的世界、以及我們內在的世界,那就是:人的靈魂。為了如此,我會引用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據,以及數以千計的學術論著。數百年來,許多偉大的心智,都窮一生之力,在思考那個受啟發的創造,以及面對它的質疑、困窘、與指控,提出許多絕佳的答案;今日,我們正需要這些歷史上哲學、神學與科學巨人的智慧。在我的議論進行之間,會有他們的論點穿插,由此,你可以吸收這些已經征戰過、也贏得了信仰智識之戰的,那些偉人的精髓。我自己的想法與觀察,則是來自於多年來,針對這些議題,與懷疑者及追尋者,反覆研讀與討論的結果;真實的狀況是:人們之所以能進入信仰,不是要與理性對立,反而是要透過理性;這就是信仰的第一步、或所謂信仰的原爆點:就是要去相信上帝的存在。
可別搞錯,無神論者可是帶著強烈熱情,提出主張的;他們堅持說,對於上帝的存在並沒有理性的證明,聖經是一本充滿童話與矛盾的書,而宗教整體而言,是一件壞事。更有甚者,他們指控,任何理性與沒有被迷惑的的人,都會得到與他們一樣的結論。他們以沒準備好的宗教人士為掠物,因為這些人未經心智操練、僅是持守著傳承而來的信仰,他們所擁有的,只是二手的信仰。但這些懷疑論者,卻很少對他們自己的觀點有多麼站不住腳,給予一些反思的檢視。相反地,他們相信,要讓其他每個人接受他們的觀點,只是一件遲早的事。他們的策略很簡單:用嘲諷與揶揄,來給信仰者貼標籤,說他們是反智的、或非理性的。
在科學與信仰之間搞二分法,要人們在其中二選一。
不准反對他們的意見進入公共論壇,由此讓辯論一面倒。要確定信仰的表達,只能在純宗教的場合進行。可悲的現實是,這樣的策略卻是有效的。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07年的調查,83%的基督徒說,他們從未懷疑過上帝的存在;但這個數字在2012年卻掉到了68%,這代表五年內十五個百分點的下降。其他的研究也顯示,在美國,超過半數去教會的年輕基督徒,在由高中轉入大學時,會離開教會。這後面固然有各種不同的理由,但其中之一,是因為這些學生從來沒有準備好,去面對懷疑者所提出的反對與質疑。年輕人除了那種第一次與耶穌相遇的經驗之外,必須有更多的準備,來抵抗在大學階段,正等待著他們的屬靈廝殺。
身為一位基督教牧師,我的熱情是去教導信徒所需要的真理,這真理不僅可以守護他們的信仰不被搶走,也可以對周遭不信的世界進行反擊,從而展示上帝存在。一旦這信仰被堅實地掌握住,它就會變成一個邏輯的必須,讓我們可以去追尋這個創造者的屬性與特質,然後,這個上帝,才會真實地透過耶穌基督,向人類啟示祂自己。
我個人最大的樂趣之一,是看到人們在上帝裡,發現一個信仰,它既是智識上讓人滿意的,也是屬靈上能滿足人心的。好消息是,確有讓人興奮的跡象顯示,在年輕人中,正有著屬靈覺醒的復興在發生,雖然這並不像是在非洲、亞洲、南美洲基督教信仰成長那般的戲劇化,但確實在近年來,數以千計北美洲的人,第一次或重新回轉,歸向對上帝的信仰。但這種對抗,卻遠遠還沒終止;新一代的懷疑者,對自己的不信,也有著根深蒂固的堅持,他們的使命,是去除對所有宗教的信仰,或者是如無神論者哈里斯(Sam Harris)所稱:「信仰的終結」。
信仰之人不容有消極與疏離的心態。有很多人落入這樣的陷阱,心中想著:也許,如果我們夠好,他們就會知道我們是真的信徒,而且上帝也是真的。畢竟,聖經不是說「宣揚福音,必要時才用言語」嗎?不!不是這樣說的!這說法通常會被追溯到聖法蘭西斯(Saint
Francis of Assisi)所說的,但他是否真的這麼說,卻是有疑問的。雖然,我們的確要對那些對上帝表現出敵意的人,加以尊重,但我們仍必須準備好,勇敢地說出真理。沒人說這會是容易的,即便早期的傳道人與使徒,大數城的保羅(Saul of Tarsus)也要請人為他禱告,好讓他可以「照著當盡的本分,放膽講論。」(以弗所書6:20)來自新約的證據,顯示使徒與早期基督徒,確實是抱持這種勇氣,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來傳揚福音的。至少,我們要在懷疑者攻擊信仰時,勇敢地提出,我們對基督的見證。
那些早期信徒,緊抓住一些我們需要瞭解的東西。每個世界觀,在本質上都是一個故事,一個要回答我們生存真實問題的高層敘述。正如不同領域的許多作者所言,那些說出最讓人信服故事的人,會贏得他們的時代。早期基督徒說出他們的故事,並且用證據來加以確定:耶穌復活,並且應驗了古代先知的預言。在我們後現代的世界,人們習於相信,所有的故事都同等為真,但並非所有的故事都相同。
有一次在飛機上,我坐在一位自稱為上帝的女士旁邊,聽到她的說法,我笑著說:「如果妳是上帝,我有一個問題要問妳。」理性可以幫助我們去駁斥像這種可笑的主張。
相近地,懷疑者也會做出不值一駁的主張。有些論點,則需要比較深思熟慮的回應,比方說,他們主張你的信仰繫於你被生在何處;如果你生在美國,你會成為一位基督徒,如果你生在印度,你會成為印度教徒;這樣說固然有某部分真實,但並不是故事的全貌,只是因為你出生在某種宗教環境中,並不代表你會保持這個信仰,特別是當你足夠成熟去為自己思考,也接觸到其他的世界觀時。事實上,懷疑論者本身的生命,正可以證明這一點,他們中許多人是在基督教家庭或文化中出生的,但卻在長大後,離開這信仰;同樣的事情,可以發生在出生於其他任何文化裡的人。當人們在生命較後期,接觸到各種思想的自由市場時,他們會改變,他們會轉移,他們會選擇其他的選項。
這就是為何我花了三十年,在世界各地的大學裡所傳講的。校園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地方、一個文化教養與世界觀點交會的十字路,也可以成為耶穌基督真理閃耀發光的地方。耶穌基督的福音得以勝出,並非只因為當時、當地沒有競爭者,當它遭遇到其他信仰,彼此激盪之下,反而可以最耀眼地閃耀。世俗的宗教,像是達爾文的自然主義,不能做同樣的宣稱,他們在面對競爭時,不能顯出良好效果;他們想要清除競爭者,這就是為何他們花很大的工夫,想要把有關設計或智能創造的存在,逐出教室。真正的信仰—特別是對耶穌基督真正的信仰—則歡迎挑戰!
要記得,基督教原先就起源於羅馬帝國的敵意文化中,當時信奉耶穌基督可是會要你命的;數以千計的信徒,因為他們信仰的緣故,被丟去餵獅子、綁在柱子上燒,甚至於像基督一樣被釘死在十字架。
這些早期基督徒之所以經歷這些,並不是因為他們出生時的文化,也不是因為父母的教養;與多數用劍尖強迫人們相信、那些好戰的宗教所不同的是,早期基督教的傳播,是靠著當時一股不為人知的力量—聖靈之愛的力量,就是這股力量,讓那些在羅馬帝國暴力、征服與恐懼文化下長大的人,成為基督徒;基督要求祂的跟隨者,用這股無可抗拒、愛與真理的力量,去宣揚祂的信息。
上帝的真理不是強制的,它是自然興起的。基督的信息改變了羅馬帝國,因為這信息是基於愛與真理,也因為它未曾與其他宗教一樣,靠壓制來讓人屈服。這是為何懷疑論者、拜偶像者與無神論者,在基督教早期,紛紛轉向耶穌的信息,無論他們出生於何處;某些地方,像是美國,基督信仰被實行了幾代,那些在信仰中出生的人,自有其先天的優勢,這優勢是不應該被忽視,或被視為細微末節的。
長存的福音故事
福音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轉變成人的故事,祂在世活著我們應該活出的生活(完美地持守著道德律法);祂也如我們應該要承擔的結局一樣,走向死亡(因為我們干犯了律法);三天後,祂從死裡復活,證明祂是神的兒子,而且把救贖的禮物,帶給每個悔改與相信福音的人。
上帝透過耶穌道成肉身
上帝取了人的血肉之軀進入這世界。其他世界的宗教要人們向上提昇、努力追求上帝;基督教義卻說明,是上帝自己降世,來解救人類。
祂降世過著我們應該活出的生活
上帝期待我們遵行道德律法,因此,耶穌在世上過著完美的生活,向上帝完全委身。這種生命,正是上帝希望所有男女都要過著的生活。
祂取代了我們應該要背負的死亡
對懷疑者而言,邪惡必須受懲罰,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但如果干犯破壞法律不需承受懲罰的後果,那法律也就不成法律了。基督背負了我們當受的懲罰,取代了我們的地位,死在羅馬帝國的十字架刑罰上。
祂由死裡復活
基督的死裡復活,印證了祂真實的身分與權力;祂的權威是真實的,這也給了我們希望,知道死後還有生命。
祂把救贖賜給所有願意悔改與信靠的人
在上帝救贖的禮物中,我們不僅罪得赦免,而且由罪的權勢與結局中,被拯救出來—不僅在今生,更在永生。悔改代表由邪惡反轉、也不再相信,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得拯救;要由邪惡反轉,我們必須要轉向基督並且相信祂,這樣的應許,直接記載如下: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我的故事
雖然出生在美國、成長於一個去教會的家庭,我卻過著如同沒有上帝的生活,只要我沒有違反什麼重要的律法,那就沒問題了。對我而言,刻意表現出宗教虔誠,是讓我排拒的,教會不過是舉辦婚禮與喪禮的場地而已。
當我在大三那年,個人的問題變成不能輕忽的問題,我越想逃避、或用酒精藥物來壓抑這些問題,它們就變得更嚴重。問題的轉捩點,開始於我終於對自己所持、對上帝的懷疑,產生了質疑,開始自我謙卑、承認自己內心底層,是有需要的;謙卑的那一步,讓我願意傾聽,當有人開始告訴我關於上帝的事實,以及祂透過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故事。我對於把時間花在我身上、對我訴說、回答我問題,最終挑戰我的不信、呼召我離開自我虛假的那些人,深深感激。
這是我第一次瞭解到,真的有「好消息」這樣的事情,但那是什麼事情呢?原來,上帝已經預先看到我的需要,並且早在我知道這種需要之前,就提供了幫助。多久以前呢?應該是兩千年前吧!在歷史的那個時點,上帝透過耶穌,降世為人。
我決定相信上帝的故事,並且接受它是真實的—不僅對我個人為真,並且對所有人類也是如此—那是在這個不確定年代裡,定義何者為真實的重大宣告。那一個重大的決定,改變了我生命的路徑,我的問題並沒有全部立即得到解答;事實上,跟隨耶穌的旅程,是一段不斷對我們存在的問題與困境,尋求答案的歷程,然而,一次又一次,答案總會出現。上帝並不怕我們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出於對祂的敵意提出問題,而是要信任「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希伯來書11:6)因為上帝是信實的,所以人對祂的尋求,絕不致落空。抱持著這樣的希望,我寫此書,是為著三種人:
追求者 是想要相信,但面對上帝是否真實,存在著疑惑的那群人。在此書中,我提供證據,希望人們可以瞭解,相信上帝真是神奇而滿足人心的。即便在對基督教與聖經有所瞭解之前,還是有充分的證明,讓我們瞭解周遭世界的一切,並非偶然。
相信者 是主觀上已經知道上帝是真實的,但無法為此信仰,在面對不信者時,加以辯護與溝通的人。希望下述章節,可以讓上帝的證明更加清楚,以致於它能更清楚容易地被理解、也易於呈現給他人。
懷疑者 也許會從一種批判的觀點,來讀這本書;或許閱讀時,心中仍存有不信上帝存在的既存心態。我希望無論讀者對於懷疑論相信程度的深淺,接下來的證據,將允許一顆懷疑種子,反諷地被種在自己根深蒂固的懷疑上面,這能幫助一個人由一個無神的世界觀裡,被釋放出來,進而擁抱最能回應這些證據的真實故事,這故事宣告著:「上帝未死!」
信仰的原爆點
「上帝,我不能再相信祢了。」當他開車在公路上,想起與一位無神論者近來的對話,我的朋友狄恩,下了這種挫折的結論—那些對話震垮了他的世界。他已經被那人對上帝存在的質問與反對,強力挑戰了一陣子,狄恩感到最煩心的是,他竟然都沒有答案!對於自己不能回應這些懷疑的砲火,狄恩感到又挫折、又羞愧,最終,他告訴上帝,他想要放棄信仰。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是他始料未及的:當他在心中,宣告自己不再相信之後,他聽到一個聲音:你以為你在向誰說話?
他立刻在路邊停下車來,向上帝「把心導正」。他就是這樣做的,狄...
目錄
011前言 信仰的原爆點
021第一章 上帝未死
037第二章 真實的信仰並不盲目
055第三章 良善與邪惡並非幻影
077第四章 有一個開始
097第五章 生命並非偶然
119第六章 生命有意義與目的
141第七章 耶穌與復活
161第八章 聖經的見證
181第九章 恩典的效果
201第十章 活生生的證明
225總結 尋求上帝
011前言 信仰的原爆點
021第一章 上帝未死
037第二章 真實的信仰並不盲目
055第三章 良善與邪惡並非幻影
077第四章 有一個開始
097第五章 生命並非偶然
119第六章 生命有意義與目的
141第七章 耶穌與復活
161第八章 聖經的見證
181第九章 恩典的效果
201第十章 活生生的證明
225總結 尋求上帝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5-12-11ISBN/ISSN:978986179424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開數:16*22.5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