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書店健康類排行榜銷售冠軍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年度健康好書
國泰金控、中華民國腎臟病協會、威肯保險……眾多企業內部讀書會指定用書
新人類文明文教基金會、許達夫醫師自然醫學醫療網、健康養生粉絲團,
摘文推薦,好評不斷!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便祕、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
這些占門診90%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你能想像嗎?
本書是日本50萬冊暢銷作家、不開藥名醫岡本裕的誠懇告白。
岡本裕是日本腦外科醫生,同時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
他最出名的就是「盡可能不開藥」,但他治療與給過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復發率卻很低,這是怎麼辦到的?
他指出:當個「聰明」患者,比當個醫生眼中的「好」患者,
你得到痊癒的機率更高。
關於看病吃藥,他認為——
◎ 「好患者」就是會定期回診的病人,因為會替醫院帶來穩定收入。
◎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檢討原因。
◎ 血壓高未必需要吃藥,壓力大、作息亂才是腦溢血主因。
◎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
◎ 膽固醇越低越好?其實膽固醇高一點、在220至280mg/dl的人,最長壽。
◎ 新陳代謝症候群根本不必看醫生。
◎ 連醫生都未必知道,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 制酸劑並不能治療胃潰瘍,原因何在?
◎ 常吃頭痛藥會刺激交感神經,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 腰痛別穿緊身搭,更別馬上貼痠痛貼布。
◎ 過敏、溼疹,不用擦藥膏,多攝取發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更不開朗。
◎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岡本醫生並提出幾點養生的好習慣。他說,想要不生病,最好能——
◎ 別讓養生成為壓力,再養生的食物,吃起來好吃才是最基本的。
◎ 量量體重,就能看出營養是否失衡。
◎ 坐姿不前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狀。
◎ 按摩手指,就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 按壓百會穴,刺激分泌腦內啡,提高自癒力。
◎ 洗澡冷熱水交替,能遠離感冒。
◎ 把看電視改成每天散步一小時或6000步,半年體重90變60。
◎ 睡覺不只是休息,睡足七小時才能徹底修復人體自癒力。
◎ 不可以用病患的身分去看病,而要以顧客或朋友的對等身分。
◎ 聰明病患會設法讓醫生講出「因為你是私下問,我才會老實說」的醫療建議。
岡本醫生建議的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有多達2400名癌症與慢性病患在使用,就算不全部執行,只做到六、七成結果一樣很顯著。
他的臨床數據顯示:病患在淋巴球數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存活率的提升,都得到顯著的改善。
作者簡介:
岡本裕
日本頂尖腦外科醫師,經營醫療諮詢網站e-Clinic,主要為癌症、慢性疾病、臨終患者提供醫療諮詢,也從事健康資訊宣傳、治療講習會、中醫治療團等服務。著有《90%的病自己會好2》、《你,就是自己最好的醫生》、《不吃藥的免疫力療法》等書。
大阪大學醫學研究所畢業後,主要從事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1993年年有感於日本醫療和醫學的思考與做法出現瓶頸,辭去臨床醫生的工作。1995年成立非營利組織「21世紀的醫療.醫學的思考會」,從事健康資訊的宣導工作,在各地召開健康講習會。
譯者簡介:
黃文玲
東吳日文、日本櫻美林大學研究所畢。現任電子媒體日文編譯。是一位愛旅行、愛美食的文字工作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 劉博仁
中醫師全聯會名譽理事長 林昭庚
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 許達夫
名人推薦: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 劉博仁
中醫師全聯會名譽理事長 林昭庚
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 許達夫
章節試閱
提高自癒力,不必有壓力
1980年代初期到1999年的十幾年之間,有一種叫做「腦循環代謝改善藥」的假藥非常流行,標榜能改善腦梗塞、預防及治療癡呆症,但其實一點效果也沒有。後來40種藥品中,有34種(超過八成)被日本的厚生勞動省取消核可。
據說在那段期間,「腦循環代謝改善藥」狂賣了2兆日圓(約新台幣6.65億元)以上,砸下大筆金錢、在過去這十幾年信以為真、傻傻吃藥的消費者,頓時都成了被詐騙的受害人。當然,也有人因為吃藥引發副作用而喪命。儘管如此,厚生勞動省卻沒有為此事負起責任。日本人實在是很好欺負。
在我從事醫療諮詢的這段期間,也有人問過我:「身體沒有任何症狀,卻一直服用相同的藥物、經常接電腦斷層(CT)等檢查,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以往大多數人對醫生提出的要求,都是全盤接受,現在總算有人產生疑問,我想這種「聰明」,是改變這種扭曲現象的唯一方法。
越依賴醫生病越難好
如果只是在短時間內服用藥物的話,其實不必太擔心;但要是連續服用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確有傷自癒力,也會對所服用的藥物產生依賴。
如果是乖乖聽話的患者,事情會更嚴重,因為依賴醫生會降低自癒力。我前面已經說過,疾病不是醫生治好的,疾病其實都是自己好的,醫生不過是給病患一個治癒的環境,太依賴醫生的話,會讓身體失去治癒的原動力。
當然,在某些時候還是要借助醫生的建議或幫助,服用藥物也是如此。但是生病時,醫生或藥物並非絕對,只要提高自癒力,就能靠自己的力量戰勝病魔。如果對醫生或藥物的依賴超越了自主能力,病反而會越來越難醫好。
忍耐討厭的事會傷害健康
我認為年輕的時候,不必考慮如何提高自癒力,因為提高自癒力的生活方式,絕非一種充滿刺激的生活方式,人應該趁著年輕,盡情的挑戰只有當下才能辦到的事。
因為年過40,健康情況就會出現變化,無論男女,體內環境都跟年輕時大不相同,自癒力快速降低,所以過了40歲,就該思考怎樣的生活方式才能提高自癒力,因為生病與否可是大大左右了一個人的健康壽命。
我會在後面為大家介紹幾種提高自癒力的習慣,但一定要身體力行才有效果。老實說,光是照我講的去做,效果其實也很有限。只要聽到任何有益身體健康的事就會勇於嘗試的人,被稱為養生一族。出乎意外的是,很多因為慢性疾病來找我諮詢的人,也都是養生一族。
想要提高自癒力,要注意到最能左右其成效的一點,就是每個人所能負荷的壓力程度。換個說法,你是否都過著快樂又舒適的生活?想做的事都能隨心所欲去做?還是看不順眼的事很多?擔心的事很多?生活中要忍耐的事情太多?老是感到身體疲憊?……每個人負荷壓力的程度,其實連自己都很難察覺,特別是責任感太重的人、很會忍耐的人、想太多的人、太在意周圍眼光的人,都很容易輕忽自己承擔的壓力。
另外,大家對壓力的負荷也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可以忍受的壓力都不算太嚴重」。事實上正好相反,壓力太大對身心的影響程度其實很小。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無法忍耐的情況下,當事人一定會換個方向轉換心情,所以壓力不會持續太久。最可怕的是強迫自己去忍受壓力,久而久之習慣了這些討人厭的壓力,讓身體最重要的壓力檢測感覺,也就是「討厭」的感覺跟著麻痺。如此一來,身體就越來越不會有壓力太大的感覺,也不會想辦法迴避壓力,讓身心所受的傷害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大。
因此,讓身體真正接受「討厭」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工作或人際關係,甚至我們的生活方式,都不要過度忍耐,要不時的捫心自問,坦然接受自問自答的結果,盡可能降低討厭的感受,我想這對提高自癒力非常有效。
年過四十要活得「任性」一點
我每天都要面對癌症病患,詳細詢問關於病患的一切。很多人到這時才想起過去有一段時間,勉強自己忍受「討厭」或「非常辛苦」的事情。當中有很多人說,或許在他們心裡認為「討厭」的感覺是可恥的,而將這種感覺塵封在內心深處。因此,能真實感受「討厭」的感覺、同時改變想法和心情、減輕壓力的病患,治癒率都會明顯提升。
對討厭的事說不,的確需要勇氣,尤其是責任感太強的的人,都會抱著羞恥的心情,認為這不是成熟的大人應該有的做為,但這種想法會造成自癒力下降。很多癌症病患或癌症生還者告訴我,「做想做的事」、「盡可能讓自己不去做討厭的事」、「不要太過忍耐」都是提高自癒力最強而有效的方法。
在癌症病患的相關資料裡,「好人」並不長命。我仔細詢問病患後發現,在很多病例中,壓力是導致癌症發生的最大原因。這些人在生活中恐怕都比較被動,想法也比較消極,對身體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不太會說NO的人,對周遭的人來說當然是件好事,因為表示配合度很高。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就不會與周圍發生衝突,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棒,但事實上這些人背負的壓力很大,對身心的負擔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基本上,每個人的意見與他人本來就不會永遠一致,經常壓抑自己的想法,就容易轉為慢性壓力。無法有自己的主見,最後只能被他人左右,很容易步上由他人決定的人生道路。當然,過度的自我主張,會不斷與四周產生衝突,並非良策。但持續扮演好人的角色,只會讓各種的壓力加諸在自己身上,嚴重危害身心健康,當然就會導致自癒力下降。
對年輕人而言,有一點壓力是人生的辛香料,但這種說法不適用於40歲以上的人。對年過40的人來說,盡可能妥善處理生活中的壓力才是聰明的。當身體到了開始走下坡的年紀,委屈、忍耐、堅持、努力和競爭,都會對身體都會產生不良作用;人情、守約、責任感、和義務也會造成自癒力下降。
隨著年紀增長,或許可以想成自己是施壓的那一方。換言之,可以任性的以自我為中心生活。有這種想法的癌症患者,的確是活得比較久。臣服於主治醫生的壓力,完全照單全收的癌症病患,結果都不太好。
在珍惜「討厭」這種感覺的同時,也要認真看待「想要」的心情。非常重視「必須」想法的人,罹患癌症的比率高得嚇人,因為他們總是被強烈的使命感所驅使而活著。「一定要這樣!」、「非得這樣才行!」、「應該要這樣!」等等,這些句子老是出現在病患的談話中。將「必須」的想法改變為「想要」,就能提高自癒力,這是癌症的治癒過程中的必需步驟。
實際上,將「必須」的想法轉變為「想要」,通常在癌症癒後會有更明顯的改善。就算有討厭的事情,因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忍耐下來,這種個性會產生慢性壓力,是很容易想像的。盡可能避免去做討厭的事,將想做的事放在第一優先,讓自己習慣這樣的思維,同時也能獲得別人的認同,是提高自癒力非常重要的一點。這麼一來,來自他人的壓力就會減少,有助於提升彼此的自癒力。
這是我個人的印象,在癌症病患中,尤其是惡性淋巴腫瘤、乳癌和肺癌的病患,有很多患者都是為他人(家人、公司、社會)而活。他們的責任感比一般人高出一倍以上、很能忍耐、完美主義,這些都是他們最大的特徵。或許他們堅信為別人而活才是正確的生存方式,不難想像這樣的生活方式會變成慢性壓力的來源。幾乎所有的案例,在背後都有符合這些條件的故事。
「勉強及格」的態度對身體有益
想要提高自癒力,另一個需要珍惜的感覺,就是「勉強及格」。這一點也是癌症病患和癌症存活者教我的。的確,在我後面介紹的14種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無論哪一種,對提高自癒力都有很顯著的效果。完全無視這14種方法的癌症病患,通常術後結果都很悲慘;但若要說認真執行這些項目的癌症患者,術後情況都很好也不盡然。
在我創立這間醫療諮詢中心初期,我們建議許多病患應該從改善飲食習慣在內的生活習慣著手,這樣的建議對某些病患來說的確是有效的,他們的淋巴球數逐漸上升,腫瘤明顯縮小,術後的改善情況非常良好。但我們同時也發現,有超過半數的人並沒有顯著的改善。
對很多病患來說,改變生活習慣的要求過於嚴苛,反而成為一種壓力。此後我們放低了標準,建議病患每個項目只要做到六、七成即可。如此一來,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病患都有明顯改善。
嚴格要求對某些人來說的確奏效,可惜對大多數人而言卻只是徒勞無功。在我們體認到這一點後,對於癌症病患的輔導方式也做了調整,建議他們只要訂定自己能力所及的標準,依照這樣的標準執行即可。
罹患癌症的人通常對任何事都抱持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完美主義,做事一定貫徹始終,否則絕不罷手,不知道勉強及格為何物。這樣的態度固然令人尊敬,卻也容易罹患癌症而很難治癒。
年過40,千萬不要再跟年輕時候一樣,忍耐自己討厭做的事。對於任何事都要抱著勉強及格,不要要求太嚴或過分追求完美,不要太注重人情義理,也別繼續再當爛好人,不要在乎周圍的人如何看你。反而要凡事以自我為優先,盡可能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身體力行我下面所提出的建議項目之前,心中要時時刻刻記住,別再做自己討厭的事,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對任何事都採取勉強及格的態度。如此一來,壓力就會減輕,自癒力自然也會提高。
我花了好大的篇幅告訴大家要重視「討厭」、「想要」、「勉強及格」這三種感覺。在我接觸的個案裡,包括癌症病患在內的慢性病患,將上述這三種感覺應用在生活上的人,治療效果明顯好很多。
提高自癒力,14種習慣一半就夠
接下來,我將為各位一一解說提高自癒力的方法,到底有哪些。請容許我再囉唆一次,在實踐這些方法前,要先學會重視上述的三種感覺,才能期待效果。所有的項目都不必徹底執行,只要勉強及格,做到六、七成就可以了。
以下14種方法,全都是以癌症病患(自癒力處於十分惡劣的狀態下)為對象,進行醫療諮詢後所得到的資料為基礎,最能左右癒後結果的基本方法。這些都是我們認為提高自癒力的必須項目,實際上的確有助於淋巴球數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存活率的提升。
這14個項目是我們給癌症病患的建議。其實不只癌症病患,也適用於慢性疾病患,只要是想提高自癒力的人,都有幫助,而且只需要一點點努力和用心,任何人都可以身體力行,將這些方法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提高自癒力,不必有壓力
1980年代初期到1999年的十幾年之間,有一種叫做「腦循環代謝改善藥」的假藥非常流行,標榜能改善腦梗塞、預防及治療癡呆症,但其實一點效果也沒有。後來40種藥品中,有34種(超過八成)被日本的厚生勞動省取消核可。
據說在那段期間,「腦循環代謝改善藥」狂賣了2兆日圓(約新台幣6.65億元)以上,砸下大筆金錢、在過去這十幾年信以為真、傻傻吃藥的消費者,頓時都成了被詐騙的受害人。當然,也有人因為吃藥引發副作用而喪命。儘管如此,厚生勞動省卻沒有為此事負起責任。日本人實在是很好欺負。
在我從事醫療諮...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吃藥不是治病的唯一方法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劉博仁醫師
台灣目前醫療是舉世稱道的,原因無他,醫師努力進修加上健保資源太方便了,如果各位有到過國外,就知道台灣醫療方便性的可貴。不過,這情形卻造成了民眾藥物使用過於浮濫的結果。
我在33歲就接耳鼻喉科主任,曾經創下中區醫院組耳鼻喉科門診人數的冠軍,一個月有將近3,000人次的看診紀錄,每日忙於開刀、看診、評鑑、教學、念研究所、行政等業務,直到40歲,自己罹患了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經過西醫標準的胃鏡、吃藥、復發、胃鏡、吃藥的循環半年後,我認真問腸胃科主治醫師:「這毛病到底可不可以斷根痊癒?」結果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當時我的內心就吶喊:「我自己吃藥吃得都不耐煩了,怎麼老叫我的患者吃藥呢?」
之後因緣際會,念了營養醫學研究所以及博士班,經過研究、自我實驗、廣查資料,這才發現許多疾病不能只靠藥物,甚至有些藥物是無效醫療。而我自己的胃酸逆流症,也透過生活調理、營養醫學補充而獲得根治。當然,因為認同不用藥的大方向,我開始在醫院開設自然營養療法門診,從剛開始沒有患者的窘境,到目前初診患者必須預約半年以上的盛況,我知道,許多患者已經認同「吃藥已經不是治療疾病唯一的方法」。
在看過岡本裕醫師《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後,發現他許多觀念與我的「疾病,不一定靠藥醫」很雷同,例如:
• 生病不是不需要吃藥,而是吃藥一直不會好的話,醫師以及病人就應該要檢討原因了。
• 不是一發現血壓高就必須長期吃藥,而應從壓力緩解、飲食、睡眠等方法調理才是根本。
•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應從飲食的調整來做。
• 膽固醇高不必立刻吃藥,因為藥物也有副作用,應從飲食、營養來平衡膽固醇。
• 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所以我常說:「若要抗衰老,腸道要先不老。」
• 制酸劑並不能根治胃潰瘍,因為壓力、細菌感染才是主因。
•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越吃越不開朗。
書中他同時提出壓力釋放的重要性,許多人想不開,猛鑽牛角尖,這是會造成摧毀自我的強大後座力,不管是癌症患者或自體免疫疾病的朋友,都應該注意這點。還有適當穴位的按摩拍打,也是岡本裕醫師所推薦的。的確,適度的對於重要穴道按壓,對於活化經絡、促進健康,有相當大的好處。當然,他也認同以重要營養素調理身體的重要性,因為我是學營養醫學的醫師,所以我可以大膽說,只要用對營養處方,疾病,是不一定得靠藥醫的。
岡本裕醫師這本《90%的病自己會好》,寫得相當好,不會過於艱澀,也易於理解,而且能夠將您所不知道的藥物與疾病關係,一語道破,相信是重視養生、追求健康的您,所需要的「平安書」。
(本文作者劉博仁,現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曾任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營養醫學門診主任。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專刊推薦醫師。著有《疾病,不一定靠藥醫》、《營養醫學抗癌奇蹟》、《過敏,不一定靠藥醫》等書。)
推薦序二
另一種養生新方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全聯會名譽理事長╱林昭庚
中國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有典籍記載以來,即超過三千年的歷史,不僅具有完整的醫學理論,更累積無數醫家的臨床智慧,迄今仍廣為世人使用,極具珍貴價值。
人們自古便希望健康,更渴望長壽,一個人身體要健康,必須要具備四個基本條件:
第一、要有規律的生活;
第二、要有適當的運動;
第三、要有均衡的營養;
第四、要同時修身養性,讓自己能夠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觀。
岡本裕是日本頂尖腦外科醫師,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他在治療過程中,大多儘量不開藥給患者,但接受其治療及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患者,復發率卻很低;雖然身為醫師,卻希望患者不要過度依賴醫生及藥物,因而寫下《90%的病自己會好》,總結從醫二十多年的診療經驗結晶,教導患者如何保護自己,亦提出養生調理的相關事項及提高自癒力的方法。
綜觀現代社會,雖然進步的科技、發達的醫藥,帶給人們舒適的生活,卻使人們的生活品質日益惡化,罹患文明病及退化性疾病年齡層亦逐年降低。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於自身的健康亦日益重視,目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保健工具、養生健康食品,無一不是在宣告「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善用各種「養生之道」來追求健康、延緩衰老,已成為新世紀人類的共同課題,而如何運用知識與科技,選擇適當的保養工具,使自己聰明的抗老化、保健康,正是現代人們迫切需要的。
《90%的病自己會好》之出版,為讀者帶來另一種養生新方式,誠為坊間不可多得之書籍,時值本書出版之際,特為文推薦。
(本文作者林昭庚,現任中華民國中醫師全聯會名譽理事長。台灣第一位中醫針灸博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教授,致力於針灸醫學科學化,是醫學界推崇的中西醫學整合養生權威。)
推薦序三
自己就是最好的醫師!
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許達夫
走進白色象牙塔,請自求多福,因為生病想要好,得靠自己!
看完《90%的病自己會好》這本書,作者所描述的一切,幾乎都是台灣現況的翻版!
我從以下幾方面,來看目前台灣的醫療現況。
病人:中國人曾經被形容為東亞病夫,因為喜歡看病吃藥,更喜歡道聽塗說,尤其是草藥,越來路不明越喜歡吃,越貴越覺得有效。加上健保之後,看病方便,更喜歡就醫,一生病就往醫院跑,台灣有太多太多作者所說的第一類不治療也會好的病人。
醫學:醫學不分中西,只要治好病人就是好的醫學。正統西醫有高科技,有科學根據,診斷很明確,但是治療很痛苦;中醫診斷含糊,無科技,但是治療很溫和,注重調理。自然療法著重回歸自然,主張不吃藥,以自然有機生機,來提高病人免疫力 ,讓病人發揮自癒力。各有優點,彼此可以截長補短,最終結合成最理想之整合醫學。
正統醫師:醫師在醫院所學的,都是以破壞方式來達到治病療效,只有治療醫學而無預防醫學,對急診急救確有一套,但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症卻束手無策。而專科醫師之養成,讓醫師過度專業,導致看病只看他專業部分,
結果是「醫病不醫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視病如親」如登天之難!
醫院醫療:台灣自健保實施以來,醫院便呈現兩極化,不是醫學中心就是小診所,中型醫院已毫無生存空間。由於健保財務幾近倒閉,醫療給付偏低,醫師為了生存,到處搶病人,導致不該住院的住院,不該手術的手術,不該給藥的給藥,弊端叢生,醫療品質一落千丈,最後受害的是病人!最近醫學中心主任教授及地方醫師們竟然集體幹起造假、犯法、黑心之事,實令人髮指!
寫到這裡,剛好看到新聞播出有人投書監察院,指出某位大醫院骨科主任一個門診看300人,平均一個病人看一分鐘也要5小時!監察院去函衛生署要求改進,該位醫師接受媒體訪問,顯現是一位良醫樣,他說能多為病患服務是醫師的天職,病人也力挺這位醫師是好醫師!醫院院長更振振有詞說,這麼盡心盡力的醫師,褒獎都來不及,哪裡犯法?
為看一位名醫,即使只看診一分鐘,病人也願意等上幾小時,這就是台灣醫療現況,是世界奇觀!
我就實際遇過一個案例。一位中年婦女來看診時,很激動的述說她的恐怖就醫經驗,幾年前她因為腹脹到醫院檢查,被告知是子宮肌瘤,醫生建議她切除子宮。病人認為年事已大,切除子宮沒關係,就答應動手術。
哪知在手術中,醫師突然通知家屬進開刀房,告知病人不是子宮肌瘤,而是直腸癌轉移到子宮,整個腹腔都是癌症,要治好的話,必須切除肛門、直腸、卵巢、子宮,淋巴,再做人工造口、人工膀胱。
家屬騎虎難下只好同意,這位大醫師技術一流,花了十幾小時完成手術,很幸運手術順利。但病人清醒後卻差點崩潰,怎麼身上會有幾十根管子,大、小便都從腹壁出來?怎麼會變成這樣?
子宮肌瘤與直腸癌轉移到子宮,是完全不同的診斷,為什麼醫師術前不告知?我審視她的病歷,發現在術前腹腔檢查報告,早就寫得很一清二楚!為什麼醫生卻不告知病人呢?答案很簡單,如果醫師術前據實以告,病人早就被嚇跑了,哪裡還會答應接受這種可怕的手術?要是這樣,這位醫生就沒有開大刀賺大錢的機會了!
醫生為個人利益隱瞞事實,先下手為強,這是在醫學中心常發生的病例!我常提醒病人到大醫院就醫,一定要copy重要檢查報告,必要時要多尋求其他意見,更要自求多福!
一位來自美國退休的建築師來看診時,跟我說兩年頸部發現一個腫瘤,逐漸變大,他回台灣到醫學中心檢查,經切片證實是甲狀腺癌,醫生警告他說,已經拖了兩年,要立即接受根除手術!他心生疑慮,來問我意見。
我看他頸部腫瘤長在外側,不像甲狀腺在頸部中央,而且一觸摸是軟軟的,這根本不是癌症,因為癌症都是硬硬的,這是良性腫瘤,經我手術後送檢,證實是良性神經纖維瘤。他確實得了甲狀腺癌,但與這個神經瘤無關,所以後來局部切除甲狀腺癌後,病人兩個星期就高高興興出院回美國去了。
醫學中心醫師連基本的觸摸檢查都不做,硬是要做根除手術,如果手術真的動下去,病人絕對會聲音沙啞,吞嚥困難,終生都要服用甲狀腺素!或可能因為副甲狀腺也被切除而造成鈣質流失,骨質疏鬆……一連串的後遺症!
醫師的誤診誤醫,常造成嚴重之後果,甚至病人之死亡!
我在七年前罹癌接受放化療後,腫瘤消失,醫師建議手術及大化療,我斷然拒絕,醫師預測我活不過三年,如今我不僅活過七年,身體更健康快樂!四年前我成立全台灣唯一的癌症自然療法診所,至少已診治過4,500人,這寶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西醫治療不僅治不好癌症,反而常常更加速病人之死亡,很多病人是死於併發症而不是癌症。
人為甚麼會生病?絕大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如壓力大、勞碌命、飲食不當、憋尿憋大便、不運動、失眠熬夜、菸酒檳榔、退休老化等所造成的。生病之後最需要的是立即懺悔自己的種種不是,加以改過,而不是進出醫院,吃一大把藥,以為就可以放心!
中醫主張「去邪扶正」是非常有道理,在治癌方面,我獨創雞尾酒療法,首先要求病人西醫治療要適可而止,要看開生死,勇於面對,正面思考,減少壓力,改變飲食,勤練氣功,大量喝AQ1400抗氧化水,服用有科學根據的中草藥,吃天然有機食品,配合免疫細胞療法,最後是發大願!能認同我的理念、能心念轉變者,都可輕易活過五年!
作者很清楚的提出各種疾病的發生,如何自癒,不需求醫,更指出自己就是最好的醫師。
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未來的醫師不需要開藥。」(Doctors in future give no medicine.)希望這不是夢想!
(本文作者許達夫,曾任林口長庚、台南奇美、台中中山醫學中心腦神經外科主任、前嘉義聖馬爾定、台中林新醫院民醫療副院長、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醫療品質委員會委員。現任台中林新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自然醫學診療中心負責人。著有《感謝老天,我得了癌症!》、《感謝老天,我活下來了!》等書。)
推薦序一
吃藥不是治病的唯一方法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劉博仁醫師
台灣目前醫療是舉世稱道的,原因無他,醫師努力進修加上健保資源太方便了,如果各位有到過國外,就知道台灣醫療方便性的可貴。不過,這情形卻造成了民眾藥物使用過於浮濫的結果。
我在33歲就接耳鼻喉科主任,曾經創下中區醫院組耳鼻喉科門診人數的冠軍,一個月有將近3,000人次的看診紀錄,每日忙於開刀、看診、評鑑、教學、念研究所、行政等業務,直到40歲,自己罹患了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經過西醫標準的胃鏡、吃藥、復發、胃鏡、吃藥的循環半年後...
作者序
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假如有一天,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的病患突然覺醒,都不去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因為他們發現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治好疾病,因而拒絕吃下過多的藥物、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那會怎麼樣?
這樣的假設在現今的醫療風氣下,應該會被斥為無稽之談吧!但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了呢?是病患會感到困擾?還是醫生會很傷腦筋?不,我想無論是病患或是醫生,都不會感到頭痛才對。
我這人有個怪毛病,腦子裡常會出現一些奇妙的想法,盡是天馬行空,想像一些根本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事,我會在腦海中將這些想法不斷擴大,然後漸漸的,幻想不再是幻想,甚至陷入幻想成真的錯覺,不知不覺中,不可能會發生或存在的事,竟然成為能夠改變窘境的創意,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就在我的幻想正要進入最後階段、迎向幸福之際,總會有人催促我趕快看下一個病人,讓幸福的感覺如朝露般迅速消失,就像有人從背後扯了我頭髮一把,立刻把我的思緒拉回現實世界。不過,幻想卻已經從此烙印在腦海,揮之不去了。
這次的幻想是在我進行診療時,突然從我腦中閃過的靈感,而且這次幻想延續的時間,居然比以往都來得長。是因為我看診的空檔太長了嗎?還是下一個病患臨時取消看診了呢?我也記不得了。只要沒人把我拉回現實,我的幻想就會繼續無限擴大。
喜劇疾病與悲劇疾病
其實,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疾病,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
話說回來,我身邊的人通常都會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歸類為「喜劇疾病」。會取這樣的名字,理由很簡單,因為通常悲劇裡的主角,是絕對不會罹患上述疾病的。請大家想像一下《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這部電影,如果女主角罹患的不是白血病、而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話,故事還會這麼轟動嗎?
從事醫護工作的人會把喜劇疾病和悲劇疾病分得非常清楚,因為這兩種疾病是截然不同的。喜劇疾病基本上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如果說有需要借助醫生的地方,充其量不過是從旁提供一些建議罷了;但悲劇疾病卻不行,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靠醫生和病患密切溝通,建立醫病之間的信賴關係,尋找出適合個別病患的治療方法,一起努力朝著治癒的目標邁進。
你是醫院眼中的「好」病患嗎?
日本有非常多的肥羊病患,即使保守估計也有三千萬人;多的話說不定會比這個數字再多出幾千萬人。雖然無法掌握確切人數,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這樣的肥羊病患正在逐漸增加中。
所謂的肥羊病患,其實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指的是某些醫生眼中的好病患。但到底是哪一點是讓醫生覺得「好」呢?
首先,這些病患總是定期前往醫院看診,從不抱怨。對醫生來說,碰上這種病患的確值得高興。最近無論是哪間醫療院所,都忙著吸收病患,站在醫院的角度來看,那些總是定期回診的病患簡直就是超級好客戶,而且這些病患總是乖乖吃藥、接受檢查,讓醫院賺進大把鈔票,實在值得院方好好感謝一番。
第二,這些疾病都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又不會完全根治。「不會威脅生命」和「無法根治」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醫生面對生死關頭的病患,把人救活了固然很有成就感,但相對的壓力也很大。越是認真負責的醫生,背負的精神壓力就越大。這些醫生全心全意的治療生死交關的病患,有時候反而會讓自己過度投入而無法自拔。
在現實生活當中,這種醫生其實很多。這種認真負責、心思細膩的醫生,常常會在某一天突然脫下白袍、辭去工作、從醫療的第一線退出,甚至親手結束自己性命的也不在少數。醫生面對生死邊緣的病患,壓力其實不輕,必須有投入龐大時間心力的覺悟。
但儘管這些醫生付出這麼多,卻往往得不到應得的金錢回報,使得醫生在面對所生的病「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好病患時,雖然對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價值抱持著很大的疑問,但至少心情上是輕鬆的;而且這些疾病無法完全根治,也是一項利多,無論多輕微的疾病,要是可以立刻治癒,病患就不會回診——回流了,如此一來,醫院不就沒賺頭了嗎?
面對生死交關的病患,醫生固然傷腦筋;但要是病患只需診治一、兩次就會痊癒,對醫院的經營而言也是個頭痛的問題。因此,這些罹患慢性疾病的病患(也就是肥羊病患)在醫生眼中,其實是最棒的病患。
如何自保健康
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希望病患不要過度依賴醫生及藥物。身為終日與疾病為伍的醫生,我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我的醫療工作、嘗試發現值得反省地方,從令人不安的現代醫療現況中,尋找保護病患的對策。如果大家能夠放棄對自身健康毫無意義的診療,我相信長期下來將有助於於改善病患的用藥情況,提升檢查方式趨於僵化的醫療現狀,並希望能有更多的讀者閱讀這本書。
凡事都有例外,為了顧及文章的流暢明快,我是在明白有少數例外的情況下寫下這本書的。如果讀者能體諒這一點,我會相當感激。
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假如有一天,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的病患突然覺醒,都不去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因為他們發現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治好疾病,因而拒絕吃下過多的藥物、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那會怎麼樣?
這樣的假設在現今的醫療風氣下,應該會被斥為無稽之談吧!但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了呢?是病患會感到困擾?還是醫生會很傷腦筋?不,我想無論是病患或是醫生,都不會感到頭痛才對。
我這人有個怪毛病,腦子裡...
目錄
推薦序一 吃藥不是治病的唯一方法/劉博仁
推薦序二 另一種養生新方式/林昭庚
推薦序三 自己就是最好的醫師!/許達夫
不開藥的名醫——岡本裕
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喜劇疾病與悲劇疾病
你是「好」病患嗎?
如何自保健康
第一章 排隊三小時,為什麼看診只有三分鐘?
是診療?還是判斷?
不問診療品質、只問診療人數
疾病其實只分三種
醫生的使命是治療第二類疾病
你得知道醫院的心態
「基準值」可以創造病患
越來越少醫生投入重症醫療
他們為什麼選擇自行開業?
第二章 關於吃藥這件事
不開藥,求診的人卻越來越多
高血壓
不吃藥,身體反而變好
吃藥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血壓升高,可能是好事
降低血壓就能解決問題嗎?
請思考血壓變高的真正原因
糖尿病 不要靠吃藥求心安
高血脂 膽固醇越低越好?
肥胖
減肥的重點是……
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真相
腸 便祕是萬病之源
胃 胃潰瘍真的是胃酸造成的嗎?
頭痛 常吃止痛藥的危險
腰酸背痛 痠痛貼布的後遺症
皮膚 過敏,如何根治
睡眠 失眠,是身體在警告你
憂鬱 抗憂鬱藥,注意開藥者的專長
吃藥必須設下時間限制
第三章 健康與生病的分水嶺
自癒力決定你的健康
檢查不出毛病不代表沒事
中醫的宗旨在提高人體自癒力
健康和生病的分界點
第四章 提高自癒力,不必有壓力
醫生的職責是啟動你的自癒力
對症療法只能緩和症狀
提高自癒力才能根治疾病
吃藥是最後的選擇
開藥與健檢是迷人的誘餌
越依賴醫生病越難醫
生病是因為你忍耐討厭的事
年過四十要活得「任性」一點
「勉強及格」的態度對身體有益
提高自癒力,14種習慣一半就夠
1. 別再把上身向前傾了
2. 偶爾緩慢的深呼吸
3. 堅持食材
4. 不可輕忽便祕
5. 善用基礎營養補充食品
6. 有空就來按摩手指
7. 順便刺激穴道!
8. 養成洗冷熱水澡的習慣
9. 促進血液循環的「小腿肚按摩」
10.易筋功很簡單!
11.每天至少走六千步
12.睡足七個小時
13.出國旅行和閱讀
14.控制藥物攝取量
第五章 這樣「看」醫生才好得快
不可以把自己當成生病的人
你才是自己的主治醫生
用常識就能做判斷
私下問才聽得到實話
設法交到醫生朋友
好醫生應該具備的條件
看診不要太客氣
你認真醫生才會認真
治療方法要定期檢討
不必給醫生紅包
請把醫生當成平常人
不要反抗、不要服從
第六章 一起終結喜劇疾病
我們的醫療費用都用去哪裡了?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如何讓醫療資源用對地方
醫療體制一定會改變
最終
推薦序一 吃藥不是治病的唯一方法/劉博仁
推薦序二 另一種養生新方式/林昭庚
推薦序三 自己就是最好的醫師!/許達夫
不開藥的名醫——岡本裕
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喜劇疾病與悲劇疾病
你是「好」病患嗎?
如何自保健康
第一章 排隊三小時,為什麼看診只有三分鐘?
是診療?還是判斷?
不問診療品質、只問診療人數
疾病其實只分三種
醫生的使命是治療第二類疾病
你得知道醫院的心態
「基準值」可以創造病患
越來越少醫生投入重症醫療
他們為什麼選擇自行開業?
第二章 關於吃藥這件事
不開藥,求診的人卻越...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16-02-03ISBN/ISSN:978986561233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