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淒風夜雨的囚籠,一道黑影竄入,
「快逃吧,韓非!再不逃就來不及了!」
韓非蓬首垢面望向窗外清冷的月,不發一語,
究竟韓非及其學說,將何去何從……
春秋戰國,兵燹連天,法家乘勢而起,在諸國間佔有一席之地。韓非,法家的集大成者,他認為人的行為傾向都是為著自己的利益,世上眾人皆趨利避害;因此,國君唯有透過公正與強制性的「法」,責效與防奸的「術」,信賞必罰之「勢」,以及綜合三者靈活運用之「道」,才能發揮領導統御力,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然而,韓非為何要「快逃」?若韓非是現代人,他是否會沿用他的學說呢?在現代社會中,法家哲學還適用嗎?此套人性管理真能成功嗎?在作者輕鬆詼諧的文筆下,看韓非與各家人物對談,層層剖析其思想內涵,以淺近生動的譬喻,思索活用於現代的可能,讓讀者輕鬆閱讀、愛不釋卷!
作者簡介:
李賢中
學歷: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
輔仁大學共同科副教授
輔仁大學公共關係室主任
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國哲學學會理事長
著作:《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墨學──理論與方法》、《中國哲學概論》(中國認識論、中國邏輯)、《公孫龍子有關認識問題之研究》、《墨翟先生,請留步》、《名家哲學研究》、《墨翟與《墨子》》、《墨子》
章節試閱
壹、韓非,快逃!
一、韓非生平
韓非,滿腔的抱負與理想,可惜懷才不遇、不被韓王所重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到齊國稷下學宮,拜荀子為師。荀子是儒家的大儒,他當時的地位就相當於現在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院長,在齊國稷下學宮,各國的知識份子都齊聚到他這個地方來,成百上千人在那個地方研究學問與治國方略。韓非的師兄李斯,比韓非早到稷下向荀子學習。
李斯在他家鄉楚國上蔡,做個當差的,在他工作場所附近的廁所中,他觀察到一些老鼠吃著骯髒的東西,當人或狗經過的時候就嚇得躲起來,又瘦又乾。可是李斯經過米倉時他發現到,倉庫裡面的老鼠,又肥又壯;在大倉庫中也沒有人或狗的騷擾。他看到這些景象之後,想想自己的處境,不禁悲從中來;他想到自己不就像廁所裡的那些老鼠嗎,又瘦又乾、又窮又困,只能做一個小小公務員……後來沒多久,他就下定決心,跑回家告別他的老母與妻小,一個人直奔到齊國稷下,拜荀子為師。
經過了一段時間,有這麼一天,李斯突然間聽到馬蹄聲,由遠而近,他遠眺窗外,見到一位翩翩美少年,那少年身穿白色的貴族服飾,騎乘於白馬上,由一個馬僮牽引著緩緩走進學宮大門。沒想到學宮的祭酒荀子,居然還到門口去迎接他。李斯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心想「是什麼人物,居然連我們老師都親自到門口來迎接他?」李斯心中正嘀咕著,只見那白馬少年優雅地下了馬,向荀子打躬作揖說道:「拜拜拜……拜拜拜,拜見老師。」哎呀,這個時候,李斯心裡一陣舒坦,他不再那麼嫉妒那白馬少年了,因為「原來他不過是一個口吃、結巴的小子罷了。」李斯暗暗譏笑著。
沒錯,來者正是韓非,他的確是一個結巴的人,言談口吃,講話講得不太清楚,可是他文章寫得很好,是很有思想的一個韓國貴族公子,他見韓國積弱不振,聽聞荀子在齊國收徒授課,於是他不辭路途遙遠,到齊國來拜在荀子的門下,向荀子學習經世治國的大學問,當然,也就與李斯成了同門師兄弟,同窗數載。
匆匆幾年過去,李斯學成之後離開了齊國,輾轉任職於秦國,受到秦王的重用,就在那兒平步青雲,升上高官;而韓非呢,學成了之後,回到自己的國家不斷地上書韓王,苦心勸韓王要怎麼樣厲精圖治,怎麼樣才能讓韓國富強起來,但上書始終石沉大海,未受重視。
韓國,在春秋時代,原來不過是晉國的一部分,後來三家分晉,從晉國分出了韓、趙、魏三個國家,只有在申不害做韓國宰相的十幾年之間,韓國國勢穩定,之後則始終受到大國的威脅。因那韓國正好是處在秦國、楚國、魏國等列強間的一個小國,安危堪虞,所以韓非就常常上書韓王,指出國君如果無法識人用才,國家必定亂亡。在《韓非子‧顯學》篇中,韓非列舉了韓國一些與法治理念相悖的現象,他說:「假定一國的君主,他所欣賞的是那種堅決不進入危險地區,不參軍打仗,不願拿天下的大利來換自己小腿上的一根毫毛;看重這種人的見識,讚揚這種人的行為,並且認為他們是輕視財物、愛惜生命的高人,值得尊重。可是,在法治賞罰的標準下,君主所以把良田和豪宅拿出來作為賞賜,又設置官爵和俸祿,為的就是希望民眾為國家去拼死效命;現在君主既然尊重那些輕視財物、愛惜生命的人,再想要求民眾出生入死,為國事作出犧牲,那就根本不可能了。」
韓非繼續闡述,另一種常被君主欣賞的人是:「收藏書冊,講究辯說,聚徒講學,從事文章學術事業,又喜高談闊論的人,君主認為這些遊說之人是賢士。然而,官吏們徵稅的對象是種田的人,而君主供養的卻是那些著書立說的學士。如此,對於種田的人徵收重稅,對於學士卻給予厚賞;這樣,再想督責民眾努力耕作而少說空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還有君主欣賞一種講求氣節的人,「他們一副堅持操守而不容侵犯的樣子,自以為高明,聽到別人對他的批評,立刻拔劍而起;君主卻禮遇這樣的人,以為這是愛惜自我的表現。然而,對那些在戰場勇敢殺敵立功的人卻不予獎賞,對那些逞凶鬥狠、喜報私仇的人,反要使他們尊貴;這樣要想求得民眾奮勇殺敵而不去私鬥,根本也是不可能的。國君如果在國家太平時供養儒生和俠客,等到國家危難到來時,卻需要用戰士來打仗。由於所供養的人卻不是真正要用的人,真正需要使用的人卻又不是平日所供養的人,這就是國家發生禍亂的原因。」
韓非指出韓王所用的那些人是「所用非所養,所養非所用」,根本沒有辦法在國家危急的時候,來幫忙解決問題。可是呢,韓王根本就不理會韓非這個家室沒落的貴族與他的上書,韓非有志難伸,只好拼命寫書,寫出了〈孤憤〉、〈五蠹〉、〈說難〉、〈難勢〉、〈姦劫弒臣〉等這些文章,探討君臣的關係,以及怎麼樣來治理國家,才能使國家富強;指出國家的衰弱、混亂、敗亡,又是由哪些因素所造成。
這些文章寫成之後,輾轉流傳到秦王的手中,秦王一看,愛不釋手。秦王嬴政曾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他到處找這些文章的作者,想當面向他討教富國強兵之道。他說:「我如果能夠見到此人,就算我死了都沒有遺憾。」
李斯知道了此事,趕緊稟告秦王,他說:「這是我的同學韓非,他現在人在韓國。」
「是韓非嘛!好啊,你把這個人給我找來。」這個時候,秦國強盛,秦王他想要統一六國,正準備要發兵。「好,那我們就先打韓國,讓我見見韓非這個人。」秦王順勢下令。
韓王聽到消息,迫於無奈,趕快召韓非進宮,「現在國家就要亡了,我派你出使秦國,千萬要把我們國家保住,韓國的安危就靠你了。」
這時,韓非終於有機會受韓王重用,出使秦國,可是他的命運實在是不好,到了秦國,禮貌上與秦王匆匆見過一面,但卻沒有機會好好和秦王深談。就被安排住進秦國的雲陽宮候命。
此時,李斯開始憂慮韓非的才幹為秦王所欣賞,進而取代他在秦王心目中的地位,於是就不斷地在秦王面前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國人,他畢竟還是為他自己的國家著想,絕不可能為我們秦國效力,所以即使您今天重用他,他也不可能為我們秦國牟利;若不用他,將來讓他回去韓國,那豈不是縱虎歸山,他反而會是我們一統天下的阻礙,不如找個藉口把他給殺了吧。」當時秦國大臣姚賈,也隨聲應和,他們兩個互相勾結,積極遊說秦王,後來,秦王真被他們說動了。
「好吧,那就以間諜之罪,賜韓非一死。」李斯接到命令之後,馬上就拿毒藥到雲陽宮給韓非,要韓非速速自我了斷。李斯走進軟禁韓非的雲陽宮中,正欲開口,韓非有點興奮,結結巴巴地說:「你……來……接……我見……秦王嗎?」
李斯:「當年我們一起在老師門下治學的時候,我就曾經想過可能會有今天。如今,你看看這天下,各國擁兵自重,若無你我來運籌帷幄,他們不過是一群螻蟻、草芥,沒有任何作用。」
韓非:「聲……東擊西,遠……交近攻,你……的策論一向學得……很……好。」
李斯:「你是我的同門,應明白這天下之道,一山不容二虎。」
韓非:「所……以,你……要……我消失?」韓非已看出李斯的意圖。
李斯奸笑著說:「你我算是同門,輸在師兄的謀略之下,並不可恥。」
韓非:「以……前我……太相信你,現……在我……誰都不再相信,老……師曾說過我……們這些人是……為戰……爭而生的,有時我……也會問,如果沒了戰……爭,我們的存……在又有……何意義?我……只希望你……看在我……們曾經同……門的份上,最……後再讓……我見一……次嬴……政就好。」
李斯臉色浮現一股肅殺之氣:「你才說不再相信任何人,現在就算我答應你,你想你見得到嗎?」
韓非絕望地搖搖頭說:「六尺黃土之下,我看你又能活多久。」說完狂笑幾聲,拿起李斯帶來的毒酒,一飲而盡,結束了他這充滿抱負與遺憾的一生。
其實,後來秦王反悔,想要免除韓非死刑,再見他一面,但卻已經來不及了。韓非生於西元前二八○年,於秦王政十四年,西元前二三三年過世。韓非的一生,就是在這樣一種很無奈的情況之下結束。
他所留下來的文章,集結成冊,稱《韓非子》,共有五十五篇。其中有:〈孤憤〉、〈五蠹〉兩篇是秦始皇親自閱讀過的文章,〈孤憤〉篇論及君主如何受到大臣的蒙蔽,敗壞法紀,當權大臣又為何仇視像韓非一樣的法術之士,法術之士孤掌難鳴,眼見國家危難,心急如焚,與權臣競爭又不能取勝、不被重用,充滿有志難伸的憤慨。〈五蠹〉篇談的是五種傷害國家的人,像木頭裡的蠹蟲一般,包括:儒者、縱橫家或說客、帶劍的遊俠、君主寵信的近臣以及商工之民。
二、韓非與荀子談人性
話說韓非在稷下向荀子學習,三年後的某一天,師徒二人走在河邊,柳絮紛飛;遠處麥田人車走動,正忙著收成。
荀子緩緩說道:「人的本性為惡,社會之所以會有良善的行為,乃是依靠後天教育去改變氣質;今日所呈現的人性,生來就有好利之心,順其心發展,人與人之間相互爭奪,哪裡會有辭讓之禮?生來就有嫉恨嫌惡之心,順其心發展,殘忍賊害他人的行為層出不窮,哪裡還有忠貞信實的品格?人一生下來就有耳目感官的欲望,喜好美色、淫聲,順其心發展,荒淫暴亂就不可避免,哪裡還有禮義文化可言?因此,若從人之心性,順人之情欲,必然會有爭奪,觸犯理分,而使社會秩序紊亂;因此,必須透過後天禮義、師長的教化,才能使人有辭讓的行為,合乎社會的規範,導引人心為善。」
韓非說:「老師說得極是,但禮義、師法如何導人為善?如果人人自私自利,禮義、師法又有何吸引力,使人願意學習?人的內心又如何可能接受禮義師法的教育?」
荀子說:「人是可以被環境影響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就算是平民百姓,走在路上的每一個人,就其潛能而言,都可能成為像禹一般的聖人。」
韓非說:「弟子以為放眼今日天下,影響人的大環境中,充滿著人人競逐名利的風氣,就像田裡工作的工人,他們不過是為了希望雇主多給一點工錢,才在那裡賣力工作,若是沒有錢拿,無利可圖,又有誰會願意賣力工作呢?又像那雇主,準備了豐盛的點心給那些工人享用,看起來主奴之間好像父子一般親熱,其實雇主打的如意算盤是希望工人認真工作,快點將麥子收完好賣錢,其實還是為著自己的利益。」
荀子說:「雖然好利是人的本性,滿足人自己的欲望也是人的本能,不過,人的心還是有選擇的能力。」
韓非問:「人心有什麼能力呢?」
荀子答:「人心有自主的能力。你可以將一個人的手腳綁起來不讓他動,把他的口捂起來,不讓他說話,但是你卻無法改變他的意念、心志。」
韓非問:「心志如何選定它所要追求的方向呢?」
荀子說:「心志可以認識世界上的事物,透過不同經驗的比較,而選擇對自己長期有利的事去做。」
韓非繼續問:「什麼是不同經驗呢?」
荀子回答:「就是在不同時間、不同階段、管理人民、統治國家的成效經驗相比較啊!你說說看,是一個沒有秩序的社會對大家有利,還是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對大家有利呢?」
韓非回答:「當然是有秩序的社會比較有利啊!」
荀子說:「沒錯,古代聖人就是透過這樣的認知與比較,而制定了禮義制度來施行教化,讓百姓獲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好利的人民必須接受禮義、師法的教育,化性起偽;也就是轉化他們原本的惡性,透過後天的禮義、師法來改造本性,這就是人為的導惡為善。」
韓非問:「聖人的心如何認知?一般老百姓又為何認知不到?如果百姓人人短視近利,根本無法瞭解聖人制禮作樂的用心,以致禮義的教育效果不彰,那又該如何是好呢?」
荀子說:「聖人的心能夠虛壹而靜。」
韓非問:「何謂虛?」
荀子回答:「虛,就是不以所藏害所將受。也就是原有的知識不會佔滿人的內心,心總可容受新的知識。」
韓非問:「何謂壹?」
荀子回答:「人的內心中容受了不同的知識,但不會因為先前的知識干擾了後學的知識;心可以專注於其壹,不受影響。」
韓非又問:「何謂靜?」
荀子回答:「人心浮動,受外物幻夢影響,但它有能力安靜篤定。」
韓非問:「老師所說的虛壹而靜,固然有其道理,但一般老百姓卻不容易做到,僅有極少數的聖人可能,並且內心修養人人各異,虛玄而無益於治。我認為根本不必探究心性的內涵、作用,只要從絕大多數人那種趨利避害的傾向,予以對治即可。既然人人好利,因此賞罰可用,禮義已經過時,根本無法發揮管理上的功效,因此弟子主張:應該要採取嚴刑峻罰,以更具權威與效率的法律來治國,在重賞重罰之下,建立信賞必罰之威;如此才能富國強兵,完成一統天下的霸業。」
荀子聽到此,長歎一口氣,對著韓非說:「嚴刑峻罰,治標不治本,非長治久安之計;你既有這種想法,就算天下有你容身之處,也會危機四伏,你還是自求多福吧!」
韓非悵悵然,不久之後,他拜別了老師,返回韓國。
三、韓非評慎到、儒者,論任賢與任勢
在韓非時代之前,有主張尚賢的儒者,質疑慎到強調權勢的說法。慎到是趙國邯鄲人,年代約稍晚於孟子,為戰國中期的思想家,齊宣王時曾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頗負盛名。《莊子•天下》篇把他與田駢同歸一派,後成為從道家分化出來的法家,主張「尚法」和「重勢」。
在稷下學宮所舉辦的一場早期論辯大會中,慎到說:「飛龍騰雲而行,遊蛇駕霧而動,然而一旦雲開霧散,牠們就跟蚯蚓、螞蟻一樣了,因為牠們失去了騰雲駕霧飛行的憑藉。賢人之所以屈服於不肖的人,是因為賢人權力小、地位低。不肖的人之所以能被賢人制服,是因為賢人的權力大、地位高。可見治理的成效,其關鍵在於勢位權力的大小,而不在於治理者個人的道德操守如何。」
接著,慎到舉例說:「古代聖王堯如果是一個平民,就算只有三個人,他也管不住;要是古代暴王桀作為天子,卻能搞得天下大亂。由此得知,管理國家要靠權勢,而不是靠那些有道德或有智慧的人。射箭時,弓弩力弱而箭頭卻飛得很高,這是因為有風力的推動;管理者本身雖然未必有賢德,但是他的命令卻得以推行,這是因為得到了眾人的幫助,大家都認可他的權力。堯若非天子,他在平民百姓中施行教化,平民百姓不會聽他的;等他南面稱王統治天下的時候,就能令出必行,有禁必止。由此看來,賢德智能並不足以制服民眾,而勢位卻可以使賢人屈服的。」
此時,主張尚賢的儒者反問慎到,說:「龍飛在天,蛇騰林間,我們並不認為龍蛇不需要依託雲霧這種外在的勢力。雖然如此,但捨棄賢才而專靠外在權勢,難道就可以治理好國家嗎?不見得如此吧。有了雲霧的依託,就能騰雲駕霧飛行,是因為龍、蛇天生資質好;現在同樣是濃厚的雲層,蚯蚓並不能騰雲而上,同樣是濃厚的霧氣,螞蟻並不能依附而飄起。雖有厚雲濃霧的依託,而不能騰雲駕霧飛行,是因為蚯蚓、螞蟻天生資質低下,無法掌握、運用這些外在的勢力。」
儒者進一步分析歷史上朝代興亡的道理:「夏桀、商紂南面稱王統治天下時,他們把天子的權勢像龍蛇以雲霧作為依託一般,而天下仍然不免於大亂,正說明夏桀、商紂的資質低下,不懂得如何善用權勢。再說,慎到認為堯憑權勢來治理天下,而堯的權勢和桀的權勢沒有什麼不同,結果桀的治理卻導致天下大亂。權勢這東西是被動的,既不能讓賢人用它,也不能讓不肖的人不用它。賢人用它天下就太平,不肖的人用它天下就混亂。按人的本性來看,賢能的人少而不肖的人多,如果威勢的作用常被多數不肖的人利用,那權勢就變成擾亂天下的亂因,而權勢被賢能者運用而治理好天下的情況就少了。權勢這東西,既便於治理天下,也可能會擾亂天下。所以《周書》上說:『不要給老虎添上翅膀,否則牠將飛進城邑,任意吃人。』統治者就像那老虎,要是讓不肖的人憑藉權勢,這好比給老虎添上了翅膀。夏桀、商紂造高臺、挖深池來耗盡民力,用炮格的酷刑來傷害民眾的生命。桀、紂能夠胡作非為,是因為天子的威勢成了他們的翅膀。假使桀、紂只是普通的人,他敢開始幹一件壞事,就遭受刑罰了。可見權勢是滋長虎狼之心、造成暴亂事件的東西,也就是天下的大禍害。」
儒者做出結論說:「權勢對於國家的太平或混亂,本來沒有什麼一定的關係,可是慎到的言論專講『權勢』足以用來治理天下,他的智力所能達到的程度太淺薄了。良好的馬、堅固的車,卻讓沒有技術的奴僕來駕馭,就會被人譏笑,而讓駕車高手王良駕馭,卻能日行千里。車馬沒有兩樣,有的可以日行千里,有的卻被人譏笑,這是因為駕車者能力的靈巧和笨拙相差太遠了。假如把國家當作車,把權勢當作馬,把號令當作韁繩,把刑罰當作馬鞭,讓堯、舜來駕馭,天下就太平,讓桀、紂來駕馭,天下就混亂,可見賢和不肖在治理國家的效果上,相差太遠了。若要想跑得快、走得遠,卻不知道任用王良;想要興利除害,卻不知道任用賢能者;這是不懂得類比。堯、舜也就是治理民眾方面的王良,統治者本身的賢能,是不可被忽略的重要條件。」
韓非查閱之前論辯的記錄,瞭解了兩方面的論述之後,對於慎到與儒者的主張皆不以為然,於是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他說:「慎到認為依憑權勢就可以治理天下,而儒者卻說『一定要等到賢人,才能治理好天下』,這兩種說法都不對。所謂權勢,名稱雖然只有一個,但是含義卻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脈絡下有不同的意義。如果說,所謂的權勢是出於自然繼承的,那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我要談的權勢,乃是人為設立的。現在你們說『堯、舜得了權勢,天下就太平,桀、紂得了權勢,天下就混亂。』我並非不同意這種看法。但是,權勢不是一個人能夠建立設定的。假如堯、舜生來就處在君主的位置,即使有十個桀、紂也不能擾亂天下,這就叫做『勢治』;假如桀、紂同樣生來就處在君主的位置上,即使有十個堯、舜也不能治好天下,這就叫做『勢亂』。所以說,『勢治』就不可能被擾亂,而『勢亂』就不可能被治理好。這都是自然之勢,不是經由人所設立的。」
韓非進一步闡釋他的主張:「我主張的權勢,是經由人所建立設定的權勢,建立了這種具有規範性的權勢,就不必要求什麼高超德性的賢人。」
當時持儒家立場的同學,問韓非:「怎樣證明你的話是對的呢?」
韓非舉了一個故事,說:「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很堅固,說『天下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刺穿它』,一會兒又誇耀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它可以刺穿天下任何東西』。旁邊有個人好奇地問他說:『用你的矛刺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他沒法回答。因為不能被刺穿的盾和可刺穿一切東西的矛,在道理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按照『賢治』的原則,賢人是不受約束的;按照『勢治』的原則,是沒有什麼不能約束的,不受約束的『賢治』和沒有什麼不能約束的『勢治』就構成了矛盾。『賢治』和『勢治』兩者不能相容也就很清楚了。再說,堯、舜、桀、紂這樣的人,一千世才出現一次,這就算是頻繁出現的了。實際上,世上的君主絕大多數是中等之資,我之所以要講『依法度訂權勢』,是為了這些中等人才。才能中等的君主,上比不過堯、舜,下也不至於成為桀、紂。掌握法度、據有權勢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背離法度、離棄權勢就會使天下混亂。假如廢棄權勢、背離法度,專等堯、舜出現才使國家太平,這就可能會有一千世混亂,然後才有一世太平。掌握法度、據有權勢,當桀、紂出現時國家才會混亂,這就可能會有一千世長久的太平,然後才有短暫一世的混亂。因此,天下治亂的關鍵在於『依法度訂權勢』,而不是單純依賴儒者所謂的『賢人』或慎到所說的『自然之勢』。因為,我說的辦法,太平一千世才有一世混亂,和你們爭論的辦法,混亂一千世才有一世太平相比,就像兩個人騎著千里馬背道而馳,兩種情況相距是非常遠的。」
韓非再舉例說明:「如果放棄矯正木材的工具,不用度量尺寸的技術,就是讓製車巧匠奚仲造車,也不能造出一個輪子。沒有獎賞的鼓勵,沒有刑罰的威嚇,放棄了權勢,不實行法治,只憑堯、舜挨家挨戶勸說,逢人辯論,連三戶人家也管不好。權勢的重要作用也夠明顯的了,而你們儒者說『一定要等待賢人』,那也就不對了。況且,倘若為等待好飯菜,一百天不吃,挨餓的人就活不成;現在要等待堯、舜這樣的賢人來治理當代的民眾,這好比等待將來的好飯菜,來解決迫切飢餓問題的說法一樣。」
韓非又針對儒者的比喻說:「『良馬與堅固的車,讓奴僕駕馭就要被人譏笑,而讓王良駕馭卻能日行千里。』;我不認為是對的。等待越國的游泳能手來救中原地區落水的人,越國人固然善於游泳,但落水的人並不能得救。等待古代的王良來駕馭當今的車馬,也好比等越國人來救落水者的說法一樣,顯然也是行不通的。良馬與堅固的車,再加上五十里設一個驛站,讓中等技術的車夫來駕馭,要想跑得快走得遠,是可以辦到的,一千里路程一天就能到達,何必等待古代的王良呢?況且駕車,要是不用王良,就一定要讓奴僕們把事辦糟;治理國家,要是不用堯、舜,就一定要讓桀、紂把國家搞亂,那中間那些大多數的人呢?這就好比品味,不是蜜糖,就一定是苦菜,那其他的滋味呢?這也就是堆砌言辭,違背常理,而趨於極端化的理論,怎能用來責難我所說合乎道理的言論呢?你們的議論趕不上『依法度訂權勢』理論啊!」
壹、韓非,快逃!
一、韓非生平
韓非,滿腔的抱負與理想,可惜懷才不遇、不被韓王所重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到齊國稷下學宮,拜荀子為師。荀子是儒家的大儒,他當時的地位就相當於現在臺灣中央研究院的院長,在齊國稷下學宮,各國的知識份子都齊聚到他這個地方來,成百上千人在那個地方研究學問與治國方略。韓非的師兄李斯,比韓非早到稷下向荀子學習。
李斯在他家鄉楚國上蔡,做個當差的,在他工作場所附近的廁所中,他觀察到一些老鼠吃著骯髒的東西,當人或狗經過的時候就嚇得躲起來,又瘦又乾。可是李斯經過米倉時他發現到,倉庫裡...
作者序
哲學人的哲學事──序言
Q遇見哲學的那天:
那天是13歲的一天,國中一年級,揹著書包,在上學的路上,在心中自己問自己:我為什麼要上學?我是誰?為什麼活著?…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繞了許多路,拐了許多彎,經過十年之後,這些問題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但仍然無法令人滿意。其實,我早就遇到了哲學,直到23歲進入大學才慢慢認識她。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面對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這宇宙萬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萬物何來、何往?人生何去、何從?自己的人生要如何開展?真正的興趣是什麼?該選讀什麼科系?該選擇什麼職業?尋找怎樣的伴侶?…許多的問號不斷浮現在人生的旅程中。
記得三十多年前的我,對於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雖然當時讀的是頗熱門的電子工程,但我並不確定自己將來是不是要從事電子相關的行業。我常常會在報紙上「事求人」的小廣告中,尋找自己將來可能投入的行業,可能會過的生活,但是一些想像的畫面還是模糊不清。後來,發現如果我不能確定自己的真正興趣,明確地知道「我是誰?」其他的問題都無法解決。
在許多可能的答案中,比較合理的答案是:「我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我會思考許多問題,於是我開始對心理學感興趣,希望透過心理學的知識幫助我瞭解人、瞭解人的思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經由心理學的媒介,我才遇到了「哲學」。因為心理學是從哲學分出來的一門學問,其實不只心理學,許多自然、社會、人文的學科都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哲學可以說是「學問之母」。
哲學對我而言,像一個永遠離不開的初戀情人,遇見她就迷上她。她會告訴我許多問題的想法與答案,她也會問出一些其他學科不曾問過的問題。例如:政治、經濟、教育、法律都與人的行為有關,但「人」是什麼?許多學科都包含著各種不同的知識,但「知識」是什麼?每一種學科的知識都自以為真,但「真」是什麼?而這些問題,「哲學」都會從方方面面不同的角度告訴我。和「哲學」這個情人在一起,很難不打破砂鍋問到底,就在這問來問去、問去問來的過程中她成了我的最愛。
可是,「哲學」她雖然很會探問終極的問題,但是卻很難給出令人完全滿意的終極答案;她給出了古今中外大哲學家們的一些想法,但那些主張卻又不是最後的定論。由於她曾號稱「學問之母」,她有著既深又廣的內涵,她的基本性格是理性、客觀、又常常嚴格要求普遍、全面,因此在與她交往的前幾年,我不是沒有和她分手的念頭,只是當我一開始動念「為什麼」要分手時,不自覺地又投入她的懷抱,哲學就是有她那種說不出來的奇妙魅力。
雖然許多不了解她的人,認為哲學是十分冷門的學問,與現實生活距離遙遠,但是對我和一些喜歡思考的朋友而言,哲學才是我們生命中的「大熱門」,只要活著,就離不開她。
Q哲學對作者的意義:
一片綠色的拼圖,你不知道那是什麼,一片紅色的拼圖,你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可是一些綠色與紅色的拼圖拼在一起,讓你看出了那是紅花綠葉,你就可以清楚地肯定那原本一片片紅、綠拼圖的功能與作用。當你繼續把其他相關的拼圖拼湊起來,你會發現這一簇紅花綠葉竟然綻放在大樓的陽台上,都市叢林中的自然景觀,這時你就會瞭解那原本一片片的紅、綠拼圖有什麼意義。
人生不也是如此,過去的堅持、現在的努力,都像一片片的拼圖,若不相對於未來的目標、整體的人生,又怎能看出它的意義?人生存於天地之間、生活在人與物之間,若不能體會宇宙萬物的整體究竟,又怎能看出人生目標、理想的價值?許多人活了一輩子,還搞不清楚為何而活,活著要作什麼,糊里糊塗來到世間,吃喝拉撒一生,隨著欲望起伏升降,再嚥下最後一口氣。有些人不一樣,他會鍥而不捨尋找宇宙的真相、他會追根究底探問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他好像拿著幾片拼圖,就開始嘗試著拼湊宇宙人生的全貌,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生活經驗的累積、各種知識的增加,他手中的拼圖越來越多,拼湊出宇宙人生全貌的可能性也越來越高;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正是這一類的人。我們若只靠自己有限的經驗,能拼出的圖貌有限,我們若能藉著哲學家他們智慧的累積,讓我們看到他們對於相同哲學問題的不同解答,對於相同答案衍生出的不同提問,都會有助於我們去把握宇宙人生的究竟。
人是追求意義的存在者,意義必須相對於整體的把握才能呈現。哲學是探索宇宙萬物的根本究竟、人生整體意義的一門學問。對於整體把握的任何可能性都值得嘗試,因為生命的奧秘、人生的意義、「知」的渴望,都與整體的把握相關,而「哲學」這追求真理的愛智之學,為我們提供了掌握真理的可能性。
哲學浩瀚無涯,要從何處入手?或許可以從你自己曾經想過的問題入手,看看哲學家對這問題的主張如何。當然,也可以從較多人關心的哲學問題入手,聽聽哲學家們對於相同問題的不同看法為何。哲學鼓勵人們有獨立的思考,當你看過、聽過、想過哲學家們的宏論之後,哲學思考的舞台就換你上場了!
Q本書特別之處:
看一場電影與聽一人獨白有什麼不同?了解一位哲學家的思想,是讀他的著作還是觀察他與別人的對話?
電影中有許多影像、有許多角色、有許多對話、也有許多劇情;觀察人們的對話,其中有認同、有質疑、有挑戰、有批判,可以呈現許許多多的觀點,使思路更加開闊。我想大多數的人喜歡看電影,而不喜歡聽獨白;比較感興趣的是聽聽有關主角思想的故事,再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因此,這本介紹韓非子哲學的書,首先是透過他與先秦哲學家們的對話,來展現韓非思想的特色。其次,根據《韓非子》書中的故事,分門別類地介紹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以及其中的道理,由讀者自己構作故事中的人物、場景、氣氛,筆者再略為解讀其中的寓意,讓其中的道理,以故事的方式串聯在一起,希望帶給讀者生動有趣的閱讀經驗與思考空間。第三,以口語的方式書寫,向讀者們介紹韓非思想整體性的理論架構以及應用方法,主要是針對韓非對於歷史、人性的主張所衍生出的法治、術治、勢治及道治思想,並將這些思想應用在管理上。最後,對韓非思想的現代意義進行反省。
本書為何要以「韓非,快逃!」為名?「快逃!」是在一種緊急狀況下的提醒,提醒韓非,有人要陷害他。從韓非生平事蹟來看,他的確被李斯陷害,短命而亡,如流星殞落。
從韓非思想內容的影響力來看,韓非集法家之大成,所發揮的影響力巨大,成就了秦國的統一霸業,但是很快又被推翻。以法家為主導的思潮也就從歷史舞台上退位,逃向儒皮法骨或陽儒陰法的隱密之處了。
「韓非,快逃!」的語氣是一個朋友對他的告誡,本書的寫作方式之一,就包含著他和幾位不同學派代表者的對話。他們談到最後的共同處,都會勸韓非「快逃!」因為從各學派的觀點來看,與韓非的思想都無法相容的。
從中國文化的主流價值體系看「韓非,快逃!」是指出韓非的思想不容於儒家的仁義道德傳統;因此,許多歷代學者對法家思想多予否定,並被要求快快退場;至少表面如此,但表面之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今日的我們要怎樣看韓非的思想?那是變動環境中、人類互動下的求生之道?還是切割時空、扭曲人性的偏激思想?本書希望提供讀者們一些不同的觀察角度,從不一樣的思想深度來了解韓非的思想。
Q還有一些話要說: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三民書局編輯部同仁的催生,將「韓非子」納入「哲學輕鬆讀」系列中,從邀稿到完成,前後有兩年多的時間,在我繁忙的教學、研究工作之餘,抽出時間構思、錄音、撰寫,其間有臺灣大學哲研所博士班的馮鳳儀同學,協助將錄音檔打成字稿,在此致謝!
有人說,韓非的思想刻薄寡恩,最好不要碰它,免得受到壞的影響,自私自利,人性的黑暗面,詭詐、陰險、惡毒、兇狠的手段比比皆是,因而避之猶恐不及,不值得學習。實際的情形真是這個樣子嗎?待讀者看完此書再做評斷吧!
李賢中
於臺灣大學哲學系
哲學人的哲學事──序言
Q遇見哲學的那天:
那天是13歲的一天,國中一年級,揹著書包,在上學的路上,在心中自己問自己:我為什麼要上學?我是誰?為什麼活著?…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繞了許多路,拐了許多彎,經過十年之後,這些問題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但仍然無法令人滿意。其實,我早就遇到了哲學,直到23歲進入大學才慢慢認識她。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面對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這宇宙萬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萬物何來、何往?人生何去、何從?自己的人生要如何開展?真正的興趣是什麼?該選讀什麼科系?該選擇什麼職業?...
目錄
哲學人的哲學事──序言
壹、韓非,快逃! 1
一、韓非生平 2
二、韓非與荀子談人性 8
三、韓非評慎到、儒者,論任賢與任勢 12
四、韓非與墨者的對談──只有我殺人,沒有人殺我 19
五、韓非與儒者談「仁」 24
六、韓非與隱者談道論法 28
貳、從故事說道理 35
一、法的故事 36
二、術的故事 47
三、勢的故事 71
四、利害相爭的故事 85
五、臣以事君、君以御臣的故事 99
六、待人處事的故事 109
參、韓非的人性管理 117
一、歷史的發展是進步還是退步? 118
二、面臨抉擇,絕大多數的人會利人還是利己? 127
三、如何管理這一群利己之人? 134
四、立法的目的為何?又該如何立法?──法 144
五、對於管理階層要如何管理?──術 151
六、管理者你憑什麼管理?──勢 163
七、誰贏得了相撲大賽?──道 171
肆、韓非思想的現代意義 177
一、韓非要是活在今天,他還會用他這套法家哲學嗎? 178
二、現代社會還需要法家哲學嗎? 187
三、如何運用法家哲學? 195
哲學人的哲學事──序言
壹、韓非,快逃! 1
一、韓非生平 2
二、韓非與荀子談人性 8
三、韓非評慎到、儒者,論任賢與任勢 12
四、韓非與墨者的對談──只有我殺人,沒有人殺我 19
五、韓非與儒者談「仁」 24
六、韓非與隱者談道論法 28
貳、從故事說道理 35
一、法的故事 36
二、術的故事 47
三、勢的故事 71
四、利害相爭的故事 85
五、臣以事君、君以御臣的故事 99
六、待人處事的故事 109
參、韓非的人性管理 117
一、歷史的發展是進步還是退步? 118
二、面臨抉擇,絕大多數...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01-22ISBN/ISSN:978957146090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